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中,所有的東西,都顯出了一種磅礴的生命力。可是這一切,都沒有青書眼中的光芒強烈。
“民眾的本性,是喜歡賞賜,而不喜歡刑罰。所以明君治理國家時,明定獎賞、民眾就努力立功;刑罰嚴厲,民眾就服從法令。民眾努力立功,政府的事務就不受侵擾;民眾服從令,奸邪就無從產生。”
見到莫離並沒有打斷自己的話,青書就知道自己猜測對了。他掃了掃一邊的日輪,見對方隻是低著頭,不知道再想些什麽。看來,這一次是自己領先了。
“所以治理民眾,要把奸邪禁止在尚未發生之時;用兵作戰.要使一切服從打仗的要求深入民心。禁令能先治本的才有效,用兵能服民心的才能服,聖人治理民眾,因為先治本,所以能強大;因為先服心,所以能取勝。國家大事,要爭先恐後,而統一民心,專行公務來杜絕私欲,獎賞告奸、奸邪就不會產生,明定法度、政務就不會煩亂。能做到這四點的。國家就強盛;不能做到這四點的,國家就衰弱。”
果然聽到這些,莫離輕輕地點點頭,看來對青書的見解很是滿意。莫離先是思索了一番,然後看向田和問道:“愛卿的提議極好,那田和愛卿認為如何?”
“回稟陛下,國家之所以強大,靠的是政治措施;君主之所以尊貴。靠的是權力。但是,明君有權力和政治措施,昏君也有權力和政治措施,結果漸顯不同,是因為各自確立的原則有別。所以明君掌握權勢,而地位尊貴,統一政綱,而國家太平。法令是稱霸天下的根本,而刑罰是愛護民眾的根本。”
這個主張倒是沒錯。可是和莫離談仁義,就像是和目不識丁的土匪,談論孔夫子一般。在想想田和奉勸莫離遷都時的表現,朝鳳皺了皺眉。他是故意不想去嗎,可是若是能辦成這件事,倒是升遷的好機會。這個田和,到底是怎麽想的?
“那些受君主寵愛,身居高位的人,家中衣食飽暖,並且享有優厚的俸祿。依仗富厚的資產和勢力。在下麵和百姓爭利。老百姓怎麽能和他們比呢?所以那些人。使用眾多的奴婢,擁有眾多的牛羊,擴大他們的田地住宅,擴充他們的產業。增加他們的積蓄,致力於這些,而且沒有止境,壓迫百姓,使百姓感到驚懼,百姓天天受到剝削,漸漸走向窮困。富人奢侈浪費,窮人窮急愁苦;窮人窮急愁苦,而處在上位的人。卻不救濟,就會民不聊生;民不聊生,百姓就會連死都不怕,又怎會害怕犯罪!這就是刑罰繁多,奸邪卻不能禁止的原因啊。”
“夠了。”果然。還沒有等田和說完,莫離就開口打斷了他“你說的這些,若是在政權穩定的時候,自然是可以的,可是現在說起來,卻是有些不合時宜。日輪,你有什麽看法?”
現在的情況,是想要搞好法治,卻難於改變舊俗。想要建立大功,而難於吸引民眾力量。若是一成不變,那麽民眾的混亂局麵,是不可能期望治理好的。若是嚐試考察過去的事情,追溯到天理,或許可以看出一些問題吧。可是說這些,莫離卻是不會聽的吧。
日輪皺了皺眉,似是在思索,然後看著莫離開口道:“時代有了發展,而統治方式一成不變的,社會必然危亂;智能普遍提高,而禁令規定一成不變的。國家必被削弱。所以聖人治理民眾,法製和曆史時期同步發展,禁令和智能水平同步變更。法度順應時代變化,就能治理國家,統治方式適合社會情況,就能收到成效。”
“民眾的本性是好逸惡勞的,安逸就要荒廢。荒廢就治理不好。治理不好就要混亂;如果賞罰不能在全國實行,國家事業就必定得不到發展。”說道這裏,莫離嘲諷般的笑了笑,然後開口道“我所需要的,是駕馭天地、驅遣萬物,而任用天下人的辦法。”
古代通曉大道的人,首先闡明自然的規律,而後才是道德。道德已經闡明,而後才是仁義,仁義已經闡明,而後才是職守,職守已經明確,而後才是事物的外形和稱謂。外形和稱謂已經明確了,而後才是依其才,而任其職,依才任職已經明確,而後才是恕免或廢除,恕免或廢除已經明確,而後才是是非,是非明確,而後才是賞罰。
可是這天下,注定不是講道理的。日輪歎息了一聲,看了看莫離:“指望外部不亂,而立國治民,國家就會削弱;指望自身的不可擾亂,而推行法治,國家才能興盛。所以賢明君主治理國家時,立足幹不可擾亂的方略。所以稱王天下的方略,不是依靠外部不亂,而是依靠自身的不可擾亂。”
“日輪大人是說,若是民眾質樸的話,隻要用褒貶進行控製,就可以治理好;社會開化的話,隻有用刑罰加以束縛,才能使人馴服嗎?”
看出了日輪的遲疑,於是青書在還沒有等莫離有什麽反應,就突然插嘴說道:
“能在農耕方麵,充分發揮力量的話,社會就富裕。能在戰爭領域,充分調動力量的國家就強盛,而富強得以持續發展的,就可以稱王天下。所以稱王天下的路,在於開創什麽,阻止什麽;能夠阻止奸邪行為的,必能稱王天下。”
很明顯,稱王這兩個字,滿足了莫離的需要。所以他難得的把目光轉向了青書,用眼神示意他繼續往下說。
“民眾以爵位為尊貴,君主權勢就重。所以賞賜有功的人,把爵位賜給勝任的人。壞人就無可乘之機。專心發展實力的國家,爵位就會貴重起來;爵位貴重起來,君主就會受到尊敬;君主受到尊敬,就一定能稱王天下。”
難得受到莫離這樣的重視,青書眼睛中的光芒,也強烈了起來。雖然自己不明白,日輪今天是怎麽了,可是今天是自己的機會!所以不能放過!
“不事耕戰,而依賴私學的國家,爵位就要被人看得輕賤;爵位被人看得輕賤,君主的威望就要降低;君主威望降低的話,國家必致削弱。所以立國用民的一般法則在於:能夠禁閉外勢、阻塞私行而著眼於自強自力,就可以達到稱王天下的目的。”
唐突地討論賞罰問題,不可能知曉賞罰問題的開始。把演繹順序倒過來討論,或者違背演繹順序而辯說的人,隻能是為別人所統治,怎麽能去統治別人!離開上述順序而唐突地談論形名和賞罰,這樣的人即使知曉治世的工具,也不會懂得治世的規律;可以用於天下,而不足以用來治理天下。
看著青書誇誇其談的樣子,日輪在心裏,輕輕地歎息了一聲。這個說法非常淺近,它的災害卻非常慘重,自己想要做管仲那樣的人,可是卻隻能侍奉,認識事物一隅的淺薄之人。稱霸固然重要,可是若是用這樣的辦法來侍奉帝王,用這樣的辦法來養育百姓,用這樣的辦法來管理萬物,隻能是臣下侍奉帝王的作法,而不是帝王養育臣民的態度。
“這聽起來容易,可是應當如何實施呢?”莫離看來青書,然後追問道。
在說話的時候,青書一直在注意日輪的表情。希望看見他挫敗的表情,可是叫自己失望的是,日輪不但沒有挫敗,反而是一副自己說錯了的表情。看見日輪這樣子,青書實在是覺得生氣。可是現在,卻不是生氣的時候。
“在聖明的君王統治下,百姓不挨餓受凍,這並非是因為君王能親自種糧食給他們吃,織布匹給他們穿,而是由於他能給人民開辟財源。所以盡管唐堯、夏禹之時有過九年的水災,商湯之時有過七年的旱災,但國內沒有被遺棄和瘦得不成樣子的人,這是因為貯藏積蓄的東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準備。”
現在全國統一,土地之大,人口之多,不亞於湯、禹之時,又沒有連年的水旱災害,但積蓄卻不如湯、禹之時。而莫離又喜好奢侈,若是能自己能讓人民從事農業生產,減輕他們的賦稅,大量貯備糧食,以便充實倉庫,防備水旱災荒。那麽自己的地位,就一定可以超過日輪
“百姓生活貧困了,就會去做邪惡的事。貧困原因在於土地還有潛力,百姓還有餘力,能長穀物的土地還沒全部開墾,山林湖沼的資源尚未完全開發,遊手好閑之徒,還沒全都回鄉務農。不從事農業,就不能在一個地方定居下來,不能定居就會離開鄉土,輕視家園,像鳥獸一樣四處奔散。這樣的話,國家即使有高大的城牆,深險的護城河,嚴厲的法令,殘酷的刑罰,還是不能禁止他們。”
說道這裏,青書偷偷的看了眼朝鳳。畢竟自己現在說的,是重農抑商。而朝鳳卻是依靠商路,在斂財。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聽到這些,朝鳳不但沒有不悅,反而還點頭,示意青書繼續往下講。
“民眾的本性,是喜歡賞賜,而不喜歡刑罰。所以明君治理國家時,明定獎賞、民眾就努力立功;刑罰嚴厲,民眾就服從法令。民眾努力立功,政府的事務就不受侵擾;民眾服從令,奸邪就無從產生。”
見到莫離並沒有打斷自己的話,青書就知道自己猜測對了。他掃了掃一邊的日輪,見對方隻是低著頭,不知道再想些什麽。看來,這一次是自己領先了。
“所以治理民眾,要把奸邪禁止在尚未發生之時;用兵作戰.要使一切服從打仗的要求深入民心。禁令能先治本的才有效,用兵能服民心的才能服,聖人治理民眾,因為先治本,所以能強大;因為先服心,所以能取勝。國家大事,要爭先恐後,而統一民心,專行公務來杜絕私欲,獎賞告奸、奸邪就不會產生,明定法度、政務就不會煩亂。能做到這四點的。國家就強盛;不能做到這四點的,國家就衰弱。”
果然聽到這些,莫離輕輕地點點頭,看來對青書的見解很是滿意。莫離先是思索了一番,然後看向田和問道:“愛卿的提議極好,那田和愛卿認為如何?”
“回稟陛下,國家之所以強大,靠的是政治措施;君主之所以尊貴。靠的是權力。但是,明君有權力和政治措施,昏君也有權力和政治措施,結果漸顯不同,是因為各自確立的原則有別。所以明君掌握權勢,而地位尊貴,統一政綱,而國家太平。法令是稱霸天下的根本,而刑罰是愛護民眾的根本。”
這個主張倒是沒錯。可是和莫離談仁義,就像是和目不識丁的土匪,談論孔夫子一般。在想想田和奉勸莫離遷都時的表現,朝鳳皺了皺眉。他是故意不想去嗎,可是若是能辦成這件事,倒是升遷的好機會。這個田和,到底是怎麽想的?
“那些受君主寵愛,身居高位的人,家中衣食飽暖,並且享有優厚的俸祿。依仗富厚的資產和勢力。在下麵和百姓爭利。老百姓怎麽能和他們比呢?所以那些人。使用眾多的奴婢,擁有眾多的牛羊,擴大他們的田地住宅,擴充他們的產業。增加他們的積蓄,致力於這些,而且沒有止境,壓迫百姓,使百姓感到驚懼,百姓天天受到剝削,漸漸走向窮困。富人奢侈浪費,窮人窮急愁苦;窮人窮急愁苦,而處在上位的人。卻不救濟,就會民不聊生;民不聊生,百姓就會連死都不怕,又怎會害怕犯罪!這就是刑罰繁多,奸邪卻不能禁止的原因啊。”
“夠了。”果然。還沒有等田和說完,莫離就開口打斷了他“你說的這些,若是在政權穩定的時候,自然是可以的,可是現在說起來,卻是有些不合時宜。日輪,你有什麽看法?”
現在的情況,是想要搞好法治,卻難於改變舊俗。想要建立大功,而難於吸引民眾力量。若是一成不變,那麽民眾的混亂局麵,是不可能期望治理好的。若是嚐試考察過去的事情,追溯到天理,或許可以看出一些問題吧。可是說這些,莫離卻是不會聽的吧。
日輪皺了皺眉,似是在思索,然後看著莫離開口道:“時代有了發展,而統治方式一成不變的,社會必然危亂;智能普遍提高,而禁令規定一成不變的。國家必被削弱。所以聖人治理民眾,法製和曆史時期同步發展,禁令和智能水平同步變更。法度順應時代變化,就能治理國家,統治方式適合社會情況,就能收到成效。”
“民眾的本性是好逸惡勞的,安逸就要荒廢。荒廢就治理不好。治理不好就要混亂;如果賞罰不能在全國實行,國家事業就必定得不到發展。”說道這裏,莫離嘲諷般的笑了笑,然後開口道“我所需要的,是駕馭天地、驅遣萬物,而任用天下人的辦法。”
古代通曉大道的人,首先闡明自然的規律,而後才是道德。道德已經闡明,而後才是仁義,仁義已經闡明,而後才是職守,職守已經明確,而後才是事物的外形和稱謂。外形和稱謂已經明確了,而後才是依其才,而任其職,依才任職已經明確,而後才是恕免或廢除,恕免或廢除已經明確,而後才是是非,是非明確,而後才是賞罰。
可是這天下,注定不是講道理的。日輪歎息了一聲,看了看莫離:“指望外部不亂,而立國治民,國家就會削弱;指望自身的不可擾亂,而推行法治,國家才能興盛。所以賢明君主治理國家時,立足幹不可擾亂的方略。所以稱王天下的方略,不是依靠外部不亂,而是依靠自身的不可擾亂。”
“日輪大人是說,若是民眾質樸的話,隻要用褒貶進行控製,就可以治理好;社會開化的話,隻有用刑罰加以束縛,才能使人馴服嗎?”
看出了日輪的遲疑,於是青書在還沒有等莫離有什麽反應,就突然插嘴說道:
“能在農耕方麵,充分發揮力量的話,社會就富裕。能在戰爭領域,充分調動力量的國家就強盛,而富強得以持續發展的,就可以稱王天下。所以稱王天下的路,在於開創什麽,阻止什麽;能夠阻止奸邪行為的,必能稱王天下。”
很明顯,稱王這兩個字,滿足了莫離的需要。所以他難得的把目光轉向了青書,用眼神示意他繼續往下說。
“民眾以爵位為尊貴,君主權勢就重。所以賞賜有功的人,把爵位賜給勝任的人。壞人就無可乘之機。專心發展實力的國家,爵位就會貴重起來;爵位貴重起來,君主就會受到尊敬;君主受到尊敬,就一定能稱王天下。”
難得受到莫離這樣的重視,青書眼睛中的光芒,也強烈了起來。雖然自己不明白,日輪今天是怎麽了,可是今天是自己的機會!所以不能放過!
“不事耕戰,而依賴私學的國家,爵位就要被人看得輕賤;爵位被人看得輕賤,君主的威望就要降低;君主威望降低的話,國家必致削弱。所以立國用民的一般法則在於:能夠禁閉外勢、阻塞私行而著眼於自強自力,就可以達到稱王天下的目的。”
唐突地討論賞罰問題,不可能知曉賞罰問題的開始。把演繹順序倒過來討論,或者違背演繹順序而辯說的人,隻能是為別人所統治,怎麽能去統治別人!離開上述順序而唐突地談論形名和賞罰,這樣的人即使知曉治世的工具,也不會懂得治世的規律;可以用於天下,而不足以用來治理天下。
看著青書誇誇其談的樣子,日輪在心裏,輕輕地歎息了一聲。這個說法非常淺近,它的災害卻非常慘重,自己想要做管仲那樣的人,可是卻隻能侍奉,認識事物一隅的淺薄之人。稱霸固然重要,可是若是用這樣的辦法來侍奉帝王,用這樣的辦法來養育百姓,用這樣的辦法來管理萬物,隻能是臣下侍奉帝王的作法,而不是帝王養育臣民的態度。
“這聽起來容易,可是應當如何實施呢?”莫離看來青書,然後追問道。
在說話的時候,青書一直在注意日輪的表情。希望看見他挫敗的表情,可是叫自己失望的是,日輪不但沒有挫敗,反而是一副自己說錯了的表情。看見日輪這樣子,青書實在是覺得生氣。可是現在,卻不是生氣的時候。
“在聖明的君王統治下,百姓不挨餓受凍,這並非是因為君王能親自種糧食給他們吃,織布匹給他們穿,而是由於他能給人民開辟財源。所以盡管唐堯、夏禹之時有過九年的水災,商湯之時有過七年的旱災,但國內沒有被遺棄和瘦得不成樣子的人,這是因為貯藏積蓄的東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準備。”
現在全國統一,土地之大,人口之多,不亞於湯、禹之時,又沒有連年的水旱災害,但積蓄卻不如湯、禹之時。而莫離又喜好奢侈,若是能自己能讓人民從事農業生產,減輕他們的賦稅,大量貯備糧食,以便充實倉庫,防備水旱災荒。那麽自己的地位,就一定可以超過日輪
“百姓生活貧困了,就會去做邪惡的事。貧困原因在於土地還有潛力,百姓還有餘力,能長穀物的土地還沒全部開墾,山林湖沼的資源尚未完全開發,遊手好閑之徒,還沒全都回鄉務農。不從事農業,就不能在一個地方定居下來,不能定居就會離開鄉土,輕視家園,像鳥獸一樣四處奔散。這樣的話,國家即使有高大的城牆,深險的護城河,嚴厲的法令,殘酷的刑罰,還是不能禁止他們。”
說道這裏,青書偷偷的看了眼朝鳳。畢竟自己現在說的,是重農抑商。而朝鳳卻是依靠商路,在斂財。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聽到這些,朝鳳不但沒有不悅,反而還點頭,示意青書繼續往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