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張府
夢裏闌珊意未明(清穿) 下部 作者:回廊臆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拒絕了拜唐的跟隨,我和安茜扮作書生和小書童,前後二人站在朱漆門外,望著高懸的張府二字,不由自主地駐足。
原來,這就是陌生感所致的恐懼吧!
叩響銅栓,不久,便有人應聲。
“來者何人?”
我清了清喉,沉聲道。
“鄙人乃是張大人的一位故友,自姓郭,陋名予青,今日特來拜訪。”
門開了,看似門房的老伯恭謹作揖。
“先生有禮了,自是大人的朋友,快請入府一座。”
瞧那老伯一臉的和氣,我心弦不由一鬆,來不及細想,已進門廳。
說起來,這張府的門麵還真算不得寬裕,遠遠不及日後雍正所賜澄懷園的氣派。但甫入玄關,隻環顧四周布置就不由得讚歎主人恬淡的氣息。一路上雖沒有繁複堂皇的裝飾,但視野開闊不說,小徑邊處處都是主人精巧細致的心思:小小的籬笆圈住了蔓藤,仔細一瞧,原來是一株長得正盛的牽牛花;腳下是細碎的石子小路,薄底布靴踩在上麵觸感細滑,左右兩旁還嵌有一排形狀各異,擺放不規則的貝殼,令人不禁會心一笑。像這樣玲瓏的格局數不勝數,正目不暇接時,正廳已在眼前。
“先生勿要見怪,方才已經通稟了老夫人。您是咱們大人的朋友自是府中的貴客,請您稍作休息。”
“老伯,您剛才說老夫人?”
“唔……瞧我這老糊塗,怎麽就忘了?咱們大人這會兒還在宮裏當差,老夫人這會兒就快出來了,興許再等等,大人也快回來了。”
我兀自點了點頭,一轉眼間,那老伯已不見人影。我靜坐在一側,大腦也開始不停地運轉了起來。
“格格,老夫人是不是就是張大人的娘親啊?”
我朝天翻了個白眼,撇了撇嘴。
“廢話!不是張大人的娘親還是誰……”還沒說完,我突睜了眼眸,“唔!我的天啊!是……是姚夫人?!”
與安茜對視片刻,我心裏一陣瑟縮。
張英之正室婦人姚氏,全名姚含章,桐城姚性望族之女,著有《含章閣詩》。她的詩作不僅成為了當時桐城派女性文學的代表,甚至還得到了康熙的青睞,受到了各地名媛的追捧,是當朝最有名的才女之一。子張廷瓚、張廷玉及張廷璐皆拜其啟蒙。而據我可憐的曆史知識,她曾受丈夫和兒子兩代宰相所庇,被康雍乾三代君王三次授予一品誥命夫人。文武百官都要尊稱一聲姚夫人。就連康熙本人都曾經接見過她本人,向其探討治家之道,教子之道,多次對身邊人訓誡,“張廷玉兄弟,母教之有素,不獨父訓也!(1)”這個女子的才情智慧已經得到了這個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肯定,其風範絕非等閑。我想這並不是康熙的誇張,隻看他兄弟幾人日後的做為就知道這不可能是偶然,可見良好的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成才起著多麽重要的作用。
“可是格格啊,張英張大人不是早就告老還鄉了嗎?怎麽姚夫人還在京城呢?”
安茜的問話將我從緊張的情緒中拉了回來。
“也難怪了!想想小張大人至今獨身一人,公務繁忙,府裏總要有個主事的家人料理,免去他的後顧之憂。再者,這是京城,四通八達,沒個斤兩也支不起這一大家子的活計。這樣想來,姚夫人論見識論才情都是最適合的人選。”
想著想著,我不覺感歎,張廷玉終究也是個好命人,有一個這樣出色的母親,也難怪能夠獲得一番成就。隻歎姚夫人一介婦孺,不僅要做自己丈夫背後那個默默支持的女人,就連自己的兒子們也讓自己操碎了心。這樣的母親才是最讓人心疼的。
等了不多時,廳門屏風後就有了動靜。我趕緊恭然站直了身,整了整衣冠,低眉順眼,雙眼隻打量著腳下一米見方的青石地磚。
我定定地站在原地,強烈地感到兩道審視的目光。餘光中是前後兩個步法輕盈的女子,但礙於男女禮法,始終不敢抬眼直視。
不知過了多久,一個優雅清韻的聲音響在耳畔。
“不知先生來訪,府上怠慢了。還請不要見怪才是!”
直覺告訴我這就是那位當朝一品夫人,我絲毫不敢釋負,中規中矩地回道。
“夫人哪裏話,是小輩冒昧造訪,給您添了麻煩才是!”
“嗬……先生自是咱們的貴客,莫要拘束了吧!”
話裏的笑意是掩不住的,我僵直的軀幹這才漸漸鬆弛了些。不禁暗笑自己,想當初就是麵對康熙我也從來沒有含糊過,怎麽一個老婦人就把我唬得戰戰兢兢的呢!思及此,我搖頭苦笑。果然,是女人之間的壓迫感最重,也是我技不如人,自慚形穢吧。索性,我微仰起頭,含笑頷首。
這一抬頭,不禁微怔。好一個麗人,毫無修飾的一張素顏,似水的美眸如皎皎明月鑲嵌,素淡清潤的櫻唇邊一對梨渦卻是點睛之筆。雖談不上是多麽的驚豔四射,可一眼瞧去總是最令人神往的。
尤其是那一雙眼睛,深深望進去,竟有些似曾相識。心下思量,才回味起來。如果說張廷玉英氣逸浚承自父親,那麽這一雙眼睛卻是像極了母親的。總是那麽平靜明澈地望著你,沒有波瀾,卻可以給人帶來安寧和包容。
不知不覺中,我慢慢放下了防備,仿佛被溫柔的和風所包圍。原來,這就是所謂的氣質。以前,我卻從未領會它的真諦。氣質不在乎高遠隔世,而是一種能夠瞬間包圍你的氣息,讓你欲罷不能而又無處不在。
衣袖背身旁人猛地一扯,這才意識到自己忘形的逾越之舉,可一時呆愣,仍然隻能微張著口,癡癡地望著那雙漸漸溢滿笑意的眼睛。似乎是被這雙眼睛所感染,我傻傻一笑,心知這平靜的美才是最易令人紮根於心底的。
“夫人,晚生在您的眼睛裏看到了大海呢!”
姚夫人聞言一怔,許久才綻開了笑顏。
“孩子,原來我們竟是有緣人呢!”
這麽一說我才真是傻了,眨巴眨巴眼睛,歪了歪腦袋,怎麽都沒想明白。
姚夫人見狀垂首低笑。
“你從老身的眼裏看到的可不就是你自己嗎?!”
我抑首,不由心悅誠服,卻不是為了自己。
閑聊之間,我漸漸恢複了往日自來熟的本色。因為張英的緣故我本就對這位身受丈夫敬重的婦人好感不減。而在我們一來一往的交談中,我深深體會到她確是一個值得被張英乃至康熙舉於世的女子。她總是喜歡靜靜地聆聽,無論是我在三百年後的奇聞趣事,還是那再平常不過的柴米油鹽。她絲毫沒有妄自尊大的姿態,緩緩地講述著自己的見解,措辭言簡意賅,卻往往令人深省。
……
“夫人,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經常想,生命究竟是什麽呢?為什麽我是我,而不是別的任何一個人?我在旁人的眼中又是一個怎樣的我呢?”
“孩子,你又怎知旁人是不是也如你所想,在渴望從另一個自我的角度來窺探我自己呢?這樣看來,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哪一個不是你?你的所作所為無論善惡哪一樣不是收獲於自己?”
“唔……那我們每個人眼中的世界豈不都是一樣的?”
“暫不論時態的變遷帶來的物事轉移,就是在同一時刻,任何兩個人都是無法站在同一個位置,按照同一個角度去看同一片景致的。若非如此,你不就是我,我不就是你?生命的意義何在?”
“那這樣說不就和方才的矛盾了嗎?我是你,你卻不是我!”
“那你為何不把我看做一個在同一時刻,站在不同的位置,按照不同的角度來審視你的自己呢?”
“……這……”
“我想生命的意義可能就在於它總是以不同的角度視人,你說呢?”
“所以說……人無完人嗎?原來,是可以這樣理解的。你永遠看不懂自己,也不能完全去理解旁人。人沒有完全的對錯是非美醜之分。所以……人要懂得寬容、忍讓和理解,因為這也同樣是善待了另一個自己。”
“先生的話,讓老身受益匪淺……”
……
“夫人,您說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麽呢?人死了又會去往何方呢?西方極樂便是永脫苦海了嗎?”
“先生以為呢?”
“人家有說孩子降臨於世是父母的債,又有說,是來報恩,再續前緣。”
“那就先生來看,何為死呢?既是終結,又何談前世恩怨呢?”
“呃……那不是又轉回來了嗎?人死了會去向哪裏呢?……不對,不對,應該說是這一世的終結又意味著什麽呢?”
“佛有涅槃一說,卻始終不曾言明此意;佛又有前世今世來世一說,是謂輪回。先生以為如何?”
“嗯……涅槃是輪回的開始,輪回又是涅槃的延續。輪回的延續往往就預示著下一個涅槃的來臨;涅槃的開始往往意味著下一個輪回的誕生。可這是佛一人說的,我們又沒有死過,哪裏知道個所以然來?”
“先生所言極是,竊以為人在死亡麵前或許是能夠得到永生的,所以涅槃;而永生的卻不是人本身,所以輪回。”
“讓我好好想想……也就是說,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的死也就是自己的又一次生。涅槃的是一個人曾經鮮活的身體,而輪回的是一個人一生功過帶來的教訓與告誡。無論生死,都可以看做是一個我們重新改過自新的機會,也是每一個人可以重新修正自己的機會。我們要珍惜生命,也就是在不斷的反省自己,這就是生死的意義所在。所以,生便是死的去處,隻是別人的死讓我們更懂得如何生,而我們的死亦是如此。”
“老身受教了……”
……
踱步在花壇間,跨過一個圓形拱門,眼前豁然開朗,我卻無暇顧及,繼續著自己口沫橫飛的手舞足蹈。姚夫人並不以為怵,總是那麽專注的凝視,眼裏滿是盛不滿的驚喜,時而深思,時而含蓄,機敏應答,言辭流暢婉轉。
“咦?!這株綠萼白梅……很是……很是特別……”
我這才環顧四周,原來,我們已經身在書房院落。這株白梅竟是與我絳雪軒和貝勒府中同種的綠萼。這個品種極為罕有,而整個張府裏的綠化植物最名貴的就屬它了。
“嗬……先生過譽了。這是那年英吉利時辰來訪,萬歲爺賞賜的。”
接待外賓有功,康熙嘉獎倒也不奇怪。反正張家父子從宮裏淘來的稀罕物兒也多了去了。不過說實話,多半是康熙硬塞的,因為他也極為體恤這曆來勤儉持家的張府。聽康熙對我說過,姚夫人將他們父子以往的收入一共平分三份。一份貼補家用不說,另一份布施於人,還在京城興辦了一個接收曆屆科舉趕考的考生招待所,最後一份存為積蓄,而就僅僅這一點家底有時候適逢自然災害也悉數匿名捐贈了。可是,這一回,康熙不賞金不賞銀,怎麽就賞了這麽一棵隻開花不結果的物件,太不符合康熙往日對他父子樸實的作風了。
“萬歲爺賞賜,自是金貴。許是萬歲爺以梅為喻,寄厚望於張大人,自有深意……”
“先生,這哪是聖上賞賜的?母親也有所不知了。這可是二哥厚著臉皮特向萬歲爺討來的呢!”
轉身,佳人噙笑,一株高聳的香樟遙遙相對。
這一瞧,我才發覺其實出聲的是一直跟在姚夫人身後被我忽略的小丫鬟。乍一看,她站在院子正中央,被挺拔的香樟映襯的越發亭亭玉立。從我進府就一直低垂的臻首終於緩緩輕抬,芙蓉麵頰欣怡秀麗,如瀑的長發在陽光下閃動著耀眼的光芒。
眼見我們二人久久對視,一旁的姚夫人這才柔聲道。
“先生見笑了,這是小女,閨名令儀,一直寡居故鄉。最近老身身體不適,才來京城特為我侍奉湯匙。也正好同我這老婦人做了個伴兒,倒也省了丫頭們的不少事,前前後後的都是她跟著我。她在府裏做姑娘的時候,上上下下的人也都直喚其名。先生既是廷玉的朋友,也算是小女的哥哥了,不用見外,就喚她令儀,也是她的造化。”
姚夫人可是把話說到了家,真可謂是古今中外一個見麵介紹的典型模板了。裏裏外外想得周到,表達得親切動聽,不知不覺間也貼近了彼此的距離。不愧是一代外交夫人。
可是……令儀?張令儀……
這名字怎地這般熟悉?似乎在哪裏聽說過,而且是不知多久以前的事了。到底是什麽時候?在哪裏聽到這樣一個名字呢?
我攏眉凝思,苦苦搜尋著僅有的記憶。
張令儀……張令儀……她到底是誰?我的記憶一向是不會錯的才對啊!
正在我思索間,姚夫人輕問。
“令儀,你方才說的可是真的?這綠萼果真是廷玉向萬歲爺討賞來的嗎?”
那個名為令儀的女子坦然應道。
“是啊!還是被我問起,二哥一時大意說的實情。”
“唔……是嗎……”
姚夫人再不多語,可那令儀倒打開了話匣子關不上了。
“郭先生,你可是二哥在朝的同僚?”
“這……”
“令儀!”姚夫人一聲喝止,又覺不妥,歉意一笑。
“這有什麽關係?剛才母親不也和郭先生聊得盡興,令儀早就按耐不住了。再者,郭先生要同二哥其他同朝共事的那些官爺一樣,哪裏還過得了三叔那一關進了府來?!”
“三叔?”
“就是方才領郭先生進府的門房張三。”
我這才省過味兒來,原來,門房張三開始閉門不見竟是為了避諱那些動機不純又上門求訪的王公大臣。想來,這樣的事情對張府也是絡繹不絕了。不然,何來這樣一防呢?!
“母親,要不咱們進屋歇歇吧。”
姚夫人隻是微笑著搖頭,可我分明已看到她額間細密的汗珠,又憶起方才初見時她的倦意席席,這才有所覺悟。我的到來很可能正打擾了這位老夫人的午睡,為了接待我又陪我一起在大太陽底下逛了整整多半個張府,能不累嗎?
我的愧疚感頓時膨脹,生壓著嗓子催促道。
“令儀小姐說的是,夫人不辭勞苦款待晚生,晚生感激不盡,不如……”
“咦?!怎麽著?方才你還和母親高談闊論,情神激亢……哼!果然,還是和世間男子一般迂腐可笑!”
恩?!這是從何說起啊?我話還沒說完,就撈了她一肚子埋怨,招誰惹誰了?而且還被這麽個小寡婦罵做老學究!我冤不冤啊?!不知道姑奶奶我生平最痛恨的就是假道學嗎?!今天倒被人反罵!不行了!這是要憋出內傷了!
“令儀!休得無理!先生體恤老身,你怎能如此冒犯……”
我冷眼瞧著姚夫人說這話的時候顯然是鄭重而嚴肅的,心裏不免小小得感動了一把。轉念一想,這張令儀敢情是因為自覺她的出現破壞了我們方才和諧的暢所欲言,以為我瞧不上她一介女流之輩,才出言相向。大概是把我看做一個欺負輕賤婦孺的封建衛道士了。
可也不對啊!姚夫人人家也是一個正經八本兒的女人啊!她還不忿什麽啊?!感激我還來不及呢?我好歹是個大男人,雖然是個假的。可怎麽說古時女子名聲都是重於生命的。不是說政府還會出資給她們這些貞潔烈女立碑坊的嗎?她不感激我也到罷了,怎麽還擠兌我啊!真是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呃……雖然還算是一隻披著一身比較漂亮的羽毛的禽類。
這麽一來,我才稍許拐過彎兒來。合著她不隻是罵我歧視女性這一弱勢群體,而且還是諷刺我是個趨炎附勢的齷齪男人。你看,我老娘是一品夫人,你就屁顛屁顛上趕著?哦,我一個無名無利的寡婦一露麵,你就閃人。你什麽意思啊?
想通了,我心裏偷偷一樂。這張令儀也是個奇人了。在這樣一個年代,可以光天白日的和一個男人講男女平等,論貴賤人權,這樣的女人還真是不多見。除我之外,我還真再沒遇見第三個。以前,我引以為榮的專屬品就這麽退居二線了,心裏還是有些可惜的。不過,能夠在這個時空遇到一個誌同道合的女性同胞,也稱得上是我第二人生的一大幸事了!
人權……平等……
等等!我仔細將頃刻間所有零碎的念頭串連,被時間的薄紗所遮擋的那部分記憶逐漸可見。
我想起來了!她竟是張令儀!那個“生於華胄而甘淡薄,中年喪偶,習靜一室!圖史插架,顏曰‘蠹窗’!好辨古今事,援筆歌賦,動輒千言!”的張令儀!
記得我大學學指揮的八年裏,曾經有一個選修科目,是中國古代音樂賞析。其中一節,教授曾經用來專門介紹女性音樂流派。而張令儀恰恰榜上有名,而且還是近代女性文學的領軍人物,是桐城派女性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現在想來,張家可不就是安徽桐城人氏嗎?!她的一手《蠹窗詩集》收古近體詩千首之多,大半是反映了現實冷暖與人間辛酸,大膽地揭開了封建奴性社會的遮羞布。而她最可貴的還不止於此,在於她以過人的識見創作了《乾坤圈》(2)和《夢覺關》這兩部風格迥異的戲曲作品,教授甚至當堂播放了梨園片段以供欣賞。就是現在,我還依稀記得它們的旋律。其中《乾坤圈》一劇給我留下的印象尤為深刻。它將抨擊對象直指當今封建社會,為那些被束縛和壓迫的女性鳴不平,後人多稱之為“雅俗共賞,足以為娥眉生色”!該劇反映了張令儀要求男女平等的強烈願望和反抗世俗觀念的驚人勇氣,被教授稱為“女性寫女性的傑作”。另一部《夢覺關》則偏向於她個人生活和思想的寫實,主要體現了她中年喪偶之後,“療饑少脫粟,掩脛無完布”的貧困生活,讓她產生了人生如夢的幻滅感。
模糊的片段漸漸被我拾起,與眼前欣長細致的身影相重疊。我從未想過,會有這麽一天!我能夠和書本上被一書再書的人物得以一見,這感覺就像做夢一般的不真實。
張令儀,我竟從未想到你還是張廷玉的三妹。狹小的何止是這個世界,此時的我竟發覺就連這時空都變得擁擠起來。
微一思量,埋首竊笑。
“恕郭某無知,郭某還未言,小姐就可知其文了嗎?”
麵前兩位素淡伊人均是一愣。
“郭某的意思是……晚輩疏忽,不知夫人有恙已是不該,又勞您不顧疲乏操持款待,晚輩惶恐有愧……不如,夫人自去歇息,晚輩自在書房等候大人便罷,所幸,今日百聞不如一見,總算見識了徽州一代才女的風采!晚輩三生有幸!”
================================
注:(1)這句話字麵意思不難理解,康熙的意思就是說張廷玉幾個兄弟的成就並不隻是張英一人的功勞,還有他們的母親對他們有素教育的功勞。
題外話,清朝時期的桐城派文化大家耳熟能詳。隻要大家仔細閱讀過高中語文課本就有所提及,當然其中響當當的代表人物方苞是不可不提的。關於桐城派的興起,回回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想與看官們一起分享。當然,這純屬個人愚見,不可深究。擦擦嘴,繼續白活……(見讀者的話)
(2)對於張令儀的介紹和描寫已經在正文裏和讀者的話裏說的很清楚了,都是和曆史相吻合的,沒必要在多做贅述。要特別聲明的一點是,曆史上《乾坤圈》是在她喪偶之前所做,而這裏回回略做了改動,將會在她喪偶之後才有一著,就當作是女主穿越的蝴蝶效應吧。(某回太狡猾了,有點什麽沒辦法和正史交待的就都歸罪給穿越女了……)關於《乾坤圈》這個劇本的細則,請看今日讀者的話!
原來,這就是陌生感所致的恐懼吧!
叩響銅栓,不久,便有人應聲。
“來者何人?”
我清了清喉,沉聲道。
“鄙人乃是張大人的一位故友,自姓郭,陋名予青,今日特來拜訪。”
門開了,看似門房的老伯恭謹作揖。
“先生有禮了,自是大人的朋友,快請入府一座。”
瞧那老伯一臉的和氣,我心弦不由一鬆,來不及細想,已進門廳。
說起來,這張府的門麵還真算不得寬裕,遠遠不及日後雍正所賜澄懷園的氣派。但甫入玄關,隻環顧四周布置就不由得讚歎主人恬淡的氣息。一路上雖沒有繁複堂皇的裝飾,但視野開闊不說,小徑邊處處都是主人精巧細致的心思:小小的籬笆圈住了蔓藤,仔細一瞧,原來是一株長得正盛的牽牛花;腳下是細碎的石子小路,薄底布靴踩在上麵觸感細滑,左右兩旁還嵌有一排形狀各異,擺放不規則的貝殼,令人不禁會心一笑。像這樣玲瓏的格局數不勝數,正目不暇接時,正廳已在眼前。
“先生勿要見怪,方才已經通稟了老夫人。您是咱們大人的朋友自是府中的貴客,請您稍作休息。”
“老伯,您剛才說老夫人?”
“唔……瞧我這老糊塗,怎麽就忘了?咱們大人這會兒還在宮裏當差,老夫人這會兒就快出來了,興許再等等,大人也快回來了。”
我兀自點了點頭,一轉眼間,那老伯已不見人影。我靜坐在一側,大腦也開始不停地運轉了起來。
“格格,老夫人是不是就是張大人的娘親啊?”
我朝天翻了個白眼,撇了撇嘴。
“廢話!不是張大人的娘親還是誰……”還沒說完,我突睜了眼眸,“唔!我的天啊!是……是姚夫人?!”
與安茜對視片刻,我心裏一陣瑟縮。
張英之正室婦人姚氏,全名姚含章,桐城姚性望族之女,著有《含章閣詩》。她的詩作不僅成為了當時桐城派女性文學的代表,甚至還得到了康熙的青睞,受到了各地名媛的追捧,是當朝最有名的才女之一。子張廷瓚、張廷玉及張廷璐皆拜其啟蒙。而據我可憐的曆史知識,她曾受丈夫和兒子兩代宰相所庇,被康雍乾三代君王三次授予一品誥命夫人。文武百官都要尊稱一聲姚夫人。就連康熙本人都曾經接見過她本人,向其探討治家之道,教子之道,多次對身邊人訓誡,“張廷玉兄弟,母教之有素,不獨父訓也!(1)”這個女子的才情智慧已經得到了這個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肯定,其風範絕非等閑。我想這並不是康熙的誇張,隻看他兄弟幾人日後的做為就知道這不可能是偶然,可見良好的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成才起著多麽重要的作用。
“可是格格啊,張英張大人不是早就告老還鄉了嗎?怎麽姚夫人還在京城呢?”
安茜的問話將我從緊張的情緒中拉了回來。
“也難怪了!想想小張大人至今獨身一人,公務繁忙,府裏總要有個主事的家人料理,免去他的後顧之憂。再者,這是京城,四通八達,沒個斤兩也支不起這一大家子的活計。這樣想來,姚夫人論見識論才情都是最適合的人選。”
想著想著,我不覺感歎,張廷玉終究也是個好命人,有一個這樣出色的母親,也難怪能夠獲得一番成就。隻歎姚夫人一介婦孺,不僅要做自己丈夫背後那個默默支持的女人,就連自己的兒子們也讓自己操碎了心。這樣的母親才是最讓人心疼的。
等了不多時,廳門屏風後就有了動靜。我趕緊恭然站直了身,整了整衣冠,低眉順眼,雙眼隻打量著腳下一米見方的青石地磚。
我定定地站在原地,強烈地感到兩道審視的目光。餘光中是前後兩個步法輕盈的女子,但礙於男女禮法,始終不敢抬眼直視。
不知過了多久,一個優雅清韻的聲音響在耳畔。
“不知先生來訪,府上怠慢了。還請不要見怪才是!”
直覺告訴我這就是那位當朝一品夫人,我絲毫不敢釋負,中規中矩地回道。
“夫人哪裏話,是小輩冒昧造訪,給您添了麻煩才是!”
“嗬……先生自是咱們的貴客,莫要拘束了吧!”
話裏的笑意是掩不住的,我僵直的軀幹這才漸漸鬆弛了些。不禁暗笑自己,想當初就是麵對康熙我也從來沒有含糊過,怎麽一個老婦人就把我唬得戰戰兢兢的呢!思及此,我搖頭苦笑。果然,是女人之間的壓迫感最重,也是我技不如人,自慚形穢吧。索性,我微仰起頭,含笑頷首。
這一抬頭,不禁微怔。好一個麗人,毫無修飾的一張素顏,似水的美眸如皎皎明月鑲嵌,素淡清潤的櫻唇邊一對梨渦卻是點睛之筆。雖談不上是多麽的驚豔四射,可一眼瞧去總是最令人神往的。
尤其是那一雙眼睛,深深望進去,竟有些似曾相識。心下思量,才回味起來。如果說張廷玉英氣逸浚承自父親,那麽這一雙眼睛卻是像極了母親的。總是那麽平靜明澈地望著你,沒有波瀾,卻可以給人帶來安寧和包容。
不知不覺中,我慢慢放下了防備,仿佛被溫柔的和風所包圍。原來,這就是所謂的氣質。以前,我卻從未領會它的真諦。氣質不在乎高遠隔世,而是一種能夠瞬間包圍你的氣息,讓你欲罷不能而又無處不在。
衣袖背身旁人猛地一扯,這才意識到自己忘形的逾越之舉,可一時呆愣,仍然隻能微張著口,癡癡地望著那雙漸漸溢滿笑意的眼睛。似乎是被這雙眼睛所感染,我傻傻一笑,心知這平靜的美才是最易令人紮根於心底的。
“夫人,晚生在您的眼睛裏看到了大海呢!”
姚夫人聞言一怔,許久才綻開了笑顏。
“孩子,原來我們竟是有緣人呢!”
這麽一說我才真是傻了,眨巴眨巴眼睛,歪了歪腦袋,怎麽都沒想明白。
姚夫人見狀垂首低笑。
“你從老身的眼裏看到的可不就是你自己嗎?!”
我抑首,不由心悅誠服,卻不是為了自己。
閑聊之間,我漸漸恢複了往日自來熟的本色。因為張英的緣故我本就對這位身受丈夫敬重的婦人好感不減。而在我們一來一往的交談中,我深深體會到她確是一個值得被張英乃至康熙舉於世的女子。她總是喜歡靜靜地聆聽,無論是我在三百年後的奇聞趣事,還是那再平常不過的柴米油鹽。她絲毫沒有妄自尊大的姿態,緩緩地講述著自己的見解,措辭言簡意賅,卻往往令人深省。
……
“夫人,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經常想,生命究竟是什麽呢?為什麽我是我,而不是別的任何一個人?我在旁人的眼中又是一個怎樣的我呢?”
“孩子,你又怎知旁人是不是也如你所想,在渴望從另一個自我的角度來窺探我自己呢?這樣看來,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哪一個不是你?你的所作所為無論善惡哪一樣不是收獲於自己?”
“唔……那我們每個人眼中的世界豈不都是一樣的?”
“暫不論時態的變遷帶來的物事轉移,就是在同一時刻,任何兩個人都是無法站在同一個位置,按照同一個角度去看同一片景致的。若非如此,你不就是我,我不就是你?生命的意義何在?”
“那這樣說不就和方才的矛盾了嗎?我是你,你卻不是我!”
“那你為何不把我看做一個在同一時刻,站在不同的位置,按照不同的角度來審視你的自己呢?”
“……這……”
“我想生命的意義可能就在於它總是以不同的角度視人,你說呢?”
“所以說……人無完人嗎?原來,是可以這樣理解的。你永遠看不懂自己,也不能完全去理解旁人。人沒有完全的對錯是非美醜之分。所以……人要懂得寬容、忍讓和理解,因為這也同樣是善待了另一個自己。”
“先生的話,讓老身受益匪淺……”
……
“夫人,您說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麽呢?人死了又會去往何方呢?西方極樂便是永脫苦海了嗎?”
“先生以為呢?”
“人家有說孩子降臨於世是父母的債,又有說,是來報恩,再續前緣。”
“那就先生來看,何為死呢?既是終結,又何談前世恩怨呢?”
“呃……那不是又轉回來了嗎?人死了會去向哪裏呢?……不對,不對,應該說是這一世的終結又意味著什麽呢?”
“佛有涅槃一說,卻始終不曾言明此意;佛又有前世今世來世一說,是謂輪回。先生以為如何?”
“嗯……涅槃是輪回的開始,輪回又是涅槃的延續。輪回的延續往往就預示著下一個涅槃的來臨;涅槃的開始往往意味著下一個輪回的誕生。可這是佛一人說的,我們又沒有死過,哪裏知道個所以然來?”
“先生所言極是,竊以為人在死亡麵前或許是能夠得到永生的,所以涅槃;而永生的卻不是人本身,所以輪回。”
“讓我好好想想……也就是說,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的死也就是自己的又一次生。涅槃的是一個人曾經鮮活的身體,而輪回的是一個人一生功過帶來的教訓與告誡。無論生死,都可以看做是一個我們重新改過自新的機會,也是每一個人可以重新修正自己的機會。我們要珍惜生命,也就是在不斷的反省自己,這就是生死的意義所在。所以,生便是死的去處,隻是別人的死讓我們更懂得如何生,而我們的死亦是如此。”
“老身受教了……”
……
踱步在花壇間,跨過一個圓形拱門,眼前豁然開朗,我卻無暇顧及,繼續著自己口沫橫飛的手舞足蹈。姚夫人並不以為怵,總是那麽專注的凝視,眼裏滿是盛不滿的驚喜,時而深思,時而含蓄,機敏應答,言辭流暢婉轉。
“咦?!這株綠萼白梅……很是……很是特別……”
我這才環顧四周,原來,我們已經身在書房院落。這株白梅竟是與我絳雪軒和貝勒府中同種的綠萼。這個品種極為罕有,而整個張府裏的綠化植物最名貴的就屬它了。
“嗬……先生過譽了。這是那年英吉利時辰來訪,萬歲爺賞賜的。”
接待外賓有功,康熙嘉獎倒也不奇怪。反正張家父子從宮裏淘來的稀罕物兒也多了去了。不過說實話,多半是康熙硬塞的,因為他也極為體恤這曆來勤儉持家的張府。聽康熙對我說過,姚夫人將他們父子以往的收入一共平分三份。一份貼補家用不說,另一份布施於人,還在京城興辦了一個接收曆屆科舉趕考的考生招待所,最後一份存為積蓄,而就僅僅這一點家底有時候適逢自然災害也悉數匿名捐贈了。可是,這一回,康熙不賞金不賞銀,怎麽就賞了這麽一棵隻開花不結果的物件,太不符合康熙往日對他父子樸實的作風了。
“萬歲爺賞賜,自是金貴。許是萬歲爺以梅為喻,寄厚望於張大人,自有深意……”
“先生,這哪是聖上賞賜的?母親也有所不知了。這可是二哥厚著臉皮特向萬歲爺討來的呢!”
轉身,佳人噙笑,一株高聳的香樟遙遙相對。
這一瞧,我才發覺其實出聲的是一直跟在姚夫人身後被我忽略的小丫鬟。乍一看,她站在院子正中央,被挺拔的香樟映襯的越發亭亭玉立。從我進府就一直低垂的臻首終於緩緩輕抬,芙蓉麵頰欣怡秀麗,如瀑的長發在陽光下閃動著耀眼的光芒。
眼見我們二人久久對視,一旁的姚夫人這才柔聲道。
“先生見笑了,這是小女,閨名令儀,一直寡居故鄉。最近老身身體不適,才來京城特為我侍奉湯匙。也正好同我這老婦人做了個伴兒,倒也省了丫頭們的不少事,前前後後的都是她跟著我。她在府裏做姑娘的時候,上上下下的人也都直喚其名。先生既是廷玉的朋友,也算是小女的哥哥了,不用見外,就喚她令儀,也是她的造化。”
姚夫人可是把話說到了家,真可謂是古今中外一個見麵介紹的典型模板了。裏裏外外想得周到,表達得親切動聽,不知不覺間也貼近了彼此的距離。不愧是一代外交夫人。
可是……令儀?張令儀……
這名字怎地這般熟悉?似乎在哪裏聽說過,而且是不知多久以前的事了。到底是什麽時候?在哪裏聽到這樣一個名字呢?
我攏眉凝思,苦苦搜尋著僅有的記憶。
張令儀……張令儀……她到底是誰?我的記憶一向是不會錯的才對啊!
正在我思索間,姚夫人輕問。
“令儀,你方才說的可是真的?這綠萼果真是廷玉向萬歲爺討賞來的嗎?”
那個名為令儀的女子坦然應道。
“是啊!還是被我問起,二哥一時大意說的實情。”
“唔……是嗎……”
姚夫人再不多語,可那令儀倒打開了話匣子關不上了。
“郭先生,你可是二哥在朝的同僚?”
“這……”
“令儀!”姚夫人一聲喝止,又覺不妥,歉意一笑。
“這有什麽關係?剛才母親不也和郭先生聊得盡興,令儀早就按耐不住了。再者,郭先生要同二哥其他同朝共事的那些官爺一樣,哪裏還過得了三叔那一關進了府來?!”
“三叔?”
“就是方才領郭先生進府的門房張三。”
我這才省過味兒來,原來,門房張三開始閉門不見竟是為了避諱那些動機不純又上門求訪的王公大臣。想來,這樣的事情對張府也是絡繹不絕了。不然,何來這樣一防呢?!
“母親,要不咱們進屋歇歇吧。”
姚夫人隻是微笑著搖頭,可我分明已看到她額間細密的汗珠,又憶起方才初見時她的倦意席席,這才有所覺悟。我的到來很可能正打擾了這位老夫人的午睡,為了接待我又陪我一起在大太陽底下逛了整整多半個張府,能不累嗎?
我的愧疚感頓時膨脹,生壓著嗓子催促道。
“令儀小姐說的是,夫人不辭勞苦款待晚生,晚生感激不盡,不如……”
“咦?!怎麽著?方才你還和母親高談闊論,情神激亢……哼!果然,還是和世間男子一般迂腐可笑!”
恩?!這是從何說起啊?我話還沒說完,就撈了她一肚子埋怨,招誰惹誰了?而且還被這麽個小寡婦罵做老學究!我冤不冤啊?!不知道姑奶奶我生平最痛恨的就是假道學嗎?!今天倒被人反罵!不行了!這是要憋出內傷了!
“令儀!休得無理!先生體恤老身,你怎能如此冒犯……”
我冷眼瞧著姚夫人說這話的時候顯然是鄭重而嚴肅的,心裏不免小小得感動了一把。轉念一想,這張令儀敢情是因為自覺她的出現破壞了我們方才和諧的暢所欲言,以為我瞧不上她一介女流之輩,才出言相向。大概是把我看做一個欺負輕賤婦孺的封建衛道士了。
可也不對啊!姚夫人人家也是一個正經八本兒的女人啊!她還不忿什麽啊?!感激我還來不及呢?我好歹是個大男人,雖然是個假的。可怎麽說古時女子名聲都是重於生命的。不是說政府還會出資給她們這些貞潔烈女立碑坊的嗎?她不感激我也到罷了,怎麽還擠兌我啊!真是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呃……雖然還算是一隻披著一身比較漂亮的羽毛的禽類。
這麽一來,我才稍許拐過彎兒來。合著她不隻是罵我歧視女性這一弱勢群體,而且還是諷刺我是個趨炎附勢的齷齪男人。你看,我老娘是一品夫人,你就屁顛屁顛上趕著?哦,我一個無名無利的寡婦一露麵,你就閃人。你什麽意思啊?
想通了,我心裏偷偷一樂。這張令儀也是個奇人了。在這樣一個年代,可以光天白日的和一個男人講男女平等,論貴賤人權,這樣的女人還真是不多見。除我之外,我還真再沒遇見第三個。以前,我引以為榮的專屬品就這麽退居二線了,心裏還是有些可惜的。不過,能夠在這個時空遇到一個誌同道合的女性同胞,也稱得上是我第二人生的一大幸事了!
人權……平等……
等等!我仔細將頃刻間所有零碎的念頭串連,被時間的薄紗所遮擋的那部分記憶逐漸可見。
我想起來了!她竟是張令儀!那個“生於華胄而甘淡薄,中年喪偶,習靜一室!圖史插架,顏曰‘蠹窗’!好辨古今事,援筆歌賦,動輒千言!”的張令儀!
記得我大學學指揮的八年裏,曾經有一個選修科目,是中國古代音樂賞析。其中一節,教授曾經用來專門介紹女性音樂流派。而張令儀恰恰榜上有名,而且還是近代女性文學的領軍人物,是桐城派女性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現在想來,張家可不就是安徽桐城人氏嗎?!她的一手《蠹窗詩集》收古近體詩千首之多,大半是反映了現實冷暖與人間辛酸,大膽地揭開了封建奴性社會的遮羞布。而她最可貴的還不止於此,在於她以過人的識見創作了《乾坤圈》(2)和《夢覺關》這兩部風格迥異的戲曲作品,教授甚至當堂播放了梨園片段以供欣賞。就是現在,我還依稀記得它們的旋律。其中《乾坤圈》一劇給我留下的印象尤為深刻。它將抨擊對象直指當今封建社會,為那些被束縛和壓迫的女性鳴不平,後人多稱之為“雅俗共賞,足以為娥眉生色”!該劇反映了張令儀要求男女平等的強烈願望和反抗世俗觀念的驚人勇氣,被教授稱為“女性寫女性的傑作”。另一部《夢覺關》則偏向於她個人生活和思想的寫實,主要體現了她中年喪偶之後,“療饑少脫粟,掩脛無完布”的貧困生活,讓她產生了人生如夢的幻滅感。
模糊的片段漸漸被我拾起,與眼前欣長細致的身影相重疊。我從未想過,會有這麽一天!我能夠和書本上被一書再書的人物得以一見,這感覺就像做夢一般的不真實。
張令儀,我竟從未想到你還是張廷玉的三妹。狹小的何止是這個世界,此時的我竟發覺就連這時空都變得擁擠起來。
微一思量,埋首竊笑。
“恕郭某無知,郭某還未言,小姐就可知其文了嗎?”
麵前兩位素淡伊人均是一愣。
“郭某的意思是……晚輩疏忽,不知夫人有恙已是不該,又勞您不顧疲乏操持款待,晚輩惶恐有愧……不如,夫人自去歇息,晚輩自在書房等候大人便罷,所幸,今日百聞不如一見,總算見識了徽州一代才女的風采!晚輩三生有幸!”
================================
注:(1)這句話字麵意思不難理解,康熙的意思就是說張廷玉幾個兄弟的成就並不隻是張英一人的功勞,還有他們的母親對他們有素教育的功勞。
題外話,清朝時期的桐城派文化大家耳熟能詳。隻要大家仔細閱讀過高中語文課本就有所提及,當然其中響當當的代表人物方苞是不可不提的。關於桐城派的興起,回回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想與看官們一起分享。當然,這純屬個人愚見,不可深究。擦擦嘴,繼續白活……(見讀者的話)
(2)對於張令儀的介紹和描寫已經在正文裏和讀者的話裏說的很清楚了,都是和曆史相吻合的,沒必要在多做贅述。要特別聲明的一點是,曆史上《乾坤圈》是在她喪偶之前所做,而這裏回回略做了改動,將會在她喪偶之後才有一著,就當作是女主穿越的蝴蝶效應吧。(某回太狡猾了,有點什麽沒辦法和正史交待的就都歸罪給穿越女了……)關於《乾坤圈》這個劇本的細則,請看今日讀者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