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李邦彥、吳敏、範宗尹三人自知趙桓因金軍在北壁縱兵大掠,百姓遭到殘酷屠殺、皇陵多被金軍發掘,正是驚辱交加、怒火騰騰,欲與金人一戰,李綱等主戰大臣風頭正盛,各抒己見的時候,他們誰也沒有說話,無端去觸這個黴頭
“折卿以為如何?”
折彥質見趙桓問到自己,忙收斂起正胡思『亂』想的心神。恭恭敬敬地說道:“臣亦以為金人孤軍深入,屯兵堅城之下,實屬犯了兵家大忌,當此良機理應主動襲之。然金軍亦是久戰精銳,切切不可大意,還須從長計議。”
折彥質所說可謂滑頭,即迎合趙桓的急切心思,和以姚平仲為首的西軍少壯派將領急切立功的求戰**,又不得罪像種師道等世伯輩分的元老宿將。
王澤心中頗為鄙夷,對折彥質印象大打折扣,身為國之大將,參議軍國大略之際,豈能首尾兩端、思前顧後,毫無見略所表。
趙桓隻是淡淡一笑,他何嚐不知折彥質的心思,能說到這個份上亦屬不易。當他的目光轉到王澤的身上,注視片刻,才說道:“王卿曾在城外大破金軍,倒是說說此戰應取何法?”
殿內目光齊齊『射』向王澤,各人目光各異,使王澤感到很不自在,既是趙桓問到自己,又不能不說。
當下清了清嗓子,朗聲說道:“臣以為種太尉之言確實是老成謀國,金人挾滅遼之威起傾國之兵深入腹地、強攻堅城,此為悍勇有餘而謀略不足,金人必敗與此。然臣雖不知其攻堅何能。在南壁與金軍交戰,卻見其野戰之強,其利不可小視,以我數萬之中合圍良久,隻是殺傷不過千餘,餘眾以馬軍致力破圍而出。以今勢而論金人之兵,不過是虛張聲勢,其東路入燕山十餘萬,所過州郡必留重兵守禦歸途,至京城下者不過六七萬人,又大半皆契丹、渤海雜種,女真本族精兵不過三萬人。勤王之師集城下者不下二十餘萬,已數倍於敵。金軍以孤軍深入重地,犯兵家大忌,正猶虎豹自投於檻阱中,當以計取之,斷不可僥幸一旦之力。為今之計,莫若傳詔河朔駐軍扼大河要津,絕其糧道,劫殺其遊騎抄掠,以複畿北諸邑,再以勤王重兵與敵在北壁正戰,堅壁勿戰,如周亞夫所以困七國者。待其人困馬乏糧草不濟,然後以將帥檄其誓書,收複三鎮,令放開大河渡口,放其北歸,半渡而後擊之,此必勝之計。”
趙桓雖是認為王澤所言不錯,可他卻萬萬不能等候,他需要的是一場速戰速決的勝利,是站在勝利者立場上的議和,而不是一場須得乏味忍耐的徹底勝利。
對於趙桓的心思,王澤自然是心知肚明,他知道趙桓急需穩定局勢,來鞏固他即得的皇權,別的什麽都不重要。
種師道暗自稱讚王澤老成,文人知兵實為不易。
姚平仲卻不以為然,傲然說道:“金人虛弱,何須如此費力,王大人乃文人議兵,太過迂腐。”
姚平仲一介武夫,又有趙桓的信任,說話毫無顧及,對王澤不留情麵,又豈不知他這一句話可是將福寧殿內的一大半大臣都給議論了一遍,眾人的臉『色』都是有些不好看,連趙桓也暗怪姚平仲口無遮攔。
“陛下,臣隻須提一旅之師,必可活捉金酋擀離不,獻俘天厥。”
趙桓雖是怪姚平仲輕佻,但對於他還是抱有很大希望,畢竟打仗還是需要這幫武人。於是含笑溫聲說道:“知卿必不負朕之所托!”又轉首對李綱說道:“李卿以為如何?”
盡管李綱對王澤好感無多,但對王澤對金策略還是較為欣賞。可是做為主戰大臣,李綱也非常希望對金軍有一次速戰速決的大勝,來提高趙桓抗金的決心。
“陛下,臣以為王侍製之策雖善,卻非時局上善。”李綱說著,有意無意地地瞟了王澤一眼。“今勤王之師數十萬雲集城下,金軍不過六七萬,何須如此長久時日。應集勤王大軍在汴京城下對敵一擊,畢一役於全功,何須如此費力。”
王澤嘴唇動了動,似是想說倒地沒有說出口。
種師道說道:“陛下,攻守大計,莫要『操』之過急,金人雖是師老堅城,卻銳氣未減,倉促用兵,恐為不妥。王侍製之言確應兵法國謀,孫子曰:‘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萬不可與強敵力爭,須消其銳氣,徐徐圖之。”
趙桓亦感到種師道言之有理,不覺間,目光移向李綱。
李邦彥、吳敏、範宗尹等人麵『色』木納,對主戰大臣之間的紛爭視若不見。
“若不成功,臣願提頭來見陛下” 姚平仲倒底是年輕氣盛,不待李綱說話,搶先說道:“臣不須多少將吏,隻要萬餘精銳即可。”
趙桓被他這股豪氣所感,頓時亦覺膽氣倍升。喜道:“壯哉,就如卿所願,功成之後,朕當封卿家上爵、節鉞,以顯功勳。”
王澤暗自歎息:‘真的是不妙了。’
他並不認為姚平仲會賭贏,因為趙桓不是唐憲宗,更無法與仁宗皇帝相提並論。
曆史並沒有隨著他的到來而改變其延續的軌跡,大宋還是走出了這粉碎趙桓最後那麽一點點抗金的信心的一步,大宋走向沉淪的車輪平穩的前行。他麵容上多了幾分自嘲,想想也是,以自己今時今日的地位,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扭轉乾坤,還是老老實實地做一名看客吧!
當這次殿對結束後,王澤出了大內,心情是異常沉重,想法歸想法,現實還是讓他出於自我矛盾之中,不能輕鬆對待這次殘酷的聚變。
李邦彥、吳敏、範宗尹三人自知趙桓因金軍在北壁縱兵大掠,百姓遭到殘酷屠殺、皇陵多被金軍發掘,正是驚辱交加、怒火騰騰,欲與金人一戰,李綱等主戰大臣風頭正盛,各抒己見的時候,他們誰也沒有說話,無端去觸這個黴頭
“折卿以為如何?”
折彥質見趙桓問到自己,忙收斂起正胡思『亂』想的心神。恭恭敬敬地說道:“臣亦以為金人孤軍深入,屯兵堅城之下,實屬犯了兵家大忌,當此良機理應主動襲之。然金軍亦是久戰精銳,切切不可大意,還須從長計議。”
折彥質所說可謂滑頭,即迎合趙桓的急切心思,和以姚平仲為首的西軍少壯派將領急切立功的求戰**,又不得罪像種師道等世伯輩分的元老宿將。
王澤心中頗為鄙夷,對折彥質印象大打折扣,身為國之大將,參議軍國大略之際,豈能首尾兩端、思前顧後,毫無見略所表。
趙桓隻是淡淡一笑,他何嚐不知折彥質的心思,能說到這個份上亦屬不易。當他的目光轉到王澤的身上,注視片刻,才說道:“王卿曾在城外大破金軍,倒是說說此戰應取何法?”
殿內目光齊齊『射』向王澤,各人目光各異,使王澤感到很不自在,既是趙桓問到自己,又不能不說。
當下清了清嗓子,朗聲說道:“臣以為種太尉之言確實是老成謀國,金人挾滅遼之威起傾國之兵深入腹地、強攻堅城,此為悍勇有餘而謀略不足,金人必敗與此。然臣雖不知其攻堅何能。在南壁與金軍交戰,卻見其野戰之強,其利不可小視,以我數萬之中合圍良久,隻是殺傷不過千餘,餘眾以馬軍致力破圍而出。以今勢而論金人之兵,不過是虛張聲勢,其東路入燕山十餘萬,所過州郡必留重兵守禦歸途,至京城下者不過六七萬人,又大半皆契丹、渤海雜種,女真本族精兵不過三萬人。勤王之師集城下者不下二十餘萬,已數倍於敵。金軍以孤軍深入重地,犯兵家大忌,正猶虎豹自投於檻阱中,當以計取之,斷不可僥幸一旦之力。為今之計,莫若傳詔河朔駐軍扼大河要津,絕其糧道,劫殺其遊騎抄掠,以複畿北諸邑,再以勤王重兵與敵在北壁正戰,堅壁勿戰,如周亞夫所以困七國者。待其人困馬乏糧草不濟,然後以將帥檄其誓書,收複三鎮,令放開大河渡口,放其北歸,半渡而後擊之,此必勝之計。”
趙桓雖是認為王澤所言不錯,可他卻萬萬不能等候,他需要的是一場速戰速決的勝利,是站在勝利者立場上的議和,而不是一場須得乏味忍耐的徹底勝利。
對於趙桓的心思,王澤自然是心知肚明,他知道趙桓急需穩定局勢,來鞏固他即得的皇權,別的什麽都不重要。
種師道暗自稱讚王澤老成,文人知兵實為不易。
姚平仲卻不以為然,傲然說道:“金人虛弱,何須如此費力,王大人乃文人議兵,太過迂腐。”
姚平仲一介武夫,又有趙桓的信任,說話毫無顧及,對王澤不留情麵,又豈不知他這一句話可是將福寧殿內的一大半大臣都給議論了一遍,眾人的臉『色』都是有些不好看,連趙桓也暗怪姚平仲口無遮攔。
“陛下,臣隻須提一旅之師,必可活捉金酋擀離不,獻俘天厥。”
趙桓雖是怪姚平仲輕佻,但對於他還是抱有很大希望,畢竟打仗還是需要這幫武人。於是含笑溫聲說道:“知卿必不負朕之所托!”又轉首對李綱說道:“李卿以為如何?”
盡管李綱對王澤好感無多,但對王澤對金策略還是較為欣賞。可是做為主戰大臣,李綱也非常希望對金軍有一次速戰速決的大勝,來提高趙桓抗金的決心。
“陛下,臣以為王侍製之策雖善,卻非時局上善。”李綱說著,有意無意地地瞟了王澤一眼。“今勤王之師數十萬雲集城下,金軍不過六七萬,何須如此長久時日。應集勤王大軍在汴京城下對敵一擊,畢一役於全功,何須如此費力。”
王澤嘴唇動了動,似是想說倒地沒有說出口。
種師道說道:“陛下,攻守大計,莫要『操』之過急,金人雖是師老堅城,卻銳氣未減,倉促用兵,恐為不妥。王侍製之言確應兵法國謀,孫子曰:‘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萬不可與強敵力爭,須消其銳氣,徐徐圖之。”
趙桓亦感到種師道言之有理,不覺間,目光移向李綱。
李邦彥、吳敏、範宗尹等人麵『色』木納,對主戰大臣之間的紛爭視若不見。
“若不成功,臣願提頭來見陛下” 姚平仲倒底是年輕氣盛,不待李綱說話,搶先說道:“臣不須多少將吏,隻要萬餘精銳即可。”
趙桓被他這股豪氣所感,頓時亦覺膽氣倍升。喜道:“壯哉,就如卿所願,功成之後,朕當封卿家上爵、節鉞,以顯功勳。”
王澤暗自歎息:‘真的是不妙了。’
他並不認為姚平仲會賭贏,因為趙桓不是唐憲宗,更無法與仁宗皇帝相提並論。
曆史並沒有隨著他的到來而改變其延續的軌跡,大宋還是走出了這粉碎趙桓最後那麽一點點抗金的信心的一步,大宋走向沉淪的車輪平穩的前行。他麵容上多了幾分自嘲,想想也是,以自己今時今日的地位,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扭轉乾坤,還是老老實實地做一名看客吧!
當這次殿對結束後,王澤出了大內,心情是異常沉重,想法歸想法,現實還是讓他出於自我矛盾之中,不能輕鬆對待這次殘酷的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