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使先生。元首阿卡多的特使古夫剛剛離開美國還沒滿一個月的時間,按理說我此時此刻不應該如此急著來找你談論這些問題,可是德國和土耳其在中東地區的合作讓我們深感不安。”一見麵,美國的羅斯福總統就開門見山的表示出了他對中東局勢的不滿。
德國的大使當然是有備而來,國內早就已經把立場通知給了這個重要的外交官員。所以這名德國大使立刻對羅斯福回答道:“總統先生,美國在中東的利益德國沒有興趣,我們隻是在為世界的和平努力而已。”
羅斯福很想拍著桌子大聲的告訴這名德國大使“你們這是在發動戰爭!”可是他最終還是放棄了那種毫無作用的歇斯底裏的咆哮:“我隻看到了一場新的戰爭,並沒有看到德國有結束戰爭的想法。”
“總統先生,德國原本希望和西部的蘇聯還有東部的英國都實現和平。您也看到了無論是戰敗的維希法國還有北部英國都已經與德國簽訂了和約。”德國大使回答道:“可是蘇聯的斯大林政府還有冰島的英國原皇室都拒絕和德國進行和談,這讓元首對德國麵臨的戰爭形勢深感憂慮。”
“您知道我們是愛好和平的民族,為了實現和平,所以我們不得不加強對支持冰島英國皇室的中東英國殖民地發起進攻,這樣一來戰爭將會更加快速的結束。”最後,德國大使在長篇大論了半個多小時之後,總結了德國人民擴大戰爭的苦衷。
你們入侵了波蘭,入侵了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入侵了丹麥挪威,入侵了法國,入侵了英國……你們把好處撈光了,把威脅差不多都清除了,現在你們說不玩了,想和平?你們德國人什麽時候變得這麽無恥的?啊?
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心中憤恨的罵了一遍之後,終於有了開口的機會:“可是你們在中東地區挑起戰爭,會影響到美國的石油開采,這可能要影響到德美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德國已經四麵樹敵了,相信元首先生也不願意看到美國成為德國的敵人吧?”
“當然!總統先生!”德國的大使點頭同意羅斯福的觀點:“德國政府從來也沒有想過與美國為敵,我們兩個國家都是富有強大的國家,我們之間的戰爭足以讓世界製度崩潰,這明顯是非常不明智的決定。”
“那麽,大使先生,我們美國非常重視中東地區的穩定,這也是德美兩國之間的共同利益。”羅斯福想了想之後開口說道:“如果,我能說服一些當地的阿拉伯人,將石油賣一部分給德國,並且保證這些石油可以運到德國手中,中東的形勢能夠維持現狀麽?”
德國大使顯得為難起來,他顯然沒有得到國內有關美國妥協之後的行動指示。不過他還是表現的很有談判技巧,打出了“拖”牌,對羅斯福說道:“這我必須詢問國內之後才能答複美國總統您了,希望您可以理解我的苦衷。”
羅斯福點了點頭,美國這次妥協是國會的臨時決定,他一直主導的利用英國限製德國的計劃出現了崩盤的趨勢,國會內部出現了許多不和諧的聲音,這些聲音正在加強,逐漸擁有了可以挑戰羅斯福與猶太人聯盟的實力。
這裏麵包括美國的納粹黨,一些孤立主義者,甚至很多敵對黨派的議員都加入其中。他們站在另一個角度看待德美關係,覺得即便在未來出現一個強大的德國也不足為慮。他們自信美國的經濟優勢,覺得這個時候卷入勝負未知的戰爭非常不明智。很不幸的是這個論調得到了大多數民眾的支持,他們認為美國不應該再次卷入歐洲的戰爭。
而事實上美國的投資並非全部都有回報,羅斯福政權援助英國的坦克還有飛機甚至是軍艦換來了很多原本屬於英國的海外軍事基地,這些基地讓美國在未來足以保持一個相對於優勢的國際地位。
不過最近英國的國力似乎已經被榨幹了,英國政府再也無法有效的行使其對殖民地的絕對控製權,一些依靠出賣殖民地特權來換取美國援助的辦法,最近兩個月已經不太好用了。但是在另一個方麵,美國的“誌願軍”在北非的作戰就像是一個無底洞,每一個月它都會消耗掉從中東開采出來的石油,並且需要國內軍工廠生產坦克還有飛機加以補充。以托布魯克戰役為例,巴頓一口氣打光了400輛坦克,這些坦克全部都要從美國本土補充到北非戰場。
這麽一來美國國內就有了不同的聲音:如果德國保證美國在中東的石油利益,那麽為什麽要在北非幫助英國人和德軍拚個你死我活呢?德國和美國和平相處難道就一定不如壓製德國獲取的利益大麽?
羅斯福被這種短視的論調給徹底拖累了,這種隻看眼前利益的做法簡直就是自欺欺人。德國不同於美國,它是一個大陸國家,曾經悲催的地理位置一旦在打開局麵之後就會有很多好處——這個國家與亞非歐的聯係自然要比遊離在外的美國緊密的多。
都不需要德國刻意做什麽,鋼鐵軸心就會把美國孤立在主流國際環境之外。到時候人家不帶美國玩了,美國又能如何?以南北美的實力向整個亞非歐開戰?那時候才是真的陷入到勢均力敵的戰爭之中。
現在對德國開戰,那是正正好好的“趁他病要他命”,可是國會的那些蠢貨卻在想著如何與冰島英國皇室劃清界限,與強大的德國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
雖然很多有識之士依舊支持羅斯福,美國的軍火裝備依舊在源源不斷的運往北非,可是羅斯福感覺到了阻力,感覺到了自己的力不從心。這樣下去隻要德國在北非確立了戰略優勢,把地中海還有巴爾幹收入囊中,美國差不多也就被提前踢出國際局勢了,到了那個時候才是真正的悲劇到極致。
當然在蘇聯那邊的投資也顯然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雖然蘇聯通過貿易把大量的原材料運往美國阿拉斯加地區,但是很多軍事援助沒有運到前線,蘇聯也沒有在正麵戰場上起到牽製德軍的戰略目的。
換而言之現在隱性的聯盟英國-美國-蘇聯之間,隻有美國在一直承擔著消耗的角色,這顯然不是羅斯福希望看到的局麵。他希望能夠在各個戰場上消耗德軍的戰略資源,而不是用美國自己的戰略資源去填蘇聯英國這兩個不見底的深坑。
現在德國把戰爭的魔爪伸向了美國主導的中東地區,這個以往絕對會讓美國資本家暴跳如雷的舉動竟然被美國的資本家們忍下來了。他們竟然決定用一部分妥協來換取德國退讓,這顯然就是對美國一直以來支持盟友的添油策略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你再這麽隻見投入不見回報的支持英國蘇聯,我們可就要不客氣了!
“給英國皇室發一封電報吧,我們在北非要全麵采取防守態勢了。”羅斯福想到這裏,無奈的對身後的秘書說道:“給蘇聯的援助也暫停下來,告訴斯大林那邊,他現在這麽一個打法,我們美國人也供給不起。”
“加強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存在感,實在不行就把巴頓調過去!”緊接著他補充道:“我們必須以美國的根本利益作為前提去行動……中東石油的生產必須得到確保!將我們的一個師運到中東去,加強那裏的守衛力量!必須小心土耳其人。”
這就是羅斯福深思熟慮後的對策了,他決定收縮美國在北非還有蘇聯的投入,加強美國在中東的力量,算是在沒有擴大美*事開支的前提下,變相加強了美國對中東石油產區的控製力度還有防守能力。
這個時候他已經不再考慮讓美國什麽時候參戰最為有利了,他現在正努力的維持現有的國際形勢,來保證美國不被德國的速戰速決提前趕出整場世界大戰。他現在有點兒賴著不走的意思,隻是咬著牙在等待,等待一個國際形勢的巨大變化。
雙方還是在等一個機會,如果德國搶先在中東動手,並且在北非取得勝利,那麽美國出局,德國直接贏得世界大戰的勝利;當然,如果美國得到契機可以提前參戰,那麽羅斯福就贏了,美國卷入戰爭之中,世界形勢將變得更加撲所迷離。
羅斯福在賭,他不覺得美國置身事外是一個長久之計,他覺得美國卷入世界大戰才是有利的。這是他和他身後的許多人的共同想法。他們堅信美國會成為未來的世界領袖,而不是被排擠在世界圈子外麵的孤魂野鬼。
“現在,就看我們的對手是什麽個想法了!”羅斯福歎了一口氣說道:“是打算一口氣打敗美國登上真正的世界之巔,還是穩穩的收拾局麵,連一個加入戰爭的機會都不我們。”
德國的大使當然是有備而來,國內早就已經把立場通知給了這個重要的外交官員。所以這名德國大使立刻對羅斯福回答道:“總統先生,美國在中東的利益德國沒有興趣,我們隻是在為世界的和平努力而已。”
羅斯福很想拍著桌子大聲的告訴這名德國大使“你們這是在發動戰爭!”可是他最終還是放棄了那種毫無作用的歇斯底裏的咆哮:“我隻看到了一場新的戰爭,並沒有看到德國有結束戰爭的想法。”
“總統先生,德國原本希望和西部的蘇聯還有東部的英國都實現和平。您也看到了無論是戰敗的維希法國還有北部英國都已經與德國簽訂了和約。”德國大使回答道:“可是蘇聯的斯大林政府還有冰島的英國原皇室都拒絕和德國進行和談,這讓元首對德國麵臨的戰爭形勢深感憂慮。”
“您知道我們是愛好和平的民族,為了實現和平,所以我們不得不加強對支持冰島英國皇室的中東英國殖民地發起進攻,這樣一來戰爭將會更加快速的結束。”最後,德國大使在長篇大論了半個多小時之後,總結了德國人民擴大戰爭的苦衷。
你們入侵了波蘭,入侵了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入侵了丹麥挪威,入侵了法國,入侵了英國……你們把好處撈光了,把威脅差不多都清除了,現在你們說不玩了,想和平?你們德國人什麽時候變得這麽無恥的?啊?
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心中憤恨的罵了一遍之後,終於有了開口的機會:“可是你們在中東地區挑起戰爭,會影響到美國的石油開采,這可能要影響到德美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德國已經四麵樹敵了,相信元首先生也不願意看到美國成為德國的敵人吧?”
“當然!總統先生!”德國的大使點頭同意羅斯福的觀點:“德國政府從來也沒有想過與美國為敵,我們兩個國家都是富有強大的國家,我們之間的戰爭足以讓世界製度崩潰,這明顯是非常不明智的決定。”
“那麽,大使先生,我們美國非常重視中東地區的穩定,這也是德美兩國之間的共同利益。”羅斯福想了想之後開口說道:“如果,我能說服一些當地的阿拉伯人,將石油賣一部分給德國,並且保證這些石油可以運到德國手中,中東的形勢能夠維持現狀麽?”
德國大使顯得為難起來,他顯然沒有得到國內有關美國妥協之後的行動指示。不過他還是表現的很有談判技巧,打出了“拖”牌,對羅斯福說道:“這我必須詢問國內之後才能答複美國總統您了,希望您可以理解我的苦衷。”
羅斯福點了點頭,美國這次妥協是國會的臨時決定,他一直主導的利用英國限製德國的計劃出現了崩盤的趨勢,國會內部出現了許多不和諧的聲音,這些聲音正在加強,逐漸擁有了可以挑戰羅斯福與猶太人聯盟的實力。
這裏麵包括美國的納粹黨,一些孤立主義者,甚至很多敵對黨派的議員都加入其中。他們站在另一個角度看待德美關係,覺得即便在未來出現一個強大的德國也不足為慮。他們自信美國的經濟優勢,覺得這個時候卷入勝負未知的戰爭非常不明智。很不幸的是這個論調得到了大多數民眾的支持,他們認為美國不應該再次卷入歐洲的戰爭。
而事實上美國的投資並非全部都有回報,羅斯福政權援助英國的坦克還有飛機甚至是軍艦換來了很多原本屬於英國的海外軍事基地,這些基地讓美國在未來足以保持一個相對於優勢的國際地位。
不過最近英國的國力似乎已經被榨幹了,英國政府再也無法有效的行使其對殖民地的絕對控製權,一些依靠出賣殖民地特權來換取美國援助的辦法,最近兩個月已經不太好用了。但是在另一個方麵,美國的“誌願軍”在北非的作戰就像是一個無底洞,每一個月它都會消耗掉從中東開采出來的石油,並且需要國內軍工廠生產坦克還有飛機加以補充。以托布魯克戰役為例,巴頓一口氣打光了400輛坦克,這些坦克全部都要從美國本土補充到北非戰場。
這麽一來美國國內就有了不同的聲音:如果德國保證美國在中東的石油利益,那麽為什麽要在北非幫助英國人和德軍拚個你死我活呢?德國和美國和平相處難道就一定不如壓製德國獲取的利益大麽?
羅斯福被這種短視的論調給徹底拖累了,這種隻看眼前利益的做法簡直就是自欺欺人。德國不同於美國,它是一個大陸國家,曾經悲催的地理位置一旦在打開局麵之後就會有很多好處——這個國家與亞非歐的聯係自然要比遊離在外的美國緊密的多。
都不需要德國刻意做什麽,鋼鐵軸心就會把美國孤立在主流國際環境之外。到時候人家不帶美國玩了,美國又能如何?以南北美的實力向整個亞非歐開戰?那時候才是真的陷入到勢均力敵的戰爭之中。
現在對德國開戰,那是正正好好的“趁他病要他命”,可是國會的那些蠢貨卻在想著如何與冰島英國皇室劃清界限,與強大的德國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
雖然很多有識之士依舊支持羅斯福,美國的軍火裝備依舊在源源不斷的運往北非,可是羅斯福感覺到了阻力,感覺到了自己的力不從心。這樣下去隻要德國在北非確立了戰略優勢,把地中海還有巴爾幹收入囊中,美國差不多也就被提前踢出國際局勢了,到了那個時候才是真正的悲劇到極致。
當然在蘇聯那邊的投資也顯然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雖然蘇聯通過貿易把大量的原材料運往美國阿拉斯加地區,但是很多軍事援助沒有運到前線,蘇聯也沒有在正麵戰場上起到牽製德軍的戰略目的。
換而言之現在隱性的聯盟英國-美國-蘇聯之間,隻有美國在一直承擔著消耗的角色,這顯然不是羅斯福希望看到的局麵。他希望能夠在各個戰場上消耗德軍的戰略資源,而不是用美國自己的戰略資源去填蘇聯英國這兩個不見底的深坑。
現在德國把戰爭的魔爪伸向了美國主導的中東地區,這個以往絕對會讓美國資本家暴跳如雷的舉動竟然被美國的資本家們忍下來了。他們竟然決定用一部分妥協來換取德國退讓,這顯然就是對美國一直以來支持盟友的添油策略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你再這麽隻見投入不見回報的支持英國蘇聯,我們可就要不客氣了!
“給英國皇室發一封電報吧,我們在北非要全麵采取防守態勢了。”羅斯福想到這裏,無奈的對身後的秘書說道:“給蘇聯的援助也暫停下來,告訴斯大林那邊,他現在這麽一個打法,我們美國人也供給不起。”
“加強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存在感,實在不行就把巴頓調過去!”緊接著他補充道:“我們必須以美國的根本利益作為前提去行動……中東石油的生產必須得到確保!將我們的一個師運到中東去,加強那裏的守衛力量!必須小心土耳其人。”
這就是羅斯福深思熟慮後的對策了,他決定收縮美國在北非還有蘇聯的投入,加強美國在中東的力量,算是在沒有擴大美*事開支的前提下,變相加強了美國對中東石油產區的控製力度還有防守能力。
這個時候他已經不再考慮讓美國什麽時候參戰最為有利了,他現在正努力的維持現有的國際形勢,來保證美國不被德國的速戰速決提前趕出整場世界大戰。他現在有點兒賴著不走的意思,隻是咬著牙在等待,等待一個國際形勢的巨大變化。
雙方還是在等一個機會,如果德國搶先在中東動手,並且在北非取得勝利,那麽美國出局,德國直接贏得世界大戰的勝利;當然,如果美國得到契機可以提前參戰,那麽羅斯福就贏了,美國卷入戰爭之中,世界形勢將變得更加撲所迷離。
羅斯福在賭,他不覺得美國置身事外是一個長久之計,他覺得美國卷入世界大戰才是有利的。這是他和他身後的許多人的共同想法。他們堅信美國會成為未來的世界領袖,而不是被排擠在世界圈子外麵的孤魂野鬼。
“現在,就看我們的對手是什麽個想法了!”羅斯福歎了一口氣說道:“是打算一口氣打敗美國登上真正的世界之巔,還是穩穩的收拾局麵,連一個加入戰爭的機會都不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