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到底知道些什麽,到底知道多少?成了龐煌此時生命中最為重要的東西,在如今的大明,可不是另一個時空中,還算是比較言論ziyou的社會。
但縱然是另一個時空的那個社會,對於顛覆一個政權般的舉動,也是諱忌很深的,而龐煌之前暗中所做的一切,正是所有帝王都很討厭甚至是痛恨的事情,也由不得龐煌心裏不發虛的慌。
“兒臣不知父皇所指何事?兒臣與韓國公,隻有公事,卻私交,就算是有什麽往來,也是光明正大的,兒臣對於父皇絕對不會隱瞞的,請父皇明示。”
“你果然是伶牙利齒,好一副口才!”朱元璋似笑非笑,望了他一眼,他連忙躬身回道:“微臣……”
“朕看你是一帆風順,chun風得意嘛!”
“兒臣不敢!”
“你與李祺誰長?”
“李祺乃韓國公長子,長微臣幾歲!”
“朕觀你與李祺倒像是一對兄弟。”洪武皇帝突然斂起微笑,問道,“朕諭示李善長見駕,但是卻意外的跌倒中風,朕心裏本來也十分奇怪,這些事情也太巧了一些,不過,最近朕倒是聽說,你和李祺見麵的時候,你們連襟二人,似乎講過一個什麽袁凱的故事,朕也有些迷茫,不過朕的錦衣衛總算還不是聾子,袁凱的事情,朕已經知道了,竟然與李善長之病何等的相似,朕真的有些心寒啊。你的膽子不小。”
龐煌似乎忽然愣住了,驚出一身冷汗。難道李祺與自己會晤讓朱元璋知道了?但明明那次講袁凱之事的時候。隻有自己和李祺兩人而已,自己絕對不會記錯,如果這一點都不小心的話,那還怎麽完成自己心中的願望。
“你和李祺在半山園聚會,好一番風流韻事!”朱元璋話語顯得並不嚴厲,“你二人在亭子裏慷慨陳辭,各領風sāo,都說了些什麽?”
龐煌如雷擊頂。撲嗵跪下,連聲說道:“兒臣罪該萬死。”
此時的龐煌也心中發毛,害怕朱元璋震怒之下斬殺了自己,那可就冤枉透頂了,到底是誰透露出去的,是李祺不注意的走漏消息,還是自己對於自己的防衛力量過於自信。又或者是李祺向朱元璋說的呢。
龐煌跪在地上兩腿微微發抖,與李祺在王荊公半山園的幽會本來是極秘密的,一定是被錦衣衛的有心人偵察到了。他自己就曾經是錦衣衛的人,當然知道錦衣衛是直錄於皇上的心腹,專主察聽在京大小衙門官吏不公不法及凡聞之事,不奏聞。錦衣衛的足跡處不到,被檢校告密而被殺頭刑杖的難以計數。
龐煌此時後悔莫及,因為李祺還兼著錦衣衛經曆司的差事,自己為了安排人進經曆司,所以去找了幾趟李祺。在人的時候,說了一些不該說的話。不過都很隱晦啊,況且還發了那麽多牢sāo,甚至還對皇上說了許多稍微不恭敬的言辭,都能被定為觸犯聖威誹謗皇上之罪而處死。
“龐煌!”
“罪臣在。”
“你起來吧。”
龐煌以為耳朵聽錯,不由得偷覷一眼稍顯老態的朱元璋。皇帝的臉上沒有怒容,倒是掛著一個慈祥的老人的微笑。
“起來吧!”朱元璋又說了一遍。
“兒臣謝父皇隆恩。”
“也難怪!”朱元璋說,“你們同為駙馬都尉,在民間可以以連襟相稱,他喜歡咬文嚼字吟詩論文的,而你喜歡擺弄一些東西,雖然看上去沒有共同點,但都一樣,都是重情義之人,那天其實你們說些什麽,朕都知道。”
龐煌嚇的抖了一下,朱元璋揮揮手。龐煌心中奇怪,自己雖然是駙馬都尉,但是朱元璋是一個什麽人物,豈會因為親情而寬宥之理?要不然便是談話時那個神秘的錦衣衛並未聽得完全。
他不覺回想那幾次在半山園幽會的情形,當時左右並第三者呀?難道是那個提壺送茶的夥計麽?可是那人並未在身邊停留,或者他躲在暗中竊聽?但從皇上今ri的態度看,可以斷定那個易裝的錦衣衛並沒有聽全他們的談話,最起碼是對於自己在浙江的很多舉動都還沒有察覺到。
裴承祖再沒有勇氣在皇上麵前指控周保和有關鄭公炎的事情了。直到離開禦書房,他一直緘默,總是割不斷對鬼影迷霧般的錦衣衛和檢校的遐想。
其實朱元璋對於龐煌並沒有太大的怒意,他生氣的是,讓他生氣的是龐煌竟然事先洞悉了自己的心思,知道自己對李善長霍霍磨刀,所以竟然事先提醒,而讓他生氣的還有,要不是龐煌對李祺說過那個袁凱,自己還不知道,原來身為皇帝,竟然被那個什麽袁凱蒙在鼓裏,被很多人當做笑話看。
所以龐煌的錯處有三條:第一,插手李善長的事情;第二,知道袁凱的事情非但隱瞞不報,是把這種欺君的行為教給李祺,從而讓李善長逃過一劫;第三,朱元璋暫時不反對外戚理政,但把龐煌調到浙江巡查學政,一去就是幾年,那就是不想讓他攙和到官場裏的事情,但是龐煌不但沒有領會自己的意思,反而變本加厲的背道而馳。
這種背叛是朱元璋不能忍受的,尤其是自己的女婿這樣做,是讓朱元璋不能忍受。在這件事情的襯托之下,龐煌在浙江的其他事情倒是不太明顯了。
比如結交商賈,比如說買船出海,比如說訓練和擴充親衛,這些都在朱元璋心裏承受的範圍之內,也曾經讓人問過龐煌,不過龐煌的解釋是花費有些大,又不想為朝廷增加負擔,想著這家夥在北平的所作所為。朱元璋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但是竟然能洞悉自己的態度,做到提前預防。就不能不引起朱元璋的jing惕了。
這時,一縷晚霞照入龍亭,揮灑在龐煌的身上,在yin影中的朱元璋驟然眼前一亮,仿佛好久沒有見過自己的這個女婿一樣,就那樣呆呆的盯著,好久沒有說話。
已經三十餘歲的龐煌,頭戴烏紗折角向上巾。身穿紅袍,盤領窄袖,袍的前胸後背及兩肩皆繡織金sè蟒蛇,腰勒玉帶,足登皮靴,如同一個儒生。但是配合著瘦削的身材,清臒的麵孔。以及細細的雙眉下閃著充滿幽邃的目光。使朱元璋看著看著,驟然心裏一軟,因為他又想起了自己的女兒臨安公主,又想起了自己的馬皇後,曾幾何時,馬皇後在自己麵前。低聲懇求一定要寬待臨安公主和駙馬的情景。
現在轉眼間,皇後已經辭世三年了,而駙馬和臨安公主也漸漸的成熟起來,而皇後的囑托也又重回到了朱元璋心裏。
“你在浙江巡視學政,巡視的怎麽樣?”看著駙馬瘦削的身材。朱元璋盡管猜測到龐煌在浙江過的十分如意,但還是關心的問道。
“謝父皇關心。兒臣接受聖旨,自當為朝廷效力,其中也是劉三吾和黃子澄也為兒臣cāo勞不少,所以兒臣過的還算清閑。”
提及劉三吾,朱元璋不由悶哼一聲,想起了洪武十八年那個倔強老頭,就是那一次的事情之後,他講劉三吾發配給了駙馬使用,算是給那老頭一個jing示,但雖然是自己蓄意而為,但是那種被人違背的感覺還是讓他心裏十分不。為了抑製怒氣而分散注意力,眼光隨意的一瞟,卻看見門口站著的太監正猶豫著向龍亭內張望。
不由大怒,喝道:“這死閹貨,偷偷摸摸的看什麽,有什麽事情還不給朕奏來。”
那太監唬了一跳,像被雷擊了一般猛的趴倒在龍亭外,由於太急,頭險些沒有碰在台階上,又是一身冷汗。忙回道:“聖上,現在已過用膳的時間,禦膳房已經將飯菜熱好了,奴婢在想陛下準備什麽時候起駕用膳,所以多看了兩眼,奴婢該死、奴婢該死。”
“朕什麽時間起駕,需要你這個閹人cāo心嗎?”朱元璋將剛才的怒火全部都關注在眼前的這個太監身上:“也不看看自己是什麽身份,竟然違反朕所製定的內宦不得幹政這一條,來人…….。”
一聲呼喝,不說外麵的侍衛應聲,那太監是如同一灘軟泥,嚇的魂飛天外。龐煌冷眼看著發生的一切,雖然他對太監也沒有什麽好印象,但是單憑這個太監隻是想問問什麽時間起駕用膳,就被冠以幹政的罪名,明著看有些牽強,而其實怒火全因為自己而起,心裏有些不安。
他知道朱元璋最忌恨內監幹政,曾教導群臣說:“朕觀周禮,閹寺不及百人。然後世竟有增至數千者,因重用而致生亂。這些人隻可用作灑掃,聽候使喚。除非有特別事一定要配備太監者,一定不能多用……這些太監,千百之中好的隻有一兩個,壞的常有千百,倘若用作耳目,則耳目皆蔽;用為心腹,斷為心腹之疾,對這些人,駕馭的辦法便是叫他們畏懼律法,決不可使之有功。畏法則自能檢點而受約束,有功則便要驕慢放肆。”
是親眼見過幾個曾經隨侍的老太監,就是因為偶然在皇上麵前議及政事而被苛斥疏遠,不再重用。皇上還下了一道諭旨:“內監不準讀書識字。”洪武十七年鑄鐵牌懸掛內宮:“內臣不得幹預政事,犯者斬!”並詔諭朝臣,任何人不得與大內太監交往和文字接移。
在龐煌眼裏,除了那個有限的幾個太監比如說是鄧順等人外,這些太監甚至連出宮也是不可能,不過看今ri的態勢,看上去論講情或者是放任不管,這個太監都是免不了一死,龐煌心裏也隻能歎其命歹。
也不多言,也省的萬一在引起朱元璋的長篇大論,不但救不了這個太監,而且還會連累自己受罪。
也不知道為什麽,從這個念頭一起,龐煌才發覺。自己自從下定決心要做些什麽的時候,心腸也變得硬了許多。做事也有些不計後果起來。
眼角掃處,朱元璋發現龐煌竟然沒有過來勸諫自己,這還是傳說中老好人一般的駙馬都尉嗎?為了一個太監隨意的說一句傷大雅的話都不肯,但又冒著被自己責難的危險,冒著欺君的危險,卻要救一個李善長,為什麽?
原本朱元璋還以為龐煌是意氣用事,因為有過前車之鑒。比如說早年的魏觀一案,還有郭桓一案等等,都見過這個工匠般的駙馬都尉伸出一雙不該伸出的手,所以他這次召見龐煌,隻是想要敲打一番,其實也並沒有想起到什麽效果。
但是自己明明有些理取鬧的這種行為,明明是遷怒於人的行為。這個駙馬卻是沉默了,這明明是自己將該發在龐煌身上的怒火發泄在那個太監身上啊。
相信龐煌也能看出來,但這次為什麽不吭聲了呢?
朱元璋的眼睛眯了起來,難道是自己大意,或者輕視了眼前的這個女婿,還是這個女婿對於太監從根本上沒有好感?
也不排除這個可能啊。但是善於觀察的朱元璋,卻將這一點看在了眼裏並記在了心裏,他需要進一步的證實一些事情。
思索到這兒,朱元璋回過神來,看見那個太監磕頭如倒蔥一般的在哪裏戰栗。而一臉平靜的駙馬都尉龐煌拱手朝自己奏道:“父皇,到時不食。對於身體不好,為了大明王朝的安寧,父皇還是先用膳吧!”
默默的站起身,卻沒有接龐煌的話題,隻是朝著剛才差點沒有喪命的太監喝道:“還不先行準備,難道非要朕殺你不成?”
太監叩頭後飛奔而去,龐煌剛想告退,卻被老朱喊住,隻好跟在朱元璋的身後,慢慢的走出禦花園,在環侍之下,往坤寧宮而去。
緩步走進坤寧宮的小花廳,太監已把筵席擺好,數十樣滾熱的菜肴擺到鑲金邊的紅木桌上。朱元璋坐到一張寬大的鋪著厚厚黃緞繡麵軟墊的紅木雕花靠背椅上。四名值守太監垂首侍立一邊。
“你也坐下吧。”朱元璋指一指身邊的座椅對龐煌說。
“謝皇上恩典!”
龐煌坐下了,還是有點不自在。雖然有過幾次和老朱一起用餐的記錄,但每次都不是那麽自在。
三十六種美味佳肴盛在四種不同形質的器皿裏,銀碟九隻,玉石碗九隻,青花黃龍瓷盤九隻,還有九隻是普通百姓家常用的陶碗。這種粗陶碗是皇帝登基以來堅持破皇家禦膳規格而擺設的,意思是吃飯不忘種地人。
在鄉下時莊戶人家都是用的這種陶碗,禦廚們深知皇上的良苦用心,有意將他最喜歡的幾樣菜放在陶碗裏,擺在離他最近的桌麵上,擺膳太監揭開菜碗菜盤上的銀蓋,躬身退下。
兩人言的吃了一會,龐煌看到皇帝放下筷子,於是也停了下來,用濕巾沾了下嘴角,聽朱元璋說道:“什麽時間讓臨安,帶著你那兩個兒子一起進宮吃飯吧,朕也好久沒有見他們了,倒是有些想念。”
龐煌聽後,忙做惶恐之狀說道:“其實,兒臣也想讓初五、初六進宮沐浴皇祖父天恩,可是最近天熱,而公主身子骨有些偏弱,所以不敢帶進宮來打擾父皇休養。”
有所意動,朱元璋悠然說道:“朕是在馬背上得到的天下,兵戎一生。可偏偏,唉……。”
“標兒小時身體偏弱,臨安也是,就連標兒的雄英和允炆身體都是那麽稚弱,對了,初五、初六的身體怎麽樣……。”言下之意,溢於表麵,大有煩惱之勢。
龐煌豈能不知道朱元璋在想些什麽,忙回答道:“讓父皇憂心了,父皇在馬背上得到的天下,臣等怎麽能和父皇相比……。”
“不說這些了!”朱元璋有些索然味,繼續問道:“講講你對於倭寇的看法吧,為什麽他們總是sāo擾大明,就算是朕下令禁海,也濟於事,這些原因,你在浙江這麽多年,應該明白一些吧!”
“兒臣不敢說明白,隻能猜測一二……。”龐煌連忙起身告罪,卻是將話繼續說了下去:
“兒臣有罪,在杭州時見過幾個海商,問及在海外時的遭遇,他們曾經言道,他在琉球國曾經協助琉球王室打退過幾次倭寇的進犯,也有生擒過倭國頭目,問及為何不尊我大明天朝教化,四處掠奪,生靈塗炭時,那倭寇頭目卻說…….。”
龐煌遲疑了一下,朱元璋馬上追問道:“說什麽?”
顯然是對此事比較關心,龐煌吸了一口氣,斟酌著話語修辭,道:“那倭寇竟然說,崖山之後再正統,我大明隻是邯鄲學步,徒惹笑爾…….。”
“啪”的一聲,朱元璋將手重重的擊打在桌子上,而龐煌好像沒有聽到似得,繼續說道:“那倭寇還說,他們國處於東方,乃ri出之地,他們天皇才是ri出之帝皇,而我大明乃是ri落之國,哪有ri出帝皇臣服於ri落之國的道理……。”
“嘩啦”一陣亂想,龐煌沒有想到年邁的老朱火氣還是那麽大,看著空蕩蕩的飯桌,滿地都是滾動著的陶碗銀碟,有些不敢相信似得看著皇帝,心想自己是不是說的過頭了。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m..閱讀。)
,
但縱然是另一個時空的那個社會,對於顛覆一個政權般的舉動,也是諱忌很深的,而龐煌之前暗中所做的一切,正是所有帝王都很討厭甚至是痛恨的事情,也由不得龐煌心裏不發虛的慌。
“兒臣不知父皇所指何事?兒臣與韓國公,隻有公事,卻私交,就算是有什麽往來,也是光明正大的,兒臣對於父皇絕對不會隱瞞的,請父皇明示。”
“你果然是伶牙利齒,好一副口才!”朱元璋似笑非笑,望了他一眼,他連忙躬身回道:“微臣……”
“朕看你是一帆風順,chun風得意嘛!”
“兒臣不敢!”
“你與李祺誰長?”
“李祺乃韓國公長子,長微臣幾歲!”
“朕觀你與李祺倒像是一對兄弟。”洪武皇帝突然斂起微笑,問道,“朕諭示李善長見駕,但是卻意外的跌倒中風,朕心裏本來也十分奇怪,這些事情也太巧了一些,不過,最近朕倒是聽說,你和李祺見麵的時候,你們連襟二人,似乎講過一個什麽袁凱的故事,朕也有些迷茫,不過朕的錦衣衛總算還不是聾子,袁凱的事情,朕已經知道了,竟然與李善長之病何等的相似,朕真的有些心寒啊。你的膽子不小。”
龐煌似乎忽然愣住了,驚出一身冷汗。難道李祺與自己會晤讓朱元璋知道了?但明明那次講袁凱之事的時候。隻有自己和李祺兩人而已,自己絕對不會記錯,如果這一點都不小心的話,那還怎麽完成自己心中的願望。
“你和李祺在半山園聚會,好一番風流韻事!”朱元璋話語顯得並不嚴厲,“你二人在亭子裏慷慨陳辭,各領風sāo,都說了些什麽?”
龐煌如雷擊頂。撲嗵跪下,連聲說道:“兒臣罪該萬死。”
此時的龐煌也心中發毛,害怕朱元璋震怒之下斬殺了自己,那可就冤枉透頂了,到底是誰透露出去的,是李祺不注意的走漏消息,還是自己對於自己的防衛力量過於自信。又或者是李祺向朱元璋說的呢。
龐煌跪在地上兩腿微微發抖,與李祺在王荊公半山園的幽會本來是極秘密的,一定是被錦衣衛的有心人偵察到了。他自己就曾經是錦衣衛的人,當然知道錦衣衛是直錄於皇上的心腹,專主察聽在京大小衙門官吏不公不法及凡聞之事,不奏聞。錦衣衛的足跡處不到,被檢校告密而被殺頭刑杖的難以計數。
龐煌此時後悔莫及,因為李祺還兼著錦衣衛經曆司的差事,自己為了安排人進經曆司,所以去找了幾趟李祺。在人的時候,說了一些不該說的話。不過都很隱晦啊,況且還發了那麽多牢sāo,甚至還對皇上說了許多稍微不恭敬的言辭,都能被定為觸犯聖威誹謗皇上之罪而處死。
“龐煌!”
“罪臣在。”
“你起來吧。”
龐煌以為耳朵聽錯,不由得偷覷一眼稍顯老態的朱元璋。皇帝的臉上沒有怒容,倒是掛著一個慈祥的老人的微笑。
“起來吧!”朱元璋又說了一遍。
“兒臣謝父皇隆恩。”
“也難怪!”朱元璋說,“你們同為駙馬都尉,在民間可以以連襟相稱,他喜歡咬文嚼字吟詩論文的,而你喜歡擺弄一些東西,雖然看上去沒有共同點,但都一樣,都是重情義之人,那天其實你們說些什麽,朕都知道。”
龐煌嚇的抖了一下,朱元璋揮揮手。龐煌心中奇怪,自己雖然是駙馬都尉,但是朱元璋是一個什麽人物,豈會因為親情而寬宥之理?要不然便是談話時那個神秘的錦衣衛並未聽得完全。
他不覺回想那幾次在半山園幽會的情形,當時左右並第三者呀?難道是那個提壺送茶的夥計麽?可是那人並未在身邊停留,或者他躲在暗中竊聽?但從皇上今ri的態度看,可以斷定那個易裝的錦衣衛並沒有聽全他們的談話,最起碼是對於自己在浙江的很多舉動都還沒有察覺到。
裴承祖再沒有勇氣在皇上麵前指控周保和有關鄭公炎的事情了。直到離開禦書房,他一直緘默,總是割不斷對鬼影迷霧般的錦衣衛和檢校的遐想。
其實朱元璋對於龐煌並沒有太大的怒意,他生氣的是,讓他生氣的是龐煌竟然事先洞悉了自己的心思,知道自己對李善長霍霍磨刀,所以竟然事先提醒,而讓他生氣的還有,要不是龐煌對李祺說過那個袁凱,自己還不知道,原來身為皇帝,竟然被那個什麽袁凱蒙在鼓裏,被很多人當做笑話看。
所以龐煌的錯處有三條:第一,插手李善長的事情;第二,知道袁凱的事情非但隱瞞不報,是把這種欺君的行為教給李祺,從而讓李善長逃過一劫;第三,朱元璋暫時不反對外戚理政,但把龐煌調到浙江巡查學政,一去就是幾年,那就是不想讓他攙和到官場裏的事情,但是龐煌不但沒有領會自己的意思,反而變本加厲的背道而馳。
這種背叛是朱元璋不能忍受的,尤其是自己的女婿這樣做,是讓朱元璋不能忍受。在這件事情的襯托之下,龐煌在浙江的其他事情倒是不太明顯了。
比如結交商賈,比如說買船出海,比如說訓練和擴充親衛,這些都在朱元璋心裏承受的範圍之內,也曾經讓人問過龐煌,不過龐煌的解釋是花費有些大,又不想為朝廷增加負擔,想著這家夥在北平的所作所為。朱元璋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但是竟然能洞悉自己的態度,做到提前預防。就不能不引起朱元璋的jing惕了。
這時,一縷晚霞照入龍亭,揮灑在龐煌的身上,在yin影中的朱元璋驟然眼前一亮,仿佛好久沒有見過自己的這個女婿一樣,就那樣呆呆的盯著,好久沒有說話。
已經三十餘歲的龐煌,頭戴烏紗折角向上巾。身穿紅袍,盤領窄袖,袍的前胸後背及兩肩皆繡織金sè蟒蛇,腰勒玉帶,足登皮靴,如同一個儒生。但是配合著瘦削的身材,清臒的麵孔。以及細細的雙眉下閃著充滿幽邃的目光。使朱元璋看著看著,驟然心裏一軟,因為他又想起了自己的女兒臨安公主,又想起了自己的馬皇後,曾幾何時,馬皇後在自己麵前。低聲懇求一定要寬待臨安公主和駙馬的情景。
現在轉眼間,皇後已經辭世三年了,而駙馬和臨安公主也漸漸的成熟起來,而皇後的囑托也又重回到了朱元璋心裏。
“你在浙江巡視學政,巡視的怎麽樣?”看著駙馬瘦削的身材。朱元璋盡管猜測到龐煌在浙江過的十分如意,但還是關心的問道。
“謝父皇關心。兒臣接受聖旨,自當為朝廷效力,其中也是劉三吾和黃子澄也為兒臣cāo勞不少,所以兒臣過的還算清閑。”
提及劉三吾,朱元璋不由悶哼一聲,想起了洪武十八年那個倔強老頭,就是那一次的事情之後,他講劉三吾發配給了駙馬使用,算是給那老頭一個jing示,但雖然是自己蓄意而為,但是那種被人違背的感覺還是讓他心裏十分不。為了抑製怒氣而分散注意力,眼光隨意的一瞟,卻看見門口站著的太監正猶豫著向龍亭內張望。
不由大怒,喝道:“這死閹貨,偷偷摸摸的看什麽,有什麽事情還不給朕奏來。”
那太監唬了一跳,像被雷擊了一般猛的趴倒在龍亭外,由於太急,頭險些沒有碰在台階上,又是一身冷汗。忙回道:“聖上,現在已過用膳的時間,禦膳房已經將飯菜熱好了,奴婢在想陛下準備什麽時候起駕用膳,所以多看了兩眼,奴婢該死、奴婢該死。”
“朕什麽時間起駕,需要你這個閹人cāo心嗎?”朱元璋將剛才的怒火全部都關注在眼前的這個太監身上:“也不看看自己是什麽身份,竟然違反朕所製定的內宦不得幹政這一條,來人…….。”
一聲呼喝,不說外麵的侍衛應聲,那太監是如同一灘軟泥,嚇的魂飛天外。龐煌冷眼看著發生的一切,雖然他對太監也沒有什麽好印象,但是單憑這個太監隻是想問問什麽時間起駕用膳,就被冠以幹政的罪名,明著看有些牽強,而其實怒火全因為自己而起,心裏有些不安。
他知道朱元璋最忌恨內監幹政,曾教導群臣說:“朕觀周禮,閹寺不及百人。然後世竟有增至數千者,因重用而致生亂。這些人隻可用作灑掃,聽候使喚。除非有特別事一定要配備太監者,一定不能多用……這些太監,千百之中好的隻有一兩個,壞的常有千百,倘若用作耳目,則耳目皆蔽;用為心腹,斷為心腹之疾,對這些人,駕馭的辦法便是叫他們畏懼律法,決不可使之有功。畏法則自能檢點而受約束,有功則便要驕慢放肆。”
是親眼見過幾個曾經隨侍的老太監,就是因為偶然在皇上麵前議及政事而被苛斥疏遠,不再重用。皇上還下了一道諭旨:“內監不準讀書識字。”洪武十七年鑄鐵牌懸掛內宮:“內臣不得幹預政事,犯者斬!”並詔諭朝臣,任何人不得與大內太監交往和文字接移。
在龐煌眼裏,除了那個有限的幾個太監比如說是鄧順等人外,這些太監甚至連出宮也是不可能,不過看今ri的態勢,看上去論講情或者是放任不管,這個太監都是免不了一死,龐煌心裏也隻能歎其命歹。
也不多言,也省的萬一在引起朱元璋的長篇大論,不但救不了這個太監,而且還會連累自己受罪。
也不知道為什麽,從這個念頭一起,龐煌才發覺。自己自從下定決心要做些什麽的時候,心腸也變得硬了許多。做事也有些不計後果起來。
眼角掃處,朱元璋發現龐煌竟然沒有過來勸諫自己,這還是傳說中老好人一般的駙馬都尉嗎?為了一個太監隨意的說一句傷大雅的話都不肯,但又冒著被自己責難的危險,冒著欺君的危險,卻要救一個李善長,為什麽?
原本朱元璋還以為龐煌是意氣用事,因為有過前車之鑒。比如說早年的魏觀一案,還有郭桓一案等等,都見過這個工匠般的駙馬都尉伸出一雙不該伸出的手,所以他這次召見龐煌,隻是想要敲打一番,其實也並沒有想起到什麽效果。
但是自己明明有些理取鬧的這種行為,明明是遷怒於人的行為。這個駙馬卻是沉默了,這明明是自己將該發在龐煌身上的怒火發泄在那個太監身上啊。
相信龐煌也能看出來,但這次為什麽不吭聲了呢?
朱元璋的眼睛眯了起來,難道是自己大意,或者輕視了眼前的這個女婿,還是這個女婿對於太監從根本上沒有好感?
也不排除這個可能啊。但是善於觀察的朱元璋,卻將這一點看在了眼裏並記在了心裏,他需要進一步的證實一些事情。
思索到這兒,朱元璋回過神來,看見那個太監磕頭如倒蔥一般的在哪裏戰栗。而一臉平靜的駙馬都尉龐煌拱手朝自己奏道:“父皇,到時不食。對於身體不好,為了大明王朝的安寧,父皇還是先用膳吧!”
默默的站起身,卻沒有接龐煌的話題,隻是朝著剛才差點沒有喪命的太監喝道:“還不先行準備,難道非要朕殺你不成?”
太監叩頭後飛奔而去,龐煌剛想告退,卻被老朱喊住,隻好跟在朱元璋的身後,慢慢的走出禦花園,在環侍之下,往坤寧宮而去。
緩步走進坤寧宮的小花廳,太監已把筵席擺好,數十樣滾熱的菜肴擺到鑲金邊的紅木桌上。朱元璋坐到一張寬大的鋪著厚厚黃緞繡麵軟墊的紅木雕花靠背椅上。四名值守太監垂首侍立一邊。
“你也坐下吧。”朱元璋指一指身邊的座椅對龐煌說。
“謝皇上恩典!”
龐煌坐下了,還是有點不自在。雖然有過幾次和老朱一起用餐的記錄,但每次都不是那麽自在。
三十六種美味佳肴盛在四種不同形質的器皿裏,銀碟九隻,玉石碗九隻,青花黃龍瓷盤九隻,還有九隻是普通百姓家常用的陶碗。這種粗陶碗是皇帝登基以來堅持破皇家禦膳規格而擺設的,意思是吃飯不忘種地人。
在鄉下時莊戶人家都是用的這種陶碗,禦廚們深知皇上的良苦用心,有意將他最喜歡的幾樣菜放在陶碗裏,擺在離他最近的桌麵上,擺膳太監揭開菜碗菜盤上的銀蓋,躬身退下。
兩人言的吃了一會,龐煌看到皇帝放下筷子,於是也停了下來,用濕巾沾了下嘴角,聽朱元璋說道:“什麽時間讓臨安,帶著你那兩個兒子一起進宮吃飯吧,朕也好久沒有見他們了,倒是有些想念。”
龐煌聽後,忙做惶恐之狀說道:“其實,兒臣也想讓初五、初六進宮沐浴皇祖父天恩,可是最近天熱,而公主身子骨有些偏弱,所以不敢帶進宮來打擾父皇休養。”
有所意動,朱元璋悠然說道:“朕是在馬背上得到的天下,兵戎一生。可偏偏,唉……。”
“標兒小時身體偏弱,臨安也是,就連標兒的雄英和允炆身體都是那麽稚弱,對了,初五、初六的身體怎麽樣……。”言下之意,溢於表麵,大有煩惱之勢。
龐煌豈能不知道朱元璋在想些什麽,忙回答道:“讓父皇憂心了,父皇在馬背上得到的天下,臣等怎麽能和父皇相比……。”
“不說這些了!”朱元璋有些索然味,繼續問道:“講講你對於倭寇的看法吧,為什麽他們總是sāo擾大明,就算是朕下令禁海,也濟於事,這些原因,你在浙江這麽多年,應該明白一些吧!”
“兒臣不敢說明白,隻能猜測一二……。”龐煌連忙起身告罪,卻是將話繼續說了下去:
“兒臣有罪,在杭州時見過幾個海商,問及在海外時的遭遇,他們曾經言道,他在琉球國曾經協助琉球王室打退過幾次倭寇的進犯,也有生擒過倭國頭目,問及為何不尊我大明天朝教化,四處掠奪,生靈塗炭時,那倭寇頭目卻說…….。”
龐煌遲疑了一下,朱元璋馬上追問道:“說什麽?”
顯然是對此事比較關心,龐煌吸了一口氣,斟酌著話語修辭,道:“那倭寇竟然說,崖山之後再正統,我大明隻是邯鄲學步,徒惹笑爾…….。”
“啪”的一聲,朱元璋將手重重的擊打在桌子上,而龐煌好像沒有聽到似得,繼續說道:“那倭寇還說,他們國處於東方,乃ri出之地,他們天皇才是ri出之帝皇,而我大明乃是ri落之國,哪有ri出帝皇臣服於ri落之國的道理……。”
“嘩啦”一陣亂想,龐煌沒有想到年邁的老朱火氣還是那麽大,看著空蕩蕩的飯桌,滿地都是滾動著的陶碗銀碟,有些不敢相信似得看著皇帝,心想自己是不是說的過頭了。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m..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