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煌卻是沒有想到,這次的冒險行為,雖然在太子朱標的掩飾下,好像與自己一點點關係也沒有,但是卻怎麽能瞞得過曾經依靠檢校控製朝堂的朱元璋。
黃子澄和齊泰兩人寫的那篇文章,也就是《論歐陽文忠公之說》,自然而然的被朱元璋看見,從而引起了他的懷疑,而調查下去,在太子朱標身邊詹事府的人,怎麽可能敢欺瞞皇帝,就將事情一五一十的全部都說了出來。
據說是龍顏大怒,在禦書房坐了一個下午,一向節儉的皇上,連心愛的茶杯都毫不留情的摔了好幾個。
但是發過火之後,竟然沒有了任何動靜,也沒有針對龐煌的蠱惑太子,做出任何反應,甚至都沒有給任何人說過。
讓擔心了很多天的龐煌終於有些放下心來,但還是有些擔憂,被喜怒無常的朱元璋惦記上,可不是什麽好事情。
朱元璋又恢複到了營造自己大明王朝的好時候了。
洪武十八年,吏部奏言,天下布政司、按察司及府、州、縣朝覲官共四千一百一十七人,考核其政績,稱職的四百三十五人,平常的二千八百九十七人,不稱職的四百七十一人,貪汙的一百七十一人,闒茸的一百四十三人。朱元璋下詔:稱職的升,平常的複職,不稱職的降,貪汙的付法司治罪,闒茸的免為民。
對於自己這次發飆未成的科舉,朱元璋卻有著異於常人的舉動,洪武十八年三月十五日定進士一甲授修撰。二甲以下授編修、檢討。又定進士所授官,其在翰林院、承敕監、中書六科的稱“庶吉士”;其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的。仍稱“進士”;其餘則以其未更吏事,欲優待而曆練。於諸司觀政,給以出身祿米,以待擢任,稱“觀政進士”。庶吉士及觀政進士之名,皆係朱元璋欽定。自此,翰林遂為科目進士的清要之階。
洪武十八年,吳麵兒再次聚眾謀反,自稱鏟平王,古州十二長官司起而響應。號稱二十萬眾。
其實吳麵兒在洪武十一年六月就已經聚眾謀反過一次,前文也有所交代,大明靖州衛指揮僉事過興率三萬士兵前往圍剿,被謀反軍打敗,過興父子被殺,十一月,辰州衛指揮又奉命征剿謀反軍。謀反軍失敗。吳麵兒在群眾的保護下,逃脫了大明官軍的追捕,繼續在鄉間秘密活動。組織力量。
誰知道時隔幾年,又再次謀反,朱元璋不由大怒,詔發武昌、寶慶、嶽州、長沙、辰州、沅州諸衛官軍征剿。官軍失利。吳麵兒占據古州。
九月十六日。朝廷又派傅友德為征蠻將軍,以周德興、湯醴為副,會合楚王楨及其護衛軍號二十萬前往征剿。朱元璋敕傅友德說:“行師須慎。勿輕視深入,雖來降。亦須審察。楚王尚幼,軍旅之事。卿自裁決,然後啟王知之。”十月,傅友德率官軍抵達古州,分遣將士攻上黃諸洞,以計誘擒吳麵兒,械送京師處斬,諸洞平定,共俘獲四萬餘人。不久,詔楚王還國,留傅友德撫輯其民。
十二日,朱元璋詔求天下官直言政事得失,國子監祭酒宋訥獻守邊屯田之策。他說:“今海內既安,蠻夷奉貢,惟沙漠胡虜,尚煩聖慮,若置之不治,則恐久為患;若欲窮追遠擊,又恐艱難疲勞。陛下為聖子神孫計,不過謹備而已。備邊在於實兵,實兵在於屯田。漢本始中,匈奴率十萬騎而南,趙充國率四萬騎分屯沿邊九郡,單於聞而退去。當時籌劃區分,可以想見。今陛下宜於諸將中選謀勇數人,每以東西五百裏為製,隨其高下,立法分屯,如充國兵數,斟酌損益,率五百裏屯一將,布列邊地,遠近首尾相應,耕作以時,訓練有法,遇敵則戰,寇去則耕,此為長策。”朱元璋對此頗為讚賞,命具體商議,付諸實施。
二十八日,朱元璋懷疑北平二司官吏李或、趙德全等與戶部侍郎郭桓、封益、王道亨等互為奸利,通同貪汙,敕法司拷訊,坐盜官糧七百餘萬石,於是興大獄。
龐煌知道,這也就是他心裏最擔心的郭桓案已經開始爆發了。他記憶中有郭桓案,卻是始終想不起來爆發的時間,所以自從建立了自己的勢力之後,就一直密切關注這戶部的一切,郭桓的一舉一動,幾乎都在龐煌的掌握之中,但是他畢竟不是經濟學家,也發現一些端倪,但是始終覺得不是太大的問題,於是隻能觀望。
甚至有些盼望,曆史已經改變,郭桓案不會再有了,這個思想雖然消極一些,但是郭桓案據說牽涉太大,幾乎滿朝官員基本上都被牽連進來,不能不讓他謹慎。
但是正趕上自己幫太子朱標忙科舉風波的時候,郭桓案不恰當的爆發出來,也怪不得老朱一直沒有時間理會自己,原來有更重要的事情要他去決定。
怎麽辦呢?龐煌陷入了一陣無計可施的感覺,隻好來往於東宮之間,企圖利用太子朱標的善良,將此事盡量的挽回一些損失。
但是這個舉止徹底的激怒了朱元璋,他絕對不允許除了自己之外,還有任何人來影響太子朱標的思維,更不用說,在朱元璋的眼裏,龐煌的這種行為,無異於是利用太子和自己這個皇帝作對了。
這種情況絕對不能發生,朱元璋這樣想到,正好馬皇後身體漸漸有了一些起色,於是皇帝詔命,太子殿下替皇上出巡陝西,前往西安視察巡邊。
然後詔命駙馬都尉龐煌,往杭州、蘇州二地,去視察學政,也就是去檢查一下哪裏的社學辦理情況,調研一下南方士子成才的捷徑等等,這當然都是一些廢話。主要就是讓龐煌不要在京師礙手礙腳,嘰嘰喳喳的影響老朱的心情。
朱元璋的這個舉措。弄了一個大家措手不及,太子朱標倒是無所謂。自己的父親是什麽性格,他心知肚明,也是逆來順受慣了,經過禮部的幾天籌措,於是就啟程前往陝西巡邊去了。
龐煌是最措手不及的那個,這邊看著朝堂之上的官員,少了一個又一個,而錦衣衛的緹騎,也頻頻出動。前往大明各地捉拿各地的官員。
這些都看在龐煌的眼裏,自己控製著錦衣衛的緹騎,一切還好說,至少自己還可以交代要好好對待官員,但是一旦自己走了之後,在蔣瓛的大力帶動之下,會有一個什麽樣的情況出現,那隻有天知道了。
龐煌同樣十分的痛恨貪官,他也在另一個時空的網絡和現實中知道貪官的可恨。但是痛恨並不是濫殺的理由啊。
頓時覺得自己心比天高,命比紙薄起來,但是又有什麽辦法,朱元璋命令自己和吳伯憲、黃子澄同行。也就是說吳伯憲是監視自己的,調走黃子澄,就怕《大明周報》在這次郭桓案中起到什麽反作用。
龐煌這些都知道。但是經不住吳伯憲一次次的催促,隻好心不甘情不願。慢騰騰的往蘇州趕去,同時帶著柳蘇和齊泰。京師中的一應情報事務,交予姚廣孝負責,而鄭岩負責監視姚廣孝的一舉一動,防止有什麽意外發生。
既然自己管不著郭桓的事情,那麽就做一些對自己有利的事情吧,剛到蘇州不久,在蘇杭二地找一個合適的地方,繼續講清華義學興辦下去的念頭又生了出來。
在路上一直和柳蘇交流在蘇杭兩個地方的情況比較,由於早有計劃,而且柳蘇也是知道龐煌的想法,所以準備的十分充分。
龐煌來到蘇州,看過蘇州的情況之後,心裏便有了計劃,在姑蘇山下建設兩所大型義學。最少可以容納兩千名學生學習的書院,這兩所學院中,其中一所是屬於蒙學教育。另外一所則為“清華義學”在蘇州的分校,如果可能,杭州也找一個地方同樣處理。
接受劉三吾、黃子澄等人的建議,在江南的清華義學的宗旨以朱熹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經典為基礎的教育思想。以孔子六藝為主。修習禮、樂、射、禦、書、數。
就在這個時候,從京師裏傳來一個十分不好的消息,那就是魏國公徐達病重,危在旦夕了,一時間,龐煌似乎有些心亂如麻的感覺,在去年,他還和姚廣孝商議著,利用徐達的威信,建立起大明的軍事學院和參謀部等等機構,用來安置大明的武將。
龐煌也接觸過幾次徐達,從言談舉止中,徐達雖然沒有讚同,但也沒有表示出過分的反對,龐煌還以為有門。
但是徐達卻一下子病重,從京師中傳來的消息聲稱即將不治,徐達要是死了,自己的計劃該怎麽辦呢?
=====================龐煌去蘇州的分界線===========================
“少爺,聽說了出大事了?”
岱山島,陳平低聲問道,近來大明水軍在湯和的帶領下,在太湖集結,所謂海盜們的倭寇心一下子揪了起來。“聽在湖州的老劉說,上個月,狗皇帝派他的湯和在太湖集結水軍,是不是要對咱們下手了?”
“小聲點,就你大驚小怪。”被稱作軍師的劉俊勇一邊凝視著漆黑的海麵,一邊低聲回答到。“讓張大當家聽見,小心把你丟到海裏喂鯊魚!!”
“我看這事有鬼,咱們在海上做了那麽多年的買賣,南京那朱老頭都沒有用眼睛夾一眼,現在聽說他把那丞相都給廢了,估計是對咱們起了心思?”陳平沒有理會劉俊勇的責難,徑直說道。
掃了陳平一眼,發現那久在海上被風吹幹裂的臉上透著緊張,心裏歎息一聲,知道他是因為緊張所以在不停的找話題講。安慰道:“這就不是咱們該操的心,大當家他們自有定計。”
“可您大小也是咱們寨子裏的軍師,為什麽今天大當家他們商議怎麽抵擋官兵。不讓您參加呢?”
劉俊勇沒有回答他,陳平生性耿直。沒有那麽多花花腸子。他怎麽能明白,自己能做這個軍師。不過是因為會說倭國話,又懂經商,被海盜拿來作為與外番交易的棋子,在這岱山島上,其實什麽也算不上。
不過他生性淡泊,又逢家中巨變。所以素來少言寡語,也不喜歡和別人一爭長短,所以在海盜中有一定的威望,不過不包括那些所謂當家的。
“老陳。你跟著我多少年了?”劉俊勇突然問。
“不知道!”陳平抓抓頭皮,發間的鹽屑唰唰的往下直掉,越抓越癢。想了半天,終於想到了什麽,反問道:“少爺今年多大了?”
“我多大了?”劉俊勇一下子沒有明白過來,是啊,我多大,他自己也不記得自己有多大年紀了。
看見少爺被自己問倒,陳平樂嗬嗬的。有些得意的說道:“我是少爺十五歲那年從太老爺家法之下救出來的,從那時就跟著您了。”
終於想出自己的年齡,不由恍然,就著那悠悠的海風。歎氣說:“原來你已經跟了我二十三年了。”
“少爺說二十三年就是二十三年。”陳平有些為自己不用動腦子而感到高興。喜滋滋的說的。“少爺問這個做什麽?”
雖然劉俊勇已經三十八歲,陳平還是喜歡喊其少爺。因為在他的心裏,無論劉俊勇多大。都是當年救自己的少爺。
“我想讓你明天離開,去找那個柳蘇!”劉俊勇說道。
聽到這句話。陳平嚇了一跳,忙左右看看。發現沒有人在附近,才放下心來。不過身子又是往劉俊勇哪裏靠了一些,低聲問:“少爺,私通朝廷是犯忌諱的,要是讓大當家的知道了,咱們還活不活啊……。”
看陳平想岔了,劉俊勇笑道:“那個柳蘇又沒有官職在身,就是一個給大明公主種田的小子,又有什麽呢,人家通過家裏聯係了咱們幾次,老是在岱山島上也不是辦法,咱們也要給自己留一條後路是不是。”
“少爺的意思……?”
“我的意思是沒有意思,你去杭州之後,在哪裏觀察一段時間。順便看看柳蘇到底想做什麽?你去到後。那個什麽柳蘇會明白我的意思的。”
陳平又開始抓那布滿鹽屑的頭皮,連日在島上用海水洗澡,沒有淡水的衝洗,往往身上看上去十分幹淨,可是一抓,就會往下掉白色的鹽屑,很不舒服。
知道少爺是在留後路,陳平的心放下了一些。為了報答少爺的救命之恩,他一直沒有娶妻生子,對於少爺劉俊勇,他打心眼裏有著一種特殊的關愛。
想著自己快要離開少爺,突然想起一件事,心裏不由擔心起來。忙問道:“那少爺你呢?”
劉俊勇不答話,歎了口氣,如同自言自語般,道:“你以為這當海盜是個長久之計嗎,江浙百姓,都叫我們倭寇,早把我們當成了日本人。唉,……。”他不再多說了,目光再次投向海麵,當年為形勢所逼才出海為寇,現在家在咫尺,卻終不可回,什麽時候是盡頭。
收回自己深邃的目光,才想起方才陳平擔心自己的問話,於是又道:“你不用擔心我,在島上,當家的還需要我和日本人交涉,不會對我怎麽樣的,何況,還有三當家的護著我呢。”
岱山島上的海盜,是舟山群島眾海盜中實力中遊的一股力量,大約有二千多人的生力軍,盤踞在以岱山島為主的周圍大小二十餘座島嶼上,七艘福船為主力,當家的是三兄弟,分別是老大張忠、老二張舒和老三張吉,三兄弟的父親張慶本是蘇州富商,主要從事海外貿易,後來朱元璋禁海,不甘心從此放手,於是就出海為寇。
說是為寇,但張慶在世時,從不掠奪來往船隻,隻是為了繼續進行海上貿易,也就是走私。他們一般都是組織些貨源販賣到日本、高麗等地。至少可以獲取五倍甚至十倍以上的利潤。可是自從前年老當家張慶在一次走私過程中,被金山衛擒獲,按照大明律斬首,三兄弟接收岱山島之後,一切都變了味。
張忠為了複仇,學著其他島嶼的模樣,開始進行一些令人發指的勾當,又從日本雇傭一些武士,利用其的凶悍拚命為自己護航。一時間在舟山島附近也算得上狠角色。經常率領島眾和雇傭來的日本武士參與內地掠奪。
殺人越貨、黑吃黑、攻擊海衛。近一年來,沿海居民談起岱山島的張家兄弟,都是恨的咬牙切齒。
就是因為如此,也使劉俊勇萌生退意。他本是豪門出身,因出身蘇州被朱元璋強令遷移臨濠居住。清明時節,潛行回家祭祖時被捕。後因陳平和張慶有舊,張慶不惜以身犯險,潛入蘇州買通獄卒以死囚換之。
為了報答張慶的救命之恩,劉俊勇才入海為寇,不過當時張慶在世時,岱山充其量隻是一個走私的大本營,可是現如今,成了真正的海匪,劉俊勇又怎麽會不為自己準備一條後路呢?不過這條後路在哪裏,他看不到。隻能走一步算一步了。(未完待續。。)
黃子澄和齊泰兩人寫的那篇文章,也就是《論歐陽文忠公之說》,自然而然的被朱元璋看見,從而引起了他的懷疑,而調查下去,在太子朱標身邊詹事府的人,怎麽可能敢欺瞞皇帝,就將事情一五一十的全部都說了出來。
據說是龍顏大怒,在禦書房坐了一個下午,一向節儉的皇上,連心愛的茶杯都毫不留情的摔了好幾個。
但是發過火之後,竟然沒有了任何動靜,也沒有針對龐煌的蠱惑太子,做出任何反應,甚至都沒有給任何人說過。
讓擔心了很多天的龐煌終於有些放下心來,但還是有些擔憂,被喜怒無常的朱元璋惦記上,可不是什麽好事情。
朱元璋又恢複到了營造自己大明王朝的好時候了。
洪武十八年,吏部奏言,天下布政司、按察司及府、州、縣朝覲官共四千一百一十七人,考核其政績,稱職的四百三十五人,平常的二千八百九十七人,不稱職的四百七十一人,貪汙的一百七十一人,闒茸的一百四十三人。朱元璋下詔:稱職的升,平常的複職,不稱職的降,貪汙的付法司治罪,闒茸的免為民。
對於自己這次發飆未成的科舉,朱元璋卻有著異於常人的舉動,洪武十八年三月十五日定進士一甲授修撰。二甲以下授編修、檢討。又定進士所授官,其在翰林院、承敕監、中書六科的稱“庶吉士”;其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的。仍稱“進士”;其餘則以其未更吏事,欲優待而曆練。於諸司觀政,給以出身祿米,以待擢任,稱“觀政進士”。庶吉士及觀政進士之名,皆係朱元璋欽定。自此,翰林遂為科目進士的清要之階。
洪武十八年,吳麵兒再次聚眾謀反,自稱鏟平王,古州十二長官司起而響應。號稱二十萬眾。
其實吳麵兒在洪武十一年六月就已經聚眾謀反過一次,前文也有所交代,大明靖州衛指揮僉事過興率三萬士兵前往圍剿,被謀反軍打敗,過興父子被殺,十一月,辰州衛指揮又奉命征剿謀反軍。謀反軍失敗。吳麵兒在群眾的保護下,逃脫了大明官軍的追捕,繼續在鄉間秘密活動。組織力量。
誰知道時隔幾年,又再次謀反,朱元璋不由大怒,詔發武昌、寶慶、嶽州、長沙、辰州、沅州諸衛官軍征剿。官軍失利。吳麵兒占據古州。
九月十六日。朝廷又派傅友德為征蠻將軍,以周德興、湯醴為副,會合楚王楨及其護衛軍號二十萬前往征剿。朱元璋敕傅友德說:“行師須慎。勿輕視深入,雖來降。亦須審察。楚王尚幼,軍旅之事。卿自裁決,然後啟王知之。”十月,傅友德率官軍抵達古州,分遣將士攻上黃諸洞,以計誘擒吳麵兒,械送京師處斬,諸洞平定,共俘獲四萬餘人。不久,詔楚王還國,留傅友德撫輯其民。
十二日,朱元璋詔求天下官直言政事得失,國子監祭酒宋訥獻守邊屯田之策。他說:“今海內既安,蠻夷奉貢,惟沙漠胡虜,尚煩聖慮,若置之不治,則恐久為患;若欲窮追遠擊,又恐艱難疲勞。陛下為聖子神孫計,不過謹備而已。備邊在於實兵,實兵在於屯田。漢本始中,匈奴率十萬騎而南,趙充國率四萬騎分屯沿邊九郡,單於聞而退去。當時籌劃區分,可以想見。今陛下宜於諸將中選謀勇數人,每以東西五百裏為製,隨其高下,立法分屯,如充國兵數,斟酌損益,率五百裏屯一將,布列邊地,遠近首尾相應,耕作以時,訓練有法,遇敵則戰,寇去則耕,此為長策。”朱元璋對此頗為讚賞,命具體商議,付諸實施。
二十八日,朱元璋懷疑北平二司官吏李或、趙德全等與戶部侍郎郭桓、封益、王道亨等互為奸利,通同貪汙,敕法司拷訊,坐盜官糧七百餘萬石,於是興大獄。
龐煌知道,這也就是他心裏最擔心的郭桓案已經開始爆發了。他記憶中有郭桓案,卻是始終想不起來爆發的時間,所以自從建立了自己的勢力之後,就一直密切關注這戶部的一切,郭桓的一舉一動,幾乎都在龐煌的掌握之中,但是他畢竟不是經濟學家,也發現一些端倪,但是始終覺得不是太大的問題,於是隻能觀望。
甚至有些盼望,曆史已經改變,郭桓案不會再有了,這個思想雖然消極一些,但是郭桓案據說牽涉太大,幾乎滿朝官員基本上都被牽連進來,不能不讓他謹慎。
但是正趕上自己幫太子朱標忙科舉風波的時候,郭桓案不恰當的爆發出來,也怪不得老朱一直沒有時間理會自己,原來有更重要的事情要他去決定。
怎麽辦呢?龐煌陷入了一陣無計可施的感覺,隻好來往於東宮之間,企圖利用太子朱標的善良,將此事盡量的挽回一些損失。
但是這個舉止徹底的激怒了朱元璋,他絕對不允許除了自己之外,還有任何人來影響太子朱標的思維,更不用說,在朱元璋的眼裏,龐煌的這種行為,無異於是利用太子和自己這個皇帝作對了。
這種情況絕對不能發生,朱元璋這樣想到,正好馬皇後身體漸漸有了一些起色,於是皇帝詔命,太子殿下替皇上出巡陝西,前往西安視察巡邊。
然後詔命駙馬都尉龐煌,往杭州、蘇州二地,去視察學政,也就是去檢查一下哪裏的社學辦理情況,調研一下南方士子成才的捷徑等等,這當然都是一些廢話。主要就是讓龐煌不要在京師礙手礙腳,嘰嘰喳喳的影響老朱的心情。
朱元璋的這個舉措。弄了一個大家措手不及,太子朱標倒是無所謂。自己的父親是什麽性格,他心知肚明,也是逆來順受慣了,經過禮部的幾天籌措,於是就啟程前往陝西巡邊去了。
龐煌是最措手不及的那個,這邊看著朝堂之上的官員,少了一個又一個,而錦衣衛的緹騎,也頻頻出動。前往大明各地捉拿各地的官員。
這些都看在龐煌的眼裏,自己控製著錦衣衛的緹騎,一切還好說,至少自己還可以交代要好好對待官員,但是一旦自己走了之後,在蔣瓛的大力帶動之下,會有一個什麽樣的情況出現,那隻有天知道了。
龐煌同樣十分的痛恨貪官,他也在另一個時空的網絡和現實中知道貪官的可恨。但是痛恨並不是濫殺的理由啊。
頓時覺得自己心比天高,命比紙薄起來,但是又有什麽辦法,朱元璋命令自己和吳伯憲、黃子澄同行。也就是說吳伯憲是監視自己的,調走黃子澄,就怕《大明周報》在這次郭桓案中起到什麽反作用。
龐煌這些都知道。但是經不住吳伯憲一次次的催促,隻好心不甘情不願。慢騰騰的往蘇州趕去,同時帶著柳蘇和齊泰。京師中的一應情報事務,交予姚廣孝負責,而鄭岩負責監視姚廣孝的一舉一動,防止有什麽意外發生。
既然自己管不著郭桓的事情,那麽就做一些對自己有利的事情吧,剛到蘇州不久,在蘇杭二地找一個合適的地方,繼續講清華義學興辦下去的念頭又生了出來。
在路上一直和柳蘇交流在蘇杭兩個地方的情況比較,由於早有計劃,而且柳蘇也是知道龐煌的想法,所以準備的十分充分。
龐煌來到蘇州,看過蘇州的情況之後,心裏便有了計劃,在姑蘇山下建設兩所大型義學。最少可以容納兩千名學生學習的書院,這兩所學院中,其中一所是屬於蒙學教育。另外一所則為“清華義學”在蘇州的分校,如果可能,杭州也找一個地方同樣處理。
接受劉三吾、黃子澄等人的建議,在江南的清華義學的宗旨以朱熹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經典為基礎的教育思想。以孔子六藝為主。修習禮、樂、射、禦、書、數。
就在這個時候,從京師裏傳來一個十分不好的消息,那就是魏國公徐達病重,危在旦夕了,一時間,龐煌似乎有些心亂如麻的感覺,在去年,他還和姚廣孝商議著,利用徐達的威信,建立起大明的軍事學院和參謀部等等機構,用來安置大明的武將。
龐煌也接觸過幾次徐達,從言談舉止中,徐達雖然沒有讚同,但也沒有表示出過分的反對,龐煌還以為有門。
但是徐達卻一下子病重,從京師中傳來的消息聲稱即將不治,徐達要是死了,自己的計劃該怎麽辦呢?
=====================龐煌去蘇州的分界線===========================
“少爺,聽說了出大事了?”
岱山島,陳平低聲問道,近來大明水軍在湯和的帶領下,在太湖集結,所謂海盜們的倭寇心一下子揪了起來。“聽在湖州的老劉說,上個月,狗皇帝派他的湯和在太湖集結水軍,是不是要對咱們下手了?”
“小聲點,就你大驚小怪。”被稱作軍師的劉俊勇一邊凝視著漆黑的海麵,一邊低聲回答到。“讓張大當家聽見,小心把你丟到海裏喂鯊魚!!”
“我看這事有鬼,咱們在海上做了那麽多年的買賣,南京那朱老頭都沒有用眼睛夾一眼,現在聽說他把那丞相都給廢了,估計是對咱們起了心思?”陳平沒有理會劉俊勇的責難,徑直說道。
掃了陳平一眼,發現那久在海上被風吹幹裂的臉上透著緊張,心裏歎息一聲,知道他是因為緊張所以在不停的找話題講。安慰道:“這就不是咱們該操的心,大當家他們自有定計。”
“可您大小也是咱們寨子裏的軍師,為什麽今天大當家他們商議怎麽抵擋官兵。不讓您參加呢?”
劉俊勇沒有回答他,陳平生性耿直。沒有那麽多花花腸子。他怎麽能明白,自己能做這個軍師。不過是因為會說倭國話,又懂經商,被海盜拿來作為與外番交易的棋子,在這岱山島上,其實什麽也算不上。
不過他生性淡泊,又逢家中巨變。所以素來少言寡語,也不喜歡和別人一爭長短,所以在海盜中有一定的威望,不過不包括那些所謂當家的。
“老陳。你跟著我多少年了?”劉俊勇突然問。
“不知道!”陳平抓抓頭皮,發間的鹽屑唰唰的往下直掉,越抓越癢。想了半天,終於想到了什麽,反問道:“少爺今年多大了?”
“我多大了?”劉俊勇一下子沒有明白過來,是啊,我多大,他自己也不記得自己有多大年紀了。
看見少爺被自己問倒,陳平樂嗬嗬的。有些得意的說道:“我是少爺十五歲那年從太老爺家法之下救出來的,從那時就跟著您了。”
終於想出自己的年齡,不由恍然,就著那悠悠的海風。歎氣說:“原來你已經跟了我二十三年了。”
“少爺說二十三年就是二十三年。”陳平有些為自己不用動腦子而感到高興。喜滋滋的說的。“少爺問這個做什麽?”
雖然劉俊勇已經三十八歲,陳平還是喜歡喊其少爺。因為在他的心裏,無論劉俊勇多大。都是當年救自己的少爺。
“我想讓你明天離開,去找那個柳蘇!”劉俊勇說道。
聽到這句話。陳平嚇了一跳,忙左右看看。發現沒有人在附近,才放下心來。不過身子又是往劉俊勇哪裏靠了一些,低聲問:“少爺,私通朝廷是犯忌諱的,要是讓大當家的知道了,咱們還活不活啊……。”
看陳平想岔了,劉俊勇笑道:“那個柳蘇又沒有官職在身,就是一個給大明公主種田的小子,又有什麽呢,人家通過家裏聯係了咱們幾次,老是在岱山島上也不是辦法,咱們也要給自己留一條後路是不是。”
“少爺的意思……?”
“我的意思是沒有意思,你去杭州之後,在哪裏觀察一段時間。順便看看柳蘇到底想做什麽?你去到後。那個什麽柳蘇會明白我的意思的。”
陳平又開始抓那布滿鹽屑的頭皮,連日在島上用海水洗澡,沒有淡水的衝洗,往往身上看上去十分幹淨,可是一抓,就會往下掉白色的鹽屑,很不舒服。
知道少爺是在留後路,陳平的心放下了一些。為了報答少爺的救命之恩,他一直沒有娶妻生子,對於少爺劉俊勇,他打心眼裏有著一種特殊的關愛。
想著自己快要離開少爺,突然想起一件事,心裏不由擔心起來。忙問道:“那少爺你呢?”
劉俊勇不答話,歎了口氣,如同自言自語般,道:“你以為這當海盜是個長久之計嗎,江浙百姓,都叫我們倭寇,早把我們當成了日本人。唉,……。”他不再多說了,目光再次投向海麵,當年為形勢所逼才出海為寇,現在家在咫尺,卻終不可回,什麽時候是盡頭。
收回自己深邃的目光,才想起方才陳平擔心自己的問話,於是又道:“你不用擔心我,在島上,當家的還需要我和日本人交涉,不會對我怎麽樣的,何況,還有三當家的護著我呢。”
岱山島上的海盜,是舟山群島眾海盜中實力中遊的一股力量,大約有二千多人的生力軍,盤踞在以岱山島為主的周圍大小二十餘座島嶼上,七艘福船為主力,當家的是三兄弟,分別是老大張忠、老二張舒和老三張吉,三兄弟的父親張慶本是蘇州富商,主要從事海外貿易,後來朱元璋禁海,不甘心從此放手,於是就出海為寇。
說是為寇,但張慶在世時,從不掠奪來往船隻,隻是為了繼續進行海上貿易,也就是走私。他們一般都是組織些貨源販賣到日本、高麗等地。至少可以獲取五倍甚至十倍以上的利潤。可是自從前年老當家張慶在一次走私過程中,被金山衛擒獲,按照大明律斬首,三兄弟接收岱山島之後,一切都變了味。
張忠為了複仇,學著其他島嶼的模樣,開始進行一些令人發指的勾當,又從日本雇傭一些武士,利用其的凶悍拚命為自己護航。一時間在舟山島附近也算得上狠角色。經常率領島眾和雇傭來的日本武士參與內地掠奪。
殺人越貨、黑吃黑、攻擊海衛。近一年來,沿海居民談起岱山島的張家兄弟,都是恨的咬牙切齒。
就是因為如此,也使劉俊勇萌生退意。他本是豪門出身,因出身蘇州被朱元璋強令遷移臨濠居住。清明時節,潛行回家祭祖時被捕。後因陳平和張慶有舊,張慶不惜以身犯險,潛入蘇州買通獄卒以死囚換之。
為了報答張慶的救命之恩,劉俊勇才入海為寇,不過當時張慶在世時,岱山充其量隻是一個走私的大本營,可是現如今,成了真正的海匪,劉俊勇又怎麽會不為自己準備一條後路呢?不過這條後路在哪裏,他看不到。隻能走一步算一步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