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兒,蘭兒……”他從背後抓住了我,我感到他的呼吸急促,他的臂力雄渾,他的臉上有滾燙的熱量,他的聲音顫抖,“蘭兒若知道朕每天每夜都是這麽過,想你想的頭昏眼花,心力憔悴,快要瘋掉,再也忍受不了看不見摸不著的滋味!蘭兒可還會這樣棄朕而去?”
我回頭望著他。“騙人!後宮佳麗,還有各部美女進獻!蘭兒不相信,不相信……。”我想再也沒有比我更挑剔的妃子了,這樣的性情哪能做妃子?可是我把什麽都忘了,那個賢惠理性的海蘭珠蕩然無存。就是不理性不賢惠,平時也總是裝著賢惠理性,可是為何如今連裝也不會裝了?長生天教教我,我該怎麽辦?
他怔怔地望著我,眼裏有著竟是哀傷:“要怎麽證明?”
“證明、證明?”是啊,這可怎麽證明?我也不知道。讓他答應我做皇後?讓他把布木布泰休了?把娜木鍾和巴特瑪攆回察哈爾?還有那各路進獻的美女統統都攆回去?可是這些事裏麵沒有一件是合乎情理的。隻好委屈地說:“蘭兒不要證明,蘭兒隻要皇上在陪伴柯爾克部美人的時候知道蘭兒也在想你,蘭兒不在皇上身邊的時候,也在每時每刻得想著回到你的身邊,蘭兒隻要皇上……。嗚嗚……。”我的嘴被他的唇堵住,說不了話了。自從我回到他身邊後,他還是第一次這樣激烈霸道地吻我,那樣纏綿的吻幾乎要把我吸進他的身體裏一樣。感受他懷裏強烈的男子的氣息,以及那無法掙紮的激烈擁吻,腦袋更加嗡嗡作響,感覺自己就要溺死在他懷裏。
在昏昏沉沉中,他放開了我,睜開眼望見了他深情的眸子,“蘭兒趕快把身子養好,朕可沒有信心能再等下去了,好好吃藥,好好睡覺,好好聽話,不要再胡思亂想了,求求你!”他的聲音幾乎帶著魔力,我隻有乖乖地點頭稱“是”。
“真舍不得放你走,跟朕一起去攻伐明朝那兩個沒人守的邊境大同和宣化!”
“是”
“有一個要求。”
“是”
“必須像昨晚那樣把每一頓飯菜吃的一點不剩,像前天那樣睡得被人賣掉也不知道,像今天那樣說你愛朕愛的瘋掉。”
“是,不是,皇上說的要求不是一個,是三個!”
“你別打岔!還有,必須按時吃藥,再把藥倒掉,被朕發現……。”他突然頓了頓,我想不會是要打我一頓吧。“被朕發現,罰你連喝三碗,聽到沒有?”
“是!”
“還有——”他又停下不說了。
“還有什麽?”
“還有不要看到成親王就一幅神不守舍的樣子!”
“嶽托王爺?”我幾乎驚呼起來。“怎麽,怎麽可能?”
“你自己知道!”
“皇上,蘭兒……”
“朕不會跟你計較,但是最好不要單獨去見成親王!”
“蘭兒,蘭兒知道!”我底下了頭。
“知道就好,記住朕的話,一樣都不許忘記!”他在我耳邊提醒,放開了我,離開了。
他說什麽?要帶我去攻伐明朝邊境?他不打算把我送回宮裏了?這個決定讓我興奮。看來一早上的忙碌沒有白費,還是把他留住了。不知什麽時候開始竟然這樣單純地依戀他。
次日大軍分兩分兩批向明朝出發,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和碩豫親王多鐸、和碩肅親王豪格、和碩成親王嶽托及漢軍固山額真石廷柱等隨皇太極一起進入明朝之腹地。而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多羅饒餘貝勒阿巴泰、超品公額駙揚古利等開往山海關,牽製明朝支援主力。
皇太極在出征前還給崇禎寫了一封信,表示本來表示願意與明和談,但是因為明朝久未得到回複,因此不得已而攻明,信的內容是這樣的:
“我見黎民百姓塗炭,常以和睦為念,致書遣使不下數次,不知下邊臣屬欺騙蒙蔽而沒有報告朝廷呢?還是朝廷明知黎民塗炭、人民死亡而漫不介意,不願和平呢?我一再講和,而你明朝大臣竟無一言回答,這是有意招惹禍亂!各城大小官員得我之書,若隱瞞不上奏者,即是不忠於君、不慈於民、專圖個人之私的奸詭之人。”
天知道這樣的信能不能寄到崇禎的手中,即使這信送到了崇禎的手裏,估計崇禎也來不及回複了,清軍已經攻至明朝邊境之下,崇禎還有拒戰求和的道理?不過這根本就不是皇太極的本意,和不和不無所謂,他的目的無意講和,他也深知明朝出於“君臨天下”的心理,不會坐下來與一個曾附屬於它的“反叛”政權進行談判。這種僵持的局麵並不使太宗感到難堪,相反,他更起勁地呼籲明朝響應他的和談建議。這樣做,會使他在政治上得到好處:表明他願意和平,對明朝的戰爭是迫不得已的,以此來取得明朝統治下的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這種虛情假意、聲東擊西的招數,不知他用過了多少回?幸虧他隻是把這些招數用在崇禎等這些政治和軍事對手的身上。若是他把這些招數也用在女人身上,那真是天下女人的災難!
皇太極對明的策略還不止這些,他總是攪的崇禎心煩意亂,但卻無意在短時間內奪取明朝。在出戰之前,皇太極令各大臣來商量對明的策略,有一些輕敵者認為應該直搗大明京城奪去明朝江山,皇太極卻說:
“朕豈不願成大業,而專以遊攻為樂?但圖大事,須相和順時而動,今察哈爾、蒙古皆新來歸,降眾未及撫慰,人心未及安輯,城郭未及修繕,而輕易出師,其何以克成大業?”
看來皇太極的心態很好,謹慎而不魯莽。他既是一個謀大業,有目標的君主,又知道急於求成,反而對自己不利,能清晰的分析自己所處的環境,麵臨的問題。做出適當周全的布局。
在出征前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反複提醒此次出征的目的和紀律:
“爾出征王貝勒大臣,凡師行所至,宜共同計議而行,切勿妄動。爾諸臣遇殘破城池及我兵前所攻克良鄉、固安等城,如欲進攻,度可取則取,不可取則勿取,各以所見,明確言之。儻不明言,恐日後追怨,輒私相議曰:‘我曾如此言之,但言而不聽耳!’”
皇太極的意思很明確,此次出征的目的隻是為了消耗明朝的國力和軍事力量,凡是能攻下的城郭就攻下,不能攻下的就放棄,不可強取,若大家不肯聽自己的勸解,恐怕日後就要後悔不已,以其做“事後諸葛亮”不如在征戰前各抒己見,一起商議,牢記“始慎終怠”的教訓,可保不出差錯。這一點很重要,可以說是皇太極的經驗之談,很富哲理。人們開始時無不謹慎從事,可是到後來往往疏於懈怠,不認真,難免不出大錯。戰爭關係到多少人的生命!隻要稍一疏忽,就會在霎時之間造成悲慘的後果。
看來跟著這樣小心謹慎的皇太極,軍隊是不會出什麽大錯的。而我也就安心的隨軍出發了,在宮外待久了,聽到說讓我跟隨他一起出征,而不用回宮裏,反而覺得心中輕鬆了許多,在於我而言寧願犧牲在有硝煙的戰場,而不願被毀滅在沒有硝煙的宮鬥裏。皇太極在路上還與提起明朝的崇禎皇帝朱由檢。
“蘭兒覺得明朝的皇帝如何?”
“蘭兒覺得明朝的皇帝很盡職!是一位有原則有目標的皇帝!”
“哦?蘭兒居然對他的印象很好啊!”
“是啊!蘭兒最敬佩明朝皇帝的地方就是他總是以國事為重,從不隨心所欲,更不喜女色,就連那田貴妃千辛萬苦為他挑選的佳人,他連看都也不看一眼。”
“所以蘭兒覺得他是一位好皇帝?”
“至少他不是一位昏庸、不分是非的皇帝。”
“蘭兒說的沒錯,和一位昏庸無能、不分是非的對手對戰才是朕的不幸,幸好崇禎還有點水平?”
“什麽?”他怎麽能在任何時候都這麽自信,真是受不了,雖然皇太極他自己很有水平,但是總是這樣牛逼哄哄的,總讓人想要揍他。
“蘭兒隻看到了崇禎皇帝的優點,那你可能看出他的缺點?”
“缺點?”隻有挑剔、缺心眼的人才總是找別人的缺點。不過是人哪會沒有缺點呢?我清了清嗓門說:“誰沒有缺點呢?崇禎有優點當然也有缺點。首先我覺得他獨善其身,不太願意接受大家的善意的建議。第二、他不夠靈活多變,好像覺得他做事太過認真,反而對他十分不利!”
“蘭兒說的太好了,崇禎皇帝確實是個盡職盡責又有謀略的君主,但是他這些小聰明隻適合在他的地盤上小打小鬧,所以他搬倒了魏忠賢。但是他的聰明才智也隻停留在宮中權利鬥爭上,對外麵的環境卻一無所知。他隻知道收複失地,固守一方,卻不知道呼朋引伴,加強自己的統治。漢人皇帝都稱自己為寡人,就是孤獨的意思,豈知這哪是在做皇帝,這是在讓自己坐牢獄!”
想不到皇太極真是一個非常有才智的人,他居然嘲笑皇帝是個坐牢獄的人?原來皇帝也是需要有朋友,有支持,有共同相伴的知己,不然還真如坐牢獄一般!
說完他兀自笑了起來,仿佛很是興奮,又像是在自嘲。在軍中,我成了他的知己,願意傾聽他對國事軍事的分析,還可以不自覺地做一回他的軍師!可別小看了我,我在明朝兜了一圈,也知道了崇禎的一些秘密,自然可以拿出來一用!
..
我回頭望著他。“騙人!後宮佳麗,還有各部美女進獻!蘭兒不相信,不相信……。”我想再也沒有比我更挑剔的妃子了,這樣的性情哪能做妃子?可是我把什麽都忘了,那個賢惠理性的海蘭珠蕩然無存。就是不理性不賢惠,平時也總是裝著賢惠理性,可是為何如今連裝也不會裝了?長生天教教我,我該怎麽辦?
他怔怔地望著我,眼裏有著竟是哀傷:“要怎麽證明?”
“證明、證明?”是啊,這可怎麽證明?我也不知道。讓他答應我做皇後?讓他把布木布泰休了?把娜木鍾和巴特瑪攆回察哈爾?還有那各路進獻的美女統統都攆回去?可是這些事裏麵沒有一件是合乎情理的。隻好委屈地說:“蘭兒不要證明,蘭兒隻要皇上在陪伴柯爾克部美人的時候知道蘭兒也在想你,蘭兒不在皇上身邊的時候,也在每時每刻得想著回到你的身邊,蘭兒隻要皇上……。嗚嗚……。”我的嘴被他的唇堵住,說不了話了。自從我回到他身邊後,他還是第一次這樣激烈霸道地吻我,那樣纏綿的吻幾乎要把我吸進他的身體裏一樣。感受他懷裏強烈的男子的氣息,以及那無法掙紮的激烈擁吻,腦袋更加嗡嗡作響,感覺自己就要溺死在他懷裏。
在昏昏沉沉中,他放開了我,睜開眼望見了他深情的眸子,“蘭兒趕快把身子養好,朕可沒有信心能再等下去了,好好吃藥,好好睡覺,好好聽話,不要再胡思亂想了,求求你!”他的聲音幾乎帶著魔力,我隻有乖乖地點頭稱“是”。
“真舍不得放你走,跟朕一起去攻伐明朝那兩個沒人守的邊境大同和宣化!”
“是”
“有一個要求。”
“是”
“必須像昨晚那樣把每一頓飯菜吃的一點不剩,像前天那樣睡得被人賣掉也不知道,像今天那樣說你愛朕愛的瘋掉。”
“是,不是,皇上說的要求不是一個,是三個!”
“你別打岔!還有,必須按時吃藥,再把藥倒掉,被朕發現……。”他突然頓了頓,我想不會是要打我一頓吧。“被朕發現,罰你連喝三碗,聽到沒有?”
“是!”
“還有——”他又停下不說了。
“還有什麽?”
“還有不要看到成親王就一幅神不守舍的樣子!”
“嶽托王爺?”我幾乎驚呼起來。“怎麽,怎麽可能?”
“你自己知道!”
“皇上,蘭兒……”
“朕不會跟你計較,但是最好不要單獨去見成親王!”
“蘭兒,蘭兒知道!”我底下了頭。
“知道就好,記住朕的話,一樣都不許忘記!”他在我耳邊提醒,放開了我,離開了。
他說什麽?要帶我去攻伐明朝邊境?他不打算把我送回宮裏了?這個決定讓我興奮。看來一早上的忙碌沒有白費,還是把他留住了。不知什麽時候開始竟然這樣單純地依戀他。
次日大軍分兩分兩批向明朝出發,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和碩豫親王多鐸、和碩肅親王豪格、和碩成親王嶽托及漢軍固山額真石廷柱等隨皇太極一起進入明朝之腹地。而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多羅饒餘貝勒阿巴泰、超品公額駙揚古利等開往山海關,牽製明朝支援主力。
皇太極在出征前還給崇禎寫了一封信,表示本來表示願意與明和談,但是因為明朝久未得到回複,因此不得已而攻明,信的內容是這樣的:
“我見黎民百姓塗炭,常以和睦為念,致書遣使不下數次,不知下邊臣屬欺騙蒙蔽而沒有報告朝廷呢?還是朝廷明知黎民塗炭、人民死亡而漫不介意,不願和平呢?我一再講和,而你明朝大臣竟無一言回答,這是有意招惹禍亂!各城大小官員得我之書,若隱瞞不上奏者,即是不忠於君、不慈於民、專圖個人之私的奸詭之人。”
天知道這樣的信能不能寄到崇禎的手中,即使這信送到了崇禎的手裏,估計崇禎也來不及回複了,清軍已經攻至明朝邊境之下,崇禎還有拒戰求和的道理?不過這根本就不是皇太極的本意,和不和不無所謂,他的目的無意講和,他也深知明朝出於“君臨天下”的心理,不會坐下來與一個曾附屬於它的“反叛”政權進行談判。這種僵持的局麵並不使太宗感到難堪,相反,他更起勁地呼籲明朝響應他的和談建議。這樣做,會使他在政治上得到好處:表明他願意和平,對明朝的戰爭是迫不得已的,以此來取得明朝統治下的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這種虛情假意、聲東擊西的招數,不知他用過了多少回?幸虧他隻是把這些招數用在崇禎等這些政治和軍事對手的身上。若是他把這些招數也用在女人身上,那真是天下女人的災難!
皇太極對明的策略還不止這些,他總是攪的崇禎心煩意亂,但卻無意在短時間內奪取明朝。在出戰之前,皇太極令各大臣來商量對明的策略,有一些輕敵者認為應該直搗大明京城奪去明朝江山,皇太極卻說:
“朕豈不願成大業,而專以遊攻為樂?但圖大事,須相和順時而動,今察哈爾、蒙古皆新來歸,降眾未及撫慰,人心未及安輯,城郭未及修繕,而輕易出師,其何以克成大業?”
看來皇太極的心態很好,謹慎而不魯莽。他既是一個謀大業,有目標的君主,又知道急於求成,反而對自己不利,能清晰的分析自己所處的環境,麵臨的問題。做出適當周全的布局。
在出征前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反複提醒此次出征的目的和紀律:
“爾出征王貝勒大臣,凡師行所至,宜共同計議而行,切勿妄動。爾諸臣遇殘破城池及我兵前所攻克良鄉、固安等城,如欲進攻,度可取則取,不可取則勿取,各以所見,明確言之。儻不明言,恐日後追怨,輒私相議曰:‘我曾如此言之,但言而不聽耳!’”
皇太極的意思很明確,此次出征的目的隻是為了消耗明朝的國力和軍事力量,凡是能攻下的城郭就攻下,不能攻下的就放棄,不可強取,若大家不肯聽自己的勸解,恐怕日後就要後悔不已,以其做“事後諸葛亮”不如在征戰前各抒己見,一起商議,牢記“始慎終怠”的教訓,可保不出差錯。這一點很重要,可以說是皇太極的經驗之談,很富哲理。人們開始時無不謹慎從事,可是到後來往往疏於懈怠,不認真,難免不出大錯。戰爭關係到多少人的生命!隻要稍一疏忽,就會在霎時之間造成悲慘的後果。
看來跟著這樣小心謹慎的皇太極,軍隊是不會出什麽大錯的。而我也就安心的隨軍出發了,在宮外待久了,聽到說讓我跟隨他一起出征,而不用回宮裏,反而覺得心中輕鬆了許多,在於我而言寧願犧牲在有硝煙的戰場,而不願被毀滅在沒有硝煙的宮鬥裏。皇太極在路上還與提起明朝的崇禎皇帝朱由檢。
“蘭兒覺得明朝的皇帝如何?”
“蘭兒覺得明朝的皇帝很盡職!是一位有原則有目標的皇帝!”
“哦?蘭兒居然對他的印象很好啊!”
“是啊!蘭兒最敬佩明朝皇帝的地方就是他總是以國事為重,從不隨心所欲,更不喜女色,就連那田貴妃千辛萬苦為他挑選的佳人,他連看都也不看一眼。”
“所以蘭兒覺得他是一位好皇帝?”
“至少他不是一位昏庸、不分是非的皇帝。”
“蘭兒說的沒錯,和一位昏庸無能、不分是非的對手對戰才是朕的不幸,幸好崇禎還有點水平?”
“什麽?”他怎麽能在任何時候都這麽自信,真是受不了,雖然皇太極他自己很有水平,但是總是這樣牛逼哄哄的,總讓人想要揍他。
“蘭兒隻看到了崇禎皇帝的優點,那你可能看出他的缺點?”
“缺點?”隻有挑剔、缺心眼的人才總是找別人的缺點。不過是人哪會沒有缺點呢?我清了清嗓門說:“誰沒有缺點呢?崇禎有優點當然也有缺點。首先我覺得他獨善其身,不太願意接受大家的善意的建議。第二、他不夠靈活多變,好像覺得他做事太過認真,反而對他十分不利!”
“蘭兒說的太好了,崇禎皇帝確實是個盡職盡責又有謀略的君主,但是他這些小聰明隻適合在他的地盤上小打小鬧,所以他搬倒了魏忠賢。但是他的聰明才智也隻停留在宮中權利鬥爭上,對外麵的環境卻一無所知。他隻知道收複失地,固守一方,卻不知道呼朋引伴,加強自己的統治。漢人皇帝都稱自己為寡人,就是孤獨的意思,豈知這哪是在做皇帝,這是在讓自己坐牢獄!”
想不到皇太極真是一個非常有才智的人,他居然嘲笑皇帝是個坐牢獄的人?原來皇帝也是需要有朋友,有支持,有共同相伴的知己,不然還真如坐牢獄一般!
說完他兀自笑了起來,仿佛很是興奮,又像是在自嘲。在軍中,我成了他的知己,願意傾聽他對國事軍事的分析,還可以不自覺地做一回他的軍師!可別小看了我,我在明朝兜了一圈,也知道了崇禎的一些秘密,自然可以拿出來一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