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去把那些博士後流動站的人還有老教授們叫來!”許院長聽完王明所講之後和司永誌對視一眼然後對著身邊的一位導師說道。


    “是!”那位導師點點頭很快就出了階梯教室,他也是學醫的,也知道王明所說的話很有見地。


    “王醫生真是不簡單,一個中醫三問就把郎中的心酸以及經驗之談全盤的體現出來了。”許院長對著司永誌說道。


    “我看一會肯定說出不少讓人深思的事,估計今天聽課的學生或者導師教授們都會被這家夥影響嘍!嗬嗬!”司永誌雖然說著笑,不過目光依然還是停留在王明身上,證明著他已經被王明影響了。


    台下的一些小動作沒有影響到王明,王明依然說著。


    “如果把一門科學的發展喻作登山,中醫是科學的,完美的。因為它已經走到泰山極頂,它看到了一個完整的人和這個人身上的疾病,以及與這個人相聯係的周圍環境,甚至宇宙。西醫呢?它尚在登山的過程中,它看到的是局部,是零散的或大或小的部分,有的部分病了,有的部分沒病。正因為這樣,西醫要求‘專’,中醫要求‘全’,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黃帝內經》語)。那種用西醫標準來衡量中醫的做法是錯誤的。作為一個華夏人,應該對華夏的曆史,文化,哲學,有足夠的認識,中醫的根在此,中醫的衡量標準不應出於彼。


    拿衡量飛機的標準來衡量坦克,拿衡量魚兒的標準來衡量鳥兒,不是混蛋,勝似混蛋。如果這種行為出自一個平民,我們可以原諒他的無知;如果這種行為成為政策,那又是誰在給我們的國粹‘穿小鞋’?”


    “除了你們,還有不少人曾試圖去報考大學的中醫專業。但因為數理化不過關而被拒,這些人也曾試圖去參加中醫執業資格考試,因為學曆。西醫知識,過分西化的試題,而自打退堂鼓。如果當今的數理化和西醫知識是學成中醫的必備條件,那曆史上那些名中醫肯定都是假的。諸如張仲景,孫思邈,朱丹溪,葉天士,吳瑭等;而近現代史上。秦伯未,施今墨,蒲輔周,嶽美中,高輝遠等前輩,都是在數理化和西醫知識過關以後,才成為名中醫的。這種結論有多麽荒唐,大概隻有政策(製度)的製定者。弄不懂!


    前段時間在報紙上我看見了一位記者問藥監局官員的話:現在藥店賣藥。政策麵對中藥和西藥有沒有不同的監管標準答:沒有。問:中草藥,中藥店呢?答:都一樣。


    也見到過病人對一位科班出身,具有高級職稱的退休老中醫的問話:請您幫我看一下,這包中藥用了哪些藥?答:我不認得草藥。在醫院,我隻管開方就行了。


    我們讀古人遺著,總講藥物成色。修合炮製,甚至有因修製藥物而中毒身亡者。如上海禦醫陳蓮舫。中草藥是大自然的產物,成色不同。產地不同,效力就不同,用量配比也就不相同。一個老中醫高級職稱,竟不識中藥飲片,何談用藥精準?!是他的過錯醫院的過錯?這種體製能使中醫事業得到發展嗎?”


    “今天我說這些,隻是要告訴你們,中醫的發展,以及他能發展到什麽程度完全取決於你們,你們知道為何學醫,如何去醫之後必然會掙脫枷鎖,跨上更高的一步。”王明對著下邊的已經被震住的學生說道。


    這些聽課的有學生,導師,甚至老教授,不過大部分人都在做著筆錄!他們打內心裏也是讚同王明的看法!


    “說的挺好,但是這些怎麽可能會和哲學玄學曆史古文化等結合!”略顯刺耳的聲音在本來安靜的教室中顯得格外的突出。


    幾乎所有人都回頭看向後麵說話之人,那人卻也不懼別人的目光,依然看著王明。


    王明看著說話之人,心中好笑。整間教室中,有不少的外國人,不過這些人卻都能理解以及讚同自己的說法,這讓王明欣喜,不過眼前之人乃是土生土長的華夏之人,卻說出這樣的話來,這讓他生氣的同時也被氣笑了。


    “無妨,可能你們在做的人心裏也有些疑惑,中醫為什麽會和那些聯係起來!那我們就說說中醫把!”


    王明說完之後,伸手在後邊黑板上指了指中醫那兩個字。


    “陰陽平衡,五行生克之類的理念你們都知道和中醫有關。那我就說說這些哲學理念吧。談起中醫,人們往往想起陰陽平衡、五行相克之類的華夏古代哲學理念。但究竟什麽是中醫?何謂陰陽五行?如何相生相克?或許很多人並不明白。中醫融合了哲學、宗教、藝術的文化,是哲學智慧的實踐,是一種“生生之學”,集養生、治病、恢複於一體。但在近代西醫思維的結構下,我國中醫已經發生變異,漸失原貌。當務之急,發展中醫需要喚醒國人的文化主體意識,從根上來一番變革。”


    “老師,那您看來,中醫和哲學之間有什麽關係?”剛才發出刺耳聲音的學生,現在滿上換了一副麵孔,王明短短幾句話就說明了為什麽要知道那些看似與中醫無關的事,這不僅是保存中醫,更是珍重華夏文化!


    “華夏哲學和中醫是緊密相通的,可以說,中醫是在實踐華夏哲學和華夏文化的觀念。中醫是華夏哲學實踐的最好體現,它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完善理論和整個理論構架。中醫講究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整體關聯、動態平衡、順應自然、中和為用、陰陽消長、五行生克等理念,這些都是華夏哲學甚至華夏文化最根本的理念。


    在華夏的哲學中,天地萬物是一個整體,事物和事物之間是一個整體中的各個部分,各個部分是相互關聯、不可分開的,不是沒有關係的孤立的個體,而整體之間的相互關係又是相對的,是相互牽製相互推動的,那麽這種用華夏哲學的理念來講,就是陰陽相製、五行相克,這個道理可以運用在各個方麵包括維護我們的生命上。”(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國醫大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九鼎八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九鼎八簋並收藏國醫大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