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dl)連玩了幾天,然後驅車去沈(sy)陽。


    沈(sy)陽,別稱盛京,又稱奉天,國家區域中心城市,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科教、軍事和商貿中心,東北第一大城市,國家交通樞紐,國家通信樞紐,中國十大城市之一;有2300年建城史,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是我國最重要的以裝備製造業為主的重工業基地,有著“共和國長子”和“東方魯爾”的美譽;因地處古沈水(今渾河)之北而得名(南麵有渾河,山南水北為陽);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的重鎮方城(侯城前身),隸燕遼(ld)東郡襄平縣,為沈(sy)陽建城史之初,距今2600餘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把都城從遼(ly)陽遷到沈(sy)陽,並在沈(sy)陽城內著手修建皇宮,即今沈(sy)陽故宮。


    “中街的行篇布局,既有濃厚的現代色彩,更有獨特的東北風味,尤其是劉老根大舞台,更象是東北的一張名片,嗬嗬,東北人都好一口二人轉,嘻笑逗樂,打情罵俏,插科打諢,翻筋頭丟手帕,怎麽樣捉弄人怎麽來,目的在於逗樂觀眾。”在遊人如織的中街商業步行街上慢慢騰騰地逛蕩了大半天,方斌扣著玉兒的手,笑嘻嘻地說。沈(sh)陽氣候溫暖濕潤,冬天比較冷,夏天則不太熱,現在這個時候,在南方的江城,一定是光著膀子還喊熱,氣溫大多在三十八九度,四十出頭也很平常;但方斌和玉兒,徜徉在中街上,穿著短袖襯衣,絲毫沒有感覺到熱,氣溫應當在二十五六度左右。


    “嗬嗬。東北人豪爽熱情,地廣人稀,冬天很冷,大雪封門,不能生產,隻能呆在家裏,他們稱之為貓冬,以前又沒有電視網絡,文化娛樂少,二人轉這種不占多少場地。也不需要多少道具和演員的草根節目就應運而生。既打發了漫漫長冬。又聯絡了大家的感情,活躍了鄰裏間的生活。二人轉演員中有很多也是農民,因此,有些二人轉表演的內容也多少有點粗俗。二人轉中除了改變一些經典戲曲內容外。還綜合了東北民歌、秧歌,又借鑒戲曲、說唱等藝術,創造了這種苦中作樂的小戲,並稱其為蹦蹦戲,很像西方吉普賽大篷車藝術那樣,是個遊走的藝術。”玉兒笑盈盈地說。


    “也是啊,二人轉的內容,大多在男女調情上作文章,既有地方和時代印記。也確實情有可原。”方斌笑嘻嘻地說,指著旁邊“冰點城”門口說:“聽說這裏的雪糕非常有名,人稱中街大果,我們也來嚐一嚐吧?”玉兒溫馴地點點頭。時值盛夏,來冰點城買雪糕的人很大。方斌排了老半天隊才買了兩根,個頭特別大,比江城或者別的南方城市的冰激淩大了不隻一圈,聞起來香味醇厚,入口消融,甜滋滋香噴噴,吃在肚子裏爽心透肺,果然名不虛傳。


    “要不要再來一根?”方斌見玉兒吃得津津樂道,笑眯眯地問。


    “算了,出門在外,安全第一,怕水土不服,涼的東西還是不能多吃。”玉兒望一眼人滿為患的冰點城門口,戀戀不舍地說:“我們還是去吃熱的東西吧?就當是午餐。”


    “行!我們去嚐嚐東北的小吃。”方斌懂得玉兒的意思,也讓上次她鬧肚子的事弄怕了,也不敢勉強她,牽了她的手,往小吃一條街方向走。


    轉過中街不遠,就有許多小吃店,著名的有老邊餃子、西塔冷麵、老高太太糖葫蘆、高樓香雞、朝鮮族燒烤和打糕、那家白肉血腸等等,許多食品和南方小吃大同小異,並不特別珍稀,倒是翟家驢肉引起方斌的興趣,原因無它,南方驢子少,沒有嚐試過罷了。於是笑嘻嘻地說:“寶貝兒,我們去嚐嚐驢肉的滋味怎麽樣?”


    “嗯!”玉兒吊著男人的臂膊,溫柔地點點頭。


    驢肉城在翟家村子內,門臉不大,房屋也不高,二層,進去以後,有一個很敞亮的大廳,也有包房,不過包房已經定滿了,屋頂上綴滿綠色植物,掛著紅燈籠;坐下後,首先點的是他們家著名的醬驢肉,薄薄的肉片,色澤深一點的是瘦肉,亮的部分是肥肉,但吃起來肥而不膩,香味醇厚,味道和牛肉好象差不多,隻是感覺肉纖維比牛肉要長一點,腥氣也比牛肉重一點。但這裏的廚師們火候掌握得非常好,吃起來一點也不感覺菜,不幹不澀,爽嫩溫熱,吃進嘴裏,很快就滑下去了,隻是最後的驢皮有點嚼勁兒,又品嚐了這裏獨具特色的驢心、驢肝和他們自製的皮凍,還有非常有名的驢板腸,最後是最著名的驢肉餡餃子,香味四溢。


    吃完中飯,玉兒提議說:“我們去中山公園看看吧,那裏有個聞名遐邇的文化長廊,唱歌跳舞打牌的好多,可以近距離地體會東北人的熱情豪爽!”


    “行!東北十八怪,窗戶紙糊在外,火盆上炕烤爺太,百褶皮鞋腳上踹,冰上釣魚單線拽,養活孩子吊起來,女人叼個大煙袋!”方斌嘻嘻地笑,“我們看能見到幾個怪?”


    “嘻嘻----”玉兒嗤嗤地笑,看著男人調侃道:“你懂得還蠻多的。不過,養活孩子吊進來,也確實是東北人過去艱難生活的真實寫照:滿族先民的狩獵生活,女人也要騎馬。婦女生小孩難以攜帶,為防備野獸對初生嬰兒的傷害,就用樺樹皮編製成最初的搖車,把孩子放進去,掛在樹上。後來生活條件改善,這樣的習俗被保存了下來。北方漢族也用這樣的方式撫育孩子,隻不過悠車掛在房梁上,孩子安全。悠車子搖起來,防蒼蠅、蚊蟲,有細微的風,孩子睡得舒坦。搖車、搖籃,悠車等都是大致相同的東西,古時製作一般用樺樹皮,長四尺,寬二尺,兩端呈半圓形,狀如小船。後來多選用椴木薄板,邊沿要漆上顏色,繪製花紋,寫上吉利話等等。為了避免孩子從搖車裏翻出來,還要把孩子的胳膊肘,膝蓋,腳脖子等地方用寬帶子捆起來。悠車材料的選擇和使用,後來就越來越講究了。比如結籽多的樹木做料,如榆木、鬆木、隱喻著多生兒育女。比如借誰家有出息的孩子曾經睡過的搖籃等等。現在這樣的養活孩子的方式也沒了,有搖籃,也沒地方掛了。過去裸露在房屋內的大梁,都用鋼筋做成的房梁代替了,還吊了棚頂。”


    “是啊,各地各民族的生活習慣,都是千百年來祖輩們生活藝術的總結,本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現在大家用這樣怪那樣怪來調侃,大多沒有譏笑的意思,隻不過是好奇罷了。”方斌臉色一正,平靜地說,在路人熱心的指點下,換了幾路公共汽車,來到了中山公園,老遠就聽到震天的歌聲和唱京劇的二胡聲,雖然在夏天,因為天氣並不太熱,樹蔭下,草地上,廣場中,仍然有許多人在打拳、跳舞或者打羽毛球,一長排原木廊亭下,休閑的人們分成好幾處,有的聚集在掛著“中山合唱團”紅旗下放聲高歌;有的聚集在二胡手旁邊唱京劇,那大多是票友,好象正在唱《劉海砍樵》,兩個扮成夫妻的老年人正樂嗬嗬地對唱,惹得旁邊化了妝的票友們指指點點。


    公園內綠樹成蔭,麵積也很大,據說解放前是日本人建立的,不許國人進入。


    “哈哈,看你嗑血不?調主!”一陣高調的笑聲傳過來,方斌聞聲看過去,原來是一夥男人在打撲克,圍觀者眾。


    “走!我們去瞧熱鬧!”方斌牽起玉兒的手,走過去,擠進人堆裏,四個穿著短衣短褲的中年男人揎拳攘袖,大呼小叫地在玩撲克,三幅牌,可以四人玩,也可以五人玩,東北人俗稱“打滾子”,有活棒打法和死棒打法兩種。玩者高聲喧嘩,吼聲震天,往往勝者盡力調侃輸家,是東北男人的最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擠過幸福之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湘西教書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湘西教書匠並收藏擠過幸福之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