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易和林仁肇一起待了整整五天,這五天裏,君臣二人形影不離。


    時間一長,群臣們就知道了。皇帝並沒有在宮裏,居然在京郊的館驛裏,連續住了五天。


    這又是鬧的那一出呢?


    李中易才不在乎這些閑言碎語,他和林仁肇一起,商量了很多大事。


    頭一條就是,現有的海船,盡管可以東渡去高麗,卻並不適合真正的遠洋,必須要作出較大的改進。


    其次,海戰的兵器,盡量以火炮為主。


    但是,12磅的火炮上船之後,顯然會遇到很大的麻煩。船的龍骨,能否持續性的吃得住勁,成了一個很實質性的難題。


    另外,李中易告訴了林仁肇,24磅炮正在緊鑼密鼓的研究之中。看進度,不晚於明年,會有一個滿意的結果。


    再就是,李中易回來後,改進了燧發槍管的製造工藝,這主要是李虎的功勞。


    李虎辦事十分認真踏實,在他的督促下,工匠們找到了硬度更高的合金鋼的配方。


    隻是,這種合金鋼,由於成本太高,其中的幾種稀有金屬,也難於大量找到,無法大規模量產,用於刀槍等兵器。


    李中易一聽,就聯想到了槍管的鑽頭,馬上就布置了下去,利用這種合金鋼,製造出槍管的鑽頭。


    以前,鑽槍管,都是靠的純粹的手工,並無鑽床。


    現在,有了特製的合金鋼之後,李中易領著工匠們轉變思路,做成了近百台手工鑽床。


    盡管是人力的鑽床,但是,製造槍管的進度,瞬間被提速了好幾十倍。


    在鑽床的幫助下,一個熟練的工匠師傅,一天便可以鑽出一根槍管來。而此前,至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


    日產幾十根槍管的產量,李中易盡管還有遺憾,但是也已經很滿意了。


    因為,一年就可以生產近一萬多根槍管了。


    軍器監槍坊的工匠們,都知道一個事實,燧發槍的結構其實並不複雜,除了槍管之外,就打火擊發機構。


    其中,拖慢進度的,主要是槍管的製造速度太慢了,而且廢品率也極高。


    李中易領著林仁肇,進了軍器監槍所,林仁肇像土包子似的,整個的看傻了眼。


    試槍的工匠,當著李中易和林仁肇的麵,在距離一百米的地方,擺上了明光鎧。


    由於射擊精度不夠的問題,試槍的工匠連發了十幾槍,才命中了明光鎧。


    李中易領著林仁肇,走過去看明光鎧的受損情況。


    當林仁肇看見,防護力超強的明光鎧居然被射了個大洞,鎧後綁著豬肉也被轟開了一個大洞。


    李中易笑道:“這是用的普通圓彈,殺傷力還可以,但是射程太近了。坊間的工匠們,正在改進新彈,打算將圓彈改為尖頭彈,那樣的話,不僅射程明顯增加,殺傷力也會更可觀的。”


    林仁肇是個直腸子,不怎麽會說話,他想了想說:“若是海船上,大家都用此槍和海盜作戰,則我軍必勝。”


    按照慣常的套路,此時就應該頌揚聖上的天威了。可是,林仁肇隻是幹巴巴的就事論事。


    這是個不擅長拍馬屁的家夥,一旁陪著的李虎,不由對林仁肇大有知己之感。


    李虎也不太會說話,隻不過,因為家學淵源的緣故,李虎比林仁肇稍微強了那麽一點點罷了。


    實驗造船需要時間,造槍也需要時間。等英式戰列艦造出來之後,李中易的手上,恐怕已經不缺槍炮了。


    看了槍的進度和威力後,李中易的心情很好,就帶著林仁肇去了炮坊。


    李虎介紹說:“如今的炮坊,除了6磅炮和12磅炮外,正在研製船上用的24磅炮。”


    出於標準的需要,李中易不打算造太多型號的火炮,陸戰的火炮6磅和12磅足夠用了。


    現在,炮坊的工匠們,正在集中精力攻關24磅炮。


    到了試射現場後,李中易拿起一支單筒望遠鏡,遞到了林仁肇的手上。


    林仁肇起初有些發蒙,不知道該往哪裏看。後來,在李中易的指點下,林仁肇總算是看清楚了,一門巨大的火炮,被固定在了船板之上。


    由於距離太遠,試炮的工匠們說了些什麽,林仁肇完全聽不見。但是,他看得很清楚,火炮的底座上,正是司空見慣的厚船板。


    過了好一陣子,試炮的工匠們紛紛撤離了現場,專用的炮隊按照火炮發射的規程度,裝藥裝彈之後,便點火試射。


    “轟。”伴隨著驚天動地的轟鳴聲,林仁肇手裏的單筒望遠鏡裏,出現了濃密的白色煙霧。


    等煙霧散盡之後,林仁肇卻驚訝的發現,那門巨炮已經歪倒了下去,原本支撐巨炮的底座船板,四分五裂的不成了樣子。


    “嗬嗬,科學實驗嘛,就是這個樣子的,不可能一次成功。但是,朕相信,隻要持續不斷的改進,24磅火炮遲早可以裝到船上,隨著林大將軍你,縱橫四海。”李中易的一席話,在平凡之中,隱藏著勃勃野心。


    林仁肇不由心頭猛的一熱,情不自禁的單膝跪下,大聲說:“臣願意為皇上縱橫四海。”


    “哈哈,好,好,好。”李中易哈哈大笑,逼著做事,和自己願意做事,幹勁能一樣麽?


    等李中易命人試射12磅炮的時候,就沒有24磅炮那麽複雜了,工匠們早就知道了的結果,隻需要按部就班的正規化操作即可。


    “轟。”火炮發出怒吼聲之後,林仁肇驚訝的發現,除了炮口冒著白煙之外,火炮紋絲不動,火炮底座上的船板,也並未開裂。


    “皇上,這是何故?”林仁肇急切的問李中易。


    李虎瞥了眼林仁肇,心說,這小子又犯傻了。萬一,把皇帝給問住了,下不來台,可不是惹人厭煩了麽?


    李中易對於火炮的基本情況,可謂是了如指掌,他心信手拈來的介紹說:“方才的巨炮,裝藥量太大了,後座力極強,一般的船板根本撐不住。這門12磅炮,裝藥量就小得多了,隻是,射程也近得多。在河上實驗的時候,經過仔細的測算,炮口的角度調整到最大,受水浪高低起伏的影響,有效射程不過是四百多丈罷了,我是不太滿意的。”


    四百丈,也就是大約1200米的樣子,李中易猶覺不滿意。


    可是,林仁肇已經滿意之極。因為,戰船上,傳統的拍杆投石,最遠也不過是100丈的樣子。。


    而且,受拍杆的體積限製,一條大船之上,頂多隻能配備一架拍板而已。


    這種12磅炮,一條船上至少可以配備十門吧?


    林仁肇問出疑問之後,李中易微微一笑,反問道:“十門?太少了。”


    李中易領著林仁肇去看仿真版的艦炮布置現場,隻見,一排排火炮,排列在仿真船舷的後頭。


    林仁肇看得格外仔細,他發現,單單是這一排火炮,就足有三十門之多。


    炮口都伸出了船舷,顯然是用於側麵接戰之用。


    林仁肇像個土包子一樣,徹底的看傻了眼,呆若木雞。


    等林仁肇回過神來,他不由自主的叫道:“我真傻啊,居然沒有想到這樣布置火炮。”


    林仁肇精通水戰,水戰的遠程打擊兵器,其實十分的貧瘠,除了投石投火球的拍杆之外,就隻剩下弩了。


    可問題是,海戰之中的弩,哪怕射程足夠了,隻要敵人躲在船舷的後頭不露頭,殺傷力也極其有限。


    到了黃河岸邊的造船坊,林仁肇在模型場內,更是大開了一番眼界。


    李中易抬手指著一艘英式帆船型戰列艦的模型,歎道:“此物頗為耗費精力。朕都登基這麽些年了,依然沒有太大的進展。”


    林仁肇湊過去,仔細的琢磨了一番,忽然叫道:“咱們其實可以變個思路。這種五層甲板的巨船,實在是太大了,恐怕一時很難造出來。不如先造出兩層甲板,或是三層甲板的這種船,等以後有機會了,再持續性的改進?”


    李中易點點頭,笑道:“河裏有幾艘實驗艦,不如過去看看?”


    此時的林仁肇,活像是初進大觀園的劉姥姥一般,一路走,一路看傻眼,一路驚喜連連。


    林仁肇不會做人,卻是個實幹家。李中易故意帶他繞了這麽一大圈,把極機密的家底,也都亮了出來,顯然是想告訴林仁肇:朕的野心在遠洋!


    一起用晚膳的時候,李中易想了想,最終還是把實底交給了林仁肇。


    “將來啊,等艦隊正式成軍了,你務必多抓海外的奴隸回來。諸如,修路,架橋,修水壩等重體力活,用的著他們。”


    李中易一直信奉叢林法則,弱肉強食,乃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更何況,即使李中易不這麽做,等歐洲人發現了非洲、亞洲和新大陸之後,照樣還是會開啟奴隸貿易。


    當年,米國修鐵路的時候,每一根枕木的下邊,都躺著一具華工的屍體,這是鐵一般的事實。


    李中易既然不想大規模的征發徭役,又想把稀爛的全國官道,做到秦直道的硬度,那就隻能讓擄掠來的海外奴隸擔此重任了。


    沒辦法,修路,搞基礎工程是必須的。不勞動本國的民力,就隻能辛苦外國的奴隸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司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司空並收藏逍遙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