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關心則亂,以王士珍之聰明,此時的聯想也過於豐富了,其實林逸青來山海關,絕非是要和山民們為難。


    此時的林逸青,正在葉誌超的大帳中,和葉誌超開懷痛飲,暢所欲言。


    “林爵爺,我這邊早知道你要來,正琢磨著如何迎接你呢,你卻偷偷的提前便上了岸,也不知你這幾天都去哪裏轉了,該不會把我葉某人的底兒都看光了吧?”葉誌超幹了一大杯酒之後,一語雙關的笑著對林逸青說道。


    “葉大人言重了,嗬嗬,兄弟我隻是隨便走了走,看了一看,了解一下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及貴軍的裝備和軍容。”林逸青舉杯衝葉誌超晃了晃,也是一飲而盡,“葉大人所部果然精銳,可見葉大人練兵打仗,是相當有一套的,兄弟很是佩服,隻是貴軍的裝備……嗬嗬,我是個直腸子,說話不會繞彎,還請葉大人見諒。”


    “林爵爺不必客氣,你這麽說,是沒拿我當外人,嗬嗬,正合我意。”葉誌超大笑起來,“我對林爵爺一向敬服,林爵爺在日本,打得羅刹毛子大敗虧輸,我葉某人不過是剿過長毛亂匪和綹子,哪裏能和林爵爺相比。不瞞林爵爺,我練的這支兵,朝廷那裏也是有名聲的,隻是個中虛實,我自己個兒知道,你說我這支兵的裝備差,那其實是一點兒也不錯的,說的不客氣些,這裏的山民。裝備隻怕也比我這裏好,嗬嗬。不過也沒辦法,誰叫咱們是勇營呢?不象八部、青旅。那是由朝廷出錢供養著,要是給我哪怕八部青旅一半的錢,我這些手下,便是另外一番樣子了,不過當然不能和林爵爺當年手中的薩摩精兵相比,我聽說你那支兵,一水兒的洋槍。真是羨慕得要死,哈哈。哈哈!”


    聽到葉誌超毫不諱言自己部隊的裝備差勁,林逸青對這個在他原來的曆史時空中給寫進了教科書的“敗軍之將”、“草包將軍”,不由得有了新的觀感。


    其實在他未穿越之前,他已經知道。加在葉誌超身上的好多罪名,其實是不能成立的(詳見《沉沒的甲午》,陳悅著)。


    而眼下他了解的山海關防務的情況,也讓他對這個老大帝國的軍隊情況,有了深刻的了解。


    乾國陸軍的裝備,遠比他想象的要差勁。


    以林逸青看到的山海關鎮關陸營為例,其編製為:中營設遊擊1人(遊擊署在南門內街市西)、守備1人(守備署在鍾樓南路東)、千總1人、把總4人、外委5人、額外外委3人,馬兵117人,守兵394人。馬125匹;分管城內西南、西北2坊、城外西、北2處關口和4處保甲,轄城以西、以南5座煙墩;裝備兵器為:箭844支,刀724把。藤牌27具,鳥槍、馬槍、洋槍244支,子母炮、威遠炮、鐵喊炮、劈山炮、抬炮、以及西洋行營炮共計43門。


    右營設都司1人(都司署在城東門)、守備1人(守備署臨都司署)、千總1人、把總4人、外委5人、額外外委3人,馬兵115人,守兵368人,馬122匹;分管城內東南、東北2坊、城外東、南2處關口和4處保甲。轄城以東3座煙墩;裝備兵器為:箭749支,藤牌27具。腰刀、牌刀、砍刀478把,鳥槍、馬槍、洋槍235支,子母炮、威遠炮、鐵喊炮、劈山炮、抬炮32門,沒有洋炮。


    這是駐山海關的銘軍勇營的部分編製和裝備數據。防護港口集鎮的陸軍也分中營與右營兩部分。中營有騎兵117人,步兵394人,總計511名士兵。這些士兵擁有各種鳥槍、洋槍244支,火炮43門,總計有火器287件。右營有騎兵115人,步兵368人,總計483名士兵,他們裝備了各種火槍235支,火炮32門。


    按照這些數據,乾軍擁有的火器比例均超過百分之五十。據林逸青從一些書中的了解,乾軍“部兵自全隆五十七年始,每部兵千,弓箭三之,鳥槍七之。嗣選青旅兵三千,鳥槍、刀矛各半。至是新設額兵三千,每千人五成鳥槍,三成弓矢,二成刀矛。”,也就是說,作為乾軍的正規軍,八部兵和青旅兵的火槍的裝備也達到了百分之五十。八部兵和青旅兵火器裝備的比例大致相同,這個比例應該是乾*隊的定製。


    雖然葉誌超所部裝備了數量不少的火器,但大多陳舊,新式的洋槍洋炮較少,雖然李紹泉努力的為這支部隊增加新式裝備,但以林逸青現在看到的結果,還是遠遠不夠的。


    比起他麾下的薩摩軍來說,乾軍差得實在是太遠了。


    葉誌超受命鎮守要地山海關,不可說不盡心盡力,但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此低劣的裝備,能把部隊擺弄成現在這個樣子,也可以說是本事了。


    “林爵爺,你可能也看著了,我這支兵,大炮不多,而且有不少還都是舊炮,放在城頭和炮台上打兩響還可以,野戰可便用不上了,我隊伍裏騎兵多,也是為此。”葉誌超的話表明,他對近代戰爭的理解並不糊塗,“象你在日本那樣,搞出大號的炮營上陣,一頓炮轟,麻煩解決,我心裏那叫一個羨慕,也想搞個炮營出來,象你那樣的打法,操練一下,可惜一直沒能弄起來,唉!”


    聽到葉誌超說自己偌大的一支部隊竟然沒有炮營,林逸青禁不住在心裏暗暗歎息。


    據他對這個帝國的曆史的了解,在渤人入關前後,其實也是很重視火炮的使用和製造的。渤人曾自行仿造了第一尊紅衣大炮。開始編練“炮甲”,不斷發展炮兵,“師行必攜之”。到入關前夕。渤人軍中擁有的紅衣大炮近百門。到寧煦皇帝時,火炮的使用和製造達到高峰,如僅在寧煦十三年到二十六年,由西洋傳教士督造的歐式火炮就有近600門。在烏蘭布通、雅克薩、昭莫多諸役中,大炮都起了關鍵的作用。寧煦三十年在八部京營中建立了火器營,其中包括炮甲8000名。遺憾的是,自寧煦年間大規模的對外征戰結束以後。朝廷重視弓矢而輕視火器,槍炮的發展進入了停滯。甚至倒退。


    到禁煙戰爭前後,乾軍中的製式火器主要是火炮、抬槍和鳥槍。五六百斤以上至*千斤的為重炮,主要配置於海防要塞和各炮台;四百斤以下的為輕炮。但式樣大都是一兩百年前的舊式,且年久失修。質量低劣。戰爭期間象廣東、浙江等省雖然也購置和改良過一些新式火炮,但大多曇花一現,沒起到什麽大的作用。禁煙戰爭以後,乾軍的裝備仍然沒有什麽改進。如聖平軍到湘北嶽州,起獲一百八十年前武山貴埋藏的數百尊千斤以下的大炮,竟也成為所向披靡的“神器”,一直打下金陵,乾軍莫能抵擋。


    後來曾伯函編練湘軍,仿照的是束伍成法。不想數年後勇營取代部旅,竟成乾軍以後三四十年裏的主導兵製。湘軍在發展過程中營製也幾經變化,初立時為360人為一營。之後湘軍營製改為500人一營。其陸師一營包括前後左右4哨(每哨兩隊抬槍、兩隊鳥槍和4隊刀矛)和親兵6隊,其中6隊親兵中的第一、三兩隊配有劈山炮(其餘4隊為一隊鳥槍、3隊刀矛),劈山炮每隊12人,配炮2門。全營編製人數505人,外加長夫180名。共裝備劈山炮4門,抬槍24杆。鳥槍99杆,以及刀矛。湘軍軍製。以陸師的營製影響最大,不僅水師、馬隊的營製脫胎於此,而且以後的淮軍、練軍、防軍、巡防隊的編製無不以此為藍本。


    事實上,湘軍與青旅一樣,並無建立獨立的炮兵部隊建製,僅在營下附屬兩隊。此外,裝備仍以舊式的劈山炮為主,新式洋炮很少。其原因一是外購不易;二是與洋人接觸較少,尚不完全了解新式洋炮的威力。


    正因如此,湘軍的裝備長期得不到提升,對其作戰方式和效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例如在安慶、天京諸次圍攻戰中,湘軍都是由“曾鐵桶”通過長期圍困,最後用挖地道爆破的方式奏效的。到了平定聖平軍、綹軍以後,曾係湘軍大量裁撤,左係湘軍遠戍西北,湘軍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裝備上,再難望淮軍之項背。


    林逸青知道,近代炮兵的含義,並不僅僅是看新式大炮的使用。所謂近代炮兵,更重要的還在於引入西式的操練、作戰方式和采用相應編製,有一個全方位的提高。從這點來講,湘軍之間仍未產生近代意義上的炮兵。乾國近代炮兵的產生於淮軍之中,而它的產生除了受到在上海的英法軍隊的影響外,獨特的“常勝軍”——洋槍隊,也對它起了催化作用。


    常勝軍前身是由美國人華爾在上海建立的洋槍隊。洋槍隊在天馬山擊敗聖平軍,由江蘇巡撫薛煥正式授予“常勝軍”的番號。之後,常勝軍與英法軍和乾軍一起,憑借優勢的火力,多次擊敗聖平軍,成為了乾軍平亂部隊的主力。


    常勝軍發展到鼎盛期時,總人數多達6500人,編為5個步兵團和1個狙擊兵團,分別裝備滑膛毛瑟步槍和李?恩菲爾德式步槍。常勝軍的炮兵非常強大,也是頭一支主要由華人組成的近代炮兵部隊,編成4個攻城重炮中隊和2個野戰炮中隊。配有24磅榴彈炮3門、12磅過山炮18門、32磅榴彈炮4門、8英寸口徑大炮2門、臼炮12門,火箭若幹具。此外,常勝軍還有一支龐大的內河艦隊,有輕便戰船300餘艘(後期減至50餘艘),每艘裝有6磅或9磅炮1門;內河蒸汽輪船32艘,各有32磅炮和12磅炮1門。


    華爾在慈溪陣亡後,常勝軍經白齊文、奧倫先後統帶後。由英軍少校戈登繼任統領。戈登時期常勝軍編製稍作調整,因當時江蘇巡撫李紹泉的要求,人數下降到3500人左右。但炮兵變化不大。僅將中隊改稱連。炮兵連的人員編配,依裝備火炮的種類而定,一般在144-174人之間,通常包括正副連長各1名、上尉2名、軍曹1名(以上皆為西人)、旗手軍曹1名、軍曹6名、伍長12名、炮手120至150名(以上皆為華人)。所配火炮的形製與前無大變化,數量則略有增加。


    常勝軍在蘇南諸戰役中協助淮軍,出力甚大。因英法軍的行動僅限於上海附近,故當淮軍打出上海後。全由常勝軍配合作戰。因當時淮軍初換洋槍,炮隊較少而不齊。每至攻堅,往往仰賴常勝軍甚多。常勝軍中的重炮,如32磅炮,在太倉、昆山及以後的蘇常等地的攻堅戰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常勝軍中的一些主力火輪,如“海生”號、“飛而複來(firefly)”號等,都是載有32磅和12磅榴彈炮的攻城利器。正因為此,戈登以後益發跋扈難製,李紹泉雖派有副將李恒嵩會辦常勝軍管帶,亦愈感棘手。待“蘇州殺降”事件發生,兩人幾乎勢同水火。雖幾個月後經過赫德調解,常勝軍再次參戰,但李、戈兩人之間的裂痕難以彌合。後來李紹泉終於奏請朝廷批準。花銀10萬兩將常勝軍給資遣散。但留下其精華——炮隊600人與洋槍隊300人,編入淮軍序列。


    乾國近代意義上的炮兵由淮軍開風氣之先。淮軍因衍生於湘軍,在初期由湘軍直接撥入的竟占六成。其初期的營製、裝備當然與湘軍相同。唯抵滬以後,李紹泉親見洋人利器精良,遂師夷之長技,幾年內淮軍盡棄舊式冷熱兵器,換裝洋槍洋炮,成為中國第一支全近代化裝備的軍隊。待平定聖平軍、綹軍之後。淮軍成為全國主要支柱武力,盡管有各種複雜原因所致。但淮軍的裝備戰力無疑是一重要因素。


    70年代以前,乾軍中使用的洋炮主要是依靠外購輸入。那時輸入的是前裝炮,稱為炸炮或開花炮。依其身管長短,分為長炸炮、短炸炮兩類。長炸炮就是加農炮。其大小是按炮彈重量區分的,大的彈重百餘磅以至幾百磅,小的彈重幾磅到十餘磅。乾國從英、法等國輸入的有12磅、24磅、32磅等種。12磅以下一般用於野戰,這時期野戰炮的長度約為口徑的16至18倍,火炮重量為炮彈重量的110至150倍,裝藥量為炮彈重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附有炮架及彈藥前車。進行直射時,炮彈約在300碼距離上落地;如增大射角,射程可達3000-4000碼,但距離這樣遠時,命中目標的可能性幾乎是沒有的;其有效射程不超過1400-1500碼,即使在這個距離上,6發或8發炮彈中,也隻可能有一發命中目標。24磅和32磅炮是用於攻城或裝備於要塞及軍艦上的重炮。一些為專門目的製造的,共長度為口徑的22至25倍的炮,射程大,命中精度較好。短炸炮就是臼炮(田雞炮或衝天炮)。當時乾國仿製的短炸炮有18磅、48磅、108磅等種。這種炮的炮身最短,一般約為口徑的6至12倍。口徑較大,一般為13英寸、15英寸或更大一些。發射時固定於45度角,用加減裝藥來定射程的遠近,如18磅炮用藥3兩多,射程達1000餘米,初速為200-260米/秒,彈道彎曲。一般用於攻城或裝備在軍艦上,也可用於野戰。由於其炮身短,炮的重量較輕(18磅炮重不過50斤),因而運動靈便;由於其射角大,初速小,炮彈所受空氣阻力不大,因而射程較遠;出於其彈道彎曲,對遮蔽物後的目標及有掩蓋工事具有較大助威力,這是它的優點,其缺點是命小精度差。


    60年代初乾國開始仿造新引進的前裝滑膛炮,以後在洋務運動中達到了*。由李紹泉一手建立的蘇州樣炮局就造出了24磅炮彈的生鐵製田雞炮,月產量有6-7尊。以後的江南製造局在9年間共生產12磅、16磅、24磅炮彈和生鐵及銅質滑膛前裝炮128門。後江南製造局在英國人的督導下,仿製出英國阿姆斯特朗式40磅鋼膛熟鐵箍前裝線膛炮,即以鋼管為內管外加一熟鐵箍,以增加炮身強度。製造此炮時,采用了熱套工藝。該炮口徑4.7英寸,炮管長為口徑的41倍,有膛線,射程遠,最大射程7900碼,炮彈侵徹力和命中精度,均較滑膛炮有較大提高,是乾國最早製造的鋼質火炮,然而產量不高,到現在為止,僅生產出10門。(未完待續)


    ps:求收藏!求推薦!求訂閱!求點擊!求月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崛起之新帝國時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銀刀駙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銀刀駙馬並收藏崛起之新帝國時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