俄軍指揮官也不都是草包,第一次攻擊之後,他們就知道麵對的不是遠東聯軍那些叛軍,而是華夏人。那些突然出現的眼鏡蛇直升機,更讓他們意識到,遭遇上的一定是國防軍的精銳部隊。
緊接著,俄軍通信聯絡係統終於開始恢複,上級傳來的情報通報顯示,國防軍越境幹涉了,第3近衛步兵師正在遭受他們和遠東聯軍的兩麵夾擊。
且不說俄軍第32摩步師如何準備第二次攻擊,先說斯科沃羅季諾那邊的戰鬥。
俄軍第3近衛步兵師在斯科沃羅季諾城區裏麵和遠東聯軍交戰,雙方把這個人口僅僅過萬的小城變成了地獄之城。
內戰比外戰慘烈,這句話用到任何一個國家身上似乎都適合。
和俄軍第3近衛步兵師交手的,是遠東聯軍的波力第81摩步師,也就是原遠東軍區第五集團的第81近衛摩步師。同為擁有近衛榮譽稱號的部隊,曾為蘇軍陸軍中的精銳,在這個小城你死我活地打,不管不顧地打。
一方要為了理想建國而反抗,另一方為了維護領土完整而攻擊。在遠東聯軍士兵的眼中,對方是毀滅紅色帝國的幫凶,在俄軍士兵的嚴重,對方是應該下地獄接受審判的叛軍。
就打,你死我活地打。
終究是俄軍捍衛領土完整的意誌力更加的堅強,波力第81摩步師已經出現了慌亂的痕跡。他們在南城損失了一個營,那裏被攻占。至此,斯科沃羅季諾百分之七十的區域在俄軍手中。
危急時刻,餘明家統一指揮的裝甲步兵混合作戰群及時趕到。他們在俄軍第3近衛步兵師的右翼出現,偵搜隊前出之後,裝甲步兵混合作戰群冒著越下越大的雪,提速開始衝擊俄軍第3近衛步兵師的側翼。
701團第一營作為整個混合作戰群的輕騎兵,開始在整條戰線遊走,從空隙****敵縱深,撕開了一個口子。
李路指揮的陸空戰鬥群兵力,實際上,拋開了空軍第2戰鬥機聯隊和海軍航空兵第91獨立戰鬥機大隊之後,戰鬥部隊人數不超過五千人,再拋開炮兵部隊,能夠用來執行地麵攻擊任務的,僅僅是三千多人。
這意味著,萬餘人的陸空戰鬥群,負責後勤保障的就占去了一半。如果加上那些為整個戰鬥群的通信、情報、衛星等等服務的人員,後勤保障人員的人數將會是倍於戰鬥人員。
這是現代化軍隊的一個特性之一。
當年美帝軍隊動用了四五十萬部隊打海灣戰爭,為之提供服務的,是整個國家的資源。
就這麽點人,加上遠東聯軍在斯科沃羅季諾的一個摩步師,以及計劃迂回到俄軍第3近衛步兵師左翼的遠東聯軍波力第121摩步師,要在一周的時間內全殲俄軍第3近衛步兵師。
無論怎麽看,這都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俄軍第3近衛步兵師可是近兩萬人,裝備了三百多輛坦克裝甲車的王牌部隊!
戰爭永遠不是依靠簡單的兵力對比定輸贏的,曆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數不勝數。而惡劣的天氣,在為國防軍以及遠東聯軍增添麻煩的同時,也給予了俄軍同樣的待遇。
老天是公平的,誰勝誰負,看的是指揮官的指揮藝術和部隊的整體戰鬥力。
作為前線指揮官,餘明家明顯感到壓力劇增。天然的壓力,他自己給自己的壓力,李路給他的壓力。
許多人並不知道,在李路之前,他被稱為陸軍最年輕的中校軍官。而現在,人家李路不僅稱為了陸空戰鬥群的總指揮,也先行一步戴上了上校軍銜。他呢,還在原地踏步。
同是紅色子弟,同樣在南疆戰事立下汗馬功勞,憑什麽他就能如此的出色,而自己隻能稱為配角?
餘明家心裏暗暗憋著一口氣,勢必要利用這次機會打一場翻身仗!常人眼裏溫文爾雅的餘明家,心裏那股不服輸的勁頭,一直存在。
他的前線指揮所由履帶式裝甲指揮車、履帶式通信車、履帶式電力保障車、履帶式雷達車……全部都是履帶式車輛,連負責警衛的都是履帶式裝甲車輛。
應當說,他的第70步兵旅裝備的裝甲車輛,全都是履帶式的。沒錯,第70步兵旅實際上是重型機械化部隊,完成的稱呼應該是第70重型機械化步兵旅
因為這個原因,在悄然而至的暴雪天氣裏,第70步兵旅受到的影響是陸空戰鬥群裏麵最小的。履帶式車輛的全地形全天候機動能力是遠勝輪式車輛的,隻要傳動係統不出現問題。
餘明家也在擔心這個問題,他的裝甲營沿著701團第一營打開的口子向斯科沃羅季諾城區防線進攻的時候,他的心一直提著。
果然,進攻展開不到十分鍾,部隊傳來報告,有三輛88式坦克拋錨了。餘明家一陣陣的肉疼,這都還沒打上仗就損失了三輛坦克,也許在這種糟糕的天候下作戰,要比原先估計的艱難得多。
鏡頭轉移到斯科沃羅季諾城南防線,首先撞上俄軍第3近衛步兵師的,是701團的第一營。他們原本擔負的就是先鋒的任務。
前麵說到,俄軍第3近衛步兵師因為通信聯絡係統因為國防軍使用了電磁脈衝炸彈而陷入長時間的癱瘓,所以,根本不知道陸空戰鬥群已經越過邊境線,朝著他們的右翼來。
於是,衛傑率領著第一營風雷一般滾動而來的時候,俄軍第3近衛步兵師的側翼是非常薄弱的。
通常來說,孤軍深入是兵家大忌。俄軍要使用一個步兵師在斯科沃羅季諾地區與遠東聯軍交戰,勢必會安排其餘部隊看護它的側翼。然後會派出迂回部隊迂回到敵人的側翼甚至身後,殲滅敵軍。
這是最常用的陸軍地麵部隊作戰戰術,任何一個上過軍校的陸軍軍官都會懂得。
然而,因為地形的關係,因為路線的限製,在越過斯科沃羅季諾之前,俄軍隻有遠東鐵路可以運用,向北向南都是機械化部隊無法行動的山巒雪原。
而遠東聯軍一側卻是控製著兩條主要道路,向北和往南的兩條公路線。地形對雙方的利弊就在這裏體現出來。俄軍被限製了手腳,而遠東聯軍可以通過兩條主要道路進行迂回。
若不是突然出現的暴雪天氣,恐怕那個波力第121摩步師已經迂回到位,和俄軍第3近衛步兵師的左翼部隊交上火了。
站在餘明家的角度看,他們從邊境出發,到達斯科沃羅季諾不足60公裏,一口氣便能跑完全程。李路早早的就讓101大隊潛入把戰區的道路狀況地形什麽的,全都摸了個一清二楚。有了明確的情報支持,部隊行動起來自然是迅速無比了。
且說這第一營和毛子交上手之後,許多士兵都發現,己方的火力居然壓得對方完全抬不起頭來。於是乎,不少戰士都在心裏暗暗想著,原來毛子也就這點本事。
殊不知,他們701團的火力密度是陸軍中最高的!
第一營初期全部是車上作戰,憑借著猛士戰鬥車的高機動性和低矮的車身,在此起彼伏的雪地原野上攻擊著俄軍。而每一輛猛士戰鬥車上的火力都非常之強悍!
連衛傑的指揮車,除了指揮通信設備,還安裝了12。7毫米重機槍和一個頂置武器站,那是一挺高射速的遙控式7。62毫米機槍!
就更別說那些被加強了車載60毫米迫擊炮、35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甚至加特林機槍的猛士戰鬥車了。
使用大功率柴油發動機的猛士車,比後世的機動性更好動力越大,加裝了這麽多武器,越野性能沒有受到太大影響。而使用的雪地專用輪胎,再加上全時四驅的驅動係統,猶如雪地精靈一般靈活。
胡野是第一營火力排的一名下士,他操縱的就是一挺加特林多管機槍。他的猛士戰鬥車沿著一條小山溝,斜著向俄軍方向快速逼近。俄軍利用城區邊緣的房子構築了防線,看得出俄軍指揮官有些頭腦。在這種的天氣狀況下,也隻有利用當地的建築物進行作戰是最為恰當的。
開車的是胡野的老鄉兼同學任斌龍,他們一起參的軍,一起進入的701團,在同一個排,同一個班。
胡野眼看著前麵的一座教堂頂部射出一枚火箭彈,長長的尾焰非常的嚇人。火箭彈撲向前麵的一輛猛士戰鬥車,在胡野放大的瞳孔裏,那輛猛士戰鬥車顯然意識到了危險,瘋狂地打著方向盤躲避。
“轟!”
火箭彈在猛士戰鬥車的後麵爆炸,巨大的衝擊波讓那輛猛士戰鬥車不禁踉蹌了幾步,但是堪堪躲過一劫。猛士戰鬥車有這樣那樣的好處,也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點――裝甲薄弱。
別說火箭彈,12。7毫米子彈都能輕而易舉地把它打爆,密集的7。62毫米子彈也能給車裏麵的乘員造成傷害。
胡野還沒來得及鬆口氣,教堂頂部又撲過來一枚火箭彈,這一回,那輛逼近了五十多米的猛士戰鬥車再也躲不過去了。火箭彈正正地打在它的頂蓋出,然後發生爆炸。高速運動中的猛士戰鬥車被打成一堆向前慣性移動的殘骸,火光衝天,顯然是上麵的彈藥發生的殉爆。
“胡野!你他媽的愣著幹什麽!幹他娘的啊!”開車的任斌龍的大喊聲通過耳麥傳來。
胡野猛地回過神來,心中悲憤,怒吼著瞄準了教堂頂部的缺口,就開始瘋狂地射擊:“啊啊啊!我幹你娘的老毛子!”
射速高達一分鍾3000發的加特林6管轉管機槍,向教堂飄灑的彈雨,從發射火箭彈的那個缺口,到那些窗戶。密集的子彈打碎了門窗,從那裏進入把裏麵的物事打得魂飛魄散。
俄軍布置在那的一個火箭筒小組和一個還沒來得及射擊的機槍小組,以及幾個在裏麵躲避的平民,成為了胡野的戰果。
以此為標誌,陸空戰鬥群和俄軍交上手了。
緊接著,俄軍通信聯絡係統終於開始恢複,上級傳來的情報通報顯示,國防軍越境幹涉了,第3近衛步兵師正在遭受他們和遠東聯軍的兩麵夾擊。
且不說俄軍第32摩步師如何準備第二次攻擊,先說斯科沃羅季諾那邊的戰鬥。
俄軍第3近衛步兵師在斯科沃羅季諾城區裏麵和遠東聯軍交戰,雙方把這個人口僅僅過萬的小城變成了地獄之城。
內戰比外戰慘烈,這句話用到任何一個國家身上似乎都適合。
和俄軍第3近衛步兵師交手的,是遠東聯軍的波力第81摩步師,也就是原遠東軍區第五集團的第81近衛摩步師。同為擁有近衛榮譽稱號的部隊,曾為蘇軍陸軍中的精銳,在這個小城你死我活地打,不管不顧地打。
一方要為了理想建國而反抗,另一方為了維護領土完整而攻擊。在遠東聯軍士兵的眼中,對方是毀滅紅色帝國的幫凶,在俄軍士兵的嚴重,對方是應該下地獄接受審判的叛軍。
就打,你死我活地打。
終究是俄軍捍衛領土完整的意誌力更加的堅強,波力第81摩步師已經出現了慌亂的痕跡。他們在南城損失了一個營,那裏被攻占。至此,斯科沃羅季諾百分之七十的區域在俄軍手中。
危急時刻,餘明家統一指揮的裝甲步兵混合作戰群及時趕到。他們在俄軍第3近衛步兵師的右翼出現,偵搜隊前出之後,裝甲步兵混合作戰群冒著越下越大的雪,提速開始衝擊俄軍第3近衛步兵師的側翼。
701團第一營作為整個混合作戰群的輕騎兵,開始在整條戰線遊走,從空隙****敵縱深,撕開了一個口子。
李路指揮的陸空戰鬥群兵力,實際上,拋開了空軍第2戰鬥機聯隊和海軍航空兵第91獨立戰鬥機大隊之後,戰鬥部隊人數不超過五千人,再拋開炮兵部隊,能夠用來執行地麵攻擊任務的,僅僅是三千多人。
這意味著,萬餘人的陸空戰鬥群,負責後勤保障的就占去了一半。如果加上那些為整個戰鬥群的通信、情報、衛星等等服務的人員,後勤保障人員的人數將會是倍於戰鬥人員。
這是現代化軍隊的一個特性之一。
當年美帝軍隊動用了四五十萬部隊打海灣戰爭,為之提供服務的,是整個國家的資源。
就這麽點人,加上遠東聯軍在斯科沃羅季諾的一個摩步師,以及計劃迂回到俄軍第3近衛步兵師左翼的遠東聯軍波力第121摩步師,要在一周的時間內全殲俄軍第3近衛步兵師。
無論怎麽看,這都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俄軍第3近衛步兵師可是近兩萬人,裝備了三百多輛坦克裝甲車的王牌部隊!
戰爭永遠不是依靠簡單的兵力對比定輸贏的,曆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數不勝數。而惡劣的天氣,在為國防軍以及遠東聯軍增添麻煩的同時,也給予了俄軍同樣的待遇。
老天是公平的,誰勝誰負,看的是指揮官的指揮藝術和部隊的整體戰鬥力。
作為前線指揮官,餘明家明顯感到壓力劇增。天然的壓力,他自己給自己的壓力,李路給他的壓力。
許多人並不知道,在李路之前,他被稱為陸軍最年輕的中校軍官。而現在,人家李路不僅稱為了陸空戰鬥群的總指揮,也先行一步戴上了上校軍銜。他呢,還在原地踏步。
同是紅色子弟,同樣在南疆戰事立下汗馬功勞,憑什麽他就能如此的出色,而自己隻能稱為配角?
餘明家心裏暗暗憋著一口氣,勢必要利用這次機會打一場翻身仗!常人眼裏溫文爾雅的餘明家,心裏那股不服輸的勁頭,一直存在。
他的前線指揮所由履帶式裝甲指揮車、履帶式通信車、履帶式電力保障車、履帶式雷達車……全部都是履帶式車輛,連負責警衛的都是履帶式裝甲車輛。
應當說,他的第70步兵旅裝備的裝甲車輛,全都是履帶式的。沒錯,第70步兵旅實際上是重型機械化部隊,完成的稱呼應該是第70重型機械化步兵旅
因為這個原因,在悄然而至的暴雪天氣裏,第70步兵旅受到的影響是陸空戰鬥群裏麵最小的。履帶式車輛的全地形全天候機動能力是遠勝輪式車輛的,隻要傳動係統不出現問題。
餘明家也在擔心這個問題,他的裝甲營沿著701團第一營打開的口子向斯科沃羅季諾城區防線進攻的時候,他的心一直提著。
果然,進攻展開不到十分鍾,部隊傳來報告,有三輛88式坦克拋錨了。餘明家一陣陣的肉疼,這都還沒打上仗就損失了三輛坦克,也許在這種糟糕的天候下作戰,要比原先估計的艱難得多。
鏡頭轉移到斯科沃羅季諾城南防線,首先撞上俄軍第3近衛步兵師的,是701團的第一營。他們原本擔負的就是先鋒的任務。
前麵說到,俄軍第3近衛步兵師因為通信聯絡係統因為國防軍使用了電磁脈衝炸彈而陷入長時間的癱瘓,所以,根本不知道陸空戰鬥群已經越過邊境線,朝著他們的右翼來。
於是,衛傑率領著第一營風雷一般滾動而來的時候,俄軍第3近衛步兵師的側翼是非常薄弱的。
通常來說,孤軍深入是兵家大忌。俄軍要使用一個步兵師在斯科沃羅季諾地區與遠東聯軍交戰,勢必會安排其餘部隊看護它的側翼。然後會派出迂回部隊迂回到敵人的側翼甚至身後,殲滅敵軍。
這是最常用的陸軍地麵部隊作戰戰術,任何一個上過軍校的陸軍軍官都會懂得。
然而,因為地形的關係,因為路線的限製,在越過斯科沃羅季諾之前,俄軍隻有遠東鐵路可以運用,向北向南都是機械化部隊無法行動的山巒雪原。
而遠東聯軍一側卻是控製著兩條主要道路,向北和往南的兩條公路線。地形對雙方的利弊就在這裏體現出來。俄軍被限製了手腳,而遠東聯軍可以通過兩條主要道路進行迂回。
若不是突然出現的暴雪天氣,恐怕那個波力第121摩步師已經迂回到位,和俄軍第3近衛步兵師的左翼部隊交上火了。
站在餘明家的角度看,他們從邊境出發,到達斯科沃羅季諾不足60公裏,一口氣便能跑完全程。李路早早的就讓101大隊潛入把戰區的道路狀況地形什麽的,全都摸了個一清二楚。有了明確的情報支持,部隊行動起來自然是迅速無比了。
且說這第一營和毛子交上手之後,許多士兵都發現,己方的火力居然壓得對方完全抬不起頭來。於是乎,不少戰士都在心裏暗暗想著,原來毛子也就這點本事。
殊不知,他們701團的火力密度是陸軍中最高的!
第一營初期全部是車上作戰,憑借著猛士戰鬥車的高機動性和低矮的車身,在此起彼伏的雪地原野上攻擊著俄軍。而每一輛猛士戰鬥車上的火力都非常之強悍!
連衛傑的指揮車,除了指揮通信設備,還安裝了12。7毫米重機槍和一個頂置武器站,那是一挺高射速的遙控式7。62毫米機槍!
就更別說那些被加強了車載60毫米迫擊炮、35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甚至加特林機槍的猛士戰鬥車了。
使用大功率柴油發動機的猛士車,比後世的機動性更好動力越大,加裝了這麽多武器,越野性能沒有受到太大影響。而使用的雪地專用輪胎,再加上全時四驅的驅動係統,猶如雪地精靈一般靈活。
胡野是第一營火力排的一名下士,他操縱的就是一挺加特林多管機槍。他的猛士戰鬥車沿著一條小山溝,斜著向俄軍方向快速逼近。俄軍利用城區邊緣的房子構築了防線,看得出俄軍指揮官有些頭腦。在這種的天氣狀況下,也隻有利用當地的建築物進行作戰是最為恰當的。
開車的是胡野的老鄉兼同學任斌龍,他們一起參的軍,一起進入的701團,在同一個排,同一個班。
胡野眼看著前麵的一座教堂頂部射出一枚火箭彈,長長的尾焰非常的嚇人。火箭彈撲向前麵的一輛猛士戰鬥車,在胡野放大的瞳孔裏,那輛猛士戰鬥車顯然意識到了危險,瘋狂地打著方向盤躲避。
“轟!”
火箭彈在猛士戰鬥車的後麵爆炸,巨大的衝擊波讓那輛猛士戰鬥車不禁踉蹌了幾步,但是堪堪躲過一劫。猛士戰鬥車有這樣那樣的好處,也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點――裝甲薄弱。
別說火箭彈,12。7毫米子彈都能輕而易舉地把它打爆,密集的7。62毫米子彈也能給車裏麵的乘員造成傷害。
胡野還沒來得及鬆口氣,教堂頂部又撲過來一枚火箭彈,這一回,那輛逼近了五十多米的猛士戰鬥車再也躲不過去了。火箭彈正正地打在它的頂蓋出,然後發生爆炸。高速運動中的猛士戰鬥車被打成一堆向前慣性移動的殘骸,火光衝天,顯然是上麵的彈藥發生的殉爆。
“胡野!你他媽的愣著幹什麽!幹他娘的啊!”開車的任斌龍的大喊聲通過耳麥傳來。
胡野猛地回過神來,心中悲憤,怒吼著瞄準了教堂頂部的缺口,就開始瘋狂地射擊:“啊啊啊!我幹你娘的老毛子!”
射速高達一分鍾3000發的加特林6管轉管機槍,向教堂飄灑的彈雨,從發射火箭彈的那個缺口,到那些窗戶。密集的子彈打碎了門窗,從那裏進入把裏麵的物事打得魂飛魄散。
俄軍布置在那的一個火箭筒小組和一個還沒來得及射擊的機槍小組,以及幾個在裏麵躲避的平民,成為了胡野的戰果。
以此為標誌,陸空戰鬥群和俄軍交上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