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7家和美滿,歲歲平安


    古代的村裏,過年流傳著許多的習俗。


    譬如說,在大年三十這一天,家家都不能曬褲子。曬褲子,鷹叼雞。意思就是說,如果在這一天,誰家要是曬褲子,老鷹就會叼走他家的雞。


    正月初一,不能拿針線,拿針線,害眼睛;不能拿剪刀,老鼠會咂衣。


    在這一天裏,聽說如果哪家要到井裏去挑水吃,還得帶好香紙,在井邊焚燒,這樣是祭拜水龍王。


    正月初三之前,家長不能打罵孩子。立春這一天,不能往地上倒水,否則找人做工會下雨等等。


    李半夏乍一聽到這些習俗,驚得眼珠都快掉下來。


    古代的過年可不比現代,約定俗成的規矩多了去了,隻有李半夏想不到的,就沒有他們做不到的。


    馬氏對於李半夏的吃驚很無法理解,這東山她媳婦兒,怎麽她說啥都一驚一乍的,活像這些事她都不知道似的。村裏年年都是這麽過來的,這事有啥可奇怪的。但想起之前李半夏曾摔過腦袋,也就不意外這個事了。


    剛吃完午飯,就立即著手準備晚飯。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若問哪一天飯菜最豐盛,那就當屬除夕夜了。歡子已經有兩餐沒有吃飯了,隻喝了一點湯,就是為了把小肚子給空出來,等到晚上的時候大吃一頓。


    當歸和甜甜雖然沒有說,飯量明顯減少。就連李半夏。也偷偷地把自己的肚子空出一個大角嘞!


    劉東山包的餃子,一致意見之下,中午沒有下,晚上下一點。剩下的把它留著等過兩天再吃。為啥?今日好吃的太多了,吃餃子也吃不下多少,還是把它留著,慢慢的吃,仔細的吃。


    為了迎新年馬氏還特意做了芝麻圓子,留著大年晚上吃。歡子最好圓子,別看他個兒小小的,一次能吃好多個呢。


    本來還要做蒸肉,鑒於這一晚吃的東西太多了,便把米粉給留了下來。等過些日子人到家拜年再蒸著吃。


    劉家的日子漸入佳境。過年也買上了大魚。不是那種小毛魚,而是盤子大小的大魚,一次提回來五條。


    村前有一方魚塘。魚塘裏養了不少的魚,是張大伯家的。村裏哪家要買魚的,就隻需到他家去,倒也算方便。


    馬氏吃完飯就點好小灶,將五條魚一起榨了出來,放在外麵牆上暴曬。其實,魚要是想好吃,就得早買幾天,讓魚多醃會兒,多曬點太陽。這樣榨出來的魚才好吃。像這種剛買的大魚,榨出來不會很好吃,煎的時候還容易碎。


    不過也沒辦法了,冬天的魚本來就比較緊張,能買到魚已經很不錯了,哪裏還能挑時候?


    等到正月人來的時候也差不多了,魚曬了那麽多天,味道也就正過來了。也就是今晚,味道會稍微走點樣。不過孩子們可都不這麽想,能夠吃上大魚就已經是一件很美的事了,哪裏管它會不會碎,味道有沒有走樣?


    就是其他的小孩子,經過劉家屋前的時候,看到劉家牆上掛著那麽多條魚,可都是眼饞得緊。


    可以說為了這個過年,劉家可真是下足血本了。這一年大起大落,憋了一年了,今年得好好熱鬧熱鬧,相信來年劉家日子過得會更好。


    李半夏剛得了空,正要坐下來喝杯茶歇會兒,劉靈芝就風風火火地跑過來了。


    “大舌頭,哥哥要我告訴你,晚上別忘了包給我們紅包——”


    “紅包?”這個可以有,哪個孩子過年沒有紅包啊。李半夏很好商量地點點頭,這個就算他不說,她也會包的。不過……


    “歡子啊,你說這話是誰說的?”


    “哥。”劉靈芝臉不紅眼不眨。


    劉當歸會說這話?李半夏不信。又看麵前這個年齡雖小卻一肚子“壞水”的小東西,李半夏輕輕擰住劉靈芝的耳朵。


    “好啊,小鬼,自己想要紅包就說麽,居然說是你哥說的~~”


    “啊——”劉靈芝苦著一張小臉,大舌頭怎麽知道是他想要紅包來著?


    這個小家夥,那咋說的,他屁股一厥,他就知道他是拉的……,咳咳。這種事她會看不出來?


    不過,這等事情不隻劉靈芝幹,很多孩子都幹過。如果觀察得仔細,就會發現,這是孩子慣常使用的小伎倆。雖然有點不夠意思,有時候倒是真的很有趣。


    “呀呀呀!大舌頭,你別擰了,過年父母不能打罵孩子~~”小家夥義正言辭的叫道。


    “我沒打你啊,我這是給你撓癢癢~~”扳過小家夥圓餑餑的腦袋,李半夏使勁搓了搓,才放小東西走。


    看劉靈芝去的方向,是竹林,劉東山正在那裏。


    “爹,哥要我告訴你,晚上別忘了包給我們紅包——”


    *******


    爆竹聲聲辭舊歲,


    喜氣洋洋慶新年。


    當第一縷暮色籠上大楊村,家家戶戶能點的燈都點上了,外麵爆竹聲聲,裏麵熱鬧非凡。


    西山拿著幾支紅蠟燭,帶著幾個紙盒子,到山上去給祖宗們送燈。送燈這個習俗,千百年來都流傳了下來,直到現在的許多農村,每年除夕都會為逝去的先人送上燈。關於為何送燈,留有許多的說法。


    古人認為,放爆竹、點燈等可以消災避禍,為先人送燈,免了他們被外物侵擾。而有些人則認為,為先人送燈,可以為他們照亮回家的路,和他們一起喜迎新年。


    送燈還有許多的講究,譬如說這個點燈的火,則需是自家帶去的。問別人借火或者幾人同去,從別人蠟燭上點火都是不恰當的,祖輩們會認為他這些後輩日子過得不順。


    蠟燭最好是紅色的,不宜為白色。白色有光杆寓意,點了白蠟燭有可能下輩子會做個光杆司令,娶不到媳婦兒。這些事雖然聽起來有些懸乎,但既是千百年留下來的習俗,大家也不會去質疑什麽,照做也便是了。


    一盤盤的菜被端上桌,飯香味飄出,令人食指大動、胃口大開。


    桌上的菜色很豐盛,除了必不可少的魚和肉,圓子餃子,還有一些鴨舌,豬腰子,蹄髈,豆腐丁,雞爪子。對了,雞爪子在這天可不能叫雞爪子,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拿錢手。


    李半夏剛說一句雞爪子,馬氏立即就給她糾正了,李半夏見這名字新奇得很,而且又很有趣,以後果斷地喊雞爪都叫拿錢手了。


    事實上,現代許多地方還是有拿錢手一說,李半夏隻是一直沒留意罷了。


    圓子和餃子裏麵塞了不少的銅錢,本來塞一枚即可,隻是孩子太多,一枚銅錢還不吵得不可開交?還是多放幾枚有趣。


    於是,吃餃子和湯圓就變成了吃銅錢,劉靈芝自上桌後,左手抓住一個拿錢手,右手提著一個蹄髈,嘴裏還在拚命嚼著餃子。


    他已經吃到兩枚銅錢了,餃子和圓子才吃了三分之一,還有許多的銅錢在等著他。


    甜甜吃肉方麵比她弟要好些,相對而言,她更喜歡銅錢,所以重點對著餃子和圓子進攻了。


    劉當歸雖然早上沒說,筷子也是頻頻伸到餃子盆和圓子碗裏,現在他和他姐已經斬獲了一枚銅錢。


    據李半夏悄悄透露,她一共往裏麵塞了十枚銅錢,知道內幕的人,無不嗷了一聲,更加敞著肚子撐。


    食物來之不易,不能浪費,那個時候流行的一句話就是:浪費糧食,會天打雷劈。馬氏有言在先,夾在碗裏的東西都必須吃掉,否則下一次就沒這些東西吃了。孩子們都很聽話,餃子皮都不敢浪費。其實就算是餃子皮,對他們這些平時生活水平不高還遭遇過沒米下鍋的孩子來說,都算是好東西了。


    飯桌上有酒有茶,劉申薑和劉東山劉西山父子仨喝些小酒,女人和孩子們則以茶代酒,依次給長輩的進酒,說吉祥話。


    一頓猛吃之後,劉東山讓三個孩子站起來,陪爺爺奶奶喝一杯。


    “祝爺爺奶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還有家和美滿,歲歲平安——”劉靈芝搖搖晃晃地站起來,舉著小酒杯向劉申薑和馬氏敬“酒”。


    “乖——”馬氏揉揉劉靈芝的小腦袋,從懷裏掏出一個小紅包,遞到劉靈芝手上。劉靈芝歡喜地接過,又看向他爺爺。


    奶奶都包了紅包,爺爺呢?爺爺奶奶是夫妻,把一個人包也就可以了,但小家夥可不同意。不但爺爺奶奶要包兩份,一會兒爹跟大舌頭也得包兩份。加上小叔小嬸的,他就能收到好多個紅包了?


    派好了這些大人的,劉靈芝又把心思動到了他哥和他姐身上。家裏他最小,爺爺奶奶叔叔爹跟大舌頭都包了,那姐姐和哥哥是不是也應該包給他一個紅包?如果是那樣,那他可就發財了——


    劉申薑被小孫子盯了半天,也樂嗬嗬地從懷裏掏出紅包,遞給了小孫子。


    早就知道小歡子不肯罷休,他早就準備著呢。歡子有了,那當歸和甜甜也該一樣,都有紅包。


    劉申薑樂嗬嗬地望著這一大家子,紅包是小事,但願真像那孩子說的,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家和美滿,歲歲平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肥田仁醫傻包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哭並收藏肥田仁醫傻包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