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從小在草原上長大的拓跋珪神色自若,穩如泰山地看著獨孤匈奴騎兵逐漸逼近。直達對方接近到了一定的距離,他才一聲令下,帶著拓跋部的騎兵發起衝鋒。
與此同時,左右兩翼的賀蘭部和慕容部騎兵也幾乎不分先後地一湧而出。這倒不是說他們有多好的默契,而是慣於騎戰的他們都知道一個道理,那就是騎兵衝鋒要講究一個合適的時機,太晚則速度上不去,太早則戰馬容易疲累。
所以聯軍出動的時機正好是能夠讓己方的戰馬速度提至最高之後,才與獨孤匈奴正麵衝擊,這樣一來,拓跋窟咄方麵就會因為戰馬奔襲距離較長、衝鋒時間過長而吃虧。
對於這個道理,東海諸人也是事後才明白的。此時他們正緊隨在拓跋珪側翼,一齊向前衝殺。
這個時代的北地胡人尚未漢化,也不懂什麽兵法和陣型,他們肆虐北方所依仗的不過是兵強馬壯,隻懂得一字長蛇地橫列騎兵,滿山滿穀。就如同三年前淝水之戰苻堅所創造的那個成語——投鞭斷流,便是胡人騎戰方式的最好詮釋。
這一仗拓跋窟咄借來的獨孤匈奴大約一萬騎,而慕容麟帶來的慕容鮮卑有六千騎,拓跋珪本部人馬約四千騎,賀蘭部四千騎,其餘依附拓跋部的各部人馬合計約六千。所以高柳以北的這處盆地中此刻囤積著三萬鐵騎,當雙方對衝時,那就真的如同兩股迎麵撞擊的洪流。
於冷兵器時代的戰爭,這種毫無花俏的騎兵對衝是最鐵血的,隻有經曆過這樣一場戰爭的人,才能最深刻地體會到個人的力量有多麽的渺小。在兩股血肉洪流的對撞中,任何一個人都是微不足道的。
就如同地麵上的一顆頑石,或許第一匹馬的馬蹄傷害不了這顆石頭,但當後麵的鐵蹄繼續踏上時,石頭上多少會有些微小的裂痕。第三、第四直至更多的鐵蹄踏下,將這裂痕加大,將這頑石踏碎,再將這碎石踐踏成粉塵、泥土,最終成為馬蹄之後的揚塵。
片刻之後,當北魏聯軍的戰馬終於達到最高速時,與獨孤匈奴騎兵之間的距離隻剩下不到百米。由於雙方都處於極速,這個距離隻用了不到三秒鍾便跑完了,兩股血肉洪流終於撞擊在了一起。
一時間,兵器交擊的脆響和受傷馬匹失控相撞的悶響取代了馬蹄踐踏地麵的轟鳴聲。不管是匈奴人還是鮮卑人,都是悍勇之輩,騎士們被激起了血姓,根本忘記了恐懼為何物,前仆後繼地填補上前方絞肉機一般的戰線。
騎兵們或者被斬殺,或者僅僅隻是負傷而失足落馬,隨後被數以萬計的鐵蹄踏過,踐踏成肉泥,真正地詮釋了肝腦塗地這個成語,與高柳的土地融為一體,成為北魏大地的一份子,為北魏帝國的建立和崛起而奠基。
東海隊的夢中人們身不由己地被裹挾在了這股洪流之中,身不由己地將自己的武強斬向素不相識的陌生人。這一刻他們已經忘記了什麽熟練度的問題,隻不過是隨著這股鐵血的意誌,下意識地在戰鬥。
這場純粹至極的騎戰就如同他的開始一般,結束得一樣很快。兩股洪流在一波又一波地互相衝擊之後,就如同海灣裏互相交擊的海浪,相對弱小的一方碎散成浪花,被強大的對手吞沒,唯一不同的便是這裏浪花是血肉所化。
拓跋窟咄徹底敗了,帶著殘存的數百騎望北而去,一如他最初的設想,去投靠鐵弗部劉衛辰。然而他此去輸得更加徹底,因為敵人的敵人未必就是朋友,還有可能依然是敵人。痛恨拓跋部一切的劉衛辰殺了他,因為他是拓跋什翼犍的兒子。
慕容麟領著援軍回中山,而其餘依附北魏的諸部也各自散去。在這個386年的夏末,北魏開國大戰就此落幕。
接受戰爭洗禮的不僅僅是東海隊,年輕的北魏道武帝也在大戰中變得成熟,他開始思考司馬富強常常對他訴說的戰爭與利益的關係,隻有用利益才能將北方各部族團結在他的麾下。同時為了實現這個利益,他必須改變北方的現狀,將漢人納入北魏的國家體係中來。
他開始在自己的領地上實施“離散諸部”、“分土定居”政策,將各族都列入北魏編民,加強中央集權。除了胡人一貫賴以生存的畜牧業之外,同時大力推行漢族人的農耕屯田,在慕容鮮卑和獨孤匈奴依然忙不迭地在瓜分前秦領土時,北魏悄悄地蓄積著國力。
========================夢與現實的分界線=======================
東海隊結束了高柳之戰,在這場曆時近三個月的漫長戰爭夢境之後,帶著a評價和每人一千六百積分回歸現實世界。達成評價提升的四個要素分別是“獻計平叛”、“收服賀蘭”、“千裏求援”和“圍殲窟咄”。
可以說司馬富強這一次真的是很拚,包攬了這一仗從頭到尾的出謀劃策和出生入死,總算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夢境世界給出了足夠的評價和報酬。眼看著全隊一共到手一萬多分,足夠將黃誌救醒之後還略有盈餘,可以考慮給其中幾名已經在此戰中累積了足夠技能熟練度的隊員提升段位。
在集體宿舍醒來的第一時間,所有人不約而同地轉頭望向靜靜躺著那裏等待積分救命的黃誌。畢竟在夢中他們待了足足有三個月之久,心裏都有一種下意識的擔心,真怕來不及趕回來救活黃誌。
李莎立刻又為他做了一次例行檢查,確認他依然處於那種半死不活的狀態,大家才鬆了口氣。隨後想到今晚便能將他救活,眾人心情頓時大好,心中不由得萬分期待夜晚的來臨。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
與此同時,左右兩翼的賀蘭部和慕容部騎兵也幾乎不分先後地一湧而出。這倒不是說他們有多好的默契,而是慣於騎戰的他們都知道一個道理,那就是騎兵衝鋒要講究一個合適的時機,太晚則速度上不去,太早則戰馬容易疲累。
所以聯軍出動的時機正好是能夠讓己方的戰馬速度提至最高之後,才與獨孤匈奴正麵衝擊,這樣一來,拓跋窟咄方麵就會因為戰馬奔襲距離較長、衝鋒時間過長而吃虧。
對於這個道理,東海諸人也是事後才明白的。此時他們正緊隨在拓跋珪側翼,一齊向前衝殺。
這個時代的北地胡人尚未漢化,也不懂什麽兵法和陣型,他們肆虐北方所依仗的不過是兵強馬壯,隻懂得一字長蛇地橫列騎兵,滿山滿穀。就如同三年前淝水之戰苻堅所創造的那個成語——投鞭斷流,便是胡人騎戰方式的最好詮釋。
這一仗拓跋窟咄借來的獨孤匈奴大約一萬騎,而慕容麟帶來的慕容鮮卑有六千騎,拓跋珪本部人馬約四千騎,賀蘭部四千騎,其餘依附拓跋部的各部人馬合計約六千。所以高柳以北的這處盆地中此刻囤積著三萬鐵騎,當雙方對衝時,那就真的如同兩股迎麵撞擊的洪流。
於冷兵器時代的戰爭,這種毫無花俏的騎兵對衝是最鐵血的,隻有經曆過這樣一場戰爭的人,才能最深刻地體會到個人的力量有多麽的渺小。在兩股血肉洪流的對撞中,任何一個人都是微不足道的。
就如同地麵上的一顆頑石,或許第一匹馬的馬蹄傷害不了這顆石頭,但當後麵的鐵蹄繼續踏上時,石頭上多少會有些微小的裂痕。第三、第四直至更多的鐵蹄踏下,將這裂痕加大,將這頑石踏碎,再將這碎石踐踏成粉塵、泥土,最終成為馬蹄之後的揚塵。
片刻之後,當北魏聯軍的戰馬終於達到最高速時,與獨孤匈奴騎兵之間的距離隻剩下不到百米。由於雙方都處於極速,這個距離隻用了不到三秒鍾便跑完了,兩股血肉洪流終於撞擊在了一起。
一時間,兵器交擊的脆響和受傷馬匹失控相撞的悶響取代了馬蹄踐踏地麵的轟鳴聲。不管是匈奴人還是鮮卑人,都是悍勇之輩,騎士們被激起了血姓,根本忘記了恐懼為何物,前仆後繼地填補上前方絞肉機一般的戰線。
騎兵們或者被斬殺,或者僅僅隻是負傷而失足落馬,隨後被數以萬計的鐵蹄踏過,踐踏成肉泥,真正地詮釋了肝腦塗地這個成語,與高柳的土地融為一體,成為北魏大地的一份子,為北魏帝國的建立和崛起而奠基。
東海隊的夢中人們身不由己地被裹挾在了這股洪流之中,身不由己地將自己的武強斬向素不相識的陌生人。這一刻他們已經忘記了什麽熟練度的問題,隻不過是隨著這股鐵血的意誌,下意識地在戰鬥。
這場純粹至極的騎戰就如同他的開始一般,結束得一樣很快。兩股洪流在一波又一波地互相衝擊之後,就如同海灣裏互相交擊的海浪,相對弱小的一方碎散成浪花,被強大的對手吞沒,唯一不同的便是這裏浪花是血肉所化。
拓跋窟咄徹底敗了,帶著殘存的數百騎望北而去,一如他最初的設想,去投靠鐵弗部劉衛辰。然而他此去輸得更加徹底,因為敵人的敵人未必就是朋友,還有可能依然是敵人。痛恨拓跋部一切的劉衛辰殺了他,因為他是拓跋什翼犍的兒子。
慕容麟領著援軍回中山,而其餘依附北魏的諸部也各自散去。在這個386年的夏末,北魏開國大戰就此落幕。
接受戰爭洗禮的不僅僅是東海隊,年輕的北魏道武帝也在大戰中變得成熟,他開始思考司馬富強常常對他訴說的戰爭與利益的關係,隻有用利益才能將北方各部族團結在他的麾下。同時為了實現這個利益,他必須改變北方的現狀,將漢人納入北魏的國家體係中來。
他開始在自己的領地上實施“離散諸部”、“分土定居”政策,將各族都列入北魏編民,加強中央集權。除了胡人一貫賴以生存的畜牧業之外,同時大力推行漢族人的農耕屯田,在慕容鮮卑和獨孤匈奴依然忙不迭地在瓜分前秦領土時,北魏悄悄地蓄積著國力。
========================夢與現實的分界線=======================
東海隊結束了高柳之戰,在這場曆時近三個月的漫長戰爭夢境之後,帶著a評價和每人一千六百積分回歸現實世界。達成評價提升的四個要素分別是“獻計平叛”、“收服賀蘭”、“千裏求援”和“圍殲窟咄”。
可以說司馬富強這一次真的是很拚,包攬了這一仗從頭到尾的出謀劃策和出生入死,總算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夢境世界給出了足夠的評價和報酬。眼看著全隊一共到手一萬多分,足夠將黃誌救醒之後還略有盈餘,可以考慮給其中幾名已經在此戰中累積了足夠技能熟練度的隊員提升段位。
在集體宿舍醒來的第一時間,所有人不約而同地轉頭望向靜靜躺著那裏等待積分救命的黃誌。畢竟在夢中他們待了足足有三個月之久,心裏都有一種下意識的擔心,真怕來不及趕回來救活黃誌。
李莎立刻又為他做了一次例行檢查,確認他依然處於那種半死不活的狀態,大家才鬆了口氣。隨後想到今晚便能將他救活,眾人心情頓時大好,心中不由得萬分期待夜晚的來臨。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