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在南風樓的會麵之後又過了好幾天,潼澗城裏的南市和北市的幾條街巷裏就新開了好幾間不起眼的小店。這些小店的位置有好有壞,鋪子大小也各不相同。在這些小店正式開業之前到也沒有人什麽引人注意的地方,周圍的人大都隻知道這些小店以後是做吃食買賣的,在潼澗城裏像這樣的小店是多不勝數。
不過這也虧得是在潼澗城,才沒有太過顯眼。盡管近幾年來世道不大好,各地天災人禍的接連不斷,不少地方平民百姓們的日子都過得十分艱難,很多地方的百姓甚至連最基本的溫飽都不能保證,就更加沒有那個多餘的閑錢來買吃的了。另外許多地方連的糧食供應都幾乎斷絕了,就算是有錢也沒處買能吃的材料,就連不少曾名遠揚的大酒樓都被迫關了門,像這樣小打小鬧的小店鋪就更不用提了,早就大批大批的倒閉了。像眼前這樣打算新開業的根本就沒有。
南疆近年來雖也一樣受到了天災和戰爭的影響,但隻是之前旱災時受到的災情比較嚴重,後來大寒雪災雖也受到了波及,但遠不如北麵嚴重。在那場大旱的災情減緩之後,南疆就曾組織了搶種。那輪搶種的成果也已經收成了,還很是不錯。這樣的結果不但緩解了那場大旱帶來的危機,也在一定程度上安定了民心。在璟瑜開始借著名頭向南疆大量供糧之後,那場地危機就更不再是問題了。
隻不過因為戰爭的陰影還在,為了以防萬一大家都將糧食藏著沒在市麵上流通。所以這才顯得市麵上糧食依舊很緊張的樣子。不過隨著璟瑜提供的那些糧食不斷的被收入南疆各地的糧庫,以前那些以防萬一備下的陳糧也被不斷的在市麵上放出。如今南疆各地的主要城市的糧價大都回落了不少,哪怕依舊還是比以往盛世的時候高出一些,但比起前兩年來已經下降了很多。隨著糧價的不斷回落,南疆百姓的心也越來越安穩,各地蕭條的行市也漸漸有了一些起色。
而潼澗更是南疆最特殊的一座城池,因為有大量軍隊在外城駐防。又有數百年未陷落過的曆史,一貫被南疆人視作最安全的地方。又因為它是南疆實際上的政治、軍事、經濟上中心,南疆大半的大族豪強都在這裏有宅邸。這裏哪怕在前兩年最困難的時候,背後有著雄厚實力支持的潼澗城裏所受到的影響也十分有限。特別是近幾年來那些以往主要紮根在南疆其他地方的世族豪門,有不少為了安全或其他理由不斷的搬入城裏。隨他們帶來的不少物資,甚至讓潼澗城裏的商市還更加熱鬧繁華了幾分。
在這樣的背景下,像這樣的新開的小店自然也沒什麽稀奇好顯眼的了。
不過若要說這幾家小店有真有什麽讓人多關注兩眼的,大概就是這些小店裏的人了。偶然路過時看到在這些小店裏忙活的人,不是缺胳膊斷腿的人,就是一些老弱婦孺。這些怎麽看都是拖累的人看上去既不像是開店的東家。也不像是哪個東家願意花錢雇來幹活的人。
這幾家看著很平常的小店正式開張的那一天,卻是在它們各自所在的地方引起了小小的轟動。這一天裏,潼澗城裏好幾條的街巷裏都飄出了一股人們從沒有聞過的食物香味。那股濃鬱的香味。引得從這些街市上路過的路人個個都食指大動,腳下都情不自禁的被這股香味所吸引到了那一家家飄出這股香味的小食店前。
袋裏有幾個錢的自是想要來嚐嚐味道,囊中羞澀的也想著過來見識見識,是什麽好吃的東西居然這麽香。畢竟現在兜裏沒錢也可以問問價。等以後手頭寬裕了些的時候,也可以來的嘛。就這樣開市沒一會兒,這幾家小店就圍滿人。
一家開在北麟坊小店就正是這樣。這家小店的店堂並不大,隻能勉強擺下四張小圓桌,大概坐上十來個就會有些擠。小店裏的布置也十分的簡陋,但門口上掛著有招牌卻是十分顯眼。說這招牌顯眼,到也不是因為它有多大。或是有多華麗。事實上塊招牌在大小用料上與隔壁其他的店鋪並沒差別。說它顯眼的因為出在上邊的所書的的“連營食坊”四個大字上。
這四個大字與周圍其他招牌上的字相比,鐵畫銀勾蒼勁有力,就是識字的人也能看得出幾分不凡來。而稍懂得一些人,就更能看出這字上透著的殺伐之氣絕不是一般常人所能寫得出來的。就這股奪人的氣勢,就與這種小店的簡陋多少有些不大般配。這其中的怪異自是讓能看出這些人,在心裏就先暗暗對這間乍看不起眼的小店高看了一眼。
更有細心的人發現這塊招牌上,除了“連營食坊”這個四個奪目的大字之外,在不起眼的下方角落裏有個小小的“一”字。當時這些人並沒有多想,直到看到其他幾個地方的小店也掛著同樣的招牌,隻是下方角落裏的數字略有不同時,才聯想到這或許是分號的意思。
才一大清早的,這家連營食坊的門前擺了一個木架,支起了兩大一小三隻爐子。木架上的每一層都放著不少竹簽兒,這些竹簽兒上串著少量的不少認識不識認的菜。其中認得出的有山菌兒、白菜葉兒,豆腐皮裹豆芽兒之類的東西,還有紅的、白的、黃的好幾種認不出什麽料的丸子,以及完全不知道是什麽黃的、灰的、白的類似豆腐塊兒的東西和一些肉串。
木架旁支著的一隻小一點兒的爐子上架著一塊麵盆大的長銅板,一個半大的少年站在銅板後,手腳麻利的將木架上竹簽串放到滴了油的銅板上,在一陣嗞嗞作響之後便從銅板下摸出一小撮認不出什麽的棕黃色粉沫兒撒到半熟的竹簽上,這些竹簽上串著的菜便傳出一陣除了菜色本身香味之外的誘人濃香。
少年旁邊支的一隻大爐子上放著一個樣子有些怪分成一格格的大平鍋,那些格子裏也放著架子上的那種竹簽串兒,這口大平鍋裏也一樣飄出了另一股與銅板上不同,卻一樣誘人的香味。
另一隻大爐子上放著一口不大不小的普通鍋子,一個比那半大少年稍大一些的少女正從擺在爐子下的一隻大筐裏抓出一把米粉,放到這口鍋中的笊籬裏,燙過一會兒之後就撈到一隻大陶碗裏,然後從大平鍋裏舀了一鍋勺湯澆到碗裏米粉上。
等她將湯汁澆上之後,一旁的少年便將銅板上弄好的幾隻竹簽兒放到了這裏大陶碗裏。然後少女又摸出幾點細蔥,加撒在上邊。
而這時,排在少女這口鍋前長長隊伍中最前頭的一個中年漢子就迫不急待的從少女手中接過這碗米粉,同時將五個大錢交到了少年的手上。接著便傳出一串銅錢拋入罐子裏的脆響聲。
端著這碗米粉的漢子也沒進到鋪子裏坐著,而是從鋪子裏最靠近門口的一張小圓桌上的竹箸筒裏抽出一雙竹筷,就在門外一蹲著一溜兒在吃著跟他著不多一樣米麵的人群裏尋了個空位,然後也蹲了下去,加入了這隊吃米麵的大軍裏。這當然不是因為他願意在這大冷天的蹲在外邊吃東西,而是鋪子裏的那四張小圓桌上已經擠滿了人,都快沒了下腳的地方了。
瞧著那還排得長長的隊伍,隻能不住的搖頭。不過當他吃了第一口碗裏的東西之後,那一丁兒的怨言也沒有了,剩下的除了滿足還有著慶幸。幸好自己沒有因為等不到空位而離開,也幸好沒有因為覺得有些小貴而放棄來嚐嚐味,不然真要錯過如了此美味那就太可惜了。
這時蹲在離他不遠的兩個人也正在討論著這種特別的吃食。其中一個人告訴他的朋友,這種香味似乎與他之前跟著東家去藍城時,在藍裏最有名的逸香樓裏聞到過的一種香味有些類似。聽到這種說法的人頓時再也沒有人覺得這價錢有些小貴了,甚至還感覺太超值了。
藍城逸香樓的若大名聲,早就已經傳遍了潼澗城的上上下下。逸香樓最為有名的那些獨特美味佳肴最出名的,除了它獨特的味道和烹飪手法之外,其價格之高也一樣有名。現在能夠花這麽少的錢,吃到與之相類似的味道,怎麽總都值了。不過同時,他們心裏也不由的遐想這麽一碗米麵都如此的好吃,那麽逸香樓裏的那些菜肴又能夠有多麽的美味。
有的想著如果自己將來若是發了財,也一定要去那逸香樓享用一番才算不負此生。而有的卻是想著,逸香樓的美味窮他們這一生怕是都吃不起的,但這個價格的米麵若是平素節約一些,還是能夠三、五不時的來吃上一頓打打牙祭的。這樣想著,心下便更是滿足了。
不過這也虧得是在潼澗城,才沒有太過顯眼。盡管近幾年來世道不大好,各地天災人禍的接連不斷,不少地方平民百姓們的日子都過得十分艱難,很多地方的百姓甚至連最基本的溫飽都不能保證,就更加沒有那個多餘的閑錢來買吃的了。另外許多地方連的糧食供應都幾乎斷絕了,就算是有錢也沒處買能吃的材料,就連不少曾名遠揚的大酒樓都被迫關了門,像這樣小打小鬧的小店鋪就更不用提了,早就大批大批的倒閉了。像眼前這樣打算新開業的根本就沒有。
南疆近年來雖也一樣受到了天災和戰爭的影響,但隻是之前旱災時受到的災情比較嚴重,後來大寒雪災雖也受到了波及,但遠不如北麵嚴重。在那場大旱的災情減緩之後,南疆就曾組織了搶種。那輪搶種的成果也已經收成了,還很是不錯。這樣的結果不但緩解了那場大旱帶來的危機,也在一定程度上安定了民心。在璟瑜開始借著名頭向南疆大量供糧之後,那場地危機就更不再是問題了。
隻不過因為戰爭的陰影還在,為了以防萬一大家都將糧食藏著沒在市麵上流通。所以這才顯得市麵上糧食依舊很緊張的樣子。不過隨著璟瑜提供的那些糧食不斷的被收入南疆各地的糧庫,以前那些以防萬一備下的陳糧也被不斷的在市麵上放出。如今南疆各地的主要城市的糧價大都回落了不少,哪怕依舊還是比以往盛世的時候高出一些,但比起前兩年來已經下降了很多。隨著糧價的不斷回落,南疆百姓的心也越來越安穩,各地蕭條的行市也漸漸有了一些起色。
而潼澗更是南疆最特殊的一座城池,因為有大量軍隊在外城駐防。又有數百年未陷落過的曆史,一貫被南疆人視作最安全的地方。又因為它是南疆實際上的政治、軍事、經濟上中心,南疆大半的大族豪強都在這裏有宅邸。這裏哪怕在前兩年最困難的時候,背後有著雄厚實力支持的潼澗城裏所受到的影響也十分有限。特別是近幾年來那些以往主要紮根在南疆其他地方的世族豪門,有不少為了安全或其他理由不斷的搬入城裏。隨他們帶來的不少物資,甚至讓潼澗城裏的商市還更加熱鬧繁華了幾分。
在這樣的背景下,像這樣的新開的小店自然也沒什麽稀奇好顯眼的了。
不過若要說這幾家小店有真有什麽讓人多關注兩眼的,大概就是這些小店裏的人了。偶然路過時看到在這些小店裏忙活的人,不是缺胳膊斷腿的人,就是一些老弱婦孺。這些怎麽看都是拖累的人看上去既不像是開店的東家。也不像是哪個東家願意花錢雇來幹活的人。
這幾家看著很平常的小店正式開張的那一天,卻是在它們各自所在的地方引起了小小的轟動。這一天裏,潼澗城裏好幾條的街巷裏都飄出了一股人們從沒有聞過的食物香味。那股濃鬱的香味。引得從這些街市上路過的路人個個都食指大動,腳下都情不自禁的被這股香味所吸引到了那一家家飄出這股香味的小食店前。
袋裏有幾個錢的自是想要來嚐嚐味道,囊中羞澀的也想著過來見識見識,是什麽好吃的東西居然這麽香。畢竟現在兜裏沒錢也可以問問價。等以後手頭寬裕了些的時候,也可以來的嘛。就這樣開市沒一會兒,這幾家小店就圍滿人。
一家開在北麟坊小店就正是這樣。這家小店的店堂並不大,隻能勉強擺下四張小圓桌,大概坐上十來個就會有些擠。小店裏的布置也十分的簡陋,但門口上掛著有招牌卻是十分顯眼。說這招牌顯眼,到也不是因為它有多大。或是有多華麗。事實上塊招牌在大小用料上與隔壁其他的店鋪並沒差別。說它顯眼的因為出在上邊的所書的的“連營食坊”四個大字上。
這四個大字與周圍其他招牌上的字相比,鐵畫銀勾蒼勁有力,就是識字的人也能看得出幾分不凡來。而稍懂得一些人,就更能看出這字上透著的殺伐之氣絕不是一般常人所能寫得出來的。就這股奪人的氣勢,就與這種小店的簡陋多少有些不大般配。這其中的怪異自是讓能看出這些人,在心裏就先暗暗對這間乍看不起眼的小店高看了一眼。
更有細心的人發現這塊招牌上,除了“連營食坊”這個四個奪目的大字之外,在不起眼的下方角落裏有個小小的“一”字。當時這些人並沒有多想,直到看到其他幾個地方的小店也掛著同樣的招牌,隻是下方角落裏的數字略有不同時,才聯想到這或許是分號的意思。
才一大清早的,這家連營食坊的門前擺了一個木架,支起了兩大一小三隻爐子。木架上的每一層都放著不少竹簽兒,這些竹簽兒上串著少量的不少認識不識認的菜。其中認得出的有山菌兒、白菜葉兒,豆腐皮裹豆芽兒之類的東西,還有紅的、白的、黃的好幾種認不出什麽料的丸子,以及完全不知道是什麽黃的、灰的、白的類似豆腐塊兒的東西和一些肉串。
木架旁支著的一隻小一點兒的爐子上架著一塊麵盆大的長銅板,一個半大的少年站在銅板後,手腳麻利的將木架上竹簽串放到滴了油的銅板上,在一陣嗞嗞作響之後便從銅板下摸出一小撮認不出什麽的棕黃色粉沫兒撒到半熟的竹簽上,這些竹簽上串著的菜便傳出一陣除了菜色本身香味之外的誘人濃香。
少年旁邊支的一隻大爐子上放著一個樣子有些怪分成一格格的大平鍋,那些格子裏也放著架子上的那種竹簽串兒,這口大平鍋裏也一樣飄出了另一股與銅板上不同,卻一樣誘人的香味。
另一隻大爐子上放著一口不大不小的普通鍋子,一個比那半大少年稍大一些的少女正從擺在爐子下的一隻大筐裏抓出一把米粉,放到這口鍋中的笊籬裏,燙過一會兒之後就撈到一隻大陶碗裏,然後從大平鍋裏舀了一鍋勺湯澆到碗裏米粉上。
等她將湯汁澆上之後,一旁的少年便將銅板上弄好的幾隻竹簽兒放到了這裏大陶碗裏。然後少女又摸出幾點細蔥,加撒在上邊。
而這時,排在少女這口鍋前長長隊伍中最前頭的一個中年漢子就迫不急待的從少女手中接過這碗米粉,同時將五個大錢交到了少年的手上。接著便傳出一串銅錢拋入罐子裏的脆響聲。
端著這碗米粉的漢子也沒進到鋪子裏坐著,而是從鋪子裏最靠近門口的一張小圓桌上的竹箸筒裏抽出一雙竹筷,就在門外一蹲著一溜兒在吃著跟他著不多一樣米麵的人群裏尋了個空位,然後也蹲了下去,加入了這隊吃米麵的大軍裏。這當然不是因為他願意在這大冷天的蹲在外邊吃東西,而是鋪子裏的那四張小圓桌上已經擠滿了人,都快沒了下腳的地方了。
瞧著那還排得長長的隊伍,隻能不住的搖頭。不過當他吃了第一口碗裏的東西之後,那一丁兒的怨言也沒有了,剩下的除了滿足還有著慶幸。幸好自己沒有因為等不到空位而離開,也幸好沒有因為覺得有些小貴而放棄來嚐嚐味,不然真要錯過如了此美味那就太可惜了。
這時蹲在離他不遠的兩個人也正在討論著這種特別的吃食。其中一個人告訴他的朋友,這種香味似乎與他之前跟著東家去藍城時,在藍裏最有名的逸香樓裏聞到過的一種香味有些類似。聽到這種說法的人頓時再也沒有人覺得這價錢有些小貴了,甚至還感覺太超值了。
藍城逸香樓的若大名聲,早就已經傳遍了潼澗城的上上下下。逸香樓最為有名的那些獨特美味佳肴最出名的,除了它獨特的味道和烹飪手法之外,其價格之高也一樣有名。現在能夠花這麽少的錢,吃到與之相類似的味道,怎麽總都值了。不過同時,他們心裏也不由的遐想這麽一碗米麵都如此的好吃,那麽逸香樓裏的那些菜肴又能夠有多麽的美味。
有的想著如果自己將來若是發了財,也一定要去那逸香樓享用一番才算不負此生。而有的卻是想著,逸香樓的美味窮他們這一生怕是都吃不起的,但這個價格的米麵若是平素節約一些,還是能夠三、五不時的來吃上一頓打打牙祭的。這樣想著,心下便更是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