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大門,迎麵一座照壁,寬三丈許,高一丈許,兩角還有柵門。千總官廳,分前衙後宅,以大門、大堂、二堂、三堂為中軸線,其它建築都左右對稱。內中參讚、書吏、值日官等官吏都在此辦公。大堂五間七架,布置的很是威儀。


    李國樓帶著副使鴻都、師爺飯大慧、魏涵宇、許嵐、校官成昆、巴特爾、荀喜、範曄,還有醫官王避震、義子李運開、隨行的戈什哈一大幫人超過五十人來赴宴。赴宴的人裏麵甚至還有隨軍的獸醫曹季芹,他這裏沒有高官,唯一以朋友身份來遊玩的人是進士朱定河。婉娘屬於貼身丫鬟,上不了台麵,這種場合沒有她的蹤影。


    酒宴已經安排妥當,西花廳裏擺了十桌酒席,四周地上放置幾隻炭盆,進門就要脫大衣。熱氣騰騰,李國樓的人占據五桌,大同總兵劉求正的人占據二桌,主人娘子關守將千總宋慶的人占據三桌。


    李國樓坐在劉求正與宋慶,看見少年劉光才要坐到大同軍官一桌時,招手道:“劉光才過來坐,我叫我幹兒子小石頭陪你。”


    一番布置,劉光才、李運開、鴻都、飯大慧、朱定河幾人坐在主桌。


    其中以鴻都鴻運當頭,過去隻是大沽口炮台的一名軍需官,隻因長了一身肥膘被李國樓點名,渾渾噩噩,沒鬧清所以然便當上押運副使。一路之上,除了車馬勞頓,住宿與飲食過得去,沒有想象中啃幹糧過日子。隨身攜帶的一張大鍋盔(幹糧),到現在還放在馬車裏沒有嚐過一口,今晚又是滿桌的佳肴,二個大銅盆裏堆滿香氣撲鼻的肥膘的豬肉蹄子,還有一個銅盆裏盛滿咖喱牛肉湯,那種刺鼻的香味,讓滿屋子的人直流口水。


    大清官場規矩多,都要先說一段官話,以遙祝皇上、兩宮皇太後安康長壽開始,主客互相敬酒,繁文縟節一大推。但總有結束的時候,接下來沒有主之分,大家坐下來喝酒、打屁。


    娘子關的水磨麵有玉米麵、豆麵、小麥麵以及各種雜麵,以味道香甜,享譽三晉。酒宴上麵食少不了,吃起來有嚼勁,入口香甜。


    飯大慧做到師爺的責任,站起身,舉杯道:“諸位,李大人酒量淺薄,不勝酒力,這一口悶的事,實在是勉為其難,還望恕罪。我這裏先陪個不是,自罰三杯。”


    這是李國樓每次赴宴的開場白,至於效果如何,就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各顯神通。


    這酒盅不大,飯大慧連幹三杯酒,剛坐下來,還沒喘口氣。不善言辭的大同總兵劉求正舉起酒杯,說道:“李大人酒量尚可,三杯下肚臉色不改,來!老哥敬你一杯,感情深一口悶。”


    劉求正先幹為敬,李國樓能說什麽?人家官銜比他大,隻有一口悶。這酒宴上的習慣是三杯為一輪,就是說劉求正還要敬酒二次。誰叫李國樓一行人要在娘子關休整,連推脫不喝酒的理由也找不出,故此今晚要趴在酒宴上了,誰都不會放過他。適才飯大慧的言詞,沒有起到一點效果,該來的人,一個個上前來找李國樓碰杯。


    第二輪敬酒,李國樓稍許推脫一番,說道:“酒宴才開始,慢慢喝嘛,不急不急。劉鎮台,我對大西北的戰事很關心,邸報上近段時間沒寫,不知這些天戰事如何?”


    劉求正放下酒杯,臉色一如既往的嚴肅,緩緩道:“冬季大軍不好開拔,回亂首領馬文祿依然在肅州一帶猖獗,楚軍徐占彪因冬季調度困難,對的董誌原展開圍困,尚未有進展。李大人,左宗棠並不在蘭州,而是在西安,如今蘭州附近皆是回亂,左宗棠哪敢把總督行轅放在那裏呢。”


    作為大同總兵劉求正沒機會參與平叛回亂,滿腹牢騷,哪裏會說左宗棠好話,因圍剿西撚張宗禹有功,他才升任大同總兵不久。但誰會嫌棄功勞多呢?原本還和左宗棠在山西過去合作的劉求正,如今開口就直呼左宗棠名字,一點也不講官場禮儀。


    李國樓聞言大清軍隊正在圍困董誌原,大為興奮,一拍桌子,挺身而起,大聲喝道:“李字營兵發董誌原,讓那些兔崽子見識一下李字營發威的力量。”


    十張桌子的人皆是一驚,這哪是來押運軍需品的使者,分明是來搶功勞的朝廷大員。飯大慧作為師爺,總要表明態度,瞅眼李國樓好似沒醉,這女兒紅是黃酒,度數很低,幹數杯酒應該沒事,急忙勸解道:“李大人,這樣不好吧,公文上寫明去蘭州呀,我們改動目的地,怕是交不了差呀。”


    “哎!飯師爺沒事!本欽差有皇上的聖旨,有便宜行事之權,我有權做出決定。”李國樓有一道保命符,隨身攜帶密旨,誰敢惹他,官事打到金鑾殿上,自有人拉偏架,最多再給同治皇帝打一頓。乘著酒性把他的地位提升數級,又變回欽差大臣了。


    眾人恍然,李國樓地位果然超凡,原本就不是什麽押運使,欽差大臣的身份隱藏著,難怪這麽囂張跋扈。


    ******


    馬文祿甘肅回民起義軍領袖,本名馬四,回族人。甘肅河州人。初為清甘州(張掖)提督索文部下小軍官。1865年春,陝甘各地的回民起義此伏彼起,他在肅州(酒泉)領導回民起義。使肅州成為回民起義的一個基地,也是陝甘回亂勢力最強的一支亂軍,人數超過五萬。


    馬化龍寧夏金積堡人,另一支回民起義軍領袖,經名拖必爾圖拉,道號賽義德·束海達依(意為殉道者的領袖)。同治二年舉兵於寧夏金積堡,殺寧夏道台侯雲登、知府呂際韶、知縣趙長庚等,占據金積堡。


    馬正和占據董誌原地區自立,是回亂中勢力最強的一支兵馬。


    陝甘地區的回亂起因是由於太平天國起義而引發的連鎖反應,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以後,長江中下遊各省大部為太平軍所控製。


    大清為籌集浩繁的軍費,鎮壓太平天國及其影響下的各族人民起義,加緊了對包括西北地區在內的尚未遭受戰爭破壞的所謂“完善之區”的搜括。


    陝西除每月向京師解餉銀數萬兩外,還要協濟用兵各省的大量軍餉,這些負擔全部落到了陝西各族人民的頭上。隨著協餉的加重,正稅不夠供給,苛捐雜稅相繼繁興。貪官汙吏乘機敲榨勒索,草菅人命。在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下,人民群眾無以為生,被迫聚眾抗官、聚眾抗糧的鬥爭。


    陝西是回民比較集中的地區之一(主要分布在涇水和渭水流域),全省回族人口約百萬。回漢各族雜居,但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不同,互相不通婚,有些地方甚至是回漢各築一城,以回民地主階級治理地方回民,執行地方土司政策。


    由於原駐陝西的清軍多調赴外省與太平軍、撚軍作戰,為了防止回民的造反,陝西當局命令各州縣大力興辦團練。督辦陝西團練大臣張芾,做過江西巡撫,因在九江鎮壓太平軍失敗被革職留任,1861年回省守製。


    1862年5月,進入陝西的太平軍扶王陳得才部聯合撚軍直逼西安。


    藍朝柱起義軍也已由四川進入漢中,全陝震動。陝西巡撫瑛棨和團練大臣張芾慌忙調集各地團練往南山堵禦太平軍。


    太平軍入陝,當年5月,訓導趙權中所屬團練中的數百名回勇,不願和太平軍作戰,殺死帶隊官避居城外秦家村,將秦家村及附近回民村莊搶劫一空,又四處散發“陝西不留回民,天意滅回”的傳帖。


    華州回民首先起義,渭河兩岸的回民爭相響應,未經旬日,各處回民俱行激變。從此,聲勢浩大的陝西回民起義迅速發展起來。


    麵對迅速發展的回民起義,以巡撫瑛棨為首的陝西文武官員“籌剿無兵”,“不能不暫行撫慰”,派遣官紳分赴各地安撫。張芾等在臨潼油坊街和回民談判時,回民甚為氣憤,將他押往倉頭鎮處死。


    回民起義的烽火迅速遍及八百裏秦川,起義隊伍擴大至二十餘萬。當時陝西回軍主要首領除任武、洪興、赫明堂外,還有馬正和、馬四元、白彥虎、馬生彥、禹得彥、餘彥祿、孫玉寶、二河州等。其中有的是富甲一方的地主、商人和阿訇等上層分子,起義軍的領導權掌握在他們手中。


    陝西回民起義的迅速發展,嚴重威脅到清王朝在西北的統治。清廷急令荊州將軍多隆阿率軍入陝,1863年1月中,多隆阿率部由河南入陝,連同勝保諸部,共有兵二萬餘人。


    9月初,多隆阿到達西安,施展招撫伎倆,派人到回民起義軍中誘降。利用西安城中的回紳頻繁的在回民軍首領中進行招撫活動,孫玉寶等向清軍投降。


    白彥虎、馬生彥、禹得彥、餘彥祿率部向西北經醴泉、乾州退至邠州。其後,回民起義軍大部退至隴東的董誌原。其他回民軍也在赫明堂等率領下,經武功、郿縣、鳳翔、隴州進入甘肅東部地區。從此,陝甘回民起義的中心由陝西轉到甘肅。


    大清統治者驚呼:“現在甘肅之平涼、靜寧、隆德、安定,省南之鞏昌、秦州、伏羌、清水,省北之寧夏、平羅、靈州、固原,莫不揭竿而起,蜂屯蟻聚,滋蔓難圖,綿延地方數千裏”。


    多隆阿準備由秦度隴,鎮壓甘肅回民起義。他為了解除西征時的後顧之憂,企圖迅速攻下由藍朝柱起義軍固守的陝西盩厔。3月30日,多隆阿在親自指揮攻城時為起義軍擊傷頭部,不久死去。清軍喪失了主帥,不能銳意西進。


    1864年5月、6月間,清王朝調福建水師提督楊嶽斌充任陝甘總督“專討”甘肅回民軍。


    同年7月太平天國天京陷落後,大清把鎮壓太平軍的清軍抽調到西北來鎮壓回民起義軍,以致“甘省一隅之地,而統兵大員專折言事者,已至八員之多”,兵勇則達七八萬人。


    但這些統兵將領派係不一,各自為政,意見分歧,且他們深恐與回民軍硬拚,勝敗難保,“不如擊之使走,捷報頻聞,可為幸功邀賞之地”。


    所以清軍雖曾攻陷回民軍占領的固原、鹽茶廳、平涼等地,而起義軍的實力卻未受到大的損失。陝西、甘肅回民軍互相配合,采用避實趨虛、飄忽靡常的遊動戰法,仍打了不少勝仗。


    回民起義軍不斷向清軍進攻,使其文報梗塞,糧餉奇絀,省城蘭州處於孤立地位。清王朝在甘肅的統治力量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以致陝甘總督楊嶽斌在奏折中哀歎:“現在河狄之賊擾於南,平固之賊擾於東,寧靈之賊擾於北,涼肅之賊擾於西,幾於剿不勝剿,防不勝防。臣若株守省垣,則饑軍終虞坐困;若出省剿辦,則根本時虞動搖。外察賦勢,內度兵力,實屬不敷分撥。”


    同年11月,撚軍首領張宗禹按照“前進甘陝,連結回眾”,以成犄角之勢的戰略思想,率西撚軍三萬餘眾自河南進入陝西華陰、渭南境內。清廷害怕回民軍與西撚軍聯合,急令湘軍援陝。


    提督劉鬆山統老湘軍十八營由河南前往,一麵奏調防守中衛的穆圖善部移駐甘陝交界的涇州,防止回撚合勢,一麵率三十營清軍從陝西西部的隴州、邠州一帶東下,專力攻撚。


    回民軍與西撚軍雖然各自為戰,但仍時離時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戰略上相互配合的作用。


    甘肅回民軍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四個反清鬥爭中心:


    一個是馬化龍領導的以金積堡為中心,包括寧夏府和隴東在內的起義地區。


    一個是馬占鼇領導的以河州為中心的回、撒拉、東鄉族起義地區。


    一個是先後由馬文義、馬桂源和馬本源領導的以西寧為中心的起義地區。


    一個是馬文祿領導的以肅州為中心的起義地區。


    隴東的董誌原,則是陝西回民軍的根據地。


    由於陝甘總督楊嶽斌對鎮壓陝甘回民起義束手無策,大清調派閩浙總督左宗棠接任陝甘總督。


    1867年1月,左宗棠從福州取道江西到達漢口,隨即進行各項準備工作。2月,清廷又授左宗棠為欽差大臣,催其迅速北上,督辦陝甘軍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晚清神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喬尼小樣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喬尼小樣兒並收藏晚清神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