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二日,東京振武學校。。
下午下課後,蔣誌清和張群出了教室。
“大哥,今天我請客,我們去吃中國菜,日本拌飯都快讓我倒胃了。”張群一臉誇張的表情
張群所說的日本拌飯是用麥、蠶豆、白薯幹、利與炸白薯混合在一起煮的菜粥,吃一頓還行,天天吃誰都受不了。
蔣誌清點點頭:“現在時間還早,要不我們先回宿舍看會書,等會再去?”
蔣誌清二十一歲,張群二十歲。他們都是大清國派往日本東京振武學校學習的公費生。張群是四川人,蔣誌清是浙江人,張群說話直來直去,而蔣誌清沉默寡言。按說他們倆不應該成為朋友,可偏偏他們倆卻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兩人正準備回宿舍,一個日本人走過來:“不知二位可是蔣誌清先生和張群先生?”
蔣誌清和張群的日語都非常流利,張群答道:“沒錯,正是我們,不知有什麽可以為先生效勞的嗎?”
“不敢。一位朋友讓我前來請二位共進晚餐的,請務必賞光。”
蔣誌清和張群狐疑的望了望,然後問到:“不知您的這位朋友尊姓大名?”
“抱歉,見了你們二位後,他會當麵告知,現在我不能告訴你們!”日本人朝他們鞠了一躬。
“抱歉,我們不認識你的朋友,我們也不會和你去的。”張群覺得蹊蹺,直接拒絕了,說完,拉著蔣誌清就要往宿舍走。
“等等!”那個日本人急了,趕忙說道:“我的朋友說了,他沒有惡意。如果你們執意不肯去,隻要我說出三個名字,你們就會乖乖去的!”
“哦,你的朋友會魔法?我倒想看看你這位朋友怎麽讓我們乖乖的去!”蔣誌清覺得頗有意思,忍不住笑了起來。
“同盟會,孫文,陳其美!”那個日本人結結巴巴的用中文說出了三個名字。
蔣誌清和張群的笑容凝固在了臉上,笑聲嘎然而止,乖乖地跟著那個日本人走了。
蔣誌清和張群是去年加入同盟會的,介紹人就是陳其美,在他們眼裏陳其美是慈父、是兄長、是朋友、也是他的偶像,他甚至可以為陳其美去死。同盟會是亂黨,孫文作為同盟會的創始人,更是滿清政府眼裏的亂黨頭子。蔣誌清和張群百思不得其解,這些秘密眼前這個日本人怎麽會知道呢?出於好奇,也為了搞明白這個幕後之人究竟是何方神聖,蔣誌清和張群決定大大方方的前去赴宴。
他們去的地方並不遠,在振武學校後門的一個巷子裏。院子很寬敞,一進門,蔣誌清和張群就愣住了。屋內不是日本傳統的榻榻米和推拉門,而是正宗的中國的傳統擺設:歲寒三友的中堂,畫軸之下設一長條桌,條桌前擺有八仙桌,桌旁擺座椅,木雕十分精美。廳堂兩側設茶幾座椅,板壁上掛著中國古代名人字畫。東側置放一古瓷花瓶,西側擺設精致木雕底座古鏡。
蔣誌清和張群使勁揉了揉眼睛,他們幾乎以為自己走錯了地方。伊賀納言將他們二人的神情看在眼裏,心裏不禁暗暗得意:這可是按照主人的吩咐布置的,就為了這房間的布置,自己腿都快跑細了,唬不住你們才怪呢!
“二位請坐,我去給二位沏茶!”伊賀納言說道。
“大哥,你說這家主人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搞什麽名堂?”伊賀納言出去後,張群忍不住問起蔣誌清來。
蔣誌清也是一頭霧水,不過還沉得住氣:“你問我,我問誰呀?既來之則安之,看看再說。”
伊賀納言將茶杯放在兩人麵前的桌上:“請二位用茶,那位朋友馬上就到。”
說完,伊賀納言掩門而去。
蔣誌清和張群沒想到對方送上的是中國茶,兩人也很久沒有喝到中國茶了,忍不住端起茶碗。揭開碗蓋,清香之氣撲麵而來,二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氣。突然,他們似乎意識到了什麽,一臉怪異的表情。
難怪他們兩人會感到驚奇。本來,按照蔣誌清和張群的想法,隻要能喝上中國茶,已經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了。誰知道,他們不僅喝上了中國茶,而且還是上等茶葉,並且他們二人喝的茶葉還不一樣。
這並不是伊賀納言搞錯了,或者是對蔣誌清和張群區別對待,而是因為劉慶斌的確就是這樣吩咐的。為了找到這兩種茶葉,伊賀納言跑遍了全東京的大街小巷。甚至其中有一種茶葉,還是他晚上到一個名人家裏去偷來的。
張群喝的是蒙頂茶,蒙頂茶產於四川蒙山,有“仙茶”之譽。蔣誌清喝的是產於杭州西湖的龍井茶。張群是四川人,而蔣誌清是浙江人。這家主人看來對二人非常了解,也非常有誠意,居然為了招待他們二人,不惜花如此大的手筆,專門為他們二人準備了家鄉的上等好茶。上等的蒙頂茶和西湖龍井,就算在國內也不是輕易可以得到的,更何況是在異國他鄉。就憑這一點,蔣誌清和張群對這家未見麵的主人就有了莫名的好感。
客廳的大門推開了,一個人走了進來。蔣誌清和張群瞪大了眼睛,又開始揉起了眼睛,他們看見一個身穿長袍馬褂的小男孩走了進來。
“小弟劉慶斌,見過兩位兄長!”劉慶斌說了一句中文。
劉慶斌穿越這麽久了,什麽都看得很開了。可此刻見到這兩位牛人,依然是興奮的有些失態了。特別是蔣誌清,他可是後來影響了中國近百年的蔣委員長,現在自己居然和他們站在了一起。
“可否是小兄弟請我們來的?我們以前認識嗎?”蔣誌清陡然聽到中國話,心裏又有了一絲親切。
“是我請你們來的,我們今天這是第一次見。但是,請你們相信,我沒有任何惡意!”劉慶斌很客氣的對他們說。
“那我們就打擾了!”見劉慶斌都說到這個份上了,蔣誌清和張群也不再客氣了。
“好的,我們去吃飯吧!”劉慶斌頭前為二人引路。
進了隔壁的飯廳,三人坐好,伊賀納言開始上菜。
等一道道菜端上來,兩人眼睛都直了,全是很普通的中國菜,可卻是讓他們做夢都流口水的菜。四個浙江菜是蜜汁火方、東坡肉、蛋鬆、炸蝦餅。四個川菜是宮保雞丁、魚香肉絲、麻辣豆腐、回鍋肉。看著一桌子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蔣誌清和張群兩個人的肚子突然叫了起來。兩人尷尬的看了看劉慶斌,劉慶斌隻當沒看見,擺了擺手,伊賀納言又端了個盤子進來。
劉慶斌從盤子裏拿出兩樣東西,分別遞給蔣誌清和張群:“拿著,先把它吃了!”
兩人接過一看是月餅,先是疑惑再是釋然,最後是感動。原來今天是中國傳統佳節中秋,劉慶斌笑了笑帶頭吃起月餅了。
月餅吃完之後,劉慶斌說道:“兩位兄長,今天隻有這麽多菜,也許不管飽,所以隻有……”
“隻有什麽?”蔣誌清和張群疑惑道。
“隻有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了……”還沒說完,劉慶斌拿起筷子就伸進東坡肉裏,夾下了大大的一塊,塞進嘴裏。
蔣誌清和張群先是一愣,然後同時反應過來,操起筷子就加入了吃飯比賽中……
在回學校的路上,蔣誌清還在回味著剛才劉慶斌所說的話:“我在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一個親人了,但是能認識你們兩位兄長,也算不枉此生了!”
劉慶斌倒也沒說假話,他穿越而來,肯定是沒有一個親人了。隻是他那種與九歲孩子所不相符的孤寂和落寞,讓蔣誌清有種揪心的感覺。
“大哥,你說這個劉慶斌為什麽對我們這麽好?他到底是不是中國人?”張群也在琢磨著劉慶斌。
自此以後,劉慶斌幾乎每周都會請他們來坐坐,也不說別的,隻是吃吃飯,聊聊天。蔣誌清有好幾次想問劉慶斌為何知道同盟會的事情,都被劉慶斌巧妙的把話題岔了過去。慢慢地,蔣誌清和張群到劉慶斌這裏也成了習慣,有時劉慶斌還沒有請他們,他們就自己上門了。再後來,為了他們方便,劉慶斌專門讓伊賀納言給他們倆一人配了一把鑰匙。不管他們什麽時候來,劉慶斌總會高高興興的招待他們,蔣誌清和張群在內心也接受了這個九歲的小兄弟。
十月底的這個周末,蔣誌清和張群又來到了劉慶斌住處。劉慶斌不在,伊賀納言告訴他們,劉慶斌去辦點事情,下周才能回來。伊賀納言給他們弄了些吃的,也匆匆離開了!
蔣誌清也不客氣,自顧自的吃了起來,而張群卻聚精會神的看著一張報紙。
“看什麽呢?再不吃我可一個人都吃完了!”蔣誌清打趣著張群。
“大哥,重大新聞,伊藤博文被刺殺了!”張群把報紙遞給了蔣誌清。
“哦,讓我看看!”蔣誌清顧不得擦手就接過了張群手中的《讀賣新聞》。
當蔣誌清在看新聞的時候,遠在三重縣的藤野佐佐木也在讀著手中的《讀賣新聞》。劉慶斌之所以著急著從東京專門趕回來,就是為了把這張報紙帶給藤野佐佐木。劉慶斌在旁邊愜意的喝著茶,他可以想象的到這份報紙將會給藤野佐佐木帶來多麽大的衝擊。
果然,藤野佐佐木眼睛瞪得大大的,臉色煞白,報紙隨著雙手的顫抖嘩嘩作響。伊藤博文死了,時間、地點、死因都和之前劉慶斌預測的一模一樣。難道這世上真的有鬼神?如果沒有鬼神,劉慶斌的預言已經變成了事實,擺在了自己麵前,這又作何解釋呢?藤野佐佐木陷入了痛苦的沉思之中。
相比起藤野佐佐木的痛苦,其他幾人就正常多了。盡管也被這個消息所震驚,可在他們都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劉慶斌的預言被證實,隻能讓他們對劉慶斌更崇拜、更忠心,而不會掀起太大的波瀾。
“藤野先生,事實勝於雄辯。我不要求你現在就信服我,等到明治天皇去世的時候,你再做決定也行!”劉慶斌很大度的對藤野佐佐木說道。
藤野佐佐木抬起頭來,一臉的茫然,劉慶斌知道他此時正在進行激烈的思想鬥爭。
“藤野先生,你知道我的生日是哪一天嗎?”劉慶斌又問了一句的無關緊要的話。
藤野佐佐木搖搖頭。
“我的生日是明治三十三年七月三十日!”劉慶斌一字一句的說道。
藤野佐佐木心頭大震,因為根據劉慶斌的預言,明治天皇將於明治四十五年的這一天去世。
“知道我為什麽至今還沒有成立白狼道嘛?因為,上天已經注定讓我在十二歲生日那一天,也就是明治天皇去世的那一天,正式成立白狼道。”劉慶斌自信滿滿。
藤野佐佐木再一次被震撼了,他一直都在努力與劉慶斌的強勢與強悍苦苦抗爭,卻刻意回避了一個現實:這個咄咄逼人讓自己毫無還手之力的強人,還是個才剛滿九歲的孩子。
他緊緊的閉上了眼睛,九歲的年齡、準確的預言、神秘的知識、強悍的實力、上天傳話者……這些一一閃過藤野佐佐木的腦海。當再一次睜開眼的時候,藤野佐佐木的目光變得清澈起來了。劉慶斌知道他已經不再糾結了,也就是說,藤野佐佐木已經作出了自己的決定。
“主人,藤野佐佐木將永遠跟隨你!”藤野佐佐木終於拜服在劉慶斌的腳下。
劉慶斌趕忙扶起藤野佐佐木,什麽也沒有說,隻是朝他點點頭,
直到今天為止,劉慶斌手下的人才算真正的完整了,也具備了搭台唱戲的資格。他知道,他現在急需的是要統一這些人的思想,讓他們在自己設定的框架之內,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主觀能動性。而他自己,將要從這裏抽身而出,去搭建另一個舞台,那個舞台就在讓他魂牽夢繞的地方---中國。
下午下課後,蔣誌清和張群出了教室。
“大哥,今天我請客,我們去吃中國菜,日本拌飯都快讓我倒胃了。”張群一臉誇張的表情
張群所說的日本拌飯是用麥、蠶豆、白薯幹、利與炸白薯混合在一起煮的菜粥,吃一頓還行,天天吃誰都受不了。
蔣誌清點點頭:“現在時間還早,要不我們先回宿舍看會書,等會再去?”
蔣誌清二十一歲,張群二十歲。他們都是大清國派往日本東京振武學校學習的公費生。張群是四川人,蔣誌清是浙江人,張群說話直來直去,而蔣誌清沉默寡言。按說他們倆不應該成為朋友,可偏偏他們倆卻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兩人正準備回宿舍,一個日本人走過來:“不知二位可是蔣誌清先生和張群先生?”
蔣誌清和張群的日語都非常流利,張群答道:“沒錯,正是我們,不知有什麽可以為先生效勞的嗎?”
“不敢。一位朋友讓我前來請二位共進晚餐的,請務必賞光。”
蔣誌清和張群狐疑的望了望,然後問到:“不知您的這位朋友尊姓大名?”
“抱歉,見了你們二位後,他會當麵告知,現在我不能告訴你們!”日本人朝他們鞠了一躬。
“抱歉,我們不認識你的朋友,我們也不會和你去的。”張群覺得蹊蹺,直接拒絕了,說完,拉著蔣誌清就要往宿舍走。
“等等!”那個日本人急了,趕忙說道:“我的朋友說了,他沒有惡意。如果你們執意不肯去,隻要我說出三個名字,你們就會乖乖去的!”
“哦,你的朋友會魔法?我倒想看看你這位朋友怎麽讓我們乖乖的去!”蔣誌清覺得頗有意思,忍不住笑了起來。
“同盟會,孫文,陳其美!”那個日本人結結巴巴的用中文說出了三個名字。
蔣誌清和張群的笑容凝固在了臉上,笑聲嘎然而止,乖乖地跟著那個日本人走了。
蔣誌清和張群是去年加入同盟會的,介紹人就是陳其美,在他們眼裏陳其美是慈父、是兄長、是朋友、也是他的偶像,他甚至可以為陳其美去死。同盟會是亂黨,孫文作為同盟會的創始人,更是滿清政府眼裏的亂黨頭子。蔣誌清和張群百思不得其解,這些秘密眼前這個日本人怎麽會知道呢?出於好奇,也為了搞明白這個幕後之人究竟是何方神聖,蔣誌清和張群決定大大方方的前去赴宴。
他們去的地方並不遠,在振武學校後門的一個巷子裏。院子很寬敞,一進門,蔣誌清和張群就愣住了。屋內不是日本傳統的榻榻米和推拉門,而是正宗的中國的傳統擺設:歲寒三友的中堂,畫軸之下設一長條桌,條桌前擺有八仙桌,桌旁擺座椅,木雕十分精美。廳堂兩側設茶幾座椅,板壁上掛著中國古代名人字畫。東側置放一古瓷花瓶,西側擺設精致木雕底座古鏡。
蔣誌清和張群使勁揉了揉眼睛,他們幾乎以為自己走錯了地方。伊賀納言將他們二人的神情看在眼裏,心裏不禁暗暗得意:這可是按照主人的吩咐布置的,就為了這房間的布置,自己腿都快跑細了,唬不住你們才怪呢!
“二位請坐,我去給二位沏茶!”伊賀納言說道。
“大哥,你說這家主人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搞什麽名堂?”伊賀納言出去後,張群忍不住問起蔣誌清來。
蔣誌清也是一頭霧水,不過還沉得住氣:“你問我,我問誰呀?既來之則安之,看看再說。”
伊賀納言將茶杯放在兩人麵前的桌上:“請二位用茶,那位朋友馬上就到。”
說完,伊賀納言掩門而去。
蔣誌清和張群沒想到對方送上的是中國茶,兩人也很久沒有喝到中國茶了,忍不住端起茶碗。揭開碗蓋,清香之氣撲麵而來,二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氣。突然,他們似乎意識到了什麽,一臉怪異的表情。
難怪他們兩人會感到驚奇。本來,按照蔣誌清和張群的想法,隻要能喝上中國茶,已經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了。誰知道,他們不僅喝上了中國茶,而且還是上等茶葉,並且他們二人喝的茶葉還不一樣。
這並不是伊賀納言搞錯了,或者是對蔣誌清和張群區別對待,而是因為劉慶斌的確就是這樣吩咐的。為了找到這兩種茶葉,伊賀納言跑遍了全東京的大街小巷。甚至其中有一種茶葉,還是他晚上到一個名人家裏去偷來的。
張群喝的是蒙頂茶,蒙頂茶產於四川蒙山,有“仙茶”之譽。蔣誌清喝的是產於杭州西湖的龍井茶。張群是四川人,而蔣誌清是浙江人。這家主人看來對二人非常了解,也非常有誠意,居然為了招待他們二人,不惜花如此大的手筆,專門為他們二人準備了家鄉的上等好茶。上等的蒙頂茶和西湖龍井,就算在國內也不是輕易可以得到的,更何況是在異國他鄉。就憑這一點,蔣誌清和張群對這家未見麵的主人就有了莫名的好感。
客廳的大門推開了,一個人走了進來。蔣誌清和張群瞪大了眼睛,又開始揉起了眼睛,他們看見一個身穿長袍馬褂的小男孩走了進來。
“小弟劉慶斌,見過兩位兄長!”劉慶斌說了一句中文。
劉慶斌穿越這麽久了,什麽都看得很開了。可此刻見到這兩位牛人,依然是興奮的有些失態了。特別是蔣誌清,他可是後來影響了中國近百年的蔣委員長,現在自己居然和他們站在了一起。
“可否是小兄弟請我們來的?我們以前認識嗎?”蔣誌清陡然聽到中國話,心裏又有了一絲親切。
“是我請你們來的,我們今天這是第一次見。但是,請你們相信,我沒有任何惡意!”劉慶斌很客氣的對他們說。
“那我們就打擾了!”見劉慶斌都說到這個份上了,蔣誌清和張群也不再客氣了。
“好的,我們去吃飯吧!”劉慶斌頭前為二人引路。
進了隔壁的飯廳,三人坐好,伊賀納言開始上菜。
等一道道菜端上來,兩人眼睛都直了,全是很普通的中國菜,可卻是讓他們做夢都流口水的菜。四個浙江菜是蜜汁火方、東坡肉、蛋鬆、炸蝦餅。四個川菜是宮保雞丁、魚香肉絲、麻辣豆腐、回鍋肉。看著一桌子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蔣誌清和張群兩個人的肚子突然叫了起來。兩人尷尬的看了看劉慶斌,劉慶斌隻當沒看見,擺了擺手,伊賀納言又端了個盤子進來。
劉慶斌從盤子裏拿出兩樣東西,分別遞給蔣誌清和張群:“拿著,先把它吃了!”
兩人接過一看是月餅,先是疑惑再是釋然,最後是感動。原來今天是中國傳統佳節中秋,劉慶斌笑了笑帶頭吃起月餅了。
月餅吃完之後,劉慶斌說道:“兩位兄長,今天隻有這麽多菜,也許不管飽,所以隻有……”
“隻有什麽?”蔣誌清和張群疑惑道。
“隻有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了……”還沒說完,劉慶斌拿起筷子就伸進東坡肉裏,夾下了大大的一塊,塞進嘴裏。
蔣誌清和張群先是一愣,然後同時反應過來,操起筷子就加入了吃飯比賽中……
在回學校的路上,蔣誌清還在回味著剛才劉慶斌所說的話:“我在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一個親人了,但是能認識你們兩位兄長,也算不枉此生了!”
劉慶斌倒也沒說假話,他穿越而來,肯定是沒有一個親人了。隻是他那種與九歲孩子所不相符的孤寂和落寞,讓蔣誌清有種揪心的感覺。
“大哥,你說這個劉慶斌為什麽對我們這麽好?他到底是不是中國人?”張群也在琢磨著劉慶斌。
自此以後,劉慶斌幾乎每周都會請他們來坐坐,也不說別的,隻是吃吃飯,聊聊天。蔣誌清有好幾次想問劉慶斌為何知道同盟會的事情,都被劉慶斌巧妙的把話題岔了過去。慢慢地,蔣誌清和張群到劉慶斌這裏也成了習慣,有時劉慶斌還沒有請他們,他們就自己上門了。再後來,為了他們方便,劉慶斌專門讓伊賀納言給他們倆一人配了一把鑰匙。不管他們什麽時候來,劉慶斌總會高高興興的招待他們,蔣誌清和張群在內心也接受了這個九歲的小兄弟。
十月底的這個周末,蔣誌清和張群又來到了劉慶斌住處。劉慶斌不在,伊賀納言告訴他們,劉慶斌去辦點事情,下周才能回來。伊賀納言給他們弄了些吃的,也匆匆離開了!
蔣誌清也不客氣,自顧自的吃了起來,而張群卻聚精會神的看著一張報紙。
“看什麽呢?再不吃我可一個人都吃完了!”蔣誌清打趣著張群。
“大哥,重大新聞,伊藤博文被刺殺了!”張群把報紙遞給了蔣誌清。
“哦,讓我看看!”蔣誌清顧不得擦手就接過了張群手中的《讀賣新聞》。
當蔣誌清在看新聞的時候,遠在三重縣的藤野佐佐木也在讀著手中的《讀賣新聞》。劉慶斌之所以著急著從東京專門趕回來,就是為了把這張報紙帶給藤野佐佐木。劉慶斌在旁邊愜意的喝著茶,他可以想象的到這份報紙將會給藤野佐佐木帶來多麽大的衝擊。
果然,藤野佐佐木眼睛瞪得大大的,臉色煞白,報紙隨著雙手的顫抖嘩嘩作響。伊藤博文死了,時間、地點、死因都和之前劉慶斌預測的一模一樣。難道這世上真的有鬼神?如果沒有鬼神,劉慶斌的預言已經變成了事實,擺在了自己麵前,這又作何解釋呢?藤野佐佐木陷入了痛苦的沉思之中。
相比起藤野佐佐木的痛苦,其他幾人就正常多了。盡管也被這個消息所震驚,可在他們都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劉慶斌的預言被證實,隻能讓他們對劉慶斌更崇拜、更忠心,而不會掀起太大的波瀾。
“藤野先生,事實勝於雄辯。我不要求你現在就信服我,等到明治天皇去世的時候,你再做決定也行!”劉慶斌很大度的對藤野佐佐木說道。
藤野佐佐木抬起頭來,一臉的茫然,劉慶斌知道他此時正在進行激烈的思想鬥爭。
“藤野先生,你知道我的生日是哪一天嗎?”劉慶斌又問了一句的無關緊要的話。
藤野佐佐木搖搖頭。
“我的生日是明治三十三年七月三十日!”劉慶斌一字一句的說道。
藤野佐佐木心頭大震,因為根據劉慶斌的預言,明治天皇將於明治四十五年的這一天去世。
“知道我為什麽至今還沒有成立白狼道嘛?因為,上天已經注定讓我在十二歲生日那一天,也就是明治天皇去世的那一天,正式成立白狼道。”劉慶斌自信滿滿。
藤野佐佐木再一次被震撼了,他一直都在努力與劉慶斌的強勢與強悍苦苦抗爭,卻刻意回避了一個現實:這個咄咄逼人讓自己毫無還手之力的強人,還是個才剛滿九歲的孩子。
他緊緊的閉上了眼睛,九歲的年齡、準確的預言、神秘的知識、強悍的實力、上天傳話者……這些一一閃過藤野佐佐木的腦海。當再一次睜開眼的時候,藤野佐佐木的目光變得清澈起來了。劉慶斌知道他已經不再糾結了,也就是說,藤野佐佐木已經作出了自己的決定。
“主人,藤野佐佐木將永遠跟隨你!”藤野佐佐木終於拜服在劉慶斌的腳下。
劉慶斌趕忙扶起藤野佐佐木,什麽也沒有說,隻是朝他點點頭,
直到今天為止,劉慶斌手下的人才算真正的完整了,也具備了搭台唱戲的資格。他知道,他現在急需的是要統一這些人的思想,讓他們在自己設定的框架之內,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主觀能動性。而他自己,將要從這裏抽身而出,去搭建另一個舞台,那個舞台就在讓他魂牽夢繞的地方---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