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械……戰馬……”那些將領聽得金兀術的話,都自相互之間交頭接耳,小聲地討論了起來。
雖然還沒人公然開口向金兀術建言應當如何,然而從他們的言談神色之中,卻是可以明顯地看得出這些將領們都自對宋軍提出的這個條件大為意動。
雖說女真人起自白山黑水之間,自小在馬背之上長大,而眼下在坐的更都是以馬戰起家的沙場宿將,對於戰馬軍械的重要性絕不陌生,然則在眼下這樣的形勢之下,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正如金兀術方才所說,軍中甚至早已經私下流傳,縱然是留下過半人命,隻要能夠得歸故土,都還算是值得的,現在宋軍提出的這個條件,對於他們而言,倒確實是寬鬆得意外了。
此時的形勢,已是再清楚不過。宋軍自順昌、舒州城下開始,便自一直是故布疑陣,真正在城中與自己這支女真鐵騎以硬碰硬鏖戰月餘的,不過是那區區七萬餘眾,而其餘的軍陣,卻是借著這段時間,暗自調集配運,一早便自在這裏設下了埋伏。
眼下敵軍坐守地勢,以逸待勞,而自己這方的數十萬大軍,卻是先行千裏奔襲,由北至南,又在順昌、舒州兩城之下與宋軍對耗經月,早已是疲憊不堪,城破之後根本未及就地休整,便又複馬不停蹄,追襲百裏,縱然當真是鐵鑄的人馬,也必然已是強弩之末。
女真鐵騎,來去如風,卻是利攻不利守,倚之蹄踏天下,或可無堅城不可破,然則若要他們坐困愁城,應付那不知來自何處的襲擾與突擊,卻絕對是以己之短,對彼之長,要說敗中取勝,那幾是絕無可能的事情,最好的情況也不過是看看能多耐上多少時候而已了。
更何況,宋軍畢竟有著一月有餘的時間從容布置,眼下這個埋伏之中不知隱伏了多少陷井機關,此處地勢低窪淤濕,起伏處處,又絕不利於縱馬奔馳,可謂天時、地利、人和,都讓宋軍給占得盡了,雖然他們都是跟隨著金兀術征戰數十年的沙場宿將,對於金兀術有著一分超乎尋常的莫名崇拜,然則要說在眼前這樣的形勢之下,金兀術尚且能如以往一般帶著他們無恙而返,甚至反敗為勝,他們卻也是都不敢相信。
金兀術看著底下諸將的神色,微微一笑,轉頭問完顏雍道:“你怎麽看?”
完顏雍心下卻也正自翻江倒海。
那日深夜他摸到辛棄疾帳內與之密商,所談定的求和條款僅僅是留下全軍半數戰馬與軍械,如若照眼下金兀術所言,那也便是說辛棄疾這個南國小子在金兀術麵前坐地起價。
究竟是半數還是三分之二,這些倒也還都罷了,最可慮的是看金兀術的神色,竟似頗有意動之念。
畢竟,若是他仍自一意孤行,為全聲名而不惜拚死一戰,那倒理應在諸將在前,多多渲染宋軍的和議條件是如何不合情理才是,而不應當如現在這般,口風語氣之間,卻似是隱含著對於這個和約條件的認同之意。
雖然原先這支鐵軍之中,隻要他一聲令下,人人都會舍生赴死,然而不管怎麽說,現下終究是到了身陷絕境,士氣低迷的時刻,若是其有心求戰,勢必理應絕了這些帳下將領們的求和求生之念,這樣才能激發了他們身上拚死勇悍之氣,也才能夠有在這樣的環境下與宋軍一戰的本錢。
難道自己與辛棄疾都料錯了,自己這位四王叔當真已經放下了所謂的聲名與顧慮,卻是心下已然有了定計,準備接納了宋軍的合議條件?
而他今日召集自己與帳下諸將前來,讓自己這些人各抒己見,卻隻不過是看準了自己以下諸將,在現時現刻斯情斯情之下,對於與宋軍締結和議之盟,縱然不是歡欣盼望,卻也絕不會有半分反對的言語,所以故意讓自己這些人暢所欲言,從而今後若有人問起此戰之果,那也是他一意求戰,卻是耐不過軍中副帥以及帳下諸將都自存了和談之心,是以無奈之下,不得不勉從所請。
這樣一來,雖然此次敗績無可掩飾,然則畢竟自己這個大金皇帝親委的監軍副早領銜勸和在先,一則大金皇帝為了顧全自己的顏麵,卻是不好再行追究此次之失;二是他自己的聲名也可以由此得以保全,反是自己這名一向以勇猛向前不知後退而見聞於軍中的勇將,隻怕自此之後卻是要變成了聲名盡喪的求和將軍,縱是大金皇帝顧念與自己的昔日之情,不加追究,至少冷落疏遠,卻是難以避免的了,這個監軍副帥,不待大金皇帝親旨罷免,自己卻也是無顏再當下去。
如此一來,即可以無損於金兀術在軍中的權威,又可以借刀殺人,趁此良機拔去自己這支大金皇帝親手釘在他身旁的釘子,誠可謂是一舉兩得。
有了如許好處,若說他一反常態,竟爾願意求和,卻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他心下越想越亂,卻是連金兀術詢問的話也未曾聽見。
自那日之後,他也便再未曾見過辛棄疾。
畢竟此刻這支大軍之中,雖然有不少人對於金兀術頗有微辭,然是終究金兀術經營二十餘載,在所有軍士心中,都幾乎擁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而且此時又自是置身於臨時營寨之中,人員擁護,巡防無常,耳目之多,幾是防不勝防。
自己那次卻見金兀術,雖然看似隨意,實則卻也是經過了不知多少的精心安排,即要調換輪崗巡防人員,都換成自己的心腹親兵,又要做到盡量自然,不動聲色,讓金兀術不會覺察過問,實在已經是費盡了心力。
是以他那日在與辛棄疾商談之中,有幾次都不免有幾分因操之過急而進退失據,在辛棄疾開出了一個自己覺得還可以承受的價碼之後,也並未曾多有商討糾纏,便是因為他的心下也自是明白,自己與辛棄疾之間,隻怕隻有這一次的麵對麵商討的機會,若不借此把話說死,把和約敲定,一旦錯過了這個村,可就再也沒有這個店了。
雖然還沒人公然開口向金兀術建言應當如何,然而從他們的言談神色之中,卻是可以明顯地看得出這些將領們都自對宋軍提出的這個條件大為意動。
雖說女真人起自白山黑水之間,自小在馬背之上長大,而眼下在坐的更都是以馬戰起家的沙場宿將,對於戰馬軍械的重要性絕不陌生,然則在眼下這樣的形勢之下,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正如金兀術方才所說,軍中甚至早已經私下流傳,縱然是留下過半人命,隻要能夠得歸故土,都還算是值得的,現在宋軍提出的這個條件,對於他們而言,倒確實是寬鬆得意外了。
此時的形勢,已是再清楚不過。宋軍自順昌、舒州城下開始,便自一直是故布疑陣,真正在城中與自己這支女真鐵騎以硬碰硬鏖戰月餘的,不過是那區區七萬餘眾,而其餘的軍陣,卻是借著這段時間,暗自調集配運,一早便自在這裏設下了埋伏。
眼下敵軍坐守地勢,以逸待勞,而自己這方的數十萬大軍,卻是先行千裏奔襲,由北至南,又在順昌、舒州兩城之下與宋軍對耗經月,早已是疲憊不堪,城破之後根本未及就地休整,便又複馬不停蹄,追襲百裏,縱然當真是鐵鑄的人馬,也必然已是強弩之末。
女真鐵騎,來去如風,卻是利攻不利守,倚之蹄踏天下,或可無堅城不可破,然則若要他們坐困愁城,應付那不知來自何處的襲擾與突擊,卻絕對是以己之短,對彼之長,要說敗中取勝,那幾是絕無可能的事情,最好的情況也不過是看看能多耐上多少時候而已了。
更何況,宋軍畢竟有著一月有餘的時間從容布置,眼下這個埋伏之中不知隱伏了多少陷井機關,此處地勢低窪淤濕,起伏處處,又絕不利於縱馬奔馳,可謂天時、地利、人和,都讓宋軍給占得盡了,雖然他們都是跟隨著金兀術征戰數十年的沙場宿將,對於金兀術有著一分超乎尋常的莫名崇拜,然則要說在眼前這樣的形勢之下,金兀術尚且能如以往一般帶著他們無恙而返,甚至反敗為勝,他們卻也是都不敢相信。
金兀術看著底下諸將的神色,微微一笑,轉頭問完顏雍道:“你怎麽看?”
完顏雍心下卻也正自翻江倒海。
那日深夜他摸到辛棄疾帳內與之密商,所談定的求和條款僅僅是留下全軍半數戰馬與軍械,如若照眼下金兀術所言,那也便是說辛棄疾這個南國小子在金兀術麵前坐地起價。
究竟是半數還是三分之二,這些倒也還都罷了,最可慮的是看金兀術的神色,竟似頗有意動之念。
畢竟,若是他仍自一意孤行,為全聲名而不惜拚死一戰,那倒理應在諸將在前,多多渲染宋軍的和議條件是如何不合情理才是,而不應當如現在這般,口風語氣之間,卻似是隱含著對於這個和約條件的認同之意。
雖然原先這支鐵軍之中,隻要他一聲令下,人人都會舍生赴死,然而不管怎麽說,現下終究是到了身陷絕境,士氣低迷的時刻,若是其有心求戰,勢必理應絕了這些帳下將領們的求和求生之念,這樣才能激發了他們身上拚死勇悍之氣,也才能夠有在這樣的環境下與宋軍一戰的本錢。
難道自己與辛棄疾都料錯了,自己這位四王叔當真已經放下了所謂的聲名與顧慮,卻是心下已然有了定計,準備接納了宋軍的合議條件?
而他今日召集自己與帳下諸將前來,讓自己這些人各抒己見,卻隻不過是看準了自己以下諸將,在現時現刻斯情斯情之下,對於與宋軍締結和議之盟,縱然不是歡欣盼望,卻也絕不會有半分反對的言語,所以故意讓自己這些人暢所欲言,從而今後若有人問起此戰之果,那也是他一意求戰,卻是耐不過軍中副帥以及帳下諸將都自存了和談之心,是以無奈之下,不得不勉從所請。
這樣一來,雖然此次敗績無可掩飾,然則畢竟自己這個大金皇帝親委的監軍副早領銜勸和在先,一則大金皇帝為了顧全自己的顏麵,卻是不好再行追究此次之失;二是他自己的聲名也可以由此得以保全,反是自己這名一向以勇猛向前不知後退而見聞於軍中的勇將,隻怕自此之後卻是要變成了聲名盡喪的求和將軍,縱是大金皇帝顧念與自己的昔日之情,不加追究,至少冷落疏遠,卻是難以避免的了,這個監軍副帥,不待大金皇帝親旨罷免,自己卻也是無顏再當下去。
如此一來,即可以無損於金兀術在軍中的權威,又可以借刀殺人,趁此良機拔去自己這支大金皇帝親手釘在他身旁的釘子,誠可謂是一舉兩得。
有了如許好處,若說他一反常態,竟爾願意求和,卻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他心下越想越亂,卻是連金兀術詢問的話也未曾聽見。
自那日之後,他也便再未曾見過辛棄疾。
畢竟此刻這支大軍之中,雖然有不少人對於金兀術頗有微辭,然是終究金兀術經營二十餘載,在所有軍士心中,都幾乎擁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而且此時又自是置身於臨時營寨之中,人員擁護,巡防無常,耳目之多,幾是防不勝防。
自己那次卻見金兀術,雖然看似隨意,實則卻也是經過了不知多少的精心安排,即要調換輪崗巡防人員,都換成自己的心腹親兵,又要做到盡量自然,不動聲色,讓金兀術不會覺察過問,實在已經是費盡了心力。
是以他那日在與辛棄疾商談之中,有幾次都不免有幾分因操之過急而進退失據,在辛棄疾開出了一個自己覺得還可以承受的價碼之後,也並未曾多有商討糾纏,便是因為他的心下也自是明白,自己與辛棄疾之間,隻怕隻有這一次的麵對麵商討的機會,若不借此把話說死,把和約敲定,一旦錯過了這個村,可就再也沒有這個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