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誌清失望地直起腰來,垂手而立,再一次恭恭敬敬地同母親打招呼:“阿媽,這次我回來,帶了怡誠來行禮,她等在外麵呢。”
“什麽怡誠?怡誠是誰?站在外麵,莫非等人抬了大轎去接?”
蔣母的話,乍聽起來火藥味十足,可是蔣誌清聽了卻如聞綸音,樂得差點兒蹦起來。他是何等聰明,怎麽會聽不出弦外之音來呢?“莫非等人抬了大轎去接”,言外之意就等於說“來了什麽還不進來?”這就意味著:母親盡管對自己私自納妾的事感到不悅,但她畢竟已經接受了這個現實。
蔣誌清按捺住喜悅的心情,又向發妻毛氏投去了含義複雜的一瞥。進門之前,他已做好了心理準備:接受母親的責罵,麵對地毛氏的哭鬧。出乎意料的是,母親並沒有責罵,雖然老人家的態度是明顯的不悅,甚至冰冷如霜,但畢竟還是接受了現實,而且,毛氏也沒有像元配夫人那樣,對自己的丈夫在外納妾表示激烈的反對。母親和毛氏的態度,使蔣誌清大感詫異之外,不禁暗自感到深深的愧疚,因此,他投向毛氏的一瞥,就飽含著歉疚。感激和讚許。
毛氏沒有理會蔣誌清那寓意複雜的眼光,她默默轉過身去,走向婆母和兒子。
蔣誌清情知此處不可久留,疾轉身,奔到報本堂,把姚怡誠領了過來。
姚怡誠是在大上海的風月場中混過飯吃的,對於蔣誌清現在的處境和苦衷頗能理解。何況蔣姚結合。責任也不全在蔣誌清一方,她自己也是心甘情願的。基於這種原因,她也覺得有愧於蔣母和毛氏。於是,她調整好情緒。來到了經堂門口,用著溫婉親切又怯生生的口吻喊了一聲:“阿媽!”
然後款款走到端坐不動的蔣母麵前,春風微斂、玉柳彎腰,輕輕跪在蔣母膝前:“阿媽,孩兒姚怡誠,給您請安了!”
這一下,王采玉再也繃不住勁了,她麵色一寬,笑靨頓展,急忙伸手把姚怡誠攙了起來。再定睛細看。隻見這小婦人春風桃麵。乖巧伶瓏。老太太頓時對她產生了好印象,正待開口說點什麽,隻見姚怡誠已轉身子。麵對毛福梅深深一躬:“你就是阿姐吧?小妹向你陪罪了!”
說著又要跪下去。毛氏為人敦厚,從來篤信“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古訓,如今見婆母的臉色由陰轉晴,明擺著是接受了姚氏,知道事已至此,無可挽回了。
於是她慌忙攔住了盈盈欲拜的姚怡誠:“小妹,別這樣多禮,進了蔣家門,就是一家人了嘛!”
站在一旁的蔣誌清見此情狀。暗暗地出了一口長氣。圍在蔣家門外的眾鄉鄰原以為今天會有一場好戲看的,沒想到蔣母慈祥、毛氏大度,化解了一場風波。
眾鄉鄰失望之餘,齊聲禮讚毛福梅的賢淑識體,從此,毛福梅落了個雅量夫人的美名。
蔣誌清闖過了家事風波這一關,把姚怡誠帶回了豐鎬房,陪她在溪口閑居半年之久。姚氏對蔣母十分孝敬,對毛氏極為尊重,對蔣經國也視如己出,愛撫備至,一家人和睦相處,十分美滿。
在溪口閑居,是因為刺殺陶成章的事情還沒有過去,蔣誌清一方麵侍奉老母、陪姚怡誠過著悠閑自在的日子,一方麵豎起耳朵打聽外麵的局勢,隨時準備複出,他不是一個甘於無所事事的人。
1913年6月,“殺陶”事件已經無人提起,避禍閑居的蔣誌清又一次來到上海,安頓了姚怡誠之後,他就來到陳其美麾下,參加了二次革”。短暫的二次革命失敗後,蔣誌清再次逃亡到了日本。
1914年夏,蔣誌清奉召返回上海,參與討袁的軍事行動,不幸事敗,蔣誌清被袁世凱通緝。此一期間,他還經常到姚怡誠的住處與姚幽會。後來,通緝蔣誌清的風聲越來越緊,蔣誌清在上海無法立足,隻好再一次東渡日本避禍。
幾年時間內,蔣誌清奔走革命,到處躲藏,往來於上海、杭州、溪口、日本等地。他很少顧及妻兒老小,也就更無暇照顧蜇居上海的姚怡誠了。姚怡誠與毛福梅不同。毛氏自從與蔣誌清結婚的頭一天開始,即已習慣於丈夫不在身邊的生活,在蔣母的影響下,毛氏也篤信佛事,整天陪婆母誦經上香,打發孤獨寂寞的歲月,久而久之,也不覺怎樣了,後來又有了經國,婆媳倆每天侍弄孩子,念經拜佛,即使蔣誌清不在家裏,她們也並不感到寂寞了。
而姚怡誠則不同了,她一個人住在上海,經常是一年半載都得不到蔣誌清的一點音信,還要一天到晚為蔣誌清的安危擔心。這樣的生活環境,當然使她備感孤獨無聊、煩惱苦悶,為了打發日子,她染上了賭博惡習,整天到鄰居家裏打牌,有時通宵達旦。
姚氏閑居,沒有收入,靠蔣誌清養著她。但蔣誌清也是忙於革命,以他的收入,根本不可能養活姚恰誠。
蔣誌清在上海結識了張靜江,張家是浙江湖州南行鎮的豪富之家,資產雄厚,張靜江本人也十分豪爽,因此,蔣誌清在上海從事革命活動的經費和個人開銷,都靠張靜江的資助。為了報答張靜江,蔣誌清命姚怡誠拜張靜江為過房爺,從此,蔣姚二人在上海的開支用度就都包在了張靜江的身上。
1916年,蔣誌清隨張靜江等人在交易所做投機股票的生意,得以同姚怡誠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也就是這一時期,蔣誌清發現姚怡誠染上賭博惡習,他屢屢出言勸止,但姚怡誠已經養成打牌度日的習慣,一時又怎麽改得掉?這就釀至兩人的關係出現裂痕。
……
劉慶斌、張群和何敬之三人聽了蔣誌清的這一番介紹,也不禁唏噓不已。
“二哥,你怎麽想起做股票了?”劉慶斌奇怪地問道。
“老五,你以為我願意?我不是被逼得沒法子了嗎!”蔣誌清怏怏不樂道。
……
原來,袁世凱稱帝時,居正和許崇智受孫文之命,在青島建立了中華革命山東軍總司令部,主持華北地區的討袁運動。不想發展很快,攻占了膠東十多個縣城,並三次圍攻濟南省城,聲震華北。
到1916年6月,山東革命軍已有三萬之眾,還配有飛機大炮。
山東軍的成分十分複雜,主要是膠東各縣的民團以及從遼東來的“胡子”。此外,還有警察、退伍士兵、反正的舊軍和自願參加反袁運動的熱血青年。討袁戰爭取得進展,而中華革命軍卻日趨渙散,並走向解體。
孫文不想這支好端端的隊伍就此消失於無形,命蔣誌清去山東軍,出任總司令部參謀長。
這不是蔣誌清第一次領兵,四年多前他在上海時就做過團長。但這次不同了,部隊不是他自己創建的,完全是陌生的。
在蔣誌清眼裏,這支號稱革命軍的部隊,是一支可笑到荒誕的部隊。不要說跟他曾經呆過的日軍19聯隊比,就是跟北洋軍比也是一天一地。
三萬人的隊伍,竟然沒有一個偵察科,甚至沒有一個軍醫。蔣誌上任後設立了偵察科,讓隨行而來的王柏齡做科長。蔣誌清趁熱打鐵,又建議司令部和各師、團都配備了軍醫。
建製不齊,而規章製度更不健全。總司令部竟然沒有編製表,甚至沒有花名冊,整個部隊到底有多少人,竟然是個未知數。同時,司令部和各師、團也沒有值日員,軍營像個菜市場一樣熱鬧,提籃賣菜的老百姓和搔首弄姿的妓女隨意出入軍營。
“什麽怡誠?怡誠是誰?站在外麵,莫非等人抬了大轎去接?”
蔣母的話,乍聽起來火藥味十足,可是蔣誌清聽了卻如聞綸音,樂得差點兒蹦起來。他是何等聰明,怎麽會聽不出弦外之音來呢?“莫非等人抬了大轎去接”,言外之意就等於說“來了什麽還不進來?”這就意味著:母親盡管對自己私自納妾的事感到不悅,但她畢竟已經接受了這個現實。
蔣誌清按捺住喜悅的心情,又向發妻毛氏投去了含義複雜的一瞥。進門之前,他已做好了心理準備:接受母親的責罵,麵對地毛氏的哭鬧。出乎意料的是,母親並沒有責罵,雖然老人家的態度是明顯的不悅,甚至冰冷如霜,但畢竟還是接受了現實,而且,毛氏也沒有像元配夫人那樣,對自己的丈夫在外納妾表示激烈的反對。母親和毛氏的態度,使蔣誌清大感詫異之外,不禁暗自感到深深的愧疚,因此,他投向毛氏的一瞥,就飽含著歉疚。感激和讚許。
毛氏沒有理會蔣誌清那寓意複雜的眼光,她默默轉過身去,走向婆母和兒子。
蔣誌清情知此處不可久留,疾轉身,奔到報本堂,把姚怡誠領了過來。
姚怡誠是在大上海的風月場中混過飯吃的,對於蔣誌清現在的處境和苦衷頗能理解。何況蔣姚結合。責任也不全在蔣誌清一方,她自己也是心甘情願的。基於這種原因,她也覺得有愧於蔣母和毛氏。於是,她調整好情緒。來到了經堂門口,用著溫婉親切又怯生生的口吻喊了一聲:“阿媽!”
然後款款走到端坐不動的蔣母麵前,春風微斂、玉柳彎腰,輕輕跪在蔣母膝前:“阿媽,孩兒姚怡誠,給您請安了!”
這一下,王采玉再也繃不住勁了,她麵色一寬,笑靨頓展,急忙伸手把姚怡誠攙了起來。再定睛細看。隻見這小婦人春風桃麵。乖巧伶瓏。老太太頓時對她產生了好印象,正待開口說點什麽,隻見姚怡誠已轉身子。麵對毛福梅深深一躬:“你就是阿姐吧?小妹向你陪罪了!”
說著又要跪下去。毛氏為人敦厚,從來篤信“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古訓,如今見婆母的臉色由陰轉晴,明擺著是接受了姚氏,知道事已至此,無可挽回了。
於是她慌忙攔住了盈盈欲拜的姚怡誠:“小妹,別這樣多禮,進了蔣家門,就是一家人了嘛!”
站在一旁的蔣誌清見此情狀。暗暗地出了一口長氣。圍在蔣家門外的眾鄉鄰原以為今天會有一場好戲看的,沒想到蔣母慈祥、毛氏大度,化解了一場風波。
眾鄉鄰失望之餘,齊聲禮讚毛福梅的賢淑識體,從此,毛福梅落了個雅量夫人的美名。
蔣誌清闖過了家事風波這一關,把姚怡誠帶回了豐鎬房,陪她在溪口閑居半年之久。姚氏對蔣母十分孝敬,對毛氏極為尊重,對蔣經國也視如己出,愛撫備至,一家人和睦相處,十分美滿。
在溪口閑居,是因為刺殺陶成章的事情還沒有過去,蔣誌清一方麵侍奉老母、陪姚怡誠過著悠閑自在的日子,一方麵豎起耳朵打聽外麵的局勢,隨時準備複出,他不是一個甘於無所事事的人。
1913年6月,“殺陶”事件已經無人提起,避禍閑居的蔣誌清又一次來到上海,安頓了姚怡誠之後,他就來到陳其美麾下,參加了二次革”。短暫的二次革命失敗後,蔣誌清再次逃亡到了日本。
1914年夏,蔣誌清奉召返回上海,參與討袁的軍事行動,不幸事敗,蔣誌清被袁世凱通緝。此一期間,他還經常到姚怡誠的住處與姚幽會。後來,通緝蔣誌清的風聲越來越緊,蔣誌清在上海無法立足,隻好再一次東渡日本避禍。
幾年時間內,蔣誌清奔走革命,到處躲藏,往來於上海、杭州、溪口、日本等地。他很少顧及妻兒老小,也就更無暇照顧蜇居上海的姚怡誠了。姚怡誠與毛福梅不同。毛氏自從與蔣誌清結婚的頭一天開始,即已習慣於丈夫不在身邊的生活,在蔣母的影響下,毛氏也篤信佛事,整天陪婆母誦經上香,打發孤獨寂寞的歲月,久而久之,也不覺怎樣了,後來又有了經國,婆媳倆每天侍弄孩子,念經拜佛,即使蔣誌清不在家裏,她們也並不感到寂寞了。
而姚怡誠則不同了,她一個人住在上海,經常是一年半載都得不到蔣誌清的一點音信,還要一天到晚為蔣誌清的安危擔心。這樣的生活環境,當然使她備感孤獨無聊、煩惱苦悶,為了打發日子,她染上了賭博惡習,整天到鄰居家裏打牌,有時通宵達旦。
姚氏閑居,沒有收入,靠蔣誌清養著她。但蔣誌清也是忙於革命,以他的收入,根本不可能養活姚恰誠。
蔣誌清在上海結識了張靜江,張家是浙江湖州南行鎮的豪富之家,資產雄厚,張靜江本人也十分豪爽,因此,蔣誌清在上海從事革命活動的經費和個人開銷,都靠張靜江的資助。為了報答張靜江,蔣誌清命姚怡誠拜張靜江為過房爺,從此,蔣姚二人在上海的開支用度就都包在了張靜江的身上。
1916年,蔣誌清隨張靜江等人在交易所做投機股票的生意,得以同姚怡誠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也就是這一時期,蔣誌清發現姚怡誠染上賭博惡習,他屢屢出言勸止,但姚怡誠已經養成打牌度日的習慣,一時又怎麽改得掉?這就釀至兩人的關係出現裂痕。
……
劉慶斌、張群和何敬之三人聽了蔣誌清的這一番介紹,也不禁唏噓不已。
“二哥,你怎麽想起做股票了?”劉慶斌奇怪地問道。
“老五,你以為我願意?我不是被逼得沒法子了嗎!”蔣誌清怏怏不樂道。
……
原來,袁世凱稱帝時,居正和許崇智受孫文之命,在青島建立了中華革命山東軍總司令部,主持華北地區的討袁運動。不想發展很快,攻占了膠東十多個縣城,並三次圍攻濟南省城,聲震華北。
到1916年6月,山東革命軍已有三萬之眾,還配有飛機大炮。
山東軍的成分十分複雜,主要是膠東各縣的民團以及從遼東來的“胡子”。此外,還有警察、退伍士兵、反正的舊軍和自願參加反袁運動的熱血青年。討袁戰爭取得進展,而中華革命軍卻日趨渙散,並走向解體。
孫文不想這支好端端的隊伍就此消失於無形,命蔣誌清去山東軍,出任總司令部參謀長。
這不是蔣誌清第一次領兵,四年多前他在上海時就做過團長。但這次不同了,部隊不是他自己創建的,完全是陌生的。
在蔣誌清眼裏,這支號稱革命軍的部隊,是一支可笑到荒誕的部隊。不要說跟他曾經呆過的日軍19聯隊比,就是跟北洋軍比也是一天一地。
三萬人的隊伍,竟然沒有一個偵察科,甚至沒有一個軍醫。蔣誌上任後設立了偵察科,讓隨行而來的王柏齡做科長。蔣誌清趁熱打鐵,又建議司令部和各師、團都配備了軍醫。
建製不齊,而規章製度更不健全。總司令部竟然沒有編製表,甚至沒有花名冊,整個部隊到底有多少人,竟然是個未知數。同時,司令部和各師、團也沒有值日員,軍營像個菜市場一樣熱鬧,提籃賣菜的老百姓和搔首弄姿的妓女隨意出入軍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