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春是一個農民,三十四歲,長期艱苦的生活,使得這個青壯年,已經彎腰了。


    今天石春臉色放光,唱著家鄉的小調,牽著牛,牛背上是他的藍昆侖族小媳婦,小媳婦肚子裏懷著他的孩子。


    石春是雲南人,祖輩都是受苦人。到了他這一代,更是地無一壟,房子隻有祖上留下的兩間破草房。平日隻靠給大戶人家做活挨日子,三十多歲了還打著光棍,理想夢想對他來說根本就是想也想不到的詞語。


    那天村子裏保長找上門,問他願不願意外出博條活路。石春如同木頭疙瘩一般的腦袋,在哪一天不知為何突然有了靈光。他石春窮的叮當響,也沒有什麽好騙的。


    吃了上頓沒下頓,不定哪天就餓死路邊。窮人,死到哪裏不就是溝裏的爛泥一堆嘛。


    甭說三十畝地一頭牛,就是給一碗白米飯,他石春也不會在乎自己這條爛命。隻是他骨瘦如柴,體格也不好,還不知道人家收不收呢。


    沒想到,石春報了名,很快就夥同一大幫子窮老鄉,被組織了起來。


    一個戴眼鏡的學生娃領著這群叫花子一般的人就此上路。石春不識數,聽說是走了半個月。但是那半個月,他一點點都沒有覺得苦,對他來說,能吃飽飯就是最大的幸福。


    再後來,他上了飛機。現在想想還覺得不好意思,飛機上天時,他被嚇的屎都拉到了褲子裏。


    石春一路上都是迷迷糊糊。見到了長相稀奇古怪的人,見到了長長的火車,見到了鐵做的汽車,見到了很大很大的船。見到了大海,然後他就到了大唐島。


    就這樣石春宣誓成了一名海唐國人,住進了圓圓的土樓。


    管事的先生(海唐每個鄉有教師,兼管稅收)問石春會種什麽,能種多少畝地。


    石春沒有猶豫,張口就是稻米。三十畝。


    沒想到,兩天之後,他就得到了整整三十畝水田。石春後來才知道,他的運氣不錯,分到的田地全是熟地(種過的)。


    他不會算賬,管事先生說了一大通,他也沒有搞明白。


    最後就記住了兩條。


    第一,銀行借給他一千塊錢過日子。等打了糧食,還給銀行一千斤大米。


    第二,連續種三年地。留下自己的口糧,其他的全交公糧。然後,這三十畝地和一頭牛,就真正的屬於他自個的了。


    這中間其實有很大誤會,但是以石春的知識,根本就算不清楚。但是不管具體如何。吃上三年苦,三十畝地一頭牛就是自個的,石春認為值得,很值得。


    更叫石春踏實的是,一千塊錢真的可以買一千斤米,有了吃的,他石春能至少再活一年。


    能吃飽飯,能多活一年,石春覺得自己這輩子是第一次做對了選擇。讓石春更加有生活的動力,則是那三十畝地一頭牛。


    這可是三十畝好地。一頭精壯的耕牛。在他的家鄉,他就是幹上一輩子,不,兩輩子也掙不到這麽多家業。


    莊稼活,石春很拿手的。整個鄉裏。石春也是最肯出力的,真正的沒日沒夜的勞作,恨不能住在田地裏。


    人,一旦有了希望。爆發出的生命力是恐怖的,他一個人,竟然完成了三十畝稻田所有的勞作,收割,脫粒。


    來到大唐島,滿打滿才一年頭上,石春已經種了三季稻米,三次收獲。


    第三次交公糧,石春因為交糧最多,竟然暈暈乎乎的上了戲台,佩戴上了大紅花。聽說,給他帶花的還是海唐國總理。


    總理啊,那可是戲裏的宰相。


    他石春祖上十八代怕是都沒有見過宰相的,他石春這次真的光宗耀祖了。


    石春永遠忘不了那一天。一個慈眉善目菩薩般的老婦人,聽說還是海唐國最大的官,李軍長他丈母娘--蘇毛氏,給他找了個媳婦。


    老婦人當時說的話,石春現在還記得:“看你也老大不小了,我去挑挑,給你找個能生養的媳婦。”


    然後,石春就有了小媳婦。


    海唐國婚姻法,男子十八,女子十七方可結婚。但是這些蘭昆侖族,別說識數了,連自己的年齡都搞不清楚。於是乎,蘇毛氏很霸氣的把所有適婚的蘭昆侖族女子全部規定為十七歲。事實上,石春這個小媳婦有個十三四歲就不錯了。


    石春這個老光棍,倒是不嫌女子是個蘭昆侖族,不會說漢語,能娶個老婆已經是祖上積德。


    女菩薩說話真的很靈驗,才幾個月,他的小媳婦已經懷上了他的孩子。他石春是人,是有良心的,他要謝謝女菩薩的大恩大德,讓他石家沒有絕後。


    今天,石春就是專門帶了媳婦,到女菩薩門前磕頭謝恩的。


    李廣帶了兩個孩子出門,正好看見石春和他的小媳婦在門前磕頭。對此,李廣已經是見怪不怪,他的這個丈母娘,兩個愛好,一個是拜佛,一個就是說媒。而且,蘇毛氏說媒,簡直是流水作業,速度快的不得了。三五秒鍾配一對夫妻,那是正常速度。至於合適與否,蘇毛氏有蘇毛氏的標準,但是那標準實在是。。,李廣理解有難度。


    海唐國有婚姻法,但是在蘇毛氏麵前,好像有也好像沒有。婚姻自由,自由戀愛,有這樣的法規嗎?


    她隻記得一夫一妻,這是針對李廣的。哦,也針對蘇茂德老先生。


    李廣對於漢人和蘭昆侖族通婚,其實內心絕對不是他自我標榜的沒有種族歧視,稍稍的是有些抵觸的。


    但是,幸福的標準因人而異,石春現在就很幸福。


    總之。和蘭昆侖族通婚,不僅是百姓們不反對,而且袁總理和蘇毛氏等人都非常支持。


    李廣對於有些事情是比較遲鈍的,或者說有思維誤區。比如通婚這件事情。表麵上。這種通婚解決了移民男女比例嚴重不協調的問題。


    但是,他根本沒有想到一年多,三四百萬人口的蘭昆侖族有二十萬適婚女子嫁給移民的後果。


    而且這種通婚還在繼續。在海唐國有能力解決男女比例問題之前,這種通婚肯定還要持續下去。三五年內,怕不有五十萬蘭昆侖族女子嫁給移民。


    在李廣想來,這不是什麽問題吧。不過就是蘭昆侖族少了些女人。人口增加速度會慢一點。根據他二十一世紀得來的印象,非洲人很能生的。


    但是,李廣忘記了一個嚴重的問題,或者說他脫離現實了。穿越人士眼光長遠不錯,但是經常會有某種超前的誤判。


    這個年代,由於醫療和營養,中國人平均壽命不過四十歲,而蘭昆侖族,平均壽命絕對不超過二十五歲。


    這樣的平均壽命,五十萬通婚。幾乎是把蘭昆侖族所有的適婚女人全部給娶了。


    看似和平的通婚,卻造成了嚴重後果,比起血淋淋的殺戮甚至更加殘酷。


    再加上其他原因,比如戰俘勞動,向外移民等。


    二十年後,當海唐國給予蘭昆侖族選舉權時。大唐島上已經不到三十萬純粹的蘭昆侖家庭人口了。而且才二十年,蘭昆侖族已經沒有了自己的語言。


    曆史學家,袁曄總理在某個時間曾經指著一部史書,李廣看到寥寥幾個字:xx年春,摩科族內附,上(皇)念起忠心,準予內遷。


    幾百年後,中國還有這麽個摩科族嗎?


    令虛偽的李廣,聊以自wèi的是:海唐國的這一手段比起美國屠殺印第安人而立國,要高尚那麽一點。


    ------


    像石春這樣的農民。在大唐島是最大的一個群體。在充滿希望的海唐國已經開始了對小家的期望。


    事實上,海唐國對於農民的稅收也是非常重的。重的讓李廣不可思議。但是,三年勞作,得到一份產業,在所有農民眼中都是非常劃算的一件事情。


    目前。高達近七成的農稅,並沒有引起太多的矛盾。畢竟大多數農民,現在還都是孤家寡人一個,沒有負擔。


    李廣提醒自己,這絕對不是常態,戰爭結束,或者國家經濟寬鬆一些,立即就要減稅。這樣的稅收,一個農民很難養活一家老小的。


    讓百姓過的好一點,輕鬆一點,李廣也希望。但是,到處缺錢,李廣也在努力找錢。而,糧食出口,則是海唐國僅僅能拿出手的幾樣產品之一,而且是最最重要的一樣。


    相比較於石春這樣純粹的農民,從南洋移民而來的華人,或者有經商,工廠經驗的人家,從事的經濟活動就比較令李廣欣喜了。


    這些人雖然沒有徹底放棄農業,但是主要的工作卻是在工廠上班,或者開一個小作坊。比如海唐國最大的一個工業群體--迫擊炮專業縣。


    無論是工人還是小老板,他們選的土地大多是山林(相對於農田有折合比例),種植一些長周期作物,比如橡膠樹,長達七八年的收獲周期。再比如種植甘蔗,一年一收。


    甚至有聰明人,看政府重視奶牛,竟然從南美洲搞來了優質牧草種子,開始了種草事業。這玩意容易管理,不占用上班時間。


    用不著政府指導,這些半工半農的人群,有著足夠的經濟頭腦。雖然也辛苦,但是收入卻比純粹的農民要高的多,而且對國家的稅收貢獻也更大。


    想想幾十年後中國大地上那一幕,改革開放初期,大字不識的農民如同浪潮一般的迸發活力,一個個作坊,一個個工廠拔地而起。李廣相信,假以時日,那些純粹的農民湧入工業商業是必然的趨勢,但是他無意現在就以政府力量來推動。


    別看農民苦,收入實際上也不高。但是,土地的誘huo力是無比的巨大,以至於工商業嚴重缺少人力。


    工商界最近提出的限製給新移民土地,讓新移民進工廠的要求。李廣心說,資本主義羊吃人的那一套,竟然這麽快在海唐國出現,實在是迅速。


    不過,吸引移民,是海唐國最重要的國策。宣傳做工賺錢,絕對沒有宣傳給土地對國內的貧民們有吸引力。


    因此,即便是可能影響稅收收入,李廣也沒有給予支持。海唐國的工商力量,影響力不小,但是還不足以左右政府。


    李廣不支持,工商界也有招數。不過這些招數是李廣喜聞樂見的。工商界的大小老板們不斷的遊說農民,改種某些長周期經濟作物--最常見的就是橡膠樹。甚至主動提供種苗,提高工資。總之,想盡辦法把農民從土地上吸引到工廠裏。


    以中國人的勤奮,隻要有相對安定的環境,發展速度絕對是驚人的。別看海唐國現在在冊人口才兩百五十多萬,李廣甚至敢打包票,即便是沒有預計中的戰爭財,五年時間,海唐國經濟超過八百萬人口的澳大利亞不是沒有可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海上長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流水夜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流水夜帳並收藏海上長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