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下午,劉慶斌正在袁府客房中休息,屋外突然傳來敲門聲。劉慶斌一努嘴,伊賀納言上前開了門。正是昨日前去迎接他的袁銳。
袁銳一個敬禮:“奉袁大人之命,請劉公子赴宴!”
袁銳將劉慶斌引至前院客廳,推開門做了一個請的手勢,劉慶斌邁步而入。
伊賀納言和伊賀笠原剛要跟進,袁銳伸臂攔住二人,二人正要發作,劉慶斌卻回頭說道:“你們倆在外麵等著!”
說完,劉慶斌進了客廳。剛進入客廳,身後的門就被關上了。
客廳內的一張桌上圍坐著一圈人,坐在主位的那人起身問道:“可是劉慶斌劉公子?”
“正是在下!”劉慶斌拱手答道。
答話的同時,劉慶斌不禁感慨:像,真的太像了。
劉慶斌正在拿
“袁大頭”銀元上的人像,與對麵之人在作比較。不用說,問話之人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袁世凱了。
“劉公子!請坐!”袁世凱並沒有穿清朝一品官服,隻是穿著日常袍服。
“諸位,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位劉慶斌劉公子是我專門請來的貴客!”袁世凱很正式的給在座之人介紹劉慶斌。
在袁世凱介紹的當間,劉慶斌也順帶著打量了一番桌上的眾人。除了自己和袁世凱之外,桌上另外還有五人。
“劉公子可是位奇人,今年雖然隻有十一歲,但他先後給同盟會提供的物資和經費已達四百多萬元,被孫文稱作為革命精靈。”袁世凱侃侃而談向眾人介紹劉慶斌。
“從十月二十九日回國到現在僅僅不到二十天的時間裏,他先是率他的童子軍攻打杭州城,一個時辰之內攻克杭州城。接著回援上海,隻用童子軍和青幫的力量,不到三個時辰就攻克了江南製造局,光複了上海。上海光複後,他又輕鬆將上海青幫的勢力收入囊中,驅逐了光複會在上海的勢力,為同盟會爭取到了上海市長和督軍兩個職位!如果在座的各位還能回想起自己十一歲時的光景,就應該明白劉公子的不凡了!”
聽了袁世凱的介紹,在座眾人這才知道麵前的這個小孩子,居然作了這麽多大事。
劉慶斌雖然麵色如常,但心中也是暗暗吃驚。袁世凱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如數家珍,這至少透露了兩個信息:一是自己的一番布置,很早就被袁世凱察覺了。二是袁世凱有一個嚴密完善的情報機構,而自己卻毫無察覺。
劉慶斌心裏雖然震驚,但依然笑了笑說道:“袁大人謬讚了,我這些區區小事,怎能和袁大人相提並論呢?袁大人你以一人之力敵一國在朝鮮竭力維護國家利益,小站練兵嘔心瀝血建立起新式陸軍,巡撫山東政績顯著獲得英美國家青睞,為避免列強窺視山東主動鎮壓義和團,在外交上作出了聯合英美對抗日俄的正確選擇,作為君主立憲頭號擁護者不愧改革先鋒、國之瑰寶稱號。總之,袁大人你的功績以及是非曲直為中國曆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劉慶斌說完這一番話,包括袁世凱在內在座的眾人鴉雀無聲。
剛才袁世凱介紹劉慶斌,眾人聽來隻是覺得稀奇。此時聽劉慶斌將袁世凱的功績娓娓道來,這才覺得這個小孩子的確是不一般。
還是袁世凱反應的快,他笑著點點頭,開始向劉慶斌介紹起在座的眾人。
袁世凱首先指著在自己身邊坐得筆直的頗有軍人氣質的人:“這位是段祺瑞,字芝泉,現任湖廣總督!”
段祺瑞起身:“劉公子好!”
劉慶斌笑了笑:“段總督早年以第一名的成績被獲準赴德國留學,歸國後進入北洋軍,是著名的北洋三傑之一。段總督信佛吃素,生活樸素,清廉如水,無積蓄房產。雖然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占,但卻酷愛圍棋,還好打牌。能見到段總督的確是三生有幸!”說完劉慶斌伸出了右手,要和段祺瑞握手。
段祺瑞向來不苟言笑,此時卻不知劉慶斌意欲何為?
劉慶斌笑著解釋:“握手是一種禮儀,表示友好,是一種交流,可以溝通原本隔膜的情感,可以加深雙方的理解、信任,也可以表示一方的尊敬、景仰!”
段祺瑞這才明白其意,不倫不類地握了手。
袁世凱也覺得莫名其妙:難道劉慶斌小小年紀也組織了情報機構?要不怎麽會對自己及屬下如此了解?其實,袁世凱冤枉劉慶斌了,他哪有什麽情報機構,在後世的時候,他對這些民國風雲人物的情況早已記得滾瓜爛熟了。
“這位是軍諮大臣徐世昌,字卜五。”袁世凱介紹著下一位。
徐世昌起身善意的向劉慶斌笑了笑。
“徐大人是袁大人的盟兄弟,先中舉人,後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後來任新建陸軍參謀營務處總辦、巡警部尚書等職。東北改設行省,徐大任被任命為欽差大臣,東三省總督兼管三省將軍事務。清廷設皇族內閣,徐大人又成為僅有的四名漢人內閣成員之一,任協理大臣。袁大人組織責任內閣,徐大人任軍諮大臣、加太保銜。晚輩見過徐大人!”
劉慶斌依然伸出了自己的小手,有了段祺瑞的前車之鑒,徐世昌很順利過了。
“這位是楊度楊大人,字皙子!”
“楊大人先後考取秀才、鄉試舉人。公車上書時認識了袁大人。師從一代名儒王?運,後自費留學日本,入東京弘文書院師範速成班。歸國後,被保薦入京參加新開的經濟特科進士考試,取一等第二名。曾被選為留日學生總會幹事長,後又被推舉為留美、留日學生維護粵漢鐵路代表團總代表。在後來的皇族內閣中,擔任統計局局長。現任內閣學部大臣。幸會!”
劉慶斌依然伸出自己的小手,楊度似乎也很習慣握手禮。
“這兩位是我的犬子……”袁世凱的話還沒說完,就被劉慶斌打斷接了過去。
劉慶斌看著年紀較大的那位:“袁克定,字雲台。袁大人的長子,係袁大人原配於夫人所生。大公子幼年隨袁大人曆任各地。蔭候補道員,現任農工商部參議、右丞。劉某見過大公子!”
袁克定一臉不屑的看著伸出右手的劉慶斌:“嘩眾取寵!”
劉慶斌很有風度的笑了笑:“彼此彼此!”
兩人舉止相較立判高下,眾人看著袁克定不由搖頭苦笑。
劉慶斌不再理會袁克定,而是轉向他身邊稍顯年輕之人:“袁克文,字豹岑。袁大人的次子,係袁大人三姨太金氏生於朝鮮漢城。二公子熟讀四書五經,精通書法繪畫,喜好詩詞歌賦,少時有神童之稱。劉某見過二公子!”
袁克文對劉慶斌頗有好感,主動伸手與劉慶斌握了手。
眾人坐定,袁世凱開門見山道:“劉公子,你可知道我為什麽要邀請你來北京麵談嗎?”
“不知道”劉慶斌老老實實地回答。
“你相信也好,不相信也罷。其實原因很簡單,你骨子裏散發著一種味道,我不知道你身上為什麽會有這種味道,但遠在千裏之外的我,卻能清楚地嗅到這種味道。所以,從某種角度上來講,我們算是同類人。”
袁世凱盯著劉慶斌一字一句地說出了原因。
“什麽味道?”
“對日本人的刻骨仇恨和有意識的防範!”
劉慶斌愕然了,他對日本人當然會有刻骨仇恨和有意識的防範,因為他來自未來,因為他熟知那段曆史。可是,他從未向任何人透露過自己的想法,袁世凱怎麽會看得出來呢?難道真得像他所說的,他與自己是同類人?這可能嗎?
袁世凱見劉慶斌不置可否,笑了笑繼續說道:“據我所知,這麽多年來,在心底真正把日本當作中國最大潛在敵人的,整個中國隻有三個半人!”袁世凱似乎語不驚人死不休。
不僅是劉慶斌,就是在座的段祺瑞、徐世昌、楊度和袁家兩位公子,都是第一次聽到袁世凱有此想法,可見他的心思隱藏之深。
“第一個人,就是我的恩師-李鴻章。”說到這裏,袁世凱麵上現出回憶模樣,心中也有些悵然若失。
“對於恩師而言,甲午戰敗是他的心中之痛,簽訂《馬關條約》更是他一生最大的恥辱。甲午戰爭之前,恩師就知道北洋海軍與日本海軍差距甚大,戰之必敗。可全國到處都是一片求戰之聲,不明真相的國人以為北洋海軍真的天下無敵了。可事實上,海軍軍費被挪用修建頤和園,六年時間北洋海軍未添新艦,未置新炮,連彈藥也多是過期產品。在這種情況下,恩師明知不可戰卻不得不戰,北洋海軍在作戰中炮位少,炮彈發射速度慢,擊中敵艦要害部位後竟穿而不炸,最終大清一敗塗地。”袁世凱語氣低沉,可見甲午戰爭對袁世凱的刺激也是不小。
“中日談判恩師也是殫精竭慮、想方設法為大清的利益著想。他在談判中無論大事小事,都會用電報向國內請示。特別是賠款數額,由於我方密電碼早在戰前就被日方破譯,因而二萬萬兩賠款的底線早被日方掌握,恩師無論如何在談判桌上辯爭也無濟於事。弱國無外交,國力太弱總逃不脫受製於列強的命運,恩師簽字後老淚縱橫。《馬關條約》導致國內民憤四起,國人又不能指責慈禧太後,故將矛頭指向了恩師,恩師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才做了大清喪權辱國的替罪羊,但他卻從來都沒有申辯過一句。”
袁世凱所說的這些,在座的都是第一次聽說,頓時唏噓不已。
“因為《馬關條約》的強烈刺激,恩師發誓終身不履日地。後來他出使歐美各國回來,途經日本橫濱,隨從再三勸恩師,恩師始終不肯踏上日本國土。當時,需要換乘輪船,要用小船擺渡,恩師一看是日本船,就怎麽也不肯上。最後沒有辦法,隻好在兩艘輪船之間架了一塊木板,恩師以75歲高齡在呼呼悠悠的海麵上,毅然決然地蹣跚著步子,慢慢騰騰挪了過去。”說到這裏,袁世凱有些哽咽了。
“十年前,恩師臨終之時專門差人給我送來了一封信,信中隻有寥寥數語,但我一直銘記在心底。今日,劉公子來了,我將它公之於眾,讓我們共勉吧!”袁世凱起身從懷裏掏出一封信。
“皙子,你給大家念念!”袁世凱順手將信遞給了楊度。
“咬碎鋼牙咽進肚,待從頭,收拾舊河山。倭人圖我之心不死,他日必有一戰。務必傾全國之力戰之,不雪國恥,死不瞑目!”楊度一字一句慢慢地將李鴻章那封信念了出來。
劉慶斌在後世聽到的幾乎都是指責李鴻章為賣國賊,今日卻從袁世凱口中聽到了不一樣的李鴻章。李鴻章信中所言悲壯無比,一個心有不甘的老人形象躍然紙上。
楊度將信讀完,半晌才說道:“難怪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經視李老大人為大清帝國中唯一可與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袁世凱悄悄抹了抹眼睛,轉瞬又恢複了原來的模樣:“可惜,恩師是看不到那一天了!恩師一走,這三個半人也隻剩下兩個半了!”
“父親,這第二個人是誰?”袁克定不識趣地問道。
眾人包括劉慶斌在內都忍不住搖頭:隻要不是傻子,都可以聽得出來,第二個人必然是袁世凱,也不知這袁大公子怎麽會問出如此弱智問題。
袁世凱看了袁克定一眼沒有做聲,隻是對著眾人說道:“沒錯,想必眾位都已經猜到。第二個將日本人看作是大敵的人,自然就是我袁某人了!”
“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就和日本人打過交道,我在朝鮮駐紮了十三年,日本人從未在我手中討去一絲好。中日甲午戰爭前夕,我在朝鮮多次上書朝廷警示日本狼子野心,可惜朝廷置若罔聞。甲午戰敗之後,在恩師的安排下,我投身小站苦練精兵才有了今天的局麵。知道我為什麽要和革命黨議和嗎?就是為了避免中國內戰,我要全力以赴、養精蓄銳,以期將來與日本不死不休的一戰。”
劉慶斌從袁世凱的話中聽出了一股豪邁之情,這還是那個被稱作竊國大盜的袁世凱嗎?
“你,劉慶斌劉公子可以算一個,盡管你現在年齡尚小,但我可以預期,在將來與日本人的戰爭之中,你一定會大放異彩!”袁世凱的目光中透露著堅毅和決絕。
劉慶斌心中突然有了一絲感動。自從穿越以來,他就決心要孤軍奮戰到底的,可沒想到今天卻突然多出了個戰友來,這讓他的心中覺得暖暖的。
“袁大人,假若真的有那麽一天,我與日本人在戰場上相見,必不辜負於你。”袁世凱點點頭,拍了拍劉慶斌的肩膀。
劉慶斌覺得場中氣氛壓抑,便笑道:“三個就是三個,四個就是四個,袁大人怎麽還有三個半之說?不知這半個從何而來?”
袁世凱也笑道:“說實話,這半個人恐怕你們都想不到是誰。”
“是誰?”
“宋教仁!”袁世凱揭開了謎底。
“怎麽會是他?”包括劉慶斌在內,在座的眾人皆感驚訝。
袁世凱說道:“這件事情知道的人並不多。前些年,由於大清疏於管理,日本人打上了間島的主意。間島在中朝邊界圖們江以北,大概有10多萬平方公裏。日本輿論公然稱間島為‘鴨綠江源的獨立國’,其霸占間島的野心昭然若揭。宋教仁得知這個情況之後,化妝成日本人,冒險打入了日本人在東北的長白山會,掌握了他們欲變間島為朝鮮領土的假證據。隨後,宋教仁查閱各國圖書資料中有關間島的記載,從多角度論證寫成了《間島問題》一書,以確鑿的事實證明間島自古屬於中國領土。書成之時,正值中日圍繞間島歸屬進行談判,宋教仁及時將書稿由駐日公使轉交給了我。因《間島問題》一書的幫助,大清保住了國土。宋教仁因此遭受了不白之冤和報複迫害,革命黨中有人誣陷他賣黨求榮,日本政府懷疑他是大清密探,可宋教仁卻從沒一句抱怨。”
如果不是袁世凱親自說出來,劉慶斌還不知道袁世凱居然和宋教仁還有這麽一段淵源。聽得出來,袁世凱對宋教仁非常有好感,並不像曆史上所說的袁世凱視宋教仁為眼中釘。既然是這樣,那後來袁世凱就沒有必要去刺殺宋教仁。可不是袁世凱刺殺了宋教仁,又會是何人呢?劉慶斌突然覺得這段曆史有些撲朔迷離了。
“宋教仁之所以隻能算半個,是因為宋教仁僅對日本有提防之意卻無仇恨之心,在他眼中,日本人或許會欺侮中國,但若說是要圖謀中國,估計他也是不信的。”
徐世昌在一旁問道:“袁大人,你為何言之鑿鑿,確定中日必有一戰?”
袁世凱笑笑:“就讓劉公子來回答你們吧!”
劉慶斌起身:“原因很多,簡而言之,日本為彈丸島國,資源匱乏,要生存必須對外擴充領土,掠奪資源。如今大韓帝國已被其吞並,如要再向外擴張,首當其衝必是我國,日本早就將中國視為囊中之物了。我在日本生活多年,日本的學校教育他們的孩子是這樣說的,日本的國土像一條蠶,而中國的國土像一片桑葉,桑葉的存在就是要給蠶吃的。盡管日本野心昭然若揭,不過隻要中國不出現內戰和割據的混亂局麵,日本就無從下手,也不敢輕易入侵我國。”
“假如真有中日一戰的那一天,我們又當如何?”徐世昌追問道。
“很簡單,戰爭沒有來臨之前,韜光養晦,悶頭發展,實力才是硬道理!戰爭來臨後,既要有以空間換時間、打持久戰的信心,又要有不打敗敵人誓不罷休的決心。隻要地不分南北東西、人不分男女老幼,全民皆負起抗日之責,必然使其陷入國民的汪洋大海之中。”劉慶斌麵不改色心不跳地剽竊著後世的經典論述。
劉慶斌的這一番話不僅讓徐世昌等人耳目一新,就是一旁的袁世凱臉上也現出讚歎之意。
“劉公子,關於日本人的事情,咱們今天晚上說得太多了,就此打住吧。我還有另外兩個問題,想聽聽劉公子的意見,不知可否賜教?”袁世凱及時換了個話題,劉慶斌也看出了他考校的意味。
“賜教不敢當,權當拋磚引玉,袁大人您請直言。”
“劉公子,你說我現在是直接推翻清帝好呢?還是優待其讓他自己退位好呢?”袁世凱問道。
劉慶斌笑了笑看著袁世凱:“袁大人心中早有定論,何需再問我呢?”
“哦?劉公子這是從何說起?就算我已有定論,劉公子可知是為何呢?”袁世凱緊追不舍。
劉慶斌笑而不語,隻是用手指了指北邊和西邊。
袁世凱點頭道:“劉公子不愧是聰明過人,可惜革命黨大多都急功近利,隻是催著我盡快推翻滿清,卻都絲毫不考慮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徐世昌看著二人:“袁大人,劉公子,你們二人打的是什麽啞謎?”
劉慶斌笑道:“袁大人之所以希望清帝退位而後優待之,而不是直接將其推翻是有原因的。滿清當政本身是少數民族,故而對蒙、藏、回等少數民族頗為優待,這些少數民族對滿清政權也極為擁護。直接推翻清帝,勢必引起其他少數民族恐慌,若引發叛亂,豈不危害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
眾人這才明白,推翻清帝與清帝主動宣布退位之間居然會有這麽大的差別。
“劉公子,清帝退位之後,是我袁某人當政好呢?還是革命黨當政好呢?”
“說實話,革命黨的理念要先進於你,按理說應當由革命黨當政……”
劉慶斌的話還沒有說完,就被袁克定打斷了:“黃口小兒,你怎敢滿口胡言……”
“閉嘴!你給我滾一邊兒去!這裏哪輪得著你說話!袁世凱一拍桌子,向袁克文大喝道。
袁克文怏怏不語,坐回原位。
“家教不嚴,劉公子見笑了,請繼續。”袁世凱歉意地對劉慶斌說道。
劉慶斌笑著擺擺手:“按理說,應該由革命黨來當政。但是,此時袁大人當政卻比革命黨更合適。”
“哦?此話怎講?”袁世凱對劉慶斌的話頗感意外。
“我舉個例子吧,有一人因身患瘡疾久病不愈幾近膏肓,幸遇良醫切除惡瘡,大病初愈甚感饑餓。袁大人,你說此時該給他喝米粥呢?還是奉上魚肉讓其大快朵頤呢?”
袁世凱接道:“自然應該是喝米粥。”
劉慶斌笑了笑:“難道這能說米粥比魚肉好吃嗎?惡瘡為滿清,米粥為袁大人,魚肉則為革命黨。從長久來說,人人都希望能吃上魚肉,可推翻滿清後的中國如大病初愈之人,此時卻偏偏隻能喝粥。”
徐世昌恍然大悟道:“劉公子的意思是,袁大人執政不是最好的,但卻是最合適的,不知劉公子何出此言?”
“數千年來中國的老百姓都習慣於頭上都有個皇帝,如果有一天突然沒有了皇帝,讓大家都搞民主,老百姓會不適應的。搞民主好不好?好,但是必須要有一個漸進的過程。滿清推翻了,拿誰去填這個坑?隻有袁大人你,才是作為專製和民主之間的橋梁紐帶和過渡的不二人選。所以我才會說,袁大人此時當政是最合適的。”
袁世凱不住的點頭:“不錯,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劉公子,你給了我太多的驚喜。我們初次見麵,劉公子可否給我們每人給一個點評吧,我們可要聽真話呦!”
“也好,那我就亂點英雄譜了,諸位權當是童言無忌好了!”
“袁大人你似曹操,於治世則為能臣,遇亂世則可為奸雄!”
眾人點頭,此時袁世凱的境地以及在清朝的地位,與東漢時的曹操何其相似。
“徐大人你似徐庶,雖然身在曹營,但心中還念及舊主之恩!”
徐世昌卻目無表情,袁世凱卻點點頭,他意味深長的看了徐世昌一眼。
“楊大人如毒士賈詡,一言興邦、一言誤國皆在一念之間!”
楊度拱手施禮:“受教了!”
劉慶斌看向袁克定,打量了好一會,歎了口氣:“心比天高,命比紙薄。雖空有曹丕之誌,奈何生就劉禪之膽、孫皓之才!”
眾人麵色凝重看向了劉慶斌,劉慶斌幾乎將袁克定貶得一無是處,絲毫不顧及袁世凱的麵子。三國之中曹丕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統治,最後作了皇帝。而劉禪、孫皓卻都是昏庸的亡國之君。
袁克定不學無術,從未讀過三國,一臉茫然自然不明其意。
袁世凱看了袁克定一眼,歎了口氣苦笑道:“兒孫自有兒孫福,隨他去吧!”
……
袁銳一個敬禮:“奉袁大人之命,請劉公子赴宴!”
袁銳將劉慶斌引至前院客廳,推開門做了一個請的手勢,劉慶斌邁步而入。
伊賀納言和伊賀笠原剛要跟進,袁銳伸臂攔住二人,二人正要發作,劉慶斌卻回頭說道:“你們倆在外麵等著!”
說完,劉慶斌進了客廳。剛進入客廳,身後的門就被關上了。
客廳內的一張桌上圍坐著一圈人,坐在主位的那人起身問道:“可是劉慶斌劉公子?”
“正是在下!”劉慶斌拱手答道。
答話的同時,劉慶斌不禁感慨:像,真的太像了。
劉慶斌正在拿
“袁大頭”銀元上的人像,與對麵之人在作比較。不用說,問話之人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袁世凱了。
“劉公子!請坐!”袁世凱並沒有穿清朝一品官服,隻是穿著日常袍服。
“諸位,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位劉慶斌劉公子是我專門請來的貴客!”袁世凱很正式的給在座之人介紹劉慶斌。
在袁世凱介紹的當間,劉慶斌也順帶著打量了一番桌上的眾人。除了自己和袁世凱之外,桌上另外還有五人。
“劉公子可是位奇人,今年雖然隻有十一歲,但他先後給同盟會提供的物資和經費已達四百多萬元,被孫文稱作為革命精靈。”袁世凱侃侃而談向眾人介紹劉慶斌。
“從十月二十九日回國到現在僅僅不到二十天的時間裏,他先是率他的童子軍攻打杭州城,一個時辰之內攻克杭州城。接著回援上海,隻用童子軍和青幫的力量,不到三個時辰就攻克了江南製造局,光複了上海。上海光複後,他又輕鬆將上海青幫的勢力收入囊中,驅逐了光複會在上海的勢力,為同盟會爭取到了上海市長和督軍兩個職位!如果在座的各位還能回想起自己十一歲時的光景,就應該明白劉公子的不凡了!”
聽了袁世凱的介紹,在座眾人這才知道麵前的這個小孩子,居然作了這麽多大事。
劉慶斌雖然麵色如常,但心中也是暗暗吃驚。袁世凱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如數家珍,這至少透露了兩個信息:一是自己的一番布置,很早就被袁世凱察覺了。二是袁世凱有一個嚴密完善的情報機構,而自己卻毫無察覺。
劉慶斌心裏雖然震驚,但依然笑了笑說道:“袁大人謬讚了,我這些區區小事,怎能和袁大人相提並論呢?袁大人你以一人之力敵一國在朝鮮竭力維護國家利益,小站練兵嘔心瀝血建立起新式陸軍,巡撫山東政績顯著獲得英美國家青睞,為避免列強窺視山東主動鎮壓義和團,在外交上作出了聯合英美對抗日俄的正確選擇,作為君主立憲頭號擁護者不愧改革先鋒、國之瑰寶稱號。總之,袁大人你的功績以及是非曲直為中國曆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劉慶斌說完這一番話,包括袁世凱在內在座的眾人鴉雀無聲。
剛才袁世凱介紹劉慶斌,眾人聽來隻是覺得稀奇。此時聽劉慶斌將袁世凱的功績娓娓道來,這才覺得這個小孩子的確是不一般。
還是袁世凱反應的快,他笑著點點頭,開始向劉慶斌介紹起在座的眾人。
袁世凱首先指著在自己身邊坐得筆直的頗有軍人氣質的人:“這位是段祺瑞,字芝泉,現任湖廣總督!”
段祺瑞起身:“劉公子好!”
劉慶斌笑了笑:“段總督早年以第一名的成績被獲準赴德國留學,歸國後進入北洋軍,是著名的北洋三傑之一。段總督信佛吃素,生活樸素,清廉如水,無積蓄房產。雖然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占,但卻酷愛圍棋,還好打牌。能見到段總督的確是三生有幸!”說完劉慶斌伸出了右手,要和段祺瑞握手。
段祺瑞向來不苟言笑,此時卻不知劉慶斌意欲何為?
劉慶斌笑著解釋:“握手是一種禮儀,表示友好,是一種交流,可以溝通原本隔膜的情感,可以加深雙方的理解、信任,也可以表示一方的尊敬、景仰!”
段祺瑞這才明白其意,不倫不類地握了手。
袁世凱也覺得莫名其妙:難道劉慶斌小小年紀也組織了情報機構?要不怎麽會對自己及屬下如此了解?其實,袁世凱冤枉劉慶斌了,他哪有什麽情報機構,在後世的時候,他對這些民國風雲人物的情況早已記得滾瓜爛熟了。
“這位是軍諮大臣徐世昌,字卜五。”袁世凱介紹著下一位。
徐世昌起身善意的向劉慶斌笑了笑。
“徐大人是袁大人的盟兄弟,先中舉人,後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後來任新建陸軍參謀營務處總辦、巡警部尚書等職。東北改設行省,徐大任被任命為欽差大臣,東三省總督兼管三省將軍事務。清廷設皇族內閣,徐大人又成為僅有的四名漢人內閣成員之一,任協理大臣。袁大人組織責任內閣,徐大人任軍諮大臣、加太保銜。晚輩見過徐大人!”
劉慶斌依然伸出了自己的小手,有了段祺瑞的前車之鑒,徐世昌很順利過了。
“這位是楊度楊大人,字皙子!”
“楊大人先後考取秀才、鄉試舉人。公車上書時認識了袁大人。師從一代名儒王?運,後自費留學日本,入東京弘文書院師範速成班。歸國後,被保薦入京參加新開的經濟特科進士考試,取一等第二名。曾被選為留日學生總會幹事長,後又被推舉為留美、留日學生維護粵漢鐵路代表團總代表。在後來的皇族內閣中,擔任統計局局長。現任內閣學部大臣。幸會!”
劉慶斌依然伸出自己的小手,楊度似乎也很習慣握手禮。
“這兩位是我的犬子……”袁世凱的話還沒說完,就被劉慶斌打斷接了過去。
劉慶斌看著年紀較大的那位:“袁克定,字雲台。袁大人的長子,係袁大人原配於夫人所生。大公子幼年隨袁大人曆任各地。蔭候補道員,現任農工商部參議、右丞。劉某見過大公子!”
袁克定一臉不屑的看著伸出右手的劉慶斌:“嘩眾取寵!”
劉慶斌很有風度的笑了笑:“彼此彼此!”
兩人舉止相較立判高下,眾人看著袁克定不由搖頭苦笑。
劉慶斌不再理會袁克定,而是轉向他身邊稍顯年輕之人:“袁克文,字豹岑。袁大人的次子,係袁大人三姨太金氏生於朝鮮漢城。二公子熟讀四書五經,精通書法繪畫,喜好詩詞歌賦,少時有神童之稱。劉某見過二公子!”
袁克文對劉慶斌頗有好感,主動伸手與劉慶斌握了手。
眾人坐定,袁世凱開門見山道:“劉公子,你可知道我為什麽要邀請你來北京麵談嗎?”
“不知道”劉慶斌老老實實地回答。
“你相信也好,不相信也罷。其實原因很簡單,你骨子裏散發著一種味道,我不知道你身上為什麽會有這種味道,但遠在千裏之外的我,卻能清楚地嗅到這種味道。所以,從某種角度上來講,我們算是同類人。”
袁世凱盯著劉慶斌一字一句地說出了原因。
“什麽味道?”
“對日本人的刻骨仇恨和有意識的防範!”
劉慶斌愕然了,他對日本人當然會有刻骨仇恨和有意識的防範,因為他來自未來,因為他熟知那段曆史。可是,他從未向任何人透露過自己的想法,袁世凱怎麽會看得出來呢?難道真得像他所說的,他與自己是同類人?這可能嗎?
袁世凱見劉慶斌不置可否,笑了笑繼續說道:“據我所知,這麽多年來,在心底真正把日本當作中國最大潛在敵人的,整個中國隻有三個半人!”袁世凱似乎語不驚人死不休。
不僅是劉慶斌,就是在座的段祺瑞、徐世昌、楊度和袁家兩位公子,都是第一次聽到袁世凱有此想法,可見他的心思隱藏之深。
“第一個人,就是我的恩師-李鴻章。”說到這裏,袁世凱麵上現出回憶模樣,心中也有些悵然若失。
“對於恩師而言,甲午戰敗是他的心中之痛,簽訂《馬關條約》更是他一生最大的恥辱。甲午戰爭之前,恩師就知道北洋海軍與日本海軍差距甚大,戰之必敗。可全國到處都是一片求戰之聲,不明真相的國人以為北洋海軍真的天下無敵了。可事實上,海軍軍費被挪用修建頤和園,六年時間北洋海軍未添新艦,未置新炮,連彈藥也多是過期產品。在這種情況下,恩師明知不可戰卻不得不戰,北洋海軍在作戰中炮位少,炮彈發射速度慢,擊中敵艦要害部位後竟穿而不炸,最終大清一敗塗地。”袁世凱語氣低沉,可見甲午戰爭對袁世凱的刺激也是不小。
“中日談判恩師也是殫精竭慮、想方設法為大清的利益著想。他在談判中無論大事小事,都會用電報向國內請示。特別是賠款數額,由於我方密電碼早在戰前就被日方破譯,因而二萬萬兩賠款的底線早被日方掌握,恩師無論如何在談判桌上辯爭也無濟於事。弱國無外交,國力太弱總逃不脫受製於列強的命運,恩師簽字後老淚縱橫。《馬關條約》導致國內民憤四起,國人又不能指責慈禧太後,故將矛頭指向了恩師,恩師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才做了大清喪權辱國的替罪羊,但他卻從來都沒有申辯過一句。”
袁世凱所說的這些,在座的都是第一次聽說,頓時唏噓不已。
“因為《馬關條約》的強烈刺激,恩師發誓終身不履日地。後來他出使歐美各國回來,途經日本橫濱,隨從再三勸恩師,恩師始終不肯踏上日本國土。當時,需要換乘輪船,要用小船擺渡,恩師一看是日本船,就怎麽也不肯上。最後沒有辦法,隻好在兩艘輪船之間架了一塊木板,恩師以75歲高齡在呼呼悠悠的海麵上,毅然決然地蹣跚著步子,慢慢騰騰挪了過去。”說到這裏,袁世凱有些哽咽了。
“十年前,恩師臨終之時專門差人給我送來了一封信,信中隻有寥寥數語,但我一直銘記在心底。今日,劉公子來了,我將它公之於眾,讓我們共勉吧!”袁世凱起身從懷裏掏出一封信。
“皙子,你給大家念念!”袁世凱順手將信遞給了楊度。
“咬碎鋼牙咽進肚,待從頭,收拾舊河山。倭人圖我之心不死,他日必有一戰。務必傾全國之力戰之,不雪國恥,死不瞑目!”楊度一字一句慢慢地將李鴻章那封信念了出來。
劉慶斌在後世聽到的幾乎都是指責李鴻章為賣國賊,今日卻從袁世凱口中聽到了不一樣的李鴻章。李鴻章信中所言悲壯無比,一個心有不甘的老人形象躍然紙上。
楊度將信讀完,半晌才說道:“難怪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經視李老大人為大清帝國中唯一可與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袁世凱悄悄抹了抹眼睛,轉瞬又恢複了原來的模樣:“可惜,恩師是看不到那一天了!恩師一走,這三個半人也隻剩下兩個半了!”
“父親,這第二個人是誰?”袁克定不識趣地問道。
眾人包括劉慶斌在內都忍不住搖頭:隻要不是傻子,都可以聽得出來,第二個人必然是袁世凱,也不知這袁大公子怎麽會問出如此弱智問題。
袁世凱看了袁克定一眼沒有做聲,隻是對著眾人說道:“沒錯,想必眾位都已經猜到。第二個將日本人看作是大敵的人,自然就是我袁某人了!”
“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就和日本人打過交道,我在朝鮮駐紮了十三年,日本人從未在我手中討去一絲好。中日甲午戰爭前夕,我在朝鮮多次上書朝廷警示日本狼子野心,可惜朝廷置若罔聞。甲午戰敗之後,在恩師的安排下,我投身小站苦練精兵才有了今天的局麵。知道我為什麽要和革命黨議和嗎?就是為了避免中國內戰,我要全力以赴、養精蓄銳,以期將來與日本不死不休的一戰。”
劉慶斌從袁世凱的話中聽出了一股豪邁之情,這還是那個被稱作竊國大盜的袁世凱嗎?
“你,劉慶斌劉公子可以算一個,盡管你現在年齡尚小,但我可以預期,在將來與日本人的戰爭之中,你一定會大放異彩!”袁世凱的目光中透露著堅毅和決絕。
劉慶斌心中突然有了一絲感動。自從穿越以來,他就決心要孤軍奮戰到底的,可沒想到今天卻突然多出了個戰友來,這讓他的心中覺得暖暖的。
“袁大人,假若真的有那麽一天,我與日本人在戰場上相見,必不辜負於你。”袁世凱點點頭,拍了拍劉慶斌的肩膀。
劉慶斌覺得場中氣氛壓抑,便笑道:“三個就是三個,四個就是四個,袁大人怎麽還有三個半之說?不知這半個從何而來?”
袁世凱也笑道:“說實話,這半個人恐怕你們都想不到是誰。”
“是誰?”
“宋教仁!”袁世凱揭開了謎底。
“怎麽會是他?”包括劉慶斌在內,在座的眾人皆感驚訝。
袁世凱說道:“這件事情知道的人並不多。前些年,由於大清疏於管理,日本人打上了間島的主意。間島在中朝邊界圖們江以北,大概有10多萬平方公裏。日本輿論公然稱間島為‘鴨綠江源的獨立國’,其霸占間島的野心昭然若揭。宋教仁得知這個情況之後,化妝成日本人,冒險打入了日本人在東北的長白山會,掌握了他們欲變間島為朝鮮領土的假證據。隨後,宋教仁查閱各國圖書資料中有關間島的記載,從多角度論證寫成了《間島問題》一書,以確鑿的事實證明間島自古屬於中國領土。書成之時,正值中日圍繞間島歸屬進行談判,宋教仁及時將書稿由駐日公使轉交給了我。因《間島問題》一書的幫助,大清保住了國土。宋教仁因此遭受了不白之冤和報複迫害,革命黨中有人誣陷他賣黨求榮,日本政府懷疑他是大清密探,可宋教仁卻從沒一句抱怨。”
如果不是袁世凱親自說出來,劉慶斌還不知道袁世凱居然和宋教仁還有這麽一段淵源。聽得出來,袁世凱對宋教仁非常有好感,並不像曆史上所說的袁世凱視宋教仁為眼中釘。既然是這樣,那後來袁世凱就沒有必要去刺殺宋教仁。可不是袁世凱刺殺了宋教仁,又會是何人呢?劉慶斌突然覺得這段曆史有些撲朔迷離了。
“宋教仁之所以隻能算半個,是因為宋教仁僅對日本有提防之意卻無仇恨之心,在他眼中,日本人或許會欺侮中國,但若說是要圖謀中國,估計他也是不信的。”
徐世昌在一旁問道:“袁大人,你為何言之鑿鑿,確定中日必有一戰?”
袁世凱笑笑:“就讓劉公子來回答你們吧!”
劉慶斌起身:“原因很多,簡而言之,日本為彈丸島國,資源匱乏,要生存必須對外擴充領土,掠奪資源。如今大韓帝國已被其吞並,如要再向外擴張,首當其衝必是我國,日本早就將中國視為囊中之物了。我在日本生活多年,日本的學校教育他們的孩子是這樣說的,日本的國土像一條蠶,而中國的國土像一片桑葉,桑葉的存在就是要給蠶吃的。盡管日本野心昭然若揭,不過隻要中國不出現內戰和割據的混亂局麵,日本就無從下手,也不敢輕易入侵我國。”
“假如真有中日一戰的那一天,我們又當如何?”徐世昌追問道。
“很簡單,戰爭沒有來臨之前,韜光養晦,悶頭發展,實力才是硬道理!戰爭來臨後,既要有以空間換時間、打持久戰的信心,又要有不打敗敵人誓不罷休的決心。隻要地不分南北東西、人不分男女老幼,全民皆負起抗日之責,必然使其陷入國民的汪洋大海之中。”劉慶斌麵不改色心不跳地剽竊著後世的經典論述。
劉慶斌的這一番話不僅讓徐世昌等人耳目一新,就是一旁的袁世凱臉上也現出讚歎之意。
“劉公子,關於日本人的事情,咱們今天晚上說得太多了,就此打住吧。我還有另外兩個問題,想聽聽劉公子的意見,不知可否賜教?”袁世凱及時換了個話題,劉慶斌也看出了他考校的意味。
“賜教不敢當,權當拋磚引玉,袁大人您請直言。”
“劉公子,你說我現在是直接推翻清帝好呢?還是優待其讓他自己退位好呢?”袁世凱問道。
劉慶斌笑了笑看著袁世凱:“袁大人心中早有定論,何需再問我呢?”
“哦?劉公子這是從何說起?就算我已有定論,劉公子可知是為何呢?”袁世凱緊追不舍。
劉慶斌笑而不語,隻是用手指了指北邊和西邊。
袁世凱點頭道:“劉公子不愧是聰明過人,可惜革命黨大多都急功近利,隻是催著我盡快推翻滿清,卻都絲毫不考慮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徐世昌看著二人:“袁大人,劉公子,你們二人打的是什麽啞謎?”
劉慶斌笑道:“袁大人之所以希望清帝退位而後優待之,而不是直接將其推翻是有原因的。滿清當政本身是少數民族,故而對蒙、藏、回等少數民族頗為優待,這些少數民族對滿清政權也極為擁護。直接推翻清帝,勢必引起其他少數民族恐慌,若引發叛亂,豈不危害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
眾人這才明白,推翻清帝與清帝主動宣布退位之間居然會有這麽大的差別。
“劉公子,清帝退位之後,是我袁某人當政好呢?還是革命黨當政好呢?”
“說實話,革命黨的理念要先進於你,按理說應當由革命黨當政……”
劉慶斌的話還沒有說完,就被袁克定打斷了:“黃口小兒,你怎敢滿口胡言……”
“閉嘴!你給我滾一邊兒去!這裏哪輪得著你說話!袁世凱一拍桌子,向袁克文大喝道。
袁克文怏怏不語,坐回原位。
“家教不嚴,劉公子見笑了,請繼續。”袁世凱歉意地對劉慶斌說道。
劉慶斌笑著擺擺手:“按理說,應該由革命黨來當政。但是,此時袁大人當政卻比革命黨更合適。”
“哦?此話怎講?”袁世凱對劉慶斌的話頗感意外。
“我舉個例子吧,有一人因身患瘡疾久病不愈幾近膏肓,幸遇良醫切除惡瘡,大病初愈甚感饑餓。袁大人,你說此時該給他喝米粥呢?還是奉上魚肉讓其大快朵頤呢?”
袁世凱接道:“自然應該是喝米粥。”
劉慶斌笑了笑:“難道這能說米粥比魚肉好吃嗎?惡瘡為滿清,米粥為袁大人,魚肉則為革命黨。從長久來說,人人都希望能吃上魚肉,可推翻滿清後的中國如大病初愈之人,此時卻偏偏隻能喝粥。”
徐世昌恍然大悟道:“劉公子的意思是,袁大人執政不是最好的,但卻是最合適的,不知劉公子何出此言?”
“數千年來中國的老百姓都習慣於頭上都有個皇帝,如果有一天突然沒有了皇帝,讓大家都搞民主,老百姓會不適應的。搞民主好不好?好,但是必須要有一個漸進的過程。滿清推翻了,拿誰去填這個坑?隻有袁大人你,才是作為專製和民主之間的橋梁紐帶和過渡的不二人選。所以我才會說,袁大人此時當政是最合適的。”
袁世凱不住的點頭:“不錯,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劉公子,你給了我太多的驚喜。我們初次見麵,劉公子可否給我們每人給一個點評吧,我們可要聽真話呦!”
“也好,那我就亂點英雄譜了,諸位權當是童言無忌好了!”
“袁大人你似曹操,於治世則為能臣,遇亂世則可為奸雄!”
眾人點頭,此時袁世凱的境地以及在清朝的地位,與東漢時的曹操何其相似。
“徐大人你似徐庶,雖然身在曹營,但心中還念及舊主之恩!”
徐世昌卻目無表情,袁世凱卻點點頭,他意味深長的看了徐世昌一眼。
“楊大人如毒士賈詡,一言興邦、一言誤國皆在一念之間!”
楊度拱手施禮:“受教了!”
劉慶斌看向袁克定,打量了好一會,歎了口氣:“心比天高,命比紙薄。雖空有曹丕之誌,奈何生就劉禪之膽、孫皓之才!”
眾人麵色凝重看向了劉慶斌,劉慶斌幾乎將袁克定貶得一無是處,絲毫不顧及袁世凱的麵子。三國之中曹丕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統治,最後作了皇帝。而劉禪、孫皓卻都是昏庸的亡國之君。
袁克定不學無術,從未讀過三國,一臉茫然自然不明其意。
袁世凱看了袁克定一眼,歎了口氣苦笑道:“兒孫自有兒孫福,隨他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