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不守或守
如果國父孫總理尚在,豈容小鬼子如此猖狂!――唐生智
淞滬既已失守,幾十萬大軍呈潰敗之勢,日軍的機械化部隊尾隨敗退的國軍追來。
日本大本營的計劃中,沒有想到能那麽快占領南京城。對於要不要快速推進,直取民國的首都南京。日本軍方內部也發生過爭論。
一方認為:我方快速推進,戰線延長,軍糧、彈藥都補給不足,無法支持高消耗的作戰,不可急於推進;一方少壯派的日本軍官認為:支那軍已經兵敗如山倒,若不乘勝追擊,將會錯失良機,必須速速追擊殲敵,軍糧沒有,可以就地解決,彈藥不夠,可以打白刃戰!
到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營才下達《大陸命第八號命令》:“華中方麵軍司令官須與海軍協同,攻占敵國首都南京。”(選自江蘇古籍出版社:《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圖集》)
早在1935年7月,南京的夏天,溽暑如蒸。日後縱橫北歐、橫掃千軍如卷席的德國陸軍名將法爾肯豪森,鑒於日益緊張的中日形勢,正在他的顧問府內揮汗如雨地起草《關於應付時局對策之建議書》:“……東麵有兩事極關重要,一是封鎖長江,一為警衛首都,兩者有密切之連帶關係。屢聞長江不能守之議,竊未敢讚同。……江麵雖寬,然究為極狹隘之水道,航路異常困難,稍大戰艦不易機動,下遊已有許多窄隘可用,應用方法(遊動炮兵、飛機)作有效之封鎖。……長江封鎖於中部防禦最關重要,亦即為國防之最要點,防禦務須向前推進。江防須封鎖江陰,陸防須利用許多地險及天然便於防禦之地形,推進至上海附近。……”
法爾肯豪森的這份建議書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文件。在這個報告中,他基本準確的判斷了日軍可能的進攻方向和特點,並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提出了主要防禦地區、兵員配備和可以采取的相應措施。日後中國軍隊保衛上海南京、決堤花園口、退入內地持久抗戰等行動,大多都在這個文件指導下進行。
按照法爾肯豪森的設想,中國東南國防的第一線是以淞滬線、吳福線(吳江至福山)、錫澄線(無錫至江陰)構成的永久國防工事,其後是江陰封江,再次是保衛南京。他預計,整個過程可以堅持1―2年,在此時段內國際形勢必將發生有利於中華的變化。
老法的估計大概不錯,隻是他認為兩年內國際形勢變化就會有利於中華。估計過早了些,南京失陷後的第四年,1941年底,日軍偷襲珍珠港後,國際形勢才真的有利於中華了。
老法是要求守衛南京的,作為德國的傳統軍人,認為放棄首都不守,無異於是懦夫行為。
1937年11月中旬,jiangjie石的原先意圖是用6至12個團象征性的守衛一下南京。
為此,老蔣於11月17和18日兩天曾三次邀集軍政部長何應欽,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副總參謀長白崇禧,軍法執行總監、軍事委員會警衛執行部主任唐生智,軍令部部長徐永昌,第4路軍總參謀長王俊,軍事委員會第一部作戰組組長劉斐(人稱民國有三個半軍事家,那半個就是指劉斐),國民黨中央委員、軍事委員會軍法執行總部副監穀正倫等人開會商議。
第三次會議上,白崇禧侃侃而談:“南京城雖然虎踞龍盤,王氣十足,可險要不足,古時候,就曾經被多次攻破過,梁朝蕭衍時被叛軍侯景攻破;隋朝楊堅時,陳後主城破國亡;太平天國也輕易攻占了南京;湘軍以兩萬人馬就輕易攻破了太平天國的首都南京;所以,南京城完全無險可守,不必多用兵力防守,做無謂犧牲。”
李宗仁道:“我補充一點,現在各支部隊才從淞滬撤退下來,減員嚴重,戰力不足,必須後退休整後,才有利於和日軍再戰,在南京城,不便再和日軍硬拚。”
“如果我方不守南京,把國都設為不設防的城市,那麽日軍即使占領了南京,也不是戰勝而得,將來和他們和談,他們也不能以勝利者自居。”外交部長張群從其外交的角度提出了建議。
多數人認為,今後將進入持久抗戰的局麵,從長遠和全麵的觀點著想,應以保存實際力量為上,均主張在原則上不守南京,隻用少數軍隊象征性地守南京。最好就是用四川劉湘的兩個師守衛。
兩次會議,唐生智在一邊都默然不語,jiangjie石把目光投向了這位曾經的湖南王,問道:“孟瀟是何建議?”
唐一扶高度近視鏡,忽然起立,大聲疾呼:“現在敵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國父陵寢所在地,值此大敵當前,南京如不犧牲一二員大將,我們不特對不起總理在天之靈,更對不起我們的最高統帥。本人主張死守南京,和敵人拚到底!如果國父孫總理尚在,豈容小鬼子如此猖狂!”
唐的一席大話,正是大敵當前的危機之時,很有大義凜然的氣勢。而且一席話都說到眾人的心坎上去了,zhong山先生一生為民為國,如果他的壽命能多有十多年,從實質意義上統一中華,帶領全國走向富強也未嚐不可。
jiangjie石聽罷唐言,內心也是感觸頗多,和孫總理的往事一件件浮上心頭。自己自詡為國父的最忠實的信徒,最佳的接班人,卻被日本步步緊逼,首都都要守不住了。而且還不敢守!
對,南京一定要守!用重兵防守!老蔣立刻下定決心。
老蔣一錘定音地道:“南京城是我國的首都,為萬國觀瞻所係,對凝聚人心也有重大影響,完全不守是不可以的,應在12個團的基礎上再加24個團或是36個團!”
於是,在老蔣的堅持下,守衛南京的部隊達到了15萬。
“不知在座諸公誰願意來擔任南京城的城防總司令呢?”
大家都沉默了。
老唐等的就是這一刻,他兩次倒蔣都失敗了,在中央當任一個虛職的高官,不再是一方諸侯。他立刻道:“軍人以身殉國,當此危難之際,何能畏難以求苟安。如果委員長還沒有預定人選來擔任,我願負此責任,誓與南京共存亡!”
現在比較真實的史料揭秘:有一個算命比較牛的(可能是王林一流吧),此林對老唐說,隻要唐公堅守南京,會有驚無險,必然會東山再起,前途不可限量,問鼎中央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唐生智才這麽積極地叫囂要保衛南京。
“大家意見如何?”
何應欽道:“孟瀟兄願意擔此重任是最適當不過的了。”
大家沒有異議,老蔣立即委任唐為南京城防司令。唐更慨然受命,誓與南京共存亡。李宗仁當時感到唐大有張睢陽嚼齒流血之概,很不以為然。李宗仁便若有諷刺地翹起大拇指,對唐說:“盂瀟,你真了不起啊!”唐則反唇相譏:“德公,戰事演變至此,我們還不肯幹一下,也太對不起國家了!”,
他當麵向jiangjie石保證“臨危不亂、臨難不苟”,表示“沒有統帥命令決不撤退,誓與南京共存亡!”
可惜這位信誓旦旦的佛教將軍唐生智守衛南京沒幾天,一見勢頭不妙,就腳底抹油、飛快開溜,把誓言拋到了九霄雲外。
任用這麽一名誌大才疏的大話王做守衛南京的總司令,也是老蔣不會知人善用的例子。
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
如果國父孫總理尚在,豈容小鬼子如此猖狂!――唐生智
淞滬既已失守,幾十萬大軍呈潰敗之勢,日軍的機械化部隊尾隨敗退的國軍追來。
日本大本營的計劃中,沒有想到能那麽快占領南京城。對於要不要快速推進,直取民國的首都南京。日本軍方內部也發生過爭論。
一方認為:我方快速推進,戰線延長,軍糧、彈藥都補給不足,無法支持高消耗的作戰,不可急於推進;一方少壯派的日本軍官認為:支那軍已經兵敗如山倒,若不乘勝追擊,將會錯失良機,必須速速追擊殲敵,軍糧沒有,可以就地解決,彈藥不夠,可以打白刃戰!
到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營才下達《大陸命第八號命令》:“華中方麵軍司令官須與海軍協同,攻占敵國首都南京。”(選自江蘇古籍出版社:《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圖集》)
早在1935年7月,南京的夏天,溽暑如蒸。日後縱橫北歐、橫掃千軍如卷席的德國陸軍名將法爾肯豪森,鑒於日益緊張的中日形勢,正在他的顧問府內揮汗如雨地起草《關於應付時局對策之建議書》:“……東麵有兩事極關重要,一是封鎖長江,一為警衛首都,兩者有密切之連帶關係。屢聞長江不能守之議,竊未敢讚同。……江麵雖寬,然究為極狹隘之水道,航路異常困難,稍大戰艦不易機動,下遊已有許多窄隘可用,應用方法(遊動炮兵、飛機)作有效之封鎖。……長江封鎖於中部防禦最關重要,亦即為國防之最要點,防禦務須向前推進。江防須封鎖江陰,陸防須利用許多地險及天然便於防禦之地形,推進至上海附近。……”
法爾肯豪森的這份建議書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文件。在這個報告中,他基本準確的判斷了日軍可能的進攻方向和特點,並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提出了主要防禦地區、兵員配備和可以采取的相應措施。日後中國軍隊保衛上海南京、決堤花園口、退入內地持久抗戰等行動,大多都在這個文件指導下進行。
按照法爾肯豪森的設想,中國東南國防的第一線是以淞滬線、吳福線(吳江至福山)、錫澄線(無錫至江陰)構成的永久國防工事,其後是江陰封江,再次是保衛南京。他預計,整個過程可以堅持1―2年,在此時段內國際形勢必將發生有利於中華的變化。
老法的估計大概不錯,隻是他認為兩年內國際形勢變化就會有利於中華。估計過早了些,南京失陷後的第四年,1941年底,日軍偷襲珍珠港後,國際形勢才真的有利於中華了。
老法是要求守衛南京的,作為德國的傳統軍人,認為放棄首都不守,無異於是懦夫行為。
1937年11月中旬,jiangjie石的原先意圖是用6至12個團象征性的守衛一下南京。
為此,老蔣於11月17和18日兩天曾三次邀集軍政部長何應欽,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副總參謀長白崇禧,軍法執行總監、軍事委員會警衛執行部主任唐生智,軍令部部長徐永昌,第4路軍總參謀長王俊,軍事委員會第一部作戰組組長劉斐(人稱民國有三個半軍事家,那半個就是指劉斐),國民黨中央委員、軍事委員會軍法執行總部副監穀正倫等人開會商議。
第三次會議上,白崇禧侃侃而談:“南京城雖然虎踞龍盤,王氣十足,可險要不足,古時候,就曾經被多次攻破過,梁朝蕭衍時被叛軍侯景攻破;隋朝楊堅時,陳後主城破國亡;太平天國也輕易攻占了南京;湘軍以兩萬人馬就輕易攻破了太平天國的首都南京;所以,南京城完全無險可守,不必多用兵力防守,做無謂犧牲。”
李宗仁道:“我補充一點,現在各支部隊才從淞滬撤退下來,減員嚴重,戰力不足,必須後退休整後,才有利於和日軍再戰,在南京城,不便再和日軍硬拚。”
“如果我方不守南京,把國都設為不設防的城市,那麽日軍即使占領了南京,也不是戰勝而得,將來和他們和談,他們也不能以勝利者自居。”外交部長張群從其外交的角度提出了建議。
多數人認為,今後將進入持久抗戰的局麵,從長遠和全麵的觀點著想,應以保存實際力量為上,均主張在原則上不守南京,隻用少數軍隊象征性地守南京。最好就是用四川劉湘的兩個師守衛。
兩次會議,唐生智在一邊都默然不語,jiangjie石把目光投向了這位曾經的湖南王,問道:“孟瀟是何建議?”
唐一扶高度近視鏡,忽然起立,大聲疾呼:“現在敵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國父陵寢所在地,值此大敵當前,南京如不犧牲一二員大將,我們不特對不起總理在天之靈,更對不起我們的最高統帥。本人主張死守南京,和敵人拚到底!如果國父孫總理尚在,豈容小鬼子如此猖狂!”
唐的一席大話,正是大敵當前的危機之時,很有大義凜然的氣勢。而且一席話都說到眾人的心坎上去了,zhong山先生一生為民為國,如果他的壽命能多有十多年,從實質意義上統一中華,帶領全國走向富強也未嚐不可。
jiangjie石聽罷唐言,內心也是感觸頗多,和孫總理的往事一件件浮上心頭。自己自詡為國父的最忠實的信徒,最佳的接班人,卻被日本步步緊逼,首都都要守不住了。而且還不敢守!
對,南京一定要守!用重兵防守!老蔣立刻下定決心。
老蔣一錘定音地道:“南京城是我國的首都,為萬國觀瞻所係,對凝聚人心也有重大影響,完全不守是不可以的,應在12個團的基礎上再加24個團或是36個團!”
於是,在老蔣的堅持下,守衛南京的部隊達到了15萬。
“不知在座諸公誰願意來擔任南京城的城防總司令呢?”
大家都沉默了。
老唐等的就是這一刻,他兩次倒蔣都失敗了,在中央當任一個虛職的高官,不再是一方諸侯。他立刻道:“軍人以身殉國,當此危難之際,何能畏難以求苟安。如果委員長還沒有預定人選來擔任,我願負此責任,誓與南京共存亡!”
現在比較真實的史料揭秘:有一個算命比較牛的(可能是王林一流吧),此林對老唐說,隻要唐公堅守南京,會有驚無險,必然會東山再起,前途不可限量,問鼎中央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唐生智才這麽積極地叫囂要保衛南京。
“大家意見如何?”
何應欽道:“孟瀟兄願意擔此重任是最適當不過的了。”
大家沒有異議,老蔣立即委任唐為南京城防司令。唐更慨然受命,誓與南京共存亡。李宗仁當時感到唐大有張睢陽嚼齒流血之概,很不以為然。李宗仁便若有諷刺地翹起大拇指,對唐說:“盂瀟,你真了不起啊!”唐則反唇相譏:“德公,戰事演變至此,我們還不肯幹一下,也太對不起國家了!”,
他當麵向jiangjie石保證“臨危不亂、臨難不苟”,表示“沒有統帥命令決不撤退,誓與南京共存亡!”
可惜這位信誓旦旦的佛教將軍唐生智守衛南京沒幾天,一見勢頭不妙,就腳底抹油、飛快開溜,把誓言拋到了九霄雲外。
任用這麽一名誌大才疏的大話王做守衛南京的總司令,也是老蔣不會知人善用的例子。
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