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哈裏斯發出命令之後,編隊裏卻有兩架戰機已經倉促發射了導彈,四枚灰白色的“mmer”陸續從f-15e的機身掛架脫離,拖著一蓬蓬尾焰消失在視線裏。
在側轉中目睹這一幕,中校立即高聲呼叫:
“停止發射,停止發射!注意雷達告警提示,各機立即按預定計劃側轉規避。”
麵對轉身逃跑的敵人,再發射導彈已經完全失去意義,畢竟對於超音速側轉、調頭脫離的俄國“側衛”,aim-120b導彈的攻擊包線縮水非常嚴重,在數十千米的發射距離上已經沒有任何命中的可能。
按照指揮官的命令,高度重視俄國人使用主動彈的可能,一架架暗灰色的“攻擊鷹”攜帶著尚未發射出去的導彈進入規避航跡,沿著流暢的弧形航線進行橫向換位。
駕駛座機在空中一路側轉平飛,訓練有素的飛行員們都完全理解哈裏斯中校的意圖,麵對沒有載機照看的空空導彈、哪怕是主動彈,隻要盡可能保持橫向飛行,在導彈抵達預定開機點前離開彈上自導頭的天線探測錐麵,就可以一下子擺脫導彈的威脅。
隨著戰機在天空中一架架左右分散開來,哈裏斯嚐試在無線電裏聯絡“火炬”,卻發現頻道出現了罕見的無人應答狀況,他隻能通過數據鏈上傳一下俄國“側衛”的位置變動,卻沒有辦法及時報告敵人的最新動向。
意識到這很可能是因為今天高加索戰區的滯空戰機太多、指揮中心的調度出現了一些問題,哈裏斯一邊忍受著反向側轉的過載不適、一邊卻也在暗自揣測。周圍空域的戰鬥進行的究竟如何;而且他同時也在想。派出了更多數量戰鬥機的俄國人。他們那簡陋落後的戰場指揮控製係統會不會更早就已經癱瘓了呢。
如果是這樣的話……
正因為得不到指揮,對麵的俄國戰機才會逃跑嗎。
意識到今天的戰鬥形勢非同尋常,敵人的表現也十分怪異,一種隱隱的直覺讓哈裏斯中校多疑的想來想去、卻始終得不出一個可信的結論。
不過和陷入短暫迷惘的中校不一樣,後排座椅上的哈珀*卡特爾上尉卻一直在忠於職守,側轉飛行的“攻擊鷹”仍然在用雷達監控北方的天空,顯示屏上代表敵機的一個個目標指示旁,附帶的速度數字仍然是負值。
這時候。上尉聽到了友軍戰機的呼叫,“郵差”二號在耳機裏提醒哈裏斯:
“‘郵差’二號呼叫,低空中有‘剪刀’在接近,目標信息已傳送;重複一遍,低空的‘剪刀’正在接近,完畢。”
“收到,呃……目標數據已確認。――頭兒,低空的米格機隊正在接近,在我們的十點鍾方向!”
“――哦,真的!”
前一刻還在思考“俄國人這樣做是為了什麽”。哈裏斯被搭檔提了個醒、猛然間注意到顯示屏上重新出現的若幹個目標,也就是他們最早發現的一批低空戰機。這時候正在兵分兩路南下滲透;不知道原本應該在附近待命的加拿大人都到了哪兒去,中校蹙眉思考片刻,他立刻就抓住了敵人的行動意圖。
一次出動這麽多“側衛”,也許就是在吸引己方的注意力,好讓其他戰機從低空伺機滲透,一定是這樣!
突然間似乎洞悉了一切,中校在座艙裏打了個激靈,火控係統之前一直將那些戰機的型號判定為“支點”,但僅僅憑借飛行特性、電磁信號特征和rcs,這一判斷的準確率其實很一般――那麽也就是說,或許和自己之前的想象不同,那些低空飛來的俄國戰機很可能是一大片“鞭撻者j”或者“裝配匠”,也就是來襲的對地攻擊機?
突然間發現情況似乎有變,指揮中心這時候也發來了回應,確認北方8422、8423空域的俄國戰機仍在北飛,附近空域也沒有其他中高空目標,哈裏斯挺著急的在聯絡頻道裏呼叫一番,讓指揮中心確認加拿大中隊的位置,卻被告知“‘楓葉’中隊正在東側空域攔截俄國戰鬥轟炸機”,也就是說他們必須自己來解決當下的問題。
既然原定的打擊目標已轉身撤離,現在解決低空接近的戰機才是第一要務。
想到這裏,中校聯絡一下各機、讓部下們重新組成戰鬥隊形,各自用雷達跟蹤鎖定下方的大批目標,同時利用數據鏈進行目標通道分配。
敵我距離五十三千米,高差足足五千米,這時候發射“mmer”會有相當高的殺傷概率,而且也並不擔心對手會故伎重演――不管那是俄國的攻擊機也好、戰鬥機也罷,隻要將其完全驅離,保證茨欣瓦利上空沒有俄國戰機出現,那麽己方戰機就可以大搖大擺的臨空轟炸,為地麵部隊的進攻提供有力的支持。
所以就是現在,跟蹤,鎖定,發射!
送俄國佬和他們的戰機回老家,這就是心無旁騖中校的唯一念頭。
天空中,迎風疾飛的暗灰色戰機,機身串列掛架上的一枚枚aim-120b正蓄勢待發;然而就在白雲飄散的灰藍色天空中,一大批拖著稀薄煙跡的致命投槍正在接近,拋物線頭錐內的輻射偵測天線已經對準了天空中的輻射源:f-15e“攻擊鷹”。
這些密布天空的灰白色導彈,自然是由來而複返的一批su-27s、也就是來自第237殲擊機航空團的戰機所發射。
駕駛戰機高速接敵,識別輻射源並發射反輻射導彈,然後立即轉向和對手脫離接觸,這種一擊即離的戰術能夠得以應用,根本上講還是r-27p/ep投入作戰才能使得出來。
就在剛剛過去的一場無聲較量之中,麵對美國人的雷達鎖定,駕駛su-27m戰機率隊向前的加米涅夫少校忠實的執行了地麵指揮中心發來的命令,他一邊讓戰友們開啟雷達、隨便照射對麵的美國戰鬥機,一邊與地麵導引站保持密切聯係,隨時按照數據鏈上鏈過來的指示采取下一步行動。
今天的這一場規模空前大戰中,位於高加索中部空域的237團戰機,和低空的390團mig-29m編隊是互相配合的關係;對於數量如此之多、又肯定會遭遇美國戰機電子幹擾的戰機協同問題,電子通信技術相對落後的紅空軍采取了一種相當簡潔實用的“分而治之”策略,成功協調了兩個航空團的戰鬥機在戰線一側伺機同進退,為反輻射導彈的使用創造了近乎完美的戰鬥態勢。
所謂“分而治之”,就像現在這樣,指揮中心的數據鏈通道僅與加米涅夫座機保持聯係,所傳達的數據也並不包括附近空域的空情細節,這些信息會在地麵指揮中心進行處理,按照維克托*雷澤諾夫少將提出、並由最高統帥部批準的戰術原則進行應對,發給一線作戰人員的隻是如何行動的簡短指示。
接到指揮中心的命令後,帶隊長機再通過無線電聯絡各機,進行一番相應的戰術調整。
這樣分級處理的指揮方式,一般來說肯定應付不了緊張激烈的空優作戰,但是對發揮r-27p/ep威力的“排隊槍決”戰術來說,卻完全是行之有效的。
就是現在,雷達測距顯示敵機距離八十千米左右,速度馬赫一點一,地麵指揮中心也發來了“加速後開火”的命令;簡單對照一下之前理論培訓課上背熟了的r-27p/ep導彈攻擊包線數據,確認了指揮中心通過遠程雷達解算所得的判斷正確,加米涅夫立即下令所有戰機開加力繼續提速、準備導彈發射!
隨著命令的下達,一架架身形頎長、塗著大紅色五角星的藍灰迷彩戰機,尾噴口的火焰變得更加明亮,掃掠機身的急驟氣流很快現出一片白霧,又在轉瞬之間便驟然消散。
隨著戰機加力全開突破音障,所有可用掛點上一律攜帶著灰白色r-27ep導彈的su-27s戰機很快爬升到六千米高度,小夥子們按照演習嫻熟的步驟捕捉到了天空中的x波段雷達輻射信號,在經過短暫的測角和數據準備之後,就完成了反輻射導彈的發射準備。
和需要載機為其指示目標在何處的半主動、主動雷達製導導彈不一樣,新型導彈的發射和後續製導真正做到了“發射後不管”,在更大程度上隻是一種“釋放”。
考慮到美國人的戰鬥機不可能一直平飛、直到撞見導彈為止,237團的飛行員們各自將當麵空域裏由自己負責的一塊扇麵作為打擊火力覆蓋區域,通過火控計算機為導彈裝定概略參數。
一切步驟進行完畢,和演習時的流程極其相似,現在就等團指揮官的一聲令下。
“全員注意,目標距離六十五千米,三秒鍾後發射導彈!”(未完待續。。)
在側轉中目睹這一幕,中校立即高聲呼叫:
“停止發射,停止發射!注意雷達告警提示,各機立即按預定計劃側轉規避。”
麵對轉身逃跑的敵人,再發射導彈已經完全失去意義,畢竟對於超音速側轉、調頭脫離的俄國“側衛”,aim-120b導彈的攻擊包線縮水非常嚴重,在數十千米的發射距離上已經沒有任何命中的可能。
按照指揮官的命令,高度重視俄國人使用主動彈的可能,一架架暗灰色的“攻擊鷹”攜帶著尚未發射出去的導彈進入規避航跡,沿著流暢的弧形航線進行橫向換位。
駕駛座機在空中一路側轉平飛,訓練有素的飛行員們都完全理解哈裏斯中校的意圖,麵對沒有載機照看的空空導彈、哪怕是主動彈,隻要盡可能保持橫向飛行,在導彈抵達預定開機點前離開彈上自導頭的天線探測錐麵,就可以一下子擺脫導彈的威脅。
隨著戰機在天空中一架架左右分散開來,哈裏斯嚐試在無線電裏聯絡“火炬”,卻發現頻道出現了罕見的無人應答狀況,他隻能通過數據鏈上傳一下俄國“側衛”的位置變動,卻沒有辦法及時報告敵人的最新動向。
意識到這很可能是因為今天高加索戰區的滯空戰機太多、指揮中心的調度出現了一些問題,哈裏斯一邊忍受著反向側轉的過載不適、一邊卻也在暗自揣測。周圍空域的戰鬥進行的究竟如何;而且他同時也在想。派出了更多數量戰鬥機的俄國人。他們那簡陋落後的戰場指揮控製係統會不會更早就已經癱瘓了呢。
如果是這樣的話……
正因為得不到指揮,對麵的俄國戰機才會逃跑嗎。
意識到今天的戰鬥形勢非同尋常,敵人的表現也十分怪異,一種隱隱的直覺讓哈裏斯中校多疑的想來想去、卻始終得不出一個可信的結論。
不過和陷入短暫迷惘的中校不一樣,後排座椅上的哈珀*卡特爾上尉卻一直在忠於職守,側轉飛行的“攻擊鷹”仍然在用雷達監控北方的天空,顯示屏上代表敵機的一個個目標指示旁,附帶的速度數字仍然是負值。
這時候。上尉聽到了友軍戰機的呼叫,“郵差”二號在耳機裏提醒哈裏斯:
“‘郵差’二號呼叫,低空中有‘剪刀’在接近,目標信息已傳送;重複一遍,低空的‘剪刀’正在接近,完畢。”
“收到,呃……目標數據已確認。――頭兒,低空的米格機隊正在接近,在我們的十點鍾方向!”
“――哦,真的!”
前一刻還在思考“俄國人這樣做是為了什麽”。哈裏斯被搭檔提了個醒、猛然間注意到顯示屏上重新出現的若幹個目標,也就是他們最早發現的一批低空戰機。這時候正在兵分兩路南下滲透;不知道原本應該在附近待命的加拿大人都到了哪兒去,中校蹙眉思考片刻,他立刻就抓住了敵人的行動意圖。
一次出動這麽多“側衛”,也許就是在吸引己方的注意力,好讓其他戰機從低空伺機滲透,一定是這樣!
突然間似乎洞悉了一切,中校在座艙裏打了個激靈,火控係統之前一直將那些戰機的型號判定為“支點”,但僅僅憑借飛行特性、電磁信號特征和rcs,這一判斷的準確率其實很一般――那麽也就是說,或許和自己之前的想象不同,那些低空飛來的俄國戰機很可能是一大片“鞭撻者j”或者“裝配匠”,也就是來襲的對地攻擊機?
突然間發現情況似乎有變,指揮中心這時候也發來了回應,確認北方8422、8423空域的俄國戰機仍在北飛,附近空域也沒有其他中高空目標,哈裏斯挺著急的在聯絡頻道裏呼叫一番,讓指揮中心確認加拿大中隊的位置,卻被告知“‘楓葉’中隊正在東側空域攔截俄國戰鬥轟炸機”,也就是說他們必須自己來解決當下的問題。
既然原定的打擊目標已轉身撤離,現在解決低空接近的戰機才是第一要務。
想到這裏,中校聯絡一下各機、讓部下們重新組成戰鬥隊形,各自用雷達跟蹤鎖定下方的大批目標,同時利用數據鏈進行目標通道分配。
敵我距離五十三千米,高差足足五千米,這時候發射“mmer”會有相當高的殺傷概率,而且也並不擔心對手會故伎重演――不管那是俄國的攻擊機也好、戰鬥機也罷,隻要將其完全驅離,保證茨欣瓦利上空沒有俄國戰機出現,那麽己方戰機就可以大搖大擺的臨空轟炸,為地麵部隊的進攻提供有力的支持。
所以就是現在,跟蹤,鎖定,發射!
送俄國佬和他們的戰機回老家,這就是心無旁騖中校的唯一念頭。
天空中,迎風疾飛的暗灰色戰機,機身串列掛架上的一枚枚aim-120b正蓄勢待發;然而就在白雲飄散的灰藍色天空中,一大批拖著稀薄煙跡的致命投槍正在接近,拋物線頭錐內的輻射偵測天線已經對準了天空中的輻射源:f-15e“攻擊鷹”。
這些密布天空的灰白色導彈,自然是由來而複返的一批su-27s、也就是來自第237殲擊機航空團的戰機所發射。
駕駛戰機高速接敵,識別輻射源並發射反輻射導彈,然後立即轉向和對手脫離接觸,這種一擊即離的戰術能夠得以應用,根本上講還是r-27p/ep投入作戰才能使得出來。
就在剛剛過去的一場無聲較量之中,麵對美國人的雷達鎖定,駕駛su-27m戰機率隊向前的加米涅夫少校忠實的執行了地麵指揮中心發來的命令,他一邊讓戰友們開啟雷達、隨便照射對麵的美國戰鬥機,一邊與地麵導引站保持密切聯係,隨時按照數據鏈上鏈過來的指示采取下一步行動。
今天的這一場規模空前大戰中,位於高加索中部空域的237團戰機,和低空的390團mig-29m編隊是互相配合的關係;對於數量如此之多、又肯定會遭遇美國戰機電子幹擾的戰機協同問題,電子通信技術相對落後的紅空軍采取了一種相當簡潔實用的“分而治之”策略,成功協調了兩個航空團的戰鬥機在戰線一側伺機同進退,為反輻射導彈的使用創造了近乎完美的戰鬥態勢。
所謂“分而治之”,就像現在這樣,指揮中心的數據鏈通道僅與加米涅夫座機保持聯係,所傳達的數據也並不包括附近空域的空情細節,這些信息會在地麵指揮中心進行處理,按照維克托*雷澤諾夫少將提出、並由最高統帥部批準的戰術原則進行應對,發給一線作戰人員的隻是如何行動的簡短指示。
接到指揮中心的命令後,帶隊長機再通過無線電聯絡各機,進行一番相應的戰術調整。
這樣分級處理的指揮方式,一般來說肯定應付不了緊張激烈的空優作戰,但是對發揮r-27p/ep威力的“排隊槍決”戰術來說,卻完全是行之有效的。
就是現在,雷達測距顯示敵機距離八十千米左右,速度馬赫一點一,地麵指揮中心也發來了“加速後開火”的命令;簡單對照一下之前理論培訓課上背熟了的r-27p/ep導彈攻擊包線數據,確認了指揮中心通過遠程雷達解算所得的判斷正確,加米涅夫立即下令所有戰機開加力繼續提速、準備導彈發射!
隨著命令的下達,一架架身形頎長、塗著大紅色五角星的藍灰迷彩戰機,尾噴口的火焰變得更加明亮,掃掠機身的急驟氣流很快現出一片白霧,又在轉瞬之間便驟然消散。
隨著戰機加力全開突破音障,所有可用掛點上一律攜帶著灰白色r-27ep導彈的su-27s戰機很快爬升到六千米高度,小夥子們按照演習嫻熟的步驟捕捉到了天空中的x波段雷達輻射信號,在經過短暫的測角和數據準備之後,就完成了反輻射導彈的發射準備。
和需要載機為其指示目標在何處的半主動、主動雷達製導導彈不一樣,新型導彈的發射和後續製導真正做到了“發射後不管”,在更大程度上隻是一種“釋放”。
考慮到美國人的戰鬥機不可能一直平飛、直到撞見導彈為止,237團的飛行員們各自將當麵空域裏由自己負責的一塊扇麵作為打擊火力覆蓋區域,通過火控計算機為導彈裝定概略參數。
一切步驟進行完畢,和演習時的流程極其相似,現在就等團指揮官的一聲令下。
“全員注意,目標距離六十五千米,三秒鍾後發射導彈!”(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