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沔陽,船繼續向東。
這艘船,嚴格說叫“艑船”,船體寬,是專門用來運送貨物的。
艑船兩側有甲板,更便於船工操控船隻,也便於教授在船上溜達。教授在邸報上看過這種船的信息,艑船是新型貨船,可載千斛糧,也就載重可達數十噸,這可是了不起的設備啊,大大提高了長江流域的航運能力。
因為此船是在湘中地區始造,皇帝還特地表彰了劉表,隻可惜這時沒有科技進步獎。
如果僅僅從大小、載重上論,艑船並不算十分出色。艑船最具有科技含量的,是它的推進屬具極其先進。中國早期船舶的推進,完全依賴長槳短楫,而槳和楫的劃水效率十分低下,若是依然沿用原始的槳楫,這種大船怕是要設置幾十隻槳了。
教授乘的艑船,配備了風帆以及最先進的船舶推進器——櫓。
風帆曆史久遠了,有了帆,便可借助風力,節省人力。所謂“風有八麵,唯當頭不可行”就是說,隻要不是恰巧正頂著風,都可以調整帆的角度,以借風力。
風帆雖有用,但畢竟還是要看天氣的臉色,沒風就沒轍了。而櫓則不然,櫓可以架設在船艄、船尾,甚至可以駕在船頭。船工搖動櫓柄帶動水下櫓葉,櫓葉在水下不間斷擺動,使水中壓力發生變化,產生扭力和推力,推動大船行進。
可千萬不要小看簡單的櫓,這可是被西方人稱讚為“中國發明中最科學的一個”。櫓的發明,大大節省了船工的勞動,“一櫓三槳”就是說櫓的效率遠遠高於船槳。
艑船體積大裝得多,配備了“拉風”的推進屬具,又有很“酷”的外觀,船工在船上幹起活來都覺得格外有麵子。
長江上,穿梭往來的船以千百計,各色艇、舲、舸、舨、舫,唯有這種艑船最炫。其他船上的船工無不側目,毫不掩飾羨慕神色,艑船上的船工也很配合,大聲呼喝著,故意用誇張的動作操控著艑船,就如同現代人炫耀著新款座駕。
……
艑船在柴桑附近靠了岸,船家說要在這裏逗留幾天,有大宗貨物要轉運到柴桑,還要裝載新的貨物。
教授心中高興,可以借機去岸上轉一轉。
柴桑,人口並不多,但因緊鄰長江和鄱陽湖(此時稱作彭蠡湖),水產極為豐富,是以往來商客船隻雲集,熱鬧非常。
教授一到鄱陽湖,便驚呆了。碧波萬頃、水天一色,站在岸邊,湖水拍擊堤岸激起的水霧,仿佛置身大海之濱。此時正值秋末冬初,越冬的候鳥已遷徙至此,每一次風吹草動,都能驚奇陣陣飛鳥,幾聲嘹亮的船工號子,更是引得鳥兒撲簌而起,難以計數的不僅僅是數量,便是鳥兒的種類就令教授看呆了,單是教授認識的就有鷺雁隼鳶鵝,雕鷹雀鷂鶴,鸛鷸鵑鶇鴿,當然還少不了嘴下生著碩大喉囊、體長超過一人、翼展近十尺的斑嘴鵜鶘。
一隻斑嘴鵜鶘像是發生空難了,一頭栽到教授身旁,教授想去幫幫它,卻見那家夥掙紮著,費勁地轉動脖子,晃晃悠悠站了起來,扭動幾下,張開一尺多長的大嘴,將口中和喉囊中的水傾瀉出來,就像一個喝醉了的酒徒。吐完了,爽了,那家夥扭頭白了一眼教授,撇著寬大的腳掌,頂著與身體不成比例的嘴和喉囊,步履蹣跚地走了,想必是還要去趕一個酒局。
教授好遺憾,要是有個相機,不知道會在這裏裝滿幾張存儲卡。
欣賞了鄱陽湖美景,品嚐了鄱陽鮮魚,教授不得不帶著遺憾走了,時間緊迫,下一站,匡山。
……
匡山,便是廬山。(還是用習慣的叫法吧)
廬山,被長江和贛水圍繞,東臨著大海般的鄱陽湖。有此獨特水源優勢,廬山青峰秀巒、飛瀑噴雪、雲海萬變,有“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美譽。
拾階而上,蒼翠掩映間,一間寺院。
教授知道,此時佛教已逐漸在中華大地傳播,而廬山正是江南佛教傳播中心。
寺院不大,沒有進進出出的信徒,也沒有常年香火繚繞的那種刺鼻氣息,有的隻是安靜、和諧。
寺院外,一棵大樹下,坐著三個人。
其中兩人對弈,一人旁觀。
教授原本會下圍棋,住到襄陽“省賓館”,除了讀,閑暇時,便是看那幫“賓館客”下棋。偶爾手癢,也被人拉著手談一番。
時間久了,教授又不喜愛別的娛樂,便把更多的業餘時間投到鑽研圍棋上,雖然沒有棋譜可參考,但憑著教授高人一等的智商,再加上二十一世紀圍棋先進的定式和布局理念,教授也堪稱荊州一帶的高手了。
眼前下棋的兩位,都是中等年紀,讀書人打扮,教授看了幾眼,便知此二者的水平很是一般。當一方錯過了點殺對手一條大龍的手筋時,教授遺憾地搖搖頭,不自覺地“嘖”了一聲。
當局者水平有限,仍沉浸於胡亂攪殺的樂趣當中,對教授的舉動並沒在意,倒是邊上旁觀的少年抬頭看了教授一眼。
“觀棋不語”是一種禮節,教授自知失禮,抱歉地笑了笑,蹲下身來,安靜地看棋。
對局二人將棋局攪得越來越亂,明明都有多次一舉獲勝的妙招,卻都視而不見,置大局於不顧,隻沉迷一角一子的死活爭奪之中。
倒是把教授和那少年急得夠嗆,兩人都是一般的呲牙咧嘴,緊鼻子瞪眼。高手看低手下棋,如果不讓說話,那是何等殘酷的一件事啊!
終於,棋盤上再無落子之地,對局二人興高采烈地要點數勝負。
旁觀少年淡淡道:“不需點了,白勝一路。”
執白棋者滿臉興奮,執黑棋者自認為殺了對手很多棋,疑惑自己怎麽會輸。
教授也說:“黑棋確是輸了一路。”
執黑棋者聽教授也這般說,仍是不信,堅持數子,兩人數了子,果然是白勝一路。
執白棋者十分得意,執黑棋者卻不甘心,再次點算,結果依然。
執黑棋者感覺自己隻輸了一路,甚是不甘,張羅著再下一盤。
執白棋者擺擺手道:“兩位高手在此,咱二人就不要獻醜了吧,”對教授和少年做了個請的手勢,“二位高手下一局,我二人學習一下,如何?”
教授與少年對視一笑,站了起來。
教授此時才注意看少年,十七八歲年紀,矮小黑瘦,相貌隻能用一個詞形容,那就是“奇醜無比”。教授見過像龐統那樣的醜孩子,而眼前這個少年,比龐統還要醜上幾分。
少年很有禮貌地坐到下手位置,將黑棋棋盒輕輕推到教授方便捏取棋子的位置,輕輕咳了一聲,正襟危坐。
教授驚訝於少年的氣度,如此醜陋的少年,往棋盤前一坐,竟似換了一個人,舉手投足間,無不透著優雅大氣。
這樣的對手不可小視啊!教授暗自提醒自己,心裏暗想,恐怕要用一些現代圍棋的先進定式才能應付。
少年輕輕將黑白各兩子擺在四角星位上,作為“座子”。
教授年長,應執黑後下,抬手請少年先下。少年探身,向教授微微行禮示意,撚起一顆白子,輕輕按在棋盤上。
由於古代圍棋四個角部星位有固定的“座子”,教授所掌握的那些“小目”、“目外”、“三三”等局部定式沒有施展的機會,教授隻能圍繞著“星定式”,做些文章。
棋局進行得時快時慢,這便是圍棋的節奏。
布局階段結束,教授很滿意,憑借更為先進的圍棋理念,教授確立了很大的序盤優勢。
棋局進入中盤階段,教授立刻感覺到壓力,醜少年幾招棋都看似無理,教授卻難以找到合適的應對手段。教授冥思苦想,勉強找到可以接受的妥協方案,待到幾十手後,序盤建立起的巨大優勢已經喪失殆盡。
無奈,教授隻好主動尋找戰機,挑起亂戰。教授的性格和棋風,並不擅長亂戰,以往在襄陽下棋,隻憑布局階段的優勢,教授便可贏得勝利。而現在麵對這個擅長棋盤纏鬥的醜少年,教授不得不以己之短,攻彼之長,這可是犯了大忌。
可目前的局勢,教授隻能破釜沉舟,方才醜少年過於無理的招法,還是有許多可以利用的地方,教授屏住呼吸,下出一手極為凶險的“斷”。
醜少年沒想到一直回避戰鬥的對手竟然下出如此招法,這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之意。醜少年凝神於棋局,再三權衡,自己已有優勢,所謂“贏棋不鬧事”,猶豫再三,醜少年終於選擇了回避戰鬥。
教授險招奏效,得理不饒人,接二連三下出狠手……
醜少年反複計算,再退讓便要輸了,隻能“以暴製暴”,黑棋白棋扭殺於棋盤之上。
旁觀兩人看得是興奮異常。旁觀,尤其是觀棋者,最喜歡的便是你死我活的亂戰,要不然怎麽會有“看熱鬧不怕事情大”這種話。旁觀二者便是這種心態,一個支持黑棋,一個看好白棋,神色之緊張、汗水之淋漓,遠勝對局二人。
“好!贏了!”旁觀兩人同時喊了出來。
喊罷,卻見教授與醜少年都停下手,對視而笑。
“黑棋贏了吧?”支持黑棋的人問教授。
“明明是白棋勝了!”另一人很是肯定。
“黑勝!”
“白勝!”
嚷著、叫著,兩個旁觀之人幾欲跳起撕扯起來……
這是典型的“皇帝不急太監急”啊。
教授和醜少年趕緊起身勸慰旁觀者。
“咱們贏了吧?”旁觀者已經把自己的陣營劃分得十分清晰。
教授和醜少年對視一下,哈哈大笑。
“怎麽?”旁觀者愈發糊塗了。
“此盤棋和了!”
“和了?不對啊,還有好多地方未下啊?”
“這裏是三劫無勝負!”醜少年指著絞殺在一起的黑白棋子解釋到,“此處糾纏,黑棋白棋子力眾多,都無法舍棄,隻能循環往複提劫,由此,便不能繼續下去,隻能算和棋了。”
“和了啊?!”兩位旁觀者甚是遺憾,也為方才差點因為一盤和棋而鬧翻臉感到尷尬。
“兩位高手再下一盤吧!”旁觀者意猶未盡。
“在下還有趕著乘船。”教授拱手致歉。
醜少年向教授施了一禮,“先生棋道高明,晚輩佩服。”
教授趕緊還禮,口稱“慚愧、僥幸”。
少年再深深施了一禮:“晚輩山陽郡王粲,有幸與先生對弈,望日後有機會再想先生討教棋藝。”
王粲?教授大驚。
教授驚訝,並不是因為知道王粲日後將名列“建安七子”之一,而是因為,教授在襄陽就聽說過王粲年幼卻有大才,如今親眼所見,教授還是驚訝王粲聲名遠播,卻是如此小的年紀。
教授趕緊還禮,道:“在下穀梁壽。”
“原來是穀梁先生。”王粲沒聽過教授之名,隻是簡單客氣一下。
“敢問王公子欲往何處啊?”
王粲拱手道:“穀梁先生儒雅沉穩,王粲不敢隱瞞,此番將往荊州入劉景升大人幕下為僚。”
“哦?王公子欲往襄陽,那太好了,某便自襄陽來,此番外出,數月便歸。”
“啊?晚輩果真與先生有緣,如此,晚輩便在襄陽恭候先生大駕,待先生回歸之日,我們再次紋枰論道。”
這艘船,嚴格說叫“艑船”,船體寬,是專門用來運送貨物的。
艑船兩側有甲板,更便於船工操控船隻,也便於教授在船上溜達。教授在邸報上看過這種船的信息,艑船是新型貨船,可載千斛糧,也就載重可達數十噸,這可是了不起的設備啊,大大提高了長江流域的航運能力。
因為此船是在湘中地區始造,皇帝還特地表彰了劉表,隻可惜這時沒有科技進步獎。
如果僅僅從大小、載重上論,艑船並不算十分出色。艑船最具有科技含量的,是它的推進屬具極其先進。中國早期船舶的推進,完全依賴長槳短楫,而槳和楫的劃水效率十分低下,若是依然沿用原始的槳楫,這種大船怕是要設置幾十隻槳了。
教授乘的艑船,配備了風帆以及最先進的船舶推進器——櫓。
風帆曆史久遠了,有了帆,便可借助風力,節省人力。所謂“風有八麵,唯當頭不可行”就是說,隻要不是恰巧正頂著風,都可以調整帆的角度,以借風力。
風帆雖有用,但畢竟還是要看天氣的臉色,沒風就沒轍了。而櫓則不然,櫓可以架設在船艄、船尾,甚至可以駕在船頭。船工搖動櫓柄帶動水下櫓葉,櫓葉在水下不間斷擺動,使水中壓力發生變化,產生扭力和推力,推動大船行進。
可千萬不要小看簡單的櫓,這可是被西方人稱讚為“中國發明中最科學的一個”。櫓的發明,大大節省了船工的勞動,“一櫓三槳”就是說櫓的效率遠遠高於船槳。
艑船體積大裝得多,配備了“拉風”的推進屬具,又有很“酷”的外觀,船工在船上幹起活來都覺得格外有麵子。
長江上,穿梭往來的船以千百計,各色艇、舲、舸、舨、舫,唯有這種艑船最炫。其他船上的船工無不側目,毫不掩飾羨慕神色,艑船上的船工也很配合,大聲呼喝著,故意用誇張的動作操控著艑船,就如同現代人炫耀著新款座駕。
……
艑船在柴桑附近靠了岸,船家說要在這裏逗留幾天,有大宗貨物要轉運到柴桑,還要裝載新的貨物。
教授心中高興,可以借機去岸上轉一轉。
柴桑,人口並不多,但因緊鄰長江和鄱陽湖(此時稱作彭蠡湖),水產極為豐富,是以往來商客船隻雲集,熱鬧非常。
教授一到鄱陽湖,便驚呆了。碧波萬頃、水天一色,站在岸邊,湖水拍擊堤岸激起的水霧,仿佛置身大海之濱。此時正值秋末冬初,越冬的候鳥已遷徙至此,每一次風吹草動,都能驚奇陣陣飛鳥,幾聲嘹亮的船工號子,更是引得鳥兒撲簌而起,難以計數的不僅僅是數量,便是鳥兒的種類就令教授看呆了,單是教授認識的就有鷺雁隼鳶鵝,雕鷹雀鷂鶴,鸛鷸鵑鶇鴿,當然還少不了嘴下生著碩大喉囊、體長超過一人、翼展近十尺的斑嘴鵜鶘。
一隻斑嘴鵜鶘像是發生空難了,一頭栽到教授身旁,教授想去幫幫它,卻見那家夥掙紮著,費勁地轉動脖子,晃晃悠悠站了起來,扭動幾下,張開一尺多長的大嘴,將口中和喉囊中的水傾瀉出來,就像一個喝醉了的酒徒。吐完了,爽了,那家夥扭頭白了一眼教授,撇著寬大的腳掌,頂著與身體不成比例的嘴和喉囊,步履蹣跚地走了,想必是還要去趕一個酒局。
教授好遺憾,要是有個相機,不知道會在這裏裝滿幾張存儲卡。
欣賞了鄱陽湖美景,品嚐了鄱陽鮮魚,教授不得不帶著遺憾走了,時間緊迫,下一站,匡山。
……
匡山,便是廬山。(還是用習慣的叫法吧)
廬山,被長江和贛水圍繞,東臨著大海般的鄱陽湖。有此獨特水源優勢,廬山青峰秀巒、飛瀑噴雪、雲海萬變,有“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美譽。
拾階而上,蒼翠掩映間,一間寺院。
教授知道,此時佛教已逐漸在中華大地傳播,而廬山正是江南佛教傳播中心。
寺院不大,沒有進進出出的信徒,也沒有常年香火繚繞的那種刺鼻氣息,有的隻是安靜、和諧。
寺院外,一棵大樹下,坐著三個人。
其中兩人對弈,一人旁觀。
教授原本會下圍棋,住到襄陽“省賓館”,除了讀,閑暇時,便是看那幫“賓館客”下棋。偶爾手癢,也被人拉著手談一番。
時間久了,教授又不喜愛別的娛樂,便把更多的業餘時間投到鑽研圍棋上,雖然沒有棋譜可參考,但憑著教授高人一等的智商,再加上二十一世紀圍棋先進的定式和布局理念,教授也堪稱荊州一帶的高手了。
眼前下棋的兩位,都是中等年紀,讀書人打扮,教授看了幾眼,便知此二者的水平很是一般。當一方錯過了點殺對手一條大龍的手筋時,教授遺憾地搖搖頭,不自覺地“嘖”了一聲。
當局者水平有限,仍沉浸於胡亂攪殺的樂趣當中,對教授的舉動並沒在意,倒是邊上旁觀的少年抬頭看了教授一眼。
“觀棋不語”是一種禮節,教授自知失禮,抱歉地笑了笑,蹲下身來,安靜地看棋。
對局二人將棋局攪得越來越亂,明明都有多次一舉獲勝的妙招,卻都視而不見,置大局於不顧,隻沉迷一角一子的死活爭奪之中。
倒是把教授和那少年急得夠嗆,兩人都是一般的呲牙咧嘴,緊鼻子瞪眼。高手看低手下棋,如果不讓說話,那是何等殘酷的一件事啊!
終於,棋盤上再無落子之地,對局二人興高采烈地要點數勝負。
旁觀少年淡淡道:“不需點了,白勝一路。”
執白棋者滿臉興奮,執黑棋者自認為殺了對手很多棋,疑惑自己怎麽會輸。
教授也說:“黑棋確是輸了一路。”
執黑棋者聽教授也這般說,仍是不信,堅持數子,兩人數了子,果然是白勝一路。
執白棋者十分得意,執黑棋者卻不甘心,再次點算,結果依然。
執黑棋者感覺自己隻輸了一路,甚是不甘,張羅著再下一盤。
執白棋者擺擺手道:“兩位高手在此,咱二人就不要獻醜了吧,”對教授和少年做了個請的手勢,“二位高手下一局,我二人學習一下,如何?”
教授與少年對視一笑,站了起來。
教授此時才注意看少年,十七八歲年紀,矮小黑瘦,相貌隻能用一個詞形容,那就是“奇醜無比”。教授見過像龐統那樣的醜孩子,而眼前這個少年,比龐統還要醜上幾分。
少年很有禮貌地坐到下手位置,將黑棋棋盒輕輕推到教授方便捏取棋子的位置,輕輕咳了一聲,正襟危坐。
教授驚訝於少年的氣度,如此醜陋的少年,往棋盤前一坐,竟似換了一個人,舉手投足間,無不透著優雅大氣。
這樣的對手不可小視啊!教授暗自提醒自己,心裏暗想,恐怕要用一些現代圍棋的先進定式才能應付。
少年輕輕將黑白各兩子擺在四角星位上,作為“座子”。
教授年長,應執黑後下,抬手請少年先下。少年探身,向教授微微行禮示意,撚起一顆白子,輕輕按在棋盤上。
由於古代圍棋四個角部星位有固定的“座子”,教授所掌握的那些“小目”、“目外”、“三三”等局部定式沒有施展的機會,教授隻能圍繞著“星定式”,做些文章。
棋局進行得時快時慢,這便是圍棋的節奏。
布局階段結束,教授很滿意,憑借更為先進的圍棋理念,教授確立了很大的序盤優勢。
棋局進入中盤階段,教授立刻感覺到壓力,醜少年幾招棋都看似無理,教授卻難以找到合適的應對手段。教授冥思苦想,勉強找到可以接受的妥協方案,待到幾十手後,序盤建立起的巨大優勢已經喪失殆盡。
無奈,教授隻好主動尋找戰機,挑起亂戰。教授的性格和棋風,並不擅長亂戰,以往在襄陽下棋,隻憑布局階段的優勢,教授便可贏得勝利。而現在麵對這個擅長棋盤纏鬥的醜少年,教授不得不以己之短,攻彼之長,這可是犯了大忌。
可目前的局勢,教授隻能破釜沉舟,方才醜少年過於無理的招法,還是有許多可以利用的地方,教授屏住呼吸,下出一手極為凶險的“斷”。
醜少年沒想到一直回避戰鬥的對手竟然下出如此招法,這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之意。醜少年凝神於棋局,再三權衡,自己已有優勢,所謂“贏棋不鬧事”,猶豫再三,醜少年終於選擇了回避戰鬥。
教授險招奏效,得理不饒人,接二連三下出狠手……
醜少年反複計算,再退讓便要輸了,隻能“以暴製暴”,黑棋白棋扭殺於棋盤之上。
旁觀兩人看得是興奮異常。旁觀,尤其是觀棋者,最喜歡的便是你死我活的亂戰,要不然怎麽會有“看熱鬧不怕事情大”這種話。旁觀二者便是這種心態,一個支持黑棋,一個看好白棋,神色之緊張、汗水之淋漓,遠勝對局二人。
“好!贏了!”旁觀兩人同時喊了出來。
喊罷,卻見教授與醜少年都停下手,對視而笑。
“黑棋贏了吧?”支持黑棋的人問教授。
“明明是白棋勝了!”另一人很是肯定。
“黑勝!”
“白勝!”
嚷著、叫著,兩個旁觀之人幾欲跳起撕扯起來……
這是典型的“皇帝不急太監急”啊。
教授和醜少年趕緊起身勸慰旁觀者。
“咱們贏了吧?”旁觀者已經把自己的陣營劃分得十分清晰。
教授和醜少年對視一下,哈哈大笑。
“怎麽?”旁觀者愈發糊塗了。
“此盤棋和了!”
“和了?不對啊,還有好多地方未下啊?”
“這裏是三劫無勝負!”醜少年指著絞殺在一起的黑白棋子解釋到,“此處糾纏,黑棋白棋子力眾多,都無法舍棄,隻能循環往複提劫,由此,便不能繼續下去,隻能算和棋了。”
“和了啊?!”兩位旁觀者甚是遺憾,也為方才差點因為一盤和棋而鬧翻臉感到尷尬。
“兩位高手再下一盤吧!”旁觀者意猶未盡。
“在下還有趕著乘船。”教授拱手致歉。
醜少年向教授施了一禮,“先生棋道高明,晚輩佩服。”
教授趕緊還禮,口稱“慚愧、僥幸”。
少年再深深施了一禮:“晚輩山陽郡王粲,有幸與先生對弈,望日後有機會再想先生討教棋藝。”
王粲?教授大驚。
教授驚訝,並不是因為知道王粲日後將名列“建安七子”之一,而是因為,教授在襄陽就聽說過王粲年幼卻有大才,如今親眼所見,教授還是驚訝王粲聲名遠播,卻是如此小的年紀。
教授趕緊還禮,道:“在下穀梁壽。”
“原來是穀梁先生。”王粲沒聽過教授之名,隻是簡單客氣一下。
“敢問王公子欲往何處啊?”
王粲拱手道:“穀梁先生儒雅沉穩,王粲不敢隱瞞,此番將往荊州入劉景升大人幕下為僚。”
“哦?王公子欲往襄陽,那太好了,某便自襄陽來,此番外出,數月便歸。”
“啊?晚輩果真與先生有緣,如此,晚輩便在襄陽恭候先生大駕,待先生回歸之日,我們再次紋枰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