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為什麽改朝換代以後的統治者最喜歡的事情就是更改地名,自然是為了向所有人傳遞一個信息,就是“我的地盤我做主”。


    如此一來,董永返回家鄉的希望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難道就讓董永之這樣……除了睜大眼睛看著…價格高達白銀十萬兩的裏麵有著湖泊…占地廣大……有著無數建築的莊園以外……董永就隻知道張大著嘴巴一直下去嗎?


    還好,七仙女有了上一次在長長的袖子裏麵掐指推算的經驗,所以七仙女又是輕輕地把袖子一抖,袖子就把七仙女的手遮掩住了。


    於是,七仙女大模大樣,心安理得掐指推算起來。


    經驗很重要啊!


    七仙女大模大樣,心安理得掐指推算一會兒,七仙女卻是笑了起來。


    為何???


    原來,七仙女掐指推算一會兒以後,便是明白了董永心裏麵的想法。


    “一文錢難倒英雄漢”【“一文錢難倒英雄漢”比喻一個很小的困難卻使一個很大的事情無法進行,無法完成。也指一個很有本事的人,麵對一個小問題而束手無策。“一文錢難倒英雄漢”有這樣一個典故。據說,有那麽一天,趙匡胤一個人走在路上,天氣特別熱,正饑渴難耐時看見了一片西瓜地,看瓜的人是個老翁。老翁說他的瓜一文錢一個,不甜不要錢,可趙匡胤此時是身無分文,但又非常的渴。這時。他想出了個辦法。他打開一個瓜吃一口就說不甜,再打開一個吃一口又不甜,一直到吃飽都說不甜。老翁看出了他的意圖對他說:看你相貌堂堂,怎麽做這種下三爛的事呢?沒錢就沒錢,直接跟我說就是了,何必用這種損招呢。趙匡胤非常慚愧,承諾今後一定好好報答。後來趙匡胤得了天下,送給了這個瓜農萬畝良田作為回報。】。可是董永是英雄漢嗎?


    董永可是“百無一用是書生”【清代詩文,黃景仁的《雜感》中“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是世上有千種職業,唯一沒有用處的就是書生。讀書人雖有滿腹學問,可惜有誌難伸,空有一番豪情,卻完全沒處發揮。此句顯示現實中無力伸展誌向的困境。不過也有人曲解為:當代讀書治世人才太過多了,百人之中才有可能有一個會有施展抱負的機會。顯示當時人才鼎盛。原文。仙佛茫茫兩未成,隻知獨夜不平鳴。風蓬飄盡悲歌泣。泥絮招來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黃景仁(1749~1783)。清代詩人。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四歲而孤,家境清貧,少年時即負詩名,為謀生計。曾四方奔波。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後授縣丞,未及補官即在貧病交加中客死他鄉,年僅35歲。詩負盛名。為“毗陵七子”之一。詩學李白,所作多抒發窮愁不遇、寂寞淒愴之情懷。也有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詩極有特色。亦能詞。著有《兩當軒全集》。乾隆三十七年,朱筠在采石太白樓大會文人,賞景賦詩,與會名士幾十人,其中年紀最小的就數黃景仁。黃景仁身著白袷春衫,徘徊在三台閣前日影中,援筆構思,倚馬即成幾百言,這就是《笥先生偕宴太白樓醉中作歌》。當時安徽八府的讀書人,正在當塗應試,聽說朱學使在此雅會,趕來聚集樓下,爭抄這首佳作,頓時紙張價格上漲。這首詩很快就傳遍長江兩岸八府,一時傳為文壇佳話。人們比之與唐王勃《滕王閣序》齊美的佳作。年長黃仲則三十三歲的大學者袁枚讀了,盛稱它風采過人,不同凡響。黃景仁這首詩富有辯證哲理味,情語、景語和理語渾為一體,他清楚人生是短暫的,但自己的詩歌將會永存。】。


    “一文錢可以難倒英雄漢”,難倒董永這樣的“百無一用是書生”自然而然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更何況,魯有財老師傅的房屋價格僅僅是最便宜也是需要五十兩白銀,五十兩白銀折換成為銅錢那就是五萬文錢。


    這樣一來,董永除了睜大眼睛看著…價格高達白銀十萬兩的裏麵有著湖泊…占地廣大……有著無數建築的莊園以外……董永就隻知道張大著嘴巴,也是確確實實的情有可原,可以理解。


    不過,對於董永來說,即使是那種簡簡單單的建築價格為五十兩白銀的房屋董永也是感覺壓力很大,那種格高達白銀十萬兩的裏麵有著湖泊…占地廣大……有著無數建築的莊園,董永除了睜大眼睛看著……也就隻能夠張大著嘴巴了。


    但是對於七仙女這樣的神仙卻是沒有一絲半毫的壓力。


    即使是種格高達白銀十萬兩的裏麵有著湖泊…占地廣大……有著無數建築的莊園,七仙女也是可以輕而易舉的買下來。


    為什麽?


    難道說七仙女打算使用“點金術”?


    在我國有著關於“點金術”的傳說。


    清代作家蒲鬆齡所作的長篇鬼怪小說《聊齋誌異》中“成仙”一篇中也有點金術的故事:周生之弟,一日,早至齋,見案頭有函書,緘封甚固,簽題“仲氏啟”,審之為兄跡。開視,則虛無所有,隻見抓甲一枚,長二指許。心怪之,以甲置硯上,出問家人所自來,並無知者。回視,則硯石粲粲,化為黃金。大驚,以試銅鐵,皆然。


    關於“點金術”的典型案例就是“點石成金”。


    點石成金,同“點鐵成金”。神仙故事中說仙人用手指一點使鐵變成金子,比喻把不好的文字改好。出自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孟浩然》:“詩句以一字為工,自然穎異不凡,如靈丹一粒,點石成金也。”《西遊記》第四四回:“我那師父,呼風喚雨,隻有翻掌之間;指水為油,點石成金,卻如轉身之易。”郭沫若《關於大規模收集民歌問題》:“我們有點經驗的人都知道,詩,硬是可以點石成金的嘛!改一個字,詩就活了。”


    點石成金舊謂仙道點鐵石而成黃金,今比喻修改文章,化腐朽為神奇。也比喻修改文章時稍稍改動原來的文字,就使它變得很出色。也指對人稍作指導,就可以讓他幡然醒悟。


    關於“點石成金”同樣有著典故。


    一人貧苦特甚,生平虔奉呂祖。呂祖乃呂洞賓也,為道教全真道派之祖。呂祖感其誠,一日忽降至其家,見其家徒四壁,不勝憫之,因伸一指,指其庭中磐石。俄頃,粲然化為黃金,曰:“汝欲之乎?”其人再拜曰:“不欲也。”呂祖大喜,謂:“子誠能如此,無私心也,可授以大道。”其人曰:“不然,我欲汝之指頭也。”呂祖倏不見。(據《廣談助》改寫)。【譯文如下。一個人特別貧窮,一生虔誠地供奉呂祖,呂祖就是呂洞賓,相傳是道教的先祖。呂洞賓被他的真誠所感動,一天忽然從天上降到他家,看見他家十分貧窮,不禁憐憫他,於是伸出一根手指,指向他庭院中一塊厚重的石頭。片刻間,石頭便化成了金光閃閃的黃金,呂洞賓說:“你想要它嗎?”那個人拜了兩次回答道:“不想要。”呂洞賓非常高興,說:“你如果能這樣,沒有私心,可以傳授給你成仙的真道。”那個人說:“不是這樣的,我想要你的那根手指頭。”呂洞賓忽然消失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牛郎織女天仙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名師出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名師出高並收藏牛郎織女天仙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