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民國史學家呂思勉考據認為漢武帝托孤給霍光等人不足為信,所謂托孤之時所雲“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和畫周公輔政圖相送其實為子虛烏有:霍光隻是漢武帝身邊的左右侍衛,隻是供驅使的下人,怎可能被漢武帝如此重視而有托孤之重任?金日磾乃匈奴人,實則為異族外人,托孤事關朝廷社稷不可能托付給一個與漢政權有殺父之仇的異族後代?但是我個人認為,也不是完完全全的不可能。畢竟漢武帝先前就有殺鉤弋夫人而立鉤弋夫人之子劉弗陵為儲君的異常舉措,後麵弄出來匈奴人金日磾為輔政為什麽不可能呢?或許漢武帝認為,反正匈奴人金日磾在國內沒有根基因而匈奴人金日磾可能會更加忠誠於漢王室?而霍光先前的地位低,後來可能更加知恩圖報吧?
與霍光的隻是廢立君主的做法相比,王莽顯然要更加直截了當。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新都哀侯王曼次子、西漢孝元皇後王政君之侄[4-5]、王永之弟、衍功侯王光之叔,中國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也稱建興帝或新帝,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其人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漢末年,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朝野視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選,被看作是“周公再世”。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製”。王莽統治的末期,天下大亂,新莽地皇四年,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亂軍之中。王莽共在位16年。卒年69歲[6],而新朝也成為中國曆史上很短命的朝代之一。
王莽幼年坎坷,父(王曼)兄(王永)先後去世,由其叔父們撫養成人。青年時期,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尊敬長輩,被譽為楷模。而後王莽青雲直上,加官為大司馬,仕途平坦。在王莽少年時期。其父兄先後去世。他跟隨叔父門一起生活。王氏家族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後有九人封侯,五人擔任大司馬,是西漢一代中最顯貴的家族。族中之人多為將軍列侯,生活侈靡。聲色犬馬,互相攀比。唯獨王莽獨守清淨,生活簡樸,為人謙恭。而且勤勞好學,師事沛郡陳參學習《論語》。他服侍母親及寡嫂,撫育兄長的遺子,行為嚴謹檢點。對外結交賢士,對內侍奉諸位叔伯,十分周到。這個世家大族中的另類。幾乎都成為了當時的道德楷模,很快便聲名遠播。
公元前22年,王莽4歲入中樞開始做官,辦事認真,對人更加恭敬。叔父王商上書漢成帝,願把自己封邑的一部分分給王莽,朝中名望大臣,也上表推薦王莽,王莽對其身居大司馬之位的伯父王鳳極為恭順。王鳳臨死囑咐王政君照顧王莽。漢成帝建始十一年(公元前22年)王莽被任命為黃門郎,後升為射聲校尉。後其叔父王商上書表示願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讓給王莽,當時朝中的許多知名人士都為王莽說好話,漢成帝也認為王莽很賢能。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即王莽30歲時,被封為新都侯,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皇帝侍衛近臣)。而王莽的伯叔父王鳳、王商、王根相繼為大司馬輔政。漢成帝(劉驁)之世,王氏為侯者九人,為大司馬者五人。王莽身居高位,卻從不以自己為尊,總能禮賢下士、清廉儉樸,常把自己的俸祿分給門客和平民,甚至賣掉馬車接濟窮人,在民間深受愛戴。朝野的名流都稱讚歌頌王莽,他的名聲甚至超越了他那些大權在握的叔伯。王莽的表兄、王太後的外甥淳於長發跡在先,地位超過了王莽,而且他善於阿諛奉承,又曾為漢成帝立趙飛燕為皇後出過力,深受漢成帝信任,很快升為衛尉,掌管皇宮的禁衛,成為九卿之一。這時大司馬王根準備退休,很多人認為淳於長應繼任大司馬。王莽為了扳到他仕途上的競爭對手,秘密地搜集了淳於長的罪行。然後王莽利用探望的機會告訴王根,淳於長暗中為接替擔任大司馬已做好了準備,他已經給不少人封官許願了;同時又說出淳於長與被廢皇後許氏私通之事。王根大怒,要他趕快向太後匯報,王太後讓成帝罷免了淳於長,查清了他的罪行,在獄中將其殺死。公元前8年,王根病重,舉薦王莽代替大司馬之位,在淳於長死後,王莽繼他的三位伯、叔之後出任大司馬,時年38歲。王莽執政後,克己不倦,招聘賢良,所受賞賜和邑錢都用來款待名士,生活反倒更加儉約。有一次,百官公卿來探望他的母親,見到王莽的夫人穿著十分簡陋,還以為是他家的奴仆。公元前7年,漢成帝去世。漢哀帝繼位後,他的祖母定陶國傅太後與丁皇後的外戚得勢,王莽隻得卸職隱居於封國(封地)新都,遂閉門不出,安分謹慎,其間他的二兒子王獲殺死家奴,王莽嚴厲地責罰他,且逼王獲自殺,得到世人好評。王莽隱居期新都期間,許多官吏和平民都為王莽被罷免鳴不平,要求他複出,漢哀帝隻得重新征召王莽回京城侍奉王太後,但沒有恢複其官職。
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漢哀帝去世,並未留下子嗣。太後王政君聽說皇帝駕崩,當天就起駕到未央宮,收回傳國玉璽。王太後於是下詔,要求朝中公卿推舉大司馬人選,群臣會意,於是紛紛舉薦王莽,隻有前將軍何武與左將軍公孫祿表示反對。兩人於是互相推舉對方,以示對王氏外戚專權的不滿。不久後,王太後詔命王莽再任大司馬,錄尚書事,兼管軍事令及禁軍。其後擁立九歲的漢平帝登基,由王莽代理政務,得到朝野的擁戴。此後王莽的政治野心逐漸暴露。他開始排斥異己,先是逼迫王政君趕走自己的叔父王立,之後拔擢依附順從他的人,誅滅觸犯怨恨他的人。王莽知道要維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強化自己在朝中的勢力,於是他主動巴結當時著名的儒者大司徒孔光。孔光是三朝元老。深受王太後和朝野的敬重,但為人膽小怕事,過於謹慎。王莽於是一邊主動接近和拉攏他,引薦他的女婿甄邯擔任侍中兼奉車都尉,一邊以王太後的名義逼迫孔光為自己宣傳造勢,利用孔光上奏的影響力充當自己排斥異己的工具。於是上奏彈劾何武與公孫祿,將他們免去官職。後又以各種罪名陸續罷免了中太仆史立、南郡太守毋將隆、泰山太守丁玄、河內太守趙昌等二千石以上的高官,剝奪了高昌侯董武、關內侯張由等的爵位。與此同時,王莽逐漸培植了自己的黨羽,以其堂弟王舜、王邑為腹心。用自己的親信甄豐、甄邯主管糾察彈劾。平晏管理機事事務。王莽平時表情嚴肅一本正經。當想要有所獲取利益的時候,隻須略微示意,他的黨羽就會按他意思紛紛上奏,然後王莽就磕頭哭泣。堅決推辭,從而對上以迷惑太後,對下向平民百姓掩蓋自己的野心。元始一年(公元1年),大臣們向王太後提出,王莽“定策安宗廟”的功績與霍光一樣,應該享受與霍光相等的封賞。王莽得知後,上書表示,他是與孔光、王舜、甄豐、甄邯共同定策的,希望隻獎勵他們四人。以後再考慮他,並不顧太後多次詔令,堅決推辭。大臣們不斷向太後建議,王莽在假意推辭再三之後接受了“安漢公”的稱號,但始終拒絕接受封給他二萬八千戶食邑俸祿;此外。王莽與其三大親信升任“四輔”之位:王莽為太傅,領四輔之事;孔光為太師、王舜為太保、甄豐為少傅,位居三公上。“四輔”大權獨攬,除封爵之事外,其餘政事皆由“安漢公、四輔平決”。王莽為了繼續獲取民心,先是建言應該首先對諸侯王和功臣後裔大加封賞,然後封賞在職官員,增加宗廟的禮樂,使百姓和鰥寡孤獨都得到好處,對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從而再次博得朝野的好感。其次是建言太後王政君帶頭過儉樸的生活,自己又貢獻錢百萬、田三十頃救濟民眾,百官群起效仿。每逢遭遇水旱災害,王莽隻吃素食,不用酒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國大旱,並發蝗災,受災最嚴重的青州百姓流亡。在王莽帶頭下,二百三十名官民獻出土地住宅救濟災民。災區普遍減收租稅,災民得到充分撫恤。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被撤銷,改為安民縣,用以安置災民。連長安城中也為災民建了一千套住宅。大司徒司直陳崇為宣傳王莽,於是上表讚頌王莽的功德,說他可與古代的聖人相比。王莽擔心漢平帝的外戚衛氏家族會瓜分他的權力,於是將平帝的母親衛氏及其一族封到中山國,禁止他們回到京師。王莽長子王宇怕平帝日後會怨恨報複,因此極力反對此事,但王莽又不聽勸諫。王宇與其師吳章商議後,想用迷信的方法使王莽改變主意,於是命其妻舅呂寬持血酒撒於王莽的住宅大門,然後想以此為異像,勸說王莽將權力交給衛氏。但在實行程中被發覺,王莽一怒之下,把兒子王宇逮捕入獄後將其毒殺。然後借此機會誣陷罪名誅殺了外戚衛氏一族,牽連治罪地方上反對自己的豪強,逼殺了敬武公主、梁王劉立等朝中政敵。事件中被殺者數以百計,海內震動。王莽為了消除負麵影響,又令人把此事宣傳為王莽“大義滅親、奉公忘私”的壯舉,甚至寫成讚頌文章分發各地,讓官吏百姓都能背誦這些文章,然後登記入官府檔案,把這些文章當作《孝經》一樣來教導世人。公元前2年,王莽獲允回京居住,來年漢哀帝劉欣死,太皇太後王政君收回了傳國玉璽,召王莽複為大司馬,領尚書事,兼管軍事令及禁軍,百官奏書也由王莽處理;此時王莽45歲,一夕之間,王莽成了國家最高行政的執行人,王莽一上台就清除了丁、傅外戚的勢力,立劉箕子(即劉衎)為漢平帝,還為漢平帝祖母馮太後及東平王昭雪,迅速果斷的行動,受到朝野上下的擁戴,為推行以後的新政奠基礎。來年太皇太後賜給王莽為安漢公。類似周公受封的封號,王莽假意推辭再三,才接受了名號,卻把俸祿轉給二萬八千人的封賞,大家皆歌頌王莽的恩德,此時正值公元1年。元始三年(公元3年)王莽48歲,立長女王嬿為漢平帝劉衎的皇後(即孝平皇後,後來改封為黃皇室主);長子王宇因呂寬案,被王莽逼自殺,牽連數百人。王莽之同黨即上書說。安漢公大義滅親。公而忘私,作八篇誡書與孝經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書目。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加號宰衡,位在諸侯王公之上。王莽奏請建立明堂、辟雍、靈台等禮儀建築和市(市場)、常滿倉(國家倉庫),為學者建造一萬套住宅。網羅天下學者和有特殊本領的幾千人至長安,大力宣揚禮樂教化,得到儒生的擁戴。先是四十八萬餘民眾,以及諸侯、王公、宗室上奏請求加賞於安漢公王莽,再是公卿大臣九百人請求為王莽加九錫。於是朝廷賜予王莽象征至高無上禮遇的九命之錫。接著,王莽為了製造太平盛世的景象,先是派“風俗使者”八人到各地考察,回朝後大加讚頌天下太平,彰顯王莽宣揚教化之功。其次通過重金引誘的政策。使匈奴等外族遣使來歸順朝賀,王莽遂成為人們心中治國平天下的賢良聖人。漢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平帝病,王莽以自身祈禱上天代平帝病死。公元6年,漢平帝病死。王莽為了避免年長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縱政局,遂立孺子嬰(即劉嬰)為皇太子,隻有兩歲,太皇太後據群臣之意,叫王莽代天子朝政,稱假皇帝,臣民則稱王莽為攝皇帝,王莽自稱”予”。改年號“攝政。此時王莽51歲,值公元6年,年號稱為居攝元年,次年,東郡太守翟義及槐裏人趙明、霍鴻起兵反莽,聲勢浩大,王莽遂派王邑平息,稱帝之心浮現。此時讖緯禪讓之說盛行,符命、圖書,層出不窮,如”求賢讓位”、”漢曆中衰,當更受命”、”天告帝符,獻者封侯”,王莽則大加利用,獻符命的人,皆得豐厚賞賜,有名哀章之人,更獻上金匱策書至漢高祖廟,大意言莽為真命天子,表中有十一人都有官銜,次日莽則入高祖廟拜受,禦王冠即天子位,國號“新”,稱始建國元年(農曆公元8年臘月),王莽時年54歲。從安漢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其計八年,中國曆朝除了貴族革命及平民革命之外,另開篡奪之例。王莽在朝中的勢力如日中天,幾乎等同於皇帝,這引起了以劉氏宗室為主的反對派的反彈。首先是發難安眾侯劉祟,居攝元年(公元6年)劉祟率領百餘人進攻宛城,連城門也沒有攻入就失敗了。第二年九月,東郡太守翟義起兵,擁立嚴鄉侯劉信為皇帝,通告各地,長安以西二十三個縣的“盜賊”趙明等也起來造反。王莽十分恐懼,飯也吃不下,日夜抱著孺子嬰在宗廟禱告,又模仿《大誥》寫了一篇文章,說明自己攝位是臨時的,將來一定要將皇位歸還孺子嬰。同時王莽不斷調動大軍鎮壓,攻滅翟義的部隊。待王莽掃清了這些障礙,各種符命祥瑞紛至遝來,不斷有人借各種名目對王莽勸進。初始元年(公元8年)十二月,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傳國玉璽,接受孺子嬰禪讓後稱帝,即新始祖,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稱“始建國元年”。王莽在朝野的廣泛支持下,登上了最高的權位,開了中國曆史上通過(符命)禪讓作皇帝的先河。
由於漢末以來,政治腐敗,朝廷奢華無度,地方搜刮,再加上豪強地主大量兼並土地,使得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困苦,經濟凋敝,所以人心浮動,政治危機愈演愈烈。王莽執政以來,為了獲取民心,雖然采取了一係列緩和社會矛盾政策,但也始終未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王莽信奉儒家思想,他認為天下要恢複到孔子所宣稱的“禮崩樂壞”前的禮治時代,才可能實現政通人和。因此王莽當上皇帝後,企圖通過複古西周時代的周禮製度來達到他治國安天下的理念,於是仿照周朝的製度開始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製”。王莽在始建國元年宣布的政策是:將天下田改名‘王田’,以王田製為名恢複井田製;奴婢改稱‘私屬’,與王田均不得買賣。其後屢次改變幣製,更改官製與官名,把鹽、鐵、酒、鑄錢及山林川澤收歸國有。但由於這些政策隻求名目複古。很多都是與實際情況相違背的,而且在推行時手段和方法不正確,在遭到激烈反對後,又企圖通過嚴刑峻法強製推行,使諸侯、公卿直到平民因違反法令而受重罪處罰者不計其數,加劇了社會的動蕩。人們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各項政策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因此導致天下各豪強和平民的不滿。[7]王莽對邊疆少數民族的境外政權也采取了一係列錯誤政策。他脅迫羌人“獻”出青海湖一帶的土地設立西海郡。以便與國內已有的北海郡(國)、南海郡、東海郡合起來湊全“四海”。為了使這塊荒地像一個郡。必須強製移民。於是增加了五十條法令,以便增加成千上萬的罪犯,滿足移民的需要。為了這個西海郡,王莽招來了最初的不滿。他將原本臣服於漢朝的匈奴、高句麗、西域諸國和西南夷等屬國統治者由原本的“王”降格為“侯”。又收回並損毀“匈奴單於璽”。改授予“新匈奴單於璽”;甚至將匈奴單於改為“降奴服於”,高句麗改名“下句麗”;各族因此拒絕臣服新朝。王莽又主動挑起了無謂的爭端,輕率地決定動用武力,不僅導致邊境衝突,還使數十萬軍隊長期陷於邊疆,無法脫身,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邊境戰亂不絕。
王莽掌權之初,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擁戴。也遭到不少人的反對。王莽進京時曾召請新都相孔休,想任命他為國師,被孔休杜門謝絕。大司空彭宣、王崇,光祿大夫龔勝,太中大夫邴漢等也請求乞骸骨。謝官歸裏。以後,在他專權期間,一麵大封其親信,多達395人,一麵將劉氏宗族諸侯王32人,王子侯181人廢黜,其代漢野心逐漸暴露。因此,劉氏宗族及貴族官僚相繼起兵反抗是必然的。居攝元年(公元6年),安眾侯劉崇率百餘人攻宛,因人少失敗。居攝二年(公元7年)九月,東郡太守翟義打出為國討賊,以安社稷的旗號,起兵十餘萬,立嚴鄉侯劉信為天子,三輔二十三縣十餘萬人起而響應。王莽聞訊後,連忙派關東甲卒前往鎮壓,鬧得首都周圍十分緊張,直到第二年二月,才將翟義等人的反抗鎮壓下去。居攝三年(公元8年)九月,期門郎張充等六人密謀劫殺王莽,擁立楚王,事發後被誅殺。新朝建立後,反莽活動仍沒有停止。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四月,徐鄉侯劉快率數千人起兵。真定人劉都等密謀舉兵造反,事泄被誅。這些反莽活動,開始十分微弱,且被相繼鎮壓下去,但卻表明,劉氏宗族及一部分地主官僚與王莽的矛盾已經開始激化。與此同時,下層普通百姓的反抗活動也此伏彼起,層出不窮。王莽改製沒有解決西漢末年以來的土地兼並以及流民問題。相反,由於他興師動眾討伐匈奴和周邊少數民族,大興土木,還大大加重了老百姓的賦稅、徭役負擔,甚至造成成千上萬的百姓死於非命。例如征句町時,王莽發吏民二十萬,因軍糧前後不相及,士卒饑疫,三歲餘死者數萬人。人禍加上天災,使土地荒蕪,物價騰貴,米價由漢文帝時的每石數十錢漲至二千錢。到王莽末年,更達到了每斛價值黃金一斤。天災人禍迫使百姓流落他鄉,人相食的慘狀史不絕書。麵對這種現象,王莽無技可施,竟然異想天開,派人教流落關中的饑民“煮木為酪”。這種悲慘的生活,怎麽能使百姓不鋌而走險,揭竿而起呢!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各地百姓苦於新莽政權頻繁的征發,相繼棄城郭流亡為盜賊,其中並州(山西大部及河北、內蒙一部)等邊境地區尤甚。天鳳二年(公元15年),五原(今包頭市西北)、代郡(今河北蔚縣西南)一帶百姓不堪北征匈奴士卒的騷擾,數千人起而造反,捕盜將軍孔仁經過一年多的圍剿,才將盜賊平定下去。天鳳四年(公元17年)以後,天下愈愁,盜賊起,各地人民紛紛起而反抗。在這一年,瓜田儀在會稽長洲(江蘇蘇州)率眾起義,堅持長達數年之久。同年,琅琊海曲(今山東日照)婦女呂母為被縣宰冤殺的兒子報仇,率眾攻破縣城,處死縣宰,自稱將軍,出沒於海上,其勢力迅速發展到數萬人。呂母是中國曆史上出現的農民起義的第一個女領袖。天鳳五年(公元18年),東海(今山東郯城北)人力子都率眾起義,隊伍迅速發展到數萬人,活躍於徐州等地,王莽遣使者發郡國兵擊之,不能克。在北方,也出現數十支起義軍,其中較為著名的有銅馬部、青犢部、上江部、城頭子路部等。在南方,有張霸在南郡(今湖北江陵東北)的起義、羊牧在江夏(今湖北雲夢)的起義、秦豐在南郡的起義、王州公在廬江(今安徽廬江西南)的起義。這些義軍人數不等,少則數千,多則數萬、數十萬,其活動範圍往往跨州連郡,活躍於廣大地區。在國都附近的“三輔”地區,小股起義也多得不可勝數。地皇二年(公元21年),三輔盜賊麻起,甚至在長安城中也有盜賊出沒,王莽不得不置捕盜都尉官,令執法謁者追擊長安中,建鳴鼓攻賊幡,而使者隨其後。在當時遍布全國的起義軍中,有兩支最大的隊伍,成為農民起義的主流,這就是南方的綠林軍和北方的赤眉軍。
在王莽推行新政時,屢有旱、蝗、瘟疫、黃河決口改道等災害出現,由於王莽改製不僅沒能緩和社會矛盾,反而造成了天下劇烈動蕩,國庫也耗費殆盡無法撥款賑災,造成了民眾生存難以為繼。因此於天鳳四年(公元17年)全國發生蝗災、旱災,饑荒四起,各地農民紛起,形成赤眉及綠林大規模的反抗。地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在南郊舉行哭天大典。同年,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在王揖等護衛下逃往漸台,公卿大夫、宦官、隨從還有千餘人。守城的王邑日夜搏鬥,部下死傷略盡,也退至漸台。這時他的兒子、侍中王睦正想脫掉官服逃命。王邑將他喝住,父子倆一起守著王莽。最後隨從王莽的千餘人全部戰死或者被殺。王莽在混亂中為商人杜吳所殺,校尉公賓問杜吳王莽的屍身在哪,杜吳告訴他在“室中西北陬間。”公賓就斬了王莽的首級,懸於宛市之中,數十個軍士爭相殺王莽,分裂了王莽的屍體。百姓們聽說王莽的首級在宛市,‘共提擊之,或切食其舌’。新朝滅亡,王莽的頭顱,被後來曆代皇室所收藏,直到公元295年晉惠帝時,洛陽武庫遭大火,遂被焚毀。
與霍光的隻是廢立君主的做法相比,王莽顯然要更加直截了當。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新都哀侯王曼次子、西漢孝元皇後王政君之侄[4-5]、王永之弟、衍功侯王光之叔,中國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也稱建興帝或新帝,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其人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漢末年,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朝野視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選,被看作是“周公再世”。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製”。王莽統治的末期,天下大亂,新莽地皇四年,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亂軍之中。王莽共在位16年。卒年69歲[6],而新朝也成為中國曆史上很短命的朝代之一。
王莽幼年坎坷,父(王曼)兄(王永)先後去世,由其叔父們撫養成人。青年時期,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尊敬長輩,被譽為楷模。而後王莽青雲直上,加官為大司馬,仕途平坦。在王莽少年時期。其父兄先後去世。他跟隨叔父門一起生活。王氏家族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後有九人封侯,五人擔任大司馬,是西漢一代中最顯貴的家族。族中之人多為將軍列侯,生活侈靡。聲色犬馬,互相攀比。唯獨王莽獨守清淨,生活簡樸,為人謙恭。而且勤勞好學,師事沛郡陳參學習《論語》。他服侍母親及寡嫂,撫育兄長的遺子,行為嚴謹檢點。對外結交賢士,對內侍奉諸位叔伯,十分周到。這個世家大族中的另類。幾乎都成為了當時的道德楷模,很快便聲名遠播。
公元前22年,王莽4歲入中樞開始做官,辦事認真,對人更加恭敬。叔父王商上書漢成帝,願把自己封邑的一部分分給王莽,朝中名望大臣,也上表推薦王莽,王莽對其身居大司馬之位的伯父王鳳極為恭順。王鳳臨死囑咐王政君照顧王莽。漢成帝建始十一年(公元前22年)王莽被任命為黃門郎,後升為射聲校尉。後其叔父王商上書表示願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讓給王莽,當時朝中的許多知名人士都為王莽說好話,漢成帝也認為王莽很賢能。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即王莽30歲時,被封為新都侯,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皇帝侍衛近臣)。而王莽的伯叔父王鳳、王商、王根相繼為大司馬輔政。漢成帝(劉驁)之世,王氏為侯者九人,為大司馬者五人。王莽身居高位,卻從不以自己為尊,總能禮賢下士、清廉儉樸,常把自己的俸祿分給門客和平民,甚至賣掉馬車接濟窮人,在民間深受愛戴。朝野的名流都稱讚歌頌王莽,他的名聲甚至超越了他那些大權在握的叔伯。王莽的表兄、王太後的外甥淳於長發跡在先,地位超過了王莽,而且他善於阿諛奉承,又曾為漢成帝立趙飛燕為皇後出過力,深受漢成帝信任,很快升為衛尉,掌管皇宮的禁衛,成為九卿之一。這時大司馬王根準備退休,很多人認為淳於長應繼任大司馬。王莽為了扳到他仕途上的競爭對手,秘密地搜集了淳於長的罪行。然後王莽利用探望的機會告訴王根,淳於長暗中為接替擔任大司馬已做好了準備,他已經給不少人封官許願了;同時又說出淳於長與被廢皇後許氏私通之事。王根大怒,要他趕快向太後匯報,王太後讓成帝罷免了淳於長,查清了他的罪行,在獄中將其殺死。公元前8年,王根病重,舉薦王莽代替大司馬之位,在淳於長死後,王莽繼他的三位伯、叔之後出任大司馬,時年38歲。王莽執政後,克己不倦,招聘賢良,所受賞賜和邑錢都用來款待名士,生活反倒更加儉約。有一次,百官公卿來探望他的母親,見到王莽的夫人穿著十分簡陋,還以為是他家的奴仆。公元前7年,漢成帝去世。漢哀帝繼位後,他的祖母定陶國傅太後與丁皇後的外戚得勢,王莽隻得卸職隱居於封國(封地)新都,遂閉門不出,安分謹慎,其間他的二兒子王獲殺死家奴,王莽嚴厲地責罰他,且逼王獲自殺,得到世人好評。王莽隱居期新都期間,許多官吏和平民都為王莽被罷免鳴不平,要求他複出,漢哀帝隻得重新征召王莽回京城侍奉王太後,但沒有恢複其官職。
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漢哀帝去世,並未留下子嗣。太後王政君聽說皇帝駕崩,當天就起駕到未央宮,收回傳國玉璽。王太後於是下詔,要求朝中公卿推舉大司馬人選,群臣會意,於是紛紛舉薦王莽,隻有前將軍何武與左將軍公孫祿表示反對。兩人於是互相推舉對方,以示對王氏外戚專權的不滿。不久後,王太後詔命王莽再任大司馬,錄尚書事,兼管軍事令及禁軍。其後擁立九歲的漢平帝登基,由王莽代理政務,得到朝野的擁戴。此後王莽的政治野心逐漸暴露。他開始排斥異己,先是逼迫王政君趕走自己的叔父王立,之後拔擢依附順從他的人,誅滅觸犯怨恨他的人。王莽知道要維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強化自己在朝中的勢力,於是他主動巴結當時著名的儒者大司徒孔光。孔光是三朝元老。深受王太後和朝野的敬重,但為人膽小怕事,過於謹慎。王莽於是一邊主動接近和拉攏他,引薦他的女婿甄邯擔任侍中兼奉車都尉,一邊以王太後的名義逼迫孔光為自己宣傳造勢,利用孔光上奏的影響力充當自己排斥異己的工具。於是上奏彈劾何武與公孫祿,將他們免去官職。後又以各種罪名陸續罷免了中太仆史立、南郡太守毋將隆、泰山太守丁玄、河內太守趙昌等二千石以上的高官,剝奪了高昌侯董武、關內侯張由等的爵位。與此同時,王莽逐漸培植了自己的黨羽,以其堂弟王舜、王邑為腹心。用自己的親信甄豐、甄邯主管糾察彈劾。平晏管理機事事務。王莽平時表情嚴肅一本正經。當想要有所獲取利益的時候,隻須略微示意,他的黨羽就會按他意思紛紛上奏,然後王莽就磕頭哭泣。堅決推辭,從而對上以迷惑太後,對下向平民百姓掩蓋自己的野心。元始一年(公元1年),大臣們向王太後提出,王莽“定策安宗廟”的功績與霍光一樣,應該享受與霍光相等的封賞。王莽得知後,上書表示,他是與孔光、王舜、甄豐、甄邯共同定策的,希望隻獎勵他們四人。以後再考慮他,並不顧太後多次詔令,堅決推辭。大臣們不斷向太後建議,王莽在假意推辭再三之後接受了“安漢公”的稱號,但始終拒絕接受封給他二萬八千戶食邑俸祿;此外。王莽與其三大親信升任“四輔”之位:王莽為太傅,領四輔之事;孔光為太師、王舜為太保、甄豐為少傅,位居三公上。“四輔”大權獨攬,除封爵之事外,其餘政事皆由“安漢公、四輔平決”。王莽為了繼續獲取民心,先是建言應該首先對諸侯王和功臣後裔大加封賞,然後封賞在職官員,增加宗廟的禮樂,使百姓和鰥寡孤獨都得到好處,對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從而再次博得朝野的好感。其次是建言太後王政君帶頭過儉樸的生活,自己又貢獻錢百萬、田三十頃救濟民眾,百官群起效仿。每逢遭遇水旱災害,王莽隻吃素食,不用酒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國大旱,並發蝗災,受災最嚴重的青州百姓流亡。在王莽帶頭下,二百三十名官民獻出土地住宅救濟災民。災區普遍減收租稅,災民得到充分撫恤。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被撤銷,改為安民縣,用以安置災民。連長安城中也為災民建了一千套住宅。大司徒司直陳崇為宣傳王莽,於是上表讚頌王莽的功德,說他可與古代的聖人相比。王莽擔心漢平帝的外戚衛氏家族會瓜分他的權力,於是將平帝的母親衛氏及其一族封到中山國,禁止他們回到京師。王莽長子王宇怕平帝日後會怨恨報複,因此極力反對此事,但王莽又不聽勸諫。王宇與其師吳章商議後,想用迷信的方法使王莽改變主意,於是命其妻舅呂寬持血酒撒於王莽的住宅大門,然後想以此為異像,勸說王莽將權力交給衛氏。但在實行程中被發覺,王莽一怒之下,把兒子王宇逮捕入獄後將其毒殺。然後借此機會誣陷罪名誅殺了外戚衛氏一族,牽連治罪地方上反對自己的豪強,逼殺了敬武公主、梁王劉立等朝中政敵。事件中被殺者數以百計,海內震動。王莽為了消除負麵影響,又令人把此事宣傳為王莽“大義滅親、奉公忘私”的壯舉,甚至寫成讚頌文章分發各地,讓官吏百姓都能背誦這些文章,然後登記入官府檔案,把這些文章當作《孝經》一樣來教導世人。公元前2年,王莽獲允回京居住,來年漢哀帝劉欣死,太皇太後王政君收回了傳國玉璽,召王莽複為大司馬,領尚書事,兼管軍事令及禁軍,百官奏書也由王莽處理;此時王莽45歲,一夕之間,王莽成了國家最高行政的執行人,王莽一上台就清除了丁、傅外戚的勢力,立劉箕子(即劉衎)為漢平帝,還為漢平帝祖母馮太後及東平王昭雪,迅速果斷的行動,受到朝野上下的擁戴,為推行以後的新政奠基礎。來年太皇太後賜給王莽為安漢公。類似周公受封的封號,王莽假意推辭再三,才接受了名號,卻把俸祿轉給二萬八千人的封賞,大家皆歌頌王莽的恩德,此時正值公元1年。元始三年(公元3年)王莽48歲,立長女王嬿為漢平帝劉衎的皇後(即孝平皇後,後來改封為黃皇室主);長子王宇因呂寬案,被王莽逼自殺,牽連數百人。王莽之同黨即上書說。安漢公大義滅親。公而忘私,作八篇誡書與孝經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書目。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加號宰衡,位在諸侯王公之上。王莽奏請建立明堂、辟雍、靈台等禮儀建築和市(市場)、常滿倉(國家倉庫),為學者建造一萬套住宅。網羅天下學者和有特殊本領的幾千人至長安,大力宣揚禮樂教化,得到儒生的擁戴。先是四十八萬餘民眾,以及諸侯、王公、宗室上奏請求加賞於安漢公王莽,再是公卿大臣九百人請求為王莽加九錫。於是朝廷賜予王莽象征至高無上禮遇的九命之錫。接著,王莽為了製造太平盛世的景象,先是派“風俗使者”八人到各地考察,回朝後大加讚頌天下太平,彰顯王莽宣揚教化之功。其次通過重金引誘的政策。使匈奴等外族遣使來歸順朝賀,王莽遂成為人們心中治國平天下的賢良聖人。漢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平帝病,王莽以自身祈禱上天代平帝病死。公元6年,漢平帝病死。王莽為了避免年長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縱政局,遂立孺子嬰(即劉嬰)為皇太子,隻有兩歲,太皇太後據群臣之意,叫王莽代天子朝政,稱假皇帝,臣民則稱王莽為攝皇帝,王莽自稱”予”。改年號“攝政。此時王莽51歲,值公元6年,年號稱為居攝元年,次年,東郡太守翟義及槐裏人趙明、霍鴻起兵反莽,聲勢浩大,王莽遂派王邑平息,稱帝之心浮現。此時讖緯禪讓之說盛行,符命、圖書,層出不窮,如”求賢讓位”、”漢曆中衰,當更受命”、”天告帝符,獻者封侯”,王莽則大加利用,獻符命的人,皆得豐厚賞賜,有名哀章之人,更獻上金匱策書至漢高祖廟,大意言莽為真命天子,表中有十一人都有官銜,次日莽則入高祖廟拜受,禦王冠即天子位,國號“新”,稱始建國元年(農曆公元8年臘月),王莽時年54歲。從安漢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其計八年,中國曆朝除了貴族革命及平民革命之外,另開篡奪之例。王莽在朝中的勢力如日中天,幾乎等同於皇帝,這引起了以劉氏宗室為主的反對派的反彈。首先是發難安眾侯劉祟,居攝元年(公元6年)劉祟率領百餘人進攻宛城,連城門也沒有攻入就失敗了。第二年九月,東郡太守翟義起兵,擁立嚴鄉侯劉信為皇帝,通告各地,長安以西二十三個縣的“盜賊”趙明等也起來造反。王莽十分恐懼,飯也吃不下,日夜抱著孺子嬰在宗廟禱告,又模仿《大誥》寫了一篇文章,說明自己攝位是臨時的,將來一定要將皇位歸還孺子嬰。同時王莽不斷調動大軍鎮壓,攻滅翟義的部隊。待王莽掃清了這些障礙,各種符命祥瑞紛至遝來,不斷有人借各種名目對王莽勸進。初始元年(公元8年)十二月,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傳國玉璽,接受孺子嬰禪讓後稱帝,即新始祖,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稱“始建國元年”。王莽在朝野的廣泛支持下,登上了最高的權位,開了中國曆史上通過(符命)禪讓作皇帝的先河。
由於漢末以來,政治腐敗,朝廷奢華無度,地方搜刮,再加上豪強地主大量兼並土地,使得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困苦,經濟凋敝,所以人心浮動,政治危機愈演愈烈。王莽執政以來,為了獲取民心,雖然采取了一係列緩和社會矛盾政策,但也始終未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王莽信奉儒家思想,他認為天下要恢複到孔子所宣稱的“禮崩樂壞”前的禮治時代,才可能實現政通人和。因此王莽當上皇帝後,企圖通過複古西周時代的周禮製度來達到他治國安天下的理念,於是仿照周朝的製度開始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製”。王莽在始建國元年宣布的政策是:將天下田改名‘王田’,以王田製為名恢複井田製;奴婢改稱‘私屬’,與王田均不得買賣。其後屢次改變幣製,更改官製與官名,把鹽、鐵、酒、鑄錢及山林川澤收歸國有。但由於這些政策隻求名目複古。很多都是與實際情況相違背的,而且在推行時手段和方法不正確,在遭到激烈反對後,又企圖通過嚴刑峻法強製推行,使諸侯、公卿直到平民因違反法令而受重罪處罰者不計其數,加劇了社會的動蕩。人們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各項政策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因此導致天下各豪強和平民的不滿。[7]王莽對邊疆少數民族的境外政權也采取了一係列錯誤政策。他脅迫羌人“獻”出青海湖一帶的土地設立西海郡。以便與國內已有的北海郡(國)、南海郡、東海郡合起來湊全“四海”。為了使這塊荒地像一個郡。必須強製移民。於是增加了五十條法令,以便增加成千上萬的罪犯,滿足移民的需要。為了這個西海郡,王莽招來了最初的不滿。他將原本臣服於漢朝的匈奴、高句麗、西域諸國和西南夷等屬國統治者由原本的“王”降格為“侯”。又收回並損毀“匈奴單於璽”。改授予“新匈奴單於璽”;甚至將匈奴單於改為“降奴服於”,高句麗改名“下句麗”;各族因此拒絕臣服新朝。王莽又主動挑起了無謂的爭端,輕率地決定動用武力,不僅導致邊境衝突,還使數十萬軍隊長期陷於邊疆,無法脫身,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邊境戰亂不絕。
王莽掌權之初,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擁戴。也遭到不少人的反對。王莽進京時曾召請新都相孔休,想任命他為國師,被孔休杜門謝絕。大司空彭宣、王崇,光祿大夫龔勝,太中大夫邴漢等也請求乞骸骨。謝官歸裏。以後,在他專權期間,一麵大封其親信,多達395人,一麵將劉氏宗族諸侯王32人,王子侯181人廢黜,其代漢野心逐漸暴露。因此,劉氏宗族及貴族官僚相繼起兵反抗是必然的。居攝元年(公元6年),安眾侯劉崇率百餘人攻宛,因人少失敗。居攝二年(公元7年)九月,東郡太守翟義打出為國討賊,以安社稷的旗號,起兵十餘萬,立嚴鄉侯劉信為天子,三輔二十三縣十餘萬人起而響應。王莽聞訊後,連忙派關東甲卒前往鎮壓,鬧得首都周圍十分緊張,直到第二年二月,才將翟義等人的反抗鎮壓下去。居攝三年(公元8年)九月,期門郎張充等六人密謀劫殺王莽,擁立楚王,事發後被誅殺。新朝建立後,反莽活動仍沒有停止。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四月,徐鄉侯劉快率數千人起兵。真定人劉都等密謀舉兵造反,事泄被誅。這些反莽活動,開始十分微弱,且被相繼鎮壓下去,但卻表明,劉氏宗族及一部分地主官僚與王莽的矛盾已經開始激化。與此同時,下層普通百姓的反抗活動也此伏彼起,層出不窮。王莽改製沒有解決西漢末年以來的土地兼並以及流民問題。相反,由於他興師動眾討伐匈奴和周邊少數民族,大興土木,還大大加重了老百姓的賦稅、徭役負擔,甚至造成成千上萬的百姓死於非命。例如征句町時,王莽發吏民二十萬,因軍糧前後不相及,士卒饑疫,三歲餘死者數萬人。人禍加上天災,使土地荒蕪,物價騰貴,米價由漢文帝時的每石數十錢漲至二千錢。到王莽末年,更達到了每斛價值黃金一斤。天災人禍迫使百姓流落他鄉,人相食的慘狀史不絕書。麵對這種現象,王莽無技可施,竟然異想天開,派人教流落關中的饑民“煮木為酪”。這種悲慘的生活,怎麽能使百姓不鋌而走險,揭竿而起呢!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各地百姓苦於新莽政權頻繁的征發,相繼棄城郭流亡為盜賊,其中並州(山西大部及河北、內蒙一部)等邊境地區尤甚。天鳳二年(公元15年),五原(今包頭市西北)、代郡(今河北蔚縣西南)一帶百姓不堪北征匈奴士卒的騷擾,數千人起而造反,捕盜將軍孔仁經過一年多的圍剿,才將盜賊平定下去。天鳳四年(公元17年)以後,天下愈愁,盜賊起,各地人民紛紛起而反抗。在這一年,瓜田儀在會稽長洲(江蘇蘇州)率眾起義,堅持長達數年之久。同年,琅琊海曲(今山東日照)婦女呂母為被縣宰冤殺的兒子報仇,率眾攻破縣城,處死縣宰,自稱將軍,出沒於海上,其勢力迅速發展到數萬人。呂母是中國曆史上出現的農民起義的第一個女領袖。天鳳五年(公元18年),東海(今山東郯城北)人力子都率眾起義,隊伍迅速發展到數萬人,活躍於徐州等地,王莽遣使者發郡國兵擊之,不能克。在北方,也出現數十支起義軍,其中較為著名的有銅馬部、青犢部、上江部、城頭子路部等。在南方,有張霸在南郡(今湖北江陵東北)的起義、羊牧在江夏(今湖北雲夢)的起義、秦豐在南郡的起義、王州公在廬江(今安徽廬江西南)的起義。這些義軍人數不等,少則數千,多則數萬、數十萬,其活動範圍往往跨州連郡,活躍於廣大地區。在國都附近的“三輔”地區,小股起義也多得不可勝數。地皇二年(公元21年),三輔盜賊麻起,甚至在長安城中也有盜賊出沒,王莽不得不置捕盜都尉官,令執法謁者追擊長安中,建鳴鼓攻賊幡,而使者隨其後。在當時遍布全國的起義軍中,有兩支最大的隊伍,成為農民起義的主流,這就是南方的綠林軍和北方的赤眉軍。
在王莽推行新政時,屢有旱、蝗、瘟疫、黃河決口改道等災害出現,由於王莽改製不僅沒能緩和社會矛盾,反而造成了天下劇烈動蕩,國庫也耗費殆盡無法撥款賑災,造成了民眾生存難以為繼。因此於天鳳四年(公元17年)全國發生蝗災、旱災,饑荒四起,各地農民紛起,形成赤眉及綠林大規模的反抗。地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在南郊舉行哭天大典。同年,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在王揖等護衛下逃往漸台,公卿大夫、宦官、隨從還有千餘人。守城的王邑日夜搏鬥,部下死傷略盡,也退至漸台。這時他的兒子、侍中王睦正想脫掉官服逃命。王邑將他喝住,父子倆一起守著王莽。最後隨從王莽的千餘人全部戰死或者被殺。王莽在混亂中為商人杜吳所殺,校尉公賓問杜吳王莽的屍身在哪,杜吳告訴他在“室中西北陬間。”公賓就斬了王莽的首級,懸於宛市之中,數十個軍士爭相殺王莽,分裂了王莽的屍體。百姓們聽說王莽的首級在宛市,‘共提擊之,或切食其舌’。新朝滅亡,王莽的頭顱,被後來曆代皇室所收藏,直到公元295年晉惠帝時,洛陽武庫遭大火,遂被焚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