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調平緩的說完了一席話,感覺自己的意思已經表達得很清楚,瘦削的雷達兵少將端起水杯來啜飲片刻,同時也留給各位一些思考消化的時間。(..tw好看的小說)
隨著將軍的話音落地,會場上出現了一陣短暫的寂靜。
對他剛剛提出的嚴峻問題,在場指揮官們未必都能一下子想清楚,不過來自蘇聯空軍、防空軍的一眾軍官們卻表情嚴肅的緩緩點頭,顯然大家都認可了這一論斷的正確性。
是的,情況正如少將同誌所言,美國人的一體化空中指揮體係相對成熟、技術水平也較高,戰鬥機在這樣的一種作戰體係中就好比棋盤上的棋子,即使自己完全不知道敵人在哪,也可以根據指揮中心發來的命令遂行作戰任務。在這方麵,蘇聯空軍、國土防空軍的統一指揮方式似乎也很相似,但是考慮到兩大陣營對空中力量的戰略價值評估和戰術運用思想並不一致,實際上vvs和pvo的指揮體係還是要比對手遜色三分。
明確了這一點後,少將提出的質疑就十分尖銳,可以說是從戰略高度指出了問題的關鍵。
就拿剛剛投入使用的r-27p/ep來說,反輻射導彈的確能壓製對手的電子設備、尤其是戰鬥機的機載雷達,但是北約戰機本來也並不依賴雷達去感知空情敵情、執行作戰任務,那麽這樣頂多是極大限製了對手的超視距作戰能力,卻沒有辦法破壞美國人的一體化作戰指揮體係。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考慮,要如何對付美國人的指揮體係。那些遊弋在戰區後方的美軍預警機、戰場控製飛機。距離火線至少也在三百千米以上。別說射程不到一百千米的r-27p/ep,什麽樣的空空導彈也不可能飛越如此之遠的距離;而如果出動大批戰鬥機長途奔襲,從火線一口氣飛越數百千米的距離、然後再發動襲擊,在北約戰鬥機的全力屏護之下,也是完全不切實際的。
那麽最後的結論就是,隻要破壞不了美國人的這一套戰場指揮係統,北約空軍的作戰能力就不會受到根本性的打擊,接下來的南進之路仍然遍布荊棘。這可就不是區區一款反輻射導彈所能夠解決的難題了。
意識到情況如此複雜,以及眼下勢如破竹般的一邊倒場麵不能持久,與會者都沉默的坐在長桌邊,一時間誰也沒有貿然開口。
是的,剛剛依靠r-27p/ep打了個開門紅,但是後麵的仗又要怎麽打呢……
憑借華約集團的目前的空中力量,如果依靠小夥子們的勇氣、和戰鬥機的數量去和敵人硬拚,這樣的戰爭想一想就知道會是何等慘烈,也是在座的所有指揮人員所不願意接受――雖然軍人的職責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但是看這樣一場曠日持久的世界大戰。究竟什麽時候才會宣告結束?
在不確定仗要打到什麽時候、或者說打到什麽程度之前,盡量保存實力才是一種更加明智的選擇。
不知不覺間陷入到戰略層麵的思考。一時間會場中就沒有人再出聲。
然而就在此時,和其他與會者的麵露難色不一樣,凝神思考了片刻的龍雲卻已經現出一副挺放鬆的神色,因為他已經完全弄清楚了雷達兵少將的發言、也因此而想到了一種還算是挺有力的應對之策。
說起來,還多虧了之前米格設計局送來的材料,他沉吟片刻後就抬手輕敲桌麵,語調沉穩的開啟了新話題:
“關於美軍的作戰指揮體係,這的確是一個挺棘手的問題。
誠如少將同誌所言,如果說在接下來的作戰行動中,我們隻能依靠反輻射導彈壓製、恫嚇對手,和北約戰術空軍來一場擯棄雷達的空中亂鬥,那麽局麵仍然不容樂觀;不過關於這一點,我個人已經有了一些設想,也許可以為南方戰局帶來一些新變化。
恩,這個設想麽,”
說話間,龍雲不經意間看了看長桌上首的空軍司令謝爾蓋耶夫,後者向他略略點頭,這給了他足夠的信心,於是就接著說下去:
“這個設想,就讓我從‘米格’設計局的項目報告說起。”
……
夜色已深,結束了又一場秘密會議,離開會場的龍雲照例坐上克格勃安排的直升機,在引擎與槳葉的轟鳴聲中升空返回斯塔夫羅波爾基地。
最近每次來羅斯托夫參加會議,上麵都會用直升機接送需要從前線趕來的維克托*雷澤諾夫,這也算是成為了一種慣例;不過和上次的mi-24一樣,這次來接送他的機型變成了mi-28n,當然動靜還是一樣很吵就是。
從羅斯托夫連夜回到斯塔夫羅波爾,一輪清冷新月懸掛的黑漆漆夜色中,龍雲在武裝直升機視野良好的前排座位上四下張望、繼而遠眺星空,本來還打算和飛行員閑聊一會兒,這時候卻隻覺得一陣陣疲憊來襲。
抬手連打了幾個哈欠,他想借此時間翻閱一下手上的文件夾,卻因為夜航的燈光管製而不能如願。
想一想剛剛結束的秘密會議,持續了數小時的討論還算是物有所值,當然期間穿插的一頓簡短晚餐也是一樣。與蘇聯南方戰區的部分指揮員共聚一堂,這讓龍雲有了一個介紹思路、收集反饋的好機會,這對南方戰區的下一步行動規劃也大有裨益;不過對於接下來的“反輻射作戰”安排,以及將在外高加索投入作戰的新型米格機,他還是很明智的沒有多談,此事在真正付諸實施之前必須嚴守秘密才好。
在秘密會議上,通過交談與傾聽之際的一番察言觀色,當然還有無所不知的意識窺探輔助,龍雲知道在場的指揮員們對美國人的一體化戰場指揮、調度能力的確心存忌憚,也很清楚單純使用反輻射導彈無法對其進行壓製,所以才會對下一階段的作戰計劃感到憂慮,這倒也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反應。
和紅色帝國vvs、pvo作戰體係的地麵導引、集中指揮不一樣,美國人的一整套空中戰場指揮係統雖然耗費甚巨、在歐洲戰場上也沒能充分發揮作用,但不得不說還是相當高效、靈活而富於韌性。
單看眼下的高加索戰略態勢,既然已經變成了華約進攻、北約防守,體係之間的對抗就一下子變得更加尖銳。
對於高度依賴地麵導引網絡、空中指揮平台僅作為一種輔助的蘇聯空軍、國土防空軍,預警機等專用飛機的編製數量一直比較稀少,在快速推進的地麵攻勢中,又很難保證地麵導引節點的及時跟進和無縫覆蓋,這會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前線戰機的戰鬥力發揮。反觀北約空軍,一體化空中指揮係統可以隨時進入戰場,對所有滯空戰機提供空情信息和統一的戰場調度,而且這套指揮體係的重要節點都遠離火線、也不會受到r-27p/ep之類導彈的威脅。
兩相對比之下,一旦雙方真的用反輻射導彈大打出手,戰鬥機也不再依賴雷達遂行作戰,這時候誰能保證戰場指揮體係的運作,誰就會擁有近乎“單向透明”的巨大優勢,對戰鬥的結局自然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而眼下呢,雖然因為反輻射導彈的突襲而陷於混亂,美國人的空中力量還並未傷筋動骨,這樣的一支數量、質量都堪稱一流的空中勁旅,的確是一塊橫亙在紅空軍南下征程上的巨大頑石。不過正如之前在作戰會議上提到的那樣,對這種複雜之極、前途未卜的局麵,龍雲也已經有了一些對策,他的思路其實非常直截了當,那就是在美國空軍戰場指揮係統的關鍵節點――預警機身上打主意。
對於遊蕩在戰線一側的美軍e-3a、e-8等預警機,常規的戰鬥機突擊戰術恐怕無能為力,但是如果換一種作戰思路,這個問題其實也並不難解決。
如果有這樣一種戰機,能夠躲避北約空情監控係統的探測,情況又會怎麽樣呢?
想到這兒,濃濃困意襲來的龍雲合上雙眼、打算在旅途上休息片刻,他在直升機節奏分明的槳葉“篤篤”聲中閉目養神,一邊卻在回憶米格設計局送到237團的那份項目報告,裏麵簡略的介紹了該局在戰鬥機雷達隱身方麵的一些技術探索,其中特別提到了一種基於mig-29的低可探測性項目驗證機。
當時把報告拿到手上,雖然設計局的措辭有點語焉不詳、相關數據也提供的不甚完整,但是龍雲看了之後還是眼前一亮。
從材料上給出的數據粗略判斷,這架從mig-29改進而來的項目驗證機,在采取了較為全麵的雷達隱身設計之後,整機的前向rcs已經有了很大改觀,在x波段的rcs已經可以從原型機的三平方米左右降低到零點一平方米以下,換算成雷達探測距離,大約就隻有原來的四分之一。
四分之一的雷達探測距離,這是一個什麽樣的概念?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mig-29n,型號暫定的一種雷達隱身戰機,很快就會出現在高加索的浩瀚天空中。(未完待續。。)
隨著將軍的話音落地,會場上出現了一陣短暫的寂靜。
對他剛剛提出的嚴峻問題,在場指揮官們未必都能一下子想清楚,不過來自蘇聯空軍、防空軍的一眾軍官們卻表情嚴肅的緩緩點頭,顯然大家都認可了這一論斷的正確性。
是的,情況正如少將同誌所言,美國人的一體化空中指揮體係相對成熟、技術水平也較高,戰鬥機在這樣的一種作戰體係中就好比棋盤上的棋子,即使自己完全不知道敵人在哪,也可以根據指揮中心發來的命令遂行作戰任務。在這方麵,蘇聯空軍、國土防空軍的統一指揮方式似乎也很相似,但是考慮到兩大陣營對空中力量的戰略價值評估和戰術運用思想並不一致,實際上vvs和pvo的指揮體係還是要比對手遜色三分。
明確了這一點後,少將提出的質疑就十分尖銳,可以說是從戰略高度指出了問題的關鍵。
就拿剛剛投入使用的r-27p/ep來說,反輻射導彈的確能壓製對手的電子設備、尤其是戰鬥機的機載雷達,但是北約戰機本來也並不依賴雷達去感知空情敵情、執行作戰任務,那麽這樣頂多是極大限製了對手的超視距作戰能力,卻沒有辦法破壞美國人的一體化作戰指揮體係。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考慮,要如何對付美國人的指揮體係。那些遊弋在戰區後方的美軍預警機、戰場控製飛機。距離火線至少也在三百千米以上。別說射程不到一百千米的r-27p/ep,什麽樣的空空導彈也不可能飛越如此之遠的距離;而如果出動大批戰鬥機長途奔襲,從火線一口氣飛越數百千米的距離、然後再發動襲擊,在北約戰鬥機的全力屏護之下,也是完全不切實際的。
那麽最後的結論就是,隻要破壞不了美國人的這一套戰場指揮係統,北約空軍的作戰能力就不會受到根本性的打擊,接下來的南進之路仍然遍布荊棘。這可就不是區區一款反輻射導彈所能夠解決的難題了。
意識到情況如此複雜,以及眼下勢如破竹般的一邊倒場麵不能持久,與會者都沉默的坐在長桌邊,一時間誰也沒有貿然開口。
是的,剛剛依靠r-27p/ep打了個開門紅,但是後麵的仗又要怎麽打呢……
憑借華約集團的目前的空中力量,如果依靠小夥子們的勇氣、和戰鬥機的數量去和敵人硬拚,這樣的戰爭想一想就知道會是何等慘烈,也是在座的所有指揮人員所不願意接受――雖然軍人的職責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但是看這樣一場曠日持久的世界大戰。究竟什麽時候才會宣告結束?
在不確定仗要打到什麽時候、或者說打到什麽程度之前,盡量保存實力才是一種更加明智的選擇。
不知不覺間陷入到戰略層麵的思考。一時間會場中就沒有人再出聲。
然而就在此時,和其他與會者的麵露難色不一樣,凝神思考了片刻的龍雲卻已經現出一副挺放鬆的神色,因為他已經完全弄清楚了雷達兵少將的發言、也因此而想到了一種還算是挺有力的應對之策。
說起來,還多虧了之前米格設計局送來的材料,他沉吟片刻後就抬手輕敲桌麵,語調沉穩的開啟了新話題:
“關於美軍的作戰指揮體係,這的確是一個挺棘手的問題。
誠如少將同誌所言,如果說在接下來的作戰行動中,我們隻能依靠反輻射導彈壓製、恫嚇對手,和北約戰術空軍來一場擯棄雷達的空中亂鬥,那麽局麵仍然不容樂觀;不過關於這一點,我個人已經有了一些設想,也許可以為南方戰局帶來一些新變化。
恩,這個設想麽,”
說話間,龍雲不經意間看了看長桌上首的空軍司令謝爾蓋耶夫,後者向他略略點頭,這給了他足夠的信心,於是就接著說下去:
“這個設想,就讓我從‘米格’設計局的項目報告說起。”
……
夜色已深,結束了又一場秘密會議,離開會場的龍雲照例坐上克格勃安排的直升機,在引擎與槳葉的轟鳴聲中升空返回斯塔夫羅波爾基地。
最近每次來羅斯托夫參加會議,上麵都會用直升機接送需要從前線趕來的維克托*雷澤諾夫,這也算是成為了一種慣例;不過和上次的mi-24一樣,這次來接送他的機型變成了mi-28n,當然動靜還是一樣很吵就是。
從羅斯托夫連夜回到斯塔夫羅波爾,一輪清冷新月懸掛的黑漆漆夜色中,龍雲在武裝直升機視野良好的前排座位上四下張望、繼而遠眺星空,本來還打算和飛行員閑聊一會兒,這時候卻隻覺得一陣陣疲憊來襲。
抬手連打了幾個哈欠,他想借此時間翻閱一下手上的文件夾,卻因為夜航的燈光管製而不能如願。
想一想剛剛結束的秘密會議,持續了數小時的討論還算是物有所值,當然期間穿插的一頓簡短晚餐也是一樣。與蘇聯南方戰區的部分指揮員共聚一堂,這讓龍雲有了一個介紹思路、收集反饋的好機會,這對南方戰區的下一步行動規劃也大有裨益;不過對於接下來的“反輻射作戰”安排,以及將在外高加索投入作戰的新型米格機,他還是很明智的沒有多談,此事在真正付諸實施之前必須嚴守秘密才好。
在秘密會議上,通過交談與傾聽之際的一番察言觀色,當然還有無所不知的意識窺探輔助,龍雲知道在場的指揮員們對美國人的一體化戰場指揮、調度能力的確心存忌憚,也很清楚單純使用反輻射導彈無法對其進行壓製,所以才會對下一階段的作戰計劃感到憂慮,這倒也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反應。
和紅色帝國vvs、pvo作戰體係的地麵導引、集中指揮不一樣,美國人的一整套空中戰場指揮係統雖然耗費甚巨、在歐洲戰場上也沒能充分發揮作用,但不得不說還是相當高效、靈活而富於韌性。
單看眼下的高加索戰略態勢,既然已經變成了華約進攻、北約防守,體係之間的對抗就一下子變得更加尖銳。
對於高度依賴地麵導引網絡、空中指揮平台僅作為一種輔助的蘇聯空軍、國土防空軍,預警機等專用飛機的編製數量一直比較稀少,在快速推進的地麵攻勢中,又很難保證地麵導引節點的及時跟進和無縫覆蓋,這會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前線戰機的戰鬥力發揮。反觀北約空軍,一體化空中指揮係統可以隨時進入戰場,對所有滯空戰機提供空情信息和統一的戰場調度,而且這套指揮體係的重要節點都遠離火線、也不會受到r-27p/ep之類導彈的威脅。
兩相對比之下,一旦雙方真的用反輻射導彈大打出手,戰鬥機也不再依賴雷達遂行作戰,這時候誰能保證戰場指揮體係的運作,誰就會擁有近乎“單向透明”的巨大優勢,對戰鬥的結局自然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而眼下呢,雖然因為反輻射導彈的突襲而陷於混亂,美國人的空中力量還並未傷筋動骨,這樣的一支數量、質量都堪稱一流的空中勁旅,的確是一塊橫亙在紅空軍南下征程上的巨大頑石。不過正如之前在作戰會議上提到的那樣,對這種複雜之極、前途未卜的局麵,龍雲也已經有了一些對策,他的思路其實非常直截了當,那就是在美國空軍戰場指揮係統的關鍵節點――預警機身上打主意。
對於遊蕩在戰線一側的美軍e-3a、e-8等預警機,常規的戰鬥機突擊戰術恐怕無能為力,但是如果換一種作戰思路,這個問題其實也並不難解決。
如果有這樣一種戰機,能夠躲避北約空情監控係統的探測,情況又會怎麽樣呢?
想到這兒,濃濃困意襲來的龍雲合上雙眼、打算在旅途上休息片刻,他在直升機節奏分明的槳葉“篤篤”聲中閉目養神,一邊卻在回憶米格設計局送到237團的那份項目報告,裏麵簡略的介紹了該局在戰鬥機雷達隱身方麵的一些技術探索,其中特別提到了一種基於mig-29的低可探測性項目驗證機。
當時把報告拿到手上,雖然設計局的措辭有點語焉不詳、相關數據也提供的不甚完整,但是龍雲看了之後還是眼前一亮。
從材料上給出的數據粗略判斷,這架從mig-29改進而來的項目驗證機,在采取了較為全麵的雷達隱身設計之後,整機的前向rcs已經有了很大改觀,在x波段的rcs已經可以從原型機的三平方米左右降低到零點一平方米以下,換算成雷達探測距離,大約就隻有原來的四分之一。
四分之一的雷達探測距離,這是一個什麽樣的概念?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mig-29n,型號暫定的一種雷達隱身戰機,很快就會出現在高加索的浩瀚天空中。(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