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對錫蘭的兩棲登陸玩的相當漂亮。二戰曆史上,被史書宣揚的幾次兩棲登陸戰都是盟軍的傑作,尤其是美軍的傑作。但是日軍在兩棲登陸戰方麵的研究並不差,甚至在某些操作環節比起盟國更有創意。看看日軍對南洋發起進攻之後的數十場登陸戰,打輸的屈指可數。


    來到這個時代,李廣對於登陸戰也研究頗多,但是對日本的登陸戰水準,李廣其實看不上眼。日軍登陸戰的組織工作遠不如美軍那麽精密,根本不像美軍那樣有著各種各樣的登陸艇,各種各樣的水陸兩棲坦克,兩棲裝甲車。日軍除了極為有限的專用登陸武器,最主要的還是依靠步兵搶灘。


    但是,日軍所有登陸戰,有一個共同點--出其不意。而且把這一點玩的相當精熟。


    在進攻錫蘭的戰鬥中。


    先是小澤治三郎少將帶領的強大艦隊在六月三日空襲了錫蘭。然後虛晃一槍又長途奔襲英軍在加爾各答的軍港。


    日軍的行動給英軍了錯覺,仿佛日軍的行動仍然是上次錫蘭海戰的延續,其目的隻是為了保護日軍對緬甸的補給路線,消除英軍和海抗軍對其補給線路的威脅而已。


    但是當六月八日,日軍露出了明晃晃的利刃,一切都明了了,但是卻晚了。


    不能不說,日軍的海軍將領和陸軍將領配合的很好。


    進攻錫蘭,小澤治三郎少將做足了準備。六月三日,錫蘭海域出現了稍有的片刻晴朗。但是日軍氣象偵察做的很充分,在雨季中,錫蘭的晴天實在是時間太短。當小澤治三郎得知晴朗的天氣最多保持五六個小時,立刻改變了作戰計劃。


    因此在空襲了錫蘭之後。就轉向北方,很大膽的進攻了加爾各答軍港。小澤治三郎的行為很冒險,要知道加爾各答軍港背靠印度大陸,英軍的空中力量極其強大。但是大雨不僅削弱了日軍的空中力量,同樣也把英軍的空中力量降到了零。小澤治三郎的冒險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兩艘戰列艦加上數艘重巡洋艦以絕對優勢的炮火把英軍三艘軍艦死死的封在港口內,並一一摧毀。


    小澤艦隊幾乎沒有停頓,在炮擊加爾各答之後,再次南下。


    而這個時候,西村琢磨的陸軍船隊在安達曼海已經徘徊了兩天之後迅速跨過了安達曼群島。進入孟加拉灣。


    事先日軍偵察機已經確認,錫蘭從六月八日起很有可能會保持兩天的晴朗天氣,這正是日軍登陸所必須的時間。


    兩支艦隊經過了三天的全速航行,幾乎是同時於六月八日到達錫蘭。


    在這次奔襲中,日軍占盡了天時。兩支艦隊都在雨中航行。而到達錫蘭的時刻卻正好雨過天晴。無論是海抗軍的偵察機還是英軍的例行偵察全都毫不知情。


    日軍隱瞞行蹤的手段可謂高明,大獲成功。如果僅僅是這點本事。就太小看日軍了。


    日軍選擇的登陸地點。正好是英軍和海抗軍,兩軍的結合部,海岸防禦最為薄弱的地段。幾乎是毫無阻力,日軍就踏上了錫蘭的土地。


    日軍的這次行動,不知道是策劃高明,還是運氣。由於登陸部隊的兩個師團全部是從印度支那乘船的。而印度支那不僅是英國情報的薄弱環節也是海抗軍的薄弱環節,英唐聯軍對於日軍登陸估計嚴重不足。這支龐大的艦隊從印度支那出發,連新加坡也沒有停留,直接穿過了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極好的達成了戰役的突然性。這一招,正好避過了海抗軍設在新加坡的情報站。


    多重因素之下,以至於開戰英唐聯軍就落入被動。


    錫蘭是個麵積六萬五千多平方公裏的大島。其地形和地理位置決定了防守困難。


    這個淚滴狀的島嶼,位於印度大陸的南端,距離印度大陸很近,最近位置隻有幾十公裏。本來這個島依托於印度大陸,防禦還是相對容易的。


    但是和錫蘭島隔海相望的印度大陸卻不是英國的殖民地,而是法國殖民地。這塊被稱為法屬印度的土地,並沒有法軍駐紮,物產也不豐富,英國人此時還在拉攏法國的海外實力,不想得罪好麵子的法國人,因此英國也沒有軍事占領。


    一開戰,弊端顯露。英軍在印度空有幾十萬軍隊,卻因為距離太遠,無法增援。


    從錫蘭島本事的地理環境看,防守一方,尤其是兵力不足的情況下防守極為困難。錫蘭的中南部是一座方圓數十公裏的大山-皮杜魯塔拉格勒山。山中雖然有道路通行,但是大軍卻很難通行。


    因此這個中央是山地,周圍是平原或者叢林的島嶼,交通主要依靠的就是環島的公路或者原始道路。


    錫蘭島本身東西最寬處才兩百多公裏,但是要想從西麵的首府所在地科倫坡增兵東海岸,至少要走五六百公裏的路程。


    因此日軍一開始進攻,英唐聯軍出現了兵力不足的情形,調兵遣將根本就來不及。


    要說這一切,英軍和海抗軍都有所預計,比較兵力不足不可能處處設防。而兩棲登陸戰的主動權又掌握在對手手中,在戰鬥打響的第一時間防守方處於被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


    但是,令英軍和海抗軍措手不及的是。英軍和海抗軍都是在日軍登陸開始四個小時之後才得知消息。


    反登陸作戰,剛開始被動不要緊,但是第一時間的行動卻是非常關鍵。在日軍牢固占領灘頭陣地前,防守方仍然有著極大優勢。當然一個最最基本的前提是-指揮部總得知道鬼子登陸。


    可惜的是,英軍不知道,海抗軍就更不知道。錫蘭的英印軍不僅出現了叛徒,而且還紛紛倒戈,投向了日軍一方。


    錫蘭的土著主要有兩個民族,泰米爾族和僧伽羅族。由於日本的長期經營,以幫助其實現民族獨立為誘餌,很是收買了一批中下層軍官。


    要知道所謂英印軍,除了軍官是英國人,士兵幾乎全是印度人。這些印度士兵打仗不行,但是當帶路黨可是非常合格的。


    日軍在太平洋戰爭的初期,政治工作做得相當出色,拉攏了不少殖民地的武裝。比如緬甸,就有不少僧侶和遊擊隊幫助日軍作戰,傳遞情報。


    這一點,作為緬甸傳統的宗主國,中國由於長期的國力衰退,表現遠不如日本,宣傳沒有跟上,以至於不僅要和日軍作戰還要麵對緬甸遊擊隊的騷擾和襲擊。


    而錫蘭幾乎出現了同樣的情況。在錫蘭土著的眼中,英國人是壓迫他們的敵人,而日軍反倒是救星一般的存在。整個東南亞在戰前幾乎全是白種人的殖民地,土著有這種想法一點都不奇怪,甚至在土著的領袖們眼中,幫助日本鬼子驅趕白種人,是一種正義的,偉大的事業。因此日軍登陸錫蘭,得到叛徒的幫助,其實不算出乎預料。


    錫蘭土著在八日淩晨,輕鬆的幹掉了幾個白人指揮官,然後日軍就順利登陸。


    可以說日軍的整個行動,實在堪稱登陸戰的經典。


    但是具體作戰計劃上,就算不得什麽高明。


    日軍的登陸地點位於亭可馬裏港以南,唐港以北。一般的來說,兩棲登陸都盡可能的兵力集中。但是日軍的登陸分成了三個部分,在亭可馬裏港和唐港之間的三百公裏內同時登陸。


    三處登陸地點全是小港口,而且全部有英印軍把手,全部出現了印度士兵的起義。


    日軍敢於這麽分兵三路登陸,其實也就是因為有叛徒,有內應。更重要的是,日軍的狂妄。


    尤其是日本陸軍,在馬來亞,在緬甸見識了英國陸軍之後,眼睛已經漲到了額頭上,根本就不把英軍的戰鬥力放在眼中。至於海抗軍的戰鬥力,日軍更是給予無視。


    在西村琢磨的指揮下,主力的二十一師團在中央位置登陸,而第二十一獨立混成旅團則兵分兩路在兩翼登陸。


    要說這個安排也算不錯,用二十一旅團打狙擊,掩護第二十師團主力登陸。畢竟日軍的裝備水平,這麽多軍隊這麽多物資沒有個兩三天,根本無法全部登陸。


    但是,西村琢磨根本不是穩紮穩打,兩翼部隊登陸之後,立刻就開始了擴張。


    獨立混成第二十一旅團登陸就放出了兩個大隊分別向南北兩個方向開始進攻。


    估計西村琢磨過於輕敵,或者說把“進攻就是最好的防禦”當成了宇宙真理。在日本陸軍眼中,一個大隊的日軍完全可以擊敗一個師的華軍,幹掉一個師的英軍也不困難。而且這可是經過多番驗證的,日本海軍在中途島吃了敗仗,但是日本陸軍在整個南洋可謂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對於海抗軍在錫蘭的存在,日軍很清楚,甚至兵力估計的也差不多。整個錫蘭,除了有大量的日軍間諜,還有那麽多帶路黨,海抗軍有些情況實際上很難保密的。


    但是日軍根本不清楚,海抗軍是一支什麽樣的軍隊。作戰意誌不次於日軍,訓練超過日軍,裝備不僅僅是超過日軍,而是超過這個時代所有的軍隊。而且,海抗軍在錫蘭對地理的熟悉絕對不是小鬼子可比的,對於氣候的適應程度也是日軍遠遠不及的。


    至於後勤物資供應,日軍拍馬也趕不上的。


    當日軍一個大隊撞上海抗軍一個野戰營之後,西村琢磨開始感覺到一半快樂,一半痛苦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海上長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流水夜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流水夜帳並收藏海上長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