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宇看著那如同一個巨大墳包一般的殯儀館,回答楊伯:“像一個大墳包!”
楊伯聽到李木宇的回答不由的笑了起來:“是啊,就是像農村野地裏的一個大墳包,可是你知不知道為何要修成一個大墳包的樣子,這可不是什麽設計師的幽默!”
李木宇聽到楊伯這麽講,自然不知其中的緣由,於是搖了搖頭,看著楊伯一臉迷茫。
楊伯笑了笑繼續說:“你知道,墳包其實都是以前的東西了,現在施行火葬,很少還能見到墳包,可能農村有一些,可是在市裏,墳包卻成了稀罕物。”楊伯說著,臉上露出了一絲追憶。
“我小時候,在農村地裏見到這樣的墳包,就問我爸爸,為什麽死人的家要修成一個像饅頭一樣的墳包。
當時我父親也沒有解釋墳包的由來,隻是告訴我,死去的人家就應該是那個樣子,那是陰宅的樣子,死人住在裏麵才會安息。
這個說法其實後來也得到了證實,對於建築有種凶宅的說法,圓頂無梁要是住人肯定是凶宅,所以你看圓頂無梁的建築特點隻出現在一些寺廟或者不久居人的建築上。
至於這樣為何是凶宅,那麽很簡單,這種樣子不是給人住的陽宅,而是墳包陰宅的樣子,所以人住進去自然不得安生。
我們這裏是西郊公墓,本就是死人居住的地方,而在這西郊公墓的殯儀館,這裏既是死者家屬做告別的地方,而且還連通著火葬廠,所以這裏更是死者留戀人間的最後一站,所以不論怎麽講,這裏最好就是建成陰宅的樣子,這樣才能得以安詳!”
李木宇聽楊伯這麽講著,不由的點了點頭,可是一直見楊伯並沒有將如何安撫那四個惡鬼的事情,李木宇不由的有些心急。
“嗬嗬,看你的表情就知道急了,唉,這人老了確實有點囉嗦。
先前說了關於墳包的傳統,現在說說燒紙,以前,不,即使現在,入土為安現在沒有了條件,但是燒紙的傳統還是一直保留了下來。
你也知道,其實不僅僅有燒紙的傳統,還有燒些紙人,甚至紙糊的車房之類的東西給地下的先人講究,這其實不僅僅是一種活人的寄托,因為這個傳統保持了這麽久,並不會是毫無理由的。
在古代,就有神漢祭祀為了和死人交流,將一些話語寫在紙上,然後燒給死人,不過不知道是不是這樣的字和地下的它們溝通不是很順利,在古代還發明了專門與鬼交流的殄文。
不說到底如何交流,可是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都要將那需要給它們看到的東西燒了去,所以現在有些人胡亂燒東西,總是會招惹到什麽。
現在這西郊公墓樣子就是一個墳包陰宅,而你也知道,那四個惡鬼死後雖然沒有葬在這裏,可是他們由於要報仇,所以一直停留在這個殯儀館陰宅之中,所以你要是想和他們交流,那麽殯儀館這裏就好像他們四人的墓前一般。
我自然不會用什麽殄文來寫點話和它們溝通,但是我記得,你不是說過害死它們的凶手已經認罪服法了嗎,那麽你就去取他倆每人一撮頭發來,在這殯儀館前燒了。
想來它們四個肯定能夠讀到現在認罪的兩人愧疚的態度,雖然都說惡鬼沒有感情隻有執念,可是罪入法網,這個事情也算是可以結了,就算有執念,知道凶手得到了應得的懲罰也會安心而去的。”楊伯顫顫巍巍的講出了自己的辦法。
李木宇看了看楊伯,心中估摸著,雖然辦法看起來很簡單,不過處於對楊伯的信任,李木宇還是相信,按照楊伯的說法應該沒錯。
李木宇對楊伯道了聲謝,陪著楊伯回到了門房,帶上秦瑤就離開了西郊公墓回轉警局。
雖然李木宇回警局的目的很奇特,不過能夠如此解決那四個惡鬼的事情,李木宇還是有些欣喜的。
得到了張越和羅明的頭發,李木宇再次去了西郊公墓,隻是這次秦瑤並沒有陪他,畢竟西郊公墓那樣的地方,對於秦瑤來說太過於恐懼。
……
趕到西郊公墓,李木宇也毫不遲疑的帶著張越和羅明兩人的頭發直奔那還在修繕的殯儀館,經過楊伯的指點,李木宇站在殯儀館的正門中間,將帶來的張越和羅明的頭發,以及一些紙錢果品擺在地上焚燒了起來。
好在這會修繕殯儀館的工人都去吃飯了,不讓看到有人在殯儀館前這樣祭拜,不知會產生什麽樣的想法。
李木宇將張越和羅明的頭發燒了,頭發燃燒後產生一堆黑色的灰燼在一陣風後消散了去,李木宇看著那抹灰燼飄散,便歎了口氣,將手中買來的紙錢一並焚燒了起來。
李木宇燒著紙錢,嘴裏卻並沒有念叨什麽,隻是心中卻有些同情那死去的四個惡鬼,他們在生前是四個很質樸的進城務工的農民,甚至他們的質樸有時候看起來有些可愛。
因為一場大意,這樣四個憨厚淳樸的生命就死於大火之中,隨之而去的還有他們對於未來的那些平淡的希望,而帶來的確是這四個人家裏無盡的痛苦。
李木宇燒著值錢心中想著,隨著李木宇這麽想,四周的風顯得有些緊了,不過跟著紙錢一把把的燒了過去,李木宇又覺得,雖然羅明和張越還活著,可是涉案的董剛,護士許昕,劉玉,還有這裏的工人國明,他們都死了,而羅明和張越也得到了審判。
不管如何,事情到此應該算一個斷落,即使當時這些人有錯,可是他們已經為這個錯誤付出了代價,甚至生命,所以一切塵歸塵土歸土,陽間自然有陽間的法律,既然張越和羅明已經悔罪,那麽那四個冤死的惡鬼就不該繼續糾纏。
李木宇想到這裏,四周的風更加緊了起來,甚至有些吹臉生痛,不過這樣的情況持續了一會後,風漸漸的小了,小到最後,一絲微風帶著地上的一些灰燼,飄散去了遙遠的地方,
楊伯聽到李木宇的回答不由的笑了起來:“是啊,就是像農村野地裏的一個大墳包,可是你知不知道為何要修成一個大墳包的樣子,這可不是什麽設計師的幽默!”
李木宇聽到楊伯這麽講,自然不知其中的緣由,於是搖了搖頭,看著楊伯一臉迷茫。
楊伯笑了笑繼續說:“你知道,墳包其實都是以前的東西了,現在施行火葬,很少還能見到墳包,可能農村有一些,可是在市裏,墳包卻成了稀罕物。”楊伯說著,臉上露出了一絲追憶。
“我小時候,在農村地裏見到這樣的墳包,就問我爸爸,為什麽死人的家要修成一個像饅頭一樣的墳包。
當時我父親也沒有解釋墳包的由來,隻是告訴我,死去的人家就應該是那個樣子,那是陰宅的樣子,死人住在裏麵才會安息。
這個說法其實後來也得到了證實,對於建築有種凶宅的說法,圓頂無梁要是住人肯定是凶宅,所以你看圓頂無梁的建築特點隻出現在一些寺廟或者不久居人的建築上。
至於這樣為何是凶宅,那麽很簡單,這種樣子不是給人住的陽宅,而是墳包陰宅的樣子,所以人住進去自然不得安生。
我們這裏是西郊公墓,本就是死人居住的地方,而在這西郊公墓的殯儀館,這裏既是死者家屬做告別的地方,而且還連通著火葬廠,所以這裏更是死者留戀人間的最後一站,所以不論怎麽講,這裏最好就是建成陰宅的樣子,這樣才能得以安詳!”
李木宇聽楊伯這麽講著,不由的點了點頭,可是一直見楊伯並沒有將如何安撫那四個惡鬼的事情,李木宇不由的有些心急。
“嗬嗬,看你的表情就知道急了,唉,這人老了確實有點囉嗦。
先前說了關於墳包的傳統,現在說說燒紙,以前,不,即使現在,入土為安現在沒有了條件,但是燒紙的傳統還是一直保留了下來。
你也知道,其實不僅僅有燒紙的傳統,還有燒些紙人,甚至紙糊的車房之類的東西給地下的先人講究,這其實不僅僅是一種活人的寄托,因為這個傳統保持了這麽久,並不會是毫無理由的。
在古代,就有神漢祭祀為了和死人交流,將一些話語寫在紙上,然後燒給死人,不過不知道是不是這樣的字和地下的它們溝通不是很順利,在古代還發明了專門與鬼交流的殄文。
不說到底如何交流,可是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都要將那需要給它們看到的東西燒了去,所以現在有些人胡亂燒東西,總是會招惹到什麽。
現在這西郊公墓樣子就是一個墳包陰宅,而你也知道,那四個惡鬼死後雖然沒有葬在這裏,可是他們由於要報仇,所以一直停留在這個殯儀館陰宅之中,所以你要是想和他們交流,那麽殯儀館這裏就好像他們四人的墓前一般。
我自然不會用什麽殄文來寫點話和它們溝通,但是我記得,你不是說過害死它們的凶手已經認罪服法了嗎,那麽你就去取他倆每人一撮頭發來,在這殯儀館前燒了。
想來它們四個肯定能夠讀到現在認罪的兩人愧疚的態度,雖然都說惡鬼沒有感情隻有執念,可是罪入法網,這個事情也算是可以結了,就算有執念,知道凶手得到了應得的懲罰也會安心而去的。”楊伯顫顫巍巍的講出了自己的辦法。
李木宇看了看楊伯,心中估摸著,雖然辦法看起來很簡單,不過處於對楊伯的信任,李木宇還是相信,按照楊伯的說法應該沒錯。
李木宇對楊伯道了聲謝,陪著楊伯回到了門房,帶上秦瑤就離開了西郊公墓回轉警局。
雖然李木宇回警局的目的很奇特,不過能夠如此解決那四個惡鬼的事情,李木宇還是有些欣喜的。
得到了張越和羅明的頭發,李木宇再次去了西郊公墓,隻是這次秦瑤並沒有陪他,畢竟西郊公墓那樣的地方,對於秦瑤來說太過於恐懼。
……
趕到西郊公墓,李木宇也毫不遲疑的帶著張越和羅明兩人的頭發直奔那還在修繕的殯儀館,經過楊伯的指點,李木宇站在殯儀館的正門中間,將帶來的張越和羅明的頭發,以及一些紙錢果品擺在地上焚燒了起來。
好在這會修繕殯儀館的工人都去吃飯了,不讓看到有人在殯儀館前這樣祭拜,不知會產生什麽樣的想法。
李木宇將張越和羅明的頭發燒了,頭發燃燒後產生一堆黑色的灰燼在一陣風後消散了去,李木宇看著那抹灰燼飄散,便歎了口氣,將手中買來的紙錢一並焚燒了起來。
李木宇燒著紙錢,嘴裏卻並沒有念叨什麽,隻是心中卻有些同情那死去的四個惡鬼,他們在生前是四個很質樸的進城務工的農民,甚至他們的質樸有時候看起來有些可愛。
因為一場大意,這樣四個憨厚淳樸的生命就死於大火之中,隨之而去的還有他們對於未來的那些平淡的希望,而帶來的確是這四個人家裏無盡的痛苦。
李木宇燒著值錢心中想著,隨著李木宇這麽想,四周的風顯得有些緊了,不過跟著紙錢一把把的燒了過去,李木宇又覺得,雖然羅明和張越還活著,可是涉案的董剛,護士許昕,劉玉,還有這裏的工人國明,他們都死了,而羅明和張越也得到了審判。
不管如何,事情到此應該算一個斷落,即使當時這些人有錯,可是他們已經為這個錯誤付出了代價,甚至生命,所以一切塵歸塵土歸土,陽間自然有陽間的法律,既然張越和羅明已經悔罪,那麽那四個冤死的惡鬼就不該繼續糾纏。
李木宇想到這裏,四周的風更加緊了起來,甚至有些吹臉生痛,不過這樣的情況持續了一會後,風漸漸的小了,小到最後,一絲微風帶著地上的一些灰燼,飄散去了遙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