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先得戰將
朱治聽完甘寧的話後,在一旁笑了起來,並且說這乃是太史慈投靠孫策的一種策略,見眾人都不解望向他,於是就仔細幫大家分析到:“太史慈重情重義,主公在和他對戰過程中明明可以因為他體困力乏而趁虛勝他、俘虜他,但最終卻放過他,他感激主公英雄;這次又見主公不因為興霸放走劉繇而怪罪興霸,反倒表揚興霸做得對,他感激主公仁慈;在主公和他最後的問答裏麵,主公和他都如實作答,兩人都乃是光明磊落的君子,所以產生了英雄重英雄、惜英雄的感覺,他更是感激主公正直。有這樣的主公在,太史慈又怎麽會去而不返呢!”
眾人聽完話後,表情各異,說法也各異,有讚同的,也有懷疑的,還有直接保持沉默的。
於是,大家靜靜的等待著太史慈回來。
到了第三天,不見太史慈回來,眾人繼續觀望;
到了第四天,還是不見太史慈回來,眾人開始有些著急了,有些人甚至開始討論了太史慈一定是投奔別人去了。
第五天上午,還是沒有太史慈的蹤影,大家直接跑到孫策處開始發表意見了。
“主公,太史慈看來是不會回來了。我們白白為他浪費了五天時間!”黃蓋首先不滿的訴苦起來。
“主公,說不定太史慈正帶著劉繇的將士去攻打我們的豫章!”周泰也開始懷疑起來。
“兄長,會不會是袁術的人從中阻撓太史慈?”周瑜也開始判斷起來,畢竟孫策把廬江郡說送就送給袁術,順帶還送了丹陽郡,而袁術還真的派了劉勳來當廬江太守,這個人可是和孫策有仇來著。
“主公,子義都已經出去四天半了,會不會碰上什麽危險?”甘寧和太史慈對打過,也曾真正接觸過太史慈,而且兩人還結拜為異『性』兄弟,因此他絕對不是不相信太史慈,反倒是擔心起太史慈的安危來。
“再等等,和子義約定的時間還未到!”孫策說得非常淡定,但是內心也是有些苦惱……
“稟主公,太史慈正率領大批人馬前來!”小兵在大家正不耐煩的時候,就跑過來報告了這樣的好消息。
“眾將士,隨我一同去迎接子義!”孫策的話中掩飾不了的興奮和激動!
孫策剛剛走到縣城門口,就見太史慈單人快馬飛奔而來,人還沒有下來就大呼到:“將軍,兄長,太史慈來遲了,讓將軍、兄長和諸位大人久侯了!”等話一說完,人也迅速的從馬上躍下,向孫策拜倒:“將軍,慈一共收攏到八千將士,請將軍訓示!”
“什麽,竟然有這麽多?子義啊,你真是有能耐!子義守言應諾,恪遵信義,現封你為信義校尉。”孫策高興的說著,八千士兵,這可不是小數目。
“東萊太史慈謝主公!”太史慈非常感激的拜謝著,心中終於認定下了孫策這個年紀比自己還小九歲的年輕主公。
而當眾人知道甘寧和太史慈兩人結拜,才猛然記起先前為什麽太史慈會赤手空拳跟在捆綁著的甘寧身後,而甘寧卻絲毫不忌諱,以及這幾天來甘寧一直排開眾議,相信太史慈一定會遵守諾言。至於孫策則笑了笑,這兩人都是自己未來的大將,既然是結義兄弟,那更好安排他們以後的工作了。
“太史校尉,劉繇總共也才三萬五千士兵,之前戰場上被殺了一萬有餘,投降我軍一萬有餘,被袁術的紀靈也殺了四五千兵,而後又被我軍一路收攏了將近五千有餘,你怎麽還能收攏到八千多將士?”周瑜計算著這個數目,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周大人,本來隻有三千士兵,但是一路上的流民和百姓聽說我是主公新收的敗將,紛紛都要求加入,大約又收了三千,我在過江的時候,又碰見了剛好從青州逃難過來的管亥和他帶領的兩千多青州民兵,他曾經敗於我手,這次見到我就直接要投奔於我,於是我就一同把他帶過來了,因此也就耽誤了一天行程!管亥過來參見主公和諸位將軍!”太史慈也自豪的對著眾人解說起來。
“青州管亥參見孫將軍,見過諸位將軍!”隻見一年紀和太史慈差不多的將軍,一副農民伯伯的形象出現在孫策和眾人麵前。
“管壯士,不必多禮,既然你願意協助我孫策,以後大家就是自己人了!我雖生在江東,卻也久聞青州有個名叫管亥的農民義軍首領英勇之名!不知道壯士有無字?”孫策心裏那個高興啊,這次不但得到了東吳大將太史慈,還得到了一個原本不知道去向的黃巾渠帥管亥。
“管亥是粗人,家窮,沒有穿的沒有吃的,所以才會跟隨太平道起義,哪裏還有什麽字。主公竟然有聽說過我,我真的那麽有名嗎?”管亥這人雖自己說是粗人,卻也懂得禮儀,也沒有勢力之處,對於孫策和眾人並沒有阿諛奉承之意,孫策見了連連點頭。
“管壯士的名氣那並不是我孫策故意誇你的,嗬嗬!既然管壯士到目今還無字,那麽孫策就為你取個字,方便以後大家稱呼你,如何?”
“管亥謝主公賜字!”管亥全身激動起來了,自己隻是一介小民,怎麽當得起一方諸侯、天下聞名的孫策為自己親自取字。
“你本是窮苦百姓,不得已才起義,參加太平道,為的是謀衣食無憂,隻有國富民興、天下太平,方能實現你的想法。那麽,你就以此為誌,取字為興平,如何?”
“管亥管興平,我活著就是要保管百姓可以天下太平的!謝主公,我一定會為此努力奮鬥!”管亥被說得仿佛眼中看到天下一片太平的景象一般,嘴中喃喃嚷嚷著讓人聽不清的話語。
“管亥忠義,有大誌,今又遠從青州跨越徐州、豫州來到江東投奔我,現特封你為勇義校尉,以後和太史校尉一起為我江東建功立業。”
“謝主公!謝太史大人!”管亥高興的喊著,終於不用被人當作賊了,自己也終於當官了。
“主公,鄧當的小舅子要求見主公,他要當麵感謝主公為鄧什長報仇之恩!”程普當下就帶著一個少年過來。
“你就是鄧什長的家屬,鄧什長當日保護昏『迷』不醒的我回曲阿,可我醒來的時候卻再也沒有看到鄧什長,本想當麵向他感謝救命之恩的,可如今卻隻能為他報仇了。鄧什長的離去,是我心中的隱痛!你起來吧,不用謝我,這是我應該做的!你好好努力,要以你姐夫為榮!對了,你叫什麽名字?”孫策見那少年一上來就猛磕頭拜謝,直接把他扶了起來。
朱治聽完甘寧的話後,在一旁笑了起來,並且說這乃是太史慈投靠孫策的一種策略,見眾人都不解望向他,於是就仔細幫大家分析到:“太史慈重情重義,主公在和他對戰過程中明明可以因為他體困力乏而趁虛勝他、俘虜他,但最終卻放過他,他感激主公英雄;這次又見主公不因為興霸放走劉繇而怪罪興霸,反倒表揚興霸做得對,他感激主公仁慈;在主公和他最後的問答裏麵,主公和他都如實作答,兩人都乃是光明磊落的君子,所以產生了英雄重英雄、惜英雄的感覺,他更是感激主公正直。有這樣的主公在,太史慈又怎麽會去而不返呢!”
眾人聽完話後,表情各異,說法也各異,有讚同的,也有懷疑的,還有直接保持沉默的。
於是,大家靜靜的等待著太史慈回來。
到了第三天,不見太史慈回來,眾人繼續觀望;
到了第四天,還是不見太史慈回來,眾人開始有些著急了,有些人甚至開始討論了太史慈一定是投奔別人去了。
第五天上午,還是沒有太史慈的蹤影,大家直接跑到孫策處開始發表意見了。
“主公,太史慈看來是不會回來了。我們白白為他浪費了五天時間!”黃蓋首先不滿的訴苦起來。
“主公,說不定太史慈正帶著劉繇的將士去攻打我們的豫章!”周泰也開始懷疑起來。
“兄長,會不會是袁術的人從中阻撓太史慈?”周瑜也開始判斷起來,畢竟孫策把廬江郡說送就送給袁術,順帶還送了丹陽郡,而袁術還真的派了劉勳來當廬江太守,這個人可是和孫策有仇來著。
“主公,子義都已經出去四天半了,會不會碰上什麽危險?”甘寧和太史慈對打過,也曾真正接觸過太史慈,而且兩人還結拜為異『性』兄弟,因此他絕對不是不相信太史慈,反倒是擔心起太史慈的安危來。
“再等等,和子義約定的時間還未到!”孫策說得非常淡定,但是內心也是有些苦惱……
“稟主公,太史慈正率領大批人馬前來!”小兵在大家正不耐煩的時候,就跑過來報告了這樣的好消息。
“眾將士,隨我一同去迎接子義!”孫策的話中掩飾不了的興奮和激動!
孫策剛剛走到縣城門口,就見太史慈單人快馬飛奔而來,人還沒有下來就大呼到:“將軍,兄長,太史慈來遲了,讓將軍、兄長和諸位大人久侯了!”等話一說完,人也迅速的從馬上躍下,向孫策拜倒:“將軍,慈一共收攏到八千將士,請將軍訓示!”
“什麽,竟然有這麽多?子義啊,你真是有能耐!子義守言應諾,恪遵信義,現封你為信義校尉。”孫策高興的說著,八千士兵,這可不是小數目。
“東萊太史慈謝主公!”太史慈非常感激的拜謝著,心中終於認定下了孫策這個年紀比自己還小九歲的年輕主公。
而當眾人知道甘寧和太史慈兩人結拜,才猛然記起先前為什麽太史慈會赤手空拳跟在捆綁著的甘寧身後,而甘寧卻絲毫不忌諱,以及這幾天來甘寧一直排開眾議,相信太史慈一定會遵守諾言。至於孫策則笑了笑,這兩人都是自己未來的大將,既然是結義兄弟,那更好安排他們以後的工作了。
“太史校尉,劉繇總共也才三萬五千士兵,之前戰場上被殺了一萬有餘,投降我軍一萬有餘,被袁術的紀靈也殺了四五千兵,而後又被我軍一路收攏了將近五千有餘,你怎麽還能收攏到八千多將士?”周瑜計算著這個數目,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周大人,本來隻有三千士兵,但是一路上的流民和百姓聽說我是主公新收的敗將,紛紛都要求加入,大約又收了三千,我在過江的時候,又碰見了剛好從青州逃難過來的管亥和他帶領的兩千多青州民兵,他曾經敗於我手,這次見到我就直接要投奔於我,於是我就一同把他帶過來了,因此也就耽誤了一天行程!管亥過來參見主公和諸位將軍!”太史慈也自豪的對著眾人解說起來。
“青州管亥參見孫將軍,見過諸位將軍!”隻見一年紀和太史慈差不多的將軍,一副農民伯伯的形象出現在孫策和眾人麵前。
“管壯士,不必多禮,既然你願意協助我孫策,以後大家就是自己人了!我雖生在江東,卻也久聞青州有個名叫管亥的農民義軍首領英勇之名!不知道壯士有無字?”孫策心裏那個高興啊,這次不但得到了東吳大將太史慈,還得到了一個原本不知道去向的黃巾渠帥管亥。
“管亥是粗人,家窮,沒有穿的沒有吃的,所以才會跟隨太平道起義,哪裏還有什麽字。主公竟然有聽說過我,我真的那麽有名嗎?”管亥這人雖自己說是粗人,卻也懂得禮儀,也沒有勢力之處,對於孫策和眾人並沒有阿諛奉承之意,孫策見了連連點頭。
“管壯士的名氣那並不是我孫策故意誇你的,嗬嗬!既然管壯士到目今還無字,那麽孫策就為你取個字,方便以後大家稱呼你,如何?”
“管亥謝主公賜字!”管亥全身激動起來了,自己隻是一介小民,怎麽當得起一方諸侯、天下聞名的孫策為自己親自取字。
“你本是窮苦百姓,不得已才起義,參加太平道,為的是謀衣食無憂,隻有國富民興、天下太平,方能實現你的想法。那麽,你就以此為誌,取字為興平,如何?”
“管亥管興平,我活著就是要保管百姓可以天下太平的!謝主公,我一定會為此努力奮鬥!”管亥被說得仿佛眼中看到天下一片太平的景象一般,嘴中喃喃嚷嚷著讓人聽不清的話語。
“管亥忠義,有大誌,今又遠從青州跨越徐州、豫州來到江東投奔我,現特封你為勇義校尉,以後和太史校尉一起為我江東建功立業。”
“謝主公!謝太史大人!”管亥高興的喊著,終於不用被人當作賊了,自己也終於當官了。
“主公,鄧當的小舅子要求見主公,他要當麵感謝主公為鄧什長報仇之恩!”程普當下就帶著一個少年過來。
“你就是鄧什長的家屬,鄧什長當日保護昏『迷』不醒的我回曲阿,可我醒來的時候卻再也沒有看到鄧什長,本想當麵向他感謝救命之恩的,可如今卻隻能為他報仇了。鄧什長的離去,是我心中的隱痛!你起來吧,不用謝我,這是我應該做的!你好好努力,要以你姐夫為榮!對了,你叫什麽名字?”孫策見那少年一上來就猛磕頭拜謝,直接把他扶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