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會上,眾臣在議論別的事。
那右侍郎本體就被大內總管帶往賢臣閣了,化身仍在朝上聽政。
眾臣不時將目光朝他掃去,但祂恍若未見。
過得沒多久,朝會上的議題換了一個又一個,周繼統突然出列:“陛下,臣有本啟奏。”
“你又有何事啟奏啊,速速道來。”吳空道。
“臣保奏,前吏部右侍郎張之山張大人,可暫為代理吏部尚書之職事。”
此話一出,眾臣都是一愣,幾乎以為自己聽錯了。
吳空笑了,隨後臉色轉厲:“皇師兄,之前,似乎也是你在彈劾張之山張大人的吧?說他不敬君上,怎麽現在又保奏祂代理吏部尚書做事?你這是何意?前麵才彈劾一人,現在就保奏祂,你是把朝堂當兒戲?”
那周繼統大聲道:“陛下,微臣不敢。臣隻是一片公心,所作一切,皆為朝廷啊。”
周繼統話聲落,旁邊迅速引來大片人攻訐。
之前不少大臣就看祂不順眼了,難得祂犯下如此錯誤,還不是死命地黑?
吳空卻是不理會,隻盯著周繼統:“皇師兄可有自辯?”
周繼統道:“臣之前所以彈劾張之山大人,乃是職責所在。督察禦使及督察暗衛,皆有‘風聞奏事’之責,之前聽聞市井傳言,張之山種種作為,有不敬君上之相狀,臣自然理當彈劾。非是針對張之山大人,而是對事不對人,職責所在,不得不為。
“然而,如今張之山大人已入賢臣閣之中,事實證明,此乃大周真正賢臣,真正忠於君上,忠於天帝陛下的大賢良。如此,臣以為,賢臣該當重用,如此國之棟梁,如何不能暫代吏部尚書處事?保奏舉薦,也是一片公心啊。”
眾人啞然。
“臣也保奏張大人!!”其它幾位前太子前太女也紛紛祟怕。
一些大臣還忍不住想要冷嘲熱諷,但有一些大臣卻看出些名堂來了,根本不吭聲。
此時,周繼統道:“張大人,之前本尊所作,乃是對事不對人,之前不識賢良,乃本官看走眼了,若對張大人有所不敬,在此道歉。”
“哪裏哪裏,周大人也是職責所在啊。”那吏部右侍郎笑眯眯地道。
旁邊就傳來陰陽怪氣的聲音:“哼,這麽說來,前大太子殿下,周繼統衛指揮使,之前卻是彈劾錯了?也不調查清楚就進行彈劾,嗬嗬……”
隻是,話到一半,吳空卻出聲了:“督察禦使有風聞奏事之職,不需查有實據,若真是查有實據,也不需彈劾,而當有督察禦使提證據給朕,朕下令之後直接羈接審訊了。如今未到那步,就是因為未查有實距。身為禦使兼督察暗衛,周皇師兄風聞奏事,不算為過。”
這般一開脫,其它人就不好吭聲了。
而且,明眼的大臣,已經漸漸看破看透了。
“好嘛,這是在演戲啊!!”
“陛下早就跟這些人串通好了,之前這個張之山,肯定暗中已經向陛下舉薦自己,得了陛下的認可,如今才在朝堂上麵,故意被彈劾,然後主動要求進入賢臣閣,如此再獲得周繼統的保奏,化彈劾為保奏……這都是滿滿的套路啊!!”
“陛下這是想告訴我們,哪怕是有大過錯,隻要還沒成為定局定數,暗中投誠,心甘情願進入賢臣閣,那也能既處不咎,甚至直接得到重用啊。”
“本官要不要也自薦進入賢臣閣呢?若入閣中,是否就能夠得到一個好機會,更進一步呢?”
“進入賢臣閣,似乎不是好事……然而,我等為官,本體就必須呆在京~都,隻要不是三位王者,不是外出領兵大將,那本體必須在帝~都,且上朝當須本體前來,整個帝都又都在陛下的掌控之下,如此看來,本體一樣仍在陛下的控製之下嘛。相比之下,進入賢臣閣,也沒失去過多自由,還能‘公費’重塑本體……”
不少人都有些心動了。
“進入賢臣閣,本體雖被困於其中,但若為上賢,也仍可以外出,隻是不得出京而已,如此一來,與本體呆在京城其它地方,又有什麽區別?”
“我等為天帝陛下效力,為大周效力,如果不想做了,大可辭官,既未辭官,就是想獲得大周氣運,而進入賢臣閣,必然是能夠得到更多大周氣運的,這種好事,為何還要避開?”
一名名臣子心裏癢癢的,既想要有所動作,但卻又猶豫不決。
如此,朝會結束了。
第二第三天,吳空都沒有繼續上朝。
眾位臣子們,私底下卻都對“入閣”之事,越來越是關注,各種各樣的議論,沸沸揚揚。諸位大臣,不斷出本體或化身相互拜訪。
更有人前往前吏部尚書府上,拜訪,暗中卻是試問其是否打算進入賢臣閣。
“若汝肯入賢臣閣,必可官複原職,否則……這調查就是遙遙無期。調查未結束,想辭官都不可能。更何況,掛職之官,所得氣運大降,與丟官何異?”
有人暗勸那前吏部尚書,但實際上,隻是試探。
另一邊,暫時代理處理吏部事務的張之山,也是門庭若市,無數官~員往來,“打探玄機”。
眾臣是想要拜會吳空的,但是,沒有真正的要事,直接就跑去麵見天帝?哪有這樣的好事。
祂們前段時間,是有借口,拜會了吳空,現在借口卻少了。
漸漸地,過去將近一個星期,吳空讓人進行通知,明天他會上朝。
第二天上朝,一番議事之後,當朝兵部左侍郎當朝自薦,要求進入賢臣閣。
吳空裝模作樣地讓人拿出左侍郎的功績本,翻看一下之後,大點其關:“過往功績,證明卿乃真賢良,可入賢臣閣矣。”
於是,令其入閣。
但是,這左侍郎剛入閣,那邊就有九太女沈芸,保奏這左侍郎為領兵大將。
以區區“督察暗衛”的身份,是不由以保奏的,但作為前太女,最起碼也有個公爵的爵位。沒被削,以此保薦左侍郎,是可以的。
“臣聞東極州處,有亂賊謀反,急需大軍鎮壓。當今兵部左侍郎,允文允武,臣保薦,兵部左侍郎,可為領兵大將鎮壓東極州逆賊,兼為督師。”
眾臣嘩然。
文臣不領兵,武將不督軍。文武相互牽製。
但現在,竟直接保薦兵部左侍郎,既為武官又為文官,帶一支大軍在外,自己監督自己,這豈不是想怎麽搞就怎麽搞?如果能弄到什麽好處,偷偷瞞下,損公肥私什麽的,小金庫不要賺得太狠了。
如此肥差……太讓人眼紅了。
“陛下,這不合規矩!!”有兵部尚書跳了出來:“兵部向來隻管後勤諸事,尚書侍郎,皆不宜為領兵大將,主導出征之事,何況還兼為督師?”
吳空嗬嗬一笑:“規矩都是能改的嘛,朕觀左侍郎,允文允武,讓祂帶領一兵鎮壓地方,也沒什麽。如今大周帝朝境內,處處烽火,朝廷之上,一才兩用,可緩解人才之渴。嗯,就讓左侍郎暫為征東大將軍,領十萬兵馬,三萬精銳七萬輔兵,前往東極州平亂……”
旁邊的大內總管,立即上前擬旨,吳空當庭蓋章上印。
眾臣眼睛都紅了,各種羨慕嫉妒恨就不用提了。
“這種好事,居然落到了那個兵問左侍郎頭頂上?為何不是本官得?沒天理啊。”
“肯定是因為那左侍郎進入了‘賢臣閣’。陛下這是利誘兼威逼,要讓我等皆入賢臣閣啊。”
“當今天帝,此舉非明君所為,載於史冊,必為後人不齒。但是……落於此時,此行此舉,效果頗為顯著啊……”
“本官,是否也要嚐試自薦進入賢臣閣?”
“本來以為,上麵的上司沒被彈劾走,即便身入賢臣閣,也不會有什麽好處。但如今看來……別說本官上麵還有一位大佬,就算身居六部之首,什麽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吏部尚書,隻要肯甘心進入賢臣閣,都定然是大有好處的,陛下總會想出獎賞之法,很難有所謂‘升無可升’的說法,既如此……”
之後,不出所料。
當庭,朝會上就有一些官職不太高的人,自薦也進賢臣閣當中。
這些家夥的官位不高,心裏打著算盤:“本官地位不高,若不趁現在,遲些時侯許多高官都要求進駐賢臣閣,那哪還輪得到本官?不如趁現在,進入的人數不多,陛下求忠若渴之時,趕緊表忠心,本體都進賢臣閣,那必然不會被輕易拒絕,日後必得重用!!”
想通這點,自然是一個個自薦。
吳空嗬嗬一笑:“諸卿有此心意,皆願作賢臣,此真乃朝廷之幸,大周之幸,朕自然不會拒絕。嗯,此事就暫交由督察暗衛的幾位指揮使吧,哪位愛卿忠於職守,有功無大過,皆可入閣。或為中賢或為上賢,或暫為下賢,則由朕而決。”
之前的賢臣閣,隻有上賢與中賢的區分,沒有下賢。但現在,想入閣的人多了,賢臣閣熾手可熱了,那麽,就要多搞出一個下賢來了。如果有必要,以後還可以搞出一個準賢,一個大賢嘛,不怕等級不夠,待遇劃分也有所區別。
現在強烈要求加入的人太多,吳空不可能一個個都處理,不可能全部都給入,起碼要挑出那麽幾個,不給進去的,那才顯得名額珍貴。
並且,入閣也不能直接就重用,要部份先重用,部份先等一等……此乃帝王心術,馭臣之道也。
隨後,退朝。
眾位大臣,紛紛齊往源初居士及前太子前太女等人處,一個個熱情無比,邀請赴宴。
地位稍高之臣,則想辦法在禦書房私下拜見吳空了,到時侯暗示一下自己想入閣之意,應不會輕易被拒絕。
三位王者的化身,在朝堂上看著這一切,心下暗惱,但卻也沒有過多表示,因為這事就算硬要阻止,也阻止不了,弄出一場衝突而沒能得到成果,這種事,三位王者是不幹的。
“小人手段!!”
“那個吳空,還真有點本事。隻不過,治理天下,憑的就是這種小人手段?哼,也不怕史冊上留下罵名。”
隻不過,這是酸溜溜的說法,雖惱火也沒用。
不久後,多位大臣一一進駐賢臣閣。
朝堂之上,有人彈劾其它大臣,時不時有謂:“本官身入賢臣閣,必為賢良,陛下聖明,時時明鑒。本官又豈有私德敗壞之舉?反倒是大人您……身未入賢臣閣,這賢與不賢,還在兩可之間。臣聞,明君當‘親賢臣而遠小人’,朝堂也當重用賢臣而棄用小人。大人您……怕是不適合現在這個位置……”
以入不入賢臣閣作為對方“賢”與“不賢”的標準,以此進行道德攻擊。
一時間,不少大臣,人人自危。
有想辭官而去者,但是,督察暗衛一番調查,大肆彈劾,那官~員就得勒令反省,要被慢慢查,一樣不能離京,且京中兵馬都聽吳空的,整個大周帝~都的氣運及護城大陣,也歸吳空掌控,想不給某人離開帝~都,除非是三位王者,否則根本不可能離開。除非強硬闖關,不怕被天下通緝。
如此,更多的臣子,不得不加入賢臣閣。
“不入賢臣閣,官德可疑。入了賢臣閣,道德無虧。”
這種不荒謬的標準,竟已成為朝廷上的真正新標準之一。
自此,整個朝廷的上層,文官體係,都在吳空的掌控之下,說一不二,要下什麽聖旨就下什麽聖旨,要怎麽整改六部,就怎麽整改。要設什麽“暗衛”之類的情報組~織特務組~織,也無人敢反對,即便是三王,也沒辦法在這上麵阻止。
除非直接硬頂,轉身就造反,否則隻能捏著鼻子認了。
“可恨的吳空,想要徹底掌控大周?沒那麽容易。哼,大不了,本尊還真就反了。”
隻是,說歸說,如今海外諸國,入侵在即,一旦造反,海外諸國趁勢加速前來,到時侯隻會漁翁得利,三位王者什麽好處都撈不到。若投降國外,最後得到的位置還能比現在的三王更尊祟?不可能。因此,造反不如不反。
再加上大周氣運雖崩卻未完全潰散,如巨龍雖中劇毒且病,但並未真正身殞,這種時侯亂來,仍會受到反噬,再加上,不知道那前代大周天帝是否真正轉世,還是仍在暗處盯著大周的情況。
這才是三位王者仍猶豫而未敢作反的原因。
而也是在此時,吳空下旨,明發天下,令天下各州各州的一把手二把手三把手,統統上京晉見,要商議大事。並且,還有旨意,下發給諸多不歸地方掌管的駐軍將領,也是讓祂們入京晉見。
那右侍郎本體就被大內總管帶往賢臣閣了,化身仍在朝上聽政。
眾臣不時將目光朝他掃去,但祂恍若未見。
過得沒多久,朝會上的議題換了一個又一個,周繼統突然出列:“陛下,臣有本啟奏。”
“你又有何事啟奏啊,速速道來。”吳空道。
“臣保奏,前吏部右侍郎張之山張大人,可暫為代理吏部尚書之職事。”
此話一出,眾臣都是一愣,幾乎以為自己聽錯了。
吳空笑了,隨後臉色轉厲:“皇師兄,之前,似乎也是你在彈劾張之山張大人的吧?說他不敬君上,怎麽現在又保奏祂代理吏部尚書做事?你這是何意?前麵才彈劾一人,現在就保奏祂,你是把朝堂當兒戲?”
那周繼統大聲道:“陛下,微臣不敢。臣隻是一片公心,所作一切,皆為朝廷啊。”
周繼統話聲落,旁邊迅速引來大片人攻訐。
之前不少大臣就看祂不順眼了,難得祂犯下如此錯誤,還不是死命地黑?
吳空卻是不理會,隻盯著周繼統:“皇師兄可有自辯?”
周繼統道:“臣之前所以彈劾張之山大人,乃是職責所在。督察禦使及督察暗衛,皆有‘風聞奏事’之責,之前聽聞市井傳言,張之山種種作為,有不敬君上之相狀,臣自然理當彈劾。非是針對張之山大人,而是對事不對人,職責所在,不得不為。
“然而,如今張之山大人已入賢臣閣之中,事實證明,此乃大周真正賢臣,真正忠於君上,忠於天帝陛下的大賢良。如此,臣以為,賢臣該當重用,如此國之棟梁,如何不能暫代吏部尚書處事?保奏舉薦,也是一片公心啊。”
眾人啞然。
“臣也保奏張大人!!”其它幾位前太子前太女也紛紛祟怕。
一些大臣還忍不住想要冷嘲熱諷,但有一些大臣卻看出些名堂來了,根本不吭聲。
此時,周繼統道:“張大人,之前本尊所作,乃是對事不對人,之前不識賢良,乃本官看走眼了,若對張大人有所不敬,在此道歉。”
“哪裏哪裏,周大人也是職責所在啊。”那吏部右侍郎笑眯眯地道。
旁邊就傳來陰陽怪氣的聲音:“哼,這麽說來,前大太子殿下,周繼統衛指揮使,之前卻是彈劾錯了?也不調查清楚就進行彈劾,嗬嗬……”
隻是,話到一半,吳空卻出聲了:“督察禦使有風聞奏事之職,不需查有實據,若真是查有實據,也不需彈劾,而當有督察禦使提證據給朕,朕下令之後直接羈接審訊了。如今未到那步,就是因為未查有實距。身為禦使兼督察暗衛,周皇師兄風聞奏事,不算為過。”
這般一開脫,其它人就不好吭聲了。
而且,明眼的大臣,已經漸漸看破看透了。
“好嘛,這是在演戲啊!!”
“陛下早就跟這些人串通好了,之前這個張之山,肯定暗中已經向陛下舉薦自己,得了陛下的認可,如今才在朝堂上麵,故意被彈劾,然後主動要求進入賢臣閣,如此再獲得周繼統的保奏,化彈劾為保奏……這都是滿滿的套路啊!!”
“陛下這是想告訴我們,哪怕是有大過錯,隻要還沒成為定局定數,暗中投誠,心甘情願進入賢臣閣,那也能既處不咎,甚至直接得到重用啊。”
“本官要不要也自薦進入賢臣閣呢?若入閣中,是否就能夠得到一個好機會,更進一步呢?”
“進入賢臣閣,似乎不是好事……然而,我等為官,本體就必須呆在京~都,隻要不是三位王者,不是外出領兵大將,那本體必須在帝~都,且上朝當須本體前來,整個帝都又都在陛下的掌控之下,如此看來,本體一樣仍在陛下的控製之下嘛。相比之下,進入賢臣閣,也沒失去過多自由,還能‘公費’重塑本體……”
不少人都有些心動了。
“進入賢臣閣,本體雖被困於其中,但若為上賢,也仍可以外出,隻是不得出京而已,如此一來,與本體呆在京城其它地方,又有什麽區別?”
“我等為天帝陛下效力,為大周效力,如果不想做了,大可辭官,既未辭官,就是想獲得大周氣運,而進入賢臣閣,必然是能夠得到更多大周氣運的,這種好事,為何還要避開?”
一名名臣子心裏癢癢的,既想要有所動作,但卻又猶豫不決。
如此,朝會結束了。
第二第三天,吳空都沒有繼續上朝。
眾位臣子們,私底下卻都對“入閣”之事,越來越是關注,各種各樣的議論,沸沸揚揚。諸位大臣,不斷出本體或化身相互拜訪。
更有人前往前吏部尚書府上,拜訪,暗中卻是試問其是否打算進入賢臣閣。
“若汝肯入賢臣閣,必可官複原職,否則……這調查就是遙遙無期。調查未結束,想辭官都不可能。更何況,掛職之官,所得氣運大降,與丟官何異?”
有人暗勸那前吏部尚書,但實際上,隻是試探。
另一邊,暫時代理處理吏部事務的張之山,也是門庭若市,無數官~員往來,“打探玄機”。
眾臣是想要拜會吳空的,但是,沒有真正的要事,直接就跑去麵見天帝?哪有這樣的好事。
祂們前段時間,是有借口,拜會了吳空,現在借口卻少了。
漸漸地,過去將近一個星期,吳空讓人進行通知,明天他會上朝。
第二天上朝,一番議事之後,當朝兵部左侍郎當朝自薦,要求進入賢臣閣。
吳空裝模作樣地讓人拿出左侍郎的功績本,翻看一下之後,大點其關:“過往功績,證明卿乃真賢良,可入賢臣閣矣。”
於是,令其入閣。
但是,這左侍郎剛入閣,那邊就有九太女沈芸,保奏這左侍郎為領兵大將。
以區區“督察暗衛”的身份,是不由以保奏的,但作為前太女,最起碼也有個公爵的爵位。沒被削,以此保薦左侍郎,是可以的。
“臣聞東極州處,有亂賊謀反,急需大軍鎮壓。當今兵部左侍郎,允文允武,臣保薦,兵部左侍郎,可為領兵大將鎮壓東極州逆賊,兼為督師。”
眾臣嘩然。
文臣不領兵,武將不督軍。文武相互牽製。
但現在,竟直接保薦兵部左侍郎,既為武官又為文官,帶一支大軍在外,自己監督自己,這豈不是想怎麽搞就怎麽搞?如果能弄到什麽好處,偷偷瞞下,損公肥私什麽的,小金庫不要賺得太狠了。
如此肥差……太讓人眼紅了。
“陛下,這不合規矩!!”有兵部尚書跳了出來:“兵部向來隻管後勤諸事,尚書侍郎,皆不宜為領兵大將,主導出征之事,何況還兼為督師?”
吳空嗬嗬一笑:“規矩都是能改的嘛,朕觀左侍郎,允文允武,讓祂帶領一兵鎮壓地方,也沒什麽。如今大周帝朝境內,處處烽火,朝廷之上,一才兩用,可緩解人才之渴。嗯,就讓左侍郎暫為征東大將軍,領十萬兵馬,三萬精銳七萬輔兵,前往東極州平亂……”
旁邊的大內總管,立即上前擬旨,吳空當庭蓋章上印。
眾臣眼睛都紅了,各種羨慕嫉妒恨就不用提了。
“這種好事,居然落到了那個兵問左侍郎頭頂上?為何不是本官得?沒天理啊。”
“肯定是因為那左侍郎進入了‘賢臣閣’。陛下這是利誘兼威逼,要讓我等皆入賢臣閣啊。”
“當今天帝,此舉非明君所為,載於史冊,必為後人不齒。但是……落於此時,此行此舉,效果頗為顯著啊……”
“本官,是否也要嚐試自薦進入賢臣閣?”
“本來以為,上麵的上司沒被彈劾走,即便身入賢臣閣,也不會有什麽好處。但如今看來……別說本官上麵還有一位大佬,就算身居六部之首,什麽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吏部尚書,隻要肯甘心進入賢臣閣,都定然是大有好處的,陛下總會想出獎賞之法,很難有所謂‘升無可升’的說法,既如此……”
之後,不出所料。
當庭,朝會上就有一些官職不太高的人,自薦也進賢臣閣當中。
這些家夥的官位不高,心裏打著算盤:“本官地位不高,若不趁現在,遲些時侯許多高官都要求進駐賢臣閣,那哪還輪得到本官?不如趁現在,進入的人數不多,陛下求忠若渴之時,趕緊表忠心,本體都進賢臣閣,那必然不會被輕易拒絕,日後必得重用!!”
想通這點,自然是一個個自薦。
吳空嗬嗬一笑:“諸卿有此心意,皆願作賢臣,此真乃朝廷之幸,大周之幸,朕自然不會拒絕。嗯,此事就暫交由督察暗衛的幾位指揮使吧,哪位愛卿忠於職守,有功無大過,皆可入閣。或為中賢或為上賢,或暫為下賢,則由朕而決。”
之前的賢臣閣,隻有上賢與中賢的區分,沒有下賢。但現在,想入閣的人多了,賢臣閣熾手可熱了,那麽,就要多搞出一個下賢來了。如果有必要,以後還可以搞出一個準賢,一個大賢嘛,不怕等級不夠,待遇劃分也有所區別。
現在強烈要求加入的人太多,吳空不可能一個個都處理,不可能全部都給入,起碼要挑出那麽幾個,不給進去的,那才顯得名額珍貴。
並且,入閣也不能直接就重用,要部份先重用,部份先等一等……此乃帝王心術,馭臣之道也。
隨後,退朝。
眾位大臣,紛紛齊往源初居士及前太子前太女等人處,一個個熱情無比,邀請赴宴。
地位稍高之臣,則想辦法在禦書房私下拜見吳空了,到時侯暗示一下自己想入閣之意,應不會輕易被拒絕。
三位王者的化身,在朝堂上看著這一切,心下暗惱,但卻也沒有過多表示,因為這事就算硬要阻止,也阻止不了,弄出一場衝突而沒能得到成果,這種事,三位王者是不幹的。
“小人手段!!”
“那個吳空,還真有點本事。隻不過,治理天下,憑的就是這種小人手段?哼,也不怕史冊上留下罵名。”
隻不過,這是酸溜溜的說法,雖惱火也沒用。
不久後,多位大臣一一進駐賢臣閣。
朝堂之上,有人彈劾其它大臣,時不時有謂:“本官身入賢臣閣,必為賢良,陛下聖明,時時明鑒。本官又豈有私德敗壞之舉?反倒是大人您……身未入賢臣閣,這賢與不賢,還在兩可之間。臣聞,明君當‘親賢臣而遠小人’,朝堂也當重用賢臣而棄用小人。大人您……怕是不適合現在這個位置……”
以入不入賢臣閣作為對方“賢”與“不賢”的標準,以此進行道德攻擊。
一時間,不少大臣,人人自危。
有想辭官而去者,但是,督察暗衛一番調查,大肆彈劾,那官~員就得勒令反省,要被慢慢查,一樣不能離京,且京中兵馬都聽吳空的,整個大周帝~都的氣運及護城大陣,也歸吳空掌控,想不給某人離開帝~都,除非是三位王者,否則根本不可能離開。除非強硬闖關,不怕被天下通緝。
如此,更多的臣子,不得不加入賢臣閣。
“不入賢臣閣,官德可疑。入了賢臣閣,道德無虧。”
這種不荒謬的標準,竟已成為朝廷上的真正新標準之一。
自此,整個朝廷的上層,文官體係,都在吳空的掌控之下,說一不二,要下什麽聖旨就下什麽聖旨,要怎麽整改六部,就怎麽整改。要設什麽“暗衛”之類的情報組~織特務組~織,也無人敢反對,即便是三王,也沒辦法在這上麵阻止。
除非直接硬頂,轉身就造反,否則隻能捏著鼻子認了。
“可恨的吳空,想要徹底掌控大周?沒那麽容易。哼,大不了,本尊還真就反了。”
隻是,說歸說,如今海外諸國,入侵在即,一旦造反,海外諸國趁勢加速前來,到時侯隻會漁翁得利,三位王者什麽好處都撈不到。若投降國外,最後得到的位置還能比現在的三王更尊祟?不可能。因此,造反不如不反。
再加上大周氣運雖崩卻未完全潰散,如巨龍雖中劇毒且病,但並未真正身殞,這種時侯亂來,仍會受到反噬,再加上,不知道那前代大周天帝是否真正轉世,還是仍在暗處盯著大周的情況。
這才是三位王者仍猶豫而未敢作反的原因。
而也是在此時,吳空下旨,明發天下,令天下各州各州的一把手二把手三把手,統統上京晉見,要商議大事。並且,還有旨意,下發給諸多不歸地方掌管的駐軍將領,也是讓祂們入京晉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