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之後幾日,朝廷開始了新一輪的利益洗牌,世間百態當真層出不窮,真正能吸引人眼球的卻是,張邦昌被授予太保、奉**節度使,遷特進,知明州軍州事,李邦彥遷開府儀同三司、觀文殿大學士、出知成都府。這兩人都是先朝備受唾棄的人物,誰也沒想到他們竟然沒有判宮祠,而是牧守地方,不能不令人驚呼捉『摸』不透朝廷意向。
宇文虛中被任命為禮部尚書,譚世勣擔任吏部侍郎,宗澤為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事, 趙鼎任侍禦史知雜事,張浚任殿中侍禦史,這幾人的任免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除了中立的宇文虛中外,其他人都是主戰派大臣。
在武官方麵,韓世忠調任侍衛馬軍都指揮司都虞侯、授光州觀察使、帶禦器械,劉光世為殿前司副都指揮使、遷奉**節度使,王淵為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遷陝州防禦使、京北沿河都總管,高平任神衛左右廂都指揮使、遷遙領相州刺史、京東沿河副都總管。最令人側目的卻是傅全,他一躍而為權侍衛步軍都指揮司都虞侯、陳州團練使,而數年前,他僅僅是長寧軍的副都指揮使,不能不令人有感人之際遇變化不定!
王澤的勤王舊部除傅全外,何春遷翊衛郎、除江南東路分都監、兼第一將正將。張長寧除龍衛神衛左右廂副都指揮使、京西南路都鈴轄,秦良遷中衛大夫,赴西軍擔任環慶路都鈴轄,其他跟隨王澤勤王的軍將幾乎都有升遷。
此次大規模的任用入京文臣武將,引起了朝野不小的震動,高平意外的沒有遷團練使,隻是遙領刺史,正式官品還是正六品將校,未能達到從五品都校一級。而神衛左右廂都指揮使全然不能與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相比,雖然都是從五品,但神衛左右廂比捧日、天武四廂低了許多,遙領刺史乃是以高平原階拱衛大夫任職,隻能轉遷後,才能達到從五品正任刺史,這對於心高氣傲的高平來說,不能不是一個莫大的羞辱,誰也不明白執政大臣們達成怎樣的妥協,高平倒底是不是一個利益的犧牲品?
“老哥供職中書,想必對此次朝廷任用祥知頗多,能否給兄弟透漏一二?”
“老弟好生做起你的買賣,這朝中事打聽這麽多作甚?”
“老哥此言差矣,想我等生意人圖的便是天下太平,也好賺錢糊口 ,那裏象得老兄在朝內做官,吃的是官家的俸祿,萬事不憂。”
“笑話,我在中書不過一小小吏目,何曾做的一官半職,莫要拿哥哥玩笑。”
“兄弟說的乃是心中話,三省孔目吏員直授流官也是平常之事,以老哥您的才學,便就是官家的恩科,取個同進士還不是易如反掌。”
“老弟過講了,不過新天子即位的恩科,為兄倒是有意一搏。”
“那兄弟先在此以這杯水酒,預祝老哥登龍飛榜。”
“多謝、多謝!”
“老弟,今為兄也不瞞你,據為兄在公廳中聽得一些關於朝中事的議論,此番朝廷諸公為了天子南幸與諸公職事之事互不相讓,朝中許多大事遲遲不能決。同知樞密院李相公堅決反對天子南幸,其言天子一旦南幸,中原必將糜爛。而尚書左丞王相公等宰執大臣們卻力主南幸,言兩河以不為大宋所有,一旦有事,汴京將是首當其衝。”
“王相公說的是,大河之北便是金人,官家如何能居此危城,不過李相公說的也是,京畿重地,百年國都,社稷所在,豈能輕易棄之。”
“你若能知,豈不成了宰相。”
“老哥說的是,這朝廷諸公預事,又豈能是我等升鬥小民所能謀之。”
“朝中諸公先前反對南幸,多為王相公手執重兵故,恐其挾天子以令諸侯。而至王相公除樞職,罷兵權後,僅僅李相公一人反對南幸,入京諸公多是默然。”
“李相公,好人,若是官家南幸,按製李相公隻怕就要請郡離朝了。”
“不錯,好戲就是在這裏。。。。。。”
“哦,老哥快快講來。”
“如今朝廷連拔續遷大臣數十位,多是京外使臣,而號稱勤王第一大將的上官雲,也隻是轉入殿前司虎翼禁軍,授青州刺史,這其中奧妙,非常人能知也。”
“老哥就別賣關子了。”
“這位李相公如此執意反對遷都,但畢竟勢單力薄,此議始出王相公並有宰執大臣支持,大宋遷都之事勢在必行,李相公的請郡亦是必然。但這幾日裏,朝中連連對京外使臣大加封賞,其意很是明了,那就是抬高外放大臣勢力,加重李相公權威,使李相公自動放棄主張轉而支持天子南幸。如此李相公亦不必請郡外出,仍是穩居樞府,參預朝政,此太後手段,確實是非凡之舉,更為令人乃以尋味的是,王相公竟然公開表示支持太後主張,並說服朝中宰執。”
“怪哉、怪哉!”
“太後此舉,製衡之術、可謂絕妙,誰想一位女流竟有如此能耐,區區數日竟然連施妙策,使得王相公自解兵權,黨爭得以緩解,現如今又迫使李相公一二日內必有所決。”
“女主臨政,如牝雞司晨,恐有武周之禍!”
“太後聽政,自仁宗朝以來何以為禍?”
“是啊,是啊!小弟見識淺了”
“再說朝中不是還有諸位輔政相公嘛。”
“難道王相公真的就甘願讓李相公得誌不成?”
“何為得誌,這是太後與王相公顧全大局,靖康時教訓曆曆在目,而今金人依然窺視臥榻之側,朝中諸公若在不齊心協力,那將赴國事與何地?”
“老哥說的是,是兄弟見識淺了。”
“但願朝中諸公能同心廖力,莫要使我等小人再受蠻夷禍害。”
且不說汴京城內對朝局變幻不定有許多揣測,便是有些大臣也拿捏不準朝局動向,隻是知道這一切都是由李綱提議,朱影再三斟酌,並與王澤等輔政宰執大臣商議後決定的,而且是朱影堅決力促。
許多人紛紛私下做好準備,一旦局勢有變,金人再度南下,他們也好舉家南奔。
王澤的府邸書房中傳出瓷器破碎聲,在外麵的李墨涵正引領這上官雲與高繁林二人到了問口,聞聲在書房外麵停住腳步。
“相公如何這般氣憤?”上官雲自從跟隨王澤後,總是見王澤舉止溫文爾雅,行事不驕不躁,根本沒有見過王澤有過如此大的動作。
李墨涵搖了搖頭,輕聲說道:“自恩師見過太後後來,麵『色』就不太對,將自己關在書房中。”說到這裏,不再言語,他隻須將話說道這裏,再向下就不是他該說的話了,上官雲也該明白王澤為何發如此大的火了。
“師父,上官大人到了。”李默涵輕輕扣了兩聲門,嗓門稍稍提高、
“有請進來。”
上官雲與高繁林入內,眼看王澤迎了過來,忙雙雙向他施禮。
王澤此時已是滿臉笑容,溫聲說道:“方才失手,打破一盞茶杯,二位請上坐!”隨即對正在收拾碎磁的李墨涵說道:“吩咐上茶。”
上官雲並沒說什麽,依言與高繁林謝坐,但他還是覺察到王澤笑容背後的那份不安的焦燥。
之後幾日,朝廷開始了新一輪的利益洗牌,世間百態當真層出不窮,真正能吸引人眼球的卻是,張邦昌被授予太保、奉**節度使,遷特進,知明州軍州事,李邦彥遷開府儀同三司、觀文殿大學士、出知成都府。這兩人都是先朝備受唾棄的人物,誰也沒想到他們竟然沒有判宮祠,而是牧守地方,不能不令人驚呼捉『摸』不透朝廷意向。
宇文虛中被任命為禮部尚書,譚世勣擔任吏部侍郎,宗澤為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事, 趙鼎任侍禦史知雜事,張浚任殿中侍禦史,這幾人的任免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除了中立的宇文虛中外,其他人都是主戰派大臣。
在武官方麵,韓世忠調任侍衛馬軍都指揮司都虞侯、授光州觀察使、帶禦器械,劉光世為殿前司副都指揮使、遷奉**節度使,王淵為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遷陝州防禦使、京北沿河都總管,高平任神衛左右廂都指揮使、遷遙領相州刺史、京東沿河副都總管。最令人側目的卻是傅全,他一躍而為權侍衛步軍都指揮司都虞侯、陳州團練使,而數年前,他僅僅是長寧軍的副都指揮使,不能不令人有感人之際遇變化不定!
王澤的勤王舊部除傅全外,何春遷翊衛郎、除江南東路分都監、兼第一將正將。張長寧除龍衛神衛左右廂副都指揮使、京西南路都鈴轄,秦良遷中衛大夫,赴西軍擔任環慶路都鈴轄,其他跟隨王澤勤王的軍將幾乎都有升遷。
此次大規模的任用入京文臣武將,引起了朝野不小的震動,高平意外的沒有遷團練使,隻是遙領刺史,正式官品還是正六品將校,未能達到從五品都校一級。而神衛左右廂都指揮使全然不能與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相比,雖然都是從五品,但神衛左右廂比捧日、天武四廂低了許多,遙領刺史乃是以高平原階拱衛大夫任職,隻能轉遷後,才能達到從五品正任刺史,這對於心高氣傲的高平來說,不能不是一個莫大的羞辱,誰也不明白執政大臣們達成怎樣的妥協,高平倒底是不是一個利益的犧牲品?
“老哥供職中書,想必對此次朝廷任用祥知頗多,能否給兄弟透漏一二?”
“老弟好生做起你的買賣,這朝中事打聽這麽多作甚?”
“老哥此言差矣,想我等生意人圖的便是天下太平,也好賺錢糊口 ,那裏象得老兄在朝內做官,吃的是官家的俸祿,萬事不憂。”
“笑話,我在中書不過一小小吏目,何曾做的一官半職,莫要拿哥哥玩笑。”
“兄弟說的乃是心中話,三省孔目吏員直授流官也是平常之事,以老哥您的才學,便就是官家的恩科,取個同進士還不是易如反掌。”
“老弟過講了,不過新天子即位的恩科,為兄倒是有意一搏。”
“那兄弟先在此以這杯水酒,預祝老哥登龍飛榜。”
“多謝、多謝!”
“老弟,今為兄也不瞞你,據為兄在公廳中聽得一些關於朝中事的議論,此番朝廷諸公為了天子南幸與諸公職事之事互不相讓,朝中許多大事遲遲不能決。同知樞密院李相公堅決反對天子南幸,其言天子一旦南幸,中原必將糜爛。而尚書左丞王相公等宰執大臣們卻力主南幸,言兩河以不為大宋所有,一旦有事,汴京將是首當其衝。”
“王相公說的是,大河之北便是金人,官家如何能居此危城,不過李相公說的也是,京畿重地,百年國都,社稷所在,豈能輕易棄之。”
“你若能知,豈不成了宰相。”
“老哥說的是,這朝廷諸公預事,又豈能是我等升鬥小民所能謀之。”
“朝中諸公先前反對南幸,多為王相公手執重兵故,恐其挾天子以令諸侯。而至王相公除樞職,罷兵權後,僅僅李相公一人反對南幸,入京諸公多是默然。”
“李相公,好人,若是官家南幸,按製李相公隻怕就要請郡離朝了。”
“不錯,好戲就是在這裏。。。。。。”
“哦,老哥快快講來。”
“如今朝廷連拔續遷大臣數十位,多是京外使臣,而號稱勤王第一大將的上官雲,也隻是轉入殿前司虎翼禁軍,授青州刺史,這其中奧妙,非常人能知也。”
“老哥就別賣關子了。”
“這位李相公如此執意反對遷都,但畢竟勢單力薄,此議始出王相公並有宰執大臣支持,大宋遷都之事勢在必行,李相公的請郡亦是必然。但這幾日裏,朝中連連對京外使臣大加封賞,其意很是明了,那就是抬高外放大臣勢力,加重李相公權威,使李相公自動放棄主張轉而支持天子南幸。如此李相公亦不必請郡外出,仍是穩居樞府,參預朝政,此太後手段,確實是非凡之舉,更為令人乃以尋味的是,王相公竟然公開表示支持太後主張,並說服朝中宰執。”
“怪哉、怪哉!”
“太後此舉,製衡之術、可謂絕妙,誰想一位女流竟有如此能耐,區區數日竟然連施妙策,使得王相公自解兵權,黨爭得以緩解,現如今又迫使李相公一二日內必有所決。”
“女主臨政,如牝雞司晨,恐有武周之禍!”
“太後聽政,自仁宗朝以來何以為禍?”
“是啊,是啊!小弟見識淺了”
“再說朝中不是還有諸位輔政相公嘛。”
“難道王相公真的就甘願讓李相公得誌不成?”
“何為得誌,這是太後與王相公顧全大局,靖康時教訓曆曆在目,而今金人依然窺視臥榻之側,朝中諸公若在不齊心協力,那將赴國事與何地?”
“老哥說的是,是兄弟見識淺了。”
“但願朝中諸公能同心廖力,莫要使我等小人再受蠻夷禍害。”
且不說汴京城內對朝局變幻不定有許多揣測,便是有些大臣也拿捏不準朝局動向,隻是知道這一切都是由李綱提議,朱影再三斟酌,並與王澤等輔政宰執大臣商議後決定的,而且是朱影堅決力促。
許多人紛紛私下做好準備,一旦局勢有變,金人再度南下,他們也好舉家南奔。
王澤的府邸書房中傳出瓷器破碎聲,在外麵的李墨涵正引領這上官雲與高繁林二人到了問口,聞聲在書房外麵停住腳步。
“相公如何這般氣憤?”上官雲自從跟隨王澤後,總是見王澤舉止溫文爾雅,行事不驕不躁,根本沒有見過王澤有過如此大的動作。
李墨涵搖了搖頭,輕聲說道:“自恩師見過太後後來,麵『色』就不太對,將自己關在書房中。”說到這裏,不再言語,他隻須將話說道這裏,再向下就不是他該說的話了,上官雲也該明白王澤為何發如此大的火了。
“師父,上官大人到了。”李默涵輕輕扣了兩聲門,嗓門稍稍提高、
“有請進來。”
上官雲與高繁林入內,眼看王澤迎了過來,忙雙雙向他施禮。
王澤此時已是滿臉笑容,溫聲說道:“方才失手,打破一盞茶杯,二位請上坐!”隨即對正在收拾碎磁的李墨涵說道:“吩咐上茶。”
上官雲並沒說什麽,依言與高繁林謝坐,但他還是覺察到王澤笑容背後的那份不安的焦燥。