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宋禦史與柳絮兒今晚有何等的香豔,不知單綾親眼目睹那香豔的場麵,會作何感想。徐馳滿腦子的齷蹉與肮髒,受苦受難的卻是馨兒。
徐馳在馨兒身上不知疲倦地耕耘撻伐,潛意識裏卻不停地變幻著其她人的影像,單綾、唐倩、柳絮兒,甚至才十五歲的秦娘子。不能不感歎徐馳想象力的豐富與下流,所謂yy無限,意淫無罪。
第二天,衙門外果然聚集了數百個人,男女老少都有。錢琳隻得暫停收繳稅賦,依照徐馳的吩咐,將青壯勞力登記在冊。有些戶頭沒有輕壯勞力,則錄用那一戶的年輕婦女。如果連年輕婦女也沒有,則那一戶隻要有行動能力的,也會錄用一個。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保證每戶至少有一個能服官役,能領到五文錢,保證那一戶的基本生存。
主簿錢琳坐守縣衙,在書筆吏及縣衙附近裏正甲首的協助下,對照各個村鎮的戶籍冊,錄用人力。每錄用一人,便拿錢琳開具的憑證找東門外現場辦公的縣太爺安排工作。
徐馳將勞動力分成兩組,最年輕力壯的,安排到附近山上采集石料、砍伐樹木,剩下的則在東門外平整加寬道路。婦女就在好溪河灘上就地埋鍋造飯,縣衙的女人們也加入了炊事員的行列。
東門外整片的都是莊稼地,隻有一條便道通往好溪河邊,雜草叢生,牛車都難以通過。徐馳按照後世雙向四車道的標準安排設計,寬度達八米,在原先的基礎上加寬了六七米。
老百姓雖然好奇,但他們的目的是一天兩頓飯五文錢,別說修築一條八米寬的道路,就是把整片莊稼地都整平修路,他們也毫無異議。
老百姓沒異議,不等於田主無異議。徐馳弄出來這麽大的動靜,早就驚動了縉雲百姓。東門外那片地的三個地主心急火燎地趕到現場。
東門外估計兩千畝地,分屬三家,路南全部是馮濟源馮老財的,路北則分屬於楮衛兩家,一個叫楮知白,一個叫衛創基。
馮老財已經是老相識了,帶領楮衛二人喊起冤來:“大老爺這一修路,草民等三家豈不憑空損失百十畝地?”
馮濟源為了說明損失的巨大,故意將損失放大了好多倍。以徐馳的估計,路寬八米,加上兩旁的路基,寬度不會超過十米,長度算三裏一千五百米,總麵積約為一萬五千平,按一畝地六百六十六平算,滿打滿算不會超過二十三畝。
楮衛二人連聲附和:“對對,大老爺您高抬貴手,草民等就靠這點薄地活命,您有什麽用得著草民的地方,盡管說,草民等必定竭盡所能。”楮知白衛創基與馮濟源結成了利益共同體,平常或許為了爭田地有些不對付,但此時是一致對外,共同反對施工。
他們三人覺得很冤,看徐馳的神情,好似更冤,簡直比竇娥還冤。徐馳滿臉無辜地道:“天啊!你們三個還有良心沒有?老子好心好意為你們修路,你們竟然還……還……”徐馳非常激動,委屈得說不出話來。
三人完全沒預料到會出現這種狀況,嘴巴張了合合了張,不知道如何安慰縣太爺才好。
楮知白道:“請太爺稍安勿躁,不知草民幾個可有做得不當之處,還請太爺海涵——隻是太爺說修路乃是為了草民著想,草民卻想不透其中的道理,請太爺明示。”
徐馳好不容易平靜下來,憤憤不平地說:“你們想,路寬了,你們運送肥料,運送糧粟,不是更方便了嗎?這不都是為了你們好嗎?難道老爺我要來種地嗎?老爺我走這條路能走幾次呢?你們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
三人哭笑不得,這片地是他們幾個的不假,但他們都是租給別人種的,自己不需要下地幹活,路寬路窄與他們沒關係。盡管如此,縣太爺的愛民之心還是不能抹殺的,幾人交換了一下眼神,還是那個楮知白說話了:
“太爺的拳拳之心,草民等感激涕零,隻是……隻是……”
“隻是什麽?”
“隻是好似太過寬闊了,田間地頭的,能容一輛牛車通行足矣。若依太爺的修築之法,並行五輛牛車,亦是綽綽有餘——縮窄一半,草民等的損失亦當少一點,不知太爺能否通融?”
楮知白在三人中,田畝不是最多的,但應該有些水平,說話都是他出麵。當然,他說的確實有些水平,既注意了分寸,不致得罪縣太爺,又把自己的意見表達出來了。
徐馳笑道:“原來這樣啊——目光太短淺了!應該放眼長遠,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你們想想,把路修好了,在春秋兩季,城裏的老百姓可以從這條路直接走到好溪邊玩耍踏青,而不必繞道南門,那將是一件多麽功德無量的好事啊。你們付出一點點,卻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子子孫孫都會記得你們——本老爺打算路修好之後,在路旁立一塊碑,上書‘馮陳楮衛大道’六個鎏金大字,馮就是你馮濟源,陳就是本老爺,楮就是你楮知白,衛就是你衛創基,讓子子孫孫都記得我們四人的豐功偉績——你們看看,老爺的設想怎麽樣?”
縣令大人一言既出,小夥伴們都驚呆了。每家最多拿出十畝地來,就換來流芳千古,並且還能與縣令大人並駕齊驅,去哪找這樣的好事?
三人一齊朝徐馳跪了下去。楮知白道:“大人,您真是折煞草民幾個了,您乃是朝廷命官,一方牧守,草民等豈敢與大人並列?碑上隻須刻大人您的名諱即可,草民等不敢奢望,請大人收回成命。”
“是啊是啊,請大人收回成命。”另兩個附和道。
“那哪成?地是你們的,人力是我雇的,功勞大家都有份。這事就這麽說定了。”縣令大人最後蓋棺定論。
三人千恩萬謝的從地上爬起來,趕緊回自家府上,打發所有的仆役,以及有勞動能力的家眷,都加入到修築“馮陳楮衛大道”的千秋大業中來。他們自己也拿了工具,親自上陣,還幫著縣太爺指揮人力。又從府中運來糧食,以饗築路的民眾。
有一個遠大的理想,做起事來就有幹勁,就有精氣神。
想想都令人激動啊!
激動不已的遠不止馮楮衛三人,已經到場的幾百個民夫,激動的心情也不遑多讓。古往今來,有哪個縣太爺和民工一起勞動過?工地上可謂熱火朝天,個個奮勇爭先,唯恐落於人後。
陳縣令不但親力親為,身先士卒,更是赤膊上陣。其時正是農曆七月初,即使不出太陽,也是悶熱不已。徐馳索性脫了上衣,露出胸背來。
此時的徐馳已不是彼時的陳秦,胸大肌有了,腹肌也有了,連肱二頭肌也嶄露頭角。雖然稱不上壯碩,但基本上有了男人味兒。
更有男人味的地方是,縣令大人竟然在大庭廣眾之下,旁若無人地掏出胯下那個玩意兒,就地撒起尿來。
離得徐馳近的馮楮衛三人及一幹民工,見此情狀,趕緊的扭過頭去,還下意識地將徐馳包圍在中間,若是讓人看見,實在有傷風化。
大周時期,民風雖較為開放,但遠沒到就地大小便的地步,別說是有功名的官身,就算是平頭百姓,也不致如此肆意妄為。
馮楮衛三人麵麵相覷,搖頭不已。那些民工也是你看著我我看著你,臉上帶著笑,還有人竟忍不住笑出聲音來。
“嘿嘿,笑什麽笑?都是男人嘛,都有那個屌屌兒,有啥好笑的?老子看看自己的東西還不行麽?”徐馳不以為恥,並且還能扯出一大串理由來。
徐馳本來沒幹過農活,更沒有修過路建過橋,表麵上赤膊上陣揮汗如雨,實際上根本就沒幹什麽。當然,他的象征意義要遠遠大於實際意義,上官率先垂範,百姓哪有不景從的道理?
大周沒有水泥,不存在什麽鋼筋混凝土,一般驛道都是用沙土鹵緊夯實,重要一點的街道則直接從山上采來條石鋪上。
這條路是徐馳平生修築的第一條路,自然處處高標準嚴要求。所采集的石料力爭長寬高完全一致,拚接起來更是嚴絲合縫,達到美輪美奐的效果,以免辜負“馮陳楮衛”的金字招牌。
近乎苛刻的要求,勢必延長工期。然而,徐馳要的就是延長工期,他的目的並不在於修築道路,而是讓百姓有事做,讓百姓能夠生存下去。
徐馳大體估算了一下,每人每天五文,加上夥食費每人每天兩文,即就是每人每天七文。以當日為例,真正到場的民工不足四百人,以後估計每天都會有所增加,以每天一千人計算,所有開支也隻有七貫錢。一年365天,則是2555貫。正是這2555貫,可以讓近千戶的百姓,免受饑餓之苦。即使今後附近百姓都聞風而來,達到每天萬人,一年的開支也不過兩萬六千貫。
徐馳認為,用兩萬多貫錢,去蔭庇萬戶百姓,他這個縣令就算得上沒有白當了。
如果每天真有一萬人來做事,徐馳哪裏來的那麽多事做呢?所以他必須精益求精,精到極致。
有人會說,為什麽不每人每天給他們七文錢,讓他們自己安排呢?自己省事,百姓也省事。
那正如徐馳的隻發銀子不收孩子,天地下的人都會來找陳縣令發銀子,這是絕對的。
徐馳在馨兒身上不知疲倦地耕耘撻伐,潛意識裏卻不停地變幻著其她人的影像,單綾、唐倩、柳絮兒,甚至才十五歲的秦娘子。不能不感歎徐馳想象力的豐富與下流,所謂yy無限,意淫無罪。
第二天,衙門外果然聚集了數百個人,男女老少都有。錢琳隻得暫停收繳稅賦,依照徐馳的吩咐,將青壯勞力登記在冊。有些戶頭沒有輕壯勞力,則錄用那一戶的年輕婦女。如果連年輕婦女也沒有,則那一戶隻要有行動能力的,也會錄用一個。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保證每戶至少有一個能服官役,能領到五文錢,保證那一戶的基本生存。
主簿錢琳坐守縣衙,在書筆吏及縣衙附近裏正甲首的協助下,對照各個村鎮的戶籍冊,錄用人力。每錄用一人,便拿錢琳開具的憑證找東門外現場辦公的縣太爺安排工作。
徐馳將勞動力分成兩組,最年輕力壯的,安排到附近山上采集石料、砍伐樹木,剩下的則在東門外平整加寬道路。婦女就在好溪河灘上就地埋鍋造飯,縣衙的女人們也加入了炊事員的行列。
東門外整片的都是莊稼地,隻有一條便道通往好溪河邊,雜草叢生,牛車都難以通過。徐馳按照後世雙向四車道的標準安排設計,寬度達八米,在原先的基礎上加寬了六七米。
老百姓雖然好奇,但他們的目的是一天兩頓飯五文錢,別說修築一條八米寬的道路,就是把整片莊稼地都整平修路,他們也毫無異議。
老百姓沒異議,不等於田主無異議。徐馳弄出來這麽大的動靜,早就驚動了縉雲百姓。東門外那片地的三個地主心急火燎地趕到現場。
東門外估計兩千畝地,分屬三家,路南全部是馮濟源馮老財的,路北則分屬於楮衛兩家,一個叫楮知白,一個叫衛創基。
馮老財已經是老相識了,帶領楮衛二人喊起冤來:“大老爺這一修路,草民等三家豈不憑空損失百十畝地?”
馮濟源為了說明損失的巨大,故意將損失放大了好多倍。以徐馳的估計,路寬八米,加上兩旁的路基,寬度不會超過十米,長度算三裏一千五百米,總麵積約為一萬五千平,按一畝地六百六十六平算,滿打滿算不會超過二十三畝。
楮衛二人連聲附和:“對對,大老爺您高抬貴手,草民等就靠這點薄地活命,您有什麽用得著草民的地方,盡管說,草民等必定竭盡所能。”楮知白衛創基與馮濟源結成了利益共同體,平常或許為了爭田地有些不對付,但此時是一致對外,共同反對施工。
他們三人覺得很冤,看徐馳的神情,好似更冤,簡直比竇娥還冤。徐馳滿臉無辜地道:“天啊!你們三個還有良心沒有?老子好心好意為你們修路,你們竟然還……還……”徐馳非常激動,委屈得說不出話來。
三人完全沒預料到會出現這種狀況,嘴巴張了合合了張,不知道如何安慰縣太爺才好。
楮知白道:“請太爺稍安勿躁,不知草民幾個可有做得不當之處,還請太爺海涵——隻是太爺說修路乃是為了草民著想,草民卻想不透其中的道理,請太爺明示。”
徐馳好不容易平靜下來,憤憤不平地說:“你們想,路寬了,你們運送肥料,運送糧粟,不是更方便了嗎?這不都是為了你們好嗎?難道老爺我要來種地嗎?老爺我走這條路能走幾次呢?你們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
三人哭笑不得,這片地是他們幾個的不假,但他們都是租給別人種的,自己不需要下地幹活,路寬路窄與他們沒關係。盡管如此,縣太爺的愛民之心還是不能抹殺的,幾人交換了一下眼神,還是那個楮知白說話了:
“太爺的拳拳之心,草民等感激涕零,隻是……隻是……”
“隻是什麽?”
“隻是好似太過寬闊了,田間地頭的,能容一輛牛車通行足矣。若依太爺的修築之法,並行五輛牛車,亦是綽綽有餘——縮窄一半,草民等的損失亦當少一點,不知太爺能否通融?”
楮知白在三人中,田畝不是最多的,但應該有些水平,說話都是他出麵。當然,他說的確實有些水平,既注意了分寸,不致得罪縣太爺,又把自己的意見表達出來了。
徐馳笑道:“原來這樣啊——目光太短淺了!應該放眼長遠,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你們想想,把路修好了,在春秋兩季,城裏的老百姓可以從這條路直接走到好溪邊玩耍踏青,而不必繞道南門,那將是一件多麽功德無量的好事啊。你們付出一點點,卻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子子孫孫都會記得你們——本老爺打算路修好之後,在路旁立一塊碑,上書‘馮陳楮衛大道’六個鎏金大字,馮就是你馮濟源,陳就是本老爺,楮就是你楮知白,衛就是你衛創基,讓子子孫孫都記得我們四人的豐功偉績——你們看看,老爺的設想怎麽樣?”
縣令大人一言既出,小夥伴們都驚呆了。每家最多拿出十畝地來,就換來流芳千古,並且還能與縣令大人並駕齊驅,去哪找這樣的好事?
三人一齊朝徐馳跪了下去。楮知白道:“大人,您真是折煞草民幾個了,您乃是朝廷命官,一方牧守,草民等豈敢與大人並列?碑上隻須刻大人您的名諱即可,草民等不敢奢望,請大人收回成命。”
“是啊是啊,請大人收回成命。”另兩個附和道。
“那哪成?地是你們的,人力是我雇的,功勞大家都有份。這事就這麽說定了。”縣令大人最後蓋棺定論。
三人千恩萬謝的從地上爬起來,趕緊回自家府上,打發所有的仆役,以及有勞動能力的家眷,都加入到修築“馮陳楮衛大道”的千秋大業中來。他們自己也拿了工具,親自上陣,還幫著縣太爺指揮人力。又從府中運來糧食,以饗築路的民眾。
有一個遠大的理想,做起事來就有幹勁,就有精氣神。
想想都令人激動啊!
激動不已的遠不止馮楮衛三人,已經到場的幾百個民夫,激動的心情也不遑多讓。古往今來,有哪個縣太爺和民工一起勞動過?工地上可謂熱火朝天,個個奮勇爭先,唯恐落於人後。
陳縣令不但親力親為,身先士卒,更是赤膊上陣。其時正是農曆七月初,即使不出太陽,也是悶熱不已。徐馳索性脫了上衣,露出胸背來。
此時的徐馳已不是彼時的陳秦,胸大肌有了,腹肌也有了,連肱二頭肌也嶄露頭角。雖然稱不上壯碩,但基本上有了男人味兒。
更有男人味的地方是,縣令大人竟然在大庭廣眾之下,旁若無人地掏出胯下那個玩意兒,就地撒起尿來。
離得徐馳近的馮楮衛三人及一幹民工,見此情狀,趕緊的扭過頭去,還下意識地將徐馳包圍在中間,若是讓人看見,實在有傷風化。
大周時期,民風雖較為開放,但遠沒到就地大小便的地步,別說是有功名的官身,就算是平頭百姓,也不致如此肆意妄為。
馮楮衛三人麵麵相覷,搖頭不已。那些民工也是你看著我我看著你,臉上帶著笑,還有人竟忍不住笑出聲音來。
“嘿嘿,笑什麽笑?都是男人嘛,都有那個屌屌兒,有啥好笑的?老子看看自己的東西還不行麽?”徐馳不以為恥,並且還能扯出一大串理由來。
徐馳本來沒幹過農活,更沒有修過路建過橋,表麵上赤膊上陣揮汗如雨,實際上根本就沒幹什麽。當然,他的象征意義要遠遠大於實際意義,上官率先垂範,百姓哪有不景從的道理?
大周沒有水泥,不存在什麽鋼筋混凝土,一般驛道都是用沙土鹵緊夯實,重要一點的街道則直接從山上采來條石鋪上。
這條路是徐馳平生修築的第一條路,自然處處高標準嚴要求。所采集的石料力爭長寬高完全一致,拚接起來更是嚴絲合縫,達到美輪美奐的效果,以免辜負“馮陳楮衛”的金字招牌。
近乎苛刻的要求,勢必延長工期。然而,徐馳要的就是延長工期,他的目的並不在於修築道路,而是讓百姓有事做,讓百姓能夠生存下去。
徐馳大體估算了一下,每人每天五文,加上夥食費每人每天兩文,即就是每人每天七文。以當日為例,真正到場的民工不足四百人,以後估計每天都會有所增加,以每天一千人計算,所有開支也隻有七貫錢。一年365天,則是2555貫。正是這2555貫,可以讓近千戶的百姓,免受饑餓之苦。即使今後附近百姓都聞風而來,達到每天萬人,一年的開支也不過兩萬六千貫。
徐馳認為,用兩萬多貫錢,去蔭庇萬戶百姓,他這個縣令就算得上沒有白當了。
如果每天真有一萬人來做事,徐馳哪裏來的那麽多事做呢?所以他必須精益求精,精到極致。
有人會說,為什麽不每人每天給他們七文錢,讓他們自己安排呢?自己省事,百姓也省事。
那正如徐馳的隻發銀子不收孩子,天地下的人都會來找陳縣令發銀子,這是絕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