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鴻要的就是王翠翹的話。自己畢竟是對實際情況缺乏掌握,所謂倭寇之害,成因為何,勢力多大,卻都要從王翠翹嘴裏問。因此道:“姐姐說的是,我畢竟遠在京師,對於海上的事並不熟悉。還請姐姐多為我分說一二,以解疑惑。”
王翠翹此時卻故意笑道:“那也可。隻是如今姐姐我說的口幹舌躁,又當如何?”
嚴鴻微微一笑,起身為王翠翹又續了碗茶,雙手捧給王翠翹道:“就由小弟為姐姐倒茶侍奉。”
王翠翹接過茶水,飲了一口道:“好個沒架子的鴻弟,男兒雖多,肯放的下身段來伺候女人的,卻不多見。能找你做相公也是個福氣,若是你把姐姐伺候的好啊,姐姐就把綠珠賞了你做小。”她這半開玩笑半認真,也是為了拿丫鬟籠絡住這個所謂的幹弟弟,別讓他打自己的主意。
嚴鴻卻正色道:“姐姐,兄弟我坦誠相待,已說過多次。綠珠姑娘固然是千裏難尋的佳人,可她的款款芳心,卻另有所屬,我安能仗勢奪愛?兄弟我雖然貪財好色,有些方麵倒想做個正人。姐姐你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挑逗小弟。真把我弄成那煞星,大家臉上難看,姐夫也討不了好。”
王翠翹聽嚴鴻這樣說,終於是徹底信了他的真心,於是起身道:“如此,卻是姐姐的不是,這裏向鴻弟賠罪。今後,你我姐弟推心置腹,同擔大事。”說罷,盈盈拜了下去。
嚴鴻趕緊扶住:“姐姐,仔細莫傷了我的小甥兒。姐姐認清兄弟這真心真麵,那也是兄弟的幸事。”說罷也拜了一拜。
姐弟倆這一拜,才是真正做到再也心無芥蒂。王翠翹也不隱瞞,便將海上情形為嚴鴻分說端詳。
王翠翹所說的這些,與陸炳當初在錦衣衛衙門裏和嚴鴻說的,倒也相去不遠。所謂倭寇,實則十倭九漢,倭人往往不占主導地位。事實上幾大倭寇勢力裏麵,老板和主力打工仔都是中國人,真正的曰本人擔任的是業務骨幹。
而這些中國人,之所以好好的天朝上國人不當,卻要去當倭寇,連老船主汪直都到平戶那去立國,主要就是因為大明的海禁。禁止私人出海為商,違者視為通番漢殲,加以懲治。
大明朝的海外貿易,實行的是朝貢貿易模式,即海外藩國向大明稱臣,給大明進貢,然後大明回賜財物。進貢使團允許攜帶貨物,也被允許借機做點小生意。除此之外就沒什麽大宗錢物往來了。這種厚往薄來的模式,在後世人眼中或許看起來很傻,因為大明回賜物品價值遠高於進貢物品價值的數倍乃至數十倍,從經濟帳上看,大明絕對是吃虧。
但是如果計算一下政治帳,卻就不是這麽回事。大明朝通過這種模式確立了宗藩地位,萬國為藩屬,大明為共主。既然你要做老大,就自然不能和小弟斤斤計較,你一方麵自稱老大,一方麵卻要和小弟計較你進貢多少我給你多少,還能要點臉不?又不是後世某燈塔希望國,總恨不得占小弟的便宜,大明還沒那麽無恥。
因此大明這種政治貿易,得到的是無形的潛在政治利益。平時賜些財物,一旦開戰,也能通過老大身份命令藩屬國出兵幫忙。當然隨著局麵的變化,大小佛郎機人的強勢到來,大明帝國的長期不作為,這種宗主地位如今已經搖搖欲墜,不複往昔威風。東洋西洋一群過去被三寶太監收服的國家,現在已經在歐洲人的帆船槍炮下動搖反複。但總體上說,明朝官家絕非腦殘,朝貢貿易也並非如後世人想象中的一無是處。
但是,以上說的是國家之間的交易,算政治不算經濟賬。另一方麵,在民間的貿易方麵,大明帝國則是完全的海禁,對於出海經商的,一律視為犯罪,加以緝捕甚至格殺。這事兒就有些過分了。
如果說朱元璋時代,由於戰爭剛剛結束,滿目創痍百廢待興,需要大批的百姓耕種土地恢複生產,因此不許百姓下海貿易,防止大家都去從商逐利,影響更根本的農業生產,這個倒也有他一定的道理。
但是到了嘉靖時代,原本是國內所謂資本主義萌芽開始抽綠的時候,還堅持這種閉關鎖國規定,那就實在是大大不該。這不但減少了原本可能有的大筆貿易進項,而且讓沿海那些老百姓,為了追逐海商之利,不惜成群結隊,武裝出海,乃至組織船隊,與官兵展開正麵的戰爭。
而既然已經武裝殺官了,那麽順帶著燒殺搶掠下,便也成為一些人的選擇。這種情況下,部分曰本浪人的加入,使得這些團體的力量更為強大,終於成為大麵積的倭患。
在大明朝嘉靖年間,一方麵說是倭寇的猖獗使得朝廷采取更為嚴厲的禁海令,可同時越嚴厲的禁海令,又會促使越多的海商勾結倭寇,或者本身變成倭寇,可以說形成了無可救藥的惡姓循環。
那麽,朝中袞袞諸公真的對這種情況不了解?其實也不然。東西兩洋的貨物從來在市場上沒斷絕過,而寧波、杭州等地港口處,出海貿易船隻來往穿梭不斷,隻要不是瞎子都看的見,那為什麽卻又還禁止民間貿易?
實際的原因相當複雜。一方麵,主張禁海的一派官員,有“太祖爺法令”作為金字招牌,在那個封建時代,先天具有絕對優勢。誰要跟他們辯駁,這就是個繞不去的坑。偏生堅持這種觀點的,往往都是些又臭又硬不要命的清流,誰也不敢招惹他們。
第二方麵,朝中長期以來的黨爭,使得要想在這方麵突破陳規進行改革,難度相當大。畢竟,恪守舊製相對來說是安全得多的做法,而要去突破這條紅線,稍有不慎,就麵臨著被敵黨抓住尾巴的危險。因此,朝中各派係相互牽製,誰都不敢去先出頭,誰都等著給先出頭的人收屍,於是自然這麽糾結著保守下去了。
如果說上麵兩方麵主要涉及朝廷,像徐海、王翠翹這樣的江湖人士並不太清楚的話,那麽第三點,則是王翠翹深有體會的。而這一點,恰好嚴鴻相對了解不多。
那就是,那些沿海的大商人已經自成體係。在禁海的大背景下,一方麵斷絕了中小人家自行合法出海經商的可能,另一方麵國家也不會再嚴格的收取海外貿易稅款。這就給那些有權有勢的地頭蛇,反而創造了更好的牟利機會。
他們依仗著戶大人多,勾結倭寇和洋人,巧取豪奪,靠近似明目張膽的走私,為自己賺取了海量的財富。由於他們本身實力雄厚,小股的官兵往往難以招惹他們,大批官兵進剿時,他們又可以依靠安插和收買的眼線,即時避開。因此就算是十投五虧,然而一盈百利,賺的滿盆滿缽。
依靠財富,他們一方麵打造自己的走私軍團,同時又靠財富在朝廷中扶植代理人,或是幹脆讓自家人讀書出仕,形成完整的利益鏈條。這種情況下,“非法”的環境有利於他們的撈取,自然就沒人主張開放海禁。畢竟海禁一開,就要麵臨全麵的合法競爭,而且中央的官僚和內地的富豪們也可能蜂擁而來,那麽這些商人的壟斷利益反而可能隨著“合法化”而遭到限製。
汪直也好,徐海也好,陳東、葉麻也好,與這些江南巨商,都是既有相互勾結,相互利用,又有相互競爭,相互侵害的關係。
尤其汪直自己有龐大商隊,在大洋上肆無忌憚,在這些不敢完全和朝廷撕破臉的商人看來,真是羨慕嫉妒恨。但商人們也不憚於經常拿出銀子,參股汪直的買賣,或者幹脆派出自己的幾艘船加入汪直的船隊。
而徐海等倭寇海盜,他們既可能搶劫商船,或者登岸燒殺損害商人利益,但有時又接受商人雇傭,幫助其護送遠航,收取保護費或者幹股。甚至,還被他們邀請來截殺競爭對手,對抗緝捕的官兵,或者登陸燒殺,吸引官兵注意力,以方便他們的商船趁機出航。
而東南乃至朝廷的大員們,同時也和這些商人有著千絲萬縷的利益勾連。總之,在嘉靖年間,中華帝國的萬裏海疆上,官、商、盜、寇就是這樣錯綜複雜的糾葛在一起,解也解不開。
因此也就難怪,朝廷的多次進剿,雖然打了不少勝仗,敗仗卻打得更多。除了明軍本身的[***]之外,官兵內部都有和海盜勾結的,報案的商人也可能就是倭寇的同夥。這種情況下能保萬無一失才不正常呢。
而倭患不絕的根本,也不再於倭寇兵力有多少,與朝廷官兵的兵力相比哪個多。事實上沿海有的是千千萬萬貧困走投無路的民眾,無論是朝廷還是倭寇、海商,隻要豎起旗幟,都能有足夠的兵力可供招募。隻要海禁一天存在,那麽多殺幾個徐海,也不過換上張海、李海來繼承這亦商亦盜的旗幟而已。
王翠翹此時卻故意笑道:“那也可。隻是如今姐姐我說的口幹舌躁,又當如何?”
嚴鴻微微一笑,起身為王翠翹又續了碗茶,雙手捧給王翠翹道:“就由小弟為姐姐倒茶侍奉。”
王翠翹接過茶水,飲了一口道:“好個沒架子的鴻弟,男兒雖多,肯放的下身段來伺候女人的,卻不多見。能找你做相公也是個福氣,若是你把姐姐伺候的好啊,姐姐就把綠珠賞了你做小。”她這半開玩笑半認真,也是為了拿丫鬟籠絡住這個所謂的幹弟弟,別讓他打自己的主意。
嚴鴻卻正色道:“姐姐,兄弟我坦誠相待,已說過多次。綠珠姑娘固然是千裏難尋的佳人,可她的款款芳心,卻另有所屬,我安能仗勢奪愛?兄弟我雖然貪財好色,有些方麵倒想做個正人。姐姐你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挑逗小弟。真把我弄成那煞星,大家臉上難看,姐夫也討不了好。”
王翠翹聽嚴鴻這樣說,終於是徹底信了他的真心,於是起身道:“如此,卻是姐姐的不是,這裏向鴻弟賠罪。今後,你我姐弟推心置腹,同擔大事。”說罷,盈盈拜了下去。
嚴鴻趕緊扶住:“姐姐,仔細莫傷了我的小甥兒。姐姐認清兄弟這真心真麵,那也是兄弟的幸事。”說罷也拜了一拜。
姐弟倆這一拜,才是真正做到再也心無芥蒂。王翠翹也不隱瞞,便將海上情形為嚴鴻分說端詳。
王翠翹所說的這些,與陸炳當初在錦衣衛衙門裏和嚴鴻說的,倒也相去不遠。所謂倭寇,實則十倭九漢,倭人往往不占主導地位。事實上幾大倭寇勢力裏麵,老板和主力打工仔都是中國人,真正的曰本人擔任的是業務骨幹。
而這些中國人,之所以好好的天朝上國人不當,卻要去當倭寇,連老船主汪直都到平戶那去立國,主要就是因為大明的海禁。禁止私人出海為商,違者視為通番漢殲,加以懲治。
大明朝的海外貿易,實行的是朝貢貿易模式,即海外藩國向大明稱臣,給大明進貢,然後大明回賜財物。進貢使團允許攜帶貨物,也被允許借機做點小生意。除此之外就沒什麽大宗錢物往來了。這種厚往薄來的模式,在後世人眼中或許看起來很傻,因為大明回賜物品價值遠高於進貢物品價值的數倍乃至數十倍,從經濟帳上看,大明絕對是吃虧。
但是如果計算一下政治帳,卻就不是這麽回事。大明朝通過這種模式確立了宗藩地位,萬國為藩屬,大明為共主。既然你要做老大,就自然不能和小弟斤斤計較,你一方麵自稱老大,一方麵卻要和小弟計較你進貢多少我給你多少,還能要點臉不?又不是後世某燈塔希望國,總恨不得占小弟的便宜,大明還沒那麽無恥。
因此大明這種政治貿易,得到的是無形的潛在政治利益。平時賜些財物,一旦開戰,也能通過老大身份命令藩屬國出兵幫忙。當然隨著局麵的變化,大小佛郎機人的強勢到來,大明帝國的長期不作為,這種宗主地位如今已經搖搖欲墜,不複往昔威風。東洋西洋一群過去被三寶太監收服的國家,現在已經在歐洲人的帆船槍炮下動搖反複。但總體上說,明朝官家絕非腦殘,朝貢貿易也並非如後世人想象中的一無是處。
但是,以上說的是國家之間的交易,算政治不算經濟賬。另一方麵,在民間的貿易方麵,大明帝國則是完全的海禁,對於出海經商的,一律視為犯罪,加以緝捕甚至格殺。這事兒就有些過分了。
如果說朱元璋時代,由於戰爭剛剛結束,滿目創痍百廢待興,需要大批的百姓耕種土地恢複生產,因此不許百姓下海貿易,防止大家都去從商逐利,影響更根本的農業生產,這個倒也有他一定的道理。
但是到了嘉靖時代,原本是國內所謂資本主義萌芽開始抽綠的時候,還堅持這種閉關鎖國規定,那就實在是大大不該。這不但減少了原本可能有的大筆貿易進項,而且讓沿海那些老百姓,為了追逐海商之利,不惜成群結隊,武裝出海,乃至組織船隊,與官兵展開正麵的戰爭。
而既然已經武裝殺官了,那麽順帶著燒殺搶掠下,便也成為一些人的選擇。這種情況下,部分曰本浪人的加入,使得這些團體的力量更為強大,終於成為大麵積的倭患。
在大明朝嘉靖年間,一方麵說是倭寇的猖獗使得朝廷采取更為嚴厲的禁海令,可同時越嚴厲的禁海令,又會促使越多的海商勾結倭寇,或者本身變成倭寇,可以說形成了無可救藥的惡姓循環。
那麽,朝中袞袞諸公真的對這種情況不了解?其實也不然。東西兩洋的貨物從來在市場上沒斷絕過,而寧波、杭州等地港口處,出海貿易船隻來往穿梭不斷,隻要不是瞎子都看的見,那為什麽卻又還禁止民間貿易?
實際的原因相當複雜。一方麵,主張禁海的一派官員,有“太祖爺法令”作為金字招牌,在那個封建時代,先天具有絕對優勢。誰要跟他們辯駁,這就是個繞不去的坑。偏生堅持這種觀點的,往往都是些又臭又硬不要命的清流,誰也不敢招惹他們。
第二方麵,朝中長期以來的黨爭,使得要想在這方麵突破陳規進行改革,難度相當大。畢竟,恪守舊製相對來說是安全得多的做法,而要去突破這條紅線,稍有不慎,就麵臨著被敵黨抓住尾巴的危險。因此,朝中各派係相互牽製,誰都不敢去先出頭,誰都等著給先出頭的人收屍,於是自然這麽糾結著保守下去了。
如果說上麵兩方麵主要涉及朝廷,像徐海、王翠翹這樣的江湖人士並不太清楚的話,那麽第三點,則是王翠翹深有體會的。而這一點,恰好嚴鴻相對了解不多。
那就是,那些沿海的大商人已經自成體係。在禁海的大背景下,一方麵斷絕了中小人家自行合法出海經商的可能,另一方麵國家也不會再嚴格的收取海外貿易稅款。這就給那些有權有勢的地頭蛇,反而創造了更好的牟利機會。
他們依仗著戶大人多,勾結倭寇和洋人,巧取豪奪,靠近似明目張膽的走私,為自己賺取了海量的財富。由於他們本身實力雄厚,小股的官兵往往難以招惹他們,大批官兵進剿時,他們又可以依靠安插和收買的眼線,即時避開。因此就算是十投五虧,然而一盈百利,賺的滿盆滿缽。
依靠財富,他們一方麵打造自己的走私軍團,同時又靠財富在朝廷中扶植代理人,或是幹脆讓自家人讀書出仕,形成完整的利益鏈條。這種情況下,“非法”的環境有利於他們的撈取,自然就沒人主張開放海禁。畢竟海禁一開,就要麵臨全麵的合法競爭,而且中央的官僚和內地的富豪們也可能蜂擁而來,那麽這些商人的壟斷利益反而可能隨著“合法化”而遭到限製。
汪直也好,徐海也好,陳東、葉麻也好,與這些江南巨商,都是既有相互勾結,相互利用,又有相互競爭,相互侵害的關係。
尤其汪直自己有龐大商隊,在大洋上肆無忌憚,在這些不敢完全和朝廷撕破臉的商人看來,真是羨慕嫉妒恨。但商人們也不憚於經常拿出銀子,參股汪直的買賣,或者幹脆派出自己的幾艘船加入汪直的船隊。
而徐海等倭寇海盜,他們既可能搶劫商船,或者登岸燒殺損害商人利益,但有時又接受商人雇傭,幫助其護送遠航,收取保護費或者幹股。甚至,還被他們邀請來截殺競爭對手,對抗緝捕的官兵,或者登陸燒殺,吸引官兵注意力,以方便他們的商船趁機出航。
而東南乃至朝廷的大員們,同時也和這些商人有著千絲萬縷的利益勾連。總之,在嘉靖年間,中華帝國的萬裏海疆上,官、商、盜、寇就是這樣錯綜複雜的糾葛在一起,解也解不開。
因此也就難怪,朝廷的多次進剿,雖然打了不少勝仗,敗仗卻打得更多。除了明軍本身的[***]之外,官兵內部都有和海盜勾結的,報案的商人也可能就是倭寇的同夥。這種情況下能保萬無一失才不正常呢。
而倭患不絕的根本,也不再於倭寇兵力有多少,與朝廷官兵的兵力相比哪個多。事實上沿海有的是千千萬萬貧困走投無路的民眾,無論是朝廷還是倭寇、海商,隻要豎起旗幟,都能有足夠的兵力可供招募。隻要海禁一天存在,那麽多殺幾個徐海,也不過換上張海、李海來繼承這亦商亦盜的旗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