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回來了,也就是燕王此時正是得勢,而且,燕王在此次北征中,符合聖意,為朱元璋立下了汗馬功勞,這其中於燕王麾下的袁珙和金忠不無關係。
因為就是這兩個人,看出了朱元璋的潛在意思,在這次北征中,主要以為皇帝找尋胡惟庸私通蒙古找出了絕大的證據。
其中胡惟庸與蒙元殘餘的通訊,通訊中所用到的每個人,其中的那個封績,正是通過燕王的手,將一件件的證據傳到了皇帝的禦書房內。
當然,出了袁珙和金忠的猜測之外,毛驤的作用也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毛驤自己覺得已經失寵了,至少比較其蔣瓛來,自己已經失去了聖眷,他一直在北方主持錦衣衛的對外偵查事宜,沒有皇帝的詔命,他是回不到南京。
回不到南京,那麽就遠離了政治中心,慢慢的就會失去了皇帝的關注,所以毛驤十分迫切的想要找到一個新的靠山,秦王朱樉曾經是他的一個選擇,而如今,他看到了更大的希望,那就是燕王朱棣,似乎比秦王朱樉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所以毛驤利用手裏的資源,為燕王朱棣的幾次北征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某些角度來看,當時明朝剛剛建立,蒙古軍隊仍然在漠北虎視眈眈,眾所周知,蒙古騎兵曾橫掃整個歐亞大陸,顯赫一時。
麵對這樣的強敵,朱元璋當然不敢大意。在建製之初,錦衣衛一個很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對外搜集敵軍情報、策反敵軍高級軍官等。《
孫子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搜集敵軍情報,尤其是世界上最強悍的蒙古騎兵的情報,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事物。《孫子兵法;謀攻篇》還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策反敵軍高級軍官。從敵人的內部開始瓦解敵人,自然是屬於不費一兵一卒就能夠達到戰爭勝利的捷徑。
所以,毛驤手裏的資源不可忽視,而且他利用了當初在做檢校頭目的時候的印象,為燕王朱棣,獨掌遼東,也做了很多事情。
因為錦衣衛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替皇帝找到屠殺大臣的理由。這理由在毛驤看來,其實很好找,就兩個字——謀反。和誰謀反呢?和胡惟庸。
以錦衣衛之能,想要找出些證據來證明胡惟庸謀反是很容易的事情,胡惟庸雖然已經死了好幾年了,但在朝廷中有不少和他有瓜葛的大臣。栽贓栽到死人頭上,他們更是無從辯解,正好一網打盡。
於是,經過幾年的蟄伏,洪武十八年起,原本早已塵埃落定的胡惟庸案再起波瀾,性質也從普通的“擅權枉法”變成了十惡不赦之首的“圖謀造反”。從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二十三年。短短五年的時間,被胡惟庸案牽扯進的功臣有一公、二十侯,連坐、死罪、黥麵、流放的有數萬人之多,朝中文臣幾乎為之一空。
其中參加過幾次北征,曾經在燕王節製下,卻不屬於燕王麾下,也難以北燕王朱棣控製的諸如:延安侯唐勝宗,南雄侯趙庸。滎陽侯鄭遇春,宜春侯黃彬,河南侯陸聚,宣德侯金朝興,靖宇侯葉碖,衛國公鄧愈之子鄧鎮等等很多人。
在毛驤的刻意牽連下,這些人紛紛的被卷入到胡惟庸後續的謀反案件中。並且人人自危,已經瀕臨到最危急的關頭。皇帝雖然暫時還沒有任何動作,但是幾乎稍微有些見識的人,都已經感覺到了事情的苗頭。
怎麽辦?難道還要看著曆史的再一次重演嗎?龐煌陷入到了糾結之中。他現在還在浙江,龐煌自認為萬全的準備,還在布置之中,現在就要發動的話,可能連一半的把握都沒有,但是不動,就會有成千上萬的頭顱掉在地上。
如何去選擇,成了龐煌此時最大的心病。幾乎很久沒有睡過一個好覺了,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聯合太子,但是太子朱標在陝西,短時間內回不來,而自己也在浙江,雖然距離南京稍微近了一些。
但是依然說不上任何話,按照姚廣孝的來信,劉伯溫的分析,都建議龐煌明哲保身,但是明哲保身真的好嗎?
自己一直震懾於朱元璋的淫威之下,難道朱元璋不死,自己真的不能有任何行動嗎?其實從洪武十三年開始,朱元璋一直在陸陸續續的殺人,不過不是那麽明顯,而所殺之人,也找到了相應的借口,所以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雖然龐煌注意到了,但是自己真的是管不著,所以索性做了啞巴和瞎子,裝作什麽也看不到,但是麵對著自己印象之中,朱元璋再一次很大的動作,自己還要保持沉默嗎?
想到了這裏,龐煌不由感到一陣陣的急躁和不安。想起大明森嚴的律典和功臣宿將們一個個悲慘的下場,不禁打了個寒顫,走進了書房之內,提筆寫了幾封信,猶豫了一下,還是將信放在燭火上燒掉了。
不能因為這件事,引起任何人的口實,心裏這麽想著,慢慢的等待著燭火慢慢的熄滅。於是讓他想起了一個關於此事的關鍵人物,那就是大明的第一功臣,文臣之首領的韓國公李善長。
龐煌翻開自己的記錄,裏麵寫到,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已是七十七歲高齡的老人,仍居高位,但已沒有精力來約束他的部下了。
可能是人越老就越糊塗,還忙著經營私房,人手不夠,居然冒私自動用軍隊的大忌,開口向手握兵權的湯和“借”一百士兵。湯和馬上向朱元璋密報了此事,朱元璋又老大不高興。
四月,京城中因犯罪而發配到邊地去的人中,有李善長的親戚丁斌等人,李善長又置國法於不顧,公然向有關方麵說情,要將丁斌等人留下。
朱元璋得到報告後,終於來了個總爆發,馬上下令將丁斌抓來審問。這丁斌曾在胡惟庸家做過事,這一下好。不知是朱元璋找到了好素材親自編導的一出活報劇呢,還是丁斌為了立功抵罪而血口噴人,丁斌供出李存義父子直接參與了胡惟庸的謀反案,此時,距胡惟庸案已經過去整整十年了吧。
可朱元璋不管這些,馬上下令將李存義父子逮捕審訊,自然。這一次就必然牽連到李善長了,說什麽胡惟庸謀反前,曾叫李存義悄悄告訴李善長,李善長聽後驚恐萬狀,罵李存義道:你怎麽說出這些話來?一旦抓住你,九族就要受你的牽連而遭到誅滅。胡惟庸不死心。又讓李善長的故交楊文裕去策反他並許願道:一旦事成之後,將淮西一帶賜給你並封你為王。
李善長聽後仍舊驚恐,但已怦然心動。胡惟庸見李善長始終不給個準信,便親自出馬勸說,李善長仍不予答應。過了一段時間,胡惟庸又讓李存義去勸說,李善長這次歎道:我已經老了。等我死之後,你們要做什麽再做吧。
為這個案子流出最後的血的,正是李善長。
從最早汪廣洋彈劾李善長開始,就一直有人在為扳倒李善長這棵參天大樹而努力,但直到這棵大樹的所有樹杈都被砍掉的時候,大樹本身才轟然而倒——洪武二十三年,七十七歲的李善長被朱元璋以身為“元勳國戚,知逆謀不發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的罪名下了獄。
李善長的罪名在別的功臣身上早就死過無數回了,畢竟這時的朱元璋已經殺紅了眼,隻是麵對李善長的時候,朱元璋腦中還有一絲清明。這些年來,馬皇後死了、徐達死了、太子朱標死了、太子的老師宋濂也死了,和自己親近的人一個個離開了自己。現在還活著的人裏,能夠和自己一起回憶過去的就隻有李善長了。李善長的身體一向不好,他為什麽不像徐達那樣幹脆早早病死呢?總好過現在要讓我親自來動手……
然而錦衣衛不能讓朱元璋留下李善長,這幾年明爭暗鬥。除掉的功臣固然不少,但錦衣衛也損兵折將,為了平息眾多大臣的憤怒,錦衣衛作為替罪羊也死了不少人,這使得錦衣衛的人知道,和功臣們的鬥爭是你死我活的,若是李善長活著,他們就得死,反之亦然。
沒想到李善長都下獄了,朱元璋竟開始猶豫,這是錦衣衛所不能容忍的。
沒過多久,欽天監的一位官員向朱元璋報告說有“星變”,按照天人感應來說,當“主大臣移位”。朱元璋越老越迷信,一聽此言,立刻明白“大臣”指的就是李善長。
於是,首功之臣李善長就這麽丟了性命,和他一起赴死的還有他的妻、女、弟、侄等一共七十多人。隻有長子李祺和他的兩個孩子,因為臨安公主的緣故得以免死,流放江浦了事。
看到這些記錄,龐煌才似乎有些想法,看到這個過程,如果是自己沒有記錯的話,李善長的死,是死於措手不及的情況之下,他壓根沒有想到朱元璋會殺掉自己。
因為李善長不但是大明的第一功臣,而且是韓國公,自己的兒子李祺又尚了寧國公主,成了皇帝的兒女親家,如此情況之下,李善長以為又拿到了一張免死鐵卷,所以根本沒有想到皇帝會針對自己,在措手不及之下,才被處死的。
當然,這一切都要建立在李善長沒有造反心理的情況之下,但是龐煌記得還有人說過,李善長既無謀反的野心也無那個必要,胡惟庸若是做了皇帝,李善長不過也是人臣第一。更加何況,就連胡惟庸的造反,據龐煌所知,也是根本沒有的,別說李善長謀反了。
那麽如此以來,李善長就是一個突破口了,如果李善長有準備的情況下,懷著僅次於朱元璋的威望,會不會將事情拖延到太子朱標回歸呢?
而且,龐煌覺得有必要將自己的推測向李善長透露一些,那就是朱元璋一直想對付的並不是胡惟庸,而是整個淮西派係的官員,而作為實際上淮西派係官員首領的李善長,正是朱元璋最想要對付的。
===========================分界線==================================
南京城,入夜之後,韓國公府內一片寂靜,院中灑滿月光,大堂簷下的幾串燈籠沒有點燃。在夜風中飄搖,與前幾日李善長七十七歲大壽的燈光如晝的景象判若兩個天地。一條黑影似幽靈一般潛入前院,轉過前廳,順著回廊,穿過天井,趨向左首的一個庭院。
“站住!”侍衛大喝道,“什麽人?”
“奉我家主人之命。有要事稟報韓國公。”黑影沉著應道,“快請通報一聲。”
不一會,黑影被引進庭院西邊的一間小花廳,李善長心神不安地坐在搖椅上。
“參見韓國公,”黑影抹去裹著的頭布,原來是個年輕的男子。麵生的很,肯定不是經常出入大場麵的人。
“你是……”李善長犯疑,上下打量著他。
“啟稟公爺,小奴名喚秋風,原是東宮侍衛,現在隨駙馬都尉在浙江當差,奉駙馬都尉之命叩見公爺。”秋風跪下。
“噢。快起來說話。”
“謝公爺,”秋風起身,貼進李善長,壓低聲音說,“公爺,據駙馬都尉得知,在北平的毛驤已經將一些證據呈獻到禦前,其中牽涉到大人很多。其中有……”
“皇上是什麽意思?”李善長迫不及待地問道,“快說。”
秋風按駙馬都尉龐煌交待,一字不漏地將龐煌所交代的內容以及情形向李善長說了一遍。
“最近幾日就要稽查?”李善長似是自語地問道。
“是的,”秋風點點頭,“駙馬爺叫屬下稟告公爺,今日夜裏要立即行動,對付最近幾日稽查。噢,對了,聽說令侄李存義的事情,也是一個重點。更有甚者,最近公爺向湯老將軍借兵修築府邸的事情,也被拿了出來,湯將軍已經願意作證。”
“哪次借兵?”府邸經過幾次修築,李善長想不起到底是那次,提到了湯和的名字,才有些恍然大悟。
“反正,駙馬都尉甘願冒大不韙前來送信,還望韓國公十分小心,今日屬下出了公爺府邸,就會忘記所有的事情,還請公爺自己斟酌。”
“好!”李善長一拍手,隨即吩咐隨侍,“李福,叫管家速來見我。”
“是,老爺。”
李福剛離開,秋風也告辭了:“韓國公,駙馬都尉命屬下稟報之後,速速往陝西尋找太子殿下,免得讓人發現,生出枝節,屬下告辭了。”
“慢,你遠道而來,又要去陝西,待老夫給你準備一些盤纏,夜間多有不便,我再派兩個侍衛送你。”
“謝公爺關照,不過那樣反而招人耳目。屬下自幼跟隨太子殿下,有東宮令牌,不會有什麽意外的。”
秋風說罷,拜別李善長。
緊接著,管家李蒙跟著李福匆匆忙忙走進小花廳。
“李蒙,”李善長劈麵問道,“最近兩年修繕府邸,到底都向誰借的人,都有幾次,你那裏有記錄嗎?”
“記錄?”管家李蒙一時懵懂,沒想起來。
“是的,有沒有向信國公借過三百人來修繕府邸。”
“對,有過這回事!”管家李蒙說,“不過不是修繕咱們現在居住的地方,而是中都的故居,那時候信國公兼任著中都留守,所以就找他借過三百兵卒幫助咱們修築府邸,而在京師之中,咱們都是通過五城兵馬司借人的。”
“不錯,那人一定是信國公湯和!”李善長臉色一變,“李蒙,你趕快回臨濠一次,帶著錢財,將上次借人所需之款項,全部給信國公交代清楚,多給一點。”
“屬下明白!”沒等李善長把話說完,管家李蒙心領神會地俯身點頭說,“我這就去。”
“要做得幹淨利索,不要讓人發現。”李善長交待說,“不要露出一絲痕跡……完事後,立即來見我。”
“是!”
管家李蒙走後,李善長坐下抿了兩口茶,思考著如何對付怎麽應付最近即將臨頭的大禍,他雖然心神不定,知道有什麽事情要發生,但是沒有駙馬都尉今日的提醒,恐怕怎麽也想不到自己會因為一些小事,而被皇帝懲罰,至於會怎麽懲罰,那隻有天知道了。
“李蒙,你連夜召集府中所有奴仆,作好安排。”
“請公爺明示!”
“第一,遣散府中百名奴仆,每人發足銀兩,任他們回家探親或拜親訪友,待平靜之後,再召彼等歸來,務必在明日拂曉之前離開,一一交待明白,對於府中之事,不準與任何人多言非議,否則嚴懲不貸;第二,連夜重新登造奴婢名冊,隻寫留在府中的八九十名仆役,交待他們,若稽查訓問,一律按指定口供回答,不許胡言亂語;第三,連夜將古玩珍寶名貴字畫等一應侈奢物品迅速收藏;第四,凡是皇上和皇後娘娘所賜之物一律供奉顯眼位置……;”
管家李蒙躬身俯首,惟惟應諾:“公爺訓示,屬下明白。公爺寬心,屬下立即照辦。”
“去吧!”李善長一揮手。
“是!”
管家李蒙退出花廳,李善長伏案揮毫,繼續修改給皇帝的請罪奏疏。(未完待續。。。)
因為就是這兩個人,看出了朱元璋的潛在意思,在這次北征中,主要以為皇帝找尋胡惟庸私通蒙古找出了絕大的證據。
其中胡惟庸與蒙元殘餘的通訊,通訊中所用到的每個人,其中的那個封績,正是通過燕王的手,將一件件的證據傳到了皇帝的禦書房內。
當然,出了袁珙和金忠的猜測之外,毛驤的作用也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毛驤自己覺得已經失寵了,至少比較其蔣瓛來,自己已經失去了聖眷,他一直在北方主持錦衣衛的對外偵查事宜,沒有皇帝的詔命,他是回不到南京。
回不到南京,那麽就遠離了政治中心,慢慢的就會失去了皇帝的關注,所以毛驤十分迫切的想要找到一個新的靠山,秦王朱樉曾經是他的一個選擇,而如今,他看到了更大的希望,那就是燕王朱棣,似乎比秦王朱樉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所以毛驤利用手裏的資源,為燕王朱棣的幾次北征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某些角度來看,當時明朝剛剛建立,蒙古軍隊仍然在漠北虎視眈眈,眾所周知,蒙古騎兵曾橫掃整個歐亞大陸,顯赫一時。
麵對這樣的強敵,朱元璋當然不敢大意。在建製之初,錦衣衛一個很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對外搜集敵軍情報、策反敵軍高級軍官等。《
孫子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搜集敵軍情報,尤其是世界上最強悍的蒙古騎兵的情報,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事物。《孫子兵法;謀攻篇》還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策反敵軍高級軍官。從敵人的內部開始瓦解敵人,自然是屬於不費一兵一卒就能夠達到戰爭勝利的捷徑。
所以,毛驤手裏的資源不可忽視,而且他利用了當初在做檢校頭目的時候的印象,為燕王朱棣,獨掌遼東,也做了很多事情。
因為錦衣衛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替皇帝找到屠殺大臣的理由。這理由在毛驤看來,其實很好找,就兩個字——謀反。和誰謀反呢?和胡惟庸。
以錦衣衛之能,想要找出些證據來證明胡惟庸謀反是很容易的事情,胡惟庸雖然已經死了好幾年了,但在朝廷中有不少和他有瓜葛的大臣。栽贓栽到死人頭上,他們更是無從辯解,正好一網打盡。
於是,經過幾年的蟄伏,洪武十八年起,原本早已塵埃落定的胡惟庸案再起波瀾,性質也從普通的“擅權枉法”變成了十惡不赦之首的“圖謀造反”。從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二十三年。短短五年的時間,被胡惟庸案牽扯進的功臣有一公、二十侯,連坐、死罪、黥麵、流放的有數萬人之多,朝中文臣幾乎為之一空。
其中參加過幾次北征,曾經在燕王節製下,卻不屬於燕王麾下,也難以北燕王朱棣控製的諸如:延安侯唐勝宗,南雄侯趙庸。滎陽侯鄭遇春,宜春侯黃彬,河南侯陸聚,宣德侯金朝興,靖宇侯葉碖,衛國公鄧愈之子鄧鎮等等很多人。
在毛驤的刻意牽連下,這些人紛紛的被卷入到胡惟庸後續的謀反案件中。並且人人自危,已經瀕臨到最危急的關頭。皇帝雖然暫時還沒有任何動作,但是幾乎稍微有些見識的人,都已經感覺到了事情的苗頭。
怎麽辦?難道還要看著曆史的再一次重演嗎?龐煌陷入到了糾結之中。他現在還在浙江,龐煌自認為萬全的準備,還在布置之中,現在就要發動的話,可能連一半的把握都沒有,但是不動,就會有成千上萬的頭顱掉在地上。
如何去選擇,成了龐煌此時最大的心病。幾乎很久沒有睡過一個好覺了,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聯合太子,但是太子朱標在陝西,短時間內回不來,而自己也在浙江,雖然距離南京稍微近了一些。
但是依然說不上任何話,按照姚廣孝的來信,劉伯溫的分析,都建議龐煌明哲保身,但是明哲保身真的好嗎?
自己一直震懾於朱元璋的淫威之下,難道朱元璋不死,自己真的不能有任何行動嗎?其實從洪武十三年開始,朱元璋一直在陸陸續續的殺人,不過不是那麽明顯,而所殺之人,也找到了相應的借口,所以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雖然龐煌注意到了,但是自己真的是管不著,所以索性做了啞巴和瞎子,裝作什麽也看不到,但是麵對著自己印象之中,朱元璋再一次很大的動作,自己還要保持沉默嗎?
想到了這裏,龐煌不由感到一陣陣的急躁和不安。想起大明森嚴的律典和功臣宿將們一個個悲慘的下場,不禁打了個寒顫,走進了書房之內,提筆寫了幾封信,猶豫了一下,還是將信放在燭火上燒掉了。
不能因為這件事,引起任何人的口實,心裏這麽想著,慢慢的等待著燭火慢慢的熄滅。於是讓他想起了一個關於此事的關鍵人物,那就是大明的第一功臣,文臣之首領的韓國公李善長。
龐煌翻開自己的記錄,裏麵寫到,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已是七十七歲高齡的老人,仍居高位,但已沒有精力來約束他的部下了。
可能是人越老就越糊塗,還忙著經營私房,人手不夠,居然冒私自動用軍隊的大忌,開口向手握兵權的湯和“借”一百士兵。湯和馬上向朱元璋密報了此事,朱元璋又老大不高興。
四月,京城中因犯罪而發配到邊地去的人中,有李善長的親戚丁斌等人,李善長又置國法於不顧,公然向有關方麵說情,要將丁斌等人留下。
朱元璋得到報告後,終於來了個總爆發,馬上下令將丁斌抓來審問。這丁斌曾在胡惟庸家做過事,這一下好。不知是朱元璋找到了好素材親自編導的一出活報劇呢,還是丁斌為了立功抵罪而血口噴人,丁斌供出李存義父子直接參與了胡惟庸的謀反案,此時,距胡惟庸案已經過去整整十年了吧。
可朱元璋不管這些,馬上下令將李存義父子逮捕審訊,自然。這一次就必然牽連到李善長了,說什麽胡惟庸謀反前,曾叫李存義悄悄告訴李善長,李善長聽後驚恐萬狀,罵李存義道:你怎麽說出這些話來?一旦抓住你,九族就要受你的牽連而遭到誅滅。胡惟庸不死心。又讓李善長的故交楊文裕去策反他並許願道:一旦事成之後,將淮西一帶賜給你並封你為王。
李善長聽後仍舊驚恐,但已怦然心動。胡惟庸見李善長始終不給個準信,便親自出馬勸說,李善長仍不予答應。過了一段時間,胡惟庸又讓李存義去勸說,李善長這次歎道:我已經老了。等我死之後,你們要做什麽再做吧。
為這個案子流出最後的血的,正是李善長。
從最早汪廣洋彈劾李善長開始,就一直有人在為扳倒李善長這棵參天大樹而努力,但直到這棵大樹的所有樹杈都被砍掉的時候,大樹本身才轟然而倒——洪武二十三年,七十七歲的李善長被朱元璋以身為“元勳國戚,知逆謀不發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的罪名下了獄。
李善長的罪名在別的功臣身上早就死過無數回了,畢竟這時的朱元璋已經殺紅了眼,隻是麵對李善長的時候,朱元璋腦中還有一絲清明。這些年來,馬皇後死了、徐達死了、太子朱標死了、太子的老師宋濂也死了,和自己親近的人一個個離開了自己。現在還活著的人裏,能夠和自己一起回憶過去的就隻有李善長了。李善長的身體一向不好,他為什麽不像徐達那樣幹脆早早病死呢?總好過現在要讓我親自來動手……
然而錦衣衛不能讓朱元璋留下李善長,這幾年明爭暗鬥。除掉的功臣固然不少,但錦衣衛也損兵折將,為了平息眾多大臣的憤怒,錦衣衛作為替罪羊也死了不少人,這使得錦衣衛的人知道,和功臣們的鬥爭是你死我活的,若是李善長活著,他們就得死,反之亦然。
沒想到李善長都下獄了,朱元璋竟開始猶豫,這是錦衣衛所不能容忍的。
沒過多久,欽天監的一位官員向朱元璋報告說有“星變”,按照天人感應來說,當“主大臣移位”。朱元璋越老越迷信,一聽此言,立刻明白“大臣”指的就是李善長。
於是,首功之臣李善長就這麽丟了性命,和他一起赴死的還有他的妻、女、弟、侄等一共七十多人。隻有長子李祺和他的兩個孩子,因為臨安公主的緣故得以免死,流放江浦了事。
看到這些記錄,龐煌才似乎有些想法,看到這個過程,如果是自己沒有記錯的話,李善長的死,是死於措手不及的情況之下,他壓根沒有想到朱元璋會殺掉自己。
因為李善長不但是大明的第一功臣,而且是韓國公,自己的兒子李祺又尚了寧國公主,成了皇帝的兒女親家,如此情況之下,李善長以為又拿到了一張免死鐵卷,所以根本沒有想到皇帝會針對自己,在措手不及之下,才被處死的。
當然,這一切都要建立在李善長沒有造反心理的情況之下,但是龐煌記得還有人說過,李善長既無謀反的野心也無那個必要,胡惟庸若是做了皇帝,李善長不過也是人臣第一。更加何況,就連胡惟庸的造反,據龐煌所知,也是根本沒有的,別說李善長謀反了。
那麽如此以來,李善長就是一個突破口了,如果李善長有準備的情況下,懷著僅次於朱元璋的威望,會不會將事情拖延到太子朱標回歸呢?
而且,龐煌覺得有必要將自己的推測向李善長透露一些,那就是朱元璋一直想對付的並不是胡惟庸,而是整個淮西派係的官員,而作為實際上淮西派係官員首領的李善長,正是朱元璋最想要對付的。
===========================分界線==================================
南京城,入夜之後,韓國公府內一片寂靜,院中灑滿月光,大堂簷下的幾串燈籠沒有點燃。在夜風中飄搖,與前幾日李善長七十七歲大壽的燈光如晝的景象判若兩個天地。一條黑影似幽靈一般潛入前院,轉過前廳,順著回廊,穿過天井,趨向左首的一個庭院。
“站住!”侍衛大喝道,“什麽人?”
“奉我家主人之命。有要事稟報韓國公。”黑影沉著應道,“快請通報一聲。”
不一會,黑影被引進庭院西邊的一間小花廳,李善長心神不安地坐在搖椅上。
“參見韓國公,”黑影抹去裹著的頭布,原來是個年輕的男子。麵生的很,肯定不是經常出入大場麵的人。
“你是……”李善長犯疑,上下打量著他。
“啟稟公爺,小奴名喚秋風,原是東宮侍衛,現在隨駙馬都尉在浙江當差,奉駙馬都尉之命叩見公爺。”秋風跪下。
“噢。快起來說話。”
“謝公爺,”秋風起身,貼進李善長,壓低聲音說,“公爺,據駙馬都尉得知,在北平的毛驤已經將一些證據呈獻到禦前,其中牽涉到大人很多。其中有……”
“皇上是什麽意思?”李善長迫不及待地問道,“快說。”
秋風按駙馬都尉龐煌交待,一字不漏地將龐煌所交代的內容以及情形向李善長說了一遍。
“最近幾日就要稽查?”李善長似是自語地問道。
“是的,”秋風點點頭,“駙馬爺叫屬下稟告公爺,今日夜裏要立即行動,對付最近幾日稽查。噢,對了,聽說令侄李存義的事情,也是一個重點。更有甚者,最近公爺向湯老將軍借兵修築府邸的事情,也被拿了出來,湯將軍已經願意作證。”
“哪次借兵?”府邸經過幾次修築,李善長想不起到底是那次,提到了湯和的名字,才有些恍然大悟。
“反正,駙馬都尉甘願冒大不韙前來送信,還望韓國公十分小心,今日屬下出了公爺府邸,就會忘記所有的事情,還請公爺自己斟酌。”
“好!”李善長一拍手,隨即吩咐隨侍,“李福,叫管家速來見我。”
“是,老爺。”
李福剛離開,秋風也告辭了:“韓國公,駙馬都尉命屬下稟報之後,速速往陝西尋找太子殿下,免得讓人發現,生出枝節,屬下告辭了。”
“慢,你遠道而來,又要去陝西,待老夫給你準備一些盤纏,夜間多有不便,我再派兩個侍衛送你。”
“謝公爺關照,不過那樣反而招人耳目。屬下自幼跟隨太子殿下,有東宮令牌,不會有什麽意外的。”
秋風說罷,拜別李善長。
緊接著,管家李蒙跟著李福匆匆忙忙走進小花廳。
“李蒙,”李善長劈麵問道,“最近兩年修繕府邸,到底都向誰借的人,都有幾次,你那裏有記錄嗎?”
“記錄?”管家李蒙一時懵懂,沒想起來。
“是的,有沒有向信國公借過三百人來修繕府邸。”
“對,有過這回事!”管家李蒙說,“不過不是修繕咱們現在居住的地方,而是中都的故居,那時候信國公兼任著中都留守,所以就找他借過三百兵卒幫助咱們修築府邸,而在京師之中,咱們都是通過五城兵馬司借人的。”
“不錯,那人一定是信國公湯和!”李善長臉色一變,“李蒙,你趕快回臨濠一次,帶著錢財,將上次借人所需之款項,全部給信國公交代清楚,多給一點。”
“屬下明白!”沒等李善長把話說完,管家李蒙心領神會地俯身點頭說,“我這就去。”
“要做得幹淨利索,不要讓人發現。”李善長交待說,“不要露出一絲痕跡……完事後,立即來見我。”
“是!”
管家李蒙走後,李善長坐下抿了兩口茶,思考著如何對付怎麽應付最近即將臨頭的大禍,他雖然心神不定,知道有什麽事情要發生,但是沒有駙馬都尉今日的提醒,恐怕怎麽也想不到自己會因為一些小事,而被皇帝懲罰,至於會怎麽懲罰,那隻有天知道了。
“李蒙,你連夜召集府中所有奴仆,作好安排。”
“請公爺明示!”
“第一,遣散府中百名奴仆,每人發足銀兩,任他們回家探親或拜親訪友,待平靜之後,再召彼等歸來,務必在明日拂曉之前離開,一一交待明白,對於府中之事,不準與任何人多言非議,否則嚴懲不貸;第二,連夜重新登造奴婢名冊,隻寫留在府中的八九十名仆役,交待他們,若稽查訓問,一律按指定口供回答,不許胡言亂語;第三,連夜將古玩珍寶名貴字畫等一應侈奢物品迅速收藏;第四,凡是皇上和皇後娘娘所賜之物一律供奉顯眼位置……;”
管家李蒙躬身俯首,惟惟應諾:“公爺訓示,屬下明白。公爺寬心,屬下立即照辦。”
“去吧!”李善長一揮手。
“是!”
管家李蒙退出花廳,李善長伏案揮毫,繼續修改給皇帝的請罪奏疏。(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