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往來的人,當做奇事,擁上一堆,都問道:“在那裏拾的?”施複指道:“在這階沿頭拾的。”那後生道:“難得老哥這樣好心,在此等候還人。若落在他人手裏,安肯如此!如今到是我拾得的了。情願與老哥各分一半。”施複道:“我若要,何不全取了,卻分你這一半?”那後生道:“既這般,送一兩謝儀與老哥買果兒吃。”施複笑道:“你這人是個呆子!六兩三兩都不要,要你一兩銀子何用!”那後生道:“老哥,銀子又不要,何以相報?”眾人道:“看這位老兄,是個厚德君子,料必不要你報。不若請到酒肆中吃三杯,見你的意罷了。”那後生道:“說得是。”便來邀施複同去。施複道:“不消得,不消得,我家中有事,莫要擔閣我工夫。”轉身就走。那後生留之不住。眾人道:“你這人好造化!掉了銀子,一文錢不費,便撈到手。”那後生道:“便是,不想世間原有這等好人。”把銀包藏了,向主人說聲打攪,下階而去。眾人亦讚歎而散。也有說:“施複是個呆的,拾了銀子不會將去受用,卻呆站著等人來還。”也有說:“這人積此陰德,後來必有好處。”不題眾人。
且說施複回到家裏,渾家問道:“為甚麽去了這大半日?”施複道:“不要說起,將到家了,因著一件事,複身轉去,擔閣了這一回。”渾家道:“有甚事擔閣?”施複將還銀之事,說向渾家。渾家道:“這件事也做得好。自古道:’橫財不富命窮人。‘償然命裏沒時,得了他反生災作難,到未可知。”施複道:“我正為這個緣故,所以還了他去。”當下夫婦二人,不以拾銀為喜,反以還銀為安。衣冠君子中,多有見利忘義的,不意愚夫愚婦到有這等見識。
從來作事要同心,夫唱妻和種德深。
萬貫錢財如糞土,一分仁義值千金。
自此之後,施複每年養蠶,大有利息,漸漸活動。那育蠶有十體、二光、八宜等法,三息五廣之忌。第一要擇蠶種。蠶種好,做成繭小而明厚堅細,可以繅絲。如蠶種不好,但堪為綿纊,不能繅絲,其利便差數倍。第二要時運。有造化的,就蠶種不好,依般做成絲繭;若造化低的,好蠶種,也要變做綿繭。北蠶三眠,南蠶俱是四眠。眠起飼葉,各要及時。又蠶性畏寒怕熱,惟溫和為得候。晝夜之間,分為四時。朝暮類春秋,正晝如夏,深夜如冬,故調護最難。江南有謠雲:
做天莫做四月天,蠶要溫和麥要寒。
秧要日時麻要雨,采桑娘子要晴幹。
那施複一來蠶種揀得好,二來有些時運,凡養的蠶,並無一個綿繭,繅下絲來,細員勻緊,潔淨光瑩,再沒一根粗節不勻的。每筐蠶,又比別家分外多繅出許多絲來。照常織下的綢拿上市去,人看時光彩潤澤,都增價競買,比往常每匹平添錢方銀子。因有這些順溜,幾年間,就增上三四張綢機,家中頗頗饒裕。裏中遂慶個號兒叫做施潤澤。卻又生下一個兒子,寄名觀音大士,叫做觀保,年才二歲,生得眉目清秀,到好個孩子。
話休煩絮。那年又值養蠶之時,才過了三眠,合鎮闕了桑葉,施複家也隻勾兩日之用,心下慌張,無處去買。大率蠶市時,天色不時陰雨,蠶受了寒濕之氣,又食了冷露之葉,便要僵死,十分之中,就隻好存其半。這桑葉就有餘了。那年天氣溫暖,家家無恙,葉遂短闕。且說施複正沒處買桑葉,十分焦躁,忽見鄰家傳說洞庭山餘下桑葉甚多,合了十來家過湖去買。施複聽見,帶了些銀兩,把被窩打個包兒,也來趁船。這時已是未牌時候,開船搖櫓,離了本鎮。過了平望,來到一個鄉村,地名灘闕。這去處在太湖之傍,離盛澤有四十裏之遠。天已傍晚,過湖不及,遂移舟進一小港泊住,穩纜停橈,打點收拾晚食,卻忘帶了打火刀石。眾人道:“那個上涯去取討個火種便好?”施複卻如神差鬼使一般,便答應道:“待我去。”取了一把麻骨,跳上岸來。見家家都閉著門兒。
你道為何天色未晚,人家就閉了門?那養蠶人家,最忌生人來衝。從蠶出至成繭之時,約有四十來日,家家緊閉門戶,無人往來。任你天大事情,也不敢上門。當下施複走過幾家,初時甚以為怪,道:“這些人家,想是怕鬼拖了人去,日色還在天上,便都閉了門。”忽地想起道:“呸!自己是老看蠶,到忘記了這取火乃養蠶家最忌的。卻兜攬這帳!如今那裏去討?”欲待轉來,又想道:“方才不應承來,到也罷了,若空身回轉,教別個來取得時,反是老大沒趣;或者有家兒不養蠶的也未可知。”依舊又走向前去。隻見一家門兒半開半掩,他也不管三七廿一,做兩步跨到簷下,卻又不敢進去。站在門外,舒頸望著裏邊,叫聲:“有人麽?”裏邊一個女人走出來,問道:“什麽人?”施複滿麵陪著笑道:“大娘子要相求個火兒。”婦人道:“這時節別人家是不肯的。隻我家沒忌諱,便點個與你,也不妨礙。”施複道:“如此,多謝了!”即將麻骨遞與。婦人接過手,進去點出火來。施複接了,謝聲“打攪”,回身便走。走不上兩家門麵,背後有人叫道:“那取火的轉來,掉落東西了。”施複聽得,想道:“卻不知掉了甚的?”又複走轉去。婦人說道:“你一個兜肚落在此了。”遞還施複。施複謝道:“難得大娘子這等善心。”婦人道:“何足為謝!向年我丈夫在盛澤賣絲,落掉六兩多銀子,遇著個好人拾得,住在那裏等候。我丈夫尋去,原封不動,把來還了,連酒也不要吃一滴兒。這樣人方是真正善心人!”施複見說,卻與他昔年還銀之事相合,甚是駭異,問道:“這事有幾年了?”婦人把指頭扳算道:“已有六年了。”施複道:“不瞞大娘子說,我也是盛澤人,六年前也曾拾過一個賣絲客人六兩多銀子,等候失主來尋,還了去。他要請我,也不要吃他的。但不知可就是大娘子的丈夫?”婦人道:“有這等事!待我教丈夫出來,認一認可是?”施複恐眾人性急,意欲不要,不想手中麻骨火將及點完,乃道:“大娘子,相認的事甚緩,求得個黃同紙去引火時,一發感謝不盡。”婦人也不回言,徑往裏邊去了。頃刻間,同一個後生跑出來。彼此睜眼一認,雖然隔了六年,麵貌依然。正是昔年還銀義士。正是:一葉浮萍歸大海,人生何處不相逢。(未完待續)
且說施複回到家裏,渾家問道:“為甚麽去了這大半日?”施複道:“不要說起,將到家了,因著一件事,複身轉去,擔閣了這一回。”渾家道:“有甚事擔閣?”施複將還銀之事,說向渾家。渾家道:“這件事也做得好。自古道:’橫財不富命窮人。‘償然命裏沒時,得了他反生災作難,到未可知。”施複道:“我正為這個緣故,所以還了他去。”當下夫婦二人,不以拾銀為喜,反以還銀為安。衣冠君子中,多有見利忘義的,不意愚夫愚婦到有這等見識。
從來作事要同心,夫唱妻和種德深。
萬貫錢財如糞土,一分仁義值千金。
自此之後,施複每年養蠶,大有利息,漸漸活動。那育蠶有十體、二光、八宜等法,三息五廣之忌。第一要擇蠶種。蠶種好,做成繭小而明厚堅細,可以繅絲。如蠶種不好,但堪為綿纊,不能繅絲,其利便差數倍。第二要時運。有造化的,就蠶種不好,依般做成絲繭;若造化低的,好蠶種,也要變做綿繭。北蠶三眠,南蠶俱是四眠。眠起飼葉,各要及時。又蠶性畏寒怕熱,惟溫和為得候。晝夜之間,分為四時。朝暮類春秋,正晝如夏,深夜如冬,故調護最難。江南有謠雲:
做天莫做四月天,蠶要溫和麥要寒。
秧要日時麻要雨,采桑娘子要晴幹。
那施複一來蠶種揀得好,二來有些時運,凡養的蠶,並無一個綿繭,繅下絲來,細員勻緊,潔淨光瑩,再沒一根粗節不勻的。每筐蠶,又比別家分外多繅出許多絲來。照常織下的綢拿上市去,人看時光彩潤澤,都增價競買,比往常每匹平添錢方銀子。因有這些順溜,幾年間,就增上三四張綢機,家中頗頗饒裕。裏中遂慶個號兒叫做施潤澤。卻又生下一個兒子,寄名觀音大士,叫做觀保,年才二歲,生得眉目清秀,到好個孩子。
話休煩絮。那年又值養蠶之時,才過了三眠,合鎮闕了桑葉,施複家也隻勾兩日之用,心下慌張,無處去買。大率蠶市時,天色不時陰雨,蠶受了寒濕之氣,又食了冷露之葉,便要僵死,十分之中,就隻好存其半。這桑葉就有餘了。那年天氣溫暖,家家無恙,葉遂短闕。且說施複正沒處買桑葉,十分焦躁,忽見鄰家傳說洞庭山餘下桑葉甚多,合了十來家過湖去買。施複聽見,帶了些銀兩,把被窩打個包兒,也來趁船。這時已是未牌時候,開船搖櫓,離了本鎮。過了平望,來到一個鄉村,地名灘闕。這去處在太湖之傍,離盛澤有四十裏之遠。天已傍晚,過湖不及,遂移舟進一小港泊住,穩纜停橈,打點收拾晚食,卻忘帶了打火刀石。眾人道:“那個上涯去取討個火種便好?”施複卻如神差鬼使一般,便答應道:“待我去。”取了一把麻骨,跳上岸來。見家家都閉著門兒。
你道為何天色未晚,人家就閉了門?那養蠶人家,最忌生人來衝。從蠶出至成繭之時,約有四十來日,家家緊閉門戶,無人往來。任你天大事情,也不敢上門。當下施複走過幾家,初時甚以為怪,道:“這些人家,想是怕鬼拖了人去,日色還在天上,便都閉了門。”忽地想起道:“呸!自己是老看蠶,到忘記了這取火乃養蠶家最忌的。卻兜攬這帳!如今那裏去討?”欲待轉來,又想道:“方才不應承來,到也罷了,若空身回轉,教別個來取得時,反是老大沒趣;或者有家兒不養蠶的也未可知。”依舊又走向前去。隻見一家門兒半開半掩,他也不管三七廿一,做兩步跨到簷下,卻又不敢進去。站在門外,舒頸望著裏邊,叫聲:“有人麽?”裏邊一個女人走出來,問道:“什麽人?”施複滿麵陪著笑道:“大娘子要相求個火兒。”婦人道:“這時節別人家是不肯的。隻我家沒忌諱,便點個與你,也不妨礙。”施複道:“如此,多謝了!”即將麻骨遞與。婦人接過手,進去點出火來。施複接了,謝聲“打攪”,回身便走。走不上兩家門麵,背後有人叫道:“那取火的轉來,掉落東西了。”施複聽得,想道:“卻不知掉了甚的?”又複走轉去。婦人說道:“你一個兜肚落在此了。”遞還施複。施複謝道:“難得大娘子這等善心。”婦人道:“何足為謝!向年我丈夫在盛澤賣絲,落掉六兩多銀子,遇著個好人拾得,住在那裏等候。我丈夫尋去,原封不動,把來還了,連酒也不要吃一滴兒。這樣人方是真正善心人!”施複見說,卻與他昔年還銀之事相合,甚是駭異,問道:“這事有幾年了?”婦人把指頭扳算道:“已有六年了。”施複道:“不瞞大娘子說,我也是盛澤人,六年前也曾拾過一個賣絲客人六兩多銀子,等候失主來尋,還了去。他要請我,也不要吃他的。但不知可就是大娘子的丈夫?”婦人道:“有這等事!待我教丈夫出來,認一認可是?”施複恐眾人性急,意欲不要,不想手中麻骨火將及點完,乃道:“大娘子,相認的事甚緩,求得個黃同紙去引火時,一發感謝不盡。”婦人也不回言,徑往裏邊去了。頃刻間,同一個後生跑出來。彼此睜眼一認,雖然隔了六年,麵貌依然。正是昔年還銀義士。正是:一葉浮萍歸大海,人生何處不相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