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猛將旅長
紅軍善於攻點打援,我若突圍,失去地利,必被全殲,如若死守,或可幸存。――王耀武
1932年6月,叫囂著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蔣介石對中央蘇區發動了第四次“圍剿”。
中路軍總指揮陳誠的主要作戰計劃是:在宜黃方麵取守勢,南豐方麵待機而動,以主力由南城進攻廣昌。
獨立第32旅由修水向萬載、銅鼓進擊紅軍。周恩來、朱德領導紅軍運用遊擊戰,使32旅吃了一屁股的灰,在山區中武裝遊行了三個月,毫無收獲。
蔣介石大發雷霆,將旅長劉夷免職,派柏天民任旅長,帶32旅奔赴江西宜黃鎮。宜黃鎮是戰略要地,紅軍和國軍都要極力爭取此地。
8月17日,彭德懷指揮紅軍第3軍團,董振堂指揮紅軍第5軍團,攻取宜黃,和國民黨的孫連仲部第27師主力在城南鼇頭山苦戰兩晝夜。
8月21日晚,紅軍攻占宜黃。總司令陳誠為了阻止紅軍北上,避免各部隊被紅軍各個擊破,急忙調集第8師、11師、14師、23師、24師、90師和第9路軍等國軍主力,圍攻紅軍第1軍團、第3軍團和第5軍團。
8月31日,國軍第14師這支陳誠手下的嫡係精銳部隊攻擊宜黃,紅軍第3軍團的第2師,第3師和第7軍團的21師不敵,退出宜黃。
9月3日,第14師的李旅負責守備宜黃。
當第32旅剛開進宜黃,宜黃鎮又被再次而來的紅軍重重包圍。
宜黃城外,漫山遍野的紅旗,嘹亮的軍歌讓柏天民膽戰心驚,不知道這次“赤匪”究竟來了多少人馬。
孤城無援啊,速給蔣主席發報。
蔣介石聞訊後也很恐慌,哪裏料到敵人會這麽快卷土重來,經過與智囊討論、協商,急電告知32旅和李旅:如果有突圍的機會,可以帶領軍隊撤出宜黃,以圖保存實力。
一道最高軍事領袖的電令,無疑是大赦令,兩旅的中、高級軍官立刻開會,討論突圍事宜。
會議室中,煙霧繚繞,氣氛壓抑和低沉,很少有人說話。
多數人都主張撤退,但是怎麽撤,誰的部隊先走,誰掩護,大家又都沉默了。柏天民是臨陣換將來當的旅長,這位有著雲南濃重口音的將軍有一種指揮不動手下各團團長的感覺。
關鍵時刻,王耀武立身而起,侃侃而談:“紅軍善於攻點打援,我若突圍,失去地利,必被全殲,如若死守,或可幸存。”
接著,耀武繼續分析:紅軍雖勇,然武器裝備太差,槍支稀少,多為大刀、長矛、梭鏢,以此來進攻堅城,必然難以成功。我方除李旅的一部外,城中還有二千人的民團武裝,用這麽多的人馬穩穩防守一座彈丸小城,應該不難。
最後,他著重指出,如果撤退,將危及北麵的臨川,從而對蔣介石坐鎮的南昌行營造成威脅,如果因此而使第四次“圍剿”功虧一簣,即使部隊安全撤走,卻破壞了整個戰局,在座的諸位恐怕難辭其咎。
這話說得柏天民心中咯噔一下,他雖然是黃埔一期和陸軍大學畢業,但因為是雲南人,與龍雲、盧漢走得近一些,不是蔣介石的嫡係,現在城中的李旅隻有1個團加1個連駐守,老柏就是宜黃最高的指揮官,如果問責,老柏知道自己是跑不掉的。
“好吧,就按佐民所說的辦,本將軍誓與宜黃共存亡,城在人在,城陷我亡,具體的守城戰略就由佐民全權負責,所有將官必須聽其號令,誰敢不停,我斃了他。”柏天民道。
其實,老柏的書生氣很濃,與戰場上真槍實刀地殘忍屠殺相比,老柏更願意到軍事院校裏去當一名學究。所以,後來他屢次申請到中央軍校任教。
“轟”地一聲巨響,整個宜黃都被震動得地動山搖,這是紅軍用爆破攻擊,在預先挖好的坑道裏埋上炸藥,炸塌城門,打開一個缺口,攻入城內。
紅軍前仆後繼地從缺口裏衝入城內,早有預料的王耀武卻早已在城門的兩翼上築有碉堡,在鼓樓上又架起數挺重機槍,組成了一道精密的火力網。
32旅中一名來自四川的重機槍手大叫道:“格老子的,你們全部滾出去!”同時,他的手指痙攣似的一直扣動著扳機,直到所有的子彈被傾瀉一空。
麵對毫無空隙可言的火力網,紅軍傷亡慘重,隻好撤退。第一次戰鬥,充分顯示了王耀武的軍事指揮才能,給老柏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幾天之後,紅軍又再次組織一次爆破進攻。
這次進攻,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訓,利用夜間濃霧的掩護,預先埋伏了一支200人精選的突擊隊在城牆腳下,一旦爆破成功,將最快地衝入城內。
可惜天不助紅軍,根據預先設計,城牆被爆破後應該向城內倒塌,哪裏知道那位負責坑道挖掘設計者的水平有限,坑道長度與計劃不符,城牆向外倒塌,200多名紅軍壯烈犧牲。
沒有了槍炮聲的戰鬥間隙,顯得很清靜,但是雙方陣營內並不比戰鬥時輕鬆許多,救治傷員,掩埋戰友,宜黃城內的老百姓在國軍士兵的監督下,加緊修築工事。
王耀武發布了一道命令:每個老百姓必須要送兩個沙袋做城防之用,否則以“通匪”論處。一時間,城內的布袋和布匹被搶購一空。有的老百姓沒有袋子,隻能用衣服和褲子裝沙土。
看著逐漸修複的城牆工事,耀武略微心安了一些,但是又想起紅軍的悍勇,又覺得不知道還能抵擋住對方幾次進攻,可即使突圍,也不免被紅軍殲滅的下場,隻好繼續堅守。
紅軍開始了第三次進攻,他們用雲梯爬上城牆,奮勇進攻,大刀與刺刀鏗鏘飛舞,長矛與投槍呼嘯飛掠,密集彈雨如蝗蟲過境鋪天蓋地,沉悶的喊殺與短促的嘶吼直使整座小城顫抖!
鐵漢碰擊,死不旋踵,猙獰的麵孔,帶血的槍刀,低沉的嚎叫,彌漫的煙塵,整個戰場都被這種原始搏殺的慘烈氣息所籠罩所湮滅……
32旅非耀武團的一些士兵終於慫了,倉皇逃進內線工事。
但是在耀武槍斃了兩名逃兵後,他們又暴吼著衝出。
32旅的數挺機槍瘋狂掃射,柏天民為鼓舞士氣,也不得不親臨缺口處坐鎮指揮。
由於武器相差懸殊,紅軍被壓製在城牆上,對內線工事一籌莫展。
王耀武派出貼身精壯的警衛兵,在機槍的掩護下往城樓上爬,並投擲手榴彈。紅軍戰士一個個地倒下,而後續部隊卻被缺口兩翼的國軍所擋住,一時間難以援助上城牆突擊隊。
耀武趁機指揮兩翼的國軍來夾攻城牆上的突擊隊,紅軍頑強抵抗後,大部分壯烈犧牲。
當然,32旅和城中的其他國軍都損失慘重,旅長柏天民也在這次戰鬥中受重傷。
但是,在柏天民和王耀武的指揮下,國軍堅守宜黃24天,紅軍始終沒能占領這座小城。
在整個失敗的第四次“圍剿”中,蔣介石對宜黃守衛戰評價極高,稱為“奇跡。”
戰後,蔣中正親往醫院看望、慰問老柏,對柏天民的善戰給予了讚揚。
老柏向老蔣陳述作戰經過時,積極為耀武請功,並推薦耀武接替旅長職務。
10月,老蔣在南昌接見耀武,一通慰勉後,問道:“我有命令讓你們在難以堅守時可伺機突圍,你為什麽要建議天民堅守?”
“當時已經身陷重圍,突圍已不可能,與其突圍失敗而死,不如堅守與城共存亡,何況宜黃是戰略要地,一旦失守,即使付出一萬人的犧牲也未必能夠重新奪取。從整個戰局考慮,我們便下了與城共存亡,寧死也不放守的決心。”這位年僅28歲憑戰功一路升來的青年團長站得筆直,聲音洪亮地侃侃而談。
蔣介石聽後頻頻點頭,大加讚賞,同時告訴耀武因為戰功,讓他連升兩級,任補充第1旅少將旅長。老蔣還告訴耀武這樣做的原因:“補充旅是由保定編練處的部隊改編而成,你是北方人,做北方部隊的軍官很合適,獨立32旅的副旅長和二團團長都是黃埔一、二期的,怕他們不服你,所以讓你當補充第1旅旅長。”
對此,王耀武受寵若驚,非常高興和興奮,難能可貴的是在軍隊中論資排輩這個問題老蔣也替他想到了,他在《自述》中說:“當時對蔣先生用心之細,和考慮的周詳,既佩服又感激,認為他有識人之目,是個難得的好領導。對柏天民不妒才嫉能舉薦我,非常感激。”
網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
紅軍善於攻點打援,我若突圍,失去地利,必被全殲,如若死守,或可幸存。――王耀武
1932年6月,叫囂著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蔣介石對中央蘇區發動了第四次“圍剿”。
中路軍總指揮陳誠的主要作戰計劃是:在宜黃方麵取守勢,南豐方麵待機而動,以主力由南城進攻廣昌。
獨立第32旅由修水向萬載、銅鼓進擊紅軍。周恩來、朱德領導紅軍運用遊擊戰,使32旅吃了一屁股的灰,在山區中武裝遊行了三個月,毫無收獲。
蔣介石大發雷霆,將旅長劉夷免職,派柏天民任旅長,帶32旅奔赴江西宜黃鎮。宜黃鎮是戰略要地,紅軍和國軍都要極力爭取此地。
8月17日,彭德懷指揮紅軍第3軍團,董振堂指揮紅軍第5軍團,攻取宜黃,和國民黨的孫連仲部第27師主力在城南鼇頭山苦戰兩晝夜。
8月21日晚,紅軍攻占宜黃。總司令陳誠為了阻止紅軍北上,避免各部隊被紅軍各個擊破,急忙調集第8師、11師、14師、23師、24師、90師和第9路軍等國軍主力,圍攻紅軍第1軍團、第3軍團和第5軍團。
8月31日,國軍第14師這支陳誠手下的嫡係精銳部隊攻擊宜黃,紅軍第3軍團的第2師,第3師和第7軍團的21師不敵,退出宜黃。
9月3日,第14師的李旅負責守備宜黃。
當第32旅剛開進宜黃,宜黃鎮又被再次而來的紅軍重重包圍。
宜黃城外,漫山遍野的紅旗,嘹亮的軍歌讓柏天民膽戰心驚,不知道這次“赤匪”究竟來了多少人馬。
孤城無援啊,速給蔣主席發報。
蔣介石聞訊後也很恐慌,哪裏料到敵人會這麽快卷土重來,經過與智囊討論、協商,急電告知32旅和李旅:如果有突圍的機會,可以帶領軍隊撤出宜黃,以圖保存實力。
一道最高軍事領袖的電令,無疑是大赦令,兩旅的中、高級軍官立刻開會,討論突圍事宜。
會議室中,煙霧繚繞,氣氛壓抑和低沉,很少有人說話。
多數人都主張撤退,但是怎麽撤,誰的部隊先走,誰掩護,大家又都沉默了。柏天民是臨陣換將來當的旅長,這位有著雲南濃重口音的將軍有一種指揮不動手下各團團長的感覺。
關鍵時刻,王耀武立身而起,侃侃而談:“紅軍善於攻點打援,我若突圍,失去地利,必被全殲,如若死守,或可幸存。”
接著,耀武繼續分析:紅軍雖勇,然武器裝備太差,槍支稀少,多為大刀、長矛、梭鏢,以此來進攻堅城,必然難以成功。我方除李旅的一部外,城中還有二千人的民團武裝,用這麽多的人馬穩穩防守一座彈丸小城,應該不難。
最後,他著重指出,如果撤退,將危及北麵的臨川,從而對蔣介石坐鎮的南昌行營造成威脅,如果因此而使第四次“圍剿”功虧一簣,即使部隊安全撤走,卻破壞了整個戰局,在座的諸位恐怕難辭其咎。
這話說得柏天民心中咯噔一下,他雖然是黃埔一期和陸軍大學畢業,但因為是雲南人,與龍雲、盧漢走得近一些,不是蔣介石的嫡係,現在城中的李旅隻有1個團加1個連駐守,老柏就是宜黃最高的指揮官,如果問責,老柏知道自己是跑不掉的。
“好吧,就按佐民所說的辦,本將軍誓與宜黃共存亡,城在人在,城陷我亡,具體的守城戰略就由佐民全權負責,所有將官必須聽其號令,誰敢不停,我斃了他。”柏天民道。
其實,老柏的書生氣很濃,與戰場上真槍實刀地殘忍屠殺相比,老柏更願意到軍事院校裏去當一名學究。所以,後來他屢次申請到中央軍校任教。
“轟”地一聲巨響,整個宜黃都被震動得地動山搖,這是紅軍用爆破攻擊,在預先挖好的坑道裏埋上炸藥,炸塌城門,打開一個缺口,攻入城內。
紅軍前仆後繼地從缺口裏衝入城內,早有預料的王耀武卻早已在城門的兩翼上築有碉堡,在鼓樓上又架起數挺重機槍,組成了一道精密的火力網。
32旅中一名來自四川的重機槍手大叫道:“格老子的,你們全部滾出去!”同時,他的手指痙攣似的一直扣動著扳機,直到所有的子彈被傾瀉一空。
麵對毫無空隙可言的火力網,紅軍傷亡慘重,隻好撤退。第一次戰鬥,充分顯示了王耀武的軍事指揮才能,給老柏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幾天之後,紅軍又再次組織一次爆破進攻。
這次進攻,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訓,利用夜間濃霧的掩護,預先埋伏了一支200人精選的突擊隊在城牆腳下,一旦爆破成功,將最快地衝入城內。
可惜天不助紅軍,根據預先設計,城牆被爆破後應該向城內倒塌,哪裏知道那位負責坑道挖掘設計者的水平有限,坑道長度與計劃不符,城牆向外倒塌,200多名紅軍壯烈犧牲。
沒有了槍炮聲的戰鬥間隙,顯得很清靜,但是雙方陣營內並不比戰鬥時輕鬆許多,救治傷員,掩埋戰友,宜黃城內的老百姓在國軍士兵的監督下,加緊修築工事。
王耀武發布了一道命令:每個老百姓必須要送兩個沙袋做城防之用,否則以“通匪”論處。一時間,城內的布袋和布匹被搶購一空。有的老百姓沒有袋子,隻能用衣服和褲子裝沙土。
看著逐漸修複的城牆工事,耀武略微心安了一些,但是又想起紅軍的悍勇,又覺得不知道還能抵擋住對方幾次進攻,可即使突圍,也不免被紅軍殲滅的下場,隻好繼續堅守。
紅軍開始了第三次進攻,他們用雲梯爬上城牆,奮勇進攻,大刀與刺刀鏗鏘飛舞,長矛與投槍呼嘯飛掠,密集彈雨如蝗蟲過境鋪天蓋地,沉悶的喊殺與短促的嘶吼直使整座小城顫抖!
鐵漢碰擊,死不旋踵,猙獰的麵孔,帶血的槍刀,低沉的嚎叫,彌漫的煙塵,整個戰場都被這種原始搏殺的慘烈氣息所籠罩所湮滅……
32旅非耀武團的一些士兵終於慫了,倉皇逃進內線工事。
但是在耀武槍斃了兩名逃兵後,他們又暴吼著衝出。
32旅的數挺機槍瘋狂掃射,柏天民為鼓舞士氣,也不得不親臨缺口處坐鎮指揮。
由於武器相差懸殊,紅軍被壓製在城牆上,對內線工事一籌莫展。
王耀武派出貼身精壯的警衛兵,在機槍的掩護下往城樓上爬,並投擲手榴彈。紅軍戰士一個個地倒下,而後續部隊卻被缺口兩翼的國軍所擋住,一時間難以援助上城牆突擊隊。
耀武趁機指揮兩翼的國軍來夾攻城牆上的突擊隊,紅軍頑強抵抗後,大部分壯烈犧牲。
當然,32旅和城中的其他國軍都損失慘重,旅長柏天民也在這次戰鬥中受重傷。
但是,在柏天民和王耀武的指揮下,國軍堅守宜黃24天,紅軍始終沒能占領這座小城。
在整個失敗的第四次“圍剿”中,蔣介石對宜黃守衛戰評價極高,稱為“奇跡。”
戰後,蔣中正親往醫院看望、慰問老柏,對柏天民的善戰給予了讚揚。
老柏向老蔣陳述作戰經過時,積極為耀武請功,並推薦耀武接替旅長職務。
10月,老蔣在南昌接見耀武,一通慰勉後,問道:“我有命令讓你們在難以堅守時可伺機突圍,你為什麽要建議天民堅守?”
“當時已經身陷重圍,突圍已不可能,與其突圍失敗而死,不如堅守與城共存亡,何況宜黃是戰略要地,一旦失守,即使付出一萬人的犧牲也未必能夠重新奪取。從整個戰局考慮,我們便下了與城共存亡,寧死也不放守的決心。”這位年僅28歲憑戰功一路升來的青年團長站得筆直,聲音洪亮地侃侃而談。
蔣介石聽後頻頻點頭,大加讚賞,同時告訴耀武因為戰功,讓他連升兩級,任補充第1旅少將旅長。老蔣還告訴耀武這樣做的原因:“補充旅是由保定編練處的部隊改編而成,你是北方人,做北方部隊的軍官很合適,獨立32旅的副旅長和二團團長都是黃埔一、二期的,怕他們不服你,所以讓你當補充第1旅旅長。”
對此,王耀武受寵若驚,非常高興和興奮,難能可貴的是在軍隊中論資排輩這個問題老蔣也替他想到了,他在《自述》中說:“當時對蔣先生用心之細,和考慮的周詳,既佩服又感激,認為他有識人之目,是個難得的好領導。對柏天民不妒才嫉能舉薦我,非常感激。”
網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