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京畿還是狼煙四起,趙烈卻是等不及了,度過了無所事事的兩個多月,期間破虜軍數百受傷將士都已痊愈,隻是在涿州整訓。
入京趙烈不想去,別被朝中的大臣們一拍腦袋派往東部前線,如今大明已經把各地的援兵都調往東部四城圍獵阿敏去了,此時激戰正酣,破虜軍如果進京也是當炮灰的命。
破虜軍經過這幾番激戰已經是傷筋動骨了,趙烈如今全無戰心,隻想回師休整,此番征戰他自認為盡了全力,沒有遺憾。
崇禎三年四月初,告別了不斷挽留的李恒、安永德,趙烈統率剩餘的三千餘破虜軍將士踏上歸程。
沿途的官道兩側已經有大明百姓出來春耕了,建奴畢竟已經被圍在薊鎮東部,京畿南部已經沒有建奴的蹤跡了,經曆數月苦難幸存下來的百姓都出來耕種,再苦再難日子還得過下去,這讓孤寂了一個冬天的京南有了一些生氣。
當然,有的田畝今年隻有撂荒了,隻因主人不在,也許逃避建奴沒有返家,也許已經死在逃亡途中了,也許被建奴擄走了,隻有經年之後才能曉得了,至於他們留下的田畝又會是好◆→,一番的爭奪,當然都會落入士紳手中,其他的升鬥小民想都不要想。
看到官道上行進的破虜軍,百姓大多如鳥獸散,數月來,各處援軍可是把老百姓禍害苦了,缺糧少餉的各地援兵所過之處造成的損失不比建奴少多少,也許隻是丁口損失的少。其他的錢糧牲畜一樣的被劫掠一空。經此戰亂。大明軍的凶名傳遍京畿,連天子都曉得了自家兵丁的麵目。
趙烈無奈的看到大明百姓疾速退避,如遇洪水猛獸一般,苦笑不已,國中百姓視軍兵如賊寇,還有何同仇敵愾可言。
不一日,破虜軍經固安,回返天津衛。抵達港口,在此趙烈驚訝的發現趙海明趙大人率威海艦隊駐波外海。
趙烈吩咐黃漢、李祿等在此統領軍兵登船,他則是在餘大寶、趙達等十餘名護衛的簇擁下登上一艘沙船前往福山號。
幾年來,福山號隻是簡單的整修,沒有大修過,船體有些老邁,船身的塗漆剝落,不複當年的威武。
趙海明站在船頭眺望百步外的沙船,隱隱看到甲板上眾人簇擁的趙烈,心情激蕩。
“恭喜大人了。公子此番京畿大敗建奴,名揚天下。大人後繼有人了。”一旁的幕僚王哲笑嗬嗬的拱手道。
“唉,王先生過譽了,此番征戰烈兒鋒芒太過,我恐是禍非福啊。”趙海明搖了搖頭,苦笑道。
趙烈早已派人將戰事經過一一稟報了他,各處分潤功勞也一一詳述了。
隻是歸附趙烈名下的建奴首級也有近千,還有數百北虜首級,尤其是陣斬努爾哈赤之子這般大功,可謂功勳卓著,功勞是大,可也太突兀了。
明金交戰以來就沒有過如此大勝,那麽你一個小小千戶如何立下如此殊功的,好麽家裏蓄養兩三千的全甲家丁,即使立下潑天大功,禦史清流們以及嫉妒如狂的武臣們定是彈劾不斷,天子心中也會留下一根刺,日後必是麻煩不斷。
“大人也不必過於憂慮,今時不同往日。”王哲說的很隱晦。
“但願如王先生所言。”趙海明長歎一聲。
趙海明當然曉得王哲的話,如今大明可說是內有外患不絕,對各地武將的掌控已經有些失控,甚至有些隱忍,從毛文龍到前些時日帶兵折返遼東的祖大壽,都有些軍閥的樣子了。
而朝廷如今隻能忍讓,甚至為了讓祖大壽入關馳援,朝廷派出孫承宗這位帝師出關勸誡,可謂屈尊了,有明以來大明朝廷和天子從來沒有在武將麵前如此憋屈過。
想當年太祖殺藍玉,誅功臣,就連有大明武聖之稱的戚繼光也被天子文臣忌憚而去職,鬱鬱而終。
如今呢,朝廷卻是步步退讓,可謂天壤之別。
趙海明擔心的不是當下,無論如何趙家作為勤王的功臣天子隻能嘉獎表忠,隻不過,蓄養家丁而又戰力剽悍,這會讓天子心中疑懼,後麵恐怕有更多的手段。
當然,趙家自有後路在海外,趙海明也是心下安穩不少。
趙烈登上福海號甲板,在趙海明麵前跪下,“孩兒趙烈入京勤王,今不負聖恩,斬將奪旗得勝而還,叩見父親大人。”
餘大寶、趙達等人隨同叩拜。
“我兒親曆戰陣,為國血戰,為父與榮乃焉,真乃我大明虎將,國之棟梁。起來。”趙海明滿臉笑容,上前扶起趙烈細細端詳。其他眾人也是相續起身。
“見過王先生。”趙烈拱手施禮。
“公子不必多禮。”王哲恭敬還禮,今時不同往日,當年的頑童如今已是為國征戰大敗建奴的功勳了。
“見過二哥。”趙峰上前見過趙烈,態度恭敬,當年的二哥年紀輕輕就獨擋一麵,在海外開辟出好大的局麵,如今竟然能野戰大敗建奴,陣斬敵酋,這讓他這個三弟仰慕的很。
“三弟又長高了。”趙烈細細端詳了一下趙鋒,隻見這個弟弟如今的身高隻是比他低上一拳,身材粗壯,常年行走海上麵色黝黑,不複當年青澀模樣。
幾人進入艙內。
“父親此來是為了接應總鎮大人。”趙烈問道。
“一是王巡撫命為父押解輜重供應登萊鎮兵丁,再者也是為了接應張總鎮,有些病弱兵丁要折返登萊。”趙海明答道。
大明水師幹的都是如此的繁瑣,有時又是危險的活計,上不得台麵,一不小心還有性命之憂。表功無望。弄不好還被攻訐。大明的武將本來就低文臣一等,水師更是不堪。
“烈兒,此番折返石島好生修養,亞麗懷孕待產,多陪陪他。此時,我趙家須得謹慎小心了。”趙海明言道。
趙烈點頭應是,他曉得老爹的意思,如今趙家風頭太勁。過猶不及,還是收斂為上,隻等朝廷的旨意吧。
趙鋒則是央求趙烈讓他到蓋倫戰艦上一觀,他可是對西夷戰艦眼饞的緊,趙烈當然是答應下來。
亥時中,大明皇城乾清宮中,天子崇禎正在批閱奏折,王承恩一旁伺候。
如今建奴主力出關,隻餘二貝勒阿敏留守東部遷安等四城,如今十萬大軍圍困攻擊。收複隻是遲早的事情。
雖說京畿形勢略略安定,不過大明就像是四處漏水的大船。各省各府告急的折子不斷。
近幾日來,內閣就轉來了固原兵亂、福建民亂,山陝亂匪合流,東江劉興治叛亂等諸多壞消息,讓崇禎帝一時手忙腳亂,大部分是求兵求餉的折子,可是錢財呢,戶部如今隻能是拆東牆補西牆,先顧眼前為上了。
今日,崇禎帝麵前又擺上了登萊巡撫王廷式關於東江叛亂日甚,劉興治與建奴勾結的折子。
看到這份惱人的折子,崇禎再也忍受不住,手扶額頭,疲倦至極,整整一天的批閱,讓這個二十歲的年輕人體力也出現了問題。
“萬歲今日已批閱整日的奏折,還請萬歲保重龍體,安歇為上。”王承恩勸解道。
“大伴,這幾日來內閣轉來的奏折都是幹係重大,不可輕忽,朕怎敢倦怠。”想到大明如今的局麵,崇禎長歎一聲。
“大伴,明日傳內閣成閣老、周延儒、溫體仁,兵部梁成棟等到乾清宮合議登萊事宜。”崇禎深感登萊事宜的棘手,須得同各位閣老重臣會商。
“遵旨。”
崇禎拿起下一封奏折,乃是登萊總兵張可大的奏折。
崇禎心下一鬆,對於張可大崇禎心中頗為讚賞,此人敢於任事,也算是一方能臣,此時正在京中值守,向來沒有大的禍事了吧,他是聽得壞消息太多,實在是有些怕了。
崇禎帝拿起張可大奏折細細觀看,張可大在奏陳中先是請戰,所言各路援軍正在東路激戰,登萊軍數千精兵願為君上分憂,自請前往助戰。
崇禎帝自然不能同意,朝廷可是被建奴的神出鬼沒嚇壞了,建奴的騎兵幾次突襲京師左近,燒毀運河船隻渡口,打劫運送輜重的軍兵,關鍵是建奴入寇時,置遼東、保定、薊鎮等處援兵堵截不顧,大股騎兵繞過通州直驅京師,崇禎至今還記得當時京師紛亂人心惶惶的末日景象。
留下登萊鎮就是為了防止這個最壞局麵再生,雖說阿敏統領不足萬人建奴,但是所部都是騎隊,還是可以突襲京師,雖不足以攻陷京師,不過讓京師一日三驚還是綽綽有餘。
大明雖說臉麵剩餘不多,還是不能讓建奴如此猖狂,登萊軍已是京師中唯一的能野戰的精銳了,其他援軍都已趕赴東路,因此登萊軍隻能留守京師。
崇禎接著往下看,張可大接著舉薦此番入衛的功臣趙烈為登萊鎮靖海衛衛指揮使,言道,趙烈不願遠離家鄉登萊,隻願整頓衛所軍屯,為國分憂。
崇禎心中一動,其實,登萊鎮的議功已經商議數次了,隻是在趙烈的問題上爭執不休。
有的大臣主張理應重賞,破格擢拔為參將為上,以此表明為國殺敵朝廷不吝賞賜,有的則是攻訐雖立下殊攻,但其蓄養數千家丁,野心勃勃,絕不能讓他職掌戰兵,防其乘勢做大。
內閣成基命最後合議升賞趙烈登萊鎮守參將之職,崇禎將成基命的折子留中不發,表明了自己不悅的態度。
接著幾日前,內閣合議命趙烈為登萊鎮遊擊,職掌文登營戰兵,其實斬獲近千真奴首級以及大金王族這份戰功升任一個遊擊將軍,掌管一個千人的戰兵營已經是薄待功臣了。
隻是天子對於趙烈的不悅讓內閣隻能將封賞一降再降,誰想崇禎帝還是留中不發,擺明了就是不想讓趙烈職掌戰兵。
此番,張可大的折子被轉入宮中,表明了這是內閣一個試探,難道說,天子不想讓這個蓄養數千家丁偏偏立下殊功的小子掌控大明戰兵。
崇禎終於滿意的在張可大的折子上書寫了準,這就對了嘛,可以讓其升職擔任三品武將,但是介於蓄養大量私兵的劣跡決不能讓其染指戰兵,同時讓王承恩明日轉送內閣。
不過,對於擁兵自重的軍將,天子並沒有放棄警惕,他下令讓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明日陛見。(未完待續。)
ps:看著上月二百大元的訂閱,說實話夜半真是不想寫下去了,但是既然簡介中已經說了完本,那就是完本。
本書的訂閱說明還得科舉宮鬥加上無厘頭啊
感謝默默訂閱打賞推薦支持的朋友們,祝各位好運
入京趙烈不想去,別被朝中的大臣們一拍腦袋派往東部前線,如今大明已經把各地的援兵都調往東部四城圍獵阿敏去了,此時激戰正酣,破虜軍如果進京也是當炮灰的命。
破虜軍經過這幾番激戰已經是傷筋動骨了,趙烈如今全無戰心,隻想回師休整,此番征戰他自認為盡了全力,沒有遺憾。
崇禎三年四月初,告別了不斷挽留的李恒、安永德,趙烈統率剩餘的三千餘破虜軍將士踏上歸程。
沿途的官道兩側已經有大明百姓出來春耕了,建奴畢竟已經被圍在薊鎮東部,京畿南部已經沒有建奴的蹤跡了,經曆數月苦難幸存下來的百姓都出來耕種,再苦再難日子還得過下去,這讓孤寂了一個冬天的京南有了一些生氣。
當然,有的田畝今年隻有撂荒了,隻因主人不在,也許逃避建奴沒有返家,也許已經死在逃亡途中了,也許被建奴擄走了,隻有經年之後才能曉得了,至於他們留下的田畝又會是好◆→,一番的爭奪,當然都會落入士紳手中,其他的升鬥小民想都不要想。
看到官道上行進的破虜軍,百姓大多如鳥獸散,數月來,各處援軍可是把老百姓禍害苦了,缺糧少餉的各地援兵所過之處造成的損失不比建奴少多少,也許隻是丁口損失的少。其他的錢糧牲畜一樣的被劫掠一空。經此戰亂。大明軍的凶名傳遍京畿,連天子都曉得了自家兵丁的麵目。
趙烈無奈的看到大明百姓疾速退避,如遇洪水猛獸一般,苦笑不已,國中百姓視軍兵如賊寇,還有何同仇敵愾可言。
不一日,破虜軍經固安,回返天津衛。抵達港口,在此趙烈驚訝的發現趙海明趙大人率威海艦隊駐波外海。
趙烈吩咐黃漢、李祿等在此統領軍兵登船,他則是在餘大寶、趙達等十餘名護衛的簇擁下登上一艘沙船前往福山號。
幾年來,福山號隻是簡單的整修,沒有大修過,船體有些老邁,船身的塗漆剝落,不複當年的威武。
趙海明站在船頭眺望百步外的沙船,隱隱看到甲板上眾人簇擁的趙烈,心情激蕩。
“恭喜大人了。公子此番京畿大敗建奴,名揚天下。大人後繼有人了。”一旁的幕僚王哲笑嗬嗬的拱手道。
“唉,王先生過譽了,此番征戰烈兒鋒芒太過,我恐是禍非福啊。”趙海明搖了搖頭,苦笑道。
趙烈早已派人將戰事經過一一稟報了他,各處分潤功勞也一一詳述了。
隻是歸附趙烈名下的建奴首級也有近千,還有數百北虜首級,尤其是陣斬努爾哈赤之子這般大功,可謂功勳卓著,功勞是大,可也太突兀了。
明金交戰以來就沒有過如此大勝,那麽你一個小小千戶如何立下如此殊功的,好麽家裏蓄養兩三千的全甲家丁,即使立下潑天大功,禦史清流們以及嫉妒如狂的武臣們定是彈劾不斷,天子心中也會留下一根刺,日後必是麻煩不斷。
“大人也不必過於憂慮,今時不同往日。”王哲說的很隱晦。
“但願如王先生所言。”趙海明長歎一聲。
趙海明當然曉得王哲的話,如今大明可說是內有外患不絕,對各地武將的掌控已經有些失控,甚至有些隱忍,從毛文龍到前些時日帶兵折返遼東的祖大壽,都有些軍閥的樣子了。
而朝廷如今隻能忍讓,甚至為了讓祖大壽入關馳援,朝廷派出孫承宗這位帝師出關勸誡,可謂屈尊了,有明以來大明朝廷和天子從來沒有在武將麵前如此憋屈過。
想當年太祖殺藍玉,誅功臣,就連有大明武聖之稱的戚繼光也被天子文臣忌憚而去職,鬱鬱而終。
如今呢,朝廷卻是步步退讓,可謂天壤之別。
趙海明擔心的不是當下,無論如何趙家作為勤王的功臣天子隻能嘉獎表忠,隻不過,蓄養家丁而又戰力剽悍,這會讓天子心中疑懼,後麵恐怕有更多的手段。
當然,趙家自有後路在海外,趙海明也是心下安穩不少。
趙烈登上福海號甲板,在趙海明麵前跪下,“孩兒趙烈入京勤王,今不負聖恩,斬將奪旗得勝而還,叩見父親大人。”
餘大寶、趙達等人隨同叩拜。
“我兒親曆戰陣,為國血戰,為父與榮乃焉,真乃我大明虎將,國之棟梁。起來。”趙海明滿臉笑容,上前扶起趙烈細細端詳。其他眾人也是相續起身。
“見過王先生。”趙烈拱手施禮。
“公子不必多禮。”王哲恭敬還禮,今時不同往日,當年的頑童如今已是為國征戰大敗建奴的功勳了。
“見過二哥。”趙峰上前見過趙烈,態度恭敬,當年的二哥年紀輕輕就獨擋一麵,在海外開辟出好大的局麵,如今竟然能野戰大敗建奴,陣斬敵酋,這讓他這個三弟仰慕的很。
“三弟又長高了。”趙烈細細端詳了一下趙鋒,隻見這個弟弟如今的身高隻是比他低上一拳,身材粗壯,常年行走海上麵色黝黑,不複當年青澀模樣。
幾人進入艙內。
“父親此來是為了接應總鎮大人。”趙烈問道。
“一是王巡撫命為父押解輜重供應登萊鎮兵丁,再者也是為了接應張總鎮,有些病弱兵丁要折返登萊。”趙海明答道。
大明水師幹的都是如此的繁瑣,有時又是危險的活計,上不得台麵,一不小心還有性命之憂。表功無望。弄不好還被攻訐。大明的武將本來就低文臣一等,水師更是不堪。
“烈兒,此番折返石島好生修養,亞麗懷孕待產,多陪陪他。此時,我趙家須得謹慎小心了。”趙海明言道。
趙烈點頭應是,他曉得老爹的意思,如今趙家風頭太勁。過猶不及,還是收斂為上,隻等朝廷的旨意吧。
趙鋒則是央求趙烈讓他到蓋倫戰艦上一觀,他可是對西夷戰艦眼饞的緊,趙烈當然是答應下來。
亥時中,大明皇城乾清宮中,天子崇禎正在批閱奏折,王承恩一旁伺候。
如今建奴主力出關,隻餘二貝勒阿敏留守東部遷安等四城,如今十萬大軍圍困攻擊。收複隻是遲早的事情。
雖說京畿形勢略略安定,不過大明就像是四處漏水的大船。各省各府告急的折子不斷。
近幾日來,內閣就轉來了固原兵亂、福建民亂,山陝亂匪合流,東江劉興治叛亂等諸多壞消息,讓崇禎帝一時手忙腳亂,大部分是求兵求餉的折子,可是錢財呢,戶部如今隻能是拆東牆補西牆,先顧眼前為上了。
今日,崇禎帝麵前又擺上了登萊巡撫王廷式關於東江叛亂日甚,劉興治與建奴勾結的折子。
看到這份惱人的折子,崇禎再也忍受不住,手扶額頭,疲倦至極,整整一天的批閱,讓這個二十歲的年輕人體力也出現了問題。
“萬歲今日已批閱整日的奏折,還請萬歲保重龍體,安歇為上。”王承恩勸解道。
“大伴,這幾日來內閣轉來的奏折都是幹係重大,不可輕忽,朕怎敢倦怠。”想到大明如今的局麵,崇禎長歎一聲。
“大伴,明日傳內閣成閣老、周延儒、溫體仁,兵部梁成棟等到乾清宮合議登萊事宜。”崇禎深感登萊事宜的棘手,須得同各位閣老重臣會商。
“遵旨。”
崇禎拿起下一封奏折,乃是登萊總兵張可大的奏折。
崇禎心下一鬆,對於張可大崇禎心中頗為讚賞,此人敢於任事,也算是一方能臣,此時正在京中值守,向來沒有大的禍事了吧,他是聽得壞消息太多,實在是有些怕了。
崇禎帝拿起張可大奏折細細觀看,張可大在奏陳中先是請戰,所言各路援軍正在東路激戰,登萊軍數千精兵願為君上分憂,自請前往助戰。
崇禎帝自然不能同意,朝廷可是被建奴的神出鬼沒嚇壞了,建奴的騎兵幾次突襲京師左近,燒毀運河船隻渡口,打劫運送輜重的軍兵,關鍵是建奴入寇時,置遼東、保定、薊鎮等處援兵堵截不顧,大股騎兵繞過通州直驅京師,崇禎至今還記得當時京師紛亂人心惶惶的末日景象。
留下登萊鎮就是為了防止這個最壞局麵再生,雖說阿敏統領不足萬人建奴,但是所部都是騎隊,還是可以突襲京師,雖不足以攻陷京師,不過讓京師一日三驚還是綽綽有餘。
大明雖說臉麵剩餘不多,還是不能讓建奴如此猖狂,登萊軍已是京師中唯一的能野戰的精銳了,其他援軍都已趕赴東路,因此登萊軍隻能留守京師。
崇禎接著往下看,張可大接著舉薦此番入衛的功臣趙烈為登萊鎮靖海衛衛指揮使,言道,趙烈不願遠離家鄉登萊,隻願整頓衛所軍屯,為國分憂。
崇禎心中一動,其實,登萊鎮的議功已經商議數次了,隻是在趙烈的問題上爭執不休。
有的大臣主張理應重賞,破格擢拔為參將為上,以此表明為國殺敵朝廷不吝賞賜,有的則是攻訐雖立下殊攻,但其蓄養數千家丁,野心勃勃,絕不能讓他職掌戰兵,防其乘勢做大。
內閣成基命最後合議升賞趙烈登萊鎮守參將之職,崇禎將成基命的折子留中不發,表明了自己不悅的態度。
接著幾日前,內閣合議命趙烈為登萊鎮遊擊,職掌文登營戰兵,其實斬獲近千真奴首級以及大金王族這份戰功升任一個遊擊將軍,掌管一個千人的戰兵營已經是薄待功臣了。
隻是天子對於趙烈的不悅讓內閣隻能將封賞一降再降,誰想崇禎帝還是留中不發,擺明了就是不想讓趙烈職掌戰兵。
此番,張可大的折子被轉入宮中,表明了這是內閣一個試探,難道說,天子不想讓這個蓄養數千家丁偏偏立下殊功的小子掌控大明戰兵。
崇禎終於滿意的在張可大的折子上書寫了準,這就對了嘛,可以讓其升職擔任三品武將,但是介於蓄養大量私兵的劣跡決不能讓其染指戰兵,同時讓王承恩明日轉送內閣。
不過,對於擁兵自重的軍將,天子並沒有放棄警惕,他下令讓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明日陛見。(未完待續。)
ps:看著上月二百大元的訂閱,說實話夜半真是不想寫下去了,但是既然簡介中已經說了完本,那就是完本。
本書的訂閱說明還得科舉宮鬥加上無厘頭啊
感謝默默訂閱打賞推薦支持的朋友們,祝各位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