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玉揉著眼睛,看黛玉站在一邊笑,想說點什麽但終究沒有說出口——說多了都是淚啊!
鳳姐來了,邀請他們初一那天去清虛觀觀看打醮(為祈福消災請僧道誦經)儀式。
鳳姐:“那天有好多唱戲的,機不可失喲。”
寶釵:“全天下的戲我還有沒看過的嗎?不去了,天太熱,曬黑了就不值了。”
鳳姐:“你不懂,郊區的溫度比市區低好幾攝氏度,再說他們那裏有兩座樓,我提前幾天打發人把那些道士趕出去,把樓裏打掃幹淨,掛上簾子,咱們在裏麵舒舒服服的看戲,不好麽?”
現場悄無聲息,沒人應話。
鳳姐:“你們都不去嗎?真的真的不去嗎?好,不去我自己去!這些日子你們沒覺得悶嗎?”
賈母笑道:“既然有樓,我陪你去。”
鳳姐:“老祖宗去好是好,就是我又不能舒舒服服的玩了。”
賈母:“不是有兩座樓嗎?我在正麵樓上,你們姐妹們在旁邊樓上,你也不用過來伺候我,可好?”
鳳姐們笑道:“還是老祖宗知道疼人。”
賈母對寶釵說:“你跟你母親也一起去,大家都去熱鬧熱鬧,這種天,在家裏也是睡覺!”
寶釵隻好答應著。
賈府裏的消息傳得特別快:老太太邀請大家去清虛觀看戲,有想去逛的,初一那天盡管跟著老太太逛去。
這是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那些丫頭們天天被“軟禁”在大觀園,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有了這個機會,誰不想去?於是,有些主子不想去的,也被丫頭們攛掇著去了。
最後的報名結果讓老太太分外高興:賈門女將除了王夫人身體不適請了假外,其餘的都說去。
等待的日子總是過得特別慢,好不容易到了初一這天,榮國府門前轎水馬龍,人群攢動。那家夥,那場麵,那是相當大啊!那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彩旗招展,人山人海。看熱鬧的人把寧榮街擠得水泄不通。
賈母乘著八抬大轎出來了,後麵緊跟著一溜四抬大轎,依次是:李紈、鳳姐、薛姨媽;現在向大家走來的是一輛翠蓋朱纓八寶車,裏麵坐著兩位絕色美女:寶釵和黛玉,兩個人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她們的後麵是一輛朱輪華蓋車,賈氏三姐妹坐在車上,三張喜悅的笑臉神采奕奕;接著,出現在大家眼前的是二十八張充滿著自信、朝氣蓬勃的臉,她們是賈家丫鬟代表團,迎著朝陽、沐浴著陽光,本著跟著主子有飯吃的原則,盡顯自己的風采,她們中間簇擁著賈家的小太陽——大姐兒,大姐兒睜著一雙天真無邪的眼睛,坐在奶媽的懷中,好奇的看著周圍看她們的人群;車隊的最後是老嬤嬤與媳婦代表隊,她們或胖或瘦、或醜眉或斜眼,但個個昂首挺胸、意氣風發。
車隊烏壓壓的占滿了整條街道,賈母的八抬大轎已經出了京城,最後一輛車還沒出大門。大家嘰嘰呱呱,歡笑聲不絕於耳。
周瑞家的跑前跑後,不停地維持著秩序:“姑娘們注意了,注意了,現在是在大街上,是公共場合,大家要注意自己的淑女形象,一要做到笑不露齒,二說話時盡量降低分貝,千萬不能讓別人看我們賈家的笑話!”來來回回說了兩遍,隊伍才慢慢安靜下來。
這時,寶玉的騎兵連已經到達了清虛觀。隻聽鍾鳴鼓響,張法官(這個法官可不是審案子的法官,這裏是對有職位的道士的尊稱)執香披衣,率領著眾道士在路旁迎接。
賈母的轎停在山門(佛寺的外門)內,賈珍領著各路弟子上前迎接。
鳳姐兒知道賈母的丫鬟鴛鴦跟著丫鬟車隊在後麵,這會子趕不上來攙賈母,忙自己下了轎,上來攙扶老祖宗。正巧有一個十二三歲的小道士,拿著剪筒照管著剪各處的蠟花,看到大部隊來了,想躲起來,不小心一頭撞在鳳姐兒的懷裏。鳳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揚手抽了小道士一巴掌,把那小孩子打了一個趔趄,手裏的燭剪也被打落在地,鳳姐邊打邊罵:“野牛肏的,往哪裏跑!”小道士爬起來,顧不得拾燭剪,拚了命的往外跑。正好寶釵她們也下了車,眾小姐和媳婦們圍得水泄不通,隻見一個小道士連滾帶爬的像沒頭蒼蠅似的亂撞,嘴裏都喊著:“快拿住他!”
喊叫聲驚動了賈母,賈母忙問:“那邊怎麽回事?”
賈珍小跑著過來問鳳姐,鳳姐過來攙扶起賈母說:“一個剪燈花的小道士,沒躲出去,這會子正亂鑽呢。”
賈母道:“快把那孩子帶過來,別嚇著他。都是嬌生慣養、小門小戶的孩子,哪裏見過這個場麵,倘若嚇著他,他娘豈不心疼!”
賈珍領了那個孩子過來。
那孩子跪在地上亂抖,賈母命賈珍拉到跟前,問他幾歲了,孩子嚇得說不出話。
賈母說:“怪可憐的!給他些錢買糖吃,囑咐人別難為了他。”
賈珍答應,領他去了。
賈珍站在台階上,問:“管家在哪?”
眾小廝齊聲喊:“珍大爺叫管家。”
不一會兒,林之孝氣喘籲籲地跑來了。
賈珍說:“雖然這地方大,但沒想到今天會來這麽多人。這樣亂哄哄的擠在一起太沒組織紀律性,所以,你把你的隊伍帶到a院,臨時用不到的人就到b院。挑一些口齒伶俐、不瘸不拐的在二門上伺候。今天小姐、奶奶們都來了,大家都要行動起來。”
林之孝答應:“知道了。”
賈珍又問:“蓉兒呢?”
話音未落,賈蓉從鍾樓裏跑了出來。
賈珍道:“我當爹的還沒敢說熱,你倒找地方涼快去了!同誌們,每人啐他一口吐沫,讓他淹死在清虛觀!”
小廝們都知道賈珍的脾氣,違拗不得,有個膽大的小廝首先朝賈蓉的臉上啐了一口。
賈珍:“問!”
小廝問賈蓉:“爺還沒說熱,哥兒怎麽跑去乘涼了?”
賈蓉垂著手,不敢說話。
不一會兒,賈芸、賈萍、賈芹等一個個從牆根底下慢慢溜出來了。
賈珍對賈蓉說:“還傻站著幹什麽?還不騎馬給你娘報個信,說老太太、姑娘們都來了,趕快出來迎接!”
賈蓉不服氣,一麵命人備馬,一麵抱怨說:“早幹嘛了,這會子找我的茬。”
賈珍安排完工作,剛要進屋涼快涼快,一旁的張道士說話了:“按理說我應該進去伺候,但是眾位千金都來了,張法官我不敢擅自進入。如果老太太問起來,就說我在外麵伺候著了。”
賈珍知道這位張法官權傾道界,先皇曾禦口親呼為“大幻仙人”,如今,人們都稱呼他為“神仙”。他經常出入寧、榮兩府,夫人、小姐們也都見過,所以,賈珍不敢輕慢。
賈珍笑道:“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快跟我進去吧!再多說,我把你這胡子拔了去。”
張道士哈哈大笑,跟著賈珍進去了。
賈珍進去通報:“老太太,張爺爺進來請安了。”
賈母:“快攙他進來。”
張道士哈哈笑著說:“無量壽佛!老祖宗一向福壽安康?眾位奶奶小姐納福?一直沒時間去府上請安,老太太越發的鶴發童顏了!”
賈母笑道:“老神仙身體可好?”
張道士說:“托老太太萬福萬壽,小道身體還算康健。哥兒身體可好?四月二十六日我請哥兒來逛逛,怎麽說不在家?”
賈母:“那天還真沒在家。”
寶玉也過來請安:“張爺爺好。”
張道士:“哥兒越發發福了。”
賈母:“他是外強中幹型的,他老子整天逼他讀書,前段時間,硬生生逼出病來了。”
張道士:“哥兒越長越像他爺爺了。前些日子我看哥兒寫的詩,好的不得了,怎麽老爺還抱怨哥兒不好好讀書呢?”說到榮國公,張道士兩眼流下淚來。
賈母也不由得滿麵淚痕:“我生了這麽多兒孫,隻有玉兒像他爺爺。”
張道士:“前些日子在一大戶人家見到一位小姐,生的花容月貌。我想,哥兒不小了,也應該找女朋友了。那閨女論長相、論才智、論家業,都還能配得起哥兒,所以,請老太太示下,如果願意,我跟她家提親去。”
賈母:“上回有個和尚說,這孩子不宜早結婚,等大一點再定吧。你先打聽著,如果有長相好、性格溫柔的女孩子,不管家裏有沒有錢,都無所謂的,反正我們家不差錢。”
鳳姐笑道:“張爺爺,我女兒的寄名符(古代人為了兒女容易成長,就把他送到僧道處做寄名弟子,以求神佛庇佑,這個寄名的師傅要給小孩子寄名符佩帶)你何時給?你說用鵝黃緞子換,緞子我可是早派人給你送來了!”
張道士哈哈大笑:“人老了眼花了,也容易忘事了,沒看見奶奶也在這裏,我現在就去拿。”
不一會兒,張道士從大殿的佛前取來了符,用茶盤托著、紅緞子包著,先遞給了大姐兒的奶媽。大姐兒的奶媽接了符,遞到鳳姐手裏。
鳳姐來了,邀請他們初一那天去清虛觀觀看打醮(為祈福消災請僧道誦經)儀式。
鳳姐:“那天有好多唱戲的,機不可失喲。”
寶釵:“全天下的戲我還有沒看過的嗎?不去了,天太熱,曬黑了就不值了。”
鳳姐:“你不懂,郊區的溫度比市區低好幾攝氏度,再說他們那裏有兩座樓,我提前幾天打發人把那些道士趕出去,把樓裏打掃幹淨,掛上簾子,咱們在裏麵舒舒服服的看戲,不好麽?”
現場悄無聲息,沒人應話。
鳳姐:“你們都不去嗎?真的真的不去嗎?好,不去我自己去!這些日子你們沒覺得悶嗎?”
賈母笑道:“既然有樓,我陪你去。”
鳳姐:“老祖宗去好是好,就是我又不能舒舒服服的玩了。”
賈母:“不是有兩座樓嗎?我在正麵樓上,你們姐妹們在旁邊樓上,你也不用過來伺候我,可好?”
鳳姐們笑道:“還是老祖宗知道疼人。”
賈母對寶釵說:“你跟你母親也一起去,大家都去熱鬧熱鬧,這種天,在家裏也是睡覺!”
寶釵隻好答應著。
賈府裏的消息傳得特別快:老太太邀請大家去清虛觀看戲,有想去逛的,初一那天盡管跟著老太太逛去。
這是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那些丫頭們天天被“軟禁”在大觀園,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有了這個機會,誰不想去?於是,有些主子不想去的,也被丫頭們攛掇著去了。
最後的報名結果讓老太太分外高興:賈門女將除了王夫人身體不適請了假外,其餘的都說去。
等待的日子總是過得特別慢,好不容易到了初一這天,榮國府門前轎水馬龍,人群攢動。那家夥,那場麵,那是相當大啊!那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彩旗招展,人山人海。看熱鬧的人把寧榮街擠得水泄不通。
賈母乘著八抬大轎出來了,後麵緊跟著一溜四抬大轎,依次是:李紈、鳳姐、薛姨媽;現在向大家走來的是一輛翠蓋朱纓八寶車,裏麵坐著兩位絕色美女:寶釵和黛玉,兩個人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她們的後麵是一輛朱輪華蓋車,賈氏三姐妹坐在車上,三張喜悅的笑臉神采奕奕;接著,出現在大家眼前的是二十八張充滿著自信、朝氣蓬勃的臉,她們是賈家丫鬟代表團,迎著朝陽、沐浴著陽光,本著跟著主子有飯吃的原則,盡顯自己的風采,她們中間簇擁著賈家的小太陽——大姐兒,大姐兒睜著一雙天真無邪的眼睛,坐在奶媽的懷中,好奇的看著周圍看她們的人群;車隊的最後是老嬤嬤與媳婦代表隊,她們或胖或瘦、或醜眉或斜眼,但個個昂首挺胸、意氣風發。
車隊烏壓壓的占滿了整條街道,賈母的八抬大轎已經出了京城,最後一輛車還沒出大門。大家嘰嘰呱呱,歡笑聲不絕於耳。
周瑞家的跑前跑後,不停地維持著秩序:“姑娘們注意了,注意了,現在是在大街上,是公共場合,大家要注意自己的淑女形象,一要做到笑不露齒,二說話時盡量降低分貝,千萬不能讓別人看我們賈家的笑話!”來來回回說了兩遍,隊伍才慢慢安靜下來。
這時,寶玉的騎兵連已經到達了清虛觀。隻聽鍾鳴鼓響,張法官(這個法官可不是審案子的法官,這裏是對有職位的道士的尊稱)執香披衣,率領著眾道士在路旁迎接。
賈母的轎停在山門(佛寺的外門)內,賈珍領著各路弟子上前迎接。
鳳姐兒知道賈母的丫鬟鴛鴦跟著丫鬟車隊在後麵,這會子趕不上來攙賈母,忙自己下了轎,上來攙扶老祖宗。正巧有一個十二三歲的小道士,拿著剪筒照管著剪各處的蠟花,看到大部隊來了,想躲起來,不小心一頭撞在鳳姐兒的懷裏。鳳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揚手抽了小道士一巴掌,把那小孩子打了一個趔趄,手裏的燭剪也被打落在地,鳳姐邊打邊罵:“野牛肏的,往哪裏跑!”小道士爬起來,顧不得拾燭剪,拚了命的往外跑。正好寶釵她們也下了車,眾小姐和媳婦們圍得水泄不通,隻見一個小道士連滾帶爬的像沒頭蒼蠅似的亂撞,嘴裏都喊著:“快拿住他!”
喊叫聲驚動了賈母,賈母忙問:“那邊怎麽回事?”
賈珍小跑著過來問鳳姐,鳳姐過來攙扶起賈母說:“一個剪燈花的小道士,沒躲出去,這會子正亂鑽呢。”
賈母道:“快把那孩子帶過來,別嚇著他。都是嬌生慣養、小門小戶的孩子,哪裏見過這個場麵,倘若嚇著他,他娘豈不心疼!”
賈珍領了那個孩子過來。
那孩子跪在地上亂抖,賈母命賈珍拉到跟前,問他幾歲了,孩子嚇得說不出話。
賈母說:“怪可憐的!給他些錢買糖吃,囑咐人別難為了他。”
賈珍答應,領他去了。
賈珍站在台階上,問:“管家在哪?”
眾小廝齊聲喊:“珍大爺叫管家。”
不一會兒,林之孝氣喘籲籲地跑來了。
賈珍說:“雖然這地方大,但沒想到今天會來這麽多人。這樣亂哄哄的擠在一起太沒組織紀律性,所以,你把你的隊伍帶到a院,臨時用不到的人就到b院。挑一些口齒伶俐、不瘸不拐的在二門上伺候。今天小姐、奶奶們都來了,大家都要行動起來。”
林之孝答應:“知道了。”
賈珍又問:“蓉兒呢?”
話音未落,賈蓉從鍾樓裏跑了出來。
賈珍道:“我當爹的還沒敢說熱,你倒找地方涼快去了!同誌們,每人啐他一口吐沫,讓他淹死在清虛觀!”
小廝們都知道賈珍的脾氣,違拗不得,有個膽大的小廝首先朝賈蓉的臉上啐了一口。
賈珍:“問!”
小廝問賈蓉:“爺還沒說熱,哥兒怎麽跑去乘涼了?”
賈蓉垂著手,不敢說話。
不一會兒,賈芸、賈萍、賈芹等一個個從牆根底下慢慢溜出來了。
賈珍對賈蓉說:“還傻站著幹什麽?還不騎馬給你娘報個信,說老太太、姑娘們都來了,趕快出來迎接!”
賈蓉不服氣,一麵命人備馬,一麵抱怨說:“早幹嘛了,這會子找我的茬。”
賈珍安排完工作,剛要進屋涼快涼快,一旁的張道士說話了:“按理說我應該進去伺候,但是眾位千金都來了,張法官我不敢擅自進入。如果老太太問起來,就說我在外麵伺候著了。”
賈珍知道這位張法官權傾道界,先皇曾禦口親呼為“大幻仙人”,如今,人們都稱呼他為“神仙”。他經常出入寧、榮兩府,夫人、小姐們也都見過,所以,賈珍不敢輕慢。
賈珍笑道:“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快跟我進去吧!再多說,我把你這胡子拔了去。”
張道士哈哈大笑,跟著賈珍進去了。
賈珍進去通報:“老太太,張爺爺進來請安了。”
賈母:“快攙他進來。”
張道士哈哈笑著說:“無量壽佛!老祖宗一向福壽安康?眾位奶奶小姐納福?一直沒時間去府上請安,老太太越發的鶴發童顏了!”
賈母笑道:“老神仙身體可好?”
張道士說:“托老太太萬福萬壽,小道身體還算康健。哥兒身體可好?四月二十六日我請哥兒來逛逛,怎麽說不在家?”
賈母:“那天還真沒在家。”
寶玉也過來請安:“張爺爺好。”
張道士:“哥兒越發發福了。”
賈母:“他是外強中幹型的,他老子整天逼他讀書,前段時間,硬生生逼出病來了。”
張道士:“哥兒越長越像他爺爺了。前些日子我看哥兒寫的詩,好的不得了,怎麽老爺還抱怨哥兒不好好讀書呢?”說到榮國公,張道士兩眼流下淚來。
賈母也不由得滿麵淚痕:“我生了這麽多兒孫,隻有玉兒像他爺爺。”
張道士:“前些日子在一大戶人家見到一位小姐,生的花容月貌。我想,哥兒不小了,也應該找女朋友了。那閨女論長相、論才智、論家業,都還能配得起哥兒,所以,請老太太示下,如果願意,我跟她家提親去。”
賈母:“上回有個和尚說,這孩子不宜早結婚,等大一點再定吧。你先打聽著,如果有長相好、性格溫柔的女孩子,不管家裏有沒有錢,都無所謂的,反正我們家不差錢。”
鳳姐笑道:“張爺爺,我女兒的寄名符(古代人為了兒女容易成長,就把他送到僧道處做寄名弟子,以求神佛庇佑,這個寄名的師傅要給小孩子寄名符佩帶)你何時給?你說用鵝黃緞子換,緞子我可是早派人給你送來了!”
張道士哈哈大笑:“人老了眼花了,也容易忘事了,沒看見奶奶也在這裏,我現在就去拿。”
不一會兒,張道士從大殿的佛前取來了符,用茶盤托著、紅緞子包著,先遞給了大姐兒的奶媽。大姐兒的奶媽接了符,遞到鳳姐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