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清風山地煞的那一夥強盜卻是並沒有發起反攻。


    因為,隻要清風山地煞的那一夥強盜能夠抵擋住了黑風嶺天罡的這一夥土匪的攻擊,清風山地煞的那一夥強盜就可以達到分一杯羹的目的了。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再者,清風山地煞的那一夥強盜也是希望給黑風嶺天罡的這一夥土匪留一些麵子。


    畢竟,青山不改,綠水長流。


    日後抬頭不見低頭見。


    說起來,清風山地煞的那一夥強盜也是逼不得已才選擇成為盜匪。


    因為清風山地煞的那一夥強盜就是流民【流民就是受災而流亡外地、生活沒有著落的人。《管子?四時》:“禁遷徙,止流民,圉分異。”宋張齊賢《洛陽縉紳舊聞記?齊王張令公外傳》:“令招農戶,令自耕種,流民漸歸。”碧野《沒有花的春天》序曲:“於是從中原遷來了不少的流民,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紮了根。”】。


    流民為我們古時候的一種獨特風景。


    每當發生大範圍的天災的時候,很多人在自己家裏麵混不下去了,就隻好成群結夥背井離鄉去討生活【尋求生路;過活。清李調元《誥授中憲大夫永定河道韞山陳公墓誌銘》:“公忽謂餘曰:‘吾父母春秋高,急須祿仕,大丈夫要當赤手博功名,安能從文字間討生活乎?’”】


    這些人就是所謂的流民。


    所謂的大範圍的天災最為典型就是蝗災。


    蝗災,是指蝗蟲引起的災變。一旦發生蝗災,大量的蝗蟲會吞食禾田,使農產品完全遭到破壞,引發嚴重的經濟損失以致因糧食短缺而發生饑荒。蝗蟲極喜溫暖幹燥,蝗災往往和嚴重旱災相伴而生,有所謂“旱極而蝗”、“久旱必有蝗”。


    蝗災是世界性的災變。而且源遠流長,《詩經》中已提到“去其螟螣(螣即蝗蟲),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日本在《日本後紀》一書中首見蝗災。我國曆史上迭起蝗災。受災區多集中於河北、河南、山東三省,江蘇、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布,嚴重時可能遍及整個黃土高原,鄧雲特《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受災範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


    中國古代對蝗蟲認知不多,故有“蝗神”的說法,又有“蝗魚(蝦)互化”之說。如:宋代陸佃的《埤雅》:“或曰蝗即魚卵所化”。潘自牧的《記纂淵海》:“有蝗化為魚蝦”。李昉《太平禦覽》〈蝦門〉記載:“蝗蟲飛入海,化為魚蝦。”。李蘇《見物》記載:“旱涸則魚、蝦子化蝗,故多魚兆豐年。”。


    從環境角度看,主要是由幹旱災引起的。人們很早就注意到嚴重的蝗災往往和嚴重旱災相伴而生。我國古書上就有“旱極而蝗”的記載。


    清風山地煞的那一夥強盜就是因為家鄉發生了蝗災……逼不得已來到丹陰鎮這裏的流民。


    但是清風山地煞的那一夥強盜前身的流民並沒有在丹陰鎮討生活成功,逼不得已隻好成為盜匪。


    不要小看流民。流民流民也是藏龍臥虎。


    在曆史上,甚至於有一個流民建立的國家。


    成漢(也稱成、後蜀;304年-347年)是中國曆史上五胡十六國時期之“十六國”之一。西晉末年,秦、雍二州連年荒旱,略陽、天水等六郡氐族和漢人等不得不流徙至梁、益地區就食。元康六年,氐首領李特率民入蜀。他們入蜀後。由於地方官吏的貪暴和政府限期迫令流民還鄉,流民領袖、略陽氐族李特等利用流民的怨怒,於301年在綿竹聚眾起義。李特及其弟李流死後,特子李雄繼領部眾,攻下成都,據有益州,建立成漢。後李壽改國號為漢。李雄是巴氐族人。都成都,盛時有今四川東部和雲南、貴州的各一部分。347年,成漢為東晉實際統治者桓溫所滅,曆五主,共四十四年。


    306年始建國號“成”,史書也有稱“大成”,或以為“大”是尊稱。國號“成”來自於成都這個地名,也有說是襲用公孫述的舊稱(成家)。公元338年,漢王李壽發動政變,,改國號為“漢”,史書上又合稱為“成漢”,以區別於其他的“漢”的政權。由於統治地區主要為蜀地,故又被少數史書稱為“蜀”(如《十六國春秋?蜀錄》)。《晉書》又稱之為“後蜀”,以別於三國時期劉備的蜀漢。五代十國時期後蜀政權出現之後,已基本不使用“後蜀”來指稱“成漢”政權。


    298年,略陽、天水等6郡流民數萬家十餘萬口,過漢中轉入益州就食【就食就是到有糧食吃的地方去的意思】。益州刺史羅尚逼迫在益流民限期出境,官吏趁機劫掠流民財物,激起流民反抗。流民擁賨人李特為首領,設立大營,聚集20,000餘眾。李特和弟李流自稱大將軍,部眾皆各封以官號。302年李特克雒城,次年擊破郫江防線,蜀郡太守舉少城降。羅尚聯絡諸村堡攻流民軍,李特陣亡。


    李特死後,其子李雄領導流民軍繼續作戰,控製了成都以北大片土地。303年12月,李雄率軍攻入成都大城。304年10月,流民擁李雄稱成都王。


    306-6月,李雄即皇帝位,國號大成,史稱“成漢”。成漢開疆拓土,疆域東到建平(今湖北境),北到漢中、仇池(陝、甘南部),西到漢嘉(今天全)、沈黎(今漢源),南到寧州(今雲南省境)。李雄在境內廣設郡縣,為政寬和,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經濟有所發展,百姓富實,西蜀出現當時南、北方不曾有的太平局麵。334年雄病死,兄子李班繼位。同年雄子李期殺班自立。


    335年,李雄死,子、侄爭奪帝位,以兵戎相見。


    338年,李壽奪取政權,改國號漢,年號漢興。李壽死,李勢繼位。其時統治集團內部分崩離析,加之僚人反抗和遭受天災,成漢國勢日蹙。343年壽死,子李勢繼位。


    346年,東晉大將桓溫伐蜀,次年3月克成都,李勢逃至晉壽(今廣元市)而降,成漢由是滅亡。


    李雄統治時,戰事稀少,政刑寬和。賦稅也較輕,男丁每年納穀三斛,女丁半之,戶調絹數丈,綿數兩。這是成漢全盛時期。李雄死後,宗室間為爭奪帝位不斷發生內亂,安定局麵破壞。李壽父子統治時務為奢侈,大興土木,濫施淫威,致使上下離心,百姓不滿,在東晉進攻下迅速滅亡。


    在巴賨李氏和六郡大姓領導下,秦雍六郡流民起義演變成為外來大族與土著大族的鬥爭。外來大族一度勢危,由於涪陵大族徐舉和青城範長生的歸附,才轉危為安,建立起成漢政權。李雄稱王後,拜範長生為丞相,尊稱“範賢”;稱帝後,加為天地大師,封西山侯。通過對範長生的優待尊重和對部曲製的承認,兩類大族相互妥協,形成聯合統治,同時,巴賨貴族間也推行了部曲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牛郎織女天仙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名師出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名師出高並收藏牛郎織女天仙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