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感謝報春鳥書友打賞。


    昨日李廣還在頭疼唐港守亦或是放棄,為什麽到了這個時候,就敢大言不慚了呢?這變化的確夠大。


    袁總理雖然不在馬達加斯加,但是在昨日傍晚時電報聯絡上了。李廣下午睡醒,看的文件主要就是袁教授的電文。袁總理有兩條看法直接影響了李廣的決斷。


    第一條,袁教授認為,美國人限製海抗軍的原因很多,但是有一條或許很重要。也很令李廣有些臉紅,那就是,李廣在中途島打的太賣力了。一下子幹掉了日軍五艘航母,現在美國人有點看不上海抗軍的力量了。李廣臉紅的原因很明顯,為了幫美國人,竟然戰沉了海抗軍唯一的航母。以至於目前在錫蘭海域作戰,海軍縮手縮腳。


    美國人的對外援助標準,應該說很核心的一點是-看你有用沒用。


    在美國人眼中,海抗軍現在用場不大。在英國人眼中,大英帝國都沒有能夠打贏日本海軍,海抗軍現在又沒有航母,當然是更加不行了。但是,在蘇聯人眼中,海抗軍可是救世主。


    袁曄教授認為:守住了唐港,自然是海抗軍不可小覷。守不住,更加能說明援助海抗軍至關重要。丟了唐港,錫蘭就將會被日軍全麵控製,那麽日軍就相當於在整個印度洋紮下一顆釘子,將會威脅蘇聯,英國,中國的外援通道。


    這邏輯,李廣怎麽聽,怎麽別扭。不過經過李廣仔細一想,道理還真的如此。


    錫蘭對誰最重要?首先就是英國,其次才是蘇聯和中國。而海抗軍即便是撤出錫蘭,最多損失一些基礎建設和投資。雖然也肉疼,但是不傷根本。


    那麽中國的外援物資該怎麽解決呢?袁教授早就當仁不讓的從美國人手中接下了這個任務。隻需要美國人把貨物運輸到馬達加斯加的海參崴,以後將會由海抗軍負責承擔運送到加爾各答的任務。


    這既是海抗軍對中國抗戰的責任,對海抗軍本身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美國援助中國的物資,每個月不過萬噸,對於海抗軍來說,完成這樣的任務雖然困難,但是卻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且不說,日軍沒有完全控製錫蘭,即便是完全控製。海抗軍也有相當把握做到這一點。


    有這樣的自信,不是李廣狂妄,而是有相當把握的。


    第一日軍沒有完全控製錫蘭以前,海軍要時刻防備海抗軍的偷襲,不可能分散兵力在茫茫大海上攔截。


    第二。孟加拉灣足足一千五百多公裏寬,日軍艦隊就是全力封鎖也不容易的。海抗軍有五六艘高速商船。行動迅速。隻要偵察工作做到位,突破封鎖線相對容易。當然了運輸代價肯定很高。


    第三,日軍即便是完全控製了錫蘭,那麽日本海軍一舉一動反倒會更加清晰的落入海抗軍眼中。海抗軍在錫蘭經營這麽長時間,眼線布置的也不少的。更加便於運輸時機的把握。


    經過這樣的分析,海唐國的用途就開始體現。美國人不重視。英國和蘇聯肯定會重視。這不?蘇聯人已經找上門來了。


    袁總理對李廣的提醒,還有一條。那就是,他判斷日軍在錫蘭打不起長期戰爭。日本的經濟不允許日軍那麽做。


    要知道,袁教授一直是管民政。管經濟,管外交的。對於戰爭經濟的壓力,他理解的比李廣還要深刻。尤其是李廣把六千萬美金一股腦的交給了袁教授管理,還給出了任務之後,袁教授壓力還是非常大的。俗話說,在其位,謀其政。李廣把經濟一攤全部交給了袁教授,袁教授的思維模式立刻轉變成了經濟分析專家。反倒是以前一直堅持國力戰勝論的李廣思維有了誤區。


    袁教授以己度人:他認定,日軍攻占錫蘭,絕對算是孤軍深入。這樣的仗,小鬼子打不長的。用袁教授的戰爭經濟學分析的結果,僅僅後勤補給這一項,就能拖死小日本。


    這一條,對李廣來說簡直如同撥雲見日。兩天以來,李廣一直在頭疼,是否放棄錫蘭。


    在他的意識中,如果海抗軍僅僅憑借鮑剛的部隊,是難以擊敗日軍的。既然難以擊敗,就隻好退了。


    而袁教授給李廣一個提醒,立刻使得李廣走出了思維誤區。戰鬥不隻是勝利和失敗,還有一種現象--僵持。中國國內的戰場上不就是這樣嗎?


    李廣仔細想來,在錫蘭海抗軍還是有優勢的。


    其中最大的優勢是,經過兩年的經營,唐港算是一個穩固的基地,雖不算進可攻,但是堅守的話,日軍並不是那麽容易拿下的。


    第二,日軍的補給周期長。打了一個月仗,小鬼子就不得不回到新加坡補給人員和武器彈藥。到目前為止,日軍在錫蘭竟然沒有一架陸軍戰機,戰爭機器嚴重缺零件。


    不過,海抗軍有戰機也用場不大,現在錫蘭是雨季,戰機很難起飛。錫蘭的雨季有些特別,雖說名義上五月到十月都是雨季,但雨量分布卻是有著兩個波峰,六月和九月。七月和八月雖然仍屬雨季,但是大雨往往是來得快去得也快。往往是突然一陣大雨,但大雨過後,立刻就是一片豔陽高照,酷熱無比。因此在七月八月兩個月時間裏,斷其一指,毀掉日本空軍,唐港方麵的鮑剛部隊壓力必將大減。限製日軍空中力量的辦法有很多的。


    第三,海抗軍和英軍在外圍也不是沒有作用的。首先,英國人現在正在調集兵力和戰機。海抗軍幾個月後也將會有一艘航母作戰。到時候,唐港在內,海抗軍和英軍在外,小鬼子將會麵臨兩麵夾攻的態勢。


    和蘇聯人所談的第四條,並不是真的說海抗軍要死守唐港,獨自麵對日軍的進攻。袁教授的原話很不負責-先吹著再說。隻要能讓蘇聯同意兩國交換國書,建立正式外交關係,那麽付出點代價完全值得。


    有些東西,一旦想明白,有了出發點,就有著無數的解決方案。尤其是軍事方麵,李廣自動腦補。


    日軍的後勤基地在哪裏?距離錫蘭最近的安達曼群島也有一千多公裏。而實際上,安達曼群島地理環境惡劣,甚至連一個像樣的港口都沒有,根本就承擔不起後勤基地的重任。


    應當說,日軍的後勤基地唯一可用的還是新加坡。那可是三千公裏的海程。


    至於緬甸的仰光,兩千公裏距離。但是那裏本身就需要日本補給軍火,補給錫蘭的可能性很小。


    如果日本麵對的對手僅僅是海抗軍,那麽錫蘭必然成為日本的囊中之物。但是日本的對手多了,英國,美國,中國。甚至還有蘇聯。


    相對於其他方向的戰場,錫蘭會更加耗費日本本來就不強大的經濟實力。


    對付日軍漫長的補給線,海抗軍也有足夠的手段。沒有航母,卻是有潛艇的。小鬼子不是英國,不可能每次都動用大規模艦隊護航。而且即便是動用大規模艦隊護航,海抗軍也不是一點機會沒有。


    李廣因此得出:對付錫蘭日軍的第一戰術,斷其後勤補給線路。


    對付錫蘭日軍的第二戰術,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耗掉日軍的空中力量。現代戰爭,對付缺了一條腿(空軍)的軍隊,仗相對的容易打。最近兩天,鮑剛在錫蘭憑借著十二架戰機,就壓的鬼子寸步難進。


    不過這個過程肯定是個殘酷的消耗過程,李廣希望由英國人承擔起這種消耗。


    可慮的仍然是小澤治三郎的海軍艦隊,尤其是航母。但是航母這玩意實在不好對付,外圍遊蕩作戰,想找到航母本身就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摧毀不易。


    中途島戰役,美國人為了搶占先機,耗費了無數的人力物力,僅僅在偵察上的投入就令人羨慕嫉妒恨。海抗軍根本就拿不出那樣一股力量去偵察,所以戰機的尋覓並不容易。更何況,沒有航母,即使是發現了日軍艦隊,消滅手段實在缺乏。


    當然,所有的戰術安排基礎,隻有一個--鮑剛必須在錫蘭頂住日軍的地麵進攻。頂不住日軍的地麵進攻,所有的安排都將會失去意義。


    從小澤治三郎作戰一個月就撤離,可以看出一件事情,那就是,日軍的進攻連續性缺乏。難以維持一個月以上的戰鬥。除非,日軍加大對錫蘭的軍力投入,尤其是海軍。


    但是,日本有這麽多海軍力量和空軍力量可供使用嗎?沒有,要知道在新幾內亞,麥克阿瑟正在和日軍死磕,戰爭相當激烈的。


    李廣越想,念頭就越通達。最終得出結論,隻要鮑剛每次能頂上一個月,就有一段緩衝時間。


    更具體的分析結果是:鮑剛最艱難的階段應當是在日軍援兵到達之後,艦隊再次撤離之前。時間大約是七月十五日,到八月十五日。


    如果把六月日軍進占錫蘭看成是戰爭的第一回合。


    那麽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將會是戰爭的第二回合。將會是海抗軍最為艱苦的階段。


    以此類推,第三回合將會在九月中旬開戰。到了那時,將會是海抗軍戰略反攻階段。


    毛偉人可以作出論持久戰,目光可以炯視八年。李廣沾沾自喜,我能看仨月。《三個月錫蘭反攻論》就此火熱出爐。


    等李廣把自己的設想在參謀部軍官麵前一一道來,光環再次強大。軍隊就如同一架機器,隻要有了方向,參謀部自然會開始做計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海上長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流水夜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流水夜帳並收藏海上長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