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濟爾哈朗沒有為我通報大清皇帝的意思,我知道如今必須要出示皇帝給我的信物了。濟爾哈朗是認得皇帝身上的信物的。他隻有看到後才會慎重對待這件事的。


    所以我從懷中取出了臨走時皇太極給我的玉佩呈給了濟爾哈朗,“王爺要看信物也可以,王爺可認識這個?”


    果然濟爾哈朗見了以後非常的震驚,他仔細辨認了一陣,不知可否的看了看我,“這,這皇上的玉佩是如何在道士您的手上?”


    “王爺看到此物,如見皇上本人,所以請王爺盡快為貧道引薦,自然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哦!”濟爾哈朗點了點頭,“此事非同一般,本王必須稟報皇上來裁決,我立刻派人快馬加鞭通報此事,請周道士稍等!”


    濟爾哈朗自然知道其中的厲害關係,在我的手上有皇帝的貼身之物,這說明兩點,第一我是皇太極的心腹之人,第二皇太極可能有什麽事情托付與我,所以濟爾哈朗為了謹慎行事,盡快的去稟報皇太極,那是最好的辦法。


    濟爾哈朗也很納悶我為什麽會有皇太極的信物呢?究竟發生了什麽事情?他也很想知道,但是濟爾哈朗是一個很會伸時度勢之人,他知道皇帝的信物是不會隨意交托的,若是皇帝親自交托給某一個人,那麽一定會有著什麽需要保密的事情,所以一般人是不能去過問的。這就是濟爾哈朗的聰明之處,他立刻叫人稟報周氏道士要麵聖,洽談關於明清兩國的和平事宜。


    沒過幾天盛京傳來的了消息,皇太極要立刻麵見我。看來皇太極對兩國的和平也是非常重視的,所以一接到密報,皇太極就下令馬上接見,不得有誤。


    於是濟爾哈朗又派一隊護衛隊馬上出發送我去了盛京。走了一天一夜的路程趕到了盛京。沒想到再次回盛京居然是這樣的方式。這地方我太熟悉不過了。入了城,進了大清門,便有人來應接,跟隨這迎接的人,我又一次踏上了崇政大殿的台階。自從來到皇太極的後宮之後我第三次踏入崇政殿的台階,第一次是偷偷地去看皇太極在崇政殿裏辦公務,卻聽到了有人告發德格類謀反之事。第二次我登上大殿是因為有人告我指使烏雅貪汙斂財,所以我是作為被告者上殿去認罪受罰的,結果烏雅替我受罰。辛虧哥哥吳克善及時趕到才幫忙免了烏雅的罪。這第三次我居然成了別國的使者進入了大殿。崇政殿依然一片肅穆莊嚴,不僅皇太極高坐與大殿之上,旁邊還有範文程、寧完我等大臣站與大殿兩側。這陣勢不是沒有見過,而是沒有在這樣的陣勢前說過話。心中忐忑,卻又隻能硬著頭皮上。


    皇太極在高高的大殿上俯視:“聽說你是從大明來的道士?大明真是要與我大清好合?”


    我立馬低頭稟報:“啟稟皇上,大明有意向貴國修好,特帶來憡書一封,請皇上明鑒!”


    我遞上了從明朝帶來的崇禎皇帝的憡書。皇太極看後輕笑了一下,“看來你們崇禎皇帝沒有真心與我大清和好!”


    我心中已經明白皇太極不相信的道理,這憡書上隻是寫了崇禎皇帝願意與清國修好這樣一個事實,但是沒有寫明具體議和的內容。就像有人說請客吃飯,可是到了宴客的時候卻不擺出佳肴美酒,到底請人吃什麽,沒有!所以根本沒有誠意。


    這件事情九王爺他們也都已經考慮過了。但是崇禎皇帝就是不表態,這是為什麽呢?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崇禎皇帝一直以收複遼東為己任。當然收複遼東是要有實力的,如今明朝打仗打不過大清,所以隻好求和,但是崇禎有不願意承認遼東成為清國領土這一事實。他自己不說,隻是希望參與談判使臣能夠見機行事,盡量維護大明的麵子。能爭取到什麽就爭取。這就是崇禎皇帝的態度。


    但是我不可能把這樣的情況告知皇太極吧!所以隻好左右而言之,“皇上切莫誤會,大明的皇帝是有誠意與大清好合的。至於和談的具體內容大明皇帝說,此刻商議,隨時更改所以就不一一列下。”


    此時,皇太極若有所思地說:“恩,那麽就請道長說說這和談的條件如何?”


    這和談的條件自然是越有利於己方就越好,照崇禎皇帝的想法是,最好清國撤出遼東地區,回到原來的建州,那就井水不犯河水。可是這可能嗎?大清如今的國都在盛京就是在遼東境內,難道皇太極會把國都搬走?他不是腦子進水了,不可能答應的事情。所以承認既成事實的遼東歸屬大清這是和談的最起碼的條件。第二個條件,那就是休戰一方肯定是要付出一些代價,比如說賠款,比如說割地,最輕的也就是賠款。所以每年配給大清金銀那是必須的條件,可是明朝國庫空虛,拿什麽來賠給清國呢?但是不賠款,談判還有什麽意義呢?所以至少得賠一些款項,讓清國得到適當的好處,他才願意休戰。


    所以我把這些條件向皇太極說了一下。皇太極皺眉納悶了一會,說:“這明朝的皇帝真的是想和好嗎?為什麽我聽著就這麽沒有誠意呢?若大明的皇帝真的想要和好,就請他寫一封正式的國書,把內容寫的再清楚一些。大明若真的想與我國和好,那也就罷了,若是還沒有誠意,那就休怪朕不客氣!今年春秋朕必有舉動。”


    嘿嘿,這皇太極,他若不說那些話,就不是皇太極了。這不是他囂張傲慢,也不是貪財縱欲。他是一個謹慎的政治家,更是一個有魄力的軍事家。在政治上他需要崇禎給他一個明確的答複,這樣在兩國的和談上才有真正意義的政治價值。在軍事上他又占有主動性,他不僅告訴崇禎要打你,還告訴他什麽時候打你,想什麽時候打,就什麽時候打。


    崇禎皇帝那一肚子的彎彎繞,對皇太極來說毫無用處。但是作為兩國使者的我,切不可不顧及兩個皇帝的尊嚴與不顧,自然也不能完全不顧及崇禎的麵子,否則不但談判被破壞,甚至還會暴露自己的身份。


    我再次叩拜與皇太極麵前,“皇上請能寬限貧道一些時日,讓貧道把這件事情往上稟報,再來回稟皇上!”


    “這倒不妨!不過朕希望你們明朝皇帝能及時回應,勿要拖延!”說完皇太極命退了朝。


    眾臣和我一起叩拜,欲轉身退去。突然聽到背後傳來一聲喝令:“等等!”


    重臣又回過頭,我也轉身心裏納悶。見皇太極依然端坐龍椅。歎了口氣說:“沒事,眾親退下吧!”


    “於是大臣們又高呼萬歲退去!”


    皇太極突然走過來俯身說:“周道士且留步,朕有話要和你親談!”


    我心中一愣,感到驚訝,甚至慌了神,難道皇太極看出了什麽?我雖相信九王爺的易容術,但是也不否認皇太極的精明謹慎。


    於是馬上再次叩拜,卻遭到了皇太極的阻止,“道士莫要再拜,快平身吧!朕想宴客於你,可否賞臉一聚!”


    這皇太極不知肚子裏打的什麽主意。原本宴客使者,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當然如果兩國交戰,關係緊張的也有殺使者而後快的。當然殺使者根本起不到政治和軍事上的任何作用,不過是擺明自己的態度而已,一個使者何其無辜。如今大明與大清其實正屬於水火不容的狀態。但是卻正向這和平邁出了一小步,這是一個很微弱的變化,也是一很微妙的關係。那麽皇太極要宴請使者,表明他什麽態度呢?第一他有化兵戈與玉帛的誠意。第二他是想和使者套近乎,知道明朝的真是意圖。


    怪不得整個女真、整個草原都誠服與這位帝王,皇太極實在太能幹了,但即使他這麽能幹,卻從不大意,從不存僥幸心理。即使他誇口說大話,那也都是經過幾推測和思考,絕不魯莽行事。這就是皇太極。


    這一次皇太極要宴請我,當我作為一名使臣。無論他究竟有沒有看出我的破綻,但是到現在為止他沒有一句言辭,一個神情表明自己有任何不滿和不信。然而大凡宴請使臣那都是在正式的場合,甚至昭告群臣。但是這一次卻不是,他是背著群臣,悄悄與我商量的,這又是為什麽呢?我實在是搞不懂,皇太極葫蘆裏買的什麽藥!


    但是我不能回絕,隻好硬著頭皮答應:“貧道謝皇上的厚愛!”


    皇太極見我答應了很高興:“那就請周道士往大殿後宮一聚!”


    這次皇太極請客,把我請到了後宮,而不是那個王公大臣的家裏。當然了皇太極親自請客,自然要到他自己的家裏,後宮不就是皇太極自己的家嗎?想到這裏我也就不猶豫了,後宮裏,那地方我可太熟了,閉著眼睛走一圈,也不碰著磕著,怕個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宸絕戀:海蘭珠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彥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彥昱並收藏清宸絕戀:海蘭珠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