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會上,太子太傅方孝孺作為東宮的近臣也參與其中。這一生之中不知道參加過多少次這樣的朝會,但是這次卻隻是站在隊伍的最後,默默無聞也沒有發言,這個方孝孺的一貫作風不符,但是也和皇帝的冷漠有著很深的關係。
近五年來第一次來到京師,自從太子守護北平之後,方孝孺就把心思全部放在輔佐太子治理遼東的事情上了,就連老家都沒有回,隻是留大兒子方中愈在家中侍候八十餘歲的高堂,也算得上兢兢業業了。
但是隨著離開京師的時間越長,他就越感到生疏,不但是對朝堂之上的禮儀生疏,而且感到皇上離他也越來越遠了。是皇上把他召至京師,但是來了三天了,在北平享盡了太子優容的方孝孺,出乎意料的受到了冷落。
鑒於梅殷剛剛被賜死,而方孝孺作為東宮之人,前來拜見他的人不多,除了幾個親近的學生之外,以前許多親近的朝臣並未作出太大的反應,甚至方孝孺拉下麵子前去拜訪,也吃了幾個閉門羹,就算是~願意見他的也是不冷不淡的應對著。
這一切都使方孝孺感到憤怒,可是麵對皇上的威嚴,他隻能用沉默來表示反抗,所以在三天之後,皇上特旨命他上朝聽政,他依舊一言不發,一直保持到最後散朝。
待出了午門,氣氛便鬆了下來。一些相熟的官員三三兩兩的聚到一起,而那些平日便愛埋頭攀迎的下官們則紛紛跑到各自上司跟前點頭哈腰,攀附交情。還是那個模樣。方孝孺離開的久了、自然沒有什麽人來巴結他,而他也不是太在乎。此時便獨自步行。正過了端門,一個侍衛急急小跑過來。對方孝孺細聲道:“方大人留步,皇上要召你見哩!”
盡管方孝孺有些賭氣,但皇帝召見是不可能推辭的。忙整了整衣冠,輕聲道:“請帶路。”便隨那侍衛一起折返回去。
被召見的地方是乾清宮。乾清宮位於內廷,乃皇帝寢宮。一進乾清門,方孝孺便背心發涼,皇上不在外廷,而在寢宮召見自己,究竟所為何事?莫非陛下已決心要找太子的晦氣。而先拿自己開刀?方孝孺雖然不信,但依舊不能製止自己心中的恐懼,卻又不敢多問,隻得硬著頭皮,在宮內的女史接手帶路後,還是走了進去。
女史並未把方孝孺帶進大殿,而是左彎右拐,直到一扇小門前才停步。他輕輕推開房門,對方孝孺笑道:“皇上有旨。命方太傅在此見駕。你請進。”聽他如此說,道了個謝,提腳跨了進去。
方一進門,後麵咣的一響。門已經被閉上。年邁的方孝孺嚇了一跳,來不及細想,連忙躬身就要行禮。卻發現有些異常。房間內靜寂無聲。過了良久,見過了半晌還無人搭理。讓方孝孺無法忍受。
偷著打量四周,發現房間內空無一人。皇帝並未在裏麵,也沒有任何人的存在。方孝孺頓時一頭霧水:既召我來,怎麽卻又沒人。一時間微微有些慍怒。他當然不敢在此地發牢騷,但見皇帝既然不在,便也大著膽子直起腰來四處看看。
這房子不大,隻向南麵開了一扇小窗,屋內北麵有張坐塌麵南而設,想必是為皇帝所備;牆壁上掛了幾幅行草,方孝孺粗粗一看,似是北宋黃庭堅的筆法;坐塌前方還擺著一個紅木凳子,不知是不是為自己所設。不過皇帝既然不在,方孝孺然不敢貿然坐上去,隻得站在那裏輕輕搓手。
就在等的頗為不耐之時,坐塌後麵的屏風處突然傳來一陣響聲,此時一陣腳步聲傳來,心中暗想,皇上還是來了。
“方愛卿!”朱標說話了,但是其聲音深沉冰冷。方孝孺聽了心中一驚,來不及多想,忙磕頭覲見,得到允許後方站起來。
朱標此時已換下先前朝會時的袞冕服,換上一身素白的常服。方孝孺看見,方想請問皇上所召何事,就聽見說道:“方愛卿,可知朕今日召爾至此,所為何事?”
語氣仍是冰冷,一句問詢的話中似乎帶著極大的壓力與威嚴,方孝孺許久不在京師,當然對天子有了敬畏之心,心馬上又提了上來,小心翼翼道:“臣愚昧,請陛下明示?”
朱標沒有說話,房間裏鴉雀無聲,年逾六十的方孝孺,竟然被這種沉悶的氣氛壓製的喘不過來氣,頭深深的低下不敢仰視。
“方愛卿,你是幾品官銜,朕又賦予你何等職司?”朱標發話了,但卻是這麽沒頭沒尾的一句,方孝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隻得畢恭畢敬道:“回陛下,太子太傅乃三公之一,並從一品掌以道德輔導太子,而謹護翼之。”
“唔”朱標應了一聲,隨即又道:“愛卿可知朕賜你此官職何意?”
方孝孺忙道:“自是皇上的恩典,命微臣輔佐太子,效忠朝廷。”
“但是現在北平是誰在輔佐太子,你又是效忠於誰呢?”朱標步步緊逼。
方孝孺嚇了一大跳,忙跪下道:“當然是效忠皇上,臣食的是朝廷俸祿,對皇上忠心不二,豈敢受他人驅使!”
“好一個忠心不二!”朱標一聲冷笑,頓了一頓,突然厲聲道:“朕問你,愛卿身為太子太傅,自當謹慎侍奉太子,使其熟練政務。但是朕卻聽說,現在太子最信服的不是你這個太子太傅,也不是盛庸這個太子太師,而是那個什麽法雲寺的和尚,愛卿你說說看,你們是不是老了……。”
朱標聲色俱厲,方孝孺頓覺五雷轟頂,整個人頓時呆住。其實最近連年,他都是有這種想法,但是從來不敢說出來而已。因為說出來不但是誅心之言,而且他身為儒林大家。還有沽名釣譽之嫌。
雖然他這一輩子都為聲名所累,雖然平時做出自明清高。不與人爭長短,其實他心裏比誰都在乎,要不他就不會在自己的書房內,和兒子們一起密謀鏟除智光的威脅了。
自從智光獲取太子的信任以來,他和太子之間的關係在不知不覺中疏遠,要不是有從小教導太子的恩德,還有朱雄英不是一個忘本之人,換了其他人恐怕早就失去了寵信了,對此。方正刻板的方孝孺也曾經想過辦法。
但他不是一個做事不擇手段的人,所以才會在嫌惡智光的同時,還要在智光布局陷害二皇子朱允炆的時候,從中動用自己的力量幫助智光善後,因為方孝孺知道要以太子的利益為重,而智光也就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有執無恐的行事,因為他知道,隻要牽涉到太子的聲譽和地位。方孝孺會不遺餘力的為其補救的。
而且山東叛亂以來,傳說中與智光有斬不斷的關係,方孝孺身為太子太傅,在京師的首輔。多少也曉得一些。前些日子方孝孺還隱隱聽傳言說,皇上要誅殺智光,但是方孝孺在欣慰的同時。又害怕打擊了太子的威信,所以擺脫黃子澄上了一封奏折。還請朱棡戴爾說項。
正因如此,當智光在北平他來京師之前對方孝孺屢次試探時。方孝孺雖知不正常,卻也沒有抖落出來,隻是吱唔以對。沒想到今日進京,皇上竟當麵詰問!方孝孺此時方寸大亂,忙拜了一拜,穩定了一下情緒答道:“臣惶恐,臣實在不知皇上所指……”
“胡說!”方孝孺尚未說完,朱標便將其打斷道:“智光和尚結納白蓮餘孽,謀逆之心昭然若揭。前日大理寺已得了實證,你身為朝廷命官,竟袒護一個和尚,知情不報,難道說朕不會殺你嗎?”
方孝孺一驚,但是為官多年的他,也就是一驚,就回過味來,剛才主要是朱標讓他獨處一間房屋,然後又很久不給你反應,故意讓他多想,打的也就是心理戰,讓方孝孺等的時間越久,方孝孺想的也就會越多,而想的越多,在言談中才會表露出來。
其實朱標此時心中也很緊張,方孝孺是什麽人,一代大儒和官場老將,要不是此次返京,在皇帝的暗示下,沒有人敢明目張膽的去方孝孺的府邸中拜訪過,也沒有人敢明著透露朝廷的風向,導致了方孝孺本來就有些疑心,然後自己將其放在房間內晾了許久,最後一上來就氣勢洶洶的質問,打亂了方孝孺本來已經布置好的防線,
方才那些話,大家都心照不宣,不過沒有人敢明著說而已,就算是朱標在朝堂之上,也不會公然說出來,因為真的是那樣,就要朝野間大亂一陣子,甚至要牽涉很多人出來,沒有必要的話,誰會做出這樣的事情呢?
“陛下……”過了良久,方孝孺才道:“臣有罪,臣有罪!臣其實知道些智光的動靜,隻因無憑無據,又牽涉太子殿下,不敢亂說,怕說錯了自己遭罰沒有什麽,但如果連累了太子,那臣就百死難贖了,臣不敢不慎啊!”
朱標渾身緊繃的神經瞬間鬆了下來,人忽然有一種虛脫感,過了好一陣方恢複過來。見方孝孺仍然拱著身子在那裏站著,微微一笑,起身親自將其扶到紅木凳子上坐了,溫言道:“方愛卿不必如此。你謹言慎行,不做妄言,本也是人臣之道,豈有罪過可言?今日朕召你於此密室,便是望與愛卿坦誠相對,至於以前種種,朕自有明斷,必不怪你欺君!”
這也可能就是天子威嚴,恩威並施的結果,方孝孺知道,不過還是要做出一副誠惶誠恐的樣子,十分感動的坐了半個屁股。隨即又站起謝恩。
兩人就北平之事商談了一會,有了剛才的嚴肅,方才又現在緩和的結局,方孝孺從皇上嚴厲開始,就已經知道了皇上的想法,心裏也放心了很多,對於智光等人的評價也相對大膽了。
朱標對於智光的認識,除了見過一麵和內廠的情報之外,通過方孝孺又加深了一層。想道此。朱標腦子一轉,心中已有了計較。便對方孝孺沉聲道:“方愛卿,朕有一事需你去做。不知你敢與不敢?”
見皇帝一臉肅容,忙起身行禮道:“陛下言重了,臣乃朝廷命官,陛下若有差遣,臣萬死不辭,豈有不敢之理!”方孝孺本來就是謹守君臣綱常之人,以前因著種種顧慮不敢言語。今日朱標恩威並施,雖說不一定是成功將其懾服,但至少表麵上那顆忠君之心頓時活了過來。此時一番表態倒也並非做作。
“好!”朱標對這種表現十分滿意,隨即道:“朕意已定。要徹底杜絕佛教禍亂朝政,明年準備進行佛道置辯,朕覺得儒家也有必要參與其中。而大明上下,愛卿乃是公認的儒林大家,朕決定讓太子主持佛道置辯,但是又擔心太子經驗尚淺,要以你為先鋒,不知你可願做?”
朱標的這番話。是擺明了車馬炮要對付佛教,方孝孺頓時血氣大漲,大聲說:“臣為陛下,赴湯蹈火、萬死不辭!此番臣回到北平。必用心輔助太子主持佛道置辯,不負陛下所托!”
方孝孺又在京城盤桓數日,方陛辭返回。一路顛簸回到北平府。也不休息,直接進東宮向太子請安招呼。
朱雄英這段時間心情愈發不好。因為現在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他的師傅智光大師,他有些擔心自己的能力問題了。但是又不能不保護智光,因為智光在他眼裏不但是一個智囊,而且是他多子多孫的倚仗,三十餘歲了,自己的太子妃才有身孕,在朱雄英眼裏幾乎就是一個神跡,所以他一定不能讓師傅有任何的差池。
就在他擔心的時候,方孝孺求見,朱雄英大喜過望,因為所有人都猜測此次皇上召見太傅大人,肯定是為了傳言中的智光大師牽涉山東叛亂一案,既然方孝孺回來了,那肯定事情已經有了定論,朱雄英想快些知道,而且他相信,太傅大人,也就是自己的老師,肯定會站在他這一邊,這點是一點兒也不需要懷疑的。
朱雄英傳旨,在東殿議事閣接見。方孝孺整好衣冠進去,見還有兩個人,自己的兒子方中憲和一個沒有見過的和尚也在裏麵。他沒有理會,隻是躬身對朱雄英行完參見之禮,然後又接受兒子拜見的一揖。
待太子問他進京事宜時,他方把在京城的一應公務等例行公事般說了,至於被朱標召見一事,因為皇帝還沒有明旨,在加上有和尚在一側,所以也就含糊其詞的帶了過去,不想在此時說起。
果然,朱雄英微笑著詢問了些父皇與母後的身體情況之後,便沒有揪著此事,繼續追問父皇如何看待關於智光大師涉案一事,但是方孝孺不由分說,聲稱自己路上偶感風寒,已經不堪承受,所以要告退,稍後再向太子奏明。
待方孝孺走後,沒有過大一會,方中憲也告退而出,回去時候父親去了。朱雄英從麵前案牘上拿起一張信紙,又仔仔細細的看了一遍,抬頭問那和尚道:“圓覺師兄,老師不說,你認為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貧僧認為有可疑之處!”圓覺思忖許久,方應道。
“哦?”朱雄英有些意外:“大師的意思,京師中父皇要對師傅不利嗎?”
“皇上單獨召見太傅大人,但此次召見所為何事,太傅大人卻語焉不詳,故貧僧有此一說。”
“說來聽聽!”朱雄英坐直了身子。圓覺是智光大師的首徒,算來也是朱雄英的師兄,不過太子雖然一直以師兄稱之,圓覺卻是不敢應承,不過圓覺一向心思縝密,善辨辭色,素得智光信任,此次聞聽方孝孺回來,智光有意讓圓覺在一旁觀察方孝孺的舉止。
圓覺吸一口氣,侃侃言道:“太傅當年乃是朝廷重臣,現如今又是東宮首輔,皇上讓其上朝和私下召見都沒有問題,無非是為了太子殿下好,貧僧剛才觀察太傅大人,本來精神煥發,但是看見貧僧在,卻又說不堪一路勞累,明顯的是陛下召見太傅大人是關於師傅的事情,但是太傅大人又不說,那自然是一個不好的信號了。”
朱雄英默然。確實,這些都是可疑之處,圓覺的揣測不無道理。莫非父皇已經動了殺心,而老師將會成為父皇對付智光大師的一柄暗刃?不過思慮再三後,朱雄英仍輕輕搖了搖頭。
畢竟他從小受到方孝孺的教導,且在他看來,方孝孺又是個懂禮守道的儒家子弟,就算是父皇動了殺機,也不可能讓方孝孺出麵,那不是離間他們的師生情誼嗎?
不過,圓覺之言雖隻是憑空猜測,並無實際證據,但多少顯得有些捕風捉影,風聲鶴唳的意思。但話雖如此,這一片疑雲卻纏繞在朱雄英腦中,總也揮之不去。想來想去,太子朱雄英下了決心,無論如何,也不能讓智光大師受到牽連,也不能讓自己的師傅和老師之間產生矛盾。(未完待續。。)
近五年來第一次來到京師,自從太子守護北平之後,方孝孺就把心思全部放在輔佐太子治理遼東的事情上了,就連老家都沒有回,隻是留大兒子方中愈在家中侍候八十餘歲的高堂,也算得上兢兢業業了。
但是隨著離開京師的時間越長,他就越感到生疏,不但是對朝堂之上的禮儀生疏,而且感到皇上離他也越來越遠了。是皇上把他召至京師,但是來了三天了,在北平享盡了太子優容的方孝孺,出乎意料的受到了冷落。
鑒於梅殷剛剛被賜死,而方孝孺作為東宮之人,前來拜見他的人不多,除了幾個親近的學生之外,以前許多親近的朝臣並未作出太大的反應,甚至方孝孺拉下麵子前去拜訪,也吃了幾個閉門羹,就算是~願意見他的也是不冷不淡的應對著。
這一切都使方孝孺感到憤怒,可是麵對皇上的威嚴,他隻能用沉默來表示反抗,所以在三天之後,皇上特旨命他上朝聽政,他依舊一言不發,一直保持到最後散朝。
待出了午門,氣氛便鬆了下來。一些相熟的官員三三兩兩的聚到一起,而那些平日便愛埋頭攀迎的下官們則紛紛跑到各自上司跟前點頭哈腰,攀附交情。還是那個模樣。方孝孺離開的久了、自然沒有什麽人來巴結他,而他也不是太在乎。此時便獨自步行。正過了端門,一個侍衛急急小跑過來。對方孝孺細聲道:“方大人留步,皇上要召你見哩!”
盡管方孝孺有些賭氣,但皇帝召見是不可能推辭的。忙整了整衣冠,輕聲道:“請帶路。”便隨那侍衛一起折返回去。
被召見的地方是乾清宮。乾清宮位於內廷,乃皇帝寢宮。一進乾清門,方孝孺便背心發涼,皇上不在外廷,而在寢宮召見自己,究竟所為何事?莫非陛下已決心要找太子的晦氣。而先拿自己開刀?方孝孺雖然不信,但依舊不能製止自己心中的恐懼,卻又不敢多問,隻得硬著頭皮,在宮內的女史接手帶路後,還是走了進去。
女史並未把方孝孺帶進大殿,而是左彎右拐,直到一扇小門前才停步。他輕輕推開房門,對方孝孺笑道:“皇上有旨。命方太傅在此見駕。你請進。”聽他如此說,道了個謝,提腳跨了進去。
方一進門,後麵咣的一響。門已經被閉上。年邁的方孝孺嚇了一跳,來不及細想,連忙躬身就要行禮。卻發現有些異常。房間內靜寂無聲。過了良久,見過了半晌還無人搭理。讓方孝孺無法忍受。
偷著打量四周,發現房間內空無一人。皇帝並未在裏麵,也沒有任何人的存在。方孝孺頓時一頭霧水:既召我來,怎麽卻又沒人。一時間微微有些慍怒。他當然不敢在此地發牢騷,但見皇帝既然不在,便也大著膽子直起腰來四處看看。
這房子不大,隻向南麵開了一扇小窗,屋內北麵有張坐塌麵南而設,想必是為皇帝所備;牆壁上掛了幾幅行草,方孝孺粗粗一看,似是北宋黃庭堅的筆法;坐塌前方還擺著一個紅木凳子,不知是不是為自己所設。不過皇帝既然不在,方孝孺然不敢貿然坐上去,隻得站在那裏輕輕搓手。
就在等的頗為不耐之時,坐塌後麵的屏風處突然傳來一陣響聲,此時一陣腳步聲傳來,心中暗想,皇上還是來了。
“方愛卿!”朱標說話了,但是其聲音深沉冰冷。方孝孺聽了心中一驚,來不及多想,忙磕頭覲見,得到允許後方站起來。
朱標此時已換下先前朝會時的袞冕服,換上一身素白的常服。方孝孺看見,方想請問皇上所召何事,就聽見說道:“方愛卿,可知朕今日召爾至此,所為何事?”
語氣仍是冰冷,一句問詢的話中似乎帶著極大的壓力與威嚴,方孝孺許久不在京師,當然對天子有了敬畏之心,心馬上又提了上來,小心翼翼道:“臣愚昧,請陛下明示?”
朱標沒有說話,房間裏鴉雀無聲,年逾六十的方孝孺,竟然被這種沉悶的氣氛壓製的喘不過來氣,頭深深的低下不敢仰視。
“方愛卿,你是幾品官銜,朕又賦予你何等職司?”朱標發話了,但卻是這麽沒頭沒尾的一句,方孝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隻得畢恭畢敬道:“回陛下,太子太傅乃三公之一,並從一品掌以道德輔導太子,而謹護翼之。”
“唔”朱標應了一聲,隨即又道:“愛卿可知朕賜你此官職何意?”
方孝孺忙道:“自是皇上的恩典,命微臣輔佐太子,效忠朝廷。”
“但是現在北平是誰在輔佐太子,你又是效忠於誰呢?”朱標步步緊逼。
方孝孺嚇了一大跳,忙跪下道:“當然是效忠皇上,臣食的是朝廷俸祿,對皇上忠心不二,豈敢受他人驅使!”
“好一個忠心不二!”朱標一聲冷笑,頓了一頓,突然厲聲道:“朕問你,愛卿身為太子太傅,自當謹慎侍奉太子,使其熟練政務。但是朕卻聽說,現在太子最信服的不是你這個太子太傅,也不是盛庸這個太子太師,而是那個什麽法雲寺的和尚,愛卿你說說看,你們是不是老了……。”
朱標聲色俱厲,方孝孺頓覺五雷轟頂,整個人頓時呆住。其實最近連年,他都是有這種想法,但是從來不敢說出來而已。因為說出來不但是誅心之言,而且他身為儒林大家。還有沽名釣譽之嫌。
雖然他這一輩子都為聲名所累,雖然平時做出自明清高。不與人爭長短,其實他心裏比誰都在乎,要不他就不會在自己的書房內,和兒子們一起密謀鏟除智光的威脅了。
自從智光獲取太子的信任以來,他和太子之間的關係在不知不覺中疏遠,要不是有從小教導太子的恩德,還有朱雄英不是一個忘本之人,換了其他人恐怕早就失去了寵信了,對此。方正刻板的方孝孺也曾經想過辦法。
但他不是一個做事不擇手段的人,所以才會在嫌惡智光的同時,還要在智光布局陷害二皇子朱允炆的時候,從中動用自己的力量幫助智光善後,因為方孝孺知道要以太子的利益為重,而智光也就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有執無恐的行事,因為他知道,隻要牽涉到太子的聲譽和地位。方孝孺會不遺餘力的為其補救的。
而且山東叛亂以來,傳說中與智光有斬不斷的關係,方孝孺身為太子太傅,在京師的首輔。多少也曉得一些。前些日子方孝孺還隱隱聽傳言說,皇上要誅殺智光,但是方孝孺在欣慰的同時。又害怕打擊了太子的威信,所以擺脫黃子澄上了一封奏折。還請朱棡戴爾說項。
正因如此,當智光在北平他來京師之前對方孝孺屢次試探時。方孝孺雖知不正常,卻也沒有抖落出來,隻是吱唔以對。沒想到今日進京,皇上竟當麵詰問!方孝孺此時方寸大亂,忙拜了一拜,穩定了一下情緒答道:“臣惶恐,臣實在不知皇上所指……”
“胡說!”方孝孺尚未說完,朱標便將其打斷道:“智光和尚結納白蓮餘孽,謀逆之心昭然若揭。前日大理寺已得了實證,你身為朝廷命官,竟袒護一個和尚,知情不報,難道說朕不會殺你嗎?”
方孝孺一驚,但是為官多年的他,也就是一驚,就回過味來,剛才主要是朱標讓他獨處一間房屋,然後又很久不給你反應,故意讓他多想,打的也就是心理戰,讓方孝孺等的時間越久,方孝孺想的也就會越多,而想的越多,在言談中才會表露出來。
其實朱標此時心中也很緊張,方孝孺是什麽人,一代大儒和官場老將,要不是此次返京,在皇帝的暗示下,沒有人敢明目張膽的去方孝孺的府邸中拜訪過,也沒有人敢明著透露朝廷的風向,導致了方孝孺本來就有些疑心,然後自己將其放在房間內晾了許久,最後一上來就氣勢洶洶的質問,打亂了方孝孺本來已經布置好的防線,
方才那些話,大家都心照不宣,不過沒有人敢明著說而已,就算是朱標在朝堂之上,也不會公然說出來,因為真的是那樣,就要朝野間大亂一陣子,甚至要牽涉很多人出來,沒有必要的話,誰會做出這樣的事情呢?
“陛下……”過了良久,方孝孺才道:“臣有罪,臣有罪!臣其實知道些智光的動靜,隻因無憑無據,又牽涉太子殿下,不敢亂說,怕說錯了自己遭罰沒有什麽,但如果連累了太子,那臣就百死難贖了,臣不敢不慎啊!”
朱標渾身緊繃的神經瞬間鬆了下來,人忽然有一種虛脫感,過了好一陣方恢複過來。見方孝孺仍然拱著身子在那裏站著,微微一笑,起身親自將其扶到紅木凳子上坐了,溫言道:“方愛卿不必如此。你謹言慎行,不做妄言,本也是人臣之道,豈有罪過可言?今日朕召你於此密室,便是望與愛卿坦誠相對,至於以前種種,朕自有明斷,必不怪你欺君!”
這也可能就是天子威嚴,恩威並施的結果,方孝孺知道,不過還是要做出一副誠惶誠恐的樣子,十分感動的坐了半個屁股。隨即又站起謝恩。
兩人就北平之事商談了一會,有了剛才的嚴肅,方才又現在緩和的結局,方孝孺從皇上嚴厲開始,就已經知道了皇上的想法,心裏也放心了很多,對於智光等人的評價也相對大膽了。
朱標對於智光的認識,除了見過一麵和內廠的情報之外,通過方孝孺又加深了一層。想道此。朱標腦子一轉,心中已有了計較。便對方孝孺沉聲道:“方愛卿,朕有一事需你去做。不知你敢與不敢?”
見皇帝一臉肅容,忙起身行禮道:“陛下言重了,臣乃朝廷命官,陛下若有差遣,臣萬死不辭,豈有不敢之理!”方孝孺本來就是謹守君臣綱常之人,以前因著種種顧慮不敢言語。今日朱標恩威並施,雖說不一定是成功將其懾服,但至少表麵上那顆忠君之心頓時活了過來。此時一番表態倒也並非做作。
“好!”朱標對這種表現十分滿意,隨即道:“朕意已定。要徹底杜絕佛教禍亂朝政,明年準備進行佛道置辯,朕覺得儒家也有必要參與其中。而大明上下,愛卿乃是公認的儒林大家,朕決定讓太子主持佛道置辯,但是又擔心太子經驗尚淺,要以你為先鋒,不知你可願做?”
朱標的這番話。是擺明了車馬炮要對付佛教,方孝孺頓時血氣大漲,大聲說:“臣為陛下,赴湯蹈火、萬死不辭!此番臣回到北平。必用心輔助太子主持佛道置辯,不負陛下所托!”
方孝孺又在京城盤桓數日,方陛辭返回。一路顛簸回到北平府。也不休息,直接進東宮向太子請安招呼。
朱雄英這段時間心情愈發不好。因為現在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他的師傅智光大師,他有些擔心自己的能力問題了。但是又不能不保護智光,因為智光在他眼裏不但是一個智囊,而且是他多子多孫的倚仗,三十餘歲了,自己的太子妃才有身孕,在朱雄英眼裏幾乎就是一個神跡,所以他一定不能讓師傅有任何的差池。
就在他擔心的時候,方孝孺求見,朱雄英大喜過望,因為所有人都猜測此次皇上召見太傅大人,肯定是為了傳言中的智光大師牽涉山東叛亂一案,既然方孝孺回來了,那肯定事情已經有了定論,朱雄英想快些知道,而且他相信,太傅大人,也就是自己的老師,肯定會站在他這一邊,這點是一點兒也不需要懷疑的。
朱雄英傳旨,在東殿議事閣接見。方孝孺整好衣冠進去,見還有兩個人,自己的兒子方中憲和一個沒有見過的和尚也在裏麵。他沒有理會,隻是躬身對朱雄英行完參見之禮,然後又接受兒子拜見的一揖。
待太子問他進京事宜時,他方把在京城的一應公務等例行公事般說了,至於被朱標召見一事,因為皇帝還沒有明旨,在加上有和尚在一側,所以也就含糊其詞的帶了過去,不想在此時說起。
果然,朱雄英微笑著詢問了些父皇與母後的身體情況之後,便沒有揪著此事,繼續追問父皇如何看待關於智光大師涉案一事,但是方孝孺不由分說,聲稱自己路上偶感風寒,已經不堪承受,所以要告退,稍後再向太子奏明。
待方孝孺走後,沒有過大一會,方中憲也告退而出,回去時候父親去了。朱雄英從麵前案牘上拿起一張信紙,又仔仔細細的看了一遍,抬頭問那和尚道:“圓覺師兄,老師不說,你認為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貧僧認為有可疑之處!”圓覺思忖許久,方應道。
“哦?”朱雄英有些意外:“大師的意思,京師中父皇要對師傅不利嗎?”
“皇上單獨召見太傅大人,但此次召見所為何事,太傅大人卻語焉不詳,故貧僧有此一說。”
“說來聽聽!”朱雄英坐直了身子。圓覺是智光大師的首徒,算來也是朱雄英的師兄,不過太子雖然一直以師兄稱之,圓覺卻是不敢應承,不過圓覺一向心思縝密,善辨辭色,素得智光信任,此次聞聽方孝孺回來,智光有意讓圓覺在一旁觀察方孝孺的舉止。
圓覺吸一口氣,侃侃言道:“太傅當年乃是朝廷重臣,現如今又是東宮首輔,皇上讓其上朝和私下召見都沒有問題,無非是為了太子殿下好,貧僧剛才觀察太傅大人,本來精神煥發,但是看見貧僧在,卻又說不堪一路勞累,明顯的是陛下召見太傅大人是關於師傅的事情,但是太傅大人又不說,那自然是一個不好的信號了。”
朱雄英默然。確實,這些都是可疑之處,圓覺的揣測不無道理。莫非父皇已經動了殺心,而老師將會成為父皇對付智光大師的一柄暗刃?不過思慮再三後,朱雄英仍輕輕搖了搖頭。
畢竟他從小受到方孝孺的教導,且在他看來,方孝孺又是個懂禮守道的儒家子弟,就算是父皇動了殺機,也不可能讓方孝孺出麵,那不是離間他們的師生情誼嗎?
不過,圓覺之言雖隻是憑空猜測,並無實際證據,但多少顯得有些捕風捉影,風聲鶴唳的意思。但話雖如此,這一片疑雲卻纏繞在朱雄英腦中,總也揮之不去。想來想去,太子朱雄英下了決心,無論如何,也不能讓智光大師受到牽連,也不能讓自己的師傅和老師之間產生矛盾。(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