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來焦氏要依傍焦榕,卻搬在他側邊小巷中,相去隻有半箭之遠,間壁乃是貴家的花園。那房屋止得兩間,諸色不便。要桶水兒,直要到鄰家去汲。那焦氏平日受用慣的,自去不成,少不得通在玉英、月英兩個身上。姊妹此時也難顧羞恥,隻得出頭露麵。又過了幾時,桃英的身價漸漸又將摸完。一日傍晚,焦氏引著亞奴在門首閑立,見一個乞丐女兒,止有十數歲,在街上求討,聲音叫得十分慘傷。有個鄰家老嫗對他說道:“這般時候,哪個肯舍。不時回去罷。”那叫化女兒哭道:“奶奶,你那裏曉得我的苦楚。我家老的,限定每日要討五十文錢,若少了一文,便打個臭死,夜飯也不與我吃,又要在明日補足。如今還少六七文,怎敢回去。”那老嫗聽說得苦惱,就舍了兩文。旁邊的人,見老嫗舍了,一時助興,你一文,我一文,登時到有十數文。那叫化女兒,千恩萬謝,轉身去了。焦氏聽了這片言語,那知反撥動了個貪念,想道:“這個小化子,一日倒討得許多錢。我家月英那賤人,麵貌又不十分標致,賣與人,也值得有限,何不教他也做這樁道路,倒是個永遠利息?”
正在沉吟,恰好月英打水回來。焦氏道:“小賤人,你可見那叫街的丫頭麽?他年紀比你還小,每日倒趁五十文錢。你可有處尋得三文五文哩?”月英道:“他是個乞丐,千爺爺、萬奶奶叫來的。孩兒怎比得他。”焦氏喝道:“你比他有甚麽差。自明日為始,也要出去尋五十文一日,若少一文,便打下你下半截來。”玉英姊妹見說要他求乞,驚得麵麵相覷,滿眼垂淚,一齊跪下,說道:“母親,我家世代為官,多有人認得,也要存個體麵。若教出去求乞,豈不辱抹門風,被人恥笑。”焦氏道:“見今飯也沒有得吃了,還要甚麽體麵,怕甚麽恥笑。”月英又苦告道:“任憑母親打死了,我決不去的。”焦氏怒道:“你這賤人,恁般不聽教訓。先打個樣兒與你嚐嚐。”即去尋了一塊木柴,揪過來,沒頭沒腦亂敲。月英疼痛難忍,隻得叫道:“母親饒恕則個。待我明日去便了。”焦氏放下月英,向玉英道:“不教你去,是我的好情了,反來放屁阻撓?”拖翻在地,也吃一頓木柴。到次早,即趕逐月英出門求乞。月英無奈,忍恥依隨。自此日逐沿街抄化。若足了這五十文,還沒得開口:些兒欠缺,便打個半死。
光陰如箭,不覺玉英年已一十六歲。時直三月下旬,焦榕五十壽誕,焦氏引著亞奴同往祝壽。月英自向街坊抄化去了,止留玉英看家。玉英讓焦氏去後,掩上門兒,走入裏邊,手中拈著針指,思想道:“爹爹當年生我姊妹,猶如掌上之珠,熱氣何曾輕嗬一口。誰道遇著這個繼母,受萬般淩辱。兄弟被他謀死,妹子為奴為丐,一個家業弄得瓦解冰消,淪落到恁樣地位,真個草菅不如。尚不知去後,還是怎地結果?”又想道:“在世料無好處,不如早死為幸。趁他今日不在家,何不尋個自盡,也省了些打罵之苦?”卻又想道:“我今年已十六歲了。再忍耐幾時,少不得嫁個丈夫,或者有個出頭日子,豈可枉送這條性命?”把那前後苦楚事,想了又哭,哭了又想。直哭得個有氣無力,沒情沒緒。放下針指,走至庭中,望見間壁園內,紅稀綠暗,燕語鶯啼,遊絲斜嫋,榆莢亂墜。看了這般景色,觸目感懷。遂吟《送春詩》一言。詩雲:
柴扉寂寞鎖殘春,滿地榆錢不療貧。
雲鬢衣裳半泥土,野花何事獨撩人。
玉英吟罷,又想道:“自爹爹亡後,終日被繼母磨難,將那吟詠之情,久已付之流水。自移居時,作了《別燕詩》,倏忽又經年許。時光迅速如此。”嗟歎了一回,又恐誤了女工,急走入來趲趕,見桌上有個帖兒,便是焦榕請妹子吃壽酒的。玉英在後邊裁下兩折,尋出筆硯,將兩首詩錄出,細細展玩,又歎口氣道:“古來多少聰明女子,或共姊妹賡酬,或是夫妻唱和,成千秋佳話。偏我李玉英恁般命薄,埋沒至此,豈不可惜可悲。”又傷感多時,愈覺無聊。將那紙左折右折,隨手折成個方勝兒,藏於枕邊,卻忘收了筆硯,忙忙的趲完針指。天色傍晚,剛是月英到家。焦氏接腳也至,見他淚痕未幹,便道:“那個難為了你,又在家做妖勢?”玉英不敢回答,將做下女工與他點看。月英也把錢交過,收拾些粥湯吃了。又做半夜生活,方才睡臥。(未完待續)
正在沉吟,恰好月英打水回來。焦氏道:“小賤人,你可見那叫街的丫頭麽?他年紀比你還小,每日倒趁五十文錢。你可有處尋得三文五文哩?”月英道:“他是個乞丐,千爺爺、萬奶奶叫來的。孩兒怎比得他。”焦氏喝道:“你比他有甚麽差。自明日為始,也要出去尋五十文一日,若少一文,便打下你下半截來。”玉英姊妹見說要他求乞,驚得麵麵相覷,滿眼垂淚,一齊跪下,說道:“母親,我家世代為官,多有人認得,也要存個體麵。若教出去求乞,豈不辱抹門風,被人恥笑。”焦氏道:“見今飯也沒有得吃了,還要甚麽體麵,怕甚麽恥笑。”月英又苦告道:“任憑母親打死了,我決不去的。”焦氏怒道:“你這賤人,恁般不聽教訓。先打個樣兒與你嚐嚐。”即去尋了一塊木柴,揪過來,沒頭沒腦亂敲。月英疼痛難忍,隻得叫道:“母親饒恕則個。待我明日去便了。”焦氏放下月英,向玉英道:“不教你去,是我的好情了,反來放屁阻撓?”拖翻在地,也吃一頓木柴。到次早,即趕逐月英出門求乞。月英無奈,忍恥依隨。自此日逐沿街抄化。若足了這五十文,還沒得開口:些兒欠缺,便打個半死。
光陰如箭,不覺玉英年已一十六歲。時直三月下旬,焦榕五十壽誕,焦氏引著亞奴同往祝壽。月英自向街坊抄化去了,止留玉英看家。玉英讓焦氏去後,掩上門兒,走入裏邊,手中拈著針指,思想道:“爹爹當年生我姊妹,猶如掌上之珠,熱氣何曾輕嗬一口。誰道遇著這個繼母,受萬般淩辱。兄弟被他謀死,妹子為奴為丐,一個家業弄得瓦解冰消,淪落到恁樣地位,真個草菅不如。尚不知去後,還是怎地結果?”又想道:“在世料無好處,不如早死為幸。趁他今日不在家,何不尋個自盡,也省了些打罵之苦?”卻又想道:“我今年已十六歲了。再忍耐幾時,少不得嫁個丈夫,或者有個出頭日子,豈可枉送這條性命?”把那前後苦楚事,想了又哭,哭了又想。直哭得個有氣無力,沒情沒緒。放下針指,走至庭中,望見間壁園內,紅稀綠暗,燕語鶯啼,遊絲斜嫋,榆莢亂墜。看了這般景色,觸目感懷。遂吟《送春詩》一言。詩雲:
柴扉寂寞鎖殘春,滿地榆錢不療貧。
雲鬢衣裳半泥土,野花何事獨撩人。
玉英吟罷,又想道:“自爹爹亡後,終日被繼母磨難,將那吟詠之情,久已付之流水。自移居時,作了《別燕詩》,倏忽又經年許。時光迅速如此。”嗟歎了一回,又恐誤了女工,急走入來趲趕,見桌上有個帖兒,便是焦榕請妹子吃壽酒的。玉英在後邊裁下兩折,尋出筆硯,將兩首詩錄出,細細展玩,又歎口氣道:“古來多少聰明女子,或共姊妹賡酬,或是夫妻唱和,成千秋佳話。偏我李玉英恁般命薄,埋沒至此,豈不可惜可悲。”又傷感多時,愈覺無聊。將那紙左折右折,隨手折成個方勝兒,藏於枕邊,卻忘收了筆硯,忙忙的趲完針指。天色傍晚,剛是月英到家。焦氏接腳也至,見他淚痕未幹,便道:“那個難為了你,又在家做妖勢?”玉英不敢回答,將做下女工與他點看。月英也把錢交過,收拾些粥湯吃了。又做半夜生活,方才睡臥。(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