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再也沒有一個月前剛得知人民黨公布土改綱領的輕鬆。一切和他設想的都大不相同,首先各地地主士紳並沒有站出來反對陳克。因為大部分地方上的地主士紳由於信息封閉,根本不知道人民黨發布了這樣的政治宣言。至於得知了這宣言的地方議員,也沒有感到太過於恐懼。他們的態度比較簡單,天塌下來有個高的頂著,隻要袁世凱大總統在北洋的地盤上不高土改,人民黨在人民黨的地盤上搞土改,這有什麽可怕的呢?【】請搜索,小說更好更新更快!
這種想法恰恰戳中了袁世凱的死穴,因為袁世凱的本意是通過恐嚇地方士紳來強化他的統製,增加稅收,提高軍力。地方上士紳所追求的是降低稅收,至少是轉嫁稅收。盡管看到袁世凱在各類報紙上大肆寫文章反對人民黨,士紳們談及此事,隻用一句“大總統難道還打不過隻有四省之地的人民黨?”北洋的支持者們就無話可說了。
是啊,北洋名義上是中央政府,又占據了整個北方十幾個省,人民黨到現在還隻有四個省,以地盤、人力、物力,怎麽看北洋都不該害怕人民黨。如果袁世凱不害怕,地方上的士紳有什麽好怕的?袁世凱當然不能說自己害怕人民黨,更不能說自己打不過人民黨。所以士紳們是把人民黨的宣傳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來看待的。”“請搜索,小說更好更新更快!
至於城市裏麵的知識階層,反應就更加微妙些。那些真正知道北洋不是人民黨對手的,對此不置一詞。至少有一半的則是對人民黨破口大罵的,還有一部分自以為“為國為民”的,一邊罵人民黨,一邊卻因為與士紳的關係,提出“輕賦斂、減稅收”的建議。他們的觀點是“人民黨是萬惡不赦的大壞蛋,連大壞蛋都知道減輕賦稅,那麽作為正義代表的北洋中央難道還不如人民黨這大壞蛋麽?”
還有一部分知識份子的態度更讓袁世凱火大,他們竟然拐彎抹角的認為人民黨這麽幹也不是多麽離譜的政治思路。畢竟均田地也是一部分知識份子心中的理想政治措施。
總的來看,在人民黨沒有直接對北方動手的當下,北洋不僅沒有同仇敵愾起來,反倒因為袁世凱莽撞的宣傳操作引發了內部的紛爭。
“菊人,其他各省都有什麽反應?”袁世凱向徐世昌問道。
“大總統,其他各省暫時沒有什麽反應。”徐世昌無奈的說道。他本以為各省會立刻表示對人民黨的強烈反對,可是除了北洋各省之外,其他省份即便有些人在報紙上寫文章抨擊人民黨,各省政府都一言不發。現在徐世昌終於確定了各省政府的心態,那就是等著看。既然北洋擺明了要挑頭對付人民黨,各省即便是有話要說,此時也不會公開表態了。畢竟當下的謠傳中,人民黨與北洋袁世凱有密約,各省都認為北洋與人民黨某種意義上是穿一條褲子的。就算是鬧起來也屬於內訌。在對付各省的時候,這兩家隻怕照樣會聯起手來。
袁世凱對此也是心知肚明,他一度認為人民黨是怕了自己的實力與政治影響力,陳克對自己的能力信心不足,不得不支持袁世凱。現在他才明白,陳克打一開始就沒安好心,袁世凱其實是被陳克給坑了。聯省自治的體製下,袁世凱固然得到了地位,卻被束縛了手腳。作為大總統得扛起天下的責任來。陳克則是一身輕鬆埋頭自己發展。想到這裏,袁世凱油胖的臉上兩道眉毛已經緊緊皺起。
“大總統,我想去拜訪一個人。”徐世昌試探著說道。
“何人?”袁世凱隨口問道。
“我當翰林的時候有個朋友,名叫李鴻啟。雖然從不試圖做官,但是見識的確不一般。”
“李鴻啟?我怎麽好像聽說過這個名字?”袁世凱問道。
“他是尚遠的老師,據說陳克對他也頗為敬重。”徐世昌解釋道。
聽了這個履曆,袁世凱隻是平靜的說道:“菊人想去看誰當然可以去,這種事情你也告訴我,豈不是耽誤了菊人你的功夫。”
“我隻是想讓此人給我分講下當今局勢而已。”徐世昌連忙解釋道。
“當今局勢?”袁世凱隻是重複了一句卻沒有繼續說下去。當下局勢隻艱難遠超出袁世凱的想象之外,既然陳克與尚遠都對李鴻啟如此敬重,想來這位老先生也該有兩把刷子。隻是這李鴻啟會真心給北洋效勞,來對付自己的弟子麽?想到這裏,袁世凱說道:“菊人想怎麽對待這位李鴻啟,自可去做。你當下是內閣總理,想給他請他做官也隻是一句話的事情。這些事情你自可做主。”
徐世昌就怕有人在背後說什麽流言,見袁世凱如此說,他也放下了心。
備車備禮,徐世昌沒有大擺排場,而是和走訪老友一樣一身便裝去了李鴻啟那裏。徐世昌當年考上了進士之後在翰林院坐了十年冷板凳。若是說當時心裏麵沒有煎熬,那就是說笑而已。在艱難的日子裏麵結識了李鴻啟後,徐世昌覺得找到了可以真正談心的朋友。後來徐世昌一路高升,也不在北京居住。不管徐世昌如何發達,李鴻啟始終沒有主動照過他。這份堅守與自持也令徐世昌感到欽佩。
除了頭發白的更多些,李鴻啟看著沒什麽變化。對待徐世昌的態度也根本看不出是十幾年未見的疏遠驚訝的模樣,反倒和徐世昌昨天剛來這裏串過門般的親切簡單。
到了堂屋坐下,徐世昌笑道:“李兄,二十年前我在翰林院坐冷板凳,你開導我說,人生乃是先做事,後又結果。所以既然在翰林院做這板凳,就得有把板凳坐穿的念頭,坐這冷板凳本身就是我當時的正事。自從得了李兄開導,我在翰林院裏麵耐下心讀書,後來終於有了機會。每每想到李兄的指點,我都不勝感激。”
李鴻啟也笑道:“能坐得住這冷板凳就自然坐得住,坐不得這冷板凳自然坐不住,那是徐兄自己能坐的住。與我何幹?”
徐世昌見李鴻啟根本沒有套近乎的意思,他所幸單刀直入的正色說道:“李兄,當年我能坐得住,現在我又坐不住了。還望李兄能看在當年的情義上開導我一番。兄弟我的確是走投無路了。”
李鴻啟停了一陣才歉然說道:“徐兄,我這一生沒有做過官,也不打算做官,隻是個授課糊口的書生。你們政府的事情我沒幹過,所以我也不懂。實在是幫不了徐兄。”
徐世昌連忙擺手道:“哎!李兄不懂做官,卻懂得怎麽教人做事。我這次來求李兄的乃是做事的法子,與做官毫無關係。李兄善教後輩,對同輩卻不免有些厚此薄彼了。”
李鴻啟當然能聽得出這話裏麵威脅的味道,他思忖片刻才說道:“我授業恩師喜歡黃老之說,他教我之時隻講一件事,有因必有果,所以這結果是求不來的。當年徐兄在翰林院覺得懷才不遇,可你是進士,進翰林院本來就是進士的事情。我這個沒有功名的人想進還進不去呢。徐兄你在翰林院就做你翰林該做的事情就行了。當下你是內閣總理,那就做內閣總理當做之事不就行了?這還有什麽好講的。”
“可我當下恰恰是不知該做什麽。我所設想的事情,沒有一件能辦的到,更別說辦的好。為了此事我幾乎天天夜不能寐。還望李兄能夠幫我指條明路。”徐世昌答道。
“內閣總理當然是夜不能寐了,天下這麽多事要你決斷,你若是每日裏醉臥美人膝,醒掌天下事,那是說書人講給市井百姓的話,當不了真。我沒當過官,自然不知道這做官的規矩。不過我覺得全力以赴,夜以繼日尚且不足,這才是內閣總理的常態吧。”
聽了李鴻啟開導的話,徐世昌有些無語了。這些話他當然懂,這話也真的是有道理的,可這些偏偏是徐世昌最不想聽的,見李鴻啟始終不肯說出關鍵,徐世昌所幸把話給挑明了,“李兄,你教出來的徒弟當下在南方稱王稱霸橫行不法,卻不知李兄怎麽看他們是如何做事的?”
李鴻啟無奈的笑了,“徐兄,他們在南方是努力做事,這些做出來結果在你看來是稱王稱霸橫行不法。那些娃娃心中根本就沒這麽想過,他們隻是在做事,每天都在做事而已……”
徐世昌再也忍耐不住,他打斷了李鴻啟的話,“李兄,你不要再說什麽我要做內閣總理當做之事。我知道我當做事,隻是不知道具體當做什麽事。我這次來是真心求教,請李兄千萬不要再敷衍我了。”
李鴻啟知道,如果自己還想在北京待下去,就一定得讓徐世昌比較滿意才行,不得以,他也隻能實話實說了,“徐兄,南方的娃娃們所做的其實就兩件事,富國、強兵。就我看,北洋倒是也想富國強兵,可所做的卻是摟錢、養兵。滿清兩百多年的舊製始終不能富國強兵,他那套東西在當下無用,所以覆滅了。若是北洋整日用著滿清的法子,還想著自己能夠富國強兵,那不是自欺欺人麽?”
徐世昌微微點頭,這話倒是直接點出了當下的要點,“我們當下不斷派人出國考察,學德國、學日本、學法國、學美國。試圖以洋為師,興複中華。可當下的局麵實在是艱難。”
“徐兄,你們不是要學洋夷,乃是要學洋夷的成功,那隻是屠龍術而已。人說殺豬殺頭沙屁股,各有各的殺法。但凡行事必有利有弊,能利大過弊已經是難能可貴。若是隻想學人家成功,豈不是刻舟求劍麽?”
徐世昌聽到這裏忍不住心念一動,“難道人民黨當下在南方的做法是李兄所授?”
“我一個教書的,怎麽可能懂當官?那些做法都是娃娃們自己想出來的。”李鴻啟答道,“但是徐兄,娃娃們貴在堅持。他們起家的時候有什麽?幾條破船,十幾杆破槍而已。可他們天天都在做富國強兵的事情。古人說,不積蹞步,無以致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是故無冥冥之誌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若隻是每日想著富國強兵這個果,卻不做富國強兵的因。這就是妄想而已。”
徐世昌這次沉默了好一陣才說道:“李兄,若是不能軍令政令統一,又如何能實施富國強兵的政策?”
“徐兄,你覺得軍令政令統一是富國強兵的因,我看來軍令政令的統一,乃是富國強兵的結果。”李鴻啟答道。
徐世昌反駁道:“不然,人民黨自起兵時候開始,便軍令政令統一。前一段他們搞了什麽肅反,就我們所知,他們黨內的高官被逼走了幾十個,下麵的人走的更多。到現在人民黨不僅沒有絲毫動蕩,反倒加倍的咄咄逼人。所以李兄所說的我不能認同。”
“富國強兵是件事,願意不願意跟隨人民黨乃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那些娃娃們願意幹富國強兵的事情,所以心甘情願的接受政令軍令的統一。就算是走了,也隻是他們覺得不能接受做富國強兵的事情需要付出的代價,或者他們認為人民黨當下富國強兵的法子不對。無論如何,這都是講做事,而不是求結果。徐兄,種什麽因,得什麽果。這道理千古不變。”
聽著李鴻啟嚴肅的語氣,徐世昌覺得一陣失望。他原本找李鴻啟一來想解惑,二來想求些計策。當下解惑倒是做到了,可他也沒心思求什麽計策。按照李鴻啟所說的,北洋想解決當下問題,以達成比人民黨更強大的目標,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學習人民黨。
就人人平等這一條,袁世凱首先就不會同意,北洋上層更不會同意。包括徐世昌自己也不會同意。至於土改,北洋治下的所有的地主士紳全部都會反對。人民黨敢殺士紳,北洋軍裏麵地主士紳家族出身的士兵軍官比比皆是,北洋這麽做起來,無異於自取滅亡。所以北洋與人民黨之間一決雌雄的戰爭僅僅是時間而已,甚至不用等太久,人民黨當下就開始對河南動手了。河南地處中原要地,連接河北、山東、山西、陝西。人民黨奪取河南之後更不可能就此喊停。
徐世昌突然有些奇怪,當年陳克到底怎麽忽悠的袁世凱上當的呢?轉念一想,徐世昌又釋然了,莫說袁世凱,就是他徐世昌當年在袁世凱的地位上,在唾手可得的中央大權,以及與人民黨死戰尚且未必能取勝的局麵下,到底該怎麽選是不問可知的。
“李兄,多謝指教。”徐世昌起身說道。
“我還是那話,徐兄所做的乃是徐兄想做和能做的。我根本沒能幫上什麽忙。”李鴻啟答道。
也不客套,徐世昌意氣消沉的離開了李鴻啟家。沒有回自己家,徐世昌去見了袁世凱。一見麵,徐世昌就說道:“大總統,前一段英國提出的善後大借款的事情,我覺得不妨和他們再談談。”
袁世凱當時就變了臉色,善後大借款的條件實在是過於苛刻了。借款總額2500萬英鎊,年息5厘,按84%實交,47年償清,本息共計67893597英鎊,以鹽稅、關稅為抵押。利息率形式上是5厘,而按84%實交,實際接近6厘;在發行交款期前,都用年息7厘或6厘的墊款方式付款,於是銀行團又獲得雙重利息,並且利用金銀匯價漲落,在交收款項時攫取匯兌差額利潤。
最令袁世凱難以接受的是,按照合同規定,借款額中必須扣還附件中各項到期應還的中央和各省外債及賠款本息,這些扣款就超過了借款額的半數。借了2500萬英鎊,實際隻能拿到1200萬的實給。1200萬英鎊也不過是一億兩銀子。看似很多,真的用起來北洋計劃中的60萬軍隊兩年就能把這筆錢花光。
袁世凱油胖的臉上肌肉微微顫動了幾下,“菊人,你的意思是一定要和人民黨開戰了?”
“除此還有別的辦法麽?”徐世昌問道。
袁世凱背著手在辦公室中來回走著,過了好一陣他才說道:“容我想想再說。”
之後的幾天,袁世凱接連與陸軍部、海軍部,乃至北洋高級官員們密談,所談論的內容隻有一個,北洋有沒有能力打贏人民黨。
近期的計劃是段祺瑞出的,他自然是信心十足。“大總統,當下各省不是不想和人民黨打仗,乃是他們打不過人民黨。這都快七年了,人民黨每戰必勝。其他各省被嚇破了膽。我們北洋隻要能夠與人民黨劃清界限,各省隻要看到能贏,他們絕對不會站到人民黨那邊去。人民黨氣焰再囂張,也不過是四省之地而已。被周邊各省圍攻,他們一定會輸。”
王士珍的看法雖然沒有這麽樂觀,不過王士珍同樣支持戰爭,“人民黨乃是以軍隊起家,他們隻要敗一次就會滿盤皆輸。若是再等下去,等人民黨繼續坐大,那就真的沒有機會了。”
馮國璋現在是北洋東南重鎮,被袁世凱從浙江把他叫回北京,聽說要與人民黨開戰,馮國璋立刻就興奮起來。“大總統,東南各省士紳對人民黨無一不是懼怕痛恨。隻是苦於咱們北洋沒有出來領頭,若是開戰,東南各省一定會支持咱們北洋的。”
不過給袁世凱最後決心的卻是第二鎮統製段芝貴的電報,這些天段芝貴一直在電報裏麵哀求北洋政府出兵河南。而1912年12月30日,段芝貴的電報已經空前的激烈,“河南都督張鎮芳縱容稅警部隊貪汙糧餉,職部第二鎮已經斷餉兩月有餘。前日有少數官兵鬧餉,險些釀成嘩變之局。若是三日內不能運餉到開封,卑職隻能帶兵返回北京,以保住北洋軍第二鎮。往大總統速與卑職命令。”
不久前北京剛鬧過兵變,看到段芝貴的電報提高鬧餉,袁世凱知道沒有了任何辦法。看著河南在地圖上所處的位置,袁世凱下了決心。河南失守之後,整個北方是門戶洞開。人民黨60萬軍隊的洪流可以輕易的從河南衝入河北。那時候加上人民黨在山東的部隊若是一起出動,北洋軍就會在河北被包圍殲滅。
從地圖上轉開視線,袁世凱下達了命令,“電令段芝貴帶新軍第二鎮演鐵路到安陽集結。命外交大臣唐紹儀來見我。”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
這種想法恰恰戳中了袁世凱的死穴,因為袁世凱的本意是通過恐嚇地方士紳來強化他的統製,增加稅收,提高軍力。地方上士紳所追求的是降低稅收,至少是轉嫁稅收。盡管看到袁世凱在各類報紙上大肆寫文章反對人民黨,士紳們談及此事,隻用一句“大總統難道還打不過隻有四省之地的人民黨?”北洋的支持者們就無話可說了。
是啊,北洋名義上是中央政府,又占據了整個北方十幾個省,人民黨到現在還隻有四個省,以地盤、人力、物力,怎麽看北洋都不該害怕人民黨。如果袁世凱不害怕,地方上的士紳有什麽好怕的?袁世凱當然不能說自己害怕人民黨,更不能說自己打不過人民黨。所以士紳們是把人民黨的宣傳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來看待的。”“請搜索,小說更好更新更快!
至於城市裏麵的知識階層,反應就更加微妙些。那些真正知道北洋不是人民黨對手的,對此不置一詞。至少有一半的則是對人民黨破口大罵的,還有一部分自以為“為國為民”的,一邊罵人民黨,一邊卻因為與士紳的關係,提出“輕賦斂、減稅收”的建議。他們的觀點是“人民黨是萬惡不赦的大壞蛋,連大壞蛋都知道減輕賦稅,那麽作為正義代表的北洋中央難道還不如人民黨這大壞蛋麽?”
還有一部分知識份子的態度更讓袁世凱火大,他們竟然拐彎抹角的認為人民黨這麽幹也不是多麽離譜的政治思路。畢竟均田地也是一部分知識份子心中的理想政治措施。
總的來看,在人民黨沒有直接對北方動手的當下,北洋不僅沒有同仇敵愾起來,反倒因為袁世凱莽撞的宣傳操作引發了內部的紛爭。
“菊人,其他各省都有什麽反應?”袁世凱向徐世昌問道。
“大總統,其他各省暫時沒有什麽反應。”徐世昌無奈的說道。他本以為各省會立刻表示對人民黨的強烈反對,可是除了北洋各省之外,其他省份即便有些人在報紙上寫文章抨擊人民黨,各省政府都一言不發。現在徐世昌終於確定了各省政府的心態,那就是等著看。既然北洋擺明了要挑頭對付人民黨,各省即便是有話要說,此時也不會公開表態了。畢竟當下的謠傳中,人民黨與北洋袁世凱有密約,各省都認為北洋與人民黨某種意義上是穿一條褲子的。就算是鬧起來也屬於內訌。在對付各省的時候,這兩家隻怕照樣會聯起手來。
袁世凱對此也是心知肚明,他一度認為人民黨是怕了自己的實力與政治影響力,陳克對自己的能力信心不足,不得不支持袁世凱。現在他才明白,陳克打一開始就沒安好心,袁世凱其實是被陳克給坑了。聯省自治的體製下,袁世凱固然得到了地位,卻被束縛了手腳。作為大總統得扛起天下的責任來。陳克則是一身輕鬆埋頭自己發展。想到這裏,袁世凱油胖的臉上兩道眉毛已經緊緊皺起。
“大總統,我想去拜訪一個人。”徐世昌試探著說道。
“何人?”袁世凱隨口問道。
“我當翰林的時候有個朋友,名叫李鴻啟。雖然從不試圖做官,但是見識的確不一般。”
“李鴻啟?我怎麽好像聽說過這個名字?”袁世凱問道。
“他是尚遠的老師,據說陳克對他也頗為敬重。”徐世昌解釋道。
聽了這個履曆,袁世凱隻是平靜的說道:“菊人想去看誰當然可以去,這種事情你也告訴我,豈不是耽誤了菊人你的功夫。”
“我隻是想讓此人給我分講下當今局勢而已。”徐世昌連忙解釋道。
“當今局勢?”袁世凱隻是重複了一句卻沒有繼續說下去。當下局勢隻艱難遠超出袁世凱的想象之外,既然陳克與尚遠都對李鴻啟如此敬重,想來這位老先生也該有兩把刷子。隻是這李鴻啟會真心給北洋效勞,來對付自己的弟子麽?想到這裏,袁世凱說道:“菊人想怎麽對待這位李鴻啟,自可去做。你當下是內閣總理,想給他請他做官也隻是一句話的事情。這些事情你自可做主。”
徐世昌就怕有人在背後說什麽流言,見袁世凱如此說,他也放下了心。
備車備禮,徐世昌沒有大擺排場,而是和走訪老友一樣一身便裝去了李鴻啟那裏。徐世昌當年考上了進士之後在翰林院坐了十年冷板凳。若是說當時心裏麵沒有煎熬,那就是說笑而已。在艱難的日子裏麵結識了李鴻啟後,徐世昌覺得找到了可以真正談心的朋友。後來徐世昌一路高升,也不在北京居住。不管徐世昌如何發達,李鴻啟始終沒有主動照過他。這份堅守與自持也令徐世昌感到欽佩。
除了頭發白的更多些,李鴻啟看著沒什麽變化。對待徐世昌的態度也根本看不出是十幾年未見的疏遠驚訝的模樣,反倒和徐世昌昨天剛來這裏串過門般的親切簡單。
到了堂屋坐下,徐世昌笑道:“李兄,二十年前我在翰林院坐冷板凳,你開導我說,人生乃是先做事,後又結果。所以既然在翰林院做這板凳,就得有把板凳坐穿的念頭,坐這冷板凳本身就是我當時的正事。自從得了李兄開導,我在翰林院裏麵耐下心讀書,後來終於有了機會。每每想到李兄的指點,我都不勝感激。”
李鴻啟也笑道:“能坐得住這冷板凳就自然坐得住,坐不得這冷板凳自然坐不住,那是徐兄自己能坐的住。與我何幹?”
徐世昌見李鴻啟根本沒有套近乎的意思,他所幸單刀直入的正色說道:“李兄,當年我能坐得住,現在我又坐不住了。還望李兄能看在當年的情義上開導我一番。兄弟我的確是走投無路了。”
李鴻啟停了一陣才歉然說道:“徐兄,我這一生沒有做過官,也不打算做官,隻是個授課糊口的書生。你們政府的事情我沒幹過,所以我也不懂。實在是幫不了徐兄。”
徐世昌連忙擺手道:“哎!李兄不懂做官,卻懂得怎麽教人做事。我這次來求李兄的乃是做事的法子,與做官毫無關係。李兄善教後輩,對同輩卻不免有些厚此薄彼了。”
李鴻啟當然能聽得出這話裏麵威脅的味道,他思忖片刻才說道:“我授業恩師喜歡黃老之說,他教我之時隻講一件事,有因必有果,所以這結果是求不來的。當年徐兄在翰林院覺得懷才不遇,可你是進士,進翰林院本來就是進士的事情。我這個沒有功名的人想進還進不去呢。徐兄你在翰林院就做你翰林該做的事情就行了。當下你是內閣總理,那就做內閣總理當做之事不就行了?這還有什麽好講的。”
“可我當下恰恰是不知該做什麽。我所設想的事情,沒有一件能辦的到,更別說辦的好。為了此事我幾乎天天夜不能寐。還望李兄能夠幫我指條明路。”徐世昌答道。
“內閣總理當然是夜不能寐了,天下這麽多事要你決斷,你若是每日裏醉臥美人膝,醒掌天下事,那是說書人講給市井百姓的話,當不了真。我沒當過官,自然不知道這做官的規矩。不過我覺得全力以赴,夜以繼日尚且不足,這才是內閣總理的常態吧。”
聽了李鴻啟開導的話,徐世昌有些無語了。這些話他當然懂,這話也真的是有道理的,可這些偏偏是徐世昌最不想聽的,見李鴻啟始終不肯說出關鍵,徐世昌所幸把話給挑明了,“李兄,你教出來的徒弟當下在南方稱王稱霸橫行不法,卻不知李兄怎麽看他們是如何做事的?”
李鴻啟無奈的笑了,“徐兄,他們在南方是努力做事,這些做出來結果在你看來是稱王稱霸橫行不法。那些娃娃心中根本就沒這麽想過,他們隻是在做事,每天都在做事而已……”
徐世昌再也忍耐不住,他打斷了李鴻啟的話,“李兄,你不要再說什麽我要做內閣總理當做之事。我知道我當做事,隻是不知道具體當做什麽事。我這次來是真心求教,請李兄千萬不要再敷衍我了。”
李鴻啟知道,如果自己還想在北京待下去,就一定得讓徐世昌比較滿意才行,不得以,他也隻能實話實說了,“徐兄,南方的娃娃們所做的其實就兩件事,富國、強兵。就我看,北洋倒是也想富國強兵,可所做的卻是摟錢、養兵。滿清兩百多年的舊製始終不能富國強兵,他那套東西在當下無用,所以覆滅了。若是北洋整日用著滿清的法子,還想著自己能夠富國強兵,那不是自欺欺人麽?”
徐世昌微微點頭,這話倒是直接點出了當下的要點,“我們當下不斷派人出國考察,學德國、學日本、學法國、學美國。試圖以洋為師,興複中華。可當下的局麵實在是艱難。”
“徐兄,你們不是要學洋夷,乃是要學洋夷的成功,那隻是屠龍術而已。人說殺豬殺頭沙屁股,各有各的殺法。但凡行事必有利有弊,能利大過弊已經是難能可貴。若是隻想學人家成功,豈不是刻舟求劍麽?”
徐世昌聽到這裏忍不住心念一動,“難道人民黨當下在南方的做法是李兄所授?”
“我一個教書的,怎麽可能懂當官?那些做法都是娃娃們自己想出來的。”李鴻啟答道,“但是徐兄,娃娃們貴在堅持。他們起家的時候有什麽?幾條破船,十幾杆破槍而已。可他們天天都在做富國強兵的事情。古人說,不積蹞步,無以致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是故無冥冥之誌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若隻是每日想著富國強兵這個果,卻不做富國強兵的因。這就是妄想而已。”
徐世昌這次沉默了好一陣才說道:“李兄,若是不能軍令政令統一,又如何能實施富國強兵的政策?”
“徐兄,你覺得軍令政令統一是富國強兵的因,我看來軍令政令的統一,乃是富國強兵的結果。”李鴻啟答道。
徐世昌反駁道:“不然,人民黨自起兵時候開始,便軍令政令統一。前一段他們搞了什麽肅反,就我們所知,他們黨內的高官被逼走了幾十個,下麵的人走的更多。到現在人民黨不僅沒有絲毫動蕩,反倒加倍的咄咄逼人。所以李兄所說的我不能認同。”
“富國強兵是件事,願意不願意跟隨人民黨乃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那些娃娃們願意幹富國強兵的事情,所以心甘情願的接受政令軍令的統一。就算是走了,也隻是他們覺得不能接受做富國強兵的事情需要付出的代價,或者他們認為人民黨當下富國強兵的法子不對。無論如何,這都是講做事,而不是求結果。徐兄,種什麽因,得什麽果。這道理千古不變。”
聽著李鴻啟嚴肅的語氣,徐世昌覺得一陣失望。他原本找李鴻啟一來想解惑,二來想求些計策。當下解惑倒是做到了,可他也沒心思求什麽計策。按照李鴻啟所說的,北洋想解決當下問題,以達成比人民黨更強大的目標,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學習人民黨。
就人人平等這一條,袁世凱首先就不會同意,北洋上層更不會同意。包括徐世昌自己也不會同意。至於土改,北洋治下的所有的地主士紳全部都會反對。人民黨敢殺士紳,北洋軍裏麵地主士紳家族出身的士兵軍官比比皆是,北洋這麽做起來,無異於自取滅亡。所以北洋與人民黨之間一決雌雄的戰爭僅僅是時間而已,甚至不用等太久,人民黨當下就開始對河南動手了。河南地處中原要地,連接河北、山東、山西、陝西。人民黨奪取河南之後更不可能就此喊停。
徐世昌突然有些奇怪,當年陳克到底怎麽忽悠的袁世凱上當的呢?轉念一想,徐世昌又釋然了,莫說袁世凱,就是他徐世昌當年在袁世凱的地位上,在唾手可得的中央大權,以及與人民黨死戰尚且未必能取勝的局麵下,到底該怎麽選是不問可知的。
“李兄,多謝指教。”徐世昌起身說道。
“我還是那話,徐兄所做的乃是徐兄想做和能做的。我根本沒能幫上什麽忙。”李鴻啟答道。
也不客套,徐世昌意氣消沉的離開了李鴻啟家。沒有回自己家,徐世昌去見了袁世凱。一見麵,徐世昌就說道:“大總統,前一段英國提出的善後大借款的事情,我覺得不妨和他們再談談。”
袁世凱當時就變了臉色,善後大借款的條件實在是過於苛刻了。借款總額2500萬英鎊,年息5厘,按84%實交,47年償清,本息共計67893597英鎊,以鹽稅、關稅為抵押。利息率形式上是5厘,而按84%實交,實際接近6厘;在發行交款期前,都用年息7厘或6厘的墊款方式付款,於是銀行團又獲得雙重利息,並且利用金銀匯價漲落,在交收款項時攫取匯兌差額利潤。
最令袁世凱難以接受的是,按照合同規定,借款額中必須扣還附件中各項到期應還的中央和各省外債及賠款本息,這些扣款就超過了借款額的半數。借了2500萬英鎊,實際隻能拿到1200萬的實給。1200萬英鎊也不過是一億兩銀子。看似很多,真的用起來北洋計劃中的60萬軍隊兩年就能把這筆錢花光。
袁世凱油胖的臉上肌肉微微顫動了幾下,“菊人,你的意思是一定要和人民黨開戰了?”
“除此還有別的辦法麽?”徐世昌問道。
袁世凱背著手在辦公室中來回走著,過了好一陣他才說道:“容我想想再說。”
之後的幾天,袁世凱接連與陸軍部、海軍部,乃至北洋高級官員們密談,所談論的內容隻有一個,北洋有沒有能力打贏人民黨。
近期的計劃是段祺瑞出的,他自然是信心十足。“大總統,當下各省不是不想和人民黨打仗,乃是他們打不過人民黨。這都快七年了,人民黨每戰必勝。其他各省被嚇破了膽。我們北洋隻要能夠與人民黨劃清界限,各省隻要看到能贏,他們絕對不會站到人民黨那邊去。人民黨氣焰再囂張,也不過是四省之地而已。被周邊各省圍攻,他們一定會輸。”
王士珍的看法雖然沒有這麽樂觀,不過王士珍同樣支持戰爭,“人民黨乃是以軍隊起家,他們隻要敗一次就會滿盤皆輸。若是再等下去,等人民黨繼續坐大,那就真的沒有機會了。”
馮國璋現在是北洋東南重鎮,被袁世凱從浙江把他叫回北京,聽說要與人民黨開戰,馮國璋立刻就興奮起來。“大總統,東南各省士紳對人民黨無一不是懼怕痛恨。隻是苦於咱們北洋沒有出來領頭,若是開戰,東南各省一定會支持咱們北洋的。”
不過給袁世凱最後決心的卻是第二鎮統製段芝貴的電報,這些天段芝貴一直在電報裏麵哀求北洋政府出兵河南。而1912年12月30日,段芝貴的電報已經空前的激烈,“河南都督張鎮芳縱容稅警部隊貪汙糧餉,職部第二鎮已經斷餉兩月有餘。前日有少數官兵鬧餉,險些釀成嘩變之局。若是三日內不能運餉到開封,卑職隻能帶兵返回北京,以保住北洋軍第二鎮。往大總統速與卑職命令。”
不久前北京剛鬧過兵變,看到段芝貴的電報提高鬧餉,袁世凱知道沒有了任何辦法。看著河南在地圖上所處的位置,袁世凱下了決心。河南失守之後,整個北方是門戶洞開。人民黨60萬軍隊的洪流可以輕易的從河南衝入河北。那時候加上人民黨在山東的部隊若是一起出動,北洋軍就會在河北被包圍殲滅。
從地圖上轉開視線,袁世凱下達了命令,“電令段芝貴帶新軍第二鎮演鐵路到安陽集結。命外交大臣唐紹儀來見我。”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