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麽樣的設計思想,就有什麽樣的武器裝備。


    在“機動性第一”的設計思想指導下,原計劃是作為遠程截擊機而研發的su-27被設計成一種可以承擔截擊任務、同時也具備足夠格鬥能力的全能型殲擊機,在冷戰最高潮的八十年代中期是蘇聯空軍包打天下的最強利劍。設計優秀的su-27,配合前蘇聯研製的r-27係列導彈,su-27在格鬥空戰中的能力可以說是異常強大,甚至比她原本應該承擔的老本行――遠程攔截作戰中的表現還要好。


    重視格鬥的全能型定位,很適合不少航空競技戰隊的需求。


    如果一支戰隊的風格是偏重於格鬥,但也重視中等距離上的bvr對抗,尤其對載彈量、也就是持續戰鬥力有很高的要求,那麽脫胎於su-27的殲-11係列就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殲-11的情形是如此,那麽殲-10又如何呢?


    與源自su-27的殲-11不同,殲-10的誕生,源於中國曾經承受過的沉重國土防空壓力。


    說到殲-10,就不能不提及中蘇對峙的那段曆史:令人頗為感慨的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遭遇到的最沉重空中壓力,其來源恰恰就是今天的鐵杆盟友、當時的惡鄰居蘇聯。擁有大量戰略轟炸機與殲擊轟炸機的蘇聯,自從中蘇交惡後就在遠東布設重兵,對當時國土防空力量單薄的南鄰中國來說,始終是一種沉重而可怕的威脅。


    回想當時的中國,因為國防科技研究相對落後,裝備的數千架殲擊機中大部分都是性能陳舊的殲-6係列,較新的殲-7殲擊機隻有數十架,遠不能滿足防空的需要;雖然隨著時光流轉、對抗形勢也逐漸緩解而消弭無形,國家安全形勢有了很大改觀,但是中國軍方對高性能截擊機的需求仍然迫切。當時軍事科研機構陸續研發的若幹項目:殲-8i、殲-8ii、殲-9與殲-10基本上就都是為了截擊作戰而製定,前兩者搭載短距格鬥導彈,提供基本的點防禦能力;後者則作為中期項目,期望具備實用的超視距作戰能力。


    作為同屬鴨翼構型的開發項目,設計參數幾經更改的殲-9命運多舛、最終無奈下馬;而殲-10則熬過了軍費最艱難的那段歲月,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從俄羅斯解決了發動機來源問題後才得以定型、並進入批量生產階段。


    從某種意義上講,殲-10作為中國第一種完全自主設計的第三代殲擊機,其地位是很不尋常。


    如果單從外觀上看,殲-10的外形與雙發重型殲擊機su-27倒也頗有幾分類似;殲-10係列在當今的蘇俄也有不少擁簇,他們習慣於稱呼殲-10為袖珍su-27,大概也是因為她們外形類似、引擎也一樣,雖然這兩種戰機的實際相似程度並不高。


    看上去似乎是這樣,作為中國的曾經的主力殲擊機,其設計運行標準與已經引進生產的su-27保持協調也未嚐不可――當然實際上並非如此,殲-10係列戰機的設計與係統接口與su-27差別明顯,反而更加接近西方的同時期型號。


    作為一種強調高速攔截能力的機型,殲-10的氣動布局基於傳統的三角翼構型,但是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改進,試圖兼顧高速能力與機動性。首先,在傳統三角翼的翼型上疊加了反向彎扭,其作用類似於雙三角翼設計,可以提升戰機的機動性能,同時又不會過分影響其高速特性;其次,加裝全動鴨翼,配合數字式飛行控製係統,能夠極大的提升戰機的機動特性。


    經過這樣的改進設計,雖然是使用小展弦比三角翼,作為第三代殲擊機來說殲-10的機動能力完全夠格,與著名的歐洲雙風相比也並不遜色多少。但是不管怎麽說,從本質上講殲-10仍然是一種力求高速的截擊機,本身的載彈量和航程指標也要服從於超音速截擊的要求。


    具體來看,如果從機身軸線方向觀察,你會對殲-10的體型有更加直觀的了解:“棍十”的綽號並非憑空而來,這個角度看上去的殲-10的確很像一根長棍――機身直徑與發動機直徑非常接近,其身材也並不怎樣壯碩,可以說為了減少阻力已經竭盡全力。畢竟與動力充沛的雙發殲擊機不同,單台發動機的殲-10推力並不寬裕,為了提高飛行速度必須進行瘦身設計,這與前蘇聯的典型二代機mig-21的設計方式有點類似。


    在保證飛行速度的基礎上,殲-10的格鬥能力隻能說是兼顧、也就是還算不錯,在三代殲擊機裏並不非常出眾;同時受限於發動機推力和較短的翼展,其武器掛載能力也相當一般,不能和f-16這種“炸彈皮卡”相提並論。


    在611所的研製計劃裏,最初準備為殲-10配備脈衝多普勒雷達和pl-11型半主動雷達製導導彈,那麽其作戰模式與su-27就非常相似。


    不過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電子技術也逐漸開始了飛速發展,為殲-10的性能提升提供了極好的機遇。在新世紀伊始,最終列裝的殲-10戰機武器係統已經更改為jl-10a雷達和配套的主動雷達製導導彈pl-12,兩者之間的匹配度還算不錯,超視距作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同時由於雷達的下視能力改進,也具備一定的空對麵攻擊發展潛力。


    得益於新型電傳操縱係統的智能化改進,殲-10的操縱姿態裕度可以進一步放寬,這也使得其機動性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甚至可以說比su-27還要好一點。總而言之,如果對bvr作戰能力比較看重,同時也兼顧格鬥,而對載彈量和持續戰鬥力不是太看重的話,殲-10就是相當不錯的選擇。


    總之,兩種戰機的情況就是這樣;在心裏盤桓許久,又在電腦上查閱供應商的報價和銷售手冊,龍雲對著屏幕又發了一小會兒呆。


    經過一陣長考,他的心裏已經基本有了計較。


    在龍雲的概念裏,對源自su-27的殲-11係列戰機,本身作戰能力相當不錯;特別是在殲-11a/su-27sk基礎上改進而來的殲-11b,雖然曾經長期受到ws-10引擎可靠性的困擾,但本身換裝了jl-10a係列多普勒雷達、也具備搭載pl-12型中距導彈和pl-8c格鬥彈的能力,加上超大載油量和共計十二枚導彈的掛載能力,持續戰鬥力那當然是很強的。


    不過持續戰鬥力是一回事,真正考慮到航空競技的戰鬥模式、特別是格鬥空戰,那又是另一回事。


    在進入目視空戰時戰機攜帶的導彈都不會太多,否則機動性太受牽製;這方麵殲-10係列戰機最大八枚的導彈掛載量也不算差,或者說兩者的實際掛載能力基本相當,也是可以的。


    而反觀殲-10呢,龍雲在穿越時有大量駕駛su-27s的實戰經驗、而且這種經驗還會不斷增長;殲-10就沒有這樣的好處,他到現在還沒有摸過這種戰機的操縱杆,全部的感性認識也隻限於之前打過的模擬器而已。


    技術上的分析,著實已經夠多了;現在龍雲做出的計劃,卻有點出乎他自己的意料。


    “――我說劉威,”龍雲忽然間開口,“殲-11b的報價,一點八億,是嗎?”


    “是啊龍哥,這還是裝al-31f的報價,如果換成ws-10c還會更貴。……那,咱們是不是資金有限,買不起啊?”


    一邊回答隊長的問話,劉威心裏也有點犯嘀咕,殲-11b這種雙發重型機,一點八億其實真心不算貴;可是對他們“宸龍”來說就很是肉疼,也不知道那位慷慨相助的上官姑娘能不能給批?


    “那麽殲-10a呢,之前不是一點四億,怎麽現在降價了?”


    看一看電腦上的頁麵,劉威也發現殲-10a的報價有了小幅度下調,他細心的觀察片刻、才想起來這大概是達到了一定產量、單架分攤成本重新核算的結果。現在殲-10a的報價是一點三三億,而且還多出了裝備al-31f的選項,如果選擇推力稍遜的al-31f,還可以再省下個二三百萬。


    ――也就是一點三億一架,是嗎?


    看了看龍雲的表情,劉威知道他八成已經有了決斷,於是沒有吭聲準備聽他的最後決定。


    “嘿嘿,劉威啊。”


    和戰機的技術特性無關,龍雲嘴上放緩語速,心想他這個決定是不是有點突兀:“不說機型的報價區別,殲-11b升空一次的燃油消耗大概是殲-10a的兩倍。以後咱們比賽還有的打,來日方長,咱們就愛護一回環境、保護一下地球,怎麽樣?”


    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龍戰長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陽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陽電並收藏龍戰長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