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人盡其才
要不我以速寫生的方式為張將軍畫張像吧,一樣可以配文的。――劉驍
萬家嶺一戰,張靈甫所在的旅殺得屍山血海,一個團長重傷,三個營長一死一重傷。
七十四軍在關鍵時刻打出了軍威、打出了國威,為殲滅敵一零六師團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捷報傳來,劉驍熱血沸騰,長歌當哭,去延安是抗日、去七十四軍也是抗日啊!他毅然收拾行裝,頭也不回地離開了自己租住的小閣樓。
都說文人相輕,但張靈甫對知識分子、青年學生格外看重。在**裏,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兵員如金子一樣甘貴。對劉驍這樣一位富有正義感的知識青年,他的第一印象就很好,仿佛在他身上,又看到了另一個投筆從戎、文武雙全的高敬。
記得劉驍碾轉找到七十四軍的時候,一身的泥土、滿臉的倦容,見到弟兄們的第一句話就是:“我要找張將軍當兵。”當時,七十四軍剛剛來到木子店,張靈甫和當了305團團長的盧醒、一營營長的陳公勇等一批軍官正在接受中央日報劉記者的采訪,聞訊一位小有名氣的畫家要從軍後,張靈甫親自出麵接待了他。
終於見到自己心目中仰慕的將軍,劉驍坦誠了自己先前如何參加學生運動、南京失陷後去延安未果、又流亡在武漢的心路曆程。對他毫不掩飾自己的親共情緒,張靈甫不僅不介意,反而還覺得他口直心快。值得信任。隻是沒有答應他留在一線參戰的請求。“總理生前曰:人盡其才,你的一管畫筆可勝過十挺機槍!”他親自向軍座寫了一封推薦信,舉薦他去軍部的戰地文工隊任少尉副隊長,專職從事文化鼓動工作。
劉驍當場露了一手。由於劉記者的照相機出了故障,無法為他的采訪報道配發照片,正急得手忙腳亂地擺弄相機時,他毛遂自薦地說:“要不我以速寫生的方式為張將軍畫張像吧,一樣可以配文的。”
早就在自己的報紙上見過劉驍大作的劉記者。恍然大悟,一拍額頭說:“是呀,怎麽把你這家門給忘記了,那我就多多拜托啦。”
可是,張靈甫怎麽也不肯自己端坐在椅子上讓劉驍來畫他,他連連擺手道:“太做作了,太出風頭了,太羞人哩,功勞都是大家兄弟用性命換來的。”
局麵一時僵持住。還是盧醒哈哈一笑,及時解圍道:“我看還係(是)先米西米西的幹活。”
劉驍借口身體不舒服。沒有去吃飯,而是躲在旅部裏。借著盧醒給他的幾張照片,畫出一幅張靈甫的工筆畫。畫中的背景是漫天的烽火,張靈甫頭戴鋼盔、騎在馬上,側身向前敬軍禮,深邃的目光凝望著遠方,剛毅的臉龐上掛著一顆晶瑩的淚珠。他是在出征前向自己的祖國、自己的長官,還是在向陣亡的弟兄們致以最後一個軍禮?給人以無限的遐想……插圖的說明隻有一句話:“我們決不倒下,除非我們死!”
盧醒、陳公勇等人見劉驍不在,便慎重地提醒張靈甫,說劉驍有投奔紅軍的動機,思想赤化,不太可靠,張靈甫卻並不以為然地回答道:“現在還分什麽紅軍不紅軍的,都是**,隻要打鬼子,我們一律歡迎!”
幾天後,劉記者采寫的報告文學《山不在高殲敵則名――七十四軍血戰張古山記實》,連同劉驍的插圖刊登在中央日報第一版,使得七十四軍和張靈甫再一次聲名大振,轟動全國。張靈甫看到描寫自己的文字和肖像上了報,自豪感在心裏實在是藏不住,全跑出來洋溢在了眉宇間,先前那種還覺得有些羞人的感覺也無影無終,並在心裏暗自佩服劉驍這小子是天才,憑幾張照片就把自己畫得這麽栩栩如生!
劉驍沒有辜負張靈甫的期望,將全軍的宣傳工作開展得紅紅火火。
這時候的木子店,由於大軍雲集,從漢口、九江、安慶等大中城市遷出的一部分機關、商號、學校也暫住在此,一兩萬人住滿木子店及四周所有的會館、祠堂、廟宇和民居。劉驍帶領戰地文工隊的兄弟姐妹們,時而拎著石灰桶,在七百多米長青石板老街上,到處書寫醒目的愛國標語、畫上風趣的抗日漫畫;時而走村串巷,以富有藝術感染力的歌詠、活劇、詩朗誦等多種形式宣傳抗日救亡運動,進一步激起廣大官兵和各界群眾的愛國主義熱情。
不久,著名作家、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少將處長田漢又深入到七十四軍采風,官兵們的英勇事跡深深感動了這位《義勇軍進行曲》的作者,他夜不能寐,心中的激情從筆尖裏流淌出來,創作出這一首七十四軍軍歌。劉驍又充分發揮自己多才多藝發特長,擔任指揮,組織歌詠大會教唱軍歌,使這首雄壯、激昂的軍歌成為鼓舞全軍和民眾團結抗戰的堅強意誌。
而且萬家嶺大捷還被田漢編成了話劇,張將軍這員身先士卒拿下張古山的猛將以真名在《德安大捷》劇中出現,他的名字開始傳遍大江南北。
對眼前這軍民大合唱的情景,張靈甫十分滿意。他翻身上馬,向距木子店十幾裏的野戰醫院疾駛而去。
雄渾的幕阜山脈,無邊無際地連綿在湘鄂贛三省邊界。
風從山穀裏肆虐而出,繚繞在對麵山頭上的雲霧,轉眼間瀑布一樣順著山勢飛流直下。
急促的馬蹄揚起一路的塵土。張靈甫快馬加鞭,他是要去看看高敬的傷勢是不是好些了。這也是他第二次去探望高敬。雖說戰爭是殘酷的,天天都有流血犧牲,花名冊上的名字像重機槍的彈鏈一樣不斷地向前梭動,不少士兵連照麵都來不及打一個就陣亡了。慈不掌兵啊。但高敬不是一個小卒子,他是比金子還貴重的大學生,又是高監獄長親手將他托付自己的,於情於理,他張靈甫都要把高敬惦記在心尖尖上。
當然,也不能太明顯地厚此薄彼,還得看看本旅的其他受傷弟兄,這一點道理他還是知道的。
七十四軍野戰醫院設在老鴉嶺下的一處小山村。村子內外,曬滿長長短短血跡未褪盡的紗布。高敬和十幾名掛了彩的弟兄住在一個廢棄的穀倉裏,張靈甫把馬係在村口,一隻手甩著馬鞭向穀倉大步走去,在他前麵,兩位頭戴護士帽、身穿軍裝的女兵已經一前一後走進穀倉、隨手掩上門。張靈甫正要推門跟進去的時候,忽然聽到裏麵有人說:“報告護士長,哦,小孟護士也在呀,你們來得正好,我發現一個日本人,那裏,把床單都弄濕了,強烈要求把他逮捕法辦!”(未完待續。。)
要不我以速寫生的方式為張將軍畫張像吧,一樣可以配文的。――劉驍
萬家嶺一戰,張靈甫所在的旅殺得屍山血海,一個團長重傷,三個營長一死一重傷。
七十四軍在關鍵時刻打出了軍威、打出了國威,為殲滅敵一零六師團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捷報傳來,劉驍熱血沸騰,長歌當哭,去延安是抗日、去七十四軍也是抗日啊!他毅然收拾行裝,頭也不回地離開了自己租住的小閣樓。
都說文人相輕,但張靈甫對知識分子、青年學生格外看重。在**裏,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兵員如金子一樣甘貴。對劉驍這樣一位富有正義感的知識青年,他的第一印象就很好,仿佛在他身上,又看到了另一個投筆從戎、文武雙全的高敬。
記得劉驍碾轉找到七十四軍的時候,一身的泥土、滿臉的倦容,見到弟兄們的第一句話就是:“我要找張將軍當兵。”當時,七十四軍剛剛來到木子店,張靈甫和當了305團團長的盧醒、一營營長的陳公勇等一批軍官正在接受中央日報劉記者的采訪,聞訊一位小有名氣的畫家要從軍後,張靈甫親自出麵接待了他。
終於見到自己心目中仰慕的將軍,劉驍坦誠了自己先前如何參加學生運動、南京失陷後去延安未果、又流亡在武漢的心路曆程。對他毫不掩飾自己的親共情緒,張靈甫不僅不介意,反而還覺得他口直心快。值得信任。隻是沒有答應他留在一線參戰的請求。“總理生前曰:人盡其才,你的一管畫筆可勝過十挺機槍!”他親自向軍座寫了一封推薦信,舉薦他去軍部的戰地文工隊任少尉副隊長,專職從事文化鼓動工作。
劉驍當場露了一手。由於劉記者的照相機出了故障,無法為他的采訪報道配發照片,正急得手忙腳亂地擺弄相機時,他毛遂自薦地說:“要不我以速寫生的方式為張將軍畫張像吧,一樣可以配文的。”
早就在自己的報紙上見過劉驍大作的劉記者。恍然大悟,一拍額頭說:“是呀,怎麽把你這家門給忘記了,那我就多多拜托啦。”
可是,張靈甫怎麽也不肯自己端坐在椅子上讓劉驍來畫他,他連連擺手道:“太做作了,太出風頭了,太羞人哩,功勞都是大家兄弟用性命換來的。”
局麵一時僵持住。還是盧醒哈哈一笑,及時解圍道:“我看還係(是)先米西米西的幹活。”
劉驍借口身體不舒服。沒有去吃飯,而是躲在旅部裏。借著盧醒給他的幾張照片,畫出一幅張靈甫的工筆畫。畫中的背景是漫天的烽火,張靈甫頭戴鋼盔、騎在馬上,側身向前敬軍禮,深邃的目光凝望著遠方,剛毅的臉龐上掛著一顆晶瑩的淚珠。他是在出征前向自己的祖國、自己的長官,還是在向陣亡的弟兄們致以最後一個軍禮?給人以無限的遐想……插圖的說明隻有一句話:“我們決不倒下,除非我們死!”
盧醒、陳公勇等人見劉驍不在,便慎重地提醒張靈甫,說劉驍有投奔紅軍的動機,思想赤化,不太可靠,張靈甫卻並不以為然地回答道:“現在還分什麽紅軍不紅軍的,都是**,隻要打鬼子,我們一律歡迎!”
幾天後,劉記者采寫的報告文學《山不在高殲敵則名――七十四軍血戰張古山記實》,連同劉驍的插圖刊登在中央日報第一版,使得七十四軍和張靈甫再一次聲名大振,轟動全國。張靈甫看到描寫自己的文字和肖像上了報,自豪感在心裏實在是藏不住,全跑出來洋溢在了眉宇間,先前那種還覺得有些羞人的感覺也無影無終,並在心裏暗自佩服劉驍這小子是天才,憑幾張照片就把自己畫得這麽栩栩如生!
劉驍沒有辜負張靈甫的期望,將全軍的宣傳工作開展得紅紅火火。
這時候的木子店,由於大軍雲集,從漢口、九江、安慶等大中城市遷出的一部分機關、商號、學校也暫住在此,一兩萬人住滿木子店及四周所有的會館、祠堂、廟宇和民居。劉驍帶領戰地文工隊的兄弟姐妹們,時而拎著石灰桶,在七百多米長青石板老街上,到處書寫醒目的愛國標語、畫上風趣的抗日漫畫;時而走村串巷,以富有藝術感染力的歌詠、活劇、詩朗誦等多種形式宣傳抗日救亡運動,進一步激起廣大官兵和各界群眾的愛國主義熱情。
不久,著名作家、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少將處長田漢又深入到七十四軍采風,官兵們的英勇事跡深深感動了這位《義勇軍進行曲》的作者,他夜不能寐,心中的激情從筆尖裏流淌出來,創作出這一首七十四軍軍歌。劉驍又充分發揮自己多才多藝發特長,擔任指揮,組織歌詠大會教唱軍歌,使這首雄壯、激昂的軍歌成為鼓舞全軍和民眾團結抗戰的堅強意誌。
而且萬家嶺大捷還被田漢編成了話劇,張將軍這員身先士卒拿下張古山的猛將以真名在《德安大捷》劇中出現,他的名字開始傳遍大江南北。
對眼前這軍民大合唱的情景,張靈甫十分滿意。他翻身上馬,向距木子店十幾裏的野戰醫院疾駛而去。
雄渾的幕阜山脈,無邊無際地連綿在湘鄂贛三省邊界。
風從山穀裏肆虐而出,繚繞在對麵山頭上的雲霧,轉眼間瀑布一樣順著山勢飛流直下。
急促的馬蹄揚起一路的塵土。張靈甫快馬加鞭,他是要去看看高敬的傷勢是不是好些了。這也是他第二次去探望高敬。雖說戰爭是殘酷的,天天都有流血犧牲,花名冊上的名字像重機槍的彈鏈一樣不斷地向前梭動,不少士兵連照麵都來不及打一個就陣亡了。慈不掌兵啊。但高敬不是一個小卒子,他是比金子還貴重的大學生,又是高監獄長親手將他托付自己的,於情於理,他張靈甫都要把高敬惦記在心尖尖上。
當然,也不能太明顯地厚此薄彼,還得看看本旅的其他受傷弟兄,這一點道理他還是知道的。
七十四軍野戰醫院設在老鴉嶺下的一處小山村。村子內外,曬滿長長短短血跡未褪盡的紗布。高敬和十幾名掛了彩的弟兄住在一個廢棄的穀倉裏,張靈甫把馬係在村口,一隻手甩著馬鞭向穀倉大步走去,在他前麵,兩位頭戴護士帽、身穿軍裝的女兵已經一前一後走進穀倉、隨手掩上門。張靈甫正要推門跟進去的時候,忽然聽到裏麵有人說:“報告護士長,哦,小孟護士也在呀,你們來得正好,我發現一個日本人,那裏,把床單都弄濕了,強烈要求把他逮捕法辦!”(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