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碧藍碧藍的,湖水一樣清,湖水一樣美。雲兒軟綿綿的,悠悠地蕩來,緩緩地飄去,優哉遊哉,閑適極了,自在極了。
院子裏的玫瑰開了,花香透過窗戶輕輕的飄來,像月光一樣彌漫在室內。朝鳳把頭伸到窗外,卻無意看見一隻孤燕,從房簷掠過,看它匆匆忙忙的樣子,不知道是不是在新建自己暖巢?
“鳳兒在想什麽?”莫離從朝鳳的背後探出頭來,輕輕地摟住朝鳳的腰,在她的耳邊輕輕地呢喃道“你前兩天病的這樣重,真叫人擔心你的身體。你現在臉色還白著,怎麽不多休息一下。”
看著遠方朦朧的風景,朝鳳輕輕地搖了搖頭。忻明在這裏,不過是呆了兩日就走了,可是他對自己說的話,自己卻是到現在,卻都沒有忘記。就在忻明走後,朝鳳就大病了一場。自從小時候母妃離開後,朝鳳還是第一次生這麽嚴重的病。聽說清露的急哭了,連術葬都趕來了。
好在這病來的快,去的也快。現在雖是身子,還是有些發懶,可是已經沒有什麽大障礙。母後給自己送的東西,忻明也派下人送來了。其中大多數,都是縫製的小玩意。看手藝,應該是皇後親自縫的。
“我剛剛看了一會書,上麵有一個故事,說的十分有趣:公儀子在魯國做宰相時,回到家裹看見妻子織帛,非常生氣,趕走了他的妻子;在家裹吃飯,吃到自家園裹種的葵菜,氣憤地把園裹的葵菜拔了,說:‘我已經有了俸祿,還要奪種菜人,和織布女的利益嗎?‘”
一邊說著,朝鳳一邊靠到莫離的懷中:“古時候的賢人君子。做官的都是這樣,因此人民都尊敬他們的德行,聽從他們的教化,人民受到他們廉潔的感化,就沒有貪婪卑鄙的行為。到了周朝末年,卿大夫就不大講求禮義,而急於求利,失掉了謙讓的風氣,而有爭田的訟事。所以詩人憎惡、諷刺他們說:‘高高的那座南山啊,山石是那樣疊積;赫赫有名的師尹啊。人民都在瞻望著您!‘”
做官的人。心向仁義。人民自然就愛好仁義,風俗也就善良;做官的人好利,人民也就不正直,風俗就會敗壞。由此看來。天子和大夫,是人民仰望、效法的榜樣,是遠方的人遙望著模仿他們,怎麽能夠處在賢人的地位,卻去做出平民的行為呢?那些忙著謀取財利,常常擔心窮困的想法,是平民的意向;忙著尋求仁義,時常憂慮不能教化人民的打算,是大夫的思想。
“在大夏。有一本叫《周易》的書上說:‘背著東西又坐車,招致強盜的到來。‘乘車是說處在君子的地位,負擔東西是小人的事情,這就是說,處在君子的地位。卻做出庶人的行為,他的禍患一定會到來。如果處在君子的地位,做君子應當做的事,那麽,除了像公儀休在魯國做宰相那樣,就沒有別的可以做的了。”
聽著朝鳳的話,莫離先是沉默了一會,然後開口道:“三王的教化,最初各不相同,卻都有不足,有人說道是恒久不變的,這兩種說法意思,難道有什麽不同嗎?”
“這兩種說法,都有自己的優點。《春秋》推重統一,認為這是天地永恒的原則,是古今共通的道理。如今老師所述的道理,彼此不同,人們的議論也彼此各異,諸子百家研究的方向不同,意旨也不一樣,所以處在上位的人君,不能掌握統一的標準,法令製度多次改變,在下的百姓不知道應當怎樣遵守。”
朝鳳看看莫離,然後不疾不徐的開口分析道:
“君主的原則,以靜退為貴。不親自操持事務,而知道臣下辦事的拙和巧,不親自考慮事情,而知道臣下謀事的福和禍。因此君主不多說話,而臣下就要很好地謀事。不作規定,而臣下就要很好地辦事。臣下已經提出主張,君主就拿來作為憑證;臣下已經作出事情,君主就拿來作為憑證。拿了憑證進行驗核,就是賞罰產生的根據。”
群臣陳述他們的主張,君主根據他們的主張,授予他們職事,依照職事責求他們的功效。功效符合職事,職事符合主張,就賞;功效不符合職事,職事不符合主張,就罰。明君的原則,要求臣下不能說話不算數。因此明君行賞,像及時雨那麽溫潤,百姓都能受到他的恩惠;君主行罰,像雷霞那麽可怕,就是神聖也不能解脫。
所以明君不隨便賞賜,不赦免懲罰。賞賜隨便了,功臣就懈怠他的事業;懲罰赦免了,奸臣就容易於壞事。因此確實有功,即使疏遠卑賤的人,也一定賞賜;確實有罪,即使親近喜愛的人,也一定懲罰。疏賤必賞,近愛必罰,那麽疏遠卑賤的人,就不會懈怠,而親近喜愛的人,就不會驕橫了。
“所以當今之時,能除私欲趨國法的,就會民安而國治。能除私行,行國法的,就會兵強而敵弱。所以明察得失,有法律製度的,加在群臣頭上,君主就不會被狡詐虛偽所欺騙;明察得失有衡量標準的,用來判斷遠方事情,君主就不會被天下輕重,不一所欺騙。”
一邊細細地想著當世的情況,朝鳳一邊分析起形式來了。
“現在若按聲譽選用人才,臣下就會背離君主,而在下麵聯絡勾結;若憑朋黨關係舉用官吏,臣民就會營求交結,而不求依法辦事。所以官吏不稱職的,國家就會混亂。憑好名聲行賞,憑壞名聲處罰,那麽好賞惡罰的人,就會棄公務,行私術,緊密勾結來互相包庇利用。忘記君主在外搞私人交情,引進他的同黨,那麽這些人為君主出力就少了。”
仔細聽著朝鳳的話,莫離點點頭:“交情廣,黨羽多,內外結成死黨,即使犯了大罪,為他掩飾的人卻很多。所以忠臣無罪卻遭難而死,奸臣無功卻安然得利。這是什麽道理?”
“忠臣遭難而死,並不因為有罪,他們就會隱退;奸臣安然得利,並不憑功,他們就會進用。這是國家衰亡的根源。像這樣下去,群臣就會廢棄法治而注重私利、輕視國法了。他們多次奔走奸臣門下,一次也不去君主朝廷;千方百計考慮私家的利益,一點也不為君主的國家著想。屬臣數目雖多,不能用來等奉君主;百官雖備,不能用來擔當國事。”
若是這樣,君主就徒有君主虛名,而實際上是依附,於群臣禮家的。所以有識之士會說:衰弱國家的朝廷有人在裏邊。朝廷裏邊沒有人,不是指朝廷裏邊臣子少。
私家致力於互謀私利,不致力於利國;大臣致力於互相推祟,不致力於尊奉君主;小臣拿俸祿供養私交,不把官職當回事。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由於君主在上不依法斷事,而聽憑臣下任意去幹。所以明君用法選人,不用己意推舉;用法定功,不用己意測度。能幹的人不可能埋沒,敗事的人不可能掩飾,徒有聲譽的人不可能升官,僅受非議的人不可能斥退,那麽君主對臣下就辨得清楚,而易於控製了,所以君主依法辦事就可以了。
“可做君主的,若是親自考察百官,就會時間不夠,精力不足。而且君主用眼睛看,臣子就修飾外表;君主用耳朵聽,臣子就修飾言辭;君主用腦子想,臣子就誇誇其談。”說到這裏,莫離輕輕地搖搖頭,看來是被欺騙的都習慣了。
看見莫離無可奈何的樣子,朝鳳輕輕地笑了笑:“正是這三種器官不夠,所以先王才放棄自己的才能,而依賴法術,嚴明賞罰。先王掌握著關鍵,所以法令簡明,而君權不受侵害。獨自控製四海之內,聰明多智的人,不能使用欺詐手段,陰險浮躁的人,不能使用花言巧語,奸邪的人,就沒有什麽可依賴。”
臣子遠在千裏之外,不敢改變說辭;地位處在郎中,不敢隱善飾非;朝廷的群臣,集中的或單獨的,不敢相互逾越職守。所以政事不多而時間有餘,這些都是君主運用權勢,所得來的。
嚴峻的法令,是用來禁止犯罪、排除私欲的,嚴厲的刑法,是用來貫徹法令、懲辦臣下的。威勢不能分置,權力不能同享。威勢權力與別人同享,奸臣就會公然活動;法令不堅定,君主的行為就危險了;刑罰不果斷,就不能戰勝奸邪。
“那鳳兒認為,應該派遣誰,去進行法令的頒布呢?現在匈奴雖是統一了西北,可是就是因為這樣,民族也多了起來。”莫離按了按自己的眉心,似是覺得有些頭疼“每個民族,都有他們自己的習俗,混在一起,甚至是比一鍋粥還要混亂。”
聽到立法的事情,朝鳳就知道,自己的機會算是來了,便像莫離推薦道:“青書,和田,還有日輪都是比較合適的人才。具體如何,還要陛下選擇。”
院子裏的玫瑰開了,花香透過窗戶輕輕的飄來,像月光一樣彌漫在室內。朝鳳把頭伸到窗外,卻無意看見一隻孤燕,從房簷掠過,看它匆匆忙忙的樣子,不知道是不是在新建自己暖巢?
“鳳兒在想什麽?”莫離從朝鳳的背後探出頭來,輕輕地摟住朝鳳的腰,在她的耳邊輕輕地呢喃道“你前兩天病的這樣重,真叫人擔心你的身體。你現在臉色還白著,怎麽不多休息一下。”
看著遠方朦朧的風景,朝鳳輕輕地搖了搖頭。忻明在這裏,不過是呆了兩日就走了,可是他對自己說的話,自己卻是到現在,卻都沒有忘記。就在忻明走後,朝鳳就大病了一場。自從小時候母妃離開後,朝鳳還是第一次生這麽嚴重的病。聽說清露的急哭了,連術葬都趕來了。
好在這病來的快,去的也快。現在雖是身子,還是有些發懶,可是已經沒有什麽大障礙。母後給自己送的東西,忻明也派下人送來了。其中大多數,都是縫製的小玩意。看手藝,應該是皇後親自縫的。
“我剛剛看了一會書,上麵有一個故事,說的十分有趣:公儀子在魯國做宰相時,回到家裹看見妻子織帛,非常生氣,趕走了他的妻子;在家裹吃飯,吃到自家園裹種的葵菜,氣憤地把園裹的葵菜拔了,說:‘我已經有了俸祿,還要奪種菜人,和織布女的利益嗎?‘”
一邊說著,朝鳳一邊靠到莫離的懷中:“古時候的賢人君子。做官的都是這樣,因此人民都尊敬他們的德行,聽從他們的教化,人民受到他們廉潔的感化,就沒有貪婪卑鄙的行為。到了周朝末年,卿大夫就不大講求禮義,而急於求利,失掉了謙讓的風氣,而有爭田的訟事。所以詩人憎惡、諷刺他們說:‘高高的那座南山啊,山石是那樣疊積;赫赫有名的師尹啊。人民都在瞻望著您!‘”
做官的人。心向仁義。人民自然就愛好仁義,風俗也就善良;做官的人好利,人民也就不正直,風俗就會敗壞。由此看來。天子和大夫,是人民仰望、效法的榜樣,是遠方的人遙望著模仿他們,怎麽能夠處在賢人的地位,卻去做出平民的行為呢?那些忙著謀取財利,常常擔心窮困的想法,是平民的意向;忙著尋求仁義,時常憂慮不能教化人民的打算,是大夫的思想。
“在大夏。有一本叫《周易》的書上說:‘背著東西又坐車,招致強盜的到來。‘乘車是說處在君子的地位,負擔東西是小人的事情,這就是說,處在君子的地位。卻做出庶人的行為,他的禍患一定會到來。如果處在君子的地位,做君子應當做的事,那麽,除了像公儀休在魯國做宰相那樣,就沒有別的可以做的了。”
聽著朝鳳的話,莫離先是沉默了一會,然後開口道:“三王的教化,最初各不相同,卻都有不足,有人說道是恒久不變的,這兩種說法意思,難道有什麽不同嗎?”
“這兩種說法,都有自己的優點。《春秋》推重統一,認為這是天地永恒的原則,是古今共通的道理。如今老師所述的道理,彼此不同,人們的議論也彼此各異,諸子百家研究的方向不同,意旨也不一樣,所以處在上位的人君,不能掌握統一的標準,法令製度多次改變,在下的百姓不知道應當怎樣遵守。”
朝鳳看看莫離,然後不疾不徐的開口分析道:
“君主的原則,以靜退為貴。不親自操持事務,而知道臣下辦事的拙和巧,不親自考慮事情,而知道臣下謀事的福和禍。因此君主不多說話,而臣下就要很好地謀事。不作規定,而臣下就要很好地辦事。臣下已經提出主張,君主就拿來作為憑證;臣下已經作出事情,君主就拿來作為憑證。拿了憑證進行驗核,就是賞罰產生的根據。”
群臣陳述他們的主張,君主根據他們的主張,授予他們職事,依照職事責求他們的功效。功效符合職事,職事符合主張,就賞;功效不符合職事,職事不符合主張,就罰。明君的原則,要求臣下不能說話不算數。因此明君行賞,像及時雨那麽溫潤,百姓都能受到他的恩惠;君主行罰,像雷霞那麽可怕,就是神聖也不能解脫。
所以明君不隨便賞賜,不赦免懲罰。賞賜隨便了,功臣就懈怠他的事業;懲罰赦免了,奸臣就容易於壞事。因此確實有功,即使疏遠卑賤的人,也一定賞賜;確實有罪,即使親近喜愛的人,也一定懲罰。疏賤必賞,近愛必罰,那麽疏遠卑賤的人,就不會懈怠,而親近喜愛的人,就不會驕橫了。
“所以當今之時,能除私欲趨國法的,就會民安而國治。能除私行,行國法的,就會兵強而敵弱。所以明察得失,有法律製度的,加在群臣頭上,君主就不會被狡詐虛偽所欺騙;明察得失有衡量標準的,用來判斷遠方事情,君主就不會被天下輕重,不一所欺騙。”
一邊細細地想著當世的情況,朝鳳一邊分析起形式來了。
“現在若按聲譽選用人才,臣下就會背離君主,而在下麵聯絡勾結;若憑朋黨關係舉用官吏,臣民就會營求交結,而不求依法辦事。所以官吏不稱職的,國家就會混亂。憑好名聲行賞,憑壞名聲處罰,那麽好賞惡罰的人,就會棄公務,行私術,緊密勾結來互相包庇利用。忘記君主在外搞私人交情,引進他的同黨,那麽這些人為君主出力就少了。”
仔細聽著朝鳳的話,莫離點點頭:“交情廣,黨羽多,內外結成死黨,即使犯了大罪,為他掩飾的人卻很多。所以忠臣無罪卻遭難而死,奸臣無功卻安然得利。這是什麽道理?”
“忠臣遭難而死,並不因為有罪,他們就會隱退;奸臣安然得利,並不憑功,他們就會進用。這是國家衰亡的根源。像這樣下去,群臣就會廢棄法治而注重私利、輕視國法了。他們多次奔走奸臣門下,一次也不去君主朝廷;千方百計考慮私家的利益,一點也不為君主的國家著想。屬臣數目雖多,不能用來等奉君主;百官雖備,不能用來擔當國事。”
若是這樣,君主就徒有君主虛名,而實際上是依附,於群臣禮家的。所以有識之士會說:衰弱國家的朝廷有人在裏邊。朝廷裏邊沒有人,不是指朝廷裏邊臣子少。
私家致力於互謀私利,不致力於利國;大臣致力於互相推祟,不致力於尊奉君主;小臣拿俸祿供養私交,不把官職當回事。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由於君主在上不依法斷事,而聽憑臣下任意去幹。所以明君用法選人,不用己意推舉;用法定功,不用己意測度。能幹的人不可能埋沒,敗事的人不可能掩飾,徒有聲譽的人不可能升官,僅受非議的人不可能斥退,那麽君主對臣下就辨得清楚,而易於控製了,所以君主依法辦事就可以了。
“可做君主的,若是親自考察百官,就會時間不夠,精力不足。而且君主用眼睛看,臣子就修飾外表;君主用耳朵聽,臣子就修飾言辭;君主用腦子想,臣子就誇誇其談。”說到這裏,莫離輕輕地搖搖頭,看來是被欺騙的都習慣了。
看見莫離無可奈何的樣子,朝鳳輕輕地笑了笑:“正是這三種器官不夠,所以先王才放棄自己的才能,而依賴法術,嚴明賞罰。先王掌握著關鍵,所以法令簡明,而君權不受侵害。獨自控製四海之內,聰明多智的人,不能使用欺詐手段,陰險浮躁的人,不能使用花言巧語,奸邪的人,就沒有什麽可依賴。”
臣子遠在千裏之外,不敢改變說辭;地位處在郎中,不敢隱善飾非;朝廷的群臣,集中的或單獨的,不敢相互逾越職守。所以政事不多而時間有餘,這些都是君主運用權勢,所得來的。
嚴峻的法令,是用來禁止犯罪、排除私欲的,嚴厲的刑法,是用來貫徹法令、懲辦臣下的。威勢不能分置,權力不能同享。威勢權力與別人同享,奸臣就會公然活動;法令不堅定,君主的行為就危險了;刑罰不果斷,就不能戰勝奸邪。
“那鳳兒認為,應該派遣誰,去進行法令的頒布呢?現在匈奴雖是統一了西北,可是就是因為這樣,民族也多了起來。”莫離按了按自己的眉心,似是覺得有些頭疼“每個民族,都有他們自己的習俗,混在一起,甚至是比一鍋粥還要混亂。”
聽到立法的事情,朝鳳就知道,自己的機會算是來了,便像莫離推薦道:“青書,和田,還有日輪都是比較合適的人才。具體如何,還要陛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