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西夏國中太子李仁愛、晉王察哥內亂相爭,折可求、袁遠皆大喜,遂請了眾將來見西門慶,進言道:“元帥,欲掃平西夏,此千古一時也!”
西門慶笑道:“願聞其詳。”
折可求便指了地圖道:“眾位請看――此處為橫山,是大宋和西夏的邊境要地,地勢險峻,西夏自其祖李元昊之始,就在橫山修築了砦堡三百餘處,配備了驍勇善戰、被稱為‘山訛’的橫山黨項兵,我大宋精兵數度攻伐,皆占不得便宜――萬幸天奪其魄,如今西夏國主李乾順失蹤,太子晉王奪位,兩虎相爭,正是我軍得利之時。若趁此良機兵進橫山,盡收戰略之地,西夏國從此中腹大開,再無險可守,我麾軍直進,掃蕩其興慶西平二京,如卷席之易也!”
眾將聽了,無不興奮,皆向西門慶抱拳請戰:“便請元帥下令!”
便在此時,卻聽帳外有一人揚聲大叫,聲若洪鍾:“急功躁進,萬萬不可!”
袁遠聽了不滿,喝問道:“是誰?”
西門慶哈哈大笑,起身拱手道:“有請老將軍!”
帳簾一掀,進來一人,往帳中一站,氣勢端凝,如山嶽聳峙。旁人倒也罷了,折可求、袁遠卻是大叫一聲,皆撲翻身拜倒在地:“晚輩小子,見過種老將軍!”
此人非別,正是老將種師道,老種經略相公。
種師道是久經戰陣的宿將,在宋朝西軍中德高望重,人皆敬之,折可求、袁遠這樣的晚輩,見了他隻有納頭便拜的份兒,哪裏還敢多爭講些甚麽?
一年多以前,種師道便通過舊將魯達――就是花和尚魯智深――和西門慶有了書信交往,西門慶敬重老將軍的聲望,曲意接納,種師道則驚服於西門慶的天星轉世、未卜先知,被西門慶一番忽悠,心中早沒了抵觸之意。
說到底,還得怨宋朝曆代朝廷對武將階層的歧視防範不遺餘力,傷盡了武臣的心,所以值此改朝換代之時,武將反水根本沒什麽心理上的負擔。
這回徽宗割地,徹底寒了老將種師道的報國心,將以種師道為首的西兵將士徹底推向了西門慶的懷抱。種師道主動修書,請求歸附――其實這時邊境西軍也已經山窮水盡,若不結西門慶為援,根本撐不住西夏的傾國侵略。
而西門慶也不負眾望,引兵收複失地,先破西夏東路侵略軍,又打得西夏皇帝李乾順生死不知,圍攻種師道的西夏太子李仁愛倉促回軍,慶州之圍自解。種師道逐北之後,遂來拜見西門慶,二人得會,傾心吐膽,各述平生誌業,竟是一見如故。今日軍議,西門慶正要給梁山明教眾好漢引見老將軍,卻不防有折可求提出出兵之議,老將軍聽得分明,一時顧不得許多,這才挺身而出,大呼不可。
西門慶先笑著將種師道介紹於眾人後,指著地圖說道:“便請種老將軍釋眾將之疑吧!”
種師道便道:“晉王察哥,是西夏智勇雙全的名將,麾下正軍多,負贍少。何為正軍何為負贍?西夏兵製,最小作戰單位為‘抄’,一‘抄’由‘正軍’和‘負贍’組成,正軍是擔任作戰任務的健壯士兵,負贍是身體較弱者組成的隨軍雜役。西夏男子年登十五為丁,每二人取正軍一人,故壯者皆習戰鬥。晉王察哥是西夏皇帝乾順的左膀右臂,深得其人信任,故軍中壯悍正軍極多,此時西夏內亂,察哥已成為西夏國中最強大的一股力量。”
眾人聽了點頭,種師道又道:“太子李仁愛雖是七歲孺子,但其麾下有宗室子弟李仁忠、李仁禮輔佐,這兄弟二人皆通曉漢、蕃文字,文武全材,雖然部下十萬擒生軍隻是擔任後勤和警衛的二流部隊,比不得察哥兵強馬壯,但西夏最精銳善戰的鐵鷂子騎兵,卻掌握在這位太子手裏,而且他還把持著兵的指揮權。兵中的手又名‘潑喜’,每逢戰時,陡立旋風於橐駝鞍,縱石如拳,其利不遜於弓箭。而太子之母耶律南仙是遼國宗室之女,若戰況不利時,遼國很可能出兵相助,那時察哥雖智勇得眾,勝敗亦難逆料也。”
折可求聽了,恍然道:“老將軍之意莫非是……?”
種師道正色點頭道:“眼看西夏便是一場皇位之爭,這一場大戰打下來,其精銳人馬必當十死捌玖,西夏元氣大傷可以預見!這等胡虜,急則聯合,緩則相圖,我若出兵直取橫山,是促其叔侄二人化幹戈為玉帛矣!不如收兵保邊界,作無力相攻狀,西夏人見我軍乏出塞之力,自然放心大膽,內鬥不休,兵鋒一交,豈能驟解?誤了來年春耕,再誤夏長秋收,其國自亂可以見矣!那時西夏師老兵疲,民多困苦,我軍再徐徐出兵,以收全功,那才叫摧枯拉朽,如湯潑雪!”
眾人聽了,無不心服口服。西門慶笑道:“此時兵取橫山,還要和西夏精銳山訛黨項兵交手。還是等西夏太子李仁愛打紅了眼,把山訛黨項兵都調回去跟察哥拚得兩敗俱傷時,咱們再來個卞莊刺虎吧!”
西門慶又苦著臉道:“唉!打仗容易,建設難啊!如今秦鳳路、永興軍路俱遭大劫,雖然現在侵略軍已經夾著尾巴跑了,但人民流散,田地荒蕪,這一堆爛攤子,可不好收拾啊!”
再不好收拾,也得硬著頭皮收拾。其實西門慶不知道,比起現在西夏興慶府的亂局,他已經算是很幸福了。
西夏國都裏的情況,才叫個難以收拾。察哥說今日邊鄰有西門慶崛起,對西夏常懷虎視,每欲鯨吞,值此變亂飄搖之時,太子年幼,難繼大統,理當兄終弟即,由察哥來撥亂反正……
太子則說太子是國之儲君,天命之主,名正而言順,言順而事可成,察哥覬覦大寶,起謀逆之心,是國家之千古罪人……
察哥又說若太子繼拉,現在的皇後耶律南仙就要晉升為太後,那時其人垂簾秉政,後黨必然專權,西夏梁氏之禍不遠,豈能重蹈覆轍?此時必須由年長之主繼位,才能保西夏不亂……
兩家剛開始還是君子動口不動手地口水戰,城上城下吵成了一鍋粥,終於吵到邊境傳來實信――西夏自永興軍路、秦鳳路兩處撤軍後,因這兩地被戰火破壞嚴重,西門慶陷入了政務的海洋,心神俱疲,分身無術,根本顧不得出塞攻打西夏,而傳說中被擒的西夏國主李乾順,也依然絲毫無有音訊……
太子李仁愛得了準信,吃下定心丸的同時,也服了興奮劑,於是正式麾兵出城,準備與皇叔血拚――狗屁道理說破大天都是假的,誰的刀子鋒利才是真的!這個早慧的天才兒童不用母後挑唆,也不用奸臣蒙蔽,他心中早把察哥當成了非除不可的大敵――權勢的光芒臨照下,這個生於帝王之家的七歲孺子早成了老謀深算的小瘋子。
天真無邪常被用來形容兒童。其實這個詞不能用來修飾一個群體,隻能用來評價某個人――有的人到死都可以天真無邪,有的人還在吃奶的時候就已經心機陰險。
察哥無奈,他並不想造反,他知道這一仗打下來,西夏元氣必然大損,國計民生少說倒退十年,但是――這一仗非打不可!西夏是他李家的,可假如太子繼位,母後垂簾,遼國插手,江山必然葬送於外姓之手,國將不國矣!他絕不是為了金鑾殿上的那把龍椅,他是為了國泰民安!
人總是能為自己的行事找到正確的理由。太子李仁愛和晉王察哥都將自己置身於正義的天秤上,冷笑著看著對陣的血親。在他們身邊,步兵、騎兵、兵、擒生軍、侍衛軍……一隊隊各依本陣,旗幡招展,鼓角分明,隻等主帥下令,鋼刀就將掛血,長槍就要咬肉,馬蹄就將踏碎大地!
血戰已是一觸即發!
“擂鼓!”察哥和李仁愛不約而同地下令。
幾十麵大皮鼓轟轟發發地敲響了,鼓聲震動天地,旁邊的興慶府城也似乎在鼓聲中興奮地顫抖,好象一個陰險的奴仆準備在勝利的血祭後迎來自己的新主人。
萬軍交鋒前的“嗬嗬”狂呼聲也已經響起,陣前門旗下,察哥、李仁愛叔侄二人的目光撞擊在一起――察哥麵色冷峻如鐵,李仁愛唇角露出一絲稚嫩的獰笑。
二人同時舉手,隻要這兩隻手掌一落,鼓聲一停,大地就將變色。
西夏前軍將士們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這兩隻一黝黑、一細嫩的手掌上,殺氣陡烈。
就在這時,突然間兩軍之外的一處山坡上,有高亢的號角聲響起!號角聲鼓風而來,如九天龍吟,緊緊地壓住了如火如荼的擂鼓聲、狂野悍惡的號呼聲。
察哥、李仁愛都是麵上變色,心頭震蕩――這個戰場上的不速之客究竟是誰?竟敢在此關鍵時刻亂我軍心殺氣?這正是:
且以緩圖彈急意,卻將龍吟懾虎軍。卻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西門慶笑道:“願聞其詳。”
折可求便指了地圖道:“眾位請看――此處為橫山,是大宋和西夏的邊境要地,地勢險峻,西夏自其祖李元昊之始,就在橫山修築了砦堡三百餘處,配備了驍勇善戰、被稱為‘山訛’的橫山黨項兵,我大宋精兵數度攻伐,皆占不得便宜――萬幸天奪其魄,如今西夏國主李乾順失蹤,太子晉王奪位,兩虎相爭,正是我軍得利之時。若趁此良機兵進橫山,盡收戰略之地,西夏國從此中腹大開,再無險可守,我麾軍直進,掃蕩其興慶西平二京,如卷席之易也!”
眾將聽了,無不興奮,皆向西門慶抱拳請戰:“便請元帥下令!”
便在此時,卻聽帳外有一人揚聲大叫,聲若洪鍾:“急功躁進,萬萬不可!”
袁遠聽了不滿,喝問道:“是誰?”
西門慶哈哈大笑,起身拱手道:“有請老將軍!”
帳簾一掀,進來一人,往帳中一站,氣勢端凝,如山嶽聳峙。旁人倒也罷了,折可求、袁遠卻是大叫一聲,皆撲翻身拜倒在地:“晚輩小子,見過種老將軍!”
此人非別,正是老將種師道,老種經略相公。
種師道是久經戰陣的宿將,在宋朝西軍中德高望重,人皆敬之,折可求、袁遠這樣的晚輩,見了他隻有納頭便拜的份兒,哪裏還敢多爭講些甚麽?
一年多以前,種師道便通過舊將魯達――就是花和尚魯智深――和西門慶有了書信交往,西門慶敬重老將軍的聲望,曲意接納,種師道則驚服於西門慶的天星轉世、未卜先知,被西門慶一番忽悠,心中早沒了抵觸之意。
說到底,還得怨宋朝曆代朝廷對武將階層的歧視防範不遺餘力,傷盡了武臣的心,所以值此改朝換代之時,武將反水根本沒什麽心理上的負擔。
這回徽宗割地,徹底寒了老將種師道的報國心,將以種師道為首的西兵將士徹底推向了西門慶的懷抱。種師道主動修書,請求歸附――其實這時邊境西軍也已經山窮水盡,若不結西門慶為援,根本撐不住西夏的傾國侵略。
而西門慶也不負眾望,引兵收複失地,先破西夏東路侵略軍,又打得西夏皇帝李乾順生死不知,圍攻種師道的西夏太子李仁愛倉促回軍,慶州之圍自解。種師道逐北之後,遂來拜見西門慶,二人得會,傾心吐膽,各述平生誌業,竟是一見如故。今日軍議,西門慶正要給梁山明教眾好漢引見老將軍,卻不防有折可求提出出兵之議,老將軍聽得分明,一時顧不得許多,這才挺身而出,大呼不可。
西門慶先笑著將種師道介紹於眾人後,指著地圖說道:“便請種老將軍釋眾將之疑吧!”
種師道便道:“晉王察哥,是西夏智勇雙全的名將,麾下正軍多,負贍少。何為正軍何為負贍?西夏兵製,最小作戰單位為‘抄’,一‘抄’由‘正軍’和‘負贍’組成,正軍是擔任作戰任務的健壯士兵,負贍是身體較弱者組成的隨軍雜役。西夏男子年登十五為丁,每二人取正軍一人,故壯者皆習戰鬥。晉王察哥是西夏皇帝乾順的左膀右臂,深得其人信任,故軍中壯悍正軍極多,此時西夏內亂,察哥已成為西夏國中最強大的一股力量。”
眾人聽了點頭,種師道又道:“太子李仁愛雖是七歲孺子,但其麾下有宗室子弟李仁忠、李仁禮輔佐,這兄弟二人皆通曉漢、蕃文字,文武全材,雖然部下十萬擒生軍隻是擔任後勤和警衛的二流部隊,比不得察哥兵強馬壯,但西夏最精銳善戰的鐵鷂子騎兵,卻掌握在這位太子手裏,而且他還把持著兵的指揮權。兵中的手又名‘潑喜’,每逢戰時,陡立旋風於橐駝鞍,縱石如拳,其利不遜於弓箭。而太子之母耶律南仙是遼國宗室之女,若戰況不利時,遼國很可能出兵相助,那時察哥雖智勇得眾,勝敗亦難逆料也。”
折可求聽了,恍然道:“老將軍之意莫非是……?”
種師道正色點頭道:“眼看西夏便是一場皇位之爭,這一場大戰打下來,其精銳人馬必當十死捌玖,西夏元氣大傷可以預見!這等胡虜,急則聯合,緩則相圖,我若出兵直取橫山,是促其叔侄二人化幹戈為玉帛矣!不如收兵保邊界,作無力相攻狀,西夏人見我軍乏出塞之力,自然放心大膽,內鬥不休,兵鋒一交,豈能驟解?誤了來年春耕,再誤夏長秋收,其國自亂可以見矣!那時西夏師老兵疲,民多困苦,我軍再徐徐出兵,以收全功,那才叫摧枯拉朽,如湯潑雪!”
眾人聽了,無不心服口服。西門慶笑道:“此時兵取橫山,還要和西夏精銳山訛黨項兵交手。還是等西夏太子李仁愛打紅了眼,把山訛黨項兵都調回去跟察哥拚得兩敗俱傷時,咱們再來個卞莊刺虎吧!”
西門慶又苦著臉道:“唉!打仗容易,建設難啊!如今秦鳳路、永興軍路俱遭大劫,雖然現在侵略軍已經夾著尾巴跑了,但人民流散,田地荒蕪,這一堆爛攤子,可不好收拾啊!”
再不好收拾,也得硬著頭皮收拾。其實西門慶不知道,比起現在西夏興慶府的亂局,他已經算是很幸福了。
西夏國都裏的情況,才叫個難以收拾。察哥說今日邊鄰有西門慶崛起,對西夏常懷虎視,每欲鯨吞,值此變亂飄搖之時,太子年幼,難繼大統,理當兄終弟即,由察哥來撥亂反正……
太子則說太子是國之儲君,天命之主,名正而言順,言順而事可成,察哥覬覦大寶,起謀逆之心,是國家之千古罪人……
察哥又說若太子繼拉,現在的皇後耶律南仙就要晉升為太後,那時其人垂簾秉政,後黨必然專權,西夏梁氏之禍不遠,豈能重蹈覆轍?此時必須由年長之主繼位,才能保西夏不亂……
兩家剛開始還是君子動口不動手地口水戰,城上城下吵成了一鍋粥,終於吵到邊境傳來實信――西夏自永興軍路、秦鳳路兩處撤軍後,因這兩地被戰火破壞嚴重,西門慶陷入了政務的海洋,心神俱疲,分身無術,根本顧不得出塞攻打西夏,而傳說中被擒的西夏國主李乾順,也依然絲毫無有音訊……
太子李仁愛得了準信,吃下定心丸的同時,也服了興奮劑,於是正式麾兵出城,準備與皇叔血拚――狗屁道理說破大天都是假的,誰的刀子鋒利才是真的!這個早慧的天才兒童不用母後挑唆,也不用奸臣蒙蔽,他心中早把察哥當成了非除不可的大敵――權勢的光芒臨照下,這個生於帝王之家的七歲孺子早成了老謀深算的小瘋子。
天真無邪常被用來形容兒童。其實這個詞不能用來修飾一個群體,隻能用來評價某個人――有的人到死都可以天真無邪,有的人還在吃奶的時候就已經心機陰險。
察哥無奈,他並不想造反,他知道這一仗打下來,西夏元氣必然大損,國計民生少說倒退十年,但是――這一仗非打不可!西夏是他李家的,可假如太子繼位,母後垂簾,遼國插手,江山必然葬送於外姓之手,國將不國矣!他絕不是為了金鑾殿上的那把龍椅,他是為了國泰民安!
人總是能為自己的行事找到正確的理由。太子李仁愛和晉王察哥都將自己置身於正義的天秤上,冷笑著看著對陣的血親。在他們身邊,步兵、騎兵、兵、擒生軍、侍衛軍……一隊隊各依本陣,旗幡招展,鼓角分明,隻等主帥下令,鋼刀就將掛血,長槍就要咬肉,馬蹄就將踏碎大地!
血戰已是一觸即發!
“擂鼓!”察哥和李仁愛不約而同地下令。
幾十麵大皮鼓轟轟發發地敲響了,鼓聲震動天地,旁邊的興慶府城也似乎在鼓聲中興奮地顫抖,好象一個陰險的奴仆準備在勝利的血祭後迎來自己的新主人。
萬軍交鋒前的“嗬嗬”狂呼聲也已經響起,陣前門旗下,察哥、李仁愛叔侄二人的目光撞擊在一起――察哥麵色冷峻如鐵,李仁愛唇角露出一絲稚嫩的獰笑。
二人同時舉手,隻要這兩隻手掌一落,鼓聲一停,大地就將變色。
西夏前軍將士們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這兩隻一黝黑、一細嫩的手掌上,殺氣陡烈。
就在這時,突然間兩軍之外的一處山坡上,有高亢的號角聲響起!號角聲鼓風而來,如九天龍吟,緊緊地壓住了如火如荼的擂鼓聲、狂野悍惡的號呼聲。
察哥、李仁愛都是麵上變色,心頭震蕩――這個戰場上的不速之客究竟是誰?竟敢在此關鍵時刻亂我軍心殺氣?這正是:
且以緩圖彈急意,卻將龍吟懾虎軍。卻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