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目標南昌
帝國若要擊敗支那蔣政權,目前必須先奪取南昌。――杉山元
衡山會議時,全國兵力總計:250個步兵師,29個獨立步兵旅;13個騎兵師,10個獨立騎兵旅;其他特種部隊和遊擊部隊若幹。
僅步兵師來看,經過一年多的抗戰,不但沒被日軍消滅,反比1938年1月的210個步兵師,多出40個師。中華軍隊在對日作戰中,得到提高和加強。
jaing激e石命令:長江方麵各戰區部隊,從1939年初開始,分期分批整頓輪訓,補充兵員裝備,到1939年底,應全部整訓結束,準備反攻。
1938年11月上旬。
當jaing激e石在南嶽召開軍事會議的同一時間,在東京,天皇正召開大本營軍事會議。中心議題是分析中華在武漢、廣州失守以後的形勢,製定日軍對中華作戰的方針策略。
天皇對形勢的判斷如下:
帝國於1938年秋季,以獲取結束戰局的時機為目的,實施攻占廣州及武漢的積極作戰,取得了顯赫戰果。但判斷蔣政權依然迷夢未醒,殘存於西邊數省,力圖恢複其戰力,建設新的補給路線,且在法屬印度支那尋求補給港口,繼續堅持抗戰以挽回頹勢。
然而,在已喪失中原通往內地,以及失去主要水陸交通線、豐富資源和大半人口的情況下,我方如采取適當的施策。即使不能加深其內部崩潰。但至少也可使之淪為地方政權。因此。從戰略角度可能認為帝國已經粉碎了抗日的中華政權,今後已進入實施政略進攻、取得美滿結果的階段。因此,為即將誕生的新中華中央政權創造良好條件,支援其成長,是我軍為達到戰爭目的的重要作業。
對華戰爭的本質屬於持久戰,對淪為地方政權的蔣政權,與其一味以武力深入窮追,莫如保持必要的戰力。向建設新中華邁進……
天皇和大本營對形勢的估計確實太樂觀了些。在他們看來,jaing激e石及其國民政府已經降格為地方小政權。同時,他們尚有力量一直進攻下去,隻是覺得一味深入窮追沒意思,才停下來不追不打,而專心建設“新中華”。
實際上,當時日本陸軍在本土國內的兵力,僅有一個近衛師團,完全唱空城計。而在中華已經配置了24個師團。(1939年底,在華日軍已達25個師團。和20個獨立混成旅團,合計換算為35個師團。總人數為922390人。)完全喪失了繼續進攻的能力。日本某些戰略家也不得不承認,對華作戰未能殲滅中華軍隊之主力即已達到攻擊的極限。
根據天皇和大本營對形勢的判斷,日本陸軍省於11月18日起草了攻占武漢以後,中日戰爭的戰略指導方針。其核心之點為:
第一、日軍從戰略進攻階段轉變為長期持久戰階段。
第二、日軍應采取局部作戰,以確保占領區。今後的主要任務是“自主指導新中華建設。”
日本方麵用主要精力在占領區扶持新的中央政權,其目的正如jaing激e石所估計的那樣,是為了達到以華製華,以戰養戰。
日軍要重建立一個全國性的中央政權,必然要物色一個合適的人選。他們看中了國min黨副總裁、國民參政會議長、大親日派汪激ng衛。
在日本方麵看來,汪激ng衛自清末以來一直追隨孫zhong山革命,很有些德高望重的份量,現在又在執行的國民黨中身居要職,對中華中上層人士有號召力。隻要他一出馬收拾中華這殘局,中華上下必然熱烈擁護。待一個以汪激ng衛為首的“新中華”一建立,就把jaing激e石的抗日政府孤立起來,日本征服中華的大業,也就圓滿完成。
一貫反對以武力與日本相對抗的汪激ng衛,在武漢、廣州失陷之後,其反對抗戰的意圖更加露骨。他認為中華再打下去,用不了多久必然全部變成日軍的占領地。不如在尚未徹底失敗之前,與日媾和,尚能保持一些力量,爭取一些“自立”的條件。待講和了,日軍撤走了,中華在親日的幌子下奮發圖強,再行建設,再爭取完全的獨立自主,再與外強爭個高低。但是,在國人積極主張抗日到底,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對抗戰鼓勁加油的一片喝彩聲中,汪激ng衛自感無法說服jaing激e石,更沒有力量左右執政的國民黨的抗戰路線。因此,決心孤注一擲,挺身而出“收拾殘局”,走“保種保民”這一條“和平救國”的道路。
1938年12月汪某人一跑,老蔣馬上主持召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會臨時緊急會議,討論對汪激ng衛的處理問題。會議一直開到深夜,於翌日作出決議:鑒於汪激ng衛值抗戰緊急之際,擅離職守,匿跡異地,散布違背國策之主張。處處為敵人要求,曲意文飾,顛倒是非,為敵張目。違反紀律,危害國家。決定:將汪激ng衛永遠開除出黨,並撤銷一切職務。
汪激ng衛被開除了黨籍,撤了職,仍然還是公民。jaing激e石又派穀正鼎前往河內,帶去給汪激ng衛、陳璧君、曾仲鳴三人的出國護照和旅費,力勸這三位“公民”赴歐。但汪激ng衛不買jaing激e石的賬,破口大罵jaing激e石,聲稱不上他的當。
1939年1月初。
jaing激e石命令軍統局長戴笠立即派人暗殺汪激ng衛。
3月20日午夜,河內高朗街。
陳恭澍等七名軍統高手,縱身跳進汪激ng衛等人住所小院,製住看樓門衛,衝上二樓,用斧頭劈開汪激ng衛房間門板,見床下有人趴著,黑糊糊的,也分辨不出是誰,料定是汪激ng衛夫婦,便舉槍掃射。
軍統特務們以為大功告成,哪知,打死的卻是曾仲鳴夫婦。原來,汪激ng衛命不該絕,恰好在那天夜裏,他把自己的房間讓給了剛從香港趕來的曾仲鳴夫婦。
暗殺事件後,汪激ng衛等人在河內呆不下去了。日本方麵也深恐失去這一重要人物。派影佐、犬養等人把汪秘密接出來,從海防港乘船去上海。
汪激ng衛潛出重慶後,為什麽不直接去日本或日軍占領區,而要去法國的殖民地越南河內坐等懲罰?
原來,他打算以國民政府要員身份,住到第三國土地上,策動雲南的龍雲和西南實力派將領跟著他揭杆而起,在雲南或兩廣建立“新中華”。然後代表中華與日本謀和。但是,他在那裏擔驚受怕,曆經險情,等了幾個月,西南地區毫無揭杆而起的跡象,這才打消了原來的念頭。
汪激ng衛乘坐著影佐提供的日本“北光丸”號船,離開越南,航行在無邊無際的南海上。現在,他不得不采用另一種辦法,走另一條路去建設“新中華”了。他深知,這一條路是國人所不恥的辦法:到日軍占領區的上海、南京去,在日本侵略者的刺刀保護下,建立他的“新中華”。
攻占武漢以後,岡村寧茨的第11軍麵臨著嚴重的局麵。
如果把岡村寧茨的第11軍30多萬人馬駐紮的武漢這個點比作一個人的腦袋,那麽,合肥至蕪湖以下就如同這個人的身子,而從蕪湖至武漢這漫長的水路,就正好是這個人的脖子了,一個被拉扯得特長特長的“脖子”。
這就是日軍占領武漢以後的兵力態勢。
在岡村大軍的“脖子”上卡著一把“鋼刀”。這就是第九戰區
陳誠、薛嶽的50多個師的大軍。他們配置在江南鄱陽湖西麵,以九宮山、幕阜山為依托,一直在積極整訓,準備反攻,隨時可能揮刀斬斷岡村大軍的“脖子”(長江水路交通線),使武漢日軍陷入重圍死地。
武漢西、北方,更有李宗仁第五戰區的30多個師,在靠近日軍第一線的隨縣一帶地區構築陣地,窺視近在眼前的武漢城,這支大軍恰如一把高舉著的鐵錘,隨時可能砸向岡村寧茨大軍的“腦袋”。
岡村寧茨很快就感到被這一“刀”一“錘”壓迫得喘不過氣來,伸不出腿去。遂竭力向中央統帥部請求補充兵員彈藥,增加戰力,發動大的進攻,向外擴伸,驅除這一“刀”一“錘”的威脅,以確保武漢占領區的安全。
1939年2月中旬,東京。
日軍大本營陸軍部閑院宮參謀總長和陸相杉山元等人認為,岡村寧茨中將的意見不無道理,因為在未取得自給自足,以戰養戰之前,長江水路交通就是武漢幾十萬日軍的生命線,必須確保。
杉山元道:“南昌,為長三角、珠三角及閩東南地區之共同腹地,地理位置極其優越,正好處於沿海浙江、福建、廣東以及中西部內陸地區的中央節點,所以,帝國若要擊敗支那蔣政權,目前必須先奪取南昌。”
而在“刀”和“錘”的威脅中,以“刀”的威脅為最。於是,決定發動南昌會戰。(未完待續。。)
帝國若要擊敗支那蔣政權,目前必須先奪取南昌。――杉山元
衡山會議時,全國兵力總計:250個步兵師,29個獨立步兵旅;13個騎兵師,10個獨立騎兵旅;其他特種部隊和遊擊部隊若幹。
僅步兵師來看,經過一年多的抗戰,不但沒被日軍消滅,反比1938年1月的210個步兵師,多出40個師。中華軍隊在對日作戰中,得到提高和加強。
jaing激e石命令:長江方麵各戰區部隊,從1939年初開始,分期分批整頓輪訓,補充兵員裝備,到1939年底,應全部整訓結束,準備反攻。
1938年11月上旬。
當jaing激e石在南嶽召開軍事會議的同一時間,在東京,天皇正召開大本營軍事會議。中心議題是分析中華在武漢、廣州失守以後的形勢,製定日軍對中華作戰的方針策略。
天皇對形勢的判斷如下:
帝國於1938年秋季,以獲取結束戰局的時機為目的,實施攻占廣州及武漢的積極作戰,取得了顯赫戰果。但判斷蔣政權依然迷夢未醒,殘存於西邊數省,力圖恢複其戰力,建設新的補給路線,且在法屬印度支那尋求補給港口,繼續堅持抗戰以挽回頹勢。
然而,在已喪失中原通往內地,以及失去主要水陸交通線、豐富資源和大半人口的情況下,我方如采取適當的施策。即使不能加深其內部崩潰。但至少也可使之淪為地方政權。因此。從戰略角度可能認為帝國已經粉碎了抗日的中華政權,今後已進入實施政略進攻、取得美滿結果的階段。因此,為即將誕生的新中華中央政權創造良好條件,支援其成長,是我軍為達到戰爭目的的重要作業。
對華戰爭的本質屬於持久戰,對淪為地方政權的蔣政權,與其一味以武力深入窮追,莫如保持必要的戰力。向建設新中華邁進……
天皇和大本營對形勢的估計確實太樂觀了些。在他們看來,jaing激e石及其國民政府已經降格為地方小政權。同時,他們尚有力量一直進攻下去,隻是覺得一味深入窮追沒意思,才停下來不追不打,而專心建設“新中華”。
實際上,當時日本陸軍在本土國內的兵力,僅有一個近衛師團,完全唱空城計。而在中華已經配置了24個師團。(1939年底,在華日軍已達25個師團。和20個獨立混成旅團,合計換算為35個師團。總人數為922390人。)完全喪失了繼續進攻的能力。日本某些戰略家也不得不承認,對華作戰未能殲滅中華軍隊之主力即已達到攻擊的極限。
根據天皇和大本營對形勢的判斷,日本陸軍省於11月18日起草了攻占武漢以後,中日戰爭的戰略指導方針。其核心之點為:
第一、日軍從戰略進攻階段轉變為長期持久戰階段。
第二、日軍應采取局部作戰,以確保占領區。今後的主要任務是“自主指導新中華建設。”
日本方麵用主要精力在占領區扶持新的中央政權,其目的正如jaing激e石所估計的那樣,是為了達到以華製華,以戰養戰。
日軍要重建立一個全國性的中央政權,必然要物色一個合適的人選。他們看中了國min黨副總裁、國民參政會議長、大親日派汪激ng衛。
在日本方麵看來,汪激ng衛自清末以來一直追隨孫zhong山革命,很有些德高望重的份量,現在又在執行的國民黨中身居要職,對中華中上層人士有號召力。隻要他一出馬收拾中華這殘局,中華上下必然熱烈擁護。待一個以汪激ng衛為首的“新中華”一建立,就把jaing激e石的抗日政府孤立起來,日本征服中華的大業,也就圓滿完成。
一貫反對以武力與日本相對抗的汪激ng衛,在武漢、廣州失陷之後,其反對抗戰的意圖更加露骨。他認為中華再打下去,用不了多久必然全部變成日軍的占領地。不如在尚未徹底失敗之前,與日媾和,尚能保持一些力量,爭取一些“自立”的條件。待講和了,日軍撤走了,中華在親日的幌子下奮發圖強,再行建設,再爭取完全的獨立自主,再與外強爭個高低。但是,在國人積極主張抗日到底,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對抗戰鼓勁加油的一片喝彩聲中,汪激ng衛自感無法說服jaing激e石,更沒有力量左右執政的國民黨的抗戰路線。因此,決心孤注一擲,挺身而出“收拾殘局”,走“保種保民”這一條“和平救國”的道路。
1938年12月汪某人一跑,老蔣馬上主持召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會臨時緊急會議,討論對汪激ng衛的處理問題。會議一直開到深夜,於翌日作出決議:鑒於汪激ng衛值抗戰緊急之際,擅離職守,匿跡異地,散布違背國策之主張。處處為敵人要求,曲意文飾,顛倒是非,為敵張目。違反紀律,危害國家。決定:將汪激ng衛永遠開除出黨,並撤銷一切職務。
汪激ng衛被開除了黨籍,撤了職,仍然還是公民。jaing激e石又派穀正鼎前往河內,帶去給汪激ng衛、陳璧君、曾仲鳴三人的出國護照和旅費,力勸這三位“公民”赴歐。但汪激ng衛不買jaing激e石的賬,破口大罵jaing激e石,聲稱不上他的當。
1939年1月初。
jaing激e石命令軍統局長戴笠立即派人暗殺汪激ng衛。
3月20日午夜,河內高朗街。
陳恭澍等七名軍統高手,縱身跳進汪激ng衛等人住所小院,製住看樓門衛,衝上二樓,用斧頭劈開汪激ng衛房間門板,見床下有人趴著,黑糊糊的,也分辨不出是誰,料定是汪激ng衛夫婦,便舉槍掃射。
軍統特務們以為大功告成,哪知,打死的卻是曾仲鳴夫婦。原來,汪激ng衛命不該絕,恰好在那天夜裏,他把自己的房間讓給了剛從香港趕來的曾仲鳴夫婦。
暗殺事件後,汪激ng衛等人在河內呆不下去了。日本方麵也深恐失去這一重要人物。派影佐、犬養等人把汪秘密接出來,從海防港乘船去上海。
汪激ng衛潛出重慶後,為什麽不直接去日本或日軍占領區,而要去法國的殖民地越南河內坐等懲罰?
原來,他打算以國民政府要員身份,住到第三國土地上,策動雲南的龍雲和西南實力派將領跟著他揭杆而起,在雲南或兩廣建立“新中華”。然後代表中華與日本謀和。但是,他在那裏擔驚受怕,曆經險情,等了幾個月,西南地區毫無揭杆而起的跡象,這才打消了原來的念頭。
汪激ng衛乘坐著影佐提供的日本“北光丸”號船,離開越南,航行在無邊無際的南海上。現在,他不得不采用另一種辦法,走另一條路去建設“新中華”了。他深知,這一條路是國人所不恥的辦法:到日軍占領區的上海、南京去,在日本侵略者的刺刀保護下,建立他的“新中華”。
攻占武漢以後,岡村寧茨的第11軍麵臨著嚴重的局麵。
如果把岡村寧茨的第11軍30多萬人馬駐紮的武漢這個點比作一個人的腦袋,那麽,合肥至蕪湖以下就如同這個人的身子,而從蕪湖至武漢這漫長的水路,就正好是這個人的脖子了,一個被拉扯得特長特長的“脖子”。
這就是日軍占領武漢以後的兵力態勢。
在岡村大軍的“脖子”上卡著一把“鋼刀”。這就是第九戰區
陳誠、薛嶽的50多個師的大軍。他們配置在江南鄱陽湖西麵,以九宮山、幕阜山為依托,一直在積極整訓,準備反攻,隨時可能揮刀斬斷岡村大軍的“脖子”(長江水路交通線),使武漢日軍陷入重圍死地。
武漢西、北方,更有李宗仁第五戰區的30多個師,在靠近日軍第一線的隨縣一帶地區構築陣地,窺視近在眼前的武漢城,這支大軍恰如一把高舉著的鐵錘,隨時可能砸向岡村寧茨大軍的“腦袋”。
岡村寧茨很快就感到被這一“刀”一“錘”壓迫得喘不過氣來,伸不出腿去。遂竭力向中央統帥部請求補充兵員彈藥,增加戰力,發動大的進攻,向外擴伸,驅除這一“刀”一“錘”的威脅,以確保武漢占領區的安全。
1939年2月中旬,東京。
日軍大本營陸軍部閑院宮參謀總長和陸相杉山元等人認為,岡村寧茨中將的意見不無道理,因為在未取得自給自足,以戰養戰之前,長江水路交通就是武漢幾十萬日軍的生命線,必須確保。
杉山元道:“南昌,為長三角、珠三角及閩東南地區之共同腹地,地理位置極其優越,正好處於沿海浙江、福建、廣東以及中西部內陸地區的中央節點,所以,帝國若要擊敗支那蔣政權,目前必須先奪取南昌。”
而在“刀”和“錘”的威脅中,以“刀”的威脅為最。於是,決定發動南昌會戰。(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